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社会真实的心理现实主义之剑_浅谈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_心理现实主义_典型塑造

合集下载

斯蒂芬 茨威格的主要著作

斯蒂芬 茨威格的主要著作
作品于1938年出版,茨威格流亡国外,他的著作被列为禁书,遭到焚 毁。直到战后,双城电影公司将它改编为电影,才成为畅销书。而1981年, 茨威格诞辰100周年之际,奥地利广播电视台拍摄电视片《心灵的焦灼》。
奥匈帝国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偶然结识了下肢瘫痪的少女艾迪特,出于 同情常去陪伴、关心、帮助她,天长日久,使艾迪特萌生了爱情。霍夫米 勒发觉艾迪特倾心于自己,便惶然不知所措。经过一番痛苦、矛盾的内心 挣扎,霍夫米勒出于同情和怜悯而答应与艾迪特订婚,但旋即后悔。艾迪 特得知霍夫米勒毁约,痛不欲生,跳楼自杀。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生于维也纳 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十七岁时开始发表作品。后来游历世界各地,结识 了罗丹、罗曼·罗兰等文化名人。二战期间被迫流亡,最终不堪折磨,于 1942年与妻子在里约热内卢自杀。
《茨威格经典传记丛书:巴尔扎克》以细腻的文笔、生动的笔触记述 了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一生,描绘了巴尔扎克的独具 个性的幻想与追求,艰苦的写作生活,以及与同时代名人、朋友及家庭成 员的交往,将巴尔扎克的痛苦与欢乐作了人性化的展现。他的代表作《人 间喜剧》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苏格兰女王》是2006年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她的精神生活还没有 真正开始,而她的权力已达到顶峰。在未满25岁时,她的人生实际上就结 束了。她参加过两个丈夫的婚礼,失去了两个王国,曾在犯罪的黑暗道路 上徘徊,还蹲过监狱,但每一次她都能再次登上王位,登上婚礼的圣坛。 她的生命就像是火焰,火焰的反光几个世纪后还在闪耀。 就在她被送上 断头台时,她为自己准备了血红色的内衣裙和齐肘长的血红色手套,以免 受刑时刀斧迸起的鲜血溅洒在她的衣服上太刺眼。
《马来狂人》,又译作《热带癫狂症患者》。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 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的代表作之一,与《一个 陌生女人的来信》齐名。故事描写了一个医生出于法律抑或私欲,拒绝帮 一位贵妇堕胎,但后来又后悔,甚至因此而变得神经。可怜的贵妇最后死 去,固执的医生誓死替她保守死亡的秘密。这部作品可以称得上是心理的 “惊悚剧”。

浅析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特征

浅析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特征

浅析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特征——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谈起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201班 张婧 指导教师:刘蜀贝摘 要: 茨威格一生著作颇丰,在诗歌、论著、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在小说的创作中,尤以心理描写见长。

茨威格是一位极富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所以很善于发现世人的悲苦命运特别是女性的爱情悲剧,而同时代的弗洛伊德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说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他把“力比多”的特异表现浸透在他笔下的女主人公身上,将这些女性的凄凉遭遇和微妙心理以常人难以预料的叙述方式展现在所有读者面前,让人无限感怀。

然而极端表现只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当我读懂茨威格后,就不难发现他文章背后所隐藏的执着的理性精神。

关键词: 茨威格 理性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心理学 力比多以描写女性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作品不胜枚举,但是以挖掘女性心理、探索女性潜意识活动规律见长的作家,我想非茨威格莫属了。

他那些别具特色的女性小说,善于通过心理描写揭示女性隐秘的内心世界,再现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笔触细腻,语言优美,构思精巧,富有立体感。

掩卷之后,读者的面前仍然会浮现出栩栩如生的悲剧女性形象。

茨威格出身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血统的资产阶级家庭。

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特别是作为一位富有同情心、性格内向而感觉敏锐的艺术家,他痛切地感受到经济的萧条和道德的沦丧给人类尤其是女性带来的不幸。

女性在社会、婚姻、家庭中往往处于不受尊重与无可安慰的处境。

因此,展示女性的情感天地、生活遭遇, 同情她们的不幸,赞美女性的大馈赠和牺牲,就成了茨威格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茨威格笔下有着众多的女性。

她们各不相同而又极其相似,更重要的是,因为她们,茨威格得到读者极大的认可。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无疑是最为知名的,那陌生女人的爱情悲剧之所以扣人心弦,都是缘自茨威格那无与伦比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伴随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的“向内转”这一理论而渐渐盛行。

浅析茨威格小说中的成长心理

浅析茨威格小说中的成长心理

浅析茨威格小说中的成长心理【摘要】茨威格的小说中,成长心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对角色内心世界的变化、外部环境对内心成长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茨威格小说中成长心理的丰富表现。

在成长过程中,角色们常常经历挣扎与成就,展现出生动的心理历程。

茨威格小说中的成长心理也反映了现实社会问题,引发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这些成长心理的描绘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展示了个体的心理成长轨迹,同时也对当代读者提出了启示,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自身成长过程中的挑战与成就。

茨威格小说中的成长心理意义深远,对读者的思考与探索具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茨威格小说,成长心理,内心世界,外部环境,挣扎与成就,现实社会问题,意义,启示。

1. 引言1.1 茨威格小说介绍茨威格(Stefan Zweig)是20世纪奥地利著名作家,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分析而闻名于世。

他的小说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成长的困境,引人深思。

茨威格的作品涉及各个领域,包括小说、中篇小说、散文等,其中不乏关于成长心理的描写。

茨威格的小说作品常常以个人的成长经历为主题,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类在面对挑战和磨难时的内心变化和成长过程。

