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会计核算【会计实务操作教程】

合集下载

如何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如何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如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企业核算所得税,是为了确定应缴所得税以及利润表中确认的所得税。

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的情况下,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由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部分组成。

下⾯店铺⼩编来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当期所得税当期所得税是指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针对当期发⽣的交易和事项,应缴纳给税务部门的所得税⾦额,即应缴所得税。

当期所得税应以适⽤的税收法规为基础计算确定,会计处理与税收处理不同的,应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按照适⽤税收法规的要求进⾏调整,计算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按照应纳税所得额与适⽤税率计算确定当期应缴所得税。

如果有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相关税收优惠规定减征、免征和抵免的应纳税额,还应作相应扣减。

计算公式为:当期应缴所得税(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

其中,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有不同的表述⽅法。

公式1:应纳税所得额=每⼀纳税年度的收⼊总额-不征税收⼊-免税收⼊-各项扣除-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公式2: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纳税调整额=会计利润±永久性差异纳税调整额±暂时性差异纳税调整额=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项⽬⾦额-纳税调整减少项⽬⾦额。

⼆、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来确定,递延所得税负债,核算企业在未来期间应缴纳的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核算企业在未来期间可以抵减的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初余额)。

三、所得税费⽤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例】某股份公司2007年2⽉注册成⽴,系增值税⼀般纳税⼈,执⾏企业会计准则。

适⽤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2007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为-40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亏损”科⽬余额10万元。

2008年度有关纳税资料如下:1.销售产品取得不含税销售额7800万元,债券利息收⼊180万元,其中国债利息收⼊50万元;销售成本3900万元,缴纳增值税530万元,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53万元。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的核算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的核算
产 、持有到期 的非权益性投资的计税基础应按账面金 额而不
是账面价值确定。
体交易项 目综合核算所得税时 ,递延所得税费用=当期应纳
税暂时性差异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一 当期可抵扣暂时性形
成 的递延 所得税 资产 一 期初递延所得 税负债净 额+ 期初递延 所得税资产 净额 一 计人权益 的递延 所得税 + 率变动对期初 税 递延所得 税负债 的调整数。 值得注意 的是 , 适用所得税税率发生 变化 , 税率变动对期
期不得直接扣除, 必须按税法规定分期折旧 、 摊销或计人有关
投资的成本。 因而 , 固定 资产 、 无形资产 的计税基础按取得日 寸
的初始成本扣除计税折 旧或摊销额后 的金额确定。
1 . 遂延所得税 费用 ( 收益 ) 的确认。 暂时性差异是资产或 负债的账 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包括时间性差异 和 只影响资产负债表权益项 目的非时间性差异 。 另外 , 所得税准
间 的应税利润产生影响 ;而资产与负债 的账面价值不仅包括 本期发生额 , 也包括期初数 。 本期计算确定 的暂时性差异应是 累计差异 , 同时税率变动对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 ( 资产 ) 的调
整数已直接计 人变化 当期 的递延所得税费用 ,从而不调整递
额; ⑦期末按市价调整 的交 易性 金融负债 、 应付账款 、 其他应 付款 、 长期负债 , 其计税基础应为这些负债的账面金额。 4权责发生制结合收付 实现制原则。 . 该原则要求 : 费用 ① 在发生时确认扣除 ,如各种资产减值损 失和预计负债只有 在
3历史成本原则。 史成本原则要求对资产 、 . 历 负债 等的计
量基于交易或事项 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 。 具体表现为 : 吸 ①
收合并或新设合并取得 的按公允价值计价 的资产 和负债 , 其 计税 基础应 按 被合并 企 业的资 产和 负债 的账 面金 额确定 ; ②期末按市价调整 的交易性金融资产 ,其计税基础应 为取得 交易性金融资产 的实 际成本 ; ③期末按公允价值调整 的存货 , 其计税基础应 为取得存货时的实际成本 ;④期末按被投资企 业权益计算调整的权益性长期投资 ,其计税基础应为取得长 期投资的初始成 本 ; 期末按公 允价值调整的固定资产 , ⑤ 计税 基础应为取 得时的原价扣除计税折 旧后 的金额 ;⑥期末按公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会计核算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会计核算

