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传教士对四川羌族地区文化的研究
论编纂《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百年集成》的价值
的 , 以 调 查 人 的 主 观 臆 断 代 替 羌 人 的 宗 教 思 想 , 将 羌 人 某 些 个 别 宗 教 现 象 与 基 督 教 相 比 较 , 得
作 者 简 介 :孔 又 专 ,哲 学博 士 、教 育 学 博 士 , 四 川 大 学道 教 与 宗教 文化 研 究 所 副教 授 。( 川成 都 ,邮 编 :60 6 ) 四 104
四川 民族 学 院 学 报
J URN CHU O AL OF SI AN UNI VERS T O R N I Y F ATI AL T E ON II S
第 1 第 3期 9卷
21 0 0年 6月
VO . 9 No 3 J n 2 1 11 . u . 0 0
法 国学 者 石 泰 安 著 、耿 升译 《川 I甘 青 走 廊 的 古 部 落 》 从 历 史 学 的 角 度 , 对 羌 族 各 个 部 落 的 情 况 《永 生 的 信 仰 和 对 死 者 的 崇 《羌 、 姜 同 源 说 辨 正 》 一 文 通 过 对 进 行 了 详 细 地 回 顾 性 研 究 。 英 国 学 者 詹 ・乔 -弗 雷 著 、 李 新 萍 等 译 拜 》 对 羌 石 雕 和 碉 房 建 筑 文 化 进 行 了 深 入 研 究 。韩 国姜 允 玉 姜 姓 诸 族 、考 古
希 望 得 出 与 基 督 教 之 上 帝 信 仰 一 样 的 解 释 ;葛 维 汉 则 注 重 羌 民 族 原 始 宗 教 信 仰 之 现 状 的 采 摘 ,
从 受 汉 藏 文 化 的 影 响 来 梳 理 羌 人 原 始 宗 教 信 仰 之 多 元 混 杂 的 现 象 。 二 者 各 为 其 功 , 构 建 了 研 究 羌 族 原 始 宗 教 文 化 及 其 变 迁 的宽 阔 视 角 和 平 台 。 … 钱 安 靖 如 是 评 价 ” “ 们 的 著 作 虽 出 于 传 教 目 他
羌族历史与习俗研究
可得儆备。【 代 , ”】 2 汉 除在西羌设置机构管理羌人外 , 苏毗羌等先后融人藏族 ;关 中的羌人逐渐融人汉 还将归降的羌人大量 内迁。 内迁的羌人,与华人杂 族 ; “ 甘青羌人融人到藏、 、 汉 蒙古等民族 中。岷江上 处, 数代 之后 , 族类藩 息 。” 嗍 游 的羌 人 因离 吐蕃 较远 , 又得 到唐宋 的庇护 而得 以 魏 晋 南北 朝 时期 ,中原 地 区又 陷 入 了战 乱之 保 留下来 。 中。统治 者为 了加强对 西北 少数 民族地 区 的控制 , 元 、 清是中国历史上封建中央集权高度发 明、 更为 了争取 新 的兵源 和更多 的劳 动力 , 纷招 引 和 展 的时期 。 纷 封建 统 治者 比较稳 固地统 治 了各少
周毓华 : 羌族 历 史 与 习俗 研 究
校尉 “ 持节领 护 , 其怨 节 , 时循行 , 理 岁 问所 疾苦 。 又 自己的政治 、 经济 、 文化 发展 到 了新 的高度 。 这一 时 期 的羌 人 除党 项外 的 白兰羌 、 白狗羌 、 大小 羊 同羌 、 数遣使 译 通动 静 , 塞外 羌 夷 为吏 耳 目 , 使 州郡 因此
— —
21 00年 9月
羌 族 历 史 与 习 俗 研 究
周毓 华
( 西藏民族 学院民族研 究院 陕西成阳 7 2 8 ) 10 2
摘 要 : 羌族 是 中华 民族 大 家庭 中一个 历 史悠 久、 布 广泛 、 响深 远 的 少数 民族 , 分 影 在我 国民族 史
上 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殷墟发现的甲骨文中。 从秦汉时期到元明清, 中央王朝 在 的统 治下 , 羌族社会 在不 断发展 的 同时 , 形成 了 自己鲜 明的 民族 风格 。 关键词 : 羌族 ; 史 ; 历 习俗 中图分 类号 :2 74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 号 :0 3 8 8 (0 )5 0 8 — 4 K8. A 1 0 — 3 82 1 0 — 0 4 0 0
灾难人类学视野下常态文化的断裂与非常态再建应用取向——以羌族非物质释比文化灾后重建为案例
事长 诗《 木 姐珠 》 、 《 羌 戈大 战》 ; ② 钱安 靖发 表羌族 端公 经调 查 , 约4 O余 部端 公经 问世 。 ④ 赵 曦发表岷
江上游 释 比经调查 。 提 出释 比经 与释 比文化 概念 。 ④ 相关 文化馆 与学 术单位 如西 南 民族 大学 加入调 查, 形 成 了羌族 释 比文化 是 羌族 的百 科全 书 的共识 , 极 少 的羌寨 恢复 了释 比活 动 。第二 个 阶段 , 从 2 0 0 0年 到 5 . 1 2汶川 特 大地震 前 , 把 羌族 释 比文化 作 为非物 质文 化 的抢救 , 国家角 色 的全 国少数 民
① 纳 日碧力戈 : 《 灾难的人类学辨析》 ,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 2 O O 8 年第 9 期。
② 李绍明 : 《 汶川大地震后羌 区文 化重建 问题 》 , 《 西南民族 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 2 o 0 8 年第 9 期。
赵 曦: 灾难人类学视野下常态文化的断裂与非常态再建应用取向●●以羌族非物质释比文化灾后重建为案例
灾难人类学视野下常态文化的断裂与 非常态再建应用取 向
— —
地 方 文 化 研 究
以羌 族 非 物 质释 比文 化 灾后 重 建 为 案例 赵 曦
( 中 国非物质 文化 研 究院 , 中国 北京 , 6 2 1 0 0 0 )
Hale Waihona Puke 【 摘要】 从 灾难人 类学的 角度看 , 灾后文化重建是人类传统文化 常态的断裂与非常 态建构前所 未有的重要活动 。
灾难 人 类 学 的研 究 必然 以文 化 为 视 角 , 突 出社 会 与人 文 关怀 。一 方 面调 和 常 态 变与 不 变、 宏 大与 微 观 序 列 过 程 ; 一 方
原始宗教文化影响下的羌族医药研究
原始宗教文化影响下的羌族医药研究羌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青海等地。
