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d_中国茶道发展史纲 (1)12

合集下载

中国茶道发展历程

中国茶道发展历程

中国茶道发展历程茶,是中国一项世界闻名的传统文化瑰宝,而茶道则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茶道凭借其独特的价值观、仪式和哲学思想,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千年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茶的起源、茶道的发展和茶文化的变迁等方面,为您详细介绍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

一、茶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农氏时期。

相传,神农氏在探索植物的属性和功效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天然的植物香气,故命名为茶。

茶作为一种草药,早期被人们用于治疗疾病,并逐渐流传开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开始在中国逐渐普及,人们开始研究和欣赏茶的品质和独特之处。

茶在唐代达到了高峰,在这个时期,茶文化开始融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茶艺师和茶文化爱好者们开始探索如何制作出更高品质的茶叶,通过独特的冲泡方法和仪式,展现茶的美妙之处。

二、宋代茶道的兴起进入宋代,茶道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

茶道在宋代得到了世人的广泛认可,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修养。

在宋代,茶植株的培育和农艺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茶树种植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茶道的冲泡方法和茶具的种类也得到了改进和创新。

人们开始使用精美的瓷器制作茶具,为茶道增添了一份雅致和精美。

茶道在宋代扮演了重要的社交角色,成为了文人和士大夫们交流思想和艺术的场所。

茶道的兴起不仅仅促进了茶叶的普及和贸易,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茶文化在明清时期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茶文化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明代是茶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茶叶的种类和生产工艺有了很大的提升。

茶文化在明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例如著名的“功夫茶”、茶宴和茶艺表演等。

茶厅和茶楼成为社交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许多茶艺师和书画家也借茶艺表演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到了清代,茶文化更是达到了巅峰。

乾隆皇帝对茶文化的热爱和推崇,使得茶道更加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尊重。

在清代,制茶技术不断提升,茶叶的种类也愈发多样化。

中国茶道历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茶道历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茶道历史的发展历程茶,作为我国的国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艺术和生活方式。

中国茶道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经历了世代的传承和演变。

本文将会详细介绍中国茶道历史的发展过程,从古代到现代,以期展现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古代茶道的萌芽古代中国的茶道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茶叶是在中国西南部的一些原始部落中被发现的。

当时,人们将野生的茶叶煮水喝,起初,主要是出于健康和消暑的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了茶叶的独特韵味和草药治疗的功效,茶叶开始在古代的君王和贵族中流行起来。

在古代,茶叶的饮用方式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仪式。

在宋代,茶文化达到了巅峰,茶道开始在社会上流传开来。

当时的茶道强调茶叶的选择、煮茶的技艺以及品味茶叶的过程。

茶道成为了贵族和文人士大夫之间交流的载体,茶艺师也开始在宴会和社交场合中扮演重要角色。

二、宋代茶道的繁盛时期宋代是中国茶道发展的重要时期。

茶叶的品种和饮用方式在这个时期内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茶具的制作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茶道不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审美追求。

在宋代的茶馆中,人们可以品尝到各式各样的茶叶,了解到茶的产地和品质。

在宋代,茶道的流程和礼仪进一步细化。

当时的茶道注重茶礼的仪式感和仪容仪表的讲究。

从落座到品茗,每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茶道也开始融入到文学和艺术中,成为了士大夫们追求高雅生活的一部分。

三、明清时期茶道的发展明清时期,茶道在中国社会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茶叶的种植和加工技术得到了革新,茶叶的品质和口感显著提高。

这一时期茶道的流行也使得茶居成为社交的场所,人们在茶楼茶馆中品茶、饮茶、交流,并且不断提升对茶文化的认知。

明清时期的茶道强调修身养性、和谐自然的价值观。

茶道的礼仪流程不仅仅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修养的体现。

清代文人士大夫们非常注重茶道的修行,他们将茶道视为一种精神享受和心灵净化的方式。

中国茶道发展演变

中国茶道发展演变

中国茶道发展演变茶道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饮茶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修身养性的艺术。

中国茶道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从古代起源到现代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一、古代茶道的起源茶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茶道的起源却难以确证。

相传,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的中国西南部。

古代人们将茶当作一种草药来使用,主要用于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了茶的饮用价值,并开始将其用作一种文化活动。

在古代,茶道被广泛地应用于宴会、祭祀等场合。

人们将茶作为一种礼仪展示给客人,以体现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这时的茶道注重礼仪和仪式,讲究动作的优雅和步骤的繁琐。

茶道在古代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社交、礼仪的表达方式。

二、唐宋时期的茶道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在唐宋时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和文化的象征。

茶的文化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

尤其是在唐代,茶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唐代的茶道注重茶的制作和品鉴。

人们开始注重茶的品质和味道,并通过品饮来领略茶的香气和口感。

在唐代,茶道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得到了提高,茶具和茶具的使用也开始讲究形式和品质。