《企业会计准则2006第18号——所得税》明确规定: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新准则顺应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要求,变革了过去多种方法核算所得税的做法,要求企业统一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使所得税计算更加简单、准确、易于操作。

笔者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基本原理入手,对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具体运用作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方法运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时,对资产负债表项目直接确认,对利润表项目则间接确认。

企业的收益应根据“资产负债观”定义,因而所得税费用的计算也应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出发倒挤推算,具体核算程序如下:第一,确定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

指企业资产负债表日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金额,而非原账面价值。

第二,确定每项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

第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账面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之间差额,计算暂时性差异。

对于存在差异的,区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按资产负债表日所得税税率计算该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

如果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小于资产负债表日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额,对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应进一步确认为当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如果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大于资产负债表日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额,对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应予以转销。

第四,计算应交所得税。

按照税法规定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按适用税率计算企业应交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前年度亏损;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适用税率。

第五,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

根据当期应交所得税和当期进一步确认或转销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

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税额+(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当期应交所得税税额+期初递延所得税净资产-期末递延所得税净资产。

浅谈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的核算程序

浅谈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的核算程序

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不 同, 可能使资产的账面价值 与其计 能 取 得 用 以抵 扣 可 抵 扣 暂 时 性 差 异 的 应 纳 税 所 得 额 为 限 , 确 认
税基础产生差异 。( 2 ) 比较 资产 、 负 债 的账 面 价 值 和 计 税 基 础 ,
由可 抵扣暂 时性差异产 生 的递 延所 得税 资产 并冲Fra bibliotek所 得税 费
二是对于按税法规定允许用以后年度所得弥补的可抵扣亏损以及可结转以后年度的税款抵减应视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以未来期间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该部分亏损或税款抵减额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金融 财含
浅谈 资产 负债 表 债 务 法 下
所得税会 计 的核 算程序
李 朝霞 .
0 4 6 0 2 1 ) ( 山西漳泽 电力股份有限公 司漳泽发 电分公 司, 山西 长治 【 摘
暂 时性 差异期末 余额乘 以当期或预期 收回该 资产或清 偿期 间 的利 益 , 应 当减 记递 延所 得税 资 产 的账 面 价 值 。这 可 理解 为 递 的适用税率计算确定递延所得税 资产的期末余额 。 ( 4 ) 计算递 延所得税 资产发生减值 。借记“ 所得税 费用——递 延所得税费
新所得 税准 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 ,并 结合我 国的实际情况 , 费—— 应交所得税 ” 。( 2 ) 递 延所得税 负债 的确认与会计 处理。 要求对所得税采用全新的资产负债表债 务法 进行核算 。
一 一
是 除 新 准 则 明确 限 制 不得 确 认 递 延 所 得 税 负 债 的情 况 以 外 ,
分析、 计算期 末暂 时性差异 的金 额。当资产或负债 的账 面价值 用 。借记“ 递延所得税资产 ” , 贷 记“ 所得税费用——递 延所 得税 与其计税基础不一致时 , 便会产 生暂时性差异 。其 中资产的账 费用 ” 。 二 是 对 于 按 税 法 规 定 允许 用 以后 年 度 所 得 弥 补 的 可抵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的核算程序是什么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的核算程序是什么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的核算程序是什么〔会计〕核算也称会计反映,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的反映。

它主要是指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事后核算,也就是会计工作中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

那你知道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的核算程序是什么吗?接下来我就告诉你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的核算程序是什么。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的核算程序是什么:(一)确定产生暂时性差异的项目(二)确定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及计税基础(三)计算暂时性差异的期末余额(四)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五)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的发生额(六)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按税法计算的应交企业所得税)(七)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或-递延所得税收益)所得税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本质是什么:根本的原因是会计利润是依据会计准则计算会计利润的, 是财政部说了算, 而税的计算是依据税法来确定应纳税所得额, 很大程度上是国家税务总局说了算. 于是二者的差异呈人字形, 越拉越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就是将税法上确定的企业所得税费用调整成会计准则下的所得税费用, 会计上,首先承认税法上的应交所得税, 但由此形成的所得税费用, 在会计核算上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个桥梁来平衡二者的差异.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税法确定的所得税费用,完全打破了会计准则的权责发生制原则, 使得会计利润没有体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 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个桥梁'"修复'了会计利润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应收应付会计的工作内容是什么:(一)应付工作:1、依据已审核好的原始单据登记好付款业务。