羌族医药作为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在原始宗教文化影响下,羌族医药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羌族医药研究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
羌族崇尚自然、崇拜山川、树木、动物等自然元素,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
在医药研究中,羌族人民注重从自然界中寻找药材并进行研究利用。
他们观察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矿物等,将其加工研究,制作成药物用于治疗疾病。
羌族医药研究把握了自然的规律,注重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思想,强调了医药研究的可持续性和生态保护。
羌族医药研究融合了宗教信仰的影响。
在羌族传统宗教中,羌族人民崇拜神灵,认为疾病与邪恶有关。
在医药研究中,羌族人民常常会进行祭祀、祈福等仪式,以期得到神灵的保佑和治愈疾病的力量。
他们相信神灵降临,会赐予医药人员治疗疾病的能力,因此羌族医药研究中经常有神灵信仰、宗教仪式等因素的介入。
羌族医药研究强调经验积累与口传传承。
由于羌族医药研究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悠久,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因此医药知识主要通过口传的方式传递,经验积累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手段。
羌族医药研究人员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了许多治疗疾病的经验和方法,并将其口头传承给后代。
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保留了羌族医药研究的独特特点和精华。
原始宗教文化的影响下,羌族医药研究呈现出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融合宗教信仰的影响以及强调经验积累与口传传承等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羌族人民对自然界和宗教的敬畏和崇拜,也积淀了羌族医药研究的丰富经验和智慧。
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羌族医药研究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必将继续发展壮大。
浸说羌族古老文化
浸说羌族古老文化
刘敬民
【期刊名称】《四川统一战线》
【年(卷),期】2008(000)007
【摘要】由于悠久的历史与长期闭塞的生活环境,我国羌族文化中至今保留了不少古代遗风。
我国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形式是古代诗歌与古代神话,这两种文学形式
至今在羌族民间仍有巨大影响。
羌族的男女老幼大都会唱民歌,歌词类似汉文中的
四言诗与七言诗。
从内容来说,有苦歌、山歌、情歌、酒歌、喜庆歌和丧歌等。
羌
族神话著名
【总页数】1页(P41-41)
【作者】刘敬民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
【相关文献】
1.传说的发现、版本流变与文本价值——以岷江上游羌族的“羌戈大战”传说为例[J], 高琳;石硕
2.羌族的族群记忆——以羌族神话和传说为例 [J], 周毓华
3.羌族民间传说中的族群历史叙事 [J], 任晓楠;林婧婧
4.“伊玛堪”——破译赫哲族古老文化的密码——以葛德胜说唱的《满斗莫日根》
为例 [J], 王威
5.蓝虎的传说:一种古老文化的渗透 [J], 杨德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川新县城羌族文化景观的选择与建构
北川新县城羌族文化景观的选择与建构作者:郭依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2期摘要:地震后重建的北川县城融入了许多“典型”的羌族式景观,如对禹的崇拜及羌族民族服装的展示,他们经过被选择和建构在北川新县城中作为传统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向外界展示,这种选择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而这个不断构建其形态的过程则不断的为其意义呈现提供动态说明。
关键词:北川羌族;景观展示;建构传统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是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在2008年的地震之后,北川被异地重建于距离原址20余公里处的安县安昌镇东南2公里的板凳桥。
新的北川县城在建造中突出了很多景观,如“巴拿恰”商业街、羌居式的建筑、禹王桥等。
有人说新的北川是“羌味十足,一羌到底”,认为北川俨然已成为一个代表羌族文化、展示羌族传统的场域。
一切都像人们展示了一个有着鲜明特征和悠远流传的传统的民族——羌族。
而在现在北川新县城中所突出的景观中,有一些是从别处将文化符号移植过来或是吸收各种元素整合而成的新的景观。
在本文意在探讨北川新县城中是为何选择以及如何建构景观以突出其羌族特色的。
一.大禹崇拜的景观展示在新建的北川县城内有着禹王桥和禹王广场等标志性的建筑,他们都将大禹作为符号来加强“禹是羌人的始祖,大禹精神是羌族的精神”这样的观念,同时以此来证明北川县与大禹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地方,是大禹出身地的正宗。
事实上,正如前文所说,新的北川县城是异地重建于板凳桥,这个地方原来是否与大禹有关尚不可考,而据现有资料表明,真正与大禹的传说相关的另有其地。