他的作品深刻而细腻地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人类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心挣扎和矛盾。

茨威格的小说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人类心灵的深刻观察和思考,引领读者探索内心的奥秘和追寻成长的意义。

通过对茨威格小说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和思想,以及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挑战和困惑时所展现的勇气和智慧。

1.2 成长心理概述茨威格小说以其深刻的人物心理描写而闻名于世。

在茨威格小说中,成长心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成长心理是指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变化和发展。

茨威格小说中的人物经历了各种挣扎和困惑,通过这些挣扎和困惑,他们逐渐认识自我,克服困难,最终实现内心的成长和进步。

茨威格小说中的成长心理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变化,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茨威格中篇小说中男性悲剧形象表现手法的研究

茨威格中篇小说中男性悲剧形象表现手法的研究

摘要:本论文将视角投向奥地利作家S·茨威格中篇小说中的男性悲剧形象,总结出其悲剧命运的共同点:在难以遏制的情欲中陷入逾越社会伦理的病态激情;并提炼出茨威格在文中塑造男性悲剧形象相应的表现手法:心理分析中“本我——自我——超我”理论的运用、糅合特定时空环境的“第一人称”叙事角度。

关键词:激情悲剧本我——自我——超我第一人称特定时空环境(一)奥地利著名犹太裔作家S·茨威格自二十世纪初期开始了他一生丰富璀璨的文学著述生涯,其中成就最高的当属传记及中篇小说创作,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

S·茨威格的多部中篇均以细腻逼真的人物内心表现艺术见长,并引起学界对于其中多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创作的广泛讨论与研究;而对于作家的两部代表性杰出中篇小说《马来狂人》(又译《热带癫狂症患者》——作者注)和《情感的迷惘》中,两位男性主人公人物形象创作的分析,目前相对较为缺乏。

事实上,先后发表于1922年和1927年的两部中篇小说《马来狂人》和《情感的迷惘》,如同S·茨威格谱写的一曲二重奏,把青年时期和中老年期的男性形象连在一起,具有代表性地共同构成了他笔下男性主人公那激情而悲剧的生活和命运。

(二)《马来狂人》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便由孙寒冰译成中文,是中国读者最早接触到的S·茨威格的中篇小说,小说标题的德语意思为“热带癫狂症患者”。

这种病症的患者会不顾一切地疯狂奔跑追逐。

标题本身暗含悬念:什么导致了男主人公的舍命狂奔,而他追逐的又是什么?印度洋上的赤道之夜,一艘航船的黑暗角落,一个举止怪异而心思苦楚之人,向我们讲述了他惊心动魄的往事:他是一个流落到亚洲热带丛林里苦熬生活的德国医生,一个美丽的贵妇人突然到访,因为自己的婚外爱情请求他帮助她堕胎;这位贵妇人美丽而高傲,使年轻的医生为情欲所驱使,逼迫她委身于他后才肯帮助于她。

妇人轻蔑地转身离开,而后无奈地铤而走险,让一个无知老妪为她堕胎,最后血流身亡。

茨威格小说的叙事策略

茨威格小说的叙事策略

。高中甫.茨威格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七卷359页.
o卫茂平.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一晚清和民国时期[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56页.
・2・


表在《攀枝花》刊物上的《茨威格和他的<家庭女教师>》。据不完全统计,至2005 年,评论界共发表以茨威格及其作品为研究对象的报刊评论文章150多篇,这些 评论文章关注了茨威格小说的心理因素,及人物心灵的探究,如朱祖林的《斯蒂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杨荣的《茨威格小说研究》里的中编就是属于这一类型;其次,是从写作技巧上 分析茨威格的小说,这里更关注了茨威格小说的艺术特色。在写作技巧方面,以 往的研究材料关注了茨威格小说的心理现实主义特色、细节描写和叙事手法,其 中在叙事手法的研究上还有可挖掘的空间。本文以叙事学中视角的相关理论作为 工具,来探讨茨威格小说中的现代视角特征、功能和效果,期望在茨威格小说叙 事策略方面做出尽可能合理的理论概括。 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认为“叙事学是叙事文本的理论’’回。这一理论“是 关于叙述、叙述本文、形象、事件以及‘讲述故事’的文化产品的理论。这样一 种理论有助于理解、分析与评价叙事文。’’圆所以,叙事学对小说的研究无疑有特 殊的重大的意义。它改变了以往“无论从质上看,还是从量上看,关于小说的文 学理论和批评都在关于诗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之下’’@的局面。“美国当代理论家华 莱士・马丁在其1986年出版的《当代叙事学理论》一书中,开门见山地指出:‘在 过去15年间,叙事理论已经取代小说理论成为文学研究主要关心的问题。"固叙 事学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小说这种叙事文类有别于其他文类的规律和模式,使我们 摆脱对小说的一般性理解,大大加深了人们对小说的认识。人们也不再仅仅将诗 歌和戏剧批评中业已确立的原理和方法平移到小说研究中,而是着重研究小说之 所以为小说的东西,即小说特有的艺术方法和手段,叙事学不但赋予过去小说研 究中广泛运用的一些概念、话语以新的内容,而且确立了小说研究的一些独特的 范畴和方法。可以这样说,叙事学使小说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辟了一个 广袤无垠的新天地。 随着叙事学作为小说批评理论中一个流派的出现和逐渐发展成熟,有的国内 研究者已经有意识地将叙事学理论应用到对茨威格小说作品的分析研究上,李雪

