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赠从弟》(其二)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设计意图】 朗诵诗歌,让学生了解作者,做到知人论世,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 ,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板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自由朗读,理解诗句大意: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初读古诗时结合课内注释,培养学生利用书本资 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要对诗歌内容进行思考和理解,读思结 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四)、提问: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设计意图: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表现手法,锻炼学生的诗 歌鉴赏能力,深化对诗歌主旨的领悟。 明确: (1)对比。用瑟瑟风声、凄惨冰霜的环境来衬托松柏的坚韧、端正的 品性。 (2)托物言志。诗人借用松柏勉励堂弟要坚贞自守。
板块四、品悟赏析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古诗及教材中对诗歌的赏析。 设计意图:全篇诗歌以朗读活动贯穿始终,在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并充 分领悟诗歌主旨之后以朗读收束全文,更能读出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 哲思,颇具酣畅淋漓之感。在此基础上,品读教材内提供的赏析,在 理论层面上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的领悟,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前面的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汉代前后的古诗。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另一篇古诗《赠从弟》 (其二)(揭示课题)
1.作者简介: 刘桢(?—217),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属山东)人,东汉诗人, “建安七子”之一。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曹丕称“其五言诗之 善者,妙绝时人”。所作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 今有《刘公干集》。
板块五、合作探究 1、《赠从弟》描写的是什么景物?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它生长的 环境怎样?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答:青松,例句略。 生长环境恶劣,从“风声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看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赠从弟(其二)》研讨课教案_6
赠从弟(其二)
刘桢
劝勉之情
松柏从弟
(刚劲挺拔不畏严寒)(坚贞自守不改本性)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我体会到:诗歌教学既要注重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要教会学生分析诗歌。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要知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扮演引路人的角色,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真正去领会古代诗歌的意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与诗人产生共鸣,喜欢上古诗,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多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教师与学生之间多互动,形成活泼的课堂氛围。
b.“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继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c.诗中直接描写松柏“本性”的诗句是哪些句子?
d.诗歌表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2)学生讨论。
(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
(4)答案提示:
a.“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c.“松枝一何劲”,“终岁常端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理解诗中松柏和风的对比作用,品味语言;
3、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劝勉之情;
4、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
1、介绍诗人及其写作背景,以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人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
2、分小组合作讨论,互通有无,团结协作,共同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并积极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且让学生们讲述自己知道的有关面对挫折的小故事。
课前查阅有关刘桢以及“建安七子”的材料。
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3、学习诗歌。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刘桢的《赠从弟》第二首。
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一)
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理解《赠从弟其二》的主题和情感内涵;2.掌握善于观察、抒发情感的写作技巧;3.提高诗歌欣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赠从弟其二》的文学背景和时代背景;2.《赠从弟其二》的主题和情感内涵;3.《赠从弟其二》的艺术特色;4.《赠从弟其二》的阅读方法和欣赏技巧。
教学重点1.掌握《赠从弟其二》的主题和情感内涵;2.理解诗歌中隐含的人生哲理;3.培养诗歌审美意识。
教学难点1.理解《赠从弟其二》中的人生观;2.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及其表现。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外阅读;3.互动探究。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老师介绍《赠从弟其二》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唐代诗歌的文化背景。
提问阶段(15分钟)1.你了解《赠从弟其二》的主题和情感内涵么?2.你认为诗歌中表达的人生观是什么?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并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学习和分析阶段(30分钟)老师让学生在课前阅读《赠从弟其二》,并在课堂上逐句逐字地进行讲解,分析诗歌中的主题、情感变化等。
交流和总结阶段(10分钟)老师指导学生围绕诗歌,进行互动探究和交流,以加深对《赠从弟其二》的理解。
最后,老师总结本次授课内容。
作业1.阅读课外书,增进诗歌欣赏能力;2.作文一篇,结合《赠从弟其二》中所表达的人生观,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上的互动探究和分析阶段,学生可以了解到《赠从弟其二》的主题和情感内涵,进而学会论述自己的看法。
此外,老师在教学重点和难点上的讲解,有助于学生掌握阅读诗歌的方法和欣赏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教材选择理由《赠从弟其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歌,其主题深刻,情感真挚,语言简洁,形象生动,是非常优秀的唐诗佳作之一。
选择这篇诗歌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以更深入的方式了解唐代诗歌的文艺特色,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总结以上是我对于《赠从弟其二》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赠从弟(其二)》教案