在北川自治县虾辖有一个叫做禹里的地方,这里是原来的北川县城所在之处,在这里原修有大禹纪念馆和塑像,据当地人讲述,此乃大禹出生的地方,有关此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孟子》中的“禹生于石纽,西夷人也”,这就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官方的文本资料。
北川境内也确有石纽山,说北川是大禹的降生之地似也不是空穴来风。
虽然北川羌人自称是禹的后代,但对于大禹的祭祀,他们却并不是最先便有体现的。
陶然士_羌族原来是_犹太人_周永健
中国民族报/2013年/1月/25日/第007版理论周刊・时空陶然士:羌族原来是“犹太人”?周永健1896年,24岁的英国传教士陶然士来到中国。
在华期间,他曾参与华西边疆研究协会的实地调查与相关研究活动,先后发表多篇有关羌族研究和四川考古的学术论文。
截至1937年返回英国,陶然士在华生活长达40年。
1918年,陶然士进入岷江上游的羌族地区进行传教和田野调查。
据《汶川县志》载:“民国九年(1920年),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托伦士(即陶然士),群众称为陶牧师,在县城绵虒建立福音堂传教。
”每年七八月,陶然士就会在羌族地区开展传教旅行,因此,他对羌族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陶然士认为川西的羌族山区就像“巴勒斯坦或中东,因为建筑是如此的相似”,平顶石头房和高塔“让人联想起这样形式的房子从小亚细亚,跨越北印度和中亚,再从甘肃到达华西的传播路径”。
密密麻麻沿山脉而建的寨子,“其外观很像扩大了若干的中世纪城堡”,此景此物似乎“使人回到了大主教时代”。
他认为羌族女子发饰上的银圈让西方女性的头饰“在后面掉了一大段路,没有一个欧洲人能描绘出它的天然动人处,只有心爱的情郎用他的热忱才欣赏得出来”。
1920年,陶然士出版专著《羌族的历史、习俗和宗教》,较为系统地阐述他对羌族历史、习俗和宗教的研究。
陶然士谙熟西南方志等地方文献,并对川、黔、滇的少数民族文化颇有兴趣。
他认为最早进入四川的并不是汉族人,“汉人是较后才逐渐占领大部分四川的,而且至今仍然有大量非汉族的残余居住在这里。
”他所关注的羌族就是其中之一。
陶然士认为,“即使这些非汉族的后代们,在今天因为环境的限制,相较于他们的‘领主’更贫困,但他们仍然具有吸引力。
没有人会瞧不起一片美丽的陈旧的瓷器,即使它的颜色可能暗淡,或边缘有裂痕,或者被钉上铆钉以防脱落。
每一个种族都代表它自己的古老文明,即使他们早期的艺术、技能在汉人的侵犯浪潮中淹没遗失,但总有一种美和价值保留下来”。
羌文化“自观”研究的又一成果——评陈兴龙《羌族萨朗文化研究》
地 震 前 后 。 政 府 支持 和学 界 努 力 下 . 批 有 关羌 在 一
族 文 化 调 查 和研 究 的成 果 相继 推 出 , 如 《 族 释 诸 羌 比经 典 》 《 族 E头遗 产集 成 》 《 族 释 比文 化研 、羌 l 、羌 究 》 《 去何 处— — 紧急 保护 羌族 文 化遗 产 专家 建 、羌 言 录》 《 、羌在 汉藏 之 间—— 川 西羌 族 的历 史 人类 学 研 究 》 《 楼 与议 话 坪— — 羌 族 习惯 法 的 田野 调 、碉
者 的话来 说 . 朗 “ 羌 人对 高 山 、 萨 是 羌寨 、 白云 蓝 天 、
查 》 《 危 羌 文 化 — —5 1 后 羌 族 村 寨 传 统 文 深 谷 大 川 、 夏 秋 冬 、 流 江 河 等 自然景 观 和 社 会 、濒 ・2灾 春 激 化 与 文 化 传 承人 生 存 现状 调 查 研 究 》 等 , 到世 历 史 、 等 受 神祗 圣 灵 、 人情 世 故 、 喜怒 哀 乐等人 间 万象 抒
礼仪 ; 羌人 对 天地 万 物 的认 识 、 感悟 ; 人对 人情 世 羌
释 比 的 由来 及传 承 、 比的祭 祀 及 法 术 、 比的经 故 的理解 、 置 ” 凡 此种 种 ,有 很 多是 通过 萨 朗这 释 释 处 , “
典 及 分类 。 察 了释 比文 化对 羌 民生 产生 活各 方 面 考
人关注。其中,羌族释比文化研究》 自羌地学者 发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 《 出 。作 为羌族 民间文化群体
陈兴 龙教 授 之手 。这 部 系统研 究 释 比文化 的专著 . 以洋 洋 近 4 0万言 的篇 幅 ,条分 缕 析地 阐述 的起 源 、 展 ; 人 的 习俗 、 “ 发 羌
碉楼是一个坚固的文化符号
碉楼是一个坚固的文化符号对于羌人来说,碉楼更承载着其民族的记忆与认同。
虽然碉楼成了战争防御体系的一部分,但战争悲情不能赋予碉楼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早在建设之初,羌碉就深深地打上了这个古老文化的烙印。
碉楼最初并非用来打仗是否修建碉楼很多时候并不是由战争来决定。
据方志记载,古时羌民若谁家有了男孩,就必须建一座家碉,男孩每长一岁就要增修一层,直到男孩长到十六岁,碉楼才封顶,若谁家没有碉楼,儿子连媳妇都娶不上。
碉楼要修成什么样的形状,也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
据说,过去每当同一姓氏的羌族人家在某地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要集体捐资兴建一幢象征本族人家存在与兴盛的碉楼,如果是四家人共同修建的,就修成四角形;六家人共同修建的,就修成六角形。
碉楼的建造过程更不可随意。
先是要请端公占卜跳神,挑选地形地势,看有无妨碍,何时动土,得到神灵的许可后方才开始修建。
修建之时,端公要唱经典《上坛经》中的正经《巴》,唱修房造屋以及房屋如何装饰,然后进行一番详细考察,认定能在此处修建,方才动工。
这与汉民族建屋讲究风水的习俗相似。
碉楼修好后,端公要唱经典《上坛经・日不舍歌》,即《开鼓开坛经》,反映修房造屋及供神情况,还要在房顶上放置白石,立供天神,并请端公做法事。
一切安排好后,人才可以入住。
羌碉高耸入云,远离地面,是羌寨中最高的建筑物,似乎远离了尘界,干净、圣洁。
羌碉顶部供有代表众神的白石,并建有焚香小龛,希望通过焚香的方式向神灵祈祷,让上升的白烟捎去自己对天神的祈求和祝福。
而这种对自身文化独特性的坚持甚至夸耀,在另外一种语境之下则显得更加意义深远。
1920年,到汶川县、茂县等地考察的英国传教士托马斯・托伦士曾说过:来到羌人山区的旅行者,立即就会感觉来到了一个新的地域。
