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地图概括讲解
第四章地图概括1024讲课
2、数量特征概括 数量特征是指物体的长度、面积、高 度、深度、坡度、密度等可以用数量表达 的标志的特征。
选取 数量特征变化 形状概括
例:
舍去的河流或小弯曲
河流总长减少
河网密度变化
第三节 地图概括自动化
一 计算机地图概括的发展轨迹
二 计算机地图概括的原理
三 计算机自动概括专家系统介绍
作业
1 地图概括及其实质。 2 地图概括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分别举 例说明 3 地图概括的方法步骤。 4 地图概括的数学模式有哪些? 5 举例说明在地图概括中,形状化简的 方法有哪些?
不同的制图者,编制的同一区域、同一主 题的地图的质量差别很大。
三 地图概括的方法步骤 1 简化
2 分类 3 符号化 4 归纳
1.简化
显示空间信息的重要特征,删弃次要的细部。 比例尺概括: 依据比例尺变化而设定取舍标准。
因比例尺变化产生的简化概括
2 分类—空间数据的排序、分级或分群
定性特征的概括 : 依据地物属 性、制图需要及 图解限度所进行 的重新分类。
C11 C22 1 r i 1 Ci1 C11 1 p 1 p
C33 C22 1 r i 2 Ci 2 C22 1 p 1 p
二 内容选取法
选舍和概括(简化)
选取:是从大量的制图物体中选出较大 的或较重要的物体表示在地图上,而舍 弃次要的物体。 概括:是对制图物体的形状、数量和质 量特征的化简,通过去掉轮廓形状的碎 部代之以总的形状特征,缩减分类分级 的数量,以减少制图物体间的差别。
不必强调每一 个行政中心
尽量表示 各级行政中心
表示与经济数据有联 系的居民点,不考虑意义
二、制约地图概括的因素
中考人教版地理七上第四章知识点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一、人口与人种1、世界人口的增长⑴目前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0亿(1999年10月12日)⑵人口的增长速度:①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决定的②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死亡率=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③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一般经济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快。
2、世界人口的分布(P66中的图4.5)⑴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单位:人/平方千米)⑵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人口稠密区:中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面积占陆地面积的40%,集中了人口的70%。
①亚洲东部、南部②欧洲③北美洲东部人口稀疏区:①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干②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湿③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冷④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高⑶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的影响3、人口问题⑴人口增长快,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问题:①衣——需求量大②食——粮食紧缺③住——住房紧张④行——交通拥挤⑤上学、就业、看病难⑵人口少→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⑶城市化问题: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城市人口的无计划膨胀,产生或加剧一系列问题。
⑷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4、不同的人种⑴类型:根据肤色、发形、面部特征、体毛等外部体质特征,人类可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
白种人是世界第一大人种。
⑵分布: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
⑶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是平等的。
二、世界的语言和宗教1、世界的语言⑴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⑵汉语: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⑶主要语言的分布:2、世界三大宗教补充:道教,中国本土的宗教。
地理初中教材第四章教学解析
地理初中教材第四章教学解析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教材的第四章主要讲述的是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自然条件。
全文将从地理要素、地理过程和地理区域三个方面进行解析。
1. 地理要素地理要素是指地球上各种自然存在的物质和能量。
在教材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地球的各种要素,如大气、水、陆地和生物等,来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
2. 地理过程地理过程是指地球上各种自然力量相互作用所引发的一系列现象和变化。
例如,大气循环、水循环、板块运动等地理过程对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需要通过学习这些地理过程,来认识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演变。
3. 地理区域地理区域是指在地球上具有一定特征或特点的地理范围。
不同的地理区域在自然地理环境上具有不同的地理要素和地理过程。