茨威格小说的心理现实主义探索

茨威格小说的心理现实主义探索

第6卷第3期2007年9月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 HEJ I ANG UN I VERS I TY OF TECHNOLOGY(SOC I AL SC I E NCE) Vol.6No .3Sept .2007文章编号:100624303(2007)0320297205茨威格小说的心理现实主义探索胡颖琳,王吉民(浙江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23)摘要:茨威格是20世纪欧洲文坛上出类拔萃的中短篇小说家,他的小说创作根植于现实主义的土壤,又借鉴了弗罗依德学说和现代小说的写作技法,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本文试图从茨威格小说的心理刻画艺术、弗罗依德学说的浸润、对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的继承发扬以及人道主义情怀的表现等方面对茨威格小说的心理现实主义创作进行分析探索。

关键词:心理现实主义;弗罗依德学说;人道主义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在20世纪的欧洲文坛,茨威格的名字无疑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他的作品被译成50多种文字畅销全球,发行量高达数百万册,其小说名篇大都已经被搬上了银幕。

在同时代的作家中,取得如此巨大成果的人是不多见的。

他的小说通常通过真实地再现特定环境、特定境遇中特定性格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冷静客观、细腻生动地揭示和分析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及其规律,从而到达反映、批判现实社会的境界。

一、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托尔斯泰说过,艺术的主要目的是说出人的灵魂的秘密。

在茨威格的小说中,主要人物都没有名字,大都采用第一人称主人公来叙述。

一般来说,这种叙述都是回顾往事的叙述,由“我”追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往事。

而且注意力集中的焦点均不在外部环境、客观世界,而在人物心灵深处的心理活动状态,令人感到如浩瀚深邃的大海般神秘莫测。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C 太太回忆因为爱的激情不顾一切爱上一个赌徒,献出自己所有的一切,而这“一时疯狂而荒唐的激情”却让她痛苦、悔恨,“我所失望的是,他尊敬我,只是因为将我视作了忽然出现在他面前的一位圣者,……而没有觉得我是一个女人。

浅析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特征

浅析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特征

浅析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特征——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谈起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201班 张婧 指导教师:刘蜀贝摘 要: 茨威格一生著作颇丰,在诗歌、论著、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在小说的创作中,尤以心理描写见长。

茨威格是一位极富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所以很善于发现世人的悲苦命运特别是女性的爱情悲剧,而同时代的弗洛伊德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说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他把“力比多”的特异表现浸透在他笔下的女主人公身上,将这些女性的凄凉遭遇和微妙心理以常人难以预料的叙述方式展现在所有读者面前,让人无限感怀。

然而极端表现只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当我读懂茨威格后,就不难发现他文章背后所隐藏的执着的理性精神。

关键词: 茨威格 理性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心理学 力比多以描写女性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作品不胜枚举,但是以挖掘女性心理、探索女性潜意识活动规律见长的作家,我想非茨威格莫属了。

他那些别具特色的女性小说,善于通过心理描写揭示女性隐秘的内心世界,再现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笔触细腻,语言优美,构思精巧,富有立体感。

掩卷之后,读者的面前仍然会浮现出栩栩如生的悲剧女性形象。

茨威格出身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血统的资产阶级家庭。

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特别是作为一位富有同情心、性格内向而感觉敏锐的艺术家,他痛切地感受到经济的萧条和道德的沦丧给人类尤其是女性带来的不幸。

女性在社会、婚姻、家庭中往往处于不受尊重与无可安慰的处境。

因此,展示女性的情感天地、生活遭遇, 同情她们的不幸,赞美女性的大馈赠和牺牲,就成了茨威格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茨威格笔下有着众多的女性。

她们各不相同而又极其相似,更重要的是,因为她们,茨威格得到读者极大的认可。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无疑是最为知名的,那陌生女人的爱情悲剧之所以扣人心弦,都是缘自茨威格那无与伦比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伴随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的“向内转”这一理论而渐渐盛行。

论心理现实主义在欧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论文

论心理现实主义在欧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论文

论心理现实主义在欧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论文作为当代美国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之一,乔伊斯·卡罗尔·欧茨获得的殊荣难以胜计:6次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3次普利策奖提名、29次欧·亨利短篇小说奖、福克纳奖、菲茨杰拉德文学奖终生成就奖……她在1963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之后几十年来笔耕不辍,共有作品集159部,囊括小说、诗歌、散文、剧本、书评、传记、文艺理论等多个领域,体裁包罗万象、风格不一而足。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心理现实主义在欧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论心理现实主义在欧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全文如下:摘要:在现当代的欧美文学流派中,心理现实主义占有重要的文学地位。

心理现实主义是在现代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心理现实主义的作品中现实心理化与心理现实化是一对有机统一的表象表述关系。

欧茨是心理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对其作品的研究对中国学术界走向国际化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Joyce Carol Oates,1938-),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自1963年出版首部短篇小说集《北门边》(By the North Gate)以来,一直活跃于美国文坛,迄今为止已发表长篇小说四十余部,另著有多部短篇小说、诗歌、戏剧、随笔、文学评论等文集。

1970年以长篇小说代表作《他们》(Them)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欧茨经历了小说发展史中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时期,她在结合、吸收传统的小说精华之后,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把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发展了心理现实主义,从而开始从事心理现实主义的创作。

欧茨小说中的心理现实主义是对西方文学史有重大影响的文学形式,对欧茨的创作进行研究,可以在了解世界文学的基础上,探寻中国文学的发展之路,推动中国文学的国际化。

一心理现实主义文学的历史发展心理现实主义作为一个对西方有深远影响的文学流派,其形成的过程也是经过多位文学大师慢慢发展而来的。

传记文学大家茨威格

传记文学大家茨威格

传记⽂学⼤家茨威格2019-08-09导读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真正的传记⽂学⼤家,都是精神和美学意义上⼼胸开阔的⼈。