2、依据成本控制部提供的每月供应商的统计汇总表与供应商做好对账工作,并填写付款申请。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注册税务师辅导《财务与会计》第十五章讲义10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注册税务师辅导《财务与会计》第十五章讲义10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中华会计网校会计人的网上家园注册税务师考试辅导《财务与会计》第十五章讲义10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的会计核算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的会计核算(一)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及暂时性差异1.资产计税基础的概念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资产的计税基础本质上就是税收口径的资产价值标准。

比如,存货的期末余额为100万元,其已提跌价准备为30万元,则该存货的账面价值为70万元(100-30),但由于税务上不承认存货的跌价准备,所以存货的计税基础为100万元。

通常情况下,资产在取得时其入账价值与计税基础是相同的,后续计量过程中因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不同,可能造成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

2.负债计税基础的概念负债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将来负债在兑付时允许扣税的金额。

通常而言,所谓负债的计税基础就是税务口径下的负债价值。

比如,企业因产品质量担保计提的预计负债形成年末余额为50万元,此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为50万元,但由于税务上不认可产品质量担保费用的提取,因此预计负债的计税基础为0元。

3.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4.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较为直观的认定规律是:当暂时性差异使得应交所得税先大于所得税费用、后小于所得税费用时此差异即可认定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5.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所谓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较为直观的认定规律是:当暂时性差异使得应交所得税先小于所得税费用、后大于所得税费用时此差异即可认定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6.新增暂时性差异与转回暂时性差异的界定只要年末差异大于年初差异的应界定新增暂时性差异(新增可抵扣差异或新增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只要年末差异小于年初差异的应界定转回暂时性差异(转回可抵扣差异或转回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例释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

例释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

例释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作者:王顺敖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05期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内涵分析《企业会计准则18号——所得税》规定,企业在计算应缴企业所得税时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企业在计算所得税时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计算的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比较确定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并根据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期的所得税费用。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例:某企业2005年12月29日购进一台机器设备,原价60000元,预计净残值600元。

按税法规定可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为4年;会计上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为6年。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假设该企业每年实现的税前会计利润为100000元(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2006年至2007年所得税税率为33%,2008年1月1日起所得税税率改为25%。

相关的会计处理如下:(如表1、表2)(一)2006年末会计处理如下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会计折旧=60000-600-(60000-600)/6=49500(元),计税基础=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税收折旧=60000-600-(60000-600)×4/10=35640(元),暂时性差异=账面价值-计税基础=49500-35640=13860(元),当期差异时点值=当期暂时性差异×33%=13860×33%=4573.80(元),当期递延所得税发生额=当期差异时点值-期初期差异时点值=4573.80-0=4573.80(元),当期应交所得税=[当期税前会计利润-(税收折旧-会计折旧)]×33%=[100000-(23760-9900)]×33%=28426.20(元),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当期递延所得税发生额=28426.20+4573.80=33000(元)。

浅谈我国现行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浅谈我国现行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浅谈我国现行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我国现行的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主要是指《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表》中关于资产负债表及其债务类项目的规定。

在这个规定中,债务类项目被划分为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三大类。

首先,流动负债是指在财务报表编制日期前一年内到期或在一年内应付的负债。

通常包括应付账款、应付工资、预收账款、应交税费等。

这些债务属于短期债务,需要在短期内还清。

在资产负债表中,这些债务被列为流动负债。

最后,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净值的余额,包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

所有者权益是企业内部资金流动的最后归属方向,即所有者的权益。

在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被列为企业的资产部分。

总体而言,我国现行的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关于企业债务和所有者权益的规定。

这个规定主要是为了确保企业的财务情况清晰、准确,以便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它不仅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讲解【会计实务操作教程】

