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年号纪年法
纪年法
“
戊戌变法
”
、
“
庚子赔款
”
、
“
辛丑条约
”
、
“
辛亥革命
”
。
九、古代历法不一致
?
古代历法不一致
,
读古书时要特别注意。如《春秋
·
成公八年》说
“
二月无冰
”
,这用的是
周历,相当于夏历十二月。
《孟子
·
梁惠王上》说:
“
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
?
2
、岁星纪年法
?
是把黄道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岁星(即木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
一周,每年行经一个星次。例如,岁星运行到玄枵范围,就把这一年叫做
“
岁在玄枵
”
,下一
年就是
“
岁在娵訾
”
,十二年周而复始。
八、记年法
?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在位纪年法、王公年号纪年法、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等。
?
1
、王公在位纪年法
?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
:
“
三十三年春,秦师
过周北门。
” “
”
也是用周历,
相当于夏历五六月。春秋战国的历法有夏历、殷历、周历等。
?
3
、太岁纪年法
?
是把黄道一周天由东向西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设想有一个假岁星,叫
做
中国历史上常见的纪年法及推算和转换方法
中国历史上常见的纪年法及推算和转换方法我国古代通常使用三种纪年法。
一是帝号纪年法:帝号指古代帝王或诸侯的谥号。
我国周朝史书中出现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等年代。
鲁国史书《春秋》记录的是从“鲁隐公元年”到“鲁衰公十四年”的历史。
“宣王”“衰公”都是帝王或诸侯的谥号。
这种纪年的方法就是帝号纪年。
二是年号纪年法:年号是封建帝王为记录在位的年代所定的名号,是皇帝继位后颁布年号用来纪年的,比如康熙41年、建安25年等等。
年号是由汉武帝始创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是“建元”。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这年为建元元年,以后历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制自己的年号。
年号一般是新皇继位或有重大事件时更换。
明以前的帝王,在位期间多不止一个年号。
如汉武帝在位54年,就用11个年号。
明清皇帝在位期间一般只用了一个年号(除明英宗因两次登基使用两个以外),所以我们习惯使用年号称呼皇帝,如明太祖的年号为洪武,清圣祖的年号为康熙。
从汉武帝至清宣统三年,前后2051年中,我国历史上建立过600多个帝王年号。
三是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
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个字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叫“地支”。
据古书上说,干支是太古轩辕时令大挠所作,十天干是用以名日,十二地支用以名月,后来人们将十天与十二地支互相配合,以每二个字成为一个数,用以称年,即以天干首字甲,地支首字子合为“甲子”的称第一年,依次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直到最后癸亥为第六十年。
60年后周而复始,故有“六十花甲子回头”之称。
中国历法一直就是采用干支来纪年的,其至还可以纪月,纪时。
从殷商出土甲骨卜辞可知,三千多年前古人已很熟练地用干支来纪日;西汉末开始又用干支来纪年,到现在可以说干支纪年已成为中国特有的独立完整的历法系统,即“干支历”。
教材中有些地方涉及到干支纪年,如“岁在甲子(指公元184年),天下大吉”,“甲午战争”(指1894年),戊戌变法(指1898年)等,就是采用干支纪年方法。
历史常识汇总之天干地支、谥号庙号等
一、古代纪年法1.干支纪年法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其特点是:(1)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2)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会出现奇偶相组合的现象。
(3)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提示]历史命题中常考的是天干地支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
较为简便的换算方法是:求天干的方法:凡是公历年个位数是4的,天干为甲,个位数是5的,天干为乙,依此类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4 5 6 7 8 9 0 1 2 3求地支的方法:用公历年除以12,余数是4,地支是子,余数是5,地支是丑,依次类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示例]在中国古代历法中,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固定的顺序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构成了干支纪年法。
比如1901年为辛丑年,1911年为辛亥年,1951年为辛卯年。
辛亥革命诞辰100周年即2011年的时候,天干地支相配应为()A.辛亥 B.甲子C.乙卯D.辛卯[解析]中国古代历法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的顺序配合,如甲子、乙丑等,经过60年又回到甲子、乙丑等。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951年是辛卯年,60年后的2011年也应该是辛卯年,而辛亥革命100周年正好是2011年。
[答案] D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
有时,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的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示例]学习历史必然会涉及历史时间,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秦朝建立于公元前三世纪晚期②民国26年全面抗战开始③康熙五十年是康熙皇帝五十岁那年④中国近代史开端是庚子年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即公元前三世纪晚期;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民国纪年+1911=公元纪年(民国26年+1911=1937年),公元纪年-1911=民国纪年(1938年-1911=民国27年);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1840年是庚子年。