教材中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地理区域,如高山地区、沙漠地区、河流流域等,通过学习这些地理区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上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点。
第二节: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人类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
这一节将重点解析人文地理环境,探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包括各种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等。
这些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影响。
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会对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如过度开发导致的土地沙漠化、水资源的过度消耗等。
因此,我们需要树立环保意识,合理利用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资源。
2. 地理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条件对于人类活动的发展和分布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地球上不同地理环境的地理条件不同,如气候、地貌、土壤等,会影响到人类的居住、农业、工业等活动。
通过学习地理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各地的人文地理环境。
结语:通过对地理初中教材第四章的教学解析,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点析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点析人口和人种内容点析1.关于世界人口的增长,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
(1)世界人口在18世纪(特别就是18世纪30年代)以后,快速增长的速度大大大力推进了。
课本中不仅存有文字描述,而且以求4.1“世界人口快速增长曲线”不予辅助表明。
在人口快速增长曲线图中,曲线的斜率越大,表明人口快速增长越慢。
从图4.1可以窥见: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30年代,人口快速增长曲线还是比较陡峭的,表明这一时期的世界人口快速增长还是比较慢的;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人口快速增长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小,表明这一时期的世界人口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快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口快速增长曲线的斜率更大了,表明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速度极快。
步入21世纪,人口快速增长的预测曲线(虚线)的斜率较20世纪末叶稍缓一些,表明未来人口的增长速度将逐渐放缓。
除此,课文还设计了活动3,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根据资料绘制人口统计图(柱状折线图)的基本方法,并理解世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
(2)人口增长速度的慢、快,就是由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所同意的。
课本实行了文字描述和示意图结合的方式不予表明。
图4.2以比较形象的天平说明了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则表示人口减少,数值越大,则表示减少越多,也就是人口快速增长慢;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则表示人口既不快速增长,也不增加,也就是人口暂停快速增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则表示人口减少,数值越大,则表示增加越多,也就是人口减少慢。
同时,课文还设计了活动2,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这一活动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
2.关于世界人口的原产,重点就是必须摆事实世界人口的原产就是不光滑的。
至于导致人口原产不光滑的原因,不要并作过多的分析,只要并使学生晓得经济繁盛、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的地区人口稠密,自然条件很差的地区人口稠密就可以了。
初二数学第四章知识点初二数学第四章思维导图
初二数学第四章知识点初二数学第四章思维导图一、四边形的相关概念1、四边形在同一平面内,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2、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3、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四边形的外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推论: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6、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多边形的对角线共有条。
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能引(n-3)条对角线,将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
二、平行四边形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平行四边形相邻的角互补,对角相等(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4)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