他们歇山式的木屋为平顶的石屋所取代。
初来此地的人不由得要擦亮眼睛,这样才能确信自己不是在巴勒斯坦或者中东,因为两者的建筑是如此的相似。
台湾学者王明珂认为托伦士这段话的用意显然在于表达古羌人与古犹太人之间文化的相似性,以证实羌人为古以色列人的后裔,而这无疑会将羌民族文化置于另一个边缘的地位。
浅谈羌族萨朗的文化特征
浅谈羌族萨朗的文化特征羌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四川、云南、甘肃、陕西、贵州等多个省份。
其中以四川省的羌族人口最多,是中国第七大少数民族。
羌族文化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
其中,萨朗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节日,是羌族人们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形式。
本文将从羌族文化、萨朗节日等多个方面浅谈羌族萨朗的文化特征。
一、羌族文化羌族这个族名据传起源于西周时期东方氏在羌族地区所建的国家羌国。
历史悠久的羌族文化,深受岷江、黄河、长江等多个河流的影响。
同时,羌族历史上也与许多其他的少数民族有着深入的交往和影响。
因此,羌族文化多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基础上,羌族人民对自己的文化也有着深刻的认同和热爱。
这种热爱文化的态度,也体现在了羌族萨朗节日的庆祝方式上。
二、萨朗节日萨朗节是羌族的主要节日之一,也是羌族文化中富有特色的节日之一。
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羌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萨朗节庆典。
这个节日的起源据传是为了祈求神明保佑年丰物美、风调雨顺。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节日也逐渐成为了羌族人民的一种娱乐方式和文化传承。
萨朗节庆典多以各种羌族传统娱乐活动为主。
比如羌族人民喜欢跳舞,在萨朗节期间就会有大量的跳舞表演。
羌族的舞蹈多以手舞为主,姿态舒展、形象多样。
在表演过程中,还会辅以羌族特有的乐器演奏。
羌族的乐器有锣鼓、唢呐、竹笛等,这些乐器都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格。
此外,在萨朗节期间还有集市、婚礼等活动。
这些活动都体现了羌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文化特征羌族萨朗的文化特征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烈的宗教色彩。
在羌族文化中,神明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
羌族人民认为自身的命运与神明息息相关,因此在萨朗节等重要时刻,多会举行祭神仪式。
2、民俗聚会、同乐透气。
萨朗节在羌族人民的心中有着重要的位置。
这个节日不仅是祈求风调雨顺、丰收幸福的时刻,也是人们放松娱乐的机会。
3、保留和弘扬传统文化。
在现代社会,很多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发展都受到了影响。
以羌族为主体的羌族史
以羌族为主体的羌族史2013-03-06 09:59 | 来源:《羌在汉藏之间》 | 作者:王明珂约在1910至1920年间,英籍传教士陶伦士(Thomas Torrance)曾在岷江上游地区传教,并研究当地“羌民”。
《羌在汉藏之间》以羌族为主体的羌族史约在1910至1920年间,英籍传教士陶伦士(Thomas Torrance)曾在岷江上游地区传教,并研究当地“羌民”。
除了记录、描述羌民的文化特色之外,他也尝试探索、重建羌民历史——由夏代的大禹延续到清代。
虽然他的历史建构大多引自同时代的中国历史学者,不同的是,中国历史学者关于羌或氐羌的历史研究是为了说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而陶伦士则是为建立一民族历史。
由于他将羌民的宗教视为一种“一一神教”,他更近一步将这支民族的历史追溯至东迁的古代以色列人。
这样的结论,显然来自于他的西方文明中心主义以及在那时代深的受演化论、传播论影响的民族学(ethnology)。
在演化论的思考模式下,他以“一神教”作为人类宗教演化、进步的极致阶段。
在西方文明中心主义之下,显然他认为此文明边缘人群有如此进步的宗教,是因为这些人为“西方文明者”失落的后裔。
事实上在那个时代,除陶伦士之外,其他西方学者(或传教士)也曾将中国西南边疆许多族群当作是“印欧中”、“以色列种”或其他西迁的西亚种族。
由1925到1948年,另一位西方学者葛维汉(David Crockett Graham),也几度进入岷江上游地区作调查。
除了考察羌族文化外,他也追溯羌民历史。
不同的是,他驳斥陶伦士所称“羌民为东迁以色列人后裔”之说。
他指出,羌民的宗教并非一神教。
他更明白指出,当时有些羌民自称“古以色列人后裔”,乃受陶伦士影响所致。
陶伦士与葛维汉对于“羌民”的兴趣,主要不是在其历史上。
他们和1930至1940年代中国之羌民调查者的只要研究旨趣,都在于以文化、体质及语言来寻找、建立一点愤怒的当今“羌民”。
羌族历史文化遗产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羌笛:羌族传统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
羌绣:羌族传统刺绣技艺,图案丰富,色彩鲜艳
羌族建筑:羌族传统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
羌族民俗:羌族传统民俗活动,如祭祀、节庆、婚俗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羌族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保护与传承
政府支持:政府对羌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给予大力支持