茶道的仪式和礼仪逐渐简化,更加注重茶的本质和饮茶的感受。

宋代是茶道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时期。

茶的种植和生产技术得到了改进,茶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宋代茶道注重茶的制备和烹饪,茶具的设计也更加精致和讲究。

茶道在宋代的文人墨客中尤其受到追捧,成为他们交流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三、明清时期的茶道演变明清时期是中国茶道发展的关键时期,茶道开始走向成熟和完善。

在明代,茶道的实用和审美价值得到了平衡。

茶的制作和品鉴技术进一步提高,茶道的注重品质和品味变得更加显著。

清代是中国茶道发展的黄金时期。

清朝皇帝尤其重视茶文化,茶道成为皇宫内外的一项重要活动。

这时的茶道更加强调茶的品质、韵味和文化内涵,注重茶的烹饪和泡法。

中国茶道发展史纲

中国茶道发展史纲

中国茶道发展史纲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宠爱和推崇。

而中国茶道作为一种重要的礼仪和文化形式,更是与茶的发展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茶在中国的起源、茶道的发展、茶道的流派以及茶道的现代发展等四个方面来梳理中国茶道的发展史。

一、茶在中国的起源1. 茶的传入茶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的中国神农时代。

据传,神农尝百草,不慎误食千里之茶,发现其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于是授人饮茶之法。

从此,茶在中国开始广泛种植和饮用。

2. 茶的发展从隋唐时期开始,茶在中国逐渐普及,并成为士人文人的重要饮品。

唐代文人韩愈更是对茶有着深厚的研究和推崇,他的《茶经》成为后来茶道发展的重要基石。

二、茶道的发展1. 茶道的初兴宋代是中国茶道发展的关键时期,茶道在此时得到了更为系统和规范的形成。

茶人陆羽的《茶经》和茶具文化的兴起,为茶道的正式确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2. 茶道的兴盛明代是茶道蓬勃发展的时期,茶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明代茶人宋徽宗更是对茶具有着深入的研究和领悟,他倡导了茶道的精神内涵和修身养性的理念。

3. 茶道的衰落清代茶道逐渐式微,受到了许多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

但是,在一些地方茶道的传统仍然保留下来,成为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三、茶道的流派1. 宜兴派茶道宜兴派茶道以宜兴市为中心,发扬了宜兴茶文化的卓越贡献。

它以峙巍公黄宾虹和醴陵子朗堂陈中和为代表,注重茶道的匀称和韵势。

2. 闽南茶道福建闽南地区茶道源远流长,其中以武夷岩茶为代表。

这里的茶道注重“闻茶香、赏禅意、品茗兴”,强调茶的香气和茗茶的美味。

四、茶道的现代发展1. 茶道的复兴近年来,随着茶文化的复兴和传统文化的重视,茶道再度受到重视和推崇。

茶道学院的建立和茶道大师的培养,为茶道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茶道的创新茶道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例如,茶道的文化交流、茶艺表演和茶文化旅游等都为茶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

中国茶道演变历程

中国茶道演变历程

中国茶道演变历程茶,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茶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茶道的演变历程。

一、起源与初步发展Italics茶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2737年的中国西南部。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茶叶的神奇功效,从而使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起初,人们采摘茶叶进行煮汤饮用,简单的烹泡方式并未形成规范。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注意到茶叶的不同品种和不同的烹饪方法对茶的味道和口感的影响。

人们开始探索煮茶的技巧,并开发出一些简单的茶道礼仪。

正是在这个阶段,中国茶道的初步形态开始出现。

二、宋代的繁荣与茶道的兴盛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茶道发展的黄金时期。

宋代的茶艺家们开始将茶的烹泡过程系统化,并提出了很多茶的泡制技巧。

这一时期涌现了很多著名的茶文化名人,如陆羽、朱熹等。

茶在宋代的社交场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茶席成为人们社交、交流的场所,茶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出巨大的影响力。

此时期茶道礼仪逐渐形成,并开始重视茶具的制作与使用。

三、明清时期的茶道变革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是中国茶道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明朝初年,茶礼达到顶峰,社会上流行着一种精致的茶道礼仪。

然而到了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茶道逐渐式微。

同时,随着茶叶种植和制作技术的进步,茶的品种和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

清代,茶文化经历了一个复兴的时期,茶的制作工艺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四、当代的茶道发展进入当代,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茶文化节、茶艺比赛等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举办,茶道馆、茶艺培训机构等也纷纷涌现。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茶道的传播和推广也更加便捷。

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中国茶道文化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五、中国茶道的特点与魅力中国茶道独特的韵味在于其讲究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茶道不仅仅是一种泡茶的技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方式。

中国茶道发展历史

中国茶道发展历史

中国茶道发展历史中国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茶道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早期的发现茶叶到茶道的形成,再到相传的茶道经典《茶经》的出现,最后探讨现代茶道的发展和影响。

一、茶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相传,在公元前2737年,中国的神农帝嚐過一种叫茗荷的草药,发现它有治疗作用。