常用点:(1)若一直线过平行四边形两对角线的交点,则这条直线被一组对边截下的线段的中点是对角线的交点,并且这条直线二等分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两条平行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平行四边形=底边长高=ah三、矩形1、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1)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4)矩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中心到矩形四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对称轴有两条,是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的直线。
红星照耀中国思维导图每章主要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思维导图每章主要内容《红星照耀中国》书作者斯诺作为外国记者通过“⽩区”历尽磨难进⼊“红区”,开始了对他的采访。
采访的⼈物很多,对m、彭德怀、徐海东、周恩来和徐特⽴的采访记录特别细致,在当地农民、⼯⼈、红军战⼠,还有“红⼩⼦”的⼀系列采访中,通过的斯诺以⼀个记者的名义向包括中国国民党在内的外部提供了真正的共d、真正的红⼈。
1红星照耀中国思维导图是什么2红星照耀中国每章概括第⼀章探寻红⾊中国讲述作者对红⾊世界的好奇,开始深⼊苏维埃红区的冒险,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的秘密。
并且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成与共产党达成⼀致抗⽇协议的原因和经过。
第⼆章去红都的道路讲述在进⼊红区的路途上被⽩匪追逐的经历,并讲述了国民党通过“民团”这⼀组织对地⽅的统治和镇压政策。
介绍了周恩来及贺龙的⼈⽣经历以及他们独特的个⼈魅⼒。
介绍了许多年轻的红军战⼠们因为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
第三章在保安讲述了共产党领导⼈给作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过⼈,是⼀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谈到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是反帝反封。
红军⼤学开展的各项课程以及红军剧社开展的宣传⼯作。
第四章⼀个共产党员的由来讲述了共产党领导⼈的⼈⽣经历、思想变改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的过程。
第五章长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
着⽣记叙了第五次⼤围剿,以及长征中强渡⼤渡河、过⼤草原等艰难英勇的事迹。
第六章红星在西北讲述了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西北⼤灾荒和苛捐杂税给⼈民带来的苦难。
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化、货币各⽅⽽政策。
第七章去前线的路上讲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对苏区⼯业的繁荣以及苏区⼯⼈⾝上具有的乐观活泼的社会主义⼯业精神第⼋章同红军在⼀起讲述了作者深⼊到真正的红军内部,了解他们年轻、精神饱满、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装备出⾊、政治觉悟⾼,才使得他们成为铁打的军队。
并且讲述了促使司令员彭德怀⾛上⾰命道路的悲惨童年经历,以及他独特的个⼈魅⼒。
初一上册第4章思维导图
几何计数
数直线:n(n-1)/2 数线段:n(n-1)/2 数交点:n(n-1)/2 数射线:2n
n为角内部的射线条数
数角::(n+2)(n+1)/2
认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几何图形
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
柱体
常见的立体图形分类
球体 锥体
台体
圆柱 棱柱:三棱柱,四棱柱……
圆锥 棱锥:三棱锥,四棱锥……
圆台 棱台
展开角相加等于90度叫做这两个角互余。 两角相加等于180度,叫做这两个角互补。
定义
等角同角的余角相等。 等角同角的补角相等。
性质
余角和补角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方位角
度分秒 1度等于60分,1分等于60秒。
角常用的度量单位
都可以用两个大写字母或一个小写字母进行表示。 射线要注意用两个大写字母时表示端点要写在前。
点线面体
点无大小 面无薄厚 线无粗细
面面相交成线,线线相交成点。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 和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三视图
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画图要求: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1-4-1型:6种
2-3-1型:4种
正方体的展开图
2-2-2和3-3型各一种
注意,凡是田凹字形不可以组成正方体。
表示方法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直线的性质
连接两点线段的长度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两点间的距离
线段的性质
点在线上。或者说这条线,经过这个点。 点在线外。或者说这条线不经过这个点。
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度量法 叠合法
线段长短的比较 线段的和差倍分
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
地图学_第四章
河流选取指标
河流条数 指标
比例尺
NA NB
1:10万 → 1:25万 X=2 23 7
1:25万 → 1:50万 X=3 7 2
新编地图学教程 第4章 地图概括
3. 等比数列法
用等比数列确定地图要素选取的方法——苏联 学者鲍罗金根据心理物理学试验,察觉到同一要 素的等级差别常遵循等比数列的规则。
新编地图学教程 第4章 地图概括