重要历史事件
羌族起源:羌族起源于古代羌人,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羌族文化:羌族拥有独特的语言、文字、宗教、建筑等文化
羌族迁徙:羌族历史上多次迁徙,形成了今天的分布格局
羌族与汉族的交流:羌族与汉族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交流和融合
历史遗迹
01
碉楼:羌族传统建筑,用于防御和居住
02
石棺墓:羌族独特的墓葬形式,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文化保护:建立羌族文化保护区,保护羌族文化遗产
教育传承:开设羌族文化课程,让年轻人了解和传承羌族文化
创新发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羌族文化表现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羌族文化
现代发展
羌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政府和民间组织共同努力,保护羌族文化遗产
01
羌族文化产业发展:发展羌族文化产业,如羌绣、羌笛等,推动经济发展
羌寨:羌族聚居地,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
羌族寺庙:具有宗教和文化双重意义
羌族石刻:记录羌族历史和文化的珍贵遗产
文化遗产
04
03
01
羌族碉楼:羌族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防御和居住功能
羌笛:羌族传统的吹奏乐器,音色独特,富有民族特色
羌绣:羌族传统的手工刺绣技艺,图案丰富,色彩鲜艳
羌族歌舞:羌族传统的歌舞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读《羌在汉藏之间》后感
《羌在汉藏之间》读后感读完王明珂先生的《羌在汉藏之间》之后,觉得正如王先生所说,这是一本羌族民族史,也是一本羌族民族志,更正确的说,这是一本描述与诠释华夏边缘的历史民族志。
这本书不只是描述羌族,一个中国大陆上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更主要的是作者希望透过羌族及其历史来说明汉族和藏族以及部分西南民族族群边缘的形成,变迁及其性质。
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诠释中国民族的起源与形成的问题。
作为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的羌族,目前约有20万人,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东南隅与北川地区,周围是人口众多的彝族,藏族和汉族。
目前许多汉族以及少数民族学者认为,羌族与西南十几个民族都有密切的族源联系,羌族民众也自豪的称“我们羌族是汉族,藏族,彝族的祖先。
”而如何一个区区20万的民族会与十几个民族十几亿人口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正是王明珂先生此书所研究的。
首先羌族在行政上位于四川汶川县,理县,茂县,北川,松潘,这些地区位于岷江流域,自古就是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交流贸易的要道。
羌族的地区语言分为两种,一种是汉语川西方言,当地称之为“汉化”。
另外有一种本土语言,本地为称之为“乡谈话”,由于各地差别很大,这种“乡谈话”只在很小范围内流行。
由于地理位置不同,靠近藏区的地方,方言带有藏语的强调,靠近汉区则带有汉族方言。
最能表现藏族特征的是其文化特征,羌族村寨妇女服饰鲜明的表现了羌族的民族特色,而城镇的男女和村寨的男性的服饰已然与汉族无异。
和语言一样,在靠近藏区和汉区的地方,服饰也带有藏汉的印记。
可见羌族的藏化和汉化十分严重,对于羌族文化是一种异化。
羌族的村寨大多坐落在半山腰上,近几十年才出现少部分建在河谷台地上的村寨,据村民说,人们过去往往住在更高的山上,后来才逐渐搬到现在的山腰上,他们在山上打猎,采药时还时常见到此种高山村落的废墟。
羌族文化研究
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与困境————————四川阿坝羌族自治洲文化调查姓名陈骏云学号09011052院系(部所)法学院专业法学任课教师完成日期2010年8月14 日四川羌族特色民族文化摘要:羌族是我们四川省独有的一个少数民族,.现有人口19.8万人。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北川、黑水等地。
羌族文化历史可追溯到古殷商时代,今天的羌族只是古代一部分羌人的后裔,他们具有独特的历史民族文化,具有不同寻常的生活习惯和最具特色的食物、习俗、服饰、歌舞等。
关键词:阿坝州羌族历史习俗歌舞发展现状一、羌族历史发展羌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历史中悠久的民族之一,秦汉以来,古代羌人中的冉、龙部落就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带。
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是最大的羌族聚居区,据1990年人口普查公布,羌族人口为198252人。
羌族历史可追溯到古殷商时代,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
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
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秦汉以来,古代羌人的部落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带。
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另一部分同化于汉族。