古文化常识之二国号、年号、庙号、谥号(历史纪年法)-高考历史常识
二、 干支纪年法
干支,天干地支的简称,其字如下: 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纪年时,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互相配合,以每二个字成 为一个数,即以天干首字甲,地支首字子合为“甲子”的称第 一年,依次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直到最后癸 亥为第六十年。其六十年一个循环。 干支还可以用来纪月纪日纪时。 教材中涉及到的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重要的干支纪年: 甲午战争(1894年),戊戌变法(1898年),辛酉政变 (1861年,同治帝),辛丑条约(1901年),辛亥革纪年。这种纪年方法,月日同 公历一样,不必换算。
中华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年
如1937年是民国多少年,只要减去1911年,就可算出是民国26 年。反之,知道民国多少年,要换算公历,加上1911年,便可得 出答案。
五、黄帝纪年 是以黄帝降生之年为元年,但黄帝是哪一年降生的,在文献 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采用黄帝纪元,各 省政府也跟着使用。 黄帝纪年=西元纪年+2698年
六、公元纪年 1、公元纪年的由来 公元纪年,也称公历纪年,或基督纪年。它以相传的耶稣基督 诞生年即公元元年作为纪年起算点(西汉平帝元始元年)。 以这一年为界,在此以前的时间称公元前XX年,在此以后的 时间称公元XX年,或直接称XX年(注意不能写成公元后XX 年)。我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开始采用公元纪年。
【学以致用】
1.(2009海南)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 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 侵华的1900年应是( )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B 2.(2008宁夏)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属鸡 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 A.庚申年 B.癸丑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 D 3.(2009福建)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 汉 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D ( ) A .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公元前一世纪为公元前99年~公元前1年……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有很多种,其中最为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是农历和皇帝年号两种。
1. 农历纪年:中国古代使用的农历是一种以月亮运行周期为基础的日历系统。
在农历纪年法中,年份是根据农历的年份来计算的,每年农历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不固定。
农历纪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时期,至今仍然在一些传统节日和民间习俗中使用。
2. 皇帝年号纪年: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起,中国的君主们开始采用年号作为纪年的方式。
每当新的君主登基,都会根据其个人喜好、政治意义或其他原因取一个年号,用于标志该年的纪年。
这种纪年法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时期结束。
除了农历和皇帝年号,中国古代还有一些其他的纪年法,如太阳历(阳历)纪年、干支纪年等。
这些纪年法各有特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古代有几种主要的纪年法?
古代有几种主要的纪年法?
古代中国存在多种主要的纪年法,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纪年法:
1.太阳历纪年法:太阳历纪年法是基于太阳历(阳历)的纪
年方法,即以一年的完成为单位进行纪年。
根据不同历史
时期和朝代制定的太阳历,纪年方式也有所区别。
2.皇帝年号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是以历代帝王自己制定
的年号作为纪年基准,以帝王即位的年份为起始点,连续
纪年。
每次帝王更替时,往往会更换年号。
例如,汉朝刘
邦在位时使用年号"刘邦元年"、"刘邦二年"等。
3.周天历法:周天历法是古代中国周朝使用的纪年方法,基
于天文和农历两个周期。
根据天文观测和农事需要,将一
年分为12个月,每月按照阴阳历法确定,纪年方式较为
复杂。
4.甲子纪年法:甲子纪年法是古代中国对年份顺序进行编制
的一种方法。
按照天干地支的组合,将60个年份进行命
名,如甲子、乙丑等。
这种纪年法常用于民间、文人和历
法计算中。
以上是一些主要的纪年法,不同纪年法的使用情况会因历史时期、区域和政权变迁而有所不同。
每个纪年法都有其特定的规则和标记方式,用以标识和记录历史事件和年代。
中国历史上的纪年法
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 太祖刘邦(刘邦庙号是太祖,习惯称高祖)、唐 高祖李往是完 成统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 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 另外玄烨(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被叫做圣祖, 朱棣被叫成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迟 至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 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古代除对帝王可以 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 “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 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 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靖 节(陶渊明)等。
中国历史上的纪年法