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讲解【会计实务操作教程】

教学中对会计一班学生主要采用演绎法进行讲解,从所得税会计定义入
手,重点介绍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定义。我们认为“资产负 债表债务法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 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
只分享有价值的会计实操经验,用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更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知识!
只分享有价值的会计实操经验,用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讲解【会计实务操作教程】 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所得税会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本章节的教学内容,我们试用了不同的教 学方法。本文通过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以归纳法为主、演绎 法为辅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归纳法与演绎法概述 归纳法又称归纳推理,同演绎推理相对,即由特殊推到一般的推理过 程。在教学中运用归纳法即是让学生在学习归纳推理过程得出结论并获 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常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归纳法的实质是 启发学生从现实世界具体事物出发,探索发掘新的知识和理论。其主要 特点是学生在学习中不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局限,鼓励其发挥自己的新 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但该方法还存在一定局限性,有 可能会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在学习中走弯路。 演绎法又称演绎推理,同归纳推理相对,即由一般推到特殊的推理过 程。用演绎法施教要求教师从已知最抽象最高深的大原则、大定理开 始,进行一步步的深入推演,它常与演讲式、灌输式相联系。演绎法的 实质是依靠人类已有的知识和理论,去认识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其 主要特点是基于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形 成思维的条理性、层次性、逻辑性,系统地把握知识,夯实基础。但是
演绎法中纯理性抽象的成分多,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不利于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的核算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的核算
也会存 在 以下 问题 : 1 . 递延所得税 的确认具有 一定的实际操作 难度 。操
5 7
会导 致未来期 间纳税义务减 少的 , 我们 可以理解为带来 未来 经济利益 的流人 ,则确认 为可抵扣暂 时 陛差异 , 将 它乘 以税率得到递延所得税 资产 ; 若 当期应 纳 的税额会
增加 未来 纳税义务 , 我们可 以理解 为带来未 来经济利益 的流出 , 则 确认 为应纳税 暂 时性 差异 , 将 它乘 以税 率得
计准则与税法服务 的对象各 不相同 , 会计准则 与税 法二 者在会计要素 的确认 、 财务信 息的填报方面存在差 异是
客观必然 的。如果无视两者 的差异 , 反而会使会计 信息 有失偏颇 。该种方法下 , 所得 税费用金额 的确认 没有等 同于当期应纳税额 , 所得税 的会计 核算没有完全遵 从税
于当期应纳企业所得税加上递延所 得税 。 所得税费用 的
确认 , 除了要考 虑 当期 的纳税 义务 , 要确认 当期 的应纳 所得税外 , 还必须考虑履行 当期纳税义务 给未来带来 的 是经济利益 的流人或 流出 ,凭此来确认递 延所得税 , 只 有当期应纳所得税和递延所 得税确定 了 , 才 能确定 当期 的所得 税费用 。它 的理论基 础是 确认 当期 所得税 费用 时, 遵循 了会计 核算 的全局 观 , 体 现 了所 得税 费用核算 过程 中的资产负债观 。 企业在年终进行所得税 核算之前 , 必须 先进行所得 税 的汇算清缴 。 当期应 纳税 额的计算完全遵从 于所得税 税 法的规定 ,与企业年终 向税务机关 申报 的金额一致 。 所 得税费用核算 的难点应该是递延 所得税 的确认 。 递延 所得税 主要 与暂 时性 差异 相关 ,它分为 递延所 得税 资 产、 递延所得税负债两 大类 。在分析差 异是否属于暂 时 性差异 , 确认 当期递延 所得税 时 , 主要需 考虑 当期应 纳 的税 额对未来期 间纳税产 生的影响 。 若 当期应纳 的税额 对未来期间( 资产 、 负债 的使 用或存续期 间 ) 纳税不产 生 影响 , 或者说 当期发生 的所得 税 费用 , 不 会给未来 期 间