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现在有人口19.8万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北川、黑水等地,为四川省独有的民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民。
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夏代始祖大禹都是羌人,今天的羌族只是古代一部分羌人的后裔。
羌人中的一支约在春秋、战国时从甘肃、青海地区络绎迁居于岷江上游一带生息繁衍,与当地居民相融合,逐渐形成为今日的羌族。
羌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由来已久,除汉朝在岷江上游设置汶山郡外,从隋到宋都设过羁縻州。
元明推行土司制度,清朝实施“改土归流”,经过改土归流,羌族的土司制度基本废除,羌族社会发展到封建地主社会。
羌族富有革命传统。
羌族历史文化与习俗传承
羌族历史文化与习俗传承羌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青海等地。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羌族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习俗。
本文将从羌族的历史渊源、文化特色以及习俗传承等方面,探讨羌族的魅力所在。
一、羌族的历史渊源羌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秦时期,2000多年的历史造就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羌族的祖先最早定居在黄河上游的巴蜀地区,后来逐渐向四川东部、青海西部等地扩展。
在历史长河中,羌族与中原文化、藏族文化、土家族文化等民族形成了交融、融合发展的局面。
二、羌族的文化特色1.语言文字方面:羌族使用汉字和东羌语,东羌语属于藏缅语系。
羌族仍保留着一部分传统的羌族文字,这对于研究羌族历史和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2.衣着服饰方面:羌族的传统服饰色彩丰富多样,男子通常穿着翻领上衣和短裙,而女子则着装更加华丽,以彩色的花朵图案为主。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羌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念,也是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诠释。
3.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羌族的传统音乐、舞蹈和手工艺术等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羌族的舞蹈动作优美独特,常常伴随着悠扬的歌声,给人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三、羌族的习俗传承1.婚礼习俗方面:羌族的婚礼十分重视,婚礼的庆祝活动通常持续数日。
新娘穿上传统的羌族婚装,新郎则骑马接新娘。
婚礼期间,亲友们围绕着新人开展各种传统的欢庆活动,如舞蹈、歌唱等。
2.节日习俗方面:羌族有丰富的节日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盂兰节和鲜花节。
盂兰节通常在农历六月或七月举行,羌族人民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扫墓、跳舞等。
而鲜花节则是在每年的农历春节后举行,人们会欣赏花朵、品尝美食,亲友团聚共度佳节。
3.礼仪习俗方面:羌族崇尚礼仪和传统美德,重视尊老爱幼、尊重祖先、邻里互助等价值观念。
在羌族的传统习俗中,人们会礼让长辈,重视家族观念,并通过丰富多样的仪式和习俗来表达尊敬和感恩之情。
总之,羌族历史文化的丰富与传承凝结在羌族人民的血脉中。
通过对羌族历史、文化及习俗的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
葛维汉西南宗教视野下的羌民宗教研究
葛维汉西南宗教视野下的羌民宗教研究作者:卞思梅来源:《民族学刊》2018年第02期[摘要]20世纪上半叶葛维汉对中国西南及羌民宗教研究的论述,体现了葛维汉从传教士转变为人类学家后其宗教研究的学术理念。
同时,葛维汉对羌民宗教的研究是他对西南甚至中国宗教研究的图景里的一部分,羌民宗教与中国宗教之间是类似“中国宗教之树”一样的互为根叶,互相影响的关系;应该注意葛维汉羌民宗教研究中三个重要概念:“马纳” “神” “鬼”,这些概念体现了葛维汉在当时东方主义话语下的“西南视野”宗教研究倾向。
[关键词]葛维汉;羌民宗教;西南宗教;西南视野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8)02-0045-0720世纪上半叶,中国经历了从晚清帝国转变为民族-国家的阵痛。
在转变初期,是否将“四夷”纳入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讨论。
当时,不同的学术视角相遇在西南诸多未被识别的少数民族上,其中一派认为西南少数民族是西来之人,而另一派则认为西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边疆领土,其民族也是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
这两种思想正是“帝国殖民化的东南亚视野”与“中国化的西南视野”在西南的对话与碰撞的过程。
[1]持前一派观点的多为西方学者与传教士,后一派则多为中国知识分子。
但此区分也非绝对,当时在华西大学任教的美国传教士、人类学家兼考古学家葛维汉(David Crockett Graham)便是持有“中国化的西南视野”的西方学者,他的学术观点集中体现在他与英国传教士陶然士(Thomas Torrance)对羌民族源的辩论之上。
陶然士认为羌民是古以色列人的后裔,而葛维汉通过科学的人类学研究,认为羌民是东来而非西来之人。