这⾥包括⾃由精神和卓识慧眼,巨⼤的⼈格魅⼒,罕见的温存和同情⼼,不囿于任何地域、种族,能够站在普遍⼈类的⾓度来思想等。

这样,他才能超越成见,进⼊时代精神的⼼脏,表现出公正和真实:他才能发现真正卓越的⼈物,并把其从不幸的或默默⽆闻的处境中“拯救”出来:他才能发现⼈类真正的良⼼。

在此基础上,他还要有奇异的表现⼒、艺术的清晰度。

这样,他才能够⽤他的笔写出天才的魂。

譬如,勃兰兑斯,这位丹麦伟⼤的⽂学评论家、⽂学史家,虽然他的《⼈⽣》被选⼈了,⼈教版九年级下册语⽂课本,但中学⽣朋友很可能来不及注意他的恢弘巨著《⼗九世纪⽂学主流》――欧洲年轻的知识分⼦们曾奉之为圣经――更可能注意不到他的传记作家⾝份,我国学界也只是极少数⼈才谈及,勃兰兑斯是⼀位⾮常优秀的传记作家,他写了⼀系列关于⽂化巨匠的传记:《莎⼠⽐亚》《歌德》《伏尔泰》《⽶开朗琪罗》《尼采》。

在尼采四处碰壁之时,勃兰兑斯是欧洲⼤陆⾸先认识到尼采价值的⼈,其所著《弗⾥德⾥希·尼采》⼀书,是对尼采最早的介绍。

作为⽂学家,勃兰兑斯以艺术的眼光来感受尼采的天才,他发现,尼采所有的著作都体现着~种伟⼤的独⽴或孤⽴的品格,他描述尼采这个最孤独的⼈:“他⽣活于⼈类世界之外,徜徉于⼭问那清冷、明澈的泉⽔之间。

”他们通过彼此的著作和通信互相了解、建⽴友谊。

尼采在精神陷于疯癫前,曾给勃兰兑斯寄出了最后⼀封信,他⽤铅笔写道:“您曾经发现过我……”灵魂的呼应,天才的相惜……⼤传记作家和他所写⼈物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还有我们熟悉的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斯通,他26岁时写了《渴望⽣活――凡·⾼传》。

写这部书的动因,就是在绘画艺术领域训练有素的欧⽂,斯通,被凡·⾼的艺术世界所震撼。

他为了了解凡,⾼,找到史料依据,背着⾏囊,追随凡·⾼的踪迹⾛遍了欧洲,到过凡·⾼住过和作画的每⼀处房间,跋涉在法国南部的⽥野上,看凡,⾼曾经看过的麦⽥和阳光……这部感动了全世界亿万读者的书,当时曾被美国的⼗七家出版社拒绝。

论心理现实主义在欧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论心理现实主义在欧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论心理现实主义在欧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摘要】心理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着重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和心理动机。

在欧茨的作品中,这一流派得到了充分体现。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描写和人物行为与心理动机的密切联系,欧茨展现了心理现实主义在其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这种描写不仅令读者对人物产生共鸣,还深刻影响了读者的情感。

相比其他文学流派,欧茨的作品在心理现实主义的表现上有着独特之处,这使得他的作品在文坛上独具风采。

欧茨作品中心理现实主义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对当代心理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欧茨的作品不仅是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也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心理现实主义,欧茨作品,人物内心世界,心理动机,心理描写,情感影响,文学流派对比,独特之处,重要性,当代影响。

1. 引言1.1 介绍心理现实主义的概念心理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强调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和心理动机的分析。

它追求真实和客观地呈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探讨人类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情感。

心理现实主义赋予文学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使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描写,心理现实主义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真实,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在心理现实主义的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动机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的细致描写,揭示人物的真实想法和情感,使人物行为更加符合现实逻辑。

心理现实主义强调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行为的一致性,通过人物的行为来展现其内心的真实情感和动机。

欧茨作品是心理现实主义的经典代表之一,他在作品中常常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描写、人物行为与心理动机的紧密联系来体现心理现实主义的精髓。

通过对欧茨作品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心理现实主义在文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对读者情感产生的影响。

1.2 欧茨作品的背景欧茨(Flannery O'Connor)是美国南方文学中备受推崇的作家,以其深刻的宗教探讨和独特的题材而闻名。

论茨威格传记文学的艺术特色

论茨威格传记文学的艺术特色

论茨威格传记文学的艺术特色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是20世纪欧洲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茨威格传记文学是他最为著名的创作领域之一,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真实性和客观性茨威格传记文学以真实性和客观性为核心特征,他笔下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

在这些传记作品中,茨威格通过大量翻阅历史资料、采访当事人以及亲身体验等方式来获取信息,并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他不仅仅只是记录历史事件,而是通过对人物心理、行为和言语等方面进行细致描绘,展现出人物真实形象和复杂性格。

二、艺术化与文学化尽管茨威格传记文学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但他并不满足于简单地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

相反,他将传记写作提升到了艺术层面,并赋予其更高的文学价值。

他通过对人物形象、情节和细节的刻画,将传记作品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和富有感染力。

同时,他还注重语言的运用和文学技巧的运用,使得传记作品具有更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三、思想深度和启示意义茨威格传记文学不仅仅是一种历史记录,更是一种思想探究和启示。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深入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并将之转化为对当代社会和人类命运的启示。

例如,《马克斯·普朗克传》中茨威格从普朗克的科学研究中发现了宇宙本质上是不确定性的规律,并将之与当代社会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进行了比较,提出了深刻而富有启示性的观点。

四、人道主义关怀茨威格传记文学还体现出他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在他笔下,历史上那些被遗忘或被压制的人物都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和呈现。

茨威格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生平和经历的描绘,呈现出他们的人性和尊严,表达出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思考。