茗荷即茶的前身。

从那时起,人们开始采摘茶叶并将其用作药材。

然而,茶叶的药用功能逐渐被人们所熟知,茶开始流行起来。

茶的生产和饮用逐渐成为一种传统。

在古代,茶叶的发现和使用主要集中在中国的西南地区,例如今天的四川、云南和贵州等地。

随着茶树的栽培和茶叶的加工工艺的不断改进,茶叶的产量逐渐增加,茶叶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

二、茶道的形成茶道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中国的唐朝时期开始逐渐形成。

唐朝是茶道发展的黄金时代,茶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同时,随着佛教的兴起和发展,茶道逐渐与佛教相结合,成为禅宗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在唐朝由中国僧人最早传入日本,后来在日本发展成为茶道。

与中国茶道不同的是,日本茶道更加注重礼仪和仪式化的表达,强调茶道中的“一味”,即专注于茶道的每一个细节,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三、茶经的出现茶经是中国茶道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它编撰于宋代,是一本关于茶道的论述书籍。

茶经主要由陆羽编纂,全书共分三卷,详细记载了关于种植茶树、采摘、制作和饮用茶的方法和知识。

茶经通过系统地介绍了茶的品种、茶树种植、茶叶加工的工艺和茶具的使用等方面的内容,对于茶道的理论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茶经的问世,标志着茶道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并且对后来的茶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现代茶道的发展与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茶文化在中国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现代茶道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形式和仪式,茶道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简述中国茶道的发展历史

简述中国茶道的发展历史

简述中国茶道的发展历史中国茶道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国人对茶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茶道经历了许多阶段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简要梳理中国茶道的发展历史,带领读者了解茶道的起源、发展和传承。

古代茶道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中国古人对茶的喜爱和研究推动而来的。

早在上古时期的夏、商、周时代,中国的先民就开始嗜好饮茶。

茶叶被用来进行祭祀、药疗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饮用。

这一时期的茶饮方式还十分简单,主要是将茶叶加水煮沸后喝取。

然而,这种最早的茶饮文化却为后来茶道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中国茶道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茶作为饮品逐渐普及,并受到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和推崇。

此时期茶道开始注重茶叶的质量和品质,茶叶的种类也逐渐增多,如绿茶、红茶、黄茶等。

茶的煎煮技艺得到了研究和提升,更多的人开始追求茶饮的品味和陶冶情操。

唐宋时期是中国茶道发展的鼎盛时期。

茶文化进入了一个高峰期,茶具和茶道礼仪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

唐代陆羽的《茶经》对茶道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系统地总结了茶叶的分类、选购、制作和冲泡方法。

宋代陆仁正的《茶录》则进一步完善了茶道礼仪的规范,提出了饮茶要讲究茶具的配搭和品茶的步骤。

茶道开始走向成熟,并逐渐与文人雅士、官府贵族的审美趣味结合,成为当时社交活动中的重要一环。

明清时期,茶文化进一步融入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明代文人徐一夔的《茶谱》和清代高斋主人的《茶船易水记》等茶书的出版,广泛传播了茶道的知识和技艺。

此时,茶馆、茶楼等茶文化场所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交流、品茶的平台。

茶道艺术的表演和传承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

人们开始注重茶道的礼仪,茶具的制作工艺也逐渐得到改进,茶道的美学价值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认同。

当代茶道的发展,更加强调了茶道和生活的融合。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茶业的商业化,茶文化走向了大众,普及程度更高。

各地的茶文化节、茶文化展览等活动层出不穷,增加了人们对茶道的认知和了解。

中国茶道发展过程

中国茶道发展过程

中国茶道发展过程茶道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之一,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如今已成为世界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茶道的起源、发展、影响等方面,介绍中国茶道的发展过程。

一、茶道起源茶在中国的栽培历史已有几千年,中国是茶的故乡。

相传,茶的发现与道教有关。

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时,误服了茶叶,发现具有提神醒脑的效果,将其广泛传播。

而道教则将茶视为修炼身心的一种方式,将其纳入茶道中。

二、茶道的初期发展茶道最早出现在唐朝(618-907),在这个时期,茶叶的烹饪方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仪式性的行为。

人们开始注重茶的品质和制作工艺,并开始研究怎样以最佳的方式享受茶的香气和味道。

茶具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茶壶、茶杯、茶碗等。

三、宋朝时期的茶道茶道在宋朝(960-1279)达到了巅峰。

这个时期的茶道注重个人修养和内心宁静。

茶具变得更加精致,制作技艺也进一步提升。

茶道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士人们参与茶会和茶诗的创作,满足他们追求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的需求。

四、明清时期的茶道明朝(1368-1644)和清朝(1644-1912)是茶道的发展高峰时期。

茶叶的品质和贸易非常繁荣,茶道成为了士人们学习礼仪和社交的一种方式。

此时茶具更加注重装饰和造型,茶道的茶艺表演也开始流行起来,人们展示自己对茶道的理解和技巧。

五、茶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茶道不仅仅只是一种饮茶的方式,它还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茶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和人文精神。