“陶葛”分别从羌民的体质种属、习俗、宗教等方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2]不仅如此,葛维汉还对四川的汉人及汉藏边境少数民族宗教做了详细的比较研究,著有《中国四川省的宗教》[3]与《中国西南的民间宗教》[4]两书。
管窥羌族纳啵服饰艺术“羊角”图案的美学意蕴
管窥羌族纳啵服饰艺术“羊角”图案的美学意蕴作者:王望来源:《美术界》 2013年第8期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古老成员之一,源远流长,自称尔玛。
许慎在《论文解字》中说,“羌,西戎牧羊人也。
从人,从羊。
古代文献把“羌”作为从事畜牧业且以养羊为特色的一个民族。
古老的羌民族在“逐水草而生,垒石为室”的生活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游牧文明,同时形成了以自然为大和体法自然的文化哲学宇宙观。
当今四川的羌族主要居住在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岷江上游,分布在汶川、理县、松潘、黑水等县部分地区,人口二十余万。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古老的羌族文化艺术也在不断的繁衍、发展中日趋完善,特别是羌族民间妇女服饰上的手工挑花,刺绣等图案,更为当代提供了进一步认识羌族文化艺术的契机和平台,也有利于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这些绘制在服装上、建筑上、挂饰上以及任何物体上的装饰图案,被羌人称之谓“纳啵”艺术,“纳啵”是北方羌语“NaBo”的音译,泛指羌族民间绘画图案的总称,也即图案和花的意思。
这些民间的绘画图案都体现了羌族“释比”文化的精神,它们是羌文化的一种影迹,是民族艺术观念的物化形态,每个图案造型、纹样组合都是羌族文化发展、演移的折射,是羌族个体与群体智慧的结晶,是形象化的愿望和意识,也是羌族物质与精神的高度浓缩。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羌民们目识心记、神与物游,将观察自然、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构思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采用传统的技艺,用图案的形式显现出来,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是装饰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这些图案中,其中存在大量的以“羊”为题材的图案组合,比如“图1 四羊护宝图”,图2 四羊护菊图”等。
从这些图案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管窥到当代羌民的审美趋向和美学意蕴。
一、羌人亲和自然万物有灵,以“羊”为偶像的信仰观羌人在创造游牧文明的过程中认为万物有灵,这种观念最终形成了以“羊”为偶像的图腾崇拜观,“羊”作为十二生肖之一,是人类最早开始狩猎和驯养的动物之一,天性温顺、善良。
传说的发现、版本流变与文本价值——以岷江上游羌族的“羌戈大战”传说为例
第 1 期
高
琳, : 等 传说 的 发现 、 本 ①虽 然 所 记 戈 人 的 音 名 和 汉 译
名 称 不 尽 相 同 , Go Ga Ko和 葛 、 等 , 在 内 容 如 、 、 戈 但 结 构上 , 别 是在 羌 人 与 戈 人 相 遇 的 方式 和戈 人 丧 特 葬 习惯 等 内容上 基本 相 同 , 指 出羌人 迁徙 、 居后 均 定 遇 到戈 人 , 称 戈人 是石 棺葬 的 主人 。 并
人 ” 戈人” 与“ 的早期生存状态及社会生活诸多 内容 。
[ 关键词 ]羌戈大战 ; 发现 ; 流变 ; 价值
[ 中图分类号 ]K2 9 [ 8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14 2 1 ) 1 0 20 0 239 ( 02 O - 9 -5 0
现 保 存 于 岷 江 上 游 地 区 羌 族 释 比 经 典 及 唱 词 中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 所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 事藏族史研究 。 ①王建民 : 中国人类学西南 田野工作与著述的早期实践》 《 《 , 西南 民族大学学报) 0 7 20 年第 1 期 。 2 ②“ 民国二十六 年夏六 月 , 曾赴 四川西北部作边疆 民族之考察 ……” 见胡鉴 民: 羌族 之信仰与 习为》 石硕 主编 : 川大史学 ・ 门 作者 参 《 , 《 专 史( ) , 3 》 成都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0 年 , 5 页 。 2 6 第 6 0 ③胡鉴 民: 羌族之信仰与 习为》 《 《 , 川大史学 ・ 门史 ( ) , 5 专 3 》 第 8页。
第2 5卷 第 1 期
21 0 2年 1 月
烟 台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un l f ti nvri P i sp yadSca SineE io ) ora o Y na U i sy( h ooh n oil c c dt n a e t l e i
简论近代西方基督教在四川地区的传播
简论近代西方基督教在四川地区的传播
刘稚旖
【期刊名称】《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6(23)1
【摘要】自"十字架"向内地拓展始,四川地区是西方基督教活动主要地区之一.从19世纪70年代基督新教入川活动起,最初活动十分微弱,到1900年的迅速发展,再到20年代以后的逐渐衰落,本文将就此段时期里基督新教在四川出现这样的变化的原因进行探讨.但四川是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情况有所不同,因而本文的地域范围暂且限定为四川的汉地,不包括四川各少数民族聚居地,特此加以说明.