例如,《苏菲的选择》中茨威格通过对苏菲生命中最后几天的描写,表现出他对生命与自由的珍视和尊重。

总之,茨威格传记文学以真实性、客观性、艺术化、文学化、思想深度、启示意义和人道主义关怀为主要特征,是一种高度文学化的历史记录和思想探究。

有关茨威格小说心理现实主义的研究

有关茨威格小说心理现实主义的研究

且 不 可分 割 的关 系 要 求 小 说 创 作者 在 运 用 心 理 现 实 主 义 写作 手 法 时 . 不仅 要 通 过 小 说 人 物 内 心 世 界 来 反 映出现实 、 客观的世界 , 同时要与现实 、 客 观 的 世 界 相 结合 . 使 两 者 形 成 辩 证 统一 的关 系 。心 理 现 实 主 义 写
2 0世 纪 初 期 .在 欧 洲 金 融 危 机 的爆 发 和 两 次 世 人 的来 信 》 中. 茨 威 格 用 了 较 长 的 篇 幅 来 描 写 青 春 期 界 大 战 的影 响 下 . 西 方 国 家 和谐 的社 会 生 活 被 彻 底 瓦 少 女 对 一 个 叫做 R 的作 家 产 生 暗 恋 情 愫 的心 理 在
解 文 学 创 作 者 对 传 统 文 学 和 道 德 观 产 生很 大 的怀 未 见 到作 家 R时 . 对 其 充 满 了各 种 幻 想 . 幻 想 着 作 家
疑, 开 始 对 人 们 精 神 状 态 进 行 密 切 的关 注 . 挖 掘 人 们 内心 深 处 与 现 实生 活完 全 相 背 离 的 东 西 . 使 得 人 们 精 神得 到清醒 、 道 德 观 得 到 复 苏 这 时 . 著 名 的 心 理 学 家— — 弗 洛 伊 德 . 创 作 了精 神 分 析 学 说 . 揭 示 了 人 们 神 秘 的心 理 世 界 . 挖掘人 们内心情感 . 为 心 理 小 说 奠
聂 杉 杉
摘 要: 茨威 格 小说 来 源 于欧 洲 的 现 实主 义 . 并 继 承 二、 茨 威 格 小 说 中 的心 理 表 现 ( 一) 心 理 现 实 主 义— — 女性 心理
了现代 小说 及 弗洛 伊德 学说 写作 手 法 . 形 成 了风格 独 特 的 心理 写作 手 法 . 即心 理 现 实主 义 其 描 述 的 人 物

心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传记中的应用——以茨威格传记作品为例探讨

心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传记中的应用——以茨威格传记作品为例探讨

对于玛丽 ・ 安托 内特 、玛丽 ・ 斯 图亚 特这样 有着 悲剧命
运 的人 物 , 他 是特别 偏爱 的 。“ 我从 来不 喜欢 为 ‘ 英雄人 物 ’
出一切 。这里运 用女王亲手 写下的卑微 言辞去展示 、 呈现她
内 心 的 迷 狂 。确 实 证 实 了 这 段 无 望 的 爱 情 , 出 乎 意 料 的 是一 这 看 似 疯 狂 的 情 欲 冲 动 却 也 显 示 了 女 王 在 情 感 上
于走这 一条毫无前 景的道路 。” ⑧
品— —《 玛丽 ・ 安托 内特 》 和《 玛丽 ・ 斯 图亚特 》 巾, 我们看到 塑
造的每一个人 物都是 如此的丰满 而栩栩 如生 。
1 . 对 女 性 心 理 的 准 确把 握
茨威 格一 向被公认 为心理 描写 的大 师 。他 的好 友法 国
对创作 的执著使 茨威格 的艺术 表现 力 、感 染 力不断 增 强 。在他 创 作 真 正走 向成 熟 的 阶段 诞 生 的 这两 部 传 记 作
爱是罪 恶的 、 毫无希 望的 , 但 是爱情一旦 占据一个女 人的心 , 她就无 力再反抗 了。“ 激情进发 出空前 巨大的力量 。… …在 她 身上 突然 产生 了一 个 恶魔 般 的 ‘ 超我 ’ , 它超 越 了她 原有 的力 量 . ……她 可 以失去 一切 , 可 以为 了他 而牺 牲 , 她 的幸 福包含 在这种痛苦 之 中。……不管将来 发生什么事 , 她都敢

星期 里 .不 晓内情 的人们纷 纷揣测 她正 在策 划反对议 会 的 多重 阴谋 . 没有 什么 比这样 苍 白的谣 言更愚蠢 的了。

生动 的 人 物 刻 画
在《 玛丽 ・ 斯 图亚特 》 一 书的第 1 l 章《 爱情 的悲 剧》 中, 女

茨威格小说心理现实主义风格

茨威格小说心理现实主义风格

试析茨威格小说的心理现实主义风格摘要茨威格立足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汲取现代观念与技巧,形成了独特的心理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创作。

在其小说中,茨威格深入到人的潜意识,运用心理描写手法,深刻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

他小说中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对小说人物命运的影响。

而茨威格的独特的心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给小说带来了高超的艺术感染力,使其小说兼容并蓄,引起读者内心的强烈震撼。

关键词:小说斯蒂芬·茨威格心理现实人物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是心理现实主义的实践者,堪称心理描写大师,他将一生的感受和见闻以细腻的文笔和真挚的感情融进其小说中,通过小说表达他对博爱与自由的追求。

一茨威格的小说与心理现实主义源起传统的现实主义随着时代的变迁,扩大了表现内容,丰富了表现手法。

心理现实主义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一种重要文学现象,表现范畴为“心理”和“现实”,两者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即通过人物的心理反映心灵化了的现实,同时,心理描绘一定要与客观现实结合,成为对象化了的心理,实现心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完整统一。