茶道强调平和、和谐、自然的生活态度,启迪了人们的智慧和情感。

同时,茶道也成为了交流和友谊的桥梁,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六、茶道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在现代社会,茶道仍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茶艺师的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茶道文化节日和展览也越来越多。

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也为中外交流提供了平台,茶道的哲学和艺术价值正逐渐为世界所认同。

总结:中国茶道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从起初的简单饮茶方式到后来的仪式性行为,再到成为一门修身养性的学问,茶道见证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智慧。

一文读懂中国茶道演变史

一文读懂中国茶道演变史

一文读懂中国茶道演变史茶有两种,一种是“琴棋书画诗酒茶”中的“茶”,一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茶”。

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有朋自远方来,主人亲自奉上一杯清茶——这也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

茶可净心,茶可怡情,茶可养性。

茶,凝聚着中国人的哲学。

唐代是中国茶道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中国第一部茶学著作《茶经》就诞生在这个辉煌的时代。

《茶经》完整地记载了唐代饮茶的方法,并阐发了饮茶之道中蕴涵的文人气质。

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

《茶经》的作者陆羽因此被后人奉为“茶圣”。

煎茶法中国茶道在唐宋时期开始形成,其标志就是陆羽《茶经》的问世。

当时所形成的茶道属于煎茶道。

煎茶法不知起于何时,陆羽《茶经》始有详细记载。

《茶经》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后经修订,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

《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

其后,裴汶撰《茶述》,张又新撰《煎茶水记》,温庭筠撰《采茶录》,皎然、卢仝作茶歌,特别是卢仝的《七碗茶》: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推波助澜,使中国煎茶道日益成熟。

如今,日本的煎茶道保留了中国煎茶道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

点茶法宋代:将春茶嫩叶,用蒸汽杀青然后做成团茶(饼茶)保存,有点像现在的普洱茶饼一样,但是那时候茶叶是上层阶级的享用之物,非常讲究,上贡的茶饼还有龙和凤的模印,所以也叫龙凤团茶。

然后,喝的时候放在火上烘焙干燥,然后用天然石磨研磨成粉末。

古人磨粉的工具那是相当齐全的。

首先用茶臼(jiu)把茶碾碎。

其次茶碾。

其次茶磨继续。

经过三道程序,茶叶成末末了,然后可以开始点茶了,点茶师先用一茶勺,将粉末茶盛入建盏,冲入沸水,用茶筅快速击拂,使之产生沫饽。

早在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里有记录茶筅。

茶筅是宋代点茶时使用的一种工具。

“茶筅,以劲竹老者为之。

中国茶道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茶道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茶道文化发展历程茶道是中国独特的饮茶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自古以来,中国人将茶道视为一门艺术,是培养情操、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对中国茶道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论述。

一、茶道在古代的起源和发展茶道在中国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据史书记载,西周时期,已经开始了茶的种植和饮用。

当时的茶叶并非以喝的为主,而是用于祭祀和药用。

到了东汉时期,茶饮才开始成为一种流行的饮品。

东汉末年,著名的茶叶专家陆羽撰写的《茶经》奠定了茶道的基本理论。

隋唐时期,茶饮在社交活动中变得非常普遍。

这一时期,茶道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高雅生活的象征。

诗人陆龟蒙在其《茶经韵》中写道:“茶乃饮之美事也,能乎并座之与共乎,失所以待之,既往乃为为之道,左右昂藏,逢之欣刚。

”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追求茶道的修养和品味。

二、茶道的繁荣与衰落宋代是茶道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北宋时期,茶文化蓬勃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茶道流派。

其中以“洞庭会盟”流派最为著名,以江南茶文化为基础,注重雅致和修养。

茶道在宋代达到了巅峰,茶席上流传着许多独具特色的仪式和礼仪。

然而,由于社会风气的变迁和其他文化的冲击,茶道在明清时期逐渐衰落。

尽管清朝时仍有一些茶文化爱好者保留和传承了茶道,但整体上茶道的地位已不如宋代。

三、茶道的复兴和现代发展到了近代,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人们对精神追求的回归,茶道再次受到重视。

20世纪初,茶道研究逐渐兴起,形成了一些茶道协会和学院。

这些组织致力于茶道的普及和推广,使得茶道在现代中国得到了一定的复兴。

此外,在现代社会中,茶道已不再局限于宫廷和贵族,而是走入千家万户。

茶道馆、茶艺表演等形式的推广和举办,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到茶道的魅力。

四、茶道的价值与意义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茶道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通过饮茶和茶道的仪式,人们可以调节身心,提高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其次,茶道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化符号。

中国茶道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茶道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茶道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茶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茶的起源、茶的传入、茶道的形成以及茶道的传承等方面,探讨中国茶道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茶的起源茶叶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亲近的饮品之一,而茶的起源则可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的中国古代。

