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亮的变化自然科学现象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精品教案《神奇的光》精选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精品教案《神奇光》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材第四章《光和影探索》,详细内容包括:光传播、光反射、生活中光现象以及影子形成。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解光传播原理,知道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让幼儿认识光反射现象,解平面镜成像原理。
3. 培养幼儿观察生活中光现象能力,激发对科学探索兴趣。
4.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传播原理、光反射现象。
2. 教学重点:光直线传播、平面镜成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镜子、透明塑料尺、白纸、卡片、平面镜、水盆等。
2. 学具:手电筒、镜子、透明塑料尺、白纸、卡片、平面镜、水盆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手电筒照射教室,让幼儿观察光线传播路径,引导幼儿思考光是如何传播。
2. 例题讲解:(1)光传播: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反射:光照射到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形成物体像。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用透明塑料尺、手电筒进行实验,观察光线传播路径。
(2)让幼儿用平面镜、卡片进行实验,观察平面镜成像现象。
4. 互动环节:(1)组织幼儿讨论:光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让幼儿分享自己观察和发现。
光传播是直线传播,光可以反射,形成物体像。
六、板书设计1. 光传播:直线传播2. 光反射:平面镜成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用透明塑料尺、手电筒进行实验,观察光线传播路径,并记录下来。
(2)请用平面镜、卡片进行实验,观察平面镜成像现象,并记录下来。
2. 答案:(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照射到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形成物体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解光传播原理和光反射现象。
在今后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有趣实验,让幼儿更深入地解光相关知识。
大班科学活动观察植物的光感应现象

大班科学活动观察植物的光感应现象植物的生长与光密切相关,光感应现象是植物对光线刺激做出的反应。
为了帮助大班学生更好地了解植物的光感应现象,我们进行了一次有趣的科学活动。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次活动的过程和观察结果。
一、活动目的通过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变化,让大班学生认识植物对光的感应能力,培养其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二、活动准备1. 准备植物:选择一种生长迅速的室内植物,可以选择小盆栽的向日葵或绿萝。
2. 准备光照器材:如白炽灯、荧光灯和小型手电筒等。
3. 制作观察表格:准备一份表格,记录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变化。
4. 活动组织:将大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观察一盆植物。
三、活动过程1. 实验前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关于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知识,介绍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步骤。
2. 小组分工:每个小组分配一盆植物和观察表格。
3. 设置实验条件:将植物置于光线充足的地方作为对照组,用白炽灯、荧光灯和手电筒等光源照射其他小组的植物。
4. 观察记录:学生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变化,包括叶片颜色、叶片伸展情况等,并记录在观察表格中。
5. 分享和总结:每个小组轮流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察结果,并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四、观察结果和分析在充足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叶片呈现出鲜绿色。
当使用白炽灯照射植物时,学生观察到叶片的颜色没有明显变化,但叶片稍微向光源弯曲。
在荧光灯照射下,学生观察到叶片颜色偏黄,并向光源弯曲更多。
而在手电筒照射下,学生观察到叶片颜色变得更加黄绿,并且叶片向光源弯曲得更为明显。
通过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植物对光线的感应能力很强,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生长状态会有所不同。
2. 植物对光线的强度和光源的种类有不同的反应。
强光下植物的生长状况较好,而不同光源对植物的生长有不同的影响。
五、活动拓展为了进一步深入学生对植物的认识,可以安排以下拓展活动:1. 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作用速度变化,了解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大班科学活动:会变魔术的镜子(自然科学现象)

大班科学活动:会变魔术的镜子(自然科学现象)活动目标:1.通过对镜子的操作活动,知道镜子可以照人和物,感受照镜子会发生各种变化。
2.萌发探索镜子的兴趣和爱好。
3. 体验游戏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每名幼儿准备一面小镜子和一个小物品,可折叠的双面小镜子,教师准备望远镜和放大镜(每组一个放大镜),草莓粘贴。