茨威格立足于欧洲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在汲取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基础上,以心理现实为特征,通过心理描写来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作品题材切合实际,既有战争时代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又有战前的纯美爱情,其小说演绎着人性,充满了诗意,形成了心理现实主义的独特风格。

在20世纪末,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使西方社会处在动荡不安中,使人们的生存和自由受到威胁,理想和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出现了矛盾性,人们内心陷入了彷徨苦闷的境地。

文学创作希望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探索来使人的本能获得自由;另一方面,由于战争无情地破坏了原有生活的和谐,加深了作家们对实现理想的无望,使他们感受到了人生深刻的孤独,内心的使命感让他们开始关注人的灵魂深处,力图唤醒人们的精神世界、重拾道德。

解读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心理现实主义

解读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心理现实主义

解读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心理现实主义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心理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表达方式,以人类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为核心主题,探讨人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以此揭示社会和人性的真实面貌。

本文将通过解读具体的现代文学作品,探讨心理现实主义在其中的体现和意义。

一、作品一《呐喊》《呐喊》是作者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展现了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压迫。

作品中的主人公们都是被社会压迫者,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愤怒、绝望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这些心理描写无疑是对现实主义思想的深入探索,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大多数底层人民的心理状况。

二、作品二《活着》《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展现了人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所经历的痛苦和思想变迁。

小说以福贵的内心独白的形式,表达了他对家庭和生活的眷恋,对时代变迁的不解和迷茫。

小说通过精细入微的心理描写,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三、作品三《追风筝的人》《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塞尼的畅销小说,通过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之路,展现了阿富汗社会转型期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作品中心理现实主义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内心独白中,他们的矛盾心理和情感体验都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战乱年代中人们的内心挣扎与痛苦。

四、作品四《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长篇小说,通过男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与人物内心的痛苦。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情感体验,展现了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迷茫与挣扎。

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不仅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内心的变化,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状态。

通过以上几部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心理现实主义在其中的体现和意义。

这些作品以人的内心为切入点,通过对人物内心情感和心理变化的描写,展现了现实社会和人性的真实面貌。

心理现实主义的出现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为读者提供了更多思考现实和人性的角度,也促使社会更加关注人的内心世界的需求。

力现人世怨尤 描摹心灵真实——浅论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

力现人世怨尤  描摹心灵真实——浅论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

力现人世怨尤描摹心灵真实——浅论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黎皓智
【期刊名称】《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4(000)002
【摘要】<正> 在本世纪的德语作家中,很少有几个人的名字能象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那样,享有如此广泛的世界声誉。

他的文学生涯是从诗歌开始的,又是个出色的传记作家,同时从事文学翻译。

他的中短篇小说虽然不多,然而却以其艺术的独创性和深沉的人道主义精神震撼每一个读者的心灵,高尔基称他为“世界第一流的艺术家”并不过誉。

【总页数】7页(P78-83,94)
【作者】黎皓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穿透社会真实的心理现实主义之剑--浅谈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心理现实主义"典型塑造 [J], 池樱
2.茨威格中短篇小说中的偏执型人物形象分析 [J], 陈英
3.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创作艺术 [J], 郑珊
4.论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 [J], 廖生慧
5.论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 [J], 廖生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茨威格中短篇小说中的伦理观

茨威格中短篇小说中的伦理观

茨威格中短篇小说中的伦理观斯蒂芬·茨威格是二十世纪最受读者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其文学作品享誉全世界,他的中短篇小说更是以精湛的艺术和描写人性的深刻被读者所喜爱。

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包含了丰富的伦理道德内涵。

作为一名人道主义者,茨威格在其作品中追求至善,批判造成不和谐的恶。

随着生活经历的丰富,他由早期沉迷于情欲的描写,转向后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

其伦理思想也由早期的自爱升华到了后期的仁爱。

本文主要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研究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近几年国内学者聂珍钊提出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即从伦理道德角度历史的、辩证的研究文学作品以及文学与作者、文学与读者、文学与社会等多方面的关系。

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

绪论主要是梳理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释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分析茨威格小说的实践意义,试图能为国内茨威格小说研究开拓一个新的视角。

第一章从茨威格对人格独立与思想自由的追求、理想爱情与家庭伦理的冲突、以及茨威格在战争中的道德选择三方面来探讨其道德人生,并阐释茨威格矛盾的人生道德观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第二章主要通过对《夜色朦胧》、《里昂的婚礼》、《巫山云》等小说的分析,划分出小说中的三类爱情伦理,即性欲与社会道德的冲突,理想爱情与社会伦理的矛盾,坚守爱情信仰的“人性”美。

阐释茨威格试图打破传统的爱情伦理,追求真善美的爱情伦理。

第三章探讨小说中的家庭伦理,以《灼人的秘密》、《恐惧》、《热带癫狂症患者》、《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情感的迷惘》等文本为研究对象。

主要从夫妻伦理和亲子伦理两方面来探讨小说中的伦理关系和伦理矛盾,阐释夫妻伦理出现矛盾后,背叛婚姻的一方历经道德思索与救赎,最终走向回归的过程。

揭示造成亲子关系淡漠的社会原因。

第四章以《旧书商门德尔》、《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桎梏》、《象棋的故事》等文本为研究对象,阐释小说中反映的战争伦理,即谴责战争的罪恶,倡导战争中的人道主义,揭示战争中的善恶相对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现实主义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现实主义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现实主义
高文惠
【期刊名称】《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年(卷),期】2004(000)002
【摘要】在 19世纪俄罗斯经历的文化转型期 ,陀思妥耶夫斯基选择了心理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