传说,中国神农氏发现了一棵可口的茶树,从叶子中煮出茶汤,成为了中国人们饮用的饮品。

自此,茶便被人们广泛的采用和传播,这也开启了中国茶道文化的发端。

二、茶的传入在唐朝时期,中国茶在丝绸之路的运输中传入了其他国家,成为了对外文化交流的一种载体。

随后,茶叶便传入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成为了他们的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在日本,茶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就深受中国茶道文化的影响。

三、茶道的形成茶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宋代逐渐形成了。

在此期间,茶道不仅是一种简单的饮茶方式,更是一门独特的修身养性的方式。

茶道的核心理念就是追求自然、平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通过简单的泡茶过程,人们可以沉淀心灵,感受茶香,放松身心。

此外,茶道还注重礼仪,茶具、茶艺与人文环境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茶道文化氛围。

四、茶道的传承茶道文化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经历了盛衰起伏的过程。

在明清时期,茶道文化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成为了广大文人士大夫和贵族们热衷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

然而,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茶道文化逐渐式微。

直到清末,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茶道文化再度受到冲击。

但是,茶道文化并未消失,而是以一种新的形式得到传承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认可,中国茶道文化再度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各地茶协会、茶艺师等茶文化从业者不断努力,积极开展茶道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活动。

同时,茶道文化也成为了中国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茶文化爱好者的关注。

综上所述,中国茶道文化经历了茶的起源、茶的传入、茶道的形成和茶道的传承等多个阶段的发展。

中国茶道发展史纲要

中国茶道发展史纲要

中国茶道发展史纲要本文原刊《农业考古》2009年第4期,P20-25茶道是以修行悟道为主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同一。

茶道包含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

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运动中的礼节、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运动的场合、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运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

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围,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谛、事物活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实质或本源。

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有佛教之道、各家之道不尽一致。

中国文化主流是“儒道互补”,隋唐以降又趋于“三教合一”。

一般的文人、士大夫往往兼修懦道佛,即使羽士、佛徙,也往往是旁通儒佛、儒道。

传播最广,最具中国特点的佛教禅宗一派,便接收了老庄孔孟的一些思想,而宋元明清佛教的一大特色便是融通儒道,调合三教。

宋明新儒学兼收道、佛思想,有所谓“朱子道,陆子禅”之说。

金元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竭力倡导“三教合一”,其诗云:“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为儒家之道,可为道家、道教之家,也可为禅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异。

一般来说,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

修道的幻想寻求概括起来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

证道是修道的幻想成果,是茶道的终极寻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证道则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极高超而道中庸,无为而无不为。

考核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

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发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情势。

茶艺是茶道的基本,茶道的形成必定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

唐代以前虽有饮茶,但不广泛。

西晋虽有茶艺的雏型(见杜育《�赋》),还远未完善。

晋、宋以迄盛唐,是中国茶道的酝酿期。

中唐以后,中国饮茶“殆成风气”,形成“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中国茶道发展的历史轨迹

中国茶道发展的历史轨迹

中国茶道发展的历史轨迹茶,是中国的国饮,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

茶道作为一种传统的礼仪文化,融合了哲学、艺术和生活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

本文将回顾中国茶道发展的历史轨迹,从古代到现代,探索其演变和变迁。

一、茶的起源与初步发展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当时的中国传说中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一位古代的帝王在煮水时,一片茶叶不小心落入了壶中。

帝王闻到茶的香气,觉得十分可口,于是试喝了一口。

这个传说标志着茶的起源,也就是茶叶最初被使用的发现。

在茶的初步发展阶段,茶叶主要被用来作为一种药物。

茶叶被认为有良好的功效,可以清热解毒、提神醒脑。

茶叶的药用功能逐渐被人们所认可,茶的消费和种植逐渐得到传播和推广。

二、唐宋时期的茶文化繁荣在唐宋时期,茶开始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词和书画中。

茶的文化价值逐渐被推崇。

人们开始重视茶的烹饪和品尝技巧,形成了独特的茶道文化。

唐代的茶道文化注重茶的品质和制作过程。

茶具逐渐精细化,茶壶、茶杯的制作工艺得到大大提升。

茶道师傅的技术也逐渐成熟,烹泡出的茶汤清澈醇厚,回味悠长。

宋代的茶道文化更为丰富多样。

茶文化在文人士大夫群体中深入人心,不少文人墨客都把茶作为他们写作、论文和交流的对象。

茶的传播和推广达到了新的高度。

茶楼、茶室等场所开始兴起,人们可以在这些地方品尝茶、交流文化和社交。

三、明清时期的茶道精神传承明清时期,茶道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时期,茶与艺术、哲学和文化的结合更为紧密。

茶的品种和茶技术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并开始出现不同地区的茶道流派和茶道大师。

