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教案 2.生物的变异现象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2.2 生物的变异现象》7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2.2 生物的变异现象》7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2.2 生物的变异现象》7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2.2 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变异的概念,以及了解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物的变异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变异的分类和原因,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变异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变异的概念,知道变异的分类。

2.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变异的概念和分类。

2.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理解变异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相关视频和图片3.实验材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些生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生物之间的差异,引出变异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变异的定义,以及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这两种变异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判断实验中的变异是可遗传的还是不遗传的。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变异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些变异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变异的价值。

6.小结(3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变异的概念和分类。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一些有关变异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方便学生复习。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3分钟,家庭作业2分钟,板书5分钟。

苏教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2.2.生物的变异现象》word教案(1)

苏教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2.2.生物的变异现象》word教案(1)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生物的变异现象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探究、科学知识)科学探究: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2.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3.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科学知识:1.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2.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2.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点:什么是变异现象教学难点:了解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二、课前准备教师:多张有关玉米、康乃馨和金鱼的图片作成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有关变异的谚语三、教学过程(含课后活动)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构思与调整一、导入1、如果说克隆技术体现了生物的学生讨论交流遗传现象,那是不是子代和父母都一模一样呢?2.你跟父母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再说说差别。

3.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那这些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二、学习新课 1.了解同学间的差异(1)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2)比较P45页一张全家福的子代与父代之间的不同。

2.班级差异大调查(1)选定几个特征作为调查项目,例如“有无耳垂”、“单双眼皮”、“舌头能否卷曲”、“大拇指能否后翘”等。

(2)由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解释清楚每个标准的定义。

(3)我们调查出来的这些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果有些差异是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那这种差异就会遗传下去。

3.动植物间的变异现象(1)观察P46图片,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4.总结你还知道哪些描述变异现象的谚语吗?例如:“一猪生九仔,连母是个样”等全班交流全班参与调查小组讨论回答三、变异现象的拓展1.出示三叶草的图片,说一说“幸运的四叶草”传说有条件可以到校园中找找“幸运的四叶草”2.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我调查一下,有没有同学的父母都是带近视眼镜的?近视这个现象是变异吗?3、你来设计一种有关四叶草的纪念品课后调查板书设计生物的变异现象变异:亲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生物变异现象》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生物变异现象》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生物变异现象》教案
卷发与直发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生物变异现象》教案
薄嘴唇与厚嘴唇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生物变异现象》教案
大拇指能弯与不能弯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生物变异现象》教案
从这些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图片都反映了人的变异 什么叫变异?
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 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 在着一些不同的特 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生物变异现 象》教案
平发迹
“V”型发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生物变异现 象》教案
无酒窝
有酒窝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生物变异现 象》教案
下颌中央有沟 与下颌中央无沟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生物变异现象》教案
舌头能卷 与舌头不能卷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生物变异现象》教案
舌头能卷的最高境界
传说幸运草之名是源自拿破伦,一次他正带 兵行过草原,发现一株四叶草,甚觉奇特,俯 身摘下时,刚好避过向他射来的子弹,逃过一 劫,从此他便 称四叶草为幸运草。辗转流传四 叶草已经被国际公认为幸运的象征。它的四片 叶子分别代表着爱情、健康、名誉及财富,拥 有它将为您带来好运。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生物变异现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生物变异现 象》教案
归纳总结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可 遗传 变 异: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生物的
引起的变异
变异
不可遗传变异:环境变化而遗传物质
未变引起的变异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生物变异现象》教案
课堂训练
1、普通西红柿和樱桃西红柿属于同种植物,但它们 果实的大小差异很大,这种现象属于变异。
2.生物的变异现象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现象》优质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现象》优质教案

2.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目标】1.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变异有两种形式: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3.能对同一类动植物外形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作出解释。

【教学重点】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教学难点】能对同一类动植物外形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作出解释。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游戏导入,复习旧知,引出新课题。

二、了解什么是生物的变异现象1. 观察、记录:出示双胞胎图片。

请学生找找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找完之后记录下来。

(小组交流互动,生发言。

)2. 以上的对比都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比对,那么,我们同学之间在外形特征上又有多少不同之处呢?3. 出示一些外形特征的图片,请同学们先了解一下这些外形上有哪些明显的差异。

