文言文劝学题目
文言文《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10小题,共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共9分)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取材于《荀子》)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木直中绳正中下怀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反躬自省C.假舆马者假手于人D.而绝江河不绝如缕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 輮使之然也句读之不知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或师焉,或不焉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就能取直,金子经过磨砺后就能闪闪发光B.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我曾踮起脚远望,不如登到高处见到的广博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D.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没有蛇和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寄居的地方一、(本大题共10 小题,共36 分)1.(3 分)D 2.(3 分)C 3.(3 分)A。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2 文言文(1 劝学)试题

专题2:文言文(1劝学)李仕才1.通假字(1)以为轮同“________”,____________(2)虽有槁暴.同“________”,____________(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________”,____________(4)君子生.非异也同“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曝晒干(3)智智慧(4)性天赋,资质2.古今异义(1)金.就砺则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金属;钱;黄金。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3)而绝江河..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4)用心..一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集中注意力,使用心力。
(5)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语文 文言文测试 劝学(1)

语文文言文测试《劝学》姓名:学号:一.标字音木直中()绳舟楫()须臾()舆()马槁暴()跂()而望筋()骨参()省()锲()而舍之驽()马金石可镂()二.古今异义(加粗字选中)①车柔以为轮古义:今义: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③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二.五默写1.理解性默写《劝学》中描写君子比常人唯一多出的优点的句子是《劝学》中以骐骥和驽马虽有区别,但只要坚持就会成功的句子是《劝学》中写君子自省而达到目的的句子是《劝学》中关于青出于蓝典故的句子是2.基础默写,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三.课外古文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
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
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
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曰:“嗡嗡呰呰,亦孔之哀。
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
”此之谓也。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伤良曰谗,害良曰贼。
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
趣舍无定谓之无常。
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多闻曰博,少闻曰浅。
多见曰闲,少见曰陋。
难进曰偍,易忘曰漏。
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
(1)存:检查,考察。
(2)愀然:忧惧的样子。
(3)介然:坚固的样子。
(4)菑:音读“灾”。
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
(5)厌:通“餍”,满足。
(12)趣舍:通“取舍”。
(13)闲:也是博大的意思,这里指见多识广。
一.翻译:(下划线标注)1.2.二.结合背景,说明选段体现荀子怎样的思想。
10.1《劝学》(同步习题)(解析版)

《劝学》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面对《劝学》一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运用举例论证来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A项,“运用举例论证来”错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用青与蓝、冰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学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学问,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比他的老师更有成就。
是比喻论证。
故选A。
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劝学》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说对待学习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B.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
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C.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D.《劝学》的比喻,灵活多变。
有的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颜真卿阅读附答案

劝学颜真卿阅读附答案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①,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注释】①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题目中的“劝”是勉励的意思,起统领全片的作用。
B.首句写读书时间﹣﹣从“三更”读到“五更”,极言读书之刻苦勤奋。
C.“黑发”、“白首”借指青年,老年,两相对照,突出年少勤学的可贵。
D.诗的语言平实质朴、自然流畅、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
12.补写下面的“劝学”诗句。
(2分)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汉乐府•长歌行》)(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12分)修①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②官书屡废③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
”修闻而服④之终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注释】①修:欧阳修,宋代文学家。
②治:处理。
③废:放下。
④服:听从,信服。
这里指遵从。
13.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2分)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母尝谓曰尝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B.死狱也小大之狱(《曹刿论战》)C.我求其生生亦我所欲(《鱼我所欲也》)D.其平居教他子弟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分)(1)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译文:(2)修闻而服之终身。
译文:16.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本文给我们得启示。
(3分)答:11.(3分)B12. (2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高中文言文 《劝学》《师说》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文言文《劝学》《师说》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不焉 答案 C解析 A 项“生”同“性”。
B 项“有”同“又”,“暴”同“曝”。
D 项“受”同“授”,“不”同“否”。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①学不可以..已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 ⑥年十七,好古文..A .①②③B .①④⑤C .②⑤⑥D .③④⑥ 答案 C解析 ②所以:古义,表凭借,用来……的、凭它(他)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③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
⑤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⑥古文:古义,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 B.⎩⎪⎨⎪⎧而闻者彰.(清楚)而绝.江河(断绝)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知道,懂得)官盛则近谀.(谄媚奉承) D.⎩⎪⎨⎪⎧师不必贤.于弟子(贤能)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全面) 答案 C解析 A 项跂:踮起脚后跟。
B 项绝:横渡。
D 项贤:超过。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 B.⎩⎪⎨⎪⎧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策之不以其道. 答案 C解析 C 项均为“学习”。
《劝学》课时作业(含答案)