利用航空像片和卫星像片资料制图时,我们面 对的是经过压缩了的图像,但在制图时依然要根据 需要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选取。为了在图面上能 够清晰易读地表现出地物的主次、从属关系以及其 重要程度,在对这些地图内容进行符号化过程中, 同样也要对数据的质量和数量、轮廓形状的简化和 夸张进行处理。
Cii = ( Bi+ Bi+1 ) / 2
新编地图学教程 第4章 地图概括
√ 线状 C2 = MA / MB
√ 面状 C3 = (MA / MB )2
⑶ 不符方根规律,尺寸不同 :
线状 C2 = ( SA / SB ) ·√MA / MB
√· 面状 C3 = ( fA / fB ) (MA / MB )2
地物重要性改正系 数D的三种情况
⑴ 很重要:D1 =√MB / MA
新编地图学教程 第4章 地图概括
地理图与地形图
地理图以高度概括的形式反映广大制图区域内最主要的 地理要素和区域的重要特征的地图,称地理图。地理 图的特点是涵盖实地范围很大,常常为一个流域、一 个国家、一个大洲或全球;比例尺很小,未成系列, 一般为<1∶00万至1∶1000万不等,视需要而择定; 没有统一的地图投影和分幅编号系统,图面上投影变 形较大;地图幅面的大小参差悬殊。多用于研究区域 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的一般情况,了解其概貌,故 又称一览图。
第4章 地图概括
5、符号样式及大小 地图是以图形符号来表示各种事物现象的。符 号的图形样式、色彩、尺寸的大小将直接影响着 地图的载负量,所以也就影响了地图的概括程度。 6、制图者 地图概括是由地图的编绘者来完成的,编绘者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对制图概括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制图者决定着地图概括的质量。 由前所述,影响地图概括的因素有许多,因此 在概括时不能只考虑单一因素,而要进行全面的 分析研究。
CARTOGRAPHY
2、地图内容选取的顺序原则
(1)从主要到次要 (2)从高级到低级 (3)从大到小 (4)从全局到局部
CARTOGRAPHY
3、地图内容选取的一般要求
(1)选取的地图内容能够反映出制图对象实 际分布的密度对比关系。 (2)选取的地图内容能反映制图对象的分布特 点。 (3)保留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图对象。
CARTOGRAPHY
第三节 地图概括自动化
一、计算机地图概括的发展轨迹
计算机地图概括是伴随着机助制图的发展而 发展的。最早可追溯到Perkal(1966)和Tobler (1966)的工作。早期的工作多是基于单纯线状 符号概括的程序和算法设计,如线形简化(删减 细节)算法设计、线形平滑(柔缓尖硬折角)程 序设计等。 20世纪70—80年代随着卫星遥感图像处理技 术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处理技术的发展,大大 丰富了计算机地图概括的方法。图像增强技术通 过改变图像的频谱、结构,或对已分类专题图像 进行简化、归并处理,或通过再取样和改变像元 大小等来实现地图概括。 CARTOGRAPHY
CARTOGRAPHY
3、等比数列模式
等比数列模式是以制图物体的大小和密度作 为取舍依据。识图时,人类辨认同一要素的等级 差别符合等比数列规律,因此,可以用等比数列 作为选取制图对象的数学模式。 研究制图对象的选取指标,首先要确定出哪 些制图对象应全部选取,哪些应全部舍掉,而介 于全选和全舍之间的那部分对象选取指标的确定, 则是地图概括等比数列法研究的重心。 等比数列模式是按照制图对象的长度(大小) 和间隔的大小进行等比分级并构建成为一个二维 的关系表。
地理七上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一、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先行官”1、经济发展的“先行官”⑴交通运输:指的是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⑵运输工具:火车、汽车、船舶、飞机等。
⑶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管道。
2、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选择客运或货运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与运输价格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运输量的多少有很大关系。
除了考虑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外,还要考虑人的出行目的、货物本身的性质和数量,以及运输距离等。
3⑴我国交通运输的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东部密集,西部稀疏,密度相差很大。
⑵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
(1)写出图中标有数码的铁路枢纽和铁路线的名称:铁路枢纽A 是________,在此交汇的铁路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路枢纽C 是________,在此交汇的铁路线有________、________。
铁路枢纽D 是________,在此交汇的铁路线有________、________。
(2)在图中填注:拉萨、西宁,连接这两地的铁路是________。
修建该铁路时,有的地方以桥代路,目的是________。
(3)铁路③连接了________、________等两个温度带;铁路⑤跨过了海河、________、________、长江等四条大河。
铁路③共穿越________个省级行政区。
4、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⑴在若干条交通运输线交叉的地方,形成了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二、农业——基础产业1、农业与我们⑴概念: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⑵地位: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⑶主要部门:依据劳动对象的不同,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个部门。
2、农业的地区分布⑴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西、南北和垂直三个方面的差异。