4. 观察、统计:接下来我们看看同学之间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

小组内同学相互观察,做好记录后完成桌上的调查表,组长统计各组数据,并向全班同学汇报。

5. 分析记录表:经过观察、统计,得出结论:我们虽然都同属于人类,而且年龄相仿,但是在外形上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

6. 小结: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后概括什么是生物的变异现象了。

[设计意图:从寻找双胞胎的不同开始,让学生意识到再相似的生物中也有不同的地方。

]三、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1. 提问:变异现象在我们人类身上是一种普遍现象,那么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存在吗?2. 出示金鱼图片,请学生们仔细观察这些的金鱼,会有什么发现?这些差异性说明了什么?(金鱼也是有变异现象存在的)3. 出示康乃馨和玉米图片,请学生观察,找不同之处,解释这是什么现象。

4. 拓展:日常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出现了变异的动、植物?你是怎么判断出它是属于变异现象的?5. 多媒体展示各种动植物,激发学生对物种变异现象的好奇心和兴趣。

6. 小结:变异现象在生物界也是普遍存在的。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2.生物的变异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2.生物的变异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2.生物的变异现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变异现象的概念及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2.掌握生物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3.了解各种变异对生物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1.教学磁带、投影仪、幻灯片、生物变异样本等。

2.学生个人课桌、活动室和教学利器。

3.生物变异的图片,包括颜色、形状和某些器官的样本。

三、教学内容1.引入,导入生物多样性、进化的话题。

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和意义。

2.调查生物变异的类型。

通过幻灯片和生物样本,给学生展示生物的颜色、形状和某些器官发生变异的样本。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察。

3.分析生物变异的原因。

让学生自己探索水平,了解生物变异的原因。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测。

4.介绍各种变异对生物的影响。

通过让学生阅读和讨论材料,了解各种变异对生物的影响,以及该变异如何适应环境。

5.给生物变异小组演示,让学生了解小组别名,学生在小组里分享自己的变异日志,以及小组陈述小组检查结果,与小组分享结果。

6.小组辅导和集体写作。

指导学生根据小组日志或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让每个小组各自总结一个表格,检查不同类型的生物变异,原因和影响。

根据范例表格,整理所有小组的汇总表格。

7.总结,回答问题。

在生物变异演示结束后,学生应该能够回答这些问题:什么是生物变异?生物变异有哪些类型?各种类型的变异是由什么引起的?不同类型的变异对生物的影响如何?四、教学方法1.问题导向。

通过提问来引入和介绍新的知识,调查和总结并引导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理解。

2.连横。

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和讨论,帮助学生建立更多的概念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

3.案例法。

通过生物变异的实例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其类型和影响。

4.团体研讨。

通过让学生分组或小组工作,深化学生对生物变异的了解和了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评价1.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应,及时引导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2.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2《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2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2《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2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2《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生物的变异现象》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2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生物的变异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生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生物的变异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生物的变异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

2.难点:让学生理解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主动探究。

2.利用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的变异现象。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物标本,如植物的叶子、动物的羽毛等。

2.准备实验材料,如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

3.准备PPT,展示相关的图片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物的图片,如同一品种的植物叶子、动物羽毛等,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发现这些生物之间有什么不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的变异现象。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关于生物变异的实例,如同一品种的植物叶子颜色、形状的变异,同一品种的动物羽毛颜色、纹路的变异等。

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生物的变异现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生物进行观察和实验,如观察同一品种的植物叶子颜色、形状的变异,或者观察同一品种的动物羽毛颜色、纹路的变异等。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2《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3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2《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3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2《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2《生物的变异现象》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并探究其原因。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变异现象,同时,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生物的变异现象,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理解变异现象,并探究其原因。

同时,学生对于探究活动充满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探究中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并能够举例说明。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掌握探究变异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生物的变异现象产生好奇心,培养探究精神,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

2.难点:学生能够探究变异现象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实例,理解变异现象。

3.操作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变异现象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课件、实例图片、实验器材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注意到这些生物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引入变异现象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变异现象的定义,并详细讲解变异现象的类型和特点。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加深对变异现象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探究变异现象的原因。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案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案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第2课《生物的变异现象》教材分析:生物的变异与生物的遗传都是生物体繁殖的重要规律,遗传使物种延续,变异使物种后代出现差别。

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变异比遗传稍难理解。

所以在教学的建构模式上,引导学生从认识人类开始,逐步向认识其他动植物,从而使学生了变异及变异的种类。

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1)学会细致观察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2)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2、技能目标:(1)学会调查及进行统计。