劝学课时作业一、古代诗歌阅读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初发扬子①寄元大校书[唐]韦应物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②安得住![注]①扬子:当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近瓜洲。
②沿洄:分别指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
二、选择题2.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木直中(zhòng)绳虽有槁(gǎo)暴(pù)B.假舟楫(jí)者不积跬(kuǐ)步C.驽(nú)马十驾锲(qì)而不舍D.金石可镂(lòu)蛇鳝之穴(xué)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筋骨之强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以为轮D.蚓无爪牙之利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非蛇鳝去穴无可寄托者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三、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习得性无助常常诱发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
持久的学习倦怠容易使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应对策略,从而使学生逐渐对做事情缺乏信心,对身边的人或事不在乎,。
学习倦怠所引发的消极学业情绪、认知疲倦和不良氛围,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行为,如敷衍了事、消极息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与害怕进教室等,再加上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很容易使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一旦有了以上行为,在上课的时候他就会处处被动,处处落在其他同学的后面,这种学习行为上的落后,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生威,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会导致其自学能力的降低,从而对学习产生持久性的消极影响。
文言文阅读《劝学》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劝学》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劝学》题目及答案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分)【小题1】给划线句子断句。
(1分)
【小题2】解释下列词的含义。
(1分)
驽马()镂()
【小题3】“蚓无爪牙之利”却能做到“六跪而二螯”的蟹做不到的事,为什么?(1分)
【小题4】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1分)
答案
【小题1】故不积蛙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小题1】驽马:劣马,跑得不快的马。
镂:雕刻。
【小题1】蚓“用心一也”,蟹“用心躁也”。
【小题1】学习要注意积累,坚持不懈。
解析【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学生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小题1】只要意思正确,表述合理即可。
李生劝学文言文阅读题实用1篇

李生劝学文言文阅读题实用1篇李生劝学文言文阅读题 1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②。
[注释]①还(xuán):同旋,转身。
②炯戒:明显的警戒。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3分)(1)王生不说(2)王生益愠(3)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小题2:与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句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咨臣以当世之事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D.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小题4: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2分)参__:小题1:(1)高兴。
(2)生气,不高兴。
(3)希望。
小题2:)D小题3:)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
小题4: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小题1:试题分析:悦是通假字,愠是常用字,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一致。
冀要根据上下文揣摩,现代汉语中也有这个意思。
小题2:试题分析: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由此可知,以表前面如此做的目的。
看几个选项,只有D是同样用法的。
A译为用,拿,B译为认为,觉得,C译为因为。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
此句中的关键词有敏等。
敏即是聪明之意。
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用原文回答是审题的要点,在原文中从前向后寻找,关键语句是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由此可知,善学者应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用原文语句即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劝学》课后作业++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劝学》课后作业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小阅读-课内1.下列对《劝学》一课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学》是古代的议论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B.《劝学》这篇文章在论证上,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比如第二段和第三段。
C.《劝学》一文论述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有指导意义。
D.《劝学》是《荀子》一书的第一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后半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内容的能力。
D.“前半部分主要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后半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错误。
教材中的《劝学》一课,前半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半部分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故选D。
二、小阅读-课外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然而志于为文者其功必自八家始何以言之文莫盛于西汉而汉人所谓文者但有奏对封事皆告君之体耳。
书序虽亦有之,不克多见。
至昌黎始工为赠送碑志之文,柳州始创为山水杂记之体,庐陵始专精于序事,眉山始穷力于策论,序经以临川为优,记学以南丰称首。
(节选自刘开《与阮芸台宫保论文书》)1.用斜线”/”给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然而志于为文者其功必自八家始何以言之文莫盛于西汉而汉人所谓文者但有奏对封事皆告君之体耳2.本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案】1.然而志于为文者/其功必自八家始/何以言之/文莫盛于西汉/而汉人所谓文者/但有奏对封事/皆告君之体耳。
2.中心观点:有志于为文者,其功必自八家始。
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劝学》专题练

《劝学》专题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0~15题。
(甲)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节选(乙)劝学秦观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暗疏之,亦不甚失。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
”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
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0.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3分)A.不如登高之博见也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庶几以此补之11.秦观《劝学》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劝学文言文试题