明代的茶道注重茶的形态美与功用效益的结合。

茶壶和茶杯的形状多样化,开始出现陶瓷茶具的使用。

茶的礼仪讲究也更加细致入微,人们开始重视茶具的摆设和茶席的布置。

清代的茶道具有更加宗教色彩的思想。

茶道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茶道修行更加重要。

尽管清代社会有一些变动,但茶道的传承和发展并未停止。

四、当代茶道的新探索进入现代社会,茶道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

中国茶道发展历史简介

中国茶道发展历史简介

中国茶道发展历史简介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发展轨迹。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茶道的发展历史,并探讨其在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中的地位。

一、茶的起源与传入中国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的中国西南地区,传说是中国神农氏发现了茶树的香气和独特效用。

茶叶的使用和种植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

公元6世纪初,茶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的其他地区,开始在更多人中间流行起来。

二、茶的品饮方式的演变中国古代的茶叶饮用方式曾经经历了几次重要的变革。

在最早期,茶叶通常被煮沸后直接饮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将干茶叶研磨成粉末,使用茶器搅拌与煮沸的方法能够提取更多茶叶的味道。

这一方法成为了茶饮的主流,直至宋代。

宋代是中国茶道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宋代,茶的煮沸和品味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礼仪。

茶人们开始强调品茶的仪式感和礼节。

茶具的研发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例如瓷器制作工艺的进步极大影响了茶艺的发展。

明代是茶道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明代以后,随着手工工艺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完善,人们开始更加重视茶叶的香气和茶汤的色泽。

此期间,越来越多的茶具被发明和使用,茶道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

三、茶道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国茶道的文化传承非常注重师徒相传的方式。

茶艺师傅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自己的技艺传给后辈,并逐渐形成了不同地区和门派的茶道流派。

各流派注重不同的茶道细节和礼仪,同样的一道茶,不同的流派会有不同的表演和仪式。

同时,茶道也与中国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茶艺表演中常常会有文人雅集、诗词歌赋等艺术元素的融入,增强了整个茶道仪式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中国茶道不断吸纳外来的文化元素,与其他国家的茶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

同时,茶道也逐渐走进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茶馆到茶楼,从传统茶席到现代茶餐厅,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去体验和品味茶道文化。

中国茶道的历史沿革

中国茶道的历史沿革

中国茶道的历史沿革茶道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中国茶道的历史沿革,介绍茶道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演变。

一、茶的起源和古代茶文化茶是中国人喜爱的饮品之一,其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的西周时期。

据史书记载,茶最早是由荆州(今湖北省)一带的人民发现的。

最初,茶叶多被用于药用,被认为有清热解毒、消食健胃的功效。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意识到了茶的独特魅力,开始将其作为一种饮品品尝,并将其带入了日常生活中。

在古代茶文化中,茶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唐代,茶就被赞美为“洗尘滋味鲜,酒酿傲诸仙”,被赞美为仙人所饮。

而在宋代,茶成为社交的一部分,举办茶会成为时尚。

茶文化逐渐成为社会上流行的风尚,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二、茶道的兴起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文化渐渐演变为了一种仪式化的活动,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茶道。

茶道始于唐代,成熟于宋代。

唐代茶道主要以茶会和茶艺为主,讲究品茶的仪式和技巧。

而宋代茶道则更加注重茶的品质和制茶工艺。

明代是茶道发展的黄金时期,茶道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问。

在明代,《大观茶论》和《茶谱》等茶书问世,茶艺师和茶道家纷纷出现。

茶道家关注茶的品质、泡茶的技巧以及茶具的选用,形成了独特的茶道文化。

三、茶道的传承和影响茶道的传承和影响可谓深远而广泛。

在日本,茶道被引入后逐渐发展成了茶道艺术,形成了日本茶道的独特风貌。

茶道的理念和精神也影响到了其他艺术领域,如绘画、诗歌和建筑等。

近代以来,茶道在中国的传承也更加强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茶道艺术馆、茶道协会等组织的建立和活动的开展,推动了茶道的传承和普及。

此外,茶文化也成为了外国友人了解中国的窗口,茶文化交流活动成为了人们增进友谊和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结语中国茶道的历史沿革展示了一种传统文化的演变和沉淀。

茶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承载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追求。

茶道的发展和传承,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品味茶的机会,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精神寄托。

中国茶道发展历程

中国茶道发展历程

中国茶道发展历程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中国茶道发展历程,一起来看看。

中国茶道发展历程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

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灵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荼"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

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

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

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

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

"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

"(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

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

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

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这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

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

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可见,汉时"荼"字已有特指饮料"茶"的读音了,"茶"由"荼"分离出来,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

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

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中国茶道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

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一起来看看。

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三国两晋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

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佐证。

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

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中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

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

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

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南渡西晋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中心。

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茶业向东南推进。

这一时期,中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

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

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

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唐代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