(2)学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3、情感目标:(1)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2)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点:知道变异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教学难点: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识,问题导入,激发兴趣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遗传现象,那么什么叫遗传?2、给学生提出问题:因为遗传现象,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能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但是有的为什么就很难被认出来呢?(容易认出来的是因为与父母长得像,难被认出的是因为与父母长得不像)3、你跟父母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再说说差别。

4、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不同的地方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揭示课题)(设计目的: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产生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调查探究,初识变异1、游戏“找不同”(1)找一找照片中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

(2)找找这两组双胞胎的外形特征分别有什么不同。

2、汇报在课前调查的“自己与父母特征的异同”。

3、通过游戏“找不同”和课前调查“自己与父母的异同”,你发现了什么?(每人都和自己的父母有很多不同的特征,即使是双胞胎也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4.班级同学差异大调查(1)选定几个特征作为调查项目,例如“有无耳垂”、“单双眼皮”、“舌头能否卷曲”、“直发还卷发”等。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2.2.生物的变异现象》教案(1)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2.2.生物的变异现象》教案(1)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构思与调整
一、导入
1、如果说克隆技术体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那是不是子代和父母都一模一样呢?
2.你跟父母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再说说差别。
3.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那这些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学生讨论交流
二、学习新课
1.了解同学间的差异
(1)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3.动植物间的变异现象
(1)观察P46图片,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
4.总结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变异现象的谚语吗?
例如:“一猪生九仔,连母是个样”等
全班交流
全班参与调查
小组讨论回答
三、变异现象的拓展
1.出示三叶草的图片,说一说“幸运的四叶草”传说
有条件可以到校园中找找“幸运的四叶草”
2.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
(2)比较P45页一张全家福的子代与父代之间的不同。
2.班级差异大调查
(1)选定几个特征作为调查项目,例如“有无耳垂”、“单双眼皮”、“舌头能否卷曲”、“大拇指能否后翘”等。
(2)由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解释清楚每个标准的定义。
(3)我们调查出来的这些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果有些差异是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那这种差异就会遗传下去。
5大拇指能弯曲大拇指不能弯曲
四、教学后记(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
生物的变异现象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探究、科学知识)
科学探究: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
3.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苏教版科学六下生物的变异现象教案和参考资料

苏教版科学六下生物的变异现象教案和参考资料

二、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目标进程和方式·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不同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会查阅和搜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知识与技术·明白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好。

教学重难点重点:什么是变异现象难点:了解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教学预备教师预备:多张有关玉米、康乃馨和金鱼的图片作成多媒体课件学生预备:查找有关变异的谚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进程一、温习导入谈话:上一节课咱们在学习《生物的遗传现象》时,观察了生物界许多家庭的照片,你们有什么发觉?咱们能够遗传父母的特征。

观察PPT成龙一家图片,看看房祖名是不是和父母长得一模一样呢?小结:咱们能够遗传父母的特征。

但又不会和父母长得一模一样。

这节课咱们一路来研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二、学习新课一、了解同窗间的不同(1)选定几个特征作为调查项目,例如“有无耳垂”、“单双眼皮”、“舌头可否卷曲”、“大拇指可否后翘”等。

(2)由教师组织全部学生参与,解释清楚每一个标准的概念。

(3)咱们调查出来的这些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4)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3、动植物间的变异现象(1)仔细观察P46图片,说说你有什么发觉,为何会如此?(2)小组讨论回答(3)出示三叶草的图片,说一说“幸运的四叶草”传说。

有条件能够到校园中找找“幸运的四叶草”4、了解关于变异的谚语:点击“幸运的四叶草”,看它告知咱们什么?三、拓展1、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提问:有谁明白那个“唐白虎”点“秋香”是怎么一回事?常州某动物园为一只名为“唐白虎”的白虎全世界“征婚”,谁知符合条件的白虎屈指可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2.2生物的变异现象》2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2.2生物的变异现象》2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2.2 生物的变异现象》2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2.2 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知道变异的概念、分类以及原因。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观察、描述身边的生物变异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对身边的生物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生物变异现象的认识较浅,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变异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变异的概念、分类以及原因,能观察、描述身边的生物变异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生物变异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生物变异现象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变异的概念、分类以及原因。