劝学文言文试题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
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请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淮阴侯列传》)1.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①信数与萧何语②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③诸将亡者以十数A.①②两句中的“数”读音相同B.①③两句中的“数”读音相同C.②③两句中的“数”读音相同D.①②③三句中的“数”读音都不相同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A.居戏下戏下:指帅旗之下,即部下。
B.坐法当斩坐法:指因犯法而获罪。
C.王素慢,无礼素慢:指傲慢。
D.无所事信事:指重用。
3.下面是对四个句子中的“以为”进行的分类,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①羽以为郎中②上拜以为治粟都尉③吾为公以为将④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A.①②③ / ④ B.①② / ③④ C.① / ② / ③④ D.①② / ③/ ④。
劝学类型文言文翻译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子曰:“君子以仁为本,以义为行,以礼为节,以乐为和。
”子曰:“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子曰:“君子不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VIP专享]文言文劝学题目
![[VIP专享]文言文劝学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07cd5e20b84ae45c3a358c2f.png)
1.将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写在其后面的括号内。
2.将文中画横线的地方补出原文漏掉的语句。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水为之,而寒于水为: ②车柔以为轮以为: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 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博见: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足: 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备: 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十步: 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镂: 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 ⑩用心一也一: 4.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因特定环境的需要,改变了原来的词性而生成与原有意义相关联的另一种意义,这种此法现象被称为词类活用,如《伤仲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奇”和“宾客”原本分别是形容词和名词,这里均为意动用法,分别理解为“觉得(他)很奇异”“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一样”。
请找出本文(补充完整后)中的活用词,完成下列表格。
活用词含活用词的语句活用情况含义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加以解释。
6.请具体说出下列各句加点多义词的用法或意义。
青,取之于蓝( ) 而青于蓝( ) 善假于物也(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于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不戚戚于贫贱(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冰,水为之( ) 车柔以为轮(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吾尝终日而思矣(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而锲而不舍( ) 蟹六跪而二螯(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既而儿醒,大啼( )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 声非加疾也( ) 疾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必为有窃疾矣( ) 假舆马者( ) 假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而绝江河( ) 满坐宾客……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绝佛印绝类弥勒(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君子生非异也( )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 ) 7.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从形式上说,同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相同,但含义却大不一样,对于这种词法现象,我们称之为“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劝学类型文言文翻译题目

劝学篇世之学者,莫不欲学而未能也。
盖学之难者,非才之不赡,志之不立也。
夫才之不赡,犹可以勤补之;志之不立,犹可以久磨之。
若夫才之赡而志之不立,则难矣哉!盖才者,心之所能也;志者,心之所向也。
才之赡者,心无所不能;志之坚者,心无不可至。
是以才之赡而志之坚者,必能成大业;才之不赡而志之坚者,虽不能至,亦不失为君子。
然学者或有疑,曰:“才之赡,固吾之所欲也;志之坚,亦吾之所欲也。
然吾才之赡,未若古人;吾志之坚,未若古人。
吾将何以自处?”曰:“才之赡,固不能一日而废;志之坚,固不能一日而弛。
才之赡,在勤习而精思;志之坚,在恒久而不懈。
古人之所以才赡志坚者,非一日之功也。
是以吾辈宜急起直追,勿以迟疑而误事。
”夫学,所以求道也。
道者,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也。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盈而不溢,虚而不空。
地之道,其犹养万物与?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人之道,其犹修身与?正其心,诚其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以学者必先修身,修身而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治国而后平天下。
修身者,所以正其心;齐家者,所以正其身;治国者,所以正其政;平天下者,所以正其道。
修身之道,莫急于养气。
养气者,所以养心也。
心正,则身正;身正,则家齐;家齐,则国治;国治,则天下平。
养气之道,在于寡欲。
欲多,则气散;欲寡,则气凝。
气凝,则心定;心定,则志坚;志坚,则学进。
学者,若能养气以修身,正心以齐家,治国以平天下,则虽不能至,亦足以名垂青史,为后世所传矣。
译文:劝学篇世上的学者,没有谁不想学习却又不能学习的。
学习之所以难,不是因为才能不足,也不是因为志向不坚定。
如果才能不足,还可以通过勤奋来弥补;如果志向不坚定,还可以通过长时间的磨砺来增强。
至于才能充沛而志向不坚定,那就很难了!才,是心所能达到的;志,是心所向往的。
才能充沛的人,心无所不能;志向坚定的人,心无不可至之处。
因此,才能充沛而志向坚定的人,必定能成就大事业;才能不足而志向坚定的人,虽然可能达不到目标,但也足以成为君子。
文言文综合复习——劝学 (原版)