【总页数】4页(P60-62,66)
【作者】刘稚旖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人文科学学院,成都,61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77
【相关文献】
1.简论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J], 孙尚扬
2.农村民间宗教的传播镜像——以华北地区农村基督教传播为例 [J], 尹广文
3.基督教与近代西方文化的传播 [J], 刘丹
4.清政府的基督教政策与基督教在贵州民族地区的传播 [J], 程印学
5.近代西方教会在粤东客家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述略 [J], 韩小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传教士对四川羌族地区文化的研究
经过阅读相关的资料,发现外国人对四川羌族地区的研究的主要是先通过宗教原因,以基督教在羌族地区的传播活动为主。
如在《羌族史》、《茂汶羌族自治区概况》中,从政治角度出发,部分谈及了外国传教士在进入羌族地区的情况,汶川、北川、理县的《县志》中以大事记的形式按时间、人物、事件对于外国传教士在羌族地区的活动进行简单的罗列,《四川基督教》虽详细介绍了基督教在四川的活动,但其仅在一小部分内容里谈及了在羌族地区办学和设立医院。
此外就很少有对与外国传教士在四川羌族地区的记载了。
在此阶段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羌族文化的研究,外国传教士还是处于一个很浅显的仅仅是浮于表面的认识。
直到此后出现两位在羌族研究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外国人对于羌族文化的研究才算是真正的解开了序幕。
这两个人便是芝加哥人类学博士兼传教士葛维汉和传教士陶然士。
/ 两人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写出了比较详细深入的关于四川羌族文化研究结果。
其中葛维汉研究成果体现在他的《羌族的习俗和宗教》与《川西调查记》著述里。
而陶然士则是在《羌族的历史、习俗和宗教———中国西部的土著居民》、《羌族宗教的基本灵性概念》、《中国最早的传教士》等。
/尽管两人都有传教士的身份,但其对于羌族文化的研究确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
就葛维汉而言,其还是一名人类学家,所以他在研究羌族文化是采用的花上很长的时间,与羌族民族的人们对话,调查他们的宗教遗迹,探察历史档案。
这样做很可能会产生一些靠得住的结果。
陶然士则是作为一个细心的考察者,经过长期的切实接触,与该民族的人们共同生活,且参与他们的宗教活动,从而得到更加贴近真实的结果。
/我们具体来看看两位传教士是如何在四川的羌族地区进行文化研究的。
/葛维汉,芝加哥人类学博士,1911年以教士和学者的身份来华,1913年抵四川,至1948年从成都的华西协合大学退休回国,总共在四川度过了36年。
其多次进入羌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
/ 1925年夏,葛维汉为史密斯·索尼学院到松潘和黄龙沟考察中途经汶川、威州、茂州和叠溪等羌族地区,于归途中还参观了瓦寺土司的官寨,并与一些羌人接触,拍摄了不少照片。
1933年夏,利用暑假到羌族地区(克枯、阿尔、龙溪寨、东门外、桃坪、嘉绒所在县的杂谷、涂禹山脑等),为史密斯·索尼学院搜集羌族自然历史方面的资料。
在九子屯,观看了羌族舞蹈,拜访了羌人的家、神庙、神林、神龛,进行了记录和拍摄。
1941年夏,到了茂州、理番、威州、汶川、克枯、木上寨、龙溪寨、东门外、桃坪、大和平寨、簇头寨、簇头沟以及涂禹山等地。
次年夏,又更远的羌族地区。
此外他还带了羌人到成都研究,多次参观过羌族的驱鬼仪式,进入羌族神林观看盛大的祭典。
同时,葛维汉还在中国和美国收集了许多中文史籍中有关羌族的记载,以及现代中国学者近期发表的关于羌族及其历史文化的文章。
/陶然士,传教士,于1896年从苏格兰来中国传教,最初是中国内地会的一员,后来转入美国圣公会,供职于四川成都的华西传教士组织中,做了40年的福音使者的工作,于1937年返回爱丁堡。
/他作为基督福音的忠诚使者,努力“要引起基督教会对生活在四川西部山区的羌人和他们的宗教之普遍关注” ,在向住上海的中国执行秘书J·R·海凯斯博士直陈了想要了解羌族一神论信仰更多的情况的意愿得到批准之后,陶然士大约于1916年在进入四川与西藏接壤的边疆地带的基督福音传播旅行途中首次发现居住在岷江上游的羌族部落,他发现高地羌族的白石崇拜是羌族原始宗教神灵信仰的最主要的特征,认为生活在高地上的羌人信仰唯一的最高天神———白石。
羌人尚白是因为在羌族的宗教观念中,白色代表宗教与道德上的纯净。
所以“上帝是圣洁的,而白石神是人类得救和祈福的根源,这就构筑起了羌族信仰之基本的真理”。
那么在羌族起源于万能之上帝的显圣的最高神观念与犹太人关于现身于祭坛的耶和华是他们的光明希望和救世主的观念之间惊人的一致,说明二者的关系亲密无间,以至不能把羌族宗教看作另类,而只能是一神教,和犹太人的宗教同源。
”因此这更加吸引他深入羌区,与羌民一起生活,从内部仔细地了解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向他们传播福音,发展信徒。
/从上我们可以得到陶然士研究羌族文化真正想做的是要拾遗一个古老民族保持至今的原始宗教信仰的风貌,希望得出与基督教之上帝信仰一样的解释;而葛维汉则注重羌民族传统宗教信仰之现状的采摘。
尽管加曼教授(著有《关于羌族起源和信仰的几点评论》与《四川西部的羌族:被误称为“中国西部的犹太人”》两文。
)他根据自己1938年在中国西部生活的亲身经历,比比较陶然士和葛维汉在羌人中所做的工作,几乎反对陶然士的所有观点。
他指出,陶然士把羌族宗教说成是一神教,或把羌族的信仰习俗作为犹太人习俗的特定参照物之范例,都是没有任何真正联系的,或是最不理智的。
并总结道:“陶然士之…中国西部犹太人‟的命题,只是他自创神话中的想象人物。
但是羌族宗教文化的早期研究者各为其功,构建了研究羌族宗教文化及其变迁的宽阔视角
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