5.情感态度:感悟诗人对亲人的关爱和忧国忧民之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核心素养目标展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2)诗词意象与手法分析: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诗词中的意象、手法等抽象概念具有一定难度。教师应举例讲解,如“松声晚霞”象征坚贞、高洁,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词的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的培养:引导学生感悟诗人关爱亲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个情感态度的难点。教师可通过讲解诗词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赠从弟(其二)》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基本情况。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赠从弟(其二)》这首诗。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手法,体会诗人对从弟的关爱和期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韵律、意境、手法等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草色新雨中,松声晚霞里”,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赠从弟(其二)》教案
一、教学内容
《赠从弟(其二)》教案,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让学生了解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赠从弟(其二)》的背景。
2.诗词朗读与鉴赏: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赠从弟(其二)》,感受其韵律美;分析诗词的意象、手法、结构等,深入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诗词默写与背诵: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熟练默写《赠从弟(其二)》,并达到背诵的程度。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赠从弟(其二)》优质课教案_11
<《赠从第》其二>教学设计一、分析教材(一)教材地位及作用<《赠从弟》其二>是初中语文人教部编办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课外古诗,目的是培养学生古诗词的诵读和积累。
<《赠从第》其二>是东汉末年魏晋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刘桢之作,这首诗貌似咏物,实为言志,诗人通过对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进行描写,明确自己坚贞的志向,同时勉励堂弟即使遭遇人生坎坷也要保持“本性”。
诗中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
学习本诗,意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学习诗歌方法的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诗歌;2.品味诗歌语言,学习象征手法,分析松树形象。
3.赏析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涵,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朗读成诵,学习象征手法,品析诗歌语言。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意境美,理解诗歌内涵,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诗歌的解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经具备了一些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课堂上我采取了合作探究的方法,并在课堂上进行归纳总结。
既发挥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手段:教学助手五、教学过程:(一)欣赏歌曲,走进诗歌同学们,去年在我们央视一套中有这样一个火热的节目,很多人因此节目爱上了诗歌,投入到了“诵诗歌,品诗歌”的浪潮之中,其中给老师印象最深的是这个视频,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播放视频)。
视频中,我国运动员孙杨不仅传唱了一首经典老歌,更传唱了一首经典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佳作<《赠从弟》其二>,(板书课题及作者刘桢)。
【设计意图】用央视火热节目《经典咏流传》中的一段视频导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能很好的切入课题。
(二)读法指导,诵读诗歌师:“古人云:三分诗歌,七分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其二)》教案
1.教学重点
(1)诗句意境的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是帮助学生理解《赠从弟(其二)》中所描绘的意境,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等诗句所展现的画面。通过分析诗句,使学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能力。
举例:讲解“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景色,理解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如何将自然景色与情感相结合。
(2)诗句情感的把握:把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如离别、思念等,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分析诗句情感,使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举例:分析“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这句诗句,引导学生理解离别之情,感受诗人对亲人的眷恋和思念。
(3)诗句韵律与修辞手法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诗句的韵律特点(如平仄、对仗等)及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举例:通过讲解具体的诗句,让学生了解平仄、对仗的规律,并尝试创作简单的古诗词,从而加深对创作方法的理解。
(4)诗歌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有限。教师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词之美。
举例:通过比较不同诗句的意境、情感等,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审美特点,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意境理解和情感把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赠从弟其二教案
赠从弟其二教案赠从弟(其二)刘桢一、【教学目标】1.学习有感情地美读古诗。
通过朗读,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对比、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诗歌深意。
学习松柏精神,理解对从弟的劝勉之意。
3.让学生感悟诗中的哲理,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学习有感情地美读古诗。
2.通过探究理解,让学生感悟诗中的哲理。
三、【教学难点】1.学习对比、托物言志的写法。
2.通过拓展深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建安时期,涌现了一大批诗人。
在那个战火频繁的年代中,形成了“建安风骨”。
在“建安七子”中,刘桢的诗以气盛见称。
(二)走近作者刘帧,东汉名士、诗人。
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
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
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
钟嵘说他:“仗气爱奇,动够振绝。
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本诗是第二首。
(三)诗歌美读诵读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1.听音频朗读资料。
2.教师范读。
3.学生练读。
美读要求:(1)声音适当准字音(2)停顿正确控节奏(3)定好重音现情感。