主要表现为 :文学哲学化、双重人格、叙述主体化等三个方面【总页数】4页(P24-26,29)
【作者】高文惠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山东德州253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12
【相关文献】
1.从性格塑造进展到人格心理解剖--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贡献[J], 王培英
2.穿透社会真实的心理现实主义之剑--浅谈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心理现实主义"典型塑造 [J], 池樱
3.略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个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系列研究之三 [J], 尚显成
4.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现实主义 [J], 高文惠
5.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心理现实主义艺术 [J], 管海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sychological realism

psychological realism

心理现实主义(psychological realism)在小说创作中,将对现实生活的如实描写、心理探测、性格刻画、环境写实与某些象征、怪诞手法融为一体,被称为“心理现实主义”。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ruthful description of the real life, the psychological detection, character description and environment realistic with some symbolic and weird technique is called psychological realism.由契诃夫所开创的心理现实主义戏剧,打破了西方戏剧重“外在戏剧性”的传统。

The psychological realistic drama, which is in the deep influence of Chekhov, broke away from the tradition of the western drama of external dramatic.心灵的内化性,即探求人的深层心理,形成心理现实主义戏剧。

这些艺术特质的获得,是艺术创作规律作用的结果,直接受现代主义文学影响。

The internalization of mind, namely to search people’s deep psychological, forms the psychological realism drama.The acquisition of thes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is the result of the artistic creation laws and under the direct impact of modernistic literature.心理现实主义是传统文学从现实主义走向现代主义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7月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ul.2003第24卷第3期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College(S 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4No.3穿透社会真实的心理现实主义之剑 ———浅谈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心理现实主义”典型塑造●●池 樱 [摘 要] 从时代环境、文学环境以及作家个性等三个方面去分析茨威格把人的心灵作为艺术描写的主要对象的原因;从“心理现实主义”创作特点入手,谈茨威格中短篇小说中的“心理现实主义”典型塑造。

[关键词] 茨威格;心理现实主义[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227(2003)03005904A Sw ord of Psychological R ealism Penetrating through Social R eality———a discussion on the typical shaping of psychologicalrealism in Stefan Zw eig’s short stories and nouvellesCHI Ying(Guangxi Radio&TV University,Beihai School,Beihai Guangxi530000,China) Abstract: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Stefan Zweig takes people’s soul as the main object of artistic depiction in the aspects of history background,literature background and writer’s personality.Begin2 ning with the creative characteristics,the typical shapings of psychological realism in Stefan Zweig’s short stories and nouvelles have briefly been studied in this thesis.K ey w ords:Stefan Zweig;psychological realism 倘若谈及20世纪的德语作家,不能不提到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大名;倘若谈及20世纪德语文学中的心理小说,也不能不涉及茨威格的作品。

这位被高尔基誉为世界上“第一流艺术家”的奥地利作家,到底魅力何在?茨威格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但他的作品却很少直接对现实世界作客观而真实的描写,而是把笔触投向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并展示其内心深处的感情活动,并借助这些隐秘的激情来再现人物的命运,以此反映社会现实。

茨威格曾说过:“我在写作上的主要志趣,一直是想从心理的角度再现人物和他们的生活遭遇。

”换言之,茨威格通过描绘心态展示情态,揭示世态,反映社会现实。

茨威格的作品得到了世人的肯定,他的成功证明他确实不失为一位人物内心世界的写实主义者;不失为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一、茨威格把人的心灵作为艺术描写的主要对象有其深刻的原因1、时代环境 茨威格生活及创作的时代,欧洲的自由资本主义开始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它腐朽、虚伪、掠夺的本质也日趋暴露。

一方面,进入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对内实行残酷压榨,人们生存、自由受到严重的威胁,人类被金钱和机器所制约。

像茨威格这样一类敏感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因而陷入了苦闷、彷徨的境地,深刻感到人的孤独、痛苦和悲哀,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中内向化了。

在文学创作上,也开始转向人的内心世界。

茨威格在1926年12月19日致高尔基的一封信中写道:“自从我们的世界外表上变得越来越单调,生活变得越来越机械的时候,就应当在心灵的深处发掘截然相反的东西,做一个勇敢而正直的人。

”由此可见茨威格创作探入人的内心世界的玄机。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对外进行疯狂掠夺,茨威格的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肆虐,战争的无序癫狂,激恶扬厉,曾使茨威格陷入深深的孤独和无望中,作为一个严肃正直和具有人道主义思想的作家,收稿日期:20030404他不愿去描写和渲染战争的野蛮、残酷、恐怖和乖张;但作为一个富有道义感和责任感的作家,面对人类的空前劫难,他又不得不作出自己的反映。

时代的诱因造成了他日趋内向的性格,而这一切又必然促使他将艺术的笔触探进人的内心世界,以此来更深刻地揭露法西斯的暴行,以及法西斯对人类和人类文化的毁灭与摧残;同时,也寄托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及理想。

时至今日,在所有的德语作家中,茨威格的作品经久不衰地享有众多读者,成功之处也在于他给我们较为完整地展示了欧洲中产阶级一代人的精神状态,并对那个特定的时代和社会具有较为深刻的反映。

2、文学环境 我们在前面提到20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的重点起了一个很大的“转向”,而为文学上的这个“转向”推波助澜的是非理性主义思潮和现代心理学。

居首要地位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在继承传统心理描写的基础上,也吸取了内心独白和意识流的手法。

茨威格便是其中一员,他推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他的创作中所摄取的对象或题材大部分是理性常态心理及常态行为,但在少部分作品中则涉及了精神分析所要求研究的对象,如《马来狂人》、《奇妙之夜》、《一颗心的沦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下简作《小时》)等作品中的立意、选材,无一不是以无意识、变态心理和变态行为的发掘为归旨,由此可见精神分析学说对他的影响。