文言文知识点综合复习——《劝学》一、挖空练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句式:)。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文言词语:实词:(一)通假字1.輮使之然也()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二)词类活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三)一词多义1.假:(1)善假于物也()(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4)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5)假以雄权(《大唐新语》)()2.疾:(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2)君有疾在腠理(《扁鹊见蔡桓公》)()3.绝:(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3)以为妙绝(《口技》)()(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虚词:1.于:(1)寒于水()(2)善假于物也()(3)取之于蓝()2.而:(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终日而思矣()(4)而见者远()(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7)锲而不舍()(8)蟹六跪而二螯()3.焉:(1)风雨兴焉()(2)圣心备焉()4.之:(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非蛇鳝之穴()三、文言句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将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写在其后面的括号内。
2.将文中画横线的地方补出原文漏掉的语句。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水为之,而寒于水为:
②车柔以为轮以为: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
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博见: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足:
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备:
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十步:
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镂:
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
⑩用心一也一:
4.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因特定环境的需要,改变了原来的词性而生成与原有意义相关联的另一种意义,这种此法现象被称为词类活用,如《伤仲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奇”和“宾客”原本分别是形容词和名词,这里均为意动用法,分别理解为“觉得(他)很奇异”“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一样”。
请找出本文(补充完整后)中的活用词,完成下列表格。
活用词含活用词的语句活用情况含义
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加以解释。
6.请具体说出下列各句加点多义词的用法或意义。
青,取之于蓝( )
而青于蓝( )
善假于物也(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于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不戚戚于贫贱(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冰,水为之( )
车柔以为轮(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吾尝终日而思矣(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而锲而不舍( )
蟹六跪而二螯(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既而儿醒,大啼( )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
声非加疾也( )
疾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必为有窃疾矣( )
假舆马者( )
假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而绝江河( )
满坐宾客……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绝佛印绝类弥勒(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君子生非异也( )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 )
7.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从形式上说,同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相同,但含义却大不一样,对于这种词法现象,我们称之为“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车柔以为轮古义:
今义: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
今义:
③蚓无爪牙之利古义:
今义:
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
今义: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9.本文题目“劝学”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10.阅读本文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请就其中一点谈谈认识或体会。
《劝学》阅读理解答案
1.中(zhòng)规。
有(yòu)槁(gǎo)暴(pù),砺(lì)省(xǐng)知(zhì)
臾(yú)楫(jí)生(xìng)骐(qí)骥(jì)驽(nú)锲(qiè)镂(lòu)躁(zào)
2.(略)
3. ①变成,形成②把它做成③片刻,一会儿④见得广⑤脚步快
⑥具备⑦十步远⑧雕刻⑨强健⑩专一
4.
活用词含活用词的语句活用情况含义
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每日
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下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5. ①车柔,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
②有,通“又”。
③知,通“智”,智慧。
④生,通“性”,资质,禀赋。
6.于(介词,从 )( 介词,表比较,比)( 介词,介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介词,给)
(介词,,介出动作行为的对象)(介词,在)(介词,在)(介词,对于)( 介词,从)
(介词,从)(介词,到)
为(动词,变成,形成)(动词,做成)(介词,替)(动词,成为)(动词,题写<自己题上自己的姓名>)(动词,作为)( 介词,对)
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递进,并且)(连词,表修饰,可翻译为“地”)
(连词,表假设,就)(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假设,如果)(“既而”,固定结构,不久)(“而已”,固定结构,罢了)(连词,表修饰,可译作“着”)
疾(形容词,强,这里指声音宏亮)(形容词,残疾)(形容词,快,迅速)(名词,疾病)
假(动词,借助)(动词,假装)(动词,借给)
绝(动词,横渡)(形容词,到了极点)(动词,停止,消失)(动词,隔绝)(副词,非常,极其)(动词,隔绝)(动词,停止,消失)( 动词,阻断)
生(通“性”,资质,禀赋)(动词,产生)(动词,出生)(动词,活着,保全生命)(动词,生长,这里有“覆盖”的意思)(古时对读书人的尊称)
7. ①古义:把它做成今义:认为
②古义:广泛的学习今义:学识渊博
③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为坏人效力的人
④古义:托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种事物上)
8.①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的原因,是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
②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看的人(却)能看得很远;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
④雕刻一下就放弃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⑤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
9.《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鼓励”的意思。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10.参考角度:①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②学习要敢于超越前人,包括自己的老师;③学习要不断反省自己;④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学习要善于积累;⑤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⑥学习要专心一致,且戒浮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