其中,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把我国分为东部农耕区和西部牧业区。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第四章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第四章
第四章大陆漂移
一、大陆漂移的发现与认识
地壳的极端变化以及石油、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的分布常常表明,地球的外部颜色厚度并不是均匀的,而是像洋底一样不规则地分布着的。
20世纪20年代初,阿尔弗雷德·韦格纳对十多个目前分布在不同洲上的答案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得出了大胆假说——“大陆漂移”学说,以阐明地球表层的巨变。
二、大陆漂移的本质
地球大陆漂移指的是地球大陆、海洋地壳沿地球表面的运动。
在地球津贴板块理论的框架下,大陆漂移指的是板块在大陆表面运动的现象和板块互相碰撞、分开、滑行产生的地质运动。
三、大陆分布的漂移过程
大陆漂移是以板块漂移为现实基础的。
板块是地球上的一段大片地壳(可以包括水体、地磁场等)。
地球上7块大板块,其中5块大陆地壳覆盖,1块是半大洋地壳、1块为大洋地壳。
随着大陆
漂移的不断进行,它的漂移过程和漂移速度以及与板块构造、地
震等相关的联系逐步被定量分析清楚。
四、大陆漂移的重要意义
阶段性地理环境改变
大陆漂移是地质空间与地球物理、化学和生态学事件之间互动
的基础。
大陆不断漂移导致构造环境和演化轨迹的改变,这种改
变是潜在的,而演化机理则是状态演绎的,它们有地球演变的特征。
大陆漂移还影响着包括自然灾害等人类活动在内的人类社会。
探究大陆漂移的本质和意义对我们的地理科学和社会创新的进程
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地理初中教材第一年级第四章教学解析
地理初中教材第一年级第四章教学解析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的学科,它涉及到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地理的教学既要满足他们的认知水平,又要培养他们地理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
本文将对地理初中教材第一年级第四章进行教学解析,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
第一部分:地理初中教材第一年级第四章概述第一年级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运动和地理坐标等基础知识。
通过学习这一章节,学生将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以及如何使用地理坐标等工具来描述地球上的位置和方位。
第二部分: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的旋转运动。
地球自转是一天当中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的主要原因。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运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了季节、昼夜长度和温度分布等现象的变化。
学生在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时,可以通过实际观察和模拟实验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例如,可以利用灯光和地球仪来展示太阳光照在地球上的变化,进而说明昼夜交替和地球季节的原因。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的规律。
第三部分:地理坐标地理坐标是用来描述地球上任何一个位置的工具。
地球上的每个地方都可以用经度和纬度来表述。
经度是指从地球中心到地球上某点的圆弧长度,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位置的东西方。
纬度是指从地球赤道到地球上某点的圆弧长度,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位置的南北方。
学生可以通过地图和实际操作,学习如何使用地理坐标来确定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
例如,可以选择几个地点,通过查询地图和使用纬经仪等工具来确定它们的经纬度坐标,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熟练地使用地理坐标,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四部分:地理初中教材第一年级第四章实践应用地理初中教材第一年级第四章还包括了一些实践应用的内容,例如使用地图测量距离,利用经纬度坐标解释地理现象等。
这些实践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测量,比如利用测距仪、测角仪等工具测量校园或者家附近的地理要素,如建筑物距离、道路宽度等。
《名著思维导图》海底两万里04
内德·兰德的固执
内德·兰德被我的讲解震憾,但仍不肯服输。
如果要让内德·兰籍:加拿大人 特长:身材魁梧,体格健壮,身手不凡。 性格:头脑冷静,机智灵活,有勇有 谋,严肃不易交往。 观点:不相信怪物的存在。
我和内德·兰德成为朋友
内德·兰德会讲法语,交流方便。 喜欢听我讲史诗般的海上冒险的经历。
我和内德·兰德 讨论独角鲸的存在
内德·兰德:不相信怪物能毁坏巨轮钢板。 我:举例气压和水压数据,深海的水压大得惊人。
第四章:内德·兰德
法拉格特舰长
亚伯拉罕·林肯号的灵魂,不允许船员讨 论动物存在与否,发誓要将怪物除掉。
亚伯拉罕·林肯号的船员们
与舰长观点一致,盼望着遇到怪物。 谁发现怪物,就能领到两千美金。
亚伯拉罕·林肯号的先进装备
该有的武器应有尽有,带倒刺的箭,开 花炮弹,改良过的大炮……
最好的武器:捕鲸大王“内德·兰德”。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K12教育文档)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2)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4)堆积作用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海浪堆积:形成沙滩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的载负量。