活动过程:一、让幼儿拿出准备好的小镜子,请幼儿自由玩耍。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你的镜子是什么形状的?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让幼儿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猜一猜镜子都有哪些形状的?让幼儿大胆尝试师小结:镜子有圆形的、有方形的,摸上去感觉凉凉的、滑滑的。
二、观察望远镜和放大镜有趣现象。
1.师进行演示,让幼儿感受望远镜的作用,让幼儿试着说一说望远镜在生活都可以在什么地方用到?师小结:望远镜使人看到的东西变近了。
2.教师和幼儿共同观察放大镜,看看用放大镜之后的物品有什么变化。
3.出示可折叠的双面平面小镜子,让幼儿说说这面镜子有什么特别?4. 如果请小草莓来照这面镜子会怎样呢?小结:这真是面奇妙的镜子,我们能从镜子里看到2个、4个、很多个小草莓。
5.请小草莓再来照一照镜子,看看谁能发现镜子里的小草莓不一样多的秘密。
活动反思:主要优缺点:本次活动我先让幼儿自由探索镜子,幼儿都很好奇,认真地翻开镜子,照镜子;再引伸到望远镜,让幼儿了解望远镜的用处;最后再让幼儿操作折叠的双面平面小镜子来发现其中的奥秘,幼儿的情绪很高涨。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在活动中,有个别在操作双面平面镜时,草莓会变多,太激动了,觉得草莓变了多,很神奇,导致班上的声音有点大。
解决策略:活动中,营造神秘感,同时注意活动常规的养成。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详案奇妙的变化(2)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详案奇妙的变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奇妙的变化》,内容包括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以及简单的水的循环过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固、液、气三态特点,理解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物质三态变化的概念及相互转化。
重点:水的固、液、气三态特点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热水、干冰、气球、水、透明杯、温度计等。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冰块、热水、干冰等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2. 例题讲解:(1)冰块融化成水,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干冰升华成气体,介绍物质三态变化。
(2)通过实验,让幼儿观察冰块融化、水加热、干冰升华等现象,加深对物质三态变化的理解。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冰块融化、水加热、干冰升华的过程。
六、板书设计1. 物质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2. 水的循环过程:冰块→水→水蒸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冰块融化成水的过程。
(2)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三态变化现象。
2. 答案:(1)冰块融化成水的过程:冰块受热,温度逐渐升高,固态冰块逐渐变为液态水。
(2)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三态变化现象:冰块融化、水沸腾、干冰升华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开展家庭实践作业,让幼儿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物质三态变化现象。
(2)组织幼儿进行科学小制作,如制作简易的干冰舞台,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实验环节;2. 教学目标的思维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物质三态变化的概念及相互转化;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清晰度与简洁性;6. 作业设计的题目和答案的指导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性和趣味性。
大班科学活动探索光的色散现象

大班科学活动探索光的色散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光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自然现象。
但是,你是否曾经想过光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呢?今天,我们将通过科学实验来探索光的色散现象,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有趣的主题吧!实验材料:1. 一块玻璃三棱镜2. 一束白光(可使用手电筒或激光笔等)3. 白纸实验步骤:1. 将玻璃三棱镜放置在桌上,确保它的底部与桌面平行。
2. 将白纸放置在三棱镜的后方,作为观察记录的地方。
3. 将手电筒或激光笔等放置在三棱镜的一侧,照射白光至三棱镜的上表面。
4. 观察白光经过三棱镜后,在白纸上产生的光谱现象。
实验原理:当白光通过玻璃三棱镜时,由于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光会发生折射和反射。
在三棱镜中,光线会发生多次的折射和反射,最终形成光的色散现象。
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因此白光在经过三棱镜后会分散成七种颜色,即红、橙、黄、绿、蓝、靛、紫。
实验观察:当我们将白光照射到玻璃三棱镜上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在白纸上形成的七种颜色的光谱条纹。
从上到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这些颜色是由于光的波长不同而形成的。
实验解释:光的色散是由于光在经过三棱镜时,不同波长的光线受到的折射角度不同。
红光的波长最长,折射角度最小,紫光的波长最短,折射角度最大。