但茨威格并没有用艺术形象解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由于茨威格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种族歧视的人道主义立场及相应的艺术见解,使他在大部分作品中注入了现实主义的血液,使他在力求描摹心理真实的同时也力求反映社会和历史的真实,并把这两种真实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罗曼・罗兰曾形象地描绘过弗洛伊德学说对茨威格创作的影响:“……他运用弗洛伊德的犀利的锁钥,成了灵魂的猎手。

”此外,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茨威格,还广泛地吸取了其他文学派别的营养精华,深入作品,使之得以升华。

他并没有蹈入纯主观、纯意识的唯心主义泥沼,而是“力现人世怨尤,描摹心灵的真实。

”他想对那个动荡不已、瞬息万变的社会作较充分的描绘,于是他把聚集点放在人类精神的微观世界中,这正是茨威格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在深思熟虑后的抉择,他曾说过:“我不知道,我们是否有能力像巴尔扎克或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再创造一个完整的世界;也许我们生活的时代,变化得太急剧了,不能以一瞥概全貌,但是我们某些作家的作品也许能使下一代人对我们的精神状态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而茨威格正是那个时代和社会忠实的“见证人”,成功而深刻的“描绘者”。

他描写的人是那个时代的人,描写的心理也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心理。

3、作家的个性 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和美学理想,茨威格认为好的作品其情节必须始终高涨不衰,他不喜欢那些长篇累牍、庞杂而不够紧凑的作品。

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茨威格致力于描写内心生活,表现心理的真实与现实。

同样是描写广阔的社会背景,茨威格不曾用众多的人物、纷繁的故事情节再现多彩绚丽、生动变化的社会人生面貌,而是用始终高涨不衰、狂暴激烈的内心活动,以及变幻莫测的情绪纠葛、波澜迭起的感情变化和深刻尖锐的精神矛盾来扣人心弦。

这一点在我初读茨威格的小说之时,便已经能够深深体会到那种不读则已,一读便不能中途释手的魅力。

任何一个成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创作个性,有他独特的偏好和擅长的手段。

茨威格是个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感情极为丰富的人,他不但精于心理学,同时对外语、音乐、历史都有独特爱好,而他本人写作的志趣又在于“从心理的角度再现人物和他们的生活遭遇。

”为此,心理描写、心理分析成为他最擅长的手段,在文学艺术中,真正地展示人的心灵要比描绘人的外在形象困难得多,而茨威格以其出众的才华和扣人心弦的表现力,写出人的心理活动,展示出蕴含在人物心灵中的巨大激情和感情风暴,并且巧妙地通过人物精神活动透露人的生活境遇和命运。

这样的独特艺术构思,这样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鲜明地展示了茨威格的创作个性,也就是他的“心理现实主义”创作特色,使之在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

二、短篇小说中的“心理现实主义”典型塑造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茨威格坚持以现实主义的方法塑造人物,反映现实生活,但与以往那些现实主义作家不同的是,他通过对心理现实的描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现实生活,以精神分析为透视点,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把个人的心理历程和整个精神世界当作主要对象来描绘,为此不少评论者认为茨威格刻意地去描写人的“情欲”、“潜意识”活动,这便“把人物放在与社会隔绝的环境,割断了他们与时代的联系。

”不可否认,在茨威格的一些作品中,确实存在一些艺术技巧虽高,但作品现实意义不大的缺陷,我认为,这是因为受到当时盛行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而导致的。

如《小时》在刻画C太太这个人物的时候,作者不适当地表现她受神秘命运和不可捉摸的力量的支配,做出连自己也感到惶惑、迷茫的举动,以致影响了这个人物的真实性,从而降低了这个艺术形象的认识价值。

但应该肯定的是,作者对赌场及年轻赌徒狂热变态的描写是真实可信的。

作品写C太太来到赌场,意外地发现那个自己曾经为之做出牺牲的年轻赌徒,这是作品最拨动心弦、最令人回味的一笔。

这些描写加重了对赌博成风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与抨击的力量。

由此可见,茨威格并没有使人物“隔绝”于社会,相反地,他在表现人物的“情欲”和“潜意识”的同时,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毫不留情地揭示出这个社会使人心理反常的过程,这正是茨威格创作的独特之处,高明之处。

至于那些思想性强,感染力大,内容与形式能够完美结合的作品,其现实性更不待言,如《看不见的收藏》,作者把不义战争对人类文化珍品的破坏,现实生活中吃、穿、温饱的困难与高尚情操的追求,坦白的心理性格和无奈的瞒哄这样一些不同的矛盾、事物和心理集结在一起,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战后德国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茨威格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塑造出了一种具有社会性的心理上的典型。

他笔下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极具个性或某种精神类型的个体心理典型,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有人曾形象地说过:“于连可以有二十万个,安娜・卡列尼娜可以有很多个,而雷泼莱拉(《雷泼莱拉》)、医生(《马来狂人》)、老人(《一颗心的沦亡》)、女人(《小时》)却只有一个,是‘这一个’中的这一个。

”如何理解?我认为,“于连”、“安娜”之所以会有很多,是因为他们“杂取种种,合成一个”,所以不难在现实中找到他们的原型或相似者,而茨威格笔下的“心理现实主义”典型,作为某种心理个体或者精种类型,显然也存在一定的普遍性,但能否表现出来并作用于人的命运,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偶然事件,茨威格表现的正是那些在某种精神潜能驱动下,被偶然事件所触发的人的际遇,所以重复或类似的可能性很小,确实可以说是“‘这一个’中的这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