2.难点:对生物变异现象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验材料,如植物、动物等。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变异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变异的概念、分类以及原因,让学生对变异现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描述实验中的生物变异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实验结果,进一步巩固对变异现象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变异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选育优良品种、疾病防治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变异现象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生物变异现象的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8.板书(5分钟)绘制变异现象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和巩固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2 生物的变异现象7|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2 生物的变异现象7|苏教版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了解遗传的基础上,学习变异的相关知识,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变异,变异现象不仅仅是发生在我们人类,在动物植物中也存在着变异现象,以及变异的种类。

教学目标:1.了解子女与父母之间存在变异现象,以及人群之间存在的变异现象。

2.知道动植物普遍存在着变异现象。

3.通过介绍三叶草的变异,让学生知道有些生物变异的几率是非常小的。

4.知道变异的形式有两种。

教学重难点:了解什么是变异;了解变异的形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做了一个游戏,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但是有的为什么很难被认出来呢?我们并不是和父母一模一样的,还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生物的变异现象。

二:新课1.同学们把课本翻到17页,在照片中找一找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什么不同?2.课前老师让你们回家调查一下自己与家庭成员在外形上有哪些不同,能不能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呢?3.小结:看来我们大家和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之间有很多不同的特征,即使是双胞胎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4.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人类外形几个明显不同的特征。

有耳垂无耳垂舌头能卷舌头不能卷下颌中央有沟下颌中央无沟直发卷发单眼皮双眼皮5.调查全班同学的差异有多大.6.小结:上面这些现象都是变异现象,你们能说一说什么是变异吗? 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7.从图片了解动植物的变异现象8.说说你知道的有关变异的谚语9.举例说明身边存在着的变异现象10.了解四叶草的传说11.自学变异的种类三:全课小结。

苏教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2.2.生物的变异现象》word教案(4)

苏教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2.2.生物的变异现象》word教案(4)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生物的变异现象一、教学目标:1.能仔细观察并比较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

2.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作出合理解释。

3.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4.知道变异也是生物体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了解变异有两种。

体会变异的神奇与奇妙。

二、教学重点、难点:1.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作出合理解释。

2.了解变异有两种,有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三、教学准备:图片、照片。

四、教学过程:1.导入上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有的人和父母长得不大一样呢?变异也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2.揭示什么是变异。

出示图片学生观察,观察并比较图片中孪生姐妹与她们父母的照片。

你怎么找出?的依据是什么?升学仔细观察她们差异的地方并交流。

初步了解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差异。

比较同学之间外形特征的差异。

揭示什么是变异。

3.观察比较动物植物等个体见的差异。

仔细观察金鱼、康乃馨、玉米的不同之处。

学生观察图片探究动物植物的变异的特征,可以从颜色、外形特征去观察。

让学生对这些现象产生兴趣。

4.交流有关遗传的谚语和俗语。

学生交流收集的遗传的谚语和俗语,提高学生对变异现象的兴趣。

5.阅读资料,认识三叶草的变异现象。

学生阅读并讨论三叶草发生了什么变异。

6.巩固遗传和变异都是生命体繁殖的重要规律,遗传使物种延续,变异使物种后代发生差异。

什么是生物体的变异?有哪几种类型。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2 生物的变异现象》 苏教 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2 生物的变异现象》  苏教 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生物的变异现象【教材及学生分析】: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本着这种理念,本节课在设计时我充分地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课外搜集能力和课上的表达能力,因此,从课前预习搜集到课中的交流汇报,尽量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究。

生物的变异与生物的遗传一样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遗传使物物延续,变异使后代出现差别。

在学习时,变异比遗传稍难理解。

本课的重点是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难点是能对同一种类的动植物外形特征的差异性进生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

【教学目标】:1、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2、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3、能对同一种类的动植物外形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

4、在学习过程中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难点能对同一种类的动植物外形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现象,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我们跟父母除了相似之处,还存在着很多的差异,这种差异在科学上称作变异,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

(揭示课题:生物的变异现象。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真实的生活经验入手,抓住“差异”二字直入课题,同时有了上节课的遗传方面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入课。

)2、认识人类的变异现象。

(1)、谈话:课前我们已经布置了让大家观察自己和父母在外貌特征上的差异,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观察结果。

学生自由汇报。

(2)、现在,请大家在自己小组内观察组内成员的外貌特征,填写导学案表格内容,如果大家发现表格里没有的特征,可以补充上去。

小组活动。

抽小组汇报结果,其他学生补充。

提问:除了刚才我们发现的这些差异,谁还能举出人类变异现象的一些例子?小结: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作变异。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 生物的变异现象 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 生物的变异现象 苏教版