因此,红光在经过三棱镜后偏离角度较小,紫光的偏离角度较大。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够在白纸上看到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谱。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在红光和紫光之间有渐变的颜色。
这些颜色称为过渡色,在波长上介于两种纯色之间。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光的不同颜色和光谱的形成过程。
实验应用:光的色散现象不仅仅是一个有趣的科学实验,它在许多其他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色散现象是彩虹产生的原理之一,也是许多光学仪器设计的基础。
通过深入了解光的色散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光的本质,并应用到各种实际问题中。
总结:通过本次科学实验,我们成功地探索了光的色散现象。
大班科学变化

大班科学变化科学是一门探索自然、了解事物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对于大班幼儿来说,科学可以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培养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在大班阶段,幼儿对于自然界的变化和事物间的关系渐渐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兴趣和好奇心。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介绍大班幼儿的科学变化。
一、观察微妙变化在大班阶段,幼儿的观察力逐渐提高,他们开始能够注意到微小的变化。
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观察水温的变化、观察小动物的行为等,幼儿可以逐渐意识到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变化和规律。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提问和比较等方式来发现和理解这些微妙的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观察一盆盛开的花朵,让幼儿思考为什么花的颜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淡。
通过这种观察和思考,幼儿可以理解光照、水分、气温等因素对花的生长和颜色变化的影响。
二、实验探索科学在大班阶段,幼儿逐渐能够主动参与到科学实验中,通过实践探究来发现和验证各种科学现象和规律。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可以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现象、提出假设、测试实验、总结结果,并从中学习和理解科学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做一个简单的水温实验,让幼儿观察热水和冷水对物体的影响。
通过这个实验,幼儿可以自己发现和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并且通过实验结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三、科学游戏的创造在大班阶段,科学游戏是培养幼儿科学思维的重要活动之一。
通过创造和参与科学游戏,幼儿可以在游戏中进行科学的观察、实验和推理,培养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创造力。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一场“找不同”的科学游戏。
在课堂上,教师展示两个相似但有微小差异的图案,然后让幼儿观察、比较、分析其中的差异。
通过参与这样的游戏,幼儿既能欣赏美妙的图案,又能提高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科学故事的引导通过科学故事的引导,可以帮助大班幼儿了解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科学故事或读取科学绘本的方式,让幼儿接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大班科学活动《会发光的物体》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会发光的物体》教案1.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光的概念•能够区分哪些物体可以发光•能够了解人工发光和自然发光的区别2. 教学准备•会发光的物体:荧光笔、LED灯、荧光石、夜光贴纸等•白纸•黑暗的房间或黑布遮盖房间的窗户•课件或教学展板3. 教学步骤3.1 热身环节•让学生接触具有光感的物品,如荧光笔、LED灯、荧光石、夜光贴纸等,并让他们发表一些想法和疑问。
3.2 导入•通过课件或教学展板向学生介绍光的概念和特性,并展示具有光感的物品。
3.3 实验环节•让学生在一个黑暗的房间或遮盖的房间里,用荧光笔和夜光贴纸画图或写字,让学生观察其发光的特点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让学生感受LED灯的光线,并让学生连续按动LED灯开关观察LED灯的亮度变化,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利用荧光石展示较高能级跃迁松弛所产生的荧光现象,并让学生观察其发光的特点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4 总结•让学生回顾实验环节的观察结果,引导他们总结哪些物体可以发光。
•通过课件或教学展板,介绍人工发光和自然发光的区别。
4. 讲评与评价•教师针对学生在实验环节中观察到的结果与总结表现进行讲评和评价。
•鼓励学生提出关于科学的疑问和想法。
5. 参考资料•《小学自然科学》•新华字典6. 教学反思本次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通过实验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哪些物体可以发光,增进了学生对光的概念的理解。
在实验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主动观察、多角度思考,以便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光的本质。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应进行现场调整和改进,使得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变化》设计(1)