论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定义和确定方法【会计实务操作教程】

论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定义和确定方法【会计实务操作教程】

依赖于资产的会计账面价值吗?
2.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 金额” ,这种表述也给人造成误解。因为应纳税所得额本是应税利润,而 计算应税利润时的抵扣金额,属于税法中与收入相对应的费用,难道资
只分享有价值的会计实操经验,用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产的计税基础是某一会计期间的扣除(费用)吗? 3. “在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这种表 述也很不严谨。人们不免要问:应收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等这些 债权难道可以从“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吗?如果严格遵循权责发生 制,那么与应收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等相对应的营业收入、利息 收入、股利收入,均已在确认当期计入了应纳税所得额,因此应收账 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等债权在其账面价值收回时,均不应再在其收 回当期的应税经济利益中扣除。也就是说,按照准则对资产计税基础的 定义,应收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等债权的计税基础应该等于零。 但是,这些应收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却是在确认应纳税所得额时 产生的,即都是被税法所认可的,因此其计税基础应该是税法确认的金 额,而不是零。而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第 12号——所得税》中的举例,也多数没有将应收账款等债权的计税基础 看做是零。也就是说,我国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第 12号——所得税》 中关于资产计税基础确定的表述,都没有能够反映实际情况,是不够恰 当的。 从上述分析可知,不能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作为资产 的计税基础。事实上,资产的计税基础就是税法对资产的计量,即税法 确认的资产的账面价值。为了避免歧义,在会计准则中可以将资产的计
只分享有价值的会计实操经验,用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论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定义和确定方法【会计实务操作教程】 一、确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关键所在 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最新会计准则均要求对于所得税会计的确认、计 量和报告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而不再允许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 响会计法。但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实际操作难度以及工作量势必显著 增加,因为采用该法,除了要在会计利润基础上调整税法与会计准则之 间的差异、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应税利润),从而确认当期所得税费用以 及应交所得税以外,还要在资产负债表日计算和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 基础以及暂时性差异等。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主要特点在于:通过比较资产、负债的会计账面 价值与计税基础,确定资产和负债的暂时性差异;然后通过分析该差异 对未来会计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 税负债以及递延所得税费用(或递延所得税收益等)。资产和负债的会计 账面价值是根据会计准则计算出来的已知数据,而其计税基础则需要根 据税法确定。因此,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 关键所在。然而,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只是规定了收入及其 扣除项目的确定和计量方法,以及资产的计税基础;对于负债的概念以 及计税基础则没有规定。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虽然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给 出了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定义以及确定方法,但是该定义和确定方法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费用的核算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费用的核算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费用的核算摘要:为解决会计人员掌握新准则时操作困难问题,笔者采用逐层分解方法,对所得税费用逐层分解,得出所得税费用核算总公式。

本文认为:通过从当期应缴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个方向展开对所得税费用的分解,清楚地向会计人员展现所得税费用核算各个环节,便于其在新准则下进行所得税核算。

关键词: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所得税费用0 引言本文从当期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个方向对所得税费用核算进行分解,使会计人员清楚掌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费用的核算过程。

1 当期应交所得税的核算1.1 核算公式1.1.1 当期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率。

1.1.2 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按会计准则规定计入利润表但不允许税前扣除的费用+/-计入利润表的费用与可予税前抵扣的费用金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利润表的收入与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收入之间的差额-税法规定的不征税收入+/-其他需要调整的因素[1]。

1.1.3 当期应交所得税=[会计利润+/-永久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率。

1.2 永久性差异1.2.1 概念。

因税法规定与会计准则规定在收入和费用确认范围和标准不一致所造成的差异。

[2]1.2.2 处理。

永久性差异只影响当期应税利润,不影响以后各期纳税额,不作账务处理。

在计算所得税费用和当期应交所得税时,需将其调整税前会计利润。

如:北方公司向关联企业捐赠现金400万。

会计上,这笔捐赠支出作为费用,可冲抵利润表中的会计利润。

但按照税法规定,这笔捐赠支出不允许税前扣除,要缴所得税。

因此产生400万永久性差异。

1.3 暂时性差异1.3.1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①概念。

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3]资产计税基础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税法可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资产账面价值指资产入账时的价值。