赠从弟刘桢亭亭/山上/松,瑟(sè)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lí)/凝寒?松柏/有/本性。
(四)探究理解1.学生结合教材注释,独立思考,师生简说诗歌意思。
明确:(1)字词释义。
亭亭:高耸的样子。
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一何:多么。
惨凄:凛冽、严酷。
罹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从弟:堂弟。
(2)诗意: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
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说明:a.小组学生提前熟悉探究内容。
《赠从弟(其二)》教案-北京市八一学校保定分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赠从弟(其二)》教案-北京市八一学校保定分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赠从弟(其二)》教案-北京市八一学校保定分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阅读》单元中的《赠从弟(其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诗文朗读:正确朗读诗文,理解其节奏与韵律。
2.诗文解析:分析诗文的结构、意义,学习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如:凝、瑟、凋等)。
-关键字词解析:深刻理解“凝、瑟、凋”等字词在诗中的含义及其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儒家思想文化:领会诗中所体现的忠诚、友情等儒家文化精髓。
-修辞手法:识别并理解诗中运用的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及其在增强表现力方面的作用。
-思想感情传达:把握诗人对从弟的关爱与期望,以及诗中所传递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修辞手法识别:学生可能对修辞手法的概念模糊,难以在诗文中准确识别和解释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思想感情的感悟:中学生可能难以体会诗人对从弟的深厚情感,以及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举例说明:
-教学重点举例:在讲解关键字词时,以“凝”字为例,通过对比其古今用法,让学生理解其在“风声凝,山色静”中的表现力,传达出诗人对从弟稳重的期望。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我发现有些同学在讨论过程中显得比较被动,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为了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更多地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
《赠从弟(其二)》优秀教案
赠从弟·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悽,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主题】;本诗通篇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像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练习】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的画面。
答:那亭亭耸立在高山上的青松,在瑟瑟凄凉的谷风中显得那样刚劲和顽强。
2.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答: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的品质,以此勉励他的堂弟要有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3.首联中“亭亭”和颔联中“一何”各有什么表达作用?“亭亭”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颔联中的两个“一何”,第一个突出风之大,第二个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主题】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而写得气势豪迈,意境开阔,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和诗人旷达的胸襟。
【练习】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这两句抒写了真挚的友情,作者劝慰杜少府不要为远离而悲伤,虽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而被阻隔。
虽为送别诗但无伤感之情而写得气势豪迈,意境开阔,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2.古代送别诗中有许多情景交融的诗句,虽只字未提送别,但饱含不尽的情思,请写出一句送别的诗句。
答: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岑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请写出一句与王勃的诗句意境、感情相同的送别诗句:答: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主题】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练习】赏析: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的意思是:象燕昭王一类的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古代明君,现在再也见不到了;而我心中所渴望出现的后贤,又还没有出现."前贤"已远,"后贤"未来,其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怅跃然纸上!B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意思是:想到那天地宇宙是这样久远阔大,而一个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不能建功立业。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其二)》优质课教案_17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其二)》优质课教案_17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刘桢的赠答诗中,《赠从弟》三首诗都采用的比兴手法,分别用苹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本作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
2. 有感情的反复朗诵,熟练背诵,积累诗文语句,了解建安时期刘桢的写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1.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通过视频和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自主学习、思考探究、合作交流赏析诗歌,体会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分析古诗词的意境,感悟其中的哲理,从中受到启迪,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诵读品味法指导学生朗读诗歌,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意图。
2.自主合作探究法结合问题,自主学习、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最后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演讲按照平时教学常规,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今天演讲的同学是刘卓洪,题目《我奉献,我快乐》,教师适当点评。
二、温故知新回顾旧知识,了解古诗有关知识: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初中语文人教2024课标版(部编)八年级上册《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
3.学生小组讨论的引导。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努力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适时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总体来说,学生们的讨论较为热烈,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被动,发言不够积极。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进一步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增强课堂参与度。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比较阅读《赠从弟(其一)》与《赠从弟(其二)》时,学生可能难以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培养批判性思维。