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变化》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具体内容为《奇妙的变化》。
通过学习,让幼儿观察和了解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变化现象,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和掌握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变化现象,如水的沸腾、冰的融化、植物的生长等。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描述、分析变化现象的能力,提高幼儿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变化现象。
难点:培养幼儿观察、描述、分析变化现象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物展示(如冰块、热水、生长的植物等)、PPT、实验器材。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温度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冰块,让幼儿观察冰块在室温下的变化,引导幼儿思考冰块为什么会融化。
演示热水沸腾现象,让幼儿观察水从平静到沸腾的过程,引导幼儿探讨水为什么会沸腾。
2.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PPT展示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变化现象,如植物的生长、季节的变换等。
结合实物展示,讲解变化现象的原理,如冰的融化是固态变为液态,水的沸腾是液态变为气态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变化现象,并尝试用画笔记录下来。
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幼儿倾听并给予评价。
4. 动手操作(10分钟)让幼儿进行简单的实验,如用温度计测量冰块融化的温度,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等。
引导幼儿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培养幼儿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法,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奇妙的变化》2. 内容:自然界的变化现象:冰的融化、水的沸腾、植物的生长等。
变化现象的原理:固态变为液态、液态变为气态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变化现象。
《光》大班科学教案

《光》大班科学教案《光》大班科学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光》大班科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光》大班科学教案1【活动目标】1、在实验、观察中认识光的七种颜色,从而对光的现象产生兴趣。
2、培养独立操作的能力。
3、学习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一种事物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1、一张大的彩虹图。
2、三棱镜、平面镜、大碗(装上水);剪刀、七色盘、小棍、透明胶;吹泡泡的工具每人一套。
3、相关电脑课件。
【活动过程】一、教师提问,引起幼儿兴趣:1、你看见过什么颜色?2、你知道光是什么颜色?3、猜猜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光的颜色?二、实验:七色光。
实验1:美丽的光。
1、用三棱镜的平面对着太阳,可看见光透过三棱镜后折射在白纸上的各种色彩,从而了解光的颜色。
2、大碗里装上水,将镜子斜放在碗里,让阳光透过水照在镜子上并反射到白墙上,能看到七色的彩虹。
教师引导幼儿一边观察一边讨论光的颜色。
实验2:吹泡泡。
1、引导幼儿边玩边观察泡泡在太阳光下呈现出哪几种颜色?2、人造彩虹:艳阳下,捏住水管口,使水呈雾状喷向天空出现彩虹,观察其颜色。
实验3:七色转盘。
1、师:你们看,这个圆盘静止时有哪几种颜色?他们的颜色有什么区别?如果让这些圆盘转动起来,会出现什么颜色呢?看看不同图案的转盘转起来有没有不同的色彩。
2、幼儿边玩转盘边思考:当七色转盘转动时我们的眼睛看见什么颜色?为什么?3、教师小结:光有七种颜色,当它们一起飞快转动时我们会看到白色的光。
三、演示课件为幼儿介绍光在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1、红外线烤箱可以烤东西;红外线还可以治病。
2、紫外线可以消毒、杀菌。
七色3、在医院里,人们可以用激光进行光治疗。
幼儿园大班自然观察教案 幼儿园自然科学

幼儿园大班自然观察教案一、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
2. 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界的一些基本规律和现象,培养其对自然的保护意识。
3. 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季节变化的观察:通过观察校园或家庭周围的环境,了解春夏秋冬的变化,观察树叶的变化、花草的生长等。
2. 动物生活习性的观察:观察小鸟、蚂蚁等动物的生活习性,了解它们的食物来源、生活习性等。
3. 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引导幼儿注意环境保护问题,如节约用水、爱护小动植物等。
三、教学过程1. 季节变化的观察(1)组织幼儿园大班学生到校园进行观察活动,指导他们观察树叶的变化、草地的生长情况、昆虫的活动等。
(2)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如“春天树叶变绿了,花儿开了”,“夏天天气很热,草地变黄了”等。
2. 动物生活习性的观察(1)组织幼儿园大班学生观察校园或家庭周围的小动物,如蚂蚁、蜜蜂、小鸟等。
(2)指导幼儿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如蚂蚁搬运食物、小鸟筑巢、蜜蜂采蜜等。