第 一 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图概括的主要手段:分类和选取。 在外业测图中对地形、地物点的测量是有所选择的。 在内业成图时,对地理数据要进行分类、简化、夸张处理。
概 述
地图概括要解决的问题:
地图内容的详细性与清晰易读性的统一。 地图的地理适应性与几何精确性的统一。
第
因此,在不同用途的地图上,表示地物是要经过选择的 。(实测、航片、资料)
一 地表的地理内容表示到地图上时,要有主次之分,所以
节
地图上的地物应经过分类和分级处理,不符合制图目的 的地物类别,都要舍弃。
地图比例尺的缩小,原地
概 图上的地物的形状和数量
述
势必化简,才能在有限的 图纸上清晰地表示。
地图概括(generalization):也称制图综合,就是采取简
第 单扼要的手法,把空间信息中主要的、本质的数据提取后 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概念。
一 在不同用途和比例尺的地图变换过程中势必删繁就简、舍 节 末逐本,以求客观的反映地理实体,这时应保持地图内容
详细性与清晰性的对立统一,几何精确性与地理适应性的对
节
地图
概括
的模
概
型化 和算
述
法研 究
传统地图的主要特征 地图编制理论的核心技术
图论、模糊集合论、分形描述、 人工神经元网络、小波理论等
自动概括
数字制图生产的核心技术
地图数据库
第 一 节 概 述
分类和选取是地图概括的主要手段,以数学方法及计算机为 基础的自动综合概括已逐步发展起来。
地图的智能化综合是一个公认的国际难题,该问题的解决对于 地图学和GIS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地图概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避免两种极端倾向:一是
第 片面强调机械地依比例概括;一是片面强调地理适应性的 一 典型塑造。前者简称为比例概括,容易实施,但不能保证 节 地图内容的详细性与图面清晰易读性的统一;后者简称为
目的概括,易受人为主观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难以保
概 证地图的地理适应性与几何精确性的统一。 述
同一地区不同比例尺 地图上,其地物表示的详 细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第 一 节
概 述
在不同比例尺地图上,同一事物的重要程度不一样。
第
一
节
概
比例尺影响地 图概的数量和 质量特征
述
(三)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对地图概括的影响
第
一
地图需要反映
节 制图区域的自然景
观或人文景观的结
概 构和区域分异规律, 要根据区域的特点
影响,必须详细表示。
概 述
城市林立的人口稠密地区,乡镇一级的居民点显得微不足道。
人迹罕至的地区,乡镇一级的居民点则成为举足轻重的居民点。
(四)制图数据质量对地图概括的影响
第 一 节
地图概括过程,都是以空间数据为基础的。数据的种类 、特点及质量都直接影响地图概括的方向和质量。 空间数据:包括图表、影像、统计数据和文字资料。
精度高的空间数据,对地理实体的内容反映比较丰富,对 细部反映的比较详细。
(五)制图图解限制对地图概括的影响
第 一 节 概 述
在地图上对图形表示精细程 度的制图限制。
人们受生理和心理因素作用 对地图图形识别的限制。
构成地图图形的基本要素: 形状、尺寸、颜色、结构。
三、手工概括与自动概括
第
一 手工概括
述 确定要素的选取指
标。
第 一 节 概 述
在进行地图制图时,面对制图区域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 ,首先应该了解这些景观的结构和区域分异规律。在制图 概括时,尽管随比例尺的缩小内容简化,但仍然要正确地 反映该区域的景观结构特征及空间分异规律。同时也应该 看到同一地理要素在不同区域中其地位和意义有不同。 区域的地理特征不同,同一要素的取舍标准有很大的差别 。地图概括必须保证制图区域的基本特征和典型特点不会 消失,即要体现出地理适应性。(水系、地形、居民点)
第 一 节
(三)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对地图概括的影响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应表示 全部河流和泉水出露的地点。
江南水乡,河网稠密,影响 其他要素显示,需限定河网密度。
概 述
山区地势起伏大,用等
高线表示地形时,等高距适
第 当增大。
一
平原地区,几十米的高
节 度可能成为重要的地形特征, 对农田水利建设将产生重要
二、影响地图概括的因素
第 (一)地图的用途与主题对地图概括的影响
一
节
地图的用途不同,在图上表示空间数据的种类、
数量、质量以及简化程度不同。用途与主题是影响
概
地图概括的主导因素。例如,下页的两幅地图上的
述
水系要素。
第 一 节 概 述
(二)地图比例尺对地图概括的影响
第 一 节 概 述
地图比例尺是决定地 图概括数量特征的主要因 素,限定了制图区域幅面 和要素总量。
概 立统一。
述
地理信息感知
地理数据
地理信息理性认识
抽
象
概 括
形象-符号模型
地图概括的任务就是研究从原始图稿或数据到编织成各种
第 新地图时所采用的概括原则和方法。分类和选取是地图概 一 括的主要手段,以数学方法及计算机为基础的自动综合概 节 括已逐步发展起来。
概括的实质:是在制图过程中对地图数据和图解形式经过 科学化处理,使其能表现出制图区域的基本特征和制图现
概 天文、大地、GPS数据 —数字(平面、高程控制点) 遥感图像和地图资料(图、图像)
述 现势资料(描述变化的文字和图表)
各种专题编图资料(各种专题的图表、文字、数字资料)
第 一 节 概 述
地图概括是以空间数据为基础,数据的种类、特点及质量 直接影响地图概括的质量。
地图数据源的精度应该高于新编地图的精度。
图像的综合!
思考题:按1比1万比例尺将照片所示地形绘制成旅游地图图 ,你该如何做?
第4章 地图概括
§1 概述 §2 地图概括的内容和方法 §3 地图概括的现代发展
第 一 节 概 述
第 一 节 概 述
第 一 节 概 述
一、地图概括的性质
在地图上用符号表示地表的全部地理内容是不可能的。
在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的地形图数据库建设中,每种比 例尺地形图分别数字化并各自建立数据库, 存在明显弊端。
国内外近20年来重视地图自动综合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取得 众多的成果,综合起来有:
• 多尺度地图数据库自动综合框架建立 • 地图自动综合算子、算法研制开发 • 地图自动综合指标体系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