举例说明:
1.教学重点举例
-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播放标准朗诵录音,指导学生跟读,并注意停顿、语气等,以达到熟练背诵的目标。
-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分析诗文的起承转合结构,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修辞手法,如“峨眉”与“猿啼”之间的比喻关系。
-创设词语接龙、填空等游戏,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使用生僻字词,加深记忆。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诗中的情感表达,如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2.教学难点举例
-对于修辞手法的理解,教师可挑选诗中的典型句子,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分析其中的对偶手法,并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句子。
-在生僻字词的记忆方面,教师可采用“联想法”、“故事法”等,例如将“峨眉”与“蛾眉”联系起来,讲述字词背后的故事,增强记忆点。
4.通过对诗中修辞手法及生僻字词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写作技巧。
赠从弟(其二)教案设计 赠从弟教案一等奖
赠从弟(其二)教案设计赠从弟教案一等奖赠从弟(其二)一诗托物言志,借青松的刚劲,表达自己志向的坚贞。
下面是我整理的赠从弟(其二)教案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2、理解诗中松柏和风的对比作用,品味语言;3、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劝勉之情;4、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全诗。
2、理解风与松柏的对比作用;教学难点: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学会面对挫折。
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经历过挫折?你是怎样面对的?父母兄弟他们是怎样的态度?(生思考,讨论,发言)但有这样一位哥哥,当弟弟面临挫折时,他不是以过来人的身份指手画脚,而是通过赠诗勉励弟弟该怎样去面对这一切。
二、了解作者师在生收集展示的基础上,补充。
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
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
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
钟嵘说他:“仗气爱奇,动多振绝。
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诗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在那个战火频繁,动乱不断的年代中,形成了以“梗概而多气”而著称的“建安风骨”,而在建安七子中,其诗又以气盛见称的则是刘桢。
因此,本文将通过赏析刘桢的《赠从弟(其二)》来粗略的感受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
三、学习诗歌。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刘桢的《赠从弟》第二首。
1、小黑板出示诗歌。
初读诗歌,划分节奏。
(1)老师范读,学生听范读,划分停顿。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
(3)学生自由读诗,注意“罹”的读音。
(4)指名朗读。
2、再读诗歌,了解诗意(1)小黑板出示注释,分小组交流诗的大概意思。
亭亭:耸立的样子罹:遭受。
凝寒:严寒。
瑟瑟:寒风声。
一何:多么惨凄:凛冽、严酷。
强调“一何”、“终岁”“罹凝寒”、“本性”等词的含义。
《赠从弟(其二)-刘桢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赠从弟(其二)-刘桢》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刘桢的生平及其代表作《赠从弟(其二)》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理解刘桢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增进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1.刘桢的生平及其代表作《赠从弟(其二))的赏析。
2.刘桢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3.《赠从弟(其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4.刘桢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贡献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介绍刘桢的生平宁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欣赏的氛围。
2.进修(40分钟):教师讲解《赠从弟(其二)》的内容、结构、意义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诗歌原文并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讨论(20分钟):分组讨论《赠从弟(其二)》中的重要意象和表达方式,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展示(2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对《赠从弟(其二)》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5.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进修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刘桢的诗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意义。
四、作业安排:1.课后阅读《赠从弟(其二)》,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2.根据《赠从弟(其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自行创作一首诗歌,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和创作能力。
3.准备一次小组展示,分享对《赠从弟(其二)》的理解和感悟,讨论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和表达方式。
五、评判方式:1.阅读感悟和创作诗歌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重点评判学生对《赠从弟(其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小组展示将作为教室表现的一部分,重点评判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综合评定学生的进修态度和表现,给予综合评判。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刘桢的诗歌创作和思想,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培养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和理解,增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的培养。
《赠从弟(其二)-刘桢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赠从弟(其二)-刘桢》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刘桢和他的艺术成就,了解他的思想和风格。
2. 学会欣赏《赠从弟(其二)》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3.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通过赠人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亲情的珍爱。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刘桢及其作品《赠从弟(其二)》的背景和特点。
2. 分析《赠从弟(其二)》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3. 进行诗歌朗诵和欣赏,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深意和情感。