(3)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共享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并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
3. 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1)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增加环保主题的内容,引导幼儿爱护环境。
(2)组织幼儿进行环境保护小实践,如在教室里节约用水、爱护小动植物等。
(3)鼓励幼儿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表达对环境的保护与热爱。
四、教学评估1. 观察记录: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观察行为、描述能力等,记录幼儿的成长与进步。
2. 个别谈话:教师与幼儿进行个别交流,了解幼儿对自然观察的意见与感受,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察到的事物。
3. 教学成果展示:组织幼儿进行自然观察成果展示,鼓励他们用图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进行成果展示与交流。
五、教学心得自然观察教学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大班科学教案光的反射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光的反射教案1、大班科学教案光的反射教案活动目标: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会改变镜子的角度,使光向不同的方向反射。
2.能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
3.体验探索的乐趣,了解光的反射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4.让孩子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5.培养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愿意大胆探索和实验。
活动准备:1.物质准备:(1)每人一面平面镜(大小形状不一)。
(2)能表现光的反射的动画或图片。
(3)一些反光的物体,如勺子、茶杯、脸盆、光盘、手表等有光泽的金属或玻璃物体。
一些不能反光的物品,如书籍、原石、衣服等。
(4)我们生活中反射光的图片。
2.日程安排:晴天。
活动过程:一、展示光的反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1.让班主任拿着镜子把阳光从室外反射到室内,鼓励孩子寻找明亮的光线,自然引出活动的主题。
2.提问:亮光是从哪儿来的?它是怎么进来的?二、引导孩子探究镜面反射现象。
(一)请幼儿手持镜子到户外,自由探索如何将光反射进教室。
(二)引导幼儿交流讨论:你是怎样将太阳光反射到教室的?并做一做。
1.请做一个成功的孩子示范一下怎么做。
成功的孩子帮助不成功的孩子。
2.总结:镜子只有对着太阳光才会反光,没有太阳光照射在镜子上就不能形成光斑。
3.请幼儿交流:在反射光的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如反射进教室的光是怎样的?它会不会移动?是怎样移动的?你能把光照在你想照的地方吗?你是怎样做的?4.总结:反射的光大小不同,形状不同。
如果你改变镜子的角度,光线会来回移动,它的方向也会改变。
(3)让孩子再操作一遍,互相交流经验。
操作要求:儿童调节镜子的角度,使光线向不同方向反射。
(四)借助动画或图片,明确引出光的反射光反射的概念:光照射到物体表面,被物体阻挡,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又回去了。
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三、引导幼儿探索还有哪些东西能反射光?(一)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象镜子一样在太阳光下能反射光?(二)请幼儿选择提供的其他材料,自由探索哪些东西也能反射光?小贴士:可以摸摸材料,试试哪些能反光,哪些不能。
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索:自然奇妙世界教学案例

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索:自然奇妙世界教学案例在幼儿园大班的科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幼儿参与自然奇妙世界的探索,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他们对自然的认知和理解。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在幼儿园大班科学教学中引导幼儿探索自然奇妙世界。
一、观察昆虫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们一起观察昆虫。
通过放大镜或显微镜,让幼儿们仔细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动作和生活习性,引导幼儿们提出问题和假设。
为什么蚂蚁可以爬行在不平整的地面上?为什么蝴蝶会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和斑纹?通过这样的观察和思考,幼儿们可以对昆虫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植物生长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们一起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可以选择一些快速生长的植物,比如豌豆或小麦,让幼儿们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长势、叶子、花蕾等。
通过这样的观察和记录,幼儿们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热爱之情。
三、天气变化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们一起观察天气的变化。
可以每天安排一段时间,让幼儿们观察天空的情况,并记录下来。
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们可以了解不同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比如晴天、阴天、雨天、雪天等,培养对自然的敏感性和感知能力。