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

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

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

中国茶道发展史纲要

中国茶道发展史纲要

中国茶道发展史纲要
丁以寿
【期刊名称】《农业考古》
【年(卷),期】1999()4
【总页数】6页(P20-25)
【关键词】《茶经》;中国茶;《茶录》;煎茶;点茶;十六世纪;明朝后期;茶道;茶艺;修道思想
【作者】丁以寿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71
【相关文献】
1.中国成人教育学发展史纲要(上) [J], 李中亮
2.中国成人教育学发展史纲要(下) [J], 李中亮
3.盛世编史功在当今造福后世——《中国铸造发展史》编委会成立大会、《中国铸造发展史》现代卷编撰启动仪式、《中国铸造发展史》现代卷压铸篇编撰启动仪式侧记 [J], ;
4.融诗、书、画、美学于一炉的佳作——《中国画发展史纲要》述评 [J], 陈有升;
5.学习贯彻《纲要》精神,深入进行装备事业科学发展规律研究——《中国教育装备发展史》项目启动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茶道发展史纲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 丁以寿茶道是以修行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

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

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

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

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有佛教之道、各家之道不尽一致。

中国文化主流是“儒道互补”,隋唐以降又趋于“三教合一”。

一般的文人、士大夫往往兼修懦道佛,即使道士、佛徙,也往往是旁通儒佛、懦道。

流传最广,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一派,便吸收了老庄孔孟的一些思想,而宋元明清佛教的一大特点便是融通懦道,调合三教;宋明新懦学兼收道、佛思想,有所谓“朱子道,陆子禅”之说;金元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竭力提倡“三教合一”,其诗云:“懦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为懦家之道。

可为道家、道教之家,也可为禅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异。

一般来说,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

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来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

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结果,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证道则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极高明而道中庸,无为而无不为。

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

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

唐代以前虽有饮茶,但不普遍。

东晋虽有茶艺的雏型(见杜育《[上艹下舛]赋》,还远未完善。

晋、宋以迄盛唐,是中国茶道的蕴酿期。

中唐以后,中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形成“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唐朝肃宗、代宗时期,陆羽著《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

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实践、润色和完善,形成了“煎茶道”;北宋时期,蔡襄著《茶录》,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从而形成了“点茶道”,明朝中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标志着“泡茶道”的诞生。

中国古代没有茶道专著,有关茶道的内容散见于各种茶书及茶诗文绘画中。

下面是从古代茶书及茶诗文的东鳞西爪中,笔者所披寻出的中国茶道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一、唐宋时期——煎茶道煎茶法不知起于何时,陆羽《茶经》始有详细记载。

《茶经》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又经修订,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

《茶经》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

其后,斐汶撰《茶述》,张又新撰《煎茶水记》,温诞筠撰《采茶录》,皎然、卢仝作茶歌,推波助澜,使中国煎茶道日益成熟。

(一).煎茶道茶艺煎茶道茶艺有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1.备器《茶经》“四之器”章列茶器二十四事,即风炉(含灰承)、[上竹下吕]、炭挝、火[上竹下夹]、[钅复]、交床、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 [上竹下夹]、鹾簋揭、碗、熟、盂、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另有的统贮茶器的都篮。

2.选水《茶经》“五之煮”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其江水,取去人远者。

井,取汲多者。

”陆羽晚年撰《水品》(一说《泉品》)一书。

张又新于公元825元年前后撰《煎茶水记》,书中引刘件刍评判天下之水等,陆羽评判天下之水二十等。

讲究水品,是中国茶道的特点。

3.取火《茶经》“五之煮”云:“其火,用炭,次用劲薪。

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

”温诞筠撰于公元860年前后的《采茶录》“辨”条载:“李约,[氵开]公子也。

一生不近粉黛,性辨茶。

尝日:‘茶须缓火炙,活火煎’。

活火谓炭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

”4.候汤《茶经》“五之煮”云:“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

”候汤是煎茶的关键。

5.习茶习茶包括藏茶、炙茶、碾茶、罗茶、煎茶、酌茶、品茶等。

撰于八世纪末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

元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

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量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聊宜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饮茶者,李公请为之。

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

……”常伯熊,生平事迹不祥,约为陆羽同时人。

他对《茶经》进行了润色,娴熟茶艺,是煎茶道的开拓者之一。

陆羽、常伯熊而外,皎然、斐汶、张又新、刘禹锡、白居易、李约、卢仝、钱起、杜牧、温道筠、皮日休、陆伟蒙、齐等人对煎茶道茶艺均有贡献。

(二).茶礼《茶经》“五之煮”云:“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

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

至七,行五碗。

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一次煎茶少则三碗,多不过五碗。

客人五位,则行三碗茶,客人七位,则行五碗茶,缺两碗,则以最先舀出的“隽永”来补。

若客四人,行三碗,客六人,行大碗,所缺一碗以“隽永”补。

若八人以上则两炉,三炉同时煮,再以人数多少来确定酌分碗数。

(三).茶境《茶经“九之略”章有“若松间石上可坐”,“若瞰泉临涧”,“若援[上艹下三个田字]跻岩,引[纟亘]入洞”,则饮茶活动可在松间石上,泉边涧侧,甚至山洞中。