2、生物的变异现象【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2、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对比了解生物界的变异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变异使世界变得多姿多彩,从而用行动保护地球家园。

教学重难点什么是变异现象,了解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教法:启发法、讲授法学法:讨论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张有关玉米、康乃馨和金鱼的图片学生准备:全家福照片【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师:1、如果说克隆技术体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那是不是子代和父母都一模一样呢?2、你跟父母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再说说差别。

3、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那这些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出示:齐读)1.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2.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要想达到目标,得靠大家的自学。

你们有信心学好么?三、出示观察指导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17-19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比较一下,课本17页中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2.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吗?大家有信心完成这几道题吗?老师相信同学们会完成的非常好,5分钟后汇报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的最仔细。

四、看一看(先学)学生观察,思考。

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看书。

五、议一议(后教)刚才同学们观察的都非常认真,下面请各组的代表发言,先说一说1.比较一下,课本17页中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2.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吗?学生汇报交流观察结论,教师板书要点。

学生评议,教师归纳总结: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同遗传现象一样,生物的变异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例如:“一猪生九仔,连母是个样”等,指的就是变异现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2单元第2课《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2单元第2课《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除了外形上的差异外,还体现在血型、脾气、生活习性等方面。
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人类、动物和植物都存在着变异。
小结:我们调查出来的这些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果有些差异是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那这种差异就会遗传下去。
二、动植物间的变异现象
(1)为什么金鱼、康乃馨、玉米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2)小组讨论回答。
总结:这是变异的结果。这些生物的祖先原本是一样的,后来经过成百上千年的变异,使它们的后代的差异越来越大。
(3)变异的存在
变异存在于同一家系中的不同生物个体之间
—猫
变异存在于同种物种之间——康乃馨、
变异存在于一家三代之中
(3)同遗传一样,变异现象在生物界也是普遍存在的。谚语“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就是对变异现象的生动描述。你还能找出类似的谚语或俗语吗?
2.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
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变异的形式
不可遗传的变异: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
3.引起生物变异主要原因是什么?
现代遗传学告诉我们,引起生物变异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环境条件的改变,一般只能引起表形的变异,这类变异是不遗传的;二是在强烈理化因素影响下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三是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的随机分配和非同源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流而造成的基因重组合。后两类变异是能遗传的变异,只有它们才是生物进化和培育新品种的基础。
科学家们指出,造成这些动物变异的罪魁祸首是人类。人类漫不经心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按理应该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动物的变异和灭绝已向人们预示:现在所发生的事件,完全有可能发生在人类身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环境,事实上就是拯救人类。
观察思考
小组活动,协作调查,并汇报、评价自己的发现和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生物的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2.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3.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点】
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教学难点】
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记录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做了一个游戏,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甚至是谁家的孙子或孙女,但是有的为什么很难被认出来呢?
2.学生讨论。

(我们并不是和父母一模一样,还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3.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那这些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二、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
1.游戏:找找照片中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并记录下来。

(出示成龙一家三口的照片)
2.学生仔细观察。

3.交流发言。

4.汇报课前围绕自己家庭成员特征调查的结果。

5.小结。

(幻灯片出示人的外形差异图片)
6.统计各组数据,汇总出全班的数据。

7.讲解:变异。

三、了解变异的种类
1.提问: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吗?
2.引导学生进行假设。

3.指导学生观察幻灯片图片。

4.汇报交流。

5.小结。

6.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关于三叶草的资料。

7.补充我国培育金鱼的历史,指导学生体会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利用。

8.了解变异的种类。

用课件展示介绍变异的种类。

(1)可遗传的变异。

(2)不可遗传的变异。

四、课堂训练
1.老师出示几道练习题。

普通西红柿和樱桃西红柿属于同种植物,但它们果实的大小差异很大,这种现象属于()。

在不同环境下产生的变异,其()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称为()的变异。

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变异,称()变异。

2.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变异的了解。

五、课后作业
大自然如此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那都是因为生物变异的缘故。

我们知道了三叫草和四叶草故事,那么,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一个课后作业:设计一个四叶草的纪念品,我们下节课来比一比谁设计的更有新意。

【板书设计】
2.生物的变异现象
子女与父母可遗传变异
存在不同的特征变异
同一物种不可遗传变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