总结回顾通过以上的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索的重要性。
科学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幼儿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探索自然奇妙世界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乐趣,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在幼儿园大班科学教学中,引导幼儿参与自然奇妙世界的探索至关重要,这将对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该文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索的重要性,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阐述了如何引导幼儿参与自然奇妙世界的探索。
通过观察昆虫、植物生长和天气变化等活动,可以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科学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幼儿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对科学的兴趣,让幼儿在探索自然奇妙世界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乐趣。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变变变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变变变标题:大班科学教案——神奇变变变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好奇心,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变化现象。
2. 通过动手实验,提高孩子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让孩子们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原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醋、小苏打、塑料杯、蜡烛、水、色素等。
2. 教学课件:展示各种变化过程的图片或视频。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教师以“魔术表演”的形式,用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气体的现象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出主题“神奇变变变”。
(二)探索活动1. 实验一:醋与小苏打的反应。
让孩子们将小苏打倒入装有醋的塑料杯中,观察产生的气体,并让他们闻一闻这个气体的味道。
2. 实验二:蜡烛熄灭实验。
在杯子中加入一些醋,然后点燃一根蜡烛,迅速将蜡烛放入杯中,观察蜡烛的变化。
3. 实验三:色彩变换。
让孩子们在水中加入不同颜色的色素,观察颜色的变化。
(三)讨论环节鼓励孩子们分享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他们的疑问,引导他们思考这些变化的原因。
(四)总结环节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物质变化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变化的现象。
四、教学延伸:鼓励孩子们回家后继续进行类似的实验,或者在生活中寻找其他的变化现象,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次课程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实验的设计,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
大班科学教案《光》

大班科学教案《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教材《身边的科学》第四章《光与影》的第三节《光》。
详细内容包括:光的来源、光的传播、光的反射、生活中的光现象等。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光的来源,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
2. 培养观察生活中光现象的能力,激发探究光的兴趣。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
教学重点:光的来源、生活中的光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镜子、白纸、透明胶带等。
学具:画纸、彩笔、镜子、手电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手电筒,引导学生观察手电筒发出的光。
提问:光是从哪里来的?光是如何传播的?2. 例题讲解(10分钟)(1)光的来源:太阳、灯光等。
(2)光的传播:光沿直线传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折射。
(3)光的反射:光照射到光滑表面,如镜子,会发生反射。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光现象,如:影子、镜子、反光镜等。
4. 课堂互动(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找光”游戏,让学生在教室内寻找光源,并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1. 光的来源:太阳、灯光等。
2. 光的传播:光沿直线传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折射。
3. 光的反射:光照射到光滑表面,如镜子,会发生反射。
4. 生活中的光现象:影子、镜子、反光镜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画一幅关于光的画,并简单描述画中的光现象。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光的来源、传播和反射原理掌握较好,但对生活中光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光现象图片,进行分享和交流。