4. 带领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激发他们表达情感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介绍刘桢及其作品《赠从弟(其二))的背景和特点。
2. 难点:分析《赠从弟(其二)》的结构和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刘桢的生平和作品,引发学生对《赠从弟(其二)》的兴趣。
2. 学习《赠从弟(其二)》(15分钟)学生课前阅读《赠从弟(其二)》,老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义。
3. 诗歌朗诵和欣赏(10分钟)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让他们从中体会诗歌的内涵和魅力。
4. 分组讨论(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赠从弟(其二)》中的情感和意义,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写作练习(20分钟)学生以《赠从弟(其二)》为题材,展开自由创作,表达对亲情的珍爱和思考。
6. 总结(10分钟)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强调亲情的重要性和刘桢的诗歌艺术。
五、教学资源:1. 课件:包括刘桢的生平介绍、《赠从弟(其二)》的背景资料和分析等。
2. 诗集:提供《赠从弟(其二)》原文和翻译,方便学生阅读和学习。
3. 音频资料:提供《赠从弟(其二)》的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六、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可以选择《赠从弟(其二)》作为启发或主题。
2. 给学生们背诵《赠从弟(其二)》,并在下堂课进行诗歌朗诵比赛。
赠从第(其二) 教案
《赠从弟》教案1、朗读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2、译文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又是多么劲挺!冰与霜正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3、走近作者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余首。
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yīng)扬并称“建安七子”。
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
钟嵘说他:“仗气爱奇,动多振绝。
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刘桢从小就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教育,深知做人要耿性忠直。
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
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
这三首诗分别用蘋(pín)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4、品味名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这两句继承了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
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5、情感提升《赠从弟》是一首咏物诗。
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
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
知识就是机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
《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
《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
《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诵、抓关键词、讲解大意、交流感悟、欣赏相关视频等多种方法赏析诗歌,体味诗歌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唤起学生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建安文学的深远影响、“建安风骨”、“建安七子”、作者、有关《赠从弟》,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说起中国古诗,你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唐诗。
不错,唐诗代表着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盛唐气象”。
但是,同学们是否知道中国诗歌“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呢?“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一方面,当然是盛世大唐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那就是盛唐诗人注意发扬汉末建安时代明朗刚健的优良诗风。
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可见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建安风骨”“盛唐气象”
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诗歌的范式。
“建安”“盛唐”同是两个诗歌繁荣的时代。
建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繁荣时期,开创了诗歌创作的一个辉煌时代,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形成了以曹操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
的诗文创作风格为代表的文学风格——“建安风骨”。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
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
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引言在教学设计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设计一堂以《赠从弟其二》为主题的教学活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一、诗歌赏析1.1 诗歌背景介绍《赠从弟其二》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以自然景色为表达对象,描绘了作者与亲弟弟赏诗赏景的场景。
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王维对山水的独特感受和对亲情的深厚之情。
1.2 诗歌赏析具体分析《赠从弟其二》的韵律、格律和意象,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和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拓展他们的思维。
二、美术创作2.1 艺术欣赏通过展示和讲解中国传统山水画作品,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中对山水自然的崇尚和赞美。
引导学生观察、感悟画中山水与诗中意象的对应关系。
2.2 创作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美术创作,要求他们根据对《赠从弟其二》的理解和感悟,创作与诗歌主题相关的画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表现自己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情感。
三、口语表达3.1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赠从弟其二》的朗诵活动,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良好的语感。
通过练习朗诵,学会用声音表达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3.2 诗歌解读分组进行诗歌解读的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句诗进行解读,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见解。
鼓励学生使用恰当的词汇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写作训练4.1 诗歌仿作引导学生通过对《赠从弟其二》的学习和欣赏,进行创作仿作,要求他们模仿王维的表达方式和韵律格律,写一首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和情感的诗歌。