简述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核算的一般程序

简述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核算的一般程序

简述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核算的一般程序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是企业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常,会计核算的一般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确定会计期间。

企业应当根据税务机关规定的会计年度确定会计期间,通常是一年。

第二步,编制资产负债表。

企业应当按照财务会计准则编制资产负债表,列出负债、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等项,并计算出净资产。

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应当将所有的应交所得税计入负债项目。

第三步,计算所得税。

企业应当按照税法规定计算所得税。

一般来说,所得税是根据企业利润额和税率来计算的。

企业应当将计算得出的所得税计入负债项目中。

第四步,确定暂时性差异。

企业应当按照税法规定确定暂时性差异,包括会计利润和税法利润之间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不同所致,也可能是由于企业在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中的不同操作所致。

企业应当将暂时性差异计入资产或负债项目中。

第五步,计提所得税。

企业应当根据确定的暂时性差异计提所得税。

计提的所得税应当以负债项目的形式计入资产负债表中。

第六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企业应当根据计算得出的暂时性差异和计提的所得税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分别计入资产和负债项目中。

总的来说,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的会计核算程序包括编制资产负债表、计算所得税、确定暂时性差异、计提所得税和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企业应当按照税法规定和财务会计准则的要求,认真执行会计核算程序,确保所得税的会计核算准确无误。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实务操作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实务操作
下连务 处理 程 序作 一探讨 。

() 3 当期取 得 作 为交 易 性 金融 资 产 核算 的股 票投 资成本 为 8 0万元 , O 0 2 ×7年 1 2月 3 1日的 公允 价 值 为 12 0万 元 , 生公 允 价 值 变动 损 益 0 发 4 0万元 。税 法 规 定 , 0 以公 允 价 值 计 量 的金 融 资 产持 有期 间的公 允价值 变动 损益 不计入 应纳税所
的账 面金 额为 :
许 弥补 的 以前 年 度 亏 损 后 的余 额 为 应 纳 税 所 得
额 。计 算公 式为 :
应纳税所 得 额 一收入 总额 一不征税 收入 一免
存 货 20 0万 元 , 0 固定 资 产 120 150 0 ( 0 —
3 0 万元 , 易性 金 融 资 产 12 0 8 0 0 ) 0) 交 0 ( 0 +4 0 万 元 , 他应 付款 2 0 元 。 其 5万 ( ) 定除递 延所得 税之 外 的资产与 负债 的 二 确
第 2 卷第 6 3 期
21 0 0年 1 月 2
寿鸟 技术净 学报 霹甚
J u n l fQig a c n c l l g o r a n d o Teh ia l e o Co e
Vo . 3N o 6 12 .
De . 2 1 c 00
资产 负 债 表 债 务 法 下 企 业 所 得 税 I ,核 算 的 实 务 操 作 Z I I
总额 为 30 0万 元 , 公 司适 用 的所得 税 税 率 为 0 该 2 。递延所 得税 资产 及递延 所得税 负债 不存在 5
( ) 反环保 法规 定应支付 罚 款 20万元 。 4违 5 () 5期末 对持 有 的存 货计 提 了 7 万元 的存货 5

194-教学案例-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会计核算

194-教学案例-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会计核算

表法所得税会核算资产负债债务计(摘自:北大学出版社,《税会——原理、、案例、》第二版)东财经务计实务实训背景与情境:宏翔公司2012年度利润总额为750万元,延所得和延所得递税资产递税负债均无余。

公司年所得核算有的事如下:① 额该当与税关会计项2月2日以200万元取得作交为易性金融核算的股票投,年未股票的公允价资产资该值为400万元,确公允价收益认值变动200万元;②年未存面余货账额2200万元,存的可经测试货变现净值为2000万元,提存计货跌价准备200万元;③因售后服务预计负债100万元;④确利息收入认国债30万元;⑤支付收金、款税滞纳罚20万元。