(2)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自然光现象,如:日食、月食等。
(3)鼓励学生进行小实验,探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彩光变变变教案(1)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彩光变变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彩光变变变》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彩虹、了解光的色散现象、探索光的传播、了解光的反射。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和了解彩虹,知道彩虹的七种颜色。
2. 培养幼儿对光的色散现象的观察能力,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3. 培养幼儿对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的兴趣,激发幼儿对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光的色散现象、光的传播和反射。
重点:认识彩虹,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彩虹图卡、三棱镜、镜子、白纸、彩笔。
2. 学具:彩笔、白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彩虹图卡,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彩虹的颜色。
2. 例题讲解:(1)讲解彩虹的形成原因,引导幼儿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2)通过实验,让幼儿观察三棱镜将白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现象。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用彩笔在白纸上画出彩虹。
(2)让幼儿用镜子反射阳光,观察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4.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六、板书设计1. 彩虹的七种颜色2. 光的色散现象3. 光的传播和反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看到的彩虹。
2. 答案:幼儿画出彩虹,标注七种颜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组织幼儿到户外观察彩虹,实地感受光的色散现象。
(2)开展科学活动,让幼儿探索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难点:光的色散现象、光的传播和反射。
说明:光的色散现象是幼儿较难理解的概念,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讲解,让幼儿感知和理解。
大班科学教案大自然的现象

大班科学教案大自然的现象【导言】大自然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之一,大自然的现象总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作为科学教师,我们要善于利用大自然的现象来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
本文将介绍几个适合大班科学教案的大自然现象,帮助老师们设计富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一、水的状态变化】大自然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就是水的状态变化,液体、固体和气体之间的相互转变。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教案来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1. 实验演示:给学生准备一个盛满冰块的容器,让他们观察冰块逐渐融化的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冰会融化?冰融化后会变成什么?2.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湖泊或河流,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让他们亲自体验水的液态、固态和气态特征。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
每个小组将水放入不同的容器中,分别置于冰箱、教室和户外太阳底下。
观察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比较结果,形成结论。
【二、季节的变化】季节的变化是大自然中十分明显的现象之一,季节的轮回不仅影响着大自然的万物,也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变化。
以下是一些与季节变化相关的教案:1. 季节拼图:制作一个简单的季节拼图,让学生用图形和文字来描述不同季节的特点。
通过这个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2. 季节观察:在四个不同的季节,每个季节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树或花,每隔一段时间去观察它们的变化。
让学生记录变化,并形成观察报告。
3. 季节服饰:带领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让他们了解每个季节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
并组织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穿衣比赛来复习季节纪律。
【三、昼夜交替】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对生物体的生存和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教案建议:1. 太阳活动:让学生观察太阳在上午、中午和下午的位置变化。
通过绘制太阳轨迹图,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原理。
2. 种植观察:给学生准备一些花种,分别在太阳下放置和夜晚放置。