4.2 诗意散文引导学生将对《赠从弟其二》的理解和感悟,运用散文的方式进行表达。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写出具有诗意的散文作品。
五、作品展示5.1 课堂展示学生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写作作品和诗歌朗诵表演,分享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和体会。
5.2 社区展览将学生的美术作品、写作作品和诗歌朗诵录音等进行整理和装裱,组织一个小型的作品展览,邀请家长和社区居民参观,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荣誉感。
《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2)
《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2.理解诗中松柏和风的对比作用,品味语言;3.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劝勉之情;4.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全诗。
2.理解风与松柏的对比作用;【教学难点】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学会面对挫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名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
今天我们就随《赠从弟》这首诗来感悟古代诗歌意境二、讲授新课:刘桢(?-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
作品流传很少,现仅存十五首。
从弟:堂弟。
亭亭:高貌。
瑟瑟:风声。
一何:多么。
盛:大,凶猛。
罹:遭受。
凝寒:严寒。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与山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像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三、四两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意思是风声是多么的凶猛,松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
是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的可贵品格。
五、六两句“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意思是正当严冰寒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树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
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的意思是难道松柏就不遭受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直接写松品格,点明主题。
学习全诗,探究讨论问题一:诗中的松柏树有什么特点?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
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问题二:诗的题目是“赠从弟”,作者的目的是什么?诗人并没有将他希望堂弟应如何如何,但其劝勉之言却又不言而喻: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理解诗中松柏和风的对比作用,品味语言;
3、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劝勉之情;
4、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全诗。
2、理解风与松柏的对比作用;
教学难点: 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学会面对挫折。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经历过挫折?你是怎样面对的?父母兄弟他们是怎样的态度?(生思考,讨论,发言)
但有这样一位哥哥,当弟弟面临挫折时,他不是以过来人的身份指手画脚,而是通过赠诗勉励弟弟该怎样去面对这一切。
二、了解作者
师在生收集展示的基础上,补充。
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
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
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
钟嵘说他:“仗气爱奇,动多振绝。
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
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诗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在那个战火频繁,动乱不断的年代中,形成了以“梗概而多气”而著称的“建安风骨”,而在建安七子中,其诗又以气盛见称的则是刘桢。
因此,本文将通过赏析刘桢的《赠从弟(其二)》来粗略的感受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
三、学习诗歌。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刘桢的《赠从弟》第二首。
1、小黑板出示诗歌。
初读诗歌,划分节奏。
(1)老师范读,学生听范读,划分停顿。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
(3)学生自由读诗,注意“罹”的读音。
(4)指名朗读。
2、再读诗歌,了解诗意
(1)小黑板出示注释,分小组交流诗的大概意思。
亭亭:耸立的样子罹:遭受。
凝寒:严寒。
瑟瑟:寒风声。
一何:多么惨凄:凛冽、严酷。
强调“一何”、“终岁”“罹凝寒”、“本性”等词的含义。
(2)联系注释,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3、三读诗歌,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1)现在,老师要看一看大家对诗的理解情况
a. 《赠从弟》中,描写劲松与狂风对抗的诗句是哪句??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
b.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两句借用了孔子的一句关于松柏
的名句,你知道是哪一句吗?(.“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
c. 松柏有本性,诗中直接描写松柏“本性”的诗句是哪些句子?
(“松枝一何劲”,“终岁常端正”。
)
d. 哪句诗更能表现作者对从弟的劝慰和勉励?(“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
松柏都有哪些品格值得赞扬?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人是怎样来赞美它的?
(松柏不怕严寒,经历狂风的吹刮依然坚挺端正,保持着自己的本性。
)在诗中,诗人通过描写风的猖狂和嚣张,来对比出松柏不畏严寒,傲立四季的可贵品格。
4、四读诗歌,感受深情。
前面我们说过,这首诗是作者劝慰自己的堂弟做的,但全诗中我们没有读到一句,说弟弟你怎样了?你要怎么怎么样等等?那么,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劝勉之情的呢?
生读诗歌,发言。
师明确:对,本诗它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劝勉之诗。
同时也是言志诗,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
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借青松的刚劲,表明自己的志向之坚贞。
它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诗人虽要劝勉,但不明说,而是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历严寒而不凋,把自己对堂弟的劝勉寄托于其中。
那就是希望堂弟也像松柏一样面对挫折和困难要坚强勇敢。
五、合作探究
1、《赠从弟》描写的是什么景物?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它生长的环境怎样?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答:青松,例句略。
生长环境恶劣,从“风声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看出。
2、最后一句中“有本性”指的是什么“本性”?
答:面对寒风、霜雪,依然刚劲挺拔。
(不畏严寒,凌风傲雪)
3、本诗的题目是“赠从弟”,却描写了一种景物,你认为作者目的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
答:本诗借青松刚劲挺拔的外形和不畏严寒、凌风傲雪的大无畏精神,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并以此来勉励堂弟:做人要像青松一样保持坚贞本色。
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