公司适用的所得率该税税为25%。

:问题根据上述料用表法行所得核算。

请资运资产负债债务进税会计分析提示:第一步,算确定期交所得计当应税所得应纳税额=750-200+200+100-30+20=840(万元)交所得应税=840×25%=210(万元)第二步,算表相目面价基,确定性差。

如下表(位计资产负债关项账值与计税础并暂时异单:万元):第三步,算期延所得、延所得和延所得用计当递税资产递税负债递税费延所得递税资产=300×25%=75(万元)延所得递税负债=200×25%=50(万元)延所得用递税费=50-75=-25(万元)(表示收益)负号第四步,确所得用认税费所得用税费=210-25=185(万元)分:会计录借:所得用 税费 1 850 000 延所得 递税资产750 000:交——交所得 贷应税费应税 2 100 000 延所得 递税负债500 000【拓展】训练2012年宏翔公司整后的所得调应纳税额为1900万元,表相目面价资产负债关项账值与计税基如下表,作出相的理。

础请您关账务处①算确定期所得。

交所得计当税应税=1900×25%=475(万元)②算期延所得、延所得和延所得用计当递税资产递税负债递税费A .期末延所得递税资产=292×25%=73(万元)期初延所得递税资产为75万元期延所得当递税资产=73-75=-2(万元)B .期末延所得递税负债=50×25%=12.5(万元)期初延所得递税负债为50万元期延所得当递税负债=12.5-50=-37.5(万元)C .延所得用递税费=2-37.5=-35.5(万元)③算所得用。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企业所得税会计实务核算技巧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企业所得税会计实务核算技巧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企业所得税会计实务核算技巧
田正佳
【期刊名称】《企业研究》
【年(卷),期】2013(0)5X
【摘要】国际上对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主流趋势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为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企业必须运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企业所得税核算。

本文结合实务操作经验,以实例的形式总结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的核算过程与技巧,以期有助于广大实务工作者对所得税会计核算实务的理解与应用。

【总页数】2页(P157-158)
【关键词】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
【作者】田正佳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州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33
【相关文献】
1.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核算分析 [J], 钟潜;王晶淼
2.利用数学原理简化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的核算 [J], 蔡美平
3.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实务操作 [J], 黄国俊
4.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核算技巧 [J], 丁洁
5.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企业所得税会计难点问题分析及处理技巧 [J], 唐贞;封室伊;张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当所得税税率变动时-如何确定递延所得税的金额?【会计实务操作教程】

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当所得税税率变动时-如何确定递延所得税的金额?【会计实务操作教程】