让学生记录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进行比较。
大班科学《变化》教案

大班科学《变化》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孩子们能够认识到周围世界中的各种变化。
·理解变化是持续发生的自然现象。
2. 情感目标:·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引导孩子们欣赏变化带来的美好。
3. 技能目标:·锻炼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活动准备·物质准备:·多媒体设备,播放自然界变化的图片和视频。
·实物道具,如花朵、树叶、昆虫模型等。
·白板和一些彩笔。
·环境准备:·教室布置成自然探索区,摆放一些植物和昆虫标本。
·准备一些舒适的座椅和地毯,方便孩子们围坐讨论。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自然界变化的短视频,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2. 观察讨论(10分钟)·分组让孩子们观察带来的植物和昆虫标本。
·每组选一个代表,向全班描述他们观察到的变化。
·教师引导孩子们讨论变化的原因和结果。
3. 动手实践(10分钟)·在白板上画一个简单的自然场景图。
·孩子们轮流上来,用彩笔添加变化元素,如花朵的绽放、昆虫的成长等。
·鼓励孩子们想象并画出他们心中的变化故事。
4. 分享交流(10分钟)·每个孩子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变化故事。
·其他孩子提问和补充,教师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5. 总结提升(5分钟)·教师总结孩子们观察到的变化和他们的想法。
·强调变化是无处不在的,鼓励孩子们保持好奇心,继续探索世界的奥秘。
四、活动延伸·家庭作业:·让孩子们回家后观察家里有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带到幼儿园分享。
·区域活动:·在自然探索区投放更多观察对象,如土壤、水滴、种子等,让孩子们继续探索变化。
科学活动《小灯泡亮了》

日期:3月14日星期二上午科学活动:《小灯泡亮了》(自然科学现象)一、活动目标:1、认识电池的正负极,知道铜丝、铝丝、铁丝等常见金属会导电。
2、能正确连接,让小灯泡发亮,并能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电池数量越多,灯泡越亮秘密。
二、活动准备:手电筒、大号电池、铁丝、铜丝、铝丝、吸管、线绳、小灯泡、调查表。
三、活动过程:导入:出示手电筒,请幼儿说说它可以做什么?(一)、手电筒发光需要哪些材料?1、手电筒里有什么?(小灯泡、电珠)老师请幼儿看看手电筒里的构造、发现铜线。
2、什么让手电筒发光?教师出示铜线,实验连接灯泡和电池发光,使幼儿知道导电材料。
(二)、小灯泡实验: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物体不能导电,1、出示材料:铜丝、铁丝、铝丝、线绳、吸管。
(PPT)2、介绍调查表,请幼儿进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3、分享调查表,说说那些材料能让小灯泡发亮。
小结:铁、铜、铝,能让小灯泡发亮,它们都是金属,金属材料能导电。
(三)、尝试用多节电池进行小灯泡发亮实验,发现电池越多,灯泡越亮秘密。
1、大胆猜测:两节电池,三节电池会怎样?小灯泡会有什么变化?2、小组合作:尝试用多节电池进行小灯泡实验。
3、小组分享:电池越多灯泡越亮。
4、安全我知道——生活中的用电小常识。
(不能随便碰触插头、插座220V、电池只有)。
(四)、动手小拼装:我给玩具装电池。
1、了解电池和电池盒的正负极,(PPT图)。
2、尝试安装电池,使电动玩具动起来。
四、活动延伸:通过自身实验过程中的小触电了解到了电线可以给我们带来方便同样也可以给我们带来危险,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它当心它不要随意地去玩弄它,懂的基本的如何保护自己。
教学活动反思日期:3月14日星期二上午教学活动:《小灯泡亮了》(自然科学现象)大班幼求知欲旺盛,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强烈的好奇心,更喜欢动手去摆弄材料,探究兴趣与能力在不断地发展。
幼儿喜欢玩电动玩具,喜欢摆弄电池,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及兴趣出发,我选择了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灯泡、电池、电线为主要材料,设计了本次活动《灯泡亮了》,活动重点是"能正确连接,让小灯泡发亮,并能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电池数量越多,灯泡越亮秘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科学活动亮的变化自然科学现象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大班科学活动:月亮的变化(一)(自然科学现象)【活动目标】
1. 能猜想月亮的变化,并记录观察结果。
?
2.对观察月亮的变化过程和规律有好奇心。
【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幼儿观察过月亮,听过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二)材料投放: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一、谈论《月亮姑娘做衣裳》,激发幼儿了解月亮变化的兴趣。
师:我们听过《月亮姑娘做衣裳》的故事,故事里月亮姑娘为什么穿不到合适的衣服?(因为月亮姑娘的身体不断变化。
)月亮姑娘的身体是怎么变化的呢?
二、引导幼儿猜想月亮的变化过程和规律,并为了解月亮变化的过程进行观月记录。
(一)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猜想月亮变化过程和规律。
1.师:生活中的月亮有变化吗?开始的时候月亮是什么样的?接着是怎么变化的?最后变成什么样?
2.师:月亮的变化需要多长时间?它的变化有规律吗?我们可以制作观察记录表了解月亮的变化过程,这个观察记录表怎么设计呢?(二)幼儿按照自已喜欢的方式设计月亮变化的观察记录表。
三、幼儿展示、分享自己的观察记录表,同伴之间互相发表意见,让观察记录表的设计更合理。
(一)师:你们想怎么观察记录月亮的变化呢?这个设计好在哪里?什么地方改进一下会更合理?
(二)幼儿完善自已的观察记录表
【活动延伸】
家园共育:建议家长和幼儿一起观察、记录月亮的变化并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