“十之图”章又载:“用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

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

”室内饮茶,则在四壁陈挂写有《茶经》内容的挂轴,开后世悬挂书画条幅的先河。

吕温《三月三日花宴》序云:“三月三日,上已禊饮之日,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

乃拨花砌,爰诞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

卧借青霭,坐攀花枝,闻莺近席羽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

……”莺飞花拂,清风丽日,环境清幽。

钱起《与赵莒茶宴》诗云:“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习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翠竹摇曳,树影横斜,环境清雅。

唐代茶道,对环境的选择重在自然,多选在林间石上、泉边溪畔、竹树之下清静、幽雅的自然环境中。

或在道观僧寮、书院会馆、厅堂书斋,四壁常悬挂条幅。

(四).修道《茶经》“一之源”载:“茶之为物,味至寒,为饮最宜。

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饮茶利于“精行俭德”,使人强身健体。

《茶经》“四之器”,其风炉的设计就应用了儒家的《易经》的“八卦”和阴阳家的“五行”思想。

风炉上铸有“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的字样。

[钅复]的设计为:“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

”正令、务远、守中,反映了儒家的“中正”的思想。

《茶经》不仅阐发饮茶的养生功用,已将饮茶提升到精神文化层次,旨在培养俭德、正令、务远、守中。

诗僧皎然,年长陆羽,与陆羽结成忘年交。

皎然精于茶道,作茶诗二十多首。

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有:“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首标“茶道”,在茶文化史上功并陆羽。

他认为饮茶不仅能涤昏、清神、更是修道的门径,三饮便可得道全真。

玉川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问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文字五千卷”,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经》。

三碗茶,唯存道德,此与皎然“三饮便得道”义同。

四碗茶,是非恩怨烟消云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羽化登仙。

“七碗茶”流传千古,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名。

钱起《与赵莒茶宴》诗写主客相对饮茶,言忘而道存,洗尽尘心,远胜炼丹服药。

斐汶《茶述》记:“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

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效和。

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

”茶,性清味淡,涤烦致和,和而不同,品格独高。

中唐以降,已经认识到茶的清、淡的品性和涤烦、致和、全真的功用。

饮茶能使人养生、怡情、修性、得道,甚至能羽化登仙。

陆羽《茶经》,斐汶《茶述》,皎然“三饮”,卢仝“七碗”,高扬茶道精神,把饮茶从目常物质生活提升到精神文化层次。

综上所述,八世纪下半叶,值中唐时期,煎茶茶艺完备,以茶修道思想确立,注重对饮茶环境的具备初步的饮茶礼仪,这标志着中国茶道的正式形成。

陆羽不仅是煎茶道的创始人,也是中国茶道的奠基人。

煎茶道是中国最先形成的茶道形式,鼎盛于中、晚唐、经五代、北宋,至南宋而亡,历时约五百年。

二、宋明时期——点茶道点茶法约始于唐末,从五代到北宋,越来越盛行。

十一世纪中叶,蔡襄著《茶录》二篇,上篇论茶,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①盏、点茶,下篇论茶器、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

蔡襄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同时又是文学家、茶叶专家、荔枝专家、其《茶录》奠定了点茶茶艺的基础。

十二世纪初,宋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二十篇: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缶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包焙。

赵佶是杰出的艺术家,书画、诗文皆佳,且精于茶道。

点茶道蕴酿于唐末五代,至北宋后期而成熟。

①:左旁“火”;右旁:上三个“力”,下“月”。

(一).点茶道茶艺点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1.备器《茶录》、《茶论》、《茶谱》等书对点茶用器都有记录。

宋元之际的审安老人作《茶具图赞》,对点茶道主要的十二件茶器列出名、字、号,并附图及赞。

归纳起来点茶道的主要茶器有:茶炉、汤瓶、砧椎、茶钤、茶碾、茶磨、茶罗、茶匙、茶筅、茶盏等。

2.选水宋人选水承继唐人观点,以山不上、江水中、井水下。

但《大观茶论》“水”篇却认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

古人品水,虽日中泠、惠山为上,然人相去之远近,似不常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

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

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汗,虽轻甘无取。

”宋徽宗主张水以清轻甘活好,以山水、井水为用,反对用江河水。

3.取火宋人取火基本同于唐人4.候汤蔡襄《茶录》“候汤”条载:“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

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

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日候汤最难。

”蔡襄认为蟹眼汤已是过熟,且煮水用汤瓶,气泡难辨,故候汤最难。

赵佶《大观茶论》“水”条记:“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进跃为度,过老则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顷刻而后用。

”赵佶认为水烧至鱼目蟹眼连绎进跃为度。

蔡襄认为蟹眼已过熟,而赵佶认为鱼目蟹眼连绎进跃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