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核算的情况下,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由 两个部分组成: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
当期所得税是指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针对当期发生的交易和 事项,应交纳给税务部门的所得税金额,即为应交所得税的金额。具体 确定是在税前会计利润的基础上按照税收法规的要求进行调整,计算出 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按照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确 定。用公式表示如下:
这里还应关注暂时性差异将会在何时转回,如果企业当期期末存在的 暂时性差异预计将在税率变动后转回,计算期末递延所得税余额时,应 该采用新税率;如果企业当期期末存在的暂时性差异预计将在税率变动 前转回,则计算期末递延所得税余额时,则仍应该采用原税率。
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核算的情况下,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如 何确定
当期所得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递延所得税是指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
只分享有价值的会计实操经验,用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得税负债的综合影响结果。即按照准则规定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在期末应有的金额相对于原已确认金额之间的差额, 也就是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当期发生额,但不包括计入 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所确认的所得税的影响。用公式表示如下: 递延所得税=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 -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
只分享有价值的会计实操经验,用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当所得税税率变动时,如何确定递延所得税的 金额?【会计实务操作教程】
企业必须按照暂时性差异转回期间适用的税率确认当期期末递延所得税 应有余额。
在解题过程中,应关注题目所给的所得税税率的条件。如果企业能够 预计暂时性差异未来转回期间适用的税率会发生变动,则应该按照新税 率(而不是当期适用的税率)来确定当期期末递延所得税应有余额,但要注意当期的应交所得税还是按照原税率来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负债表日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额,对于两者之间
的差额应进一步确认为当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如果 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大于资产负债表日产生的 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额,对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应予以转
只分享有价值的会计实操经验,用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只分享有价值的会计实操经验,用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会计核算【会计实务操作教程】 《企业会计准则 2006第 18号——所得税》明确规定:企业所得税会计 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新准则顺应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要求,改 革了过去多种方法核算所得税的做法,要求企业统一按照资产负债表债 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使所得税计算更加简单、准确、易于操作。笔者 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基本原理入手,对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具体运用 作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方法 运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时,对资产负债表项目直接确 认,对利润表项目则间接确认。企业的收益应根据“资产负债观”定 义,因而所得税费用的计算也应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 确认出发倒挤推算,具体核算程序如下: 第一,确定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指企业资产负债表日资产负债表中 列示的金额,而非原账面价值。 第二,确定每项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 第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账面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之间差额,计算暂时 性差异。对于存在差异的,区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 异,按资产负债表日所得税税率计算该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 延所得税资产。如果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小于资
销。 第四,计算应交所得税。按照税法规定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计算企 业应纳税所得额,按适用税率计算企业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收入 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前年度亏损;应交所得税=应纳 税所得额×所得税适用税率。 第五,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根据当期应交所得税和当期进一步确认 或转销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 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税额+(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 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当期应交所得 税税额+期初递延所得税净资产-期末递延所得税净资产。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具体运用 由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会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应认真 把握,区别情况,正确进行会计核算。现以天河公司为例,说明资产负 债表债务法的具体运用。 【例 1】天河公司决定从 2008年 1 月 1 日起采用新会计准则进行会计 核算,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对相关的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进行 了调整,主要存在以下事项: (1)2007年 1 月 1 日起计提折旧的大型设备一套,原值 560万元,预 计净残值 10万元,企业按照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税法要求按直线法计
(2)向四川灾区企业直接捐赠现金 100万元;
(3)当年发生技术开发支出 500万元,已形成一项无形资产,500万 元支出中有 400万元属于资本性支出,已计入无形资产的价值中,该项 无形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为 10年;
只分享有价值的会计实操经验,用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4)违反税法规定罚款 100万元; (5)2008年计提了存贷跌价准备 400万元的存货尚未销售,2009年 2 月该存货价格有所回升,转回了存贷跌价准备 200万元; (6)企业年末一项应收账款 2000万元,企业计提了坏账准备 400万 元,税法规定企业只能按照 1%的比例计提坏账准备。 2009年企业应交所得税=[1200+20+100-(500×50%+400)+100-200+ (400-2000×1%)]×25%=950×25%=237.5(万元) 天河公司 2009年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金额及其计税基础如表 1 所示: 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400×25%=100(万元)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680×25%=170(万元) 由于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有余额 387500元,所以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 增加的金额为 1700000-362500=1337500(元),确认为本期的一项递延所 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1000000-1337500=-337500(元) 所得税费用=2375000-337500=2037500(元) 借:所得税费用 20375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13375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375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 100000价值为 1000万元,估计其可变现净值为 600万元,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 400万元。企业原所得税核算采用应付税 款法,所得税税率为 25%。
只分享有价值的会计实操经验,用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在首次执行日,企业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 值调整后如果形成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 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本例中,企业按照年数总和法在 2007 年计提的折旧为 100万元[(560-10)×10/55],固定资产账面余额为 460万元,税法允许计提的折旧额为 55万元[(560-10)÷10],其计税 基础为 505万元(560-55),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 45万元, 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企业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100万元后,存货的账 面净值为 900万元,而其计税基础仍为 1000万元,存货的账面净值小于 其计税基础 100万元,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上述两项差额应计算确 认首次新会计准则执行日的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相应调整企业的盈余 公积。递延所得税资产为 36.25万元[(45+100)×25%)],相应的会计 处理如下: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362500 贷:盈余公积 362500 【例 2】承例 1,天河公司 2009年度利润表中利润总额为 1200万元, 该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 25%,2009年发生的有关交易和事项中,会 计处理与税收处理存在的差异有: (1)2009年 3 月 2 日对一项固定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 20万元,其他 固定资产无异动事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