1.公元纪年法。现行的公元纪年法是从所谓的耶稣出生 之年算起,这一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以后的年份叫 公元某年。但应该注意:没有公元零年这一年。我国是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采用公元纪年的,今年是公 元2013年。
2.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大约始于东汉,也称农历纪 年法,即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相配纪年,共得60个单位。例 如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采用的干支纪年 法,1997年是农历丁丑年。
公元2000年,是黄帝纪元的4697年, 末尾数字是7,对应天干第七位“庚”; 4697除以12余数是5,对应地支第五位 “辰”,可知公元2000年是“庚辰年”。
谥号
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 朝鲜、越南、日本)、诸侯、大臣、后妃等 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 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 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此外, 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亦有使用。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引言纪年法是人类社会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其发展历史悠久,不同文明和地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纪年体系。
古代文明中,为了准确记录历史事件、统治时期以及岁月流转,人们创造了多种纪年法,其中四种纪年法在古代尤为常用,它们分别是天文纪年、帝王纪年、元号纪年和历法纪年。
本文将对这四种古代常用的纪年法进行深入介绍。
## 一、天文纪年天文纪年法是一种以天文现象为基础的时间记录方式。
在古代,人们观测天体运行、季节交替等天文现象,并以此作为时间的划分标志。
例如,古埃及以尼罗河的洪水周期来纪年,古中国则以二十四节气、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来确定年代。
在中世纪欧洲,天文学的发展也促使天文纪年法的应用。
日冕、月相、行星运动等现象被广泛用于纪年,形成了基于天文观测的历法系统。
这些系统不仅记录时间,还反映了人们对宇宙运行规律的认知。
## 二、帝王纪年帝王纪年法是以国家或地区的君主统治时期为依据的纪年方式。
各个文明中,人们通常以君主的在位时间来标定年代,这在政治和历史记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古埃及的法老纪年、古罗马的共和纪年和帝制纪年等都是帝王纪年法的典型代表。
在中国,帝王纪年法由来已久。
从夏商周时期开始,中国历代君主都采用了不同的纪年方式,例如黄帝纪年、夏代纪年、西周纪年等。
这种纪年法不仅记录了君主在位时间,还反映了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变迁。
## 三、元号纪年元号纪年法是一种以年号来标定历史时期的纪年方式。
这种纪年法常见于东亚国家,尤其是中国、日本、朝鲜等地。
君主即位后,会根据其理念、治世方针或吉祥寓意制定一个年号,这个年号在君主在位期间沿用。
中国的元号纪年法可以追溯到汉代,而在日本,该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每一个元号都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开端,反映了当时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特征。
元号纪年法在历史文献和史书中被广泛运用,为人们了解历史事件提供了重要线索。
## 四、历法纪年历法纪年法是基于一定历法系统的时间记录方式。
年代纪年法
年代纪年法
纪年法是用以记述年代的法则。
通常指采用历元(纪元)表示历史时间的体系,又称历元或纪元。
纪年法有公元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王公纪年法、皇帝纪年法、甲子纪年法、基督教纪年法、星期纪年法、星辰纪年法等。
1. 公元纪年法
以基督教耶稣诞生之年为开始,是世界各国通用的纪年体系。
我国也采用公元纪年体系。
公元纪年法是从所谓的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开始计算的,也就是公元一年。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计算方式是将耶稣诞生之年作为基准,而非公元零年。
2. 干支纪年法
又称“天干地支”纪年法,是中国传统的纪年方式。
干支纪年法由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组成,用于表示年份和月份。
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10个,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12个。
每一年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组合表示,例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3. 年号纪年法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方式,采用皇帝在位的年号作为年份标识。
从汉朝开始使用,如建安元年表示曹操在建安元年即位,并开始统治。
4. 王公纪年法
是中国古代一种计算时间的方法,常用于先秦时代。
以周王室纪年为主,同时参照诸侯国和当时的盟主国,如晋国、齐国等。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是:编年史法、元年史法、神灵纪年法和
日新纪年法。
一、编年史法:又称“秦年史书”,是古代中国最为普遍采用的
纪年法。
它将历史按照君主历任的先后顺序分成一个又一个的时期,
每一个时期以该时期的君主为起点,分别以阳历为基准,以某个特定
时间点(如此君即位/死亡/迁都等)为0年,然后开始计算编年史法,每经过一年,以此君的年号+1,成为当年的年号。
它具有传承古老,
记录历史明确的优点。
二、元年史法:是指以元年作为计算起始点,根据公元纪年,一
直连续计算到现在的纪年法,比如汉朝“元年”从公元前202年开始,汉武帝即位的那一年就是汉朝元年,故到现在汉朝已有2118年之久了。
它与编年史法不同的是,它经常会出现朝代之间出现“拉锯”的现象,比如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时期也是使用元年史法。
三、神灵纪年法:是指以天王或者神灵的年号作为纪年标准,如
留神令(也叫神令)就是以神武帝纪年为基准,自神武帝即天命之始起,计算到现在的纪年法。
神灵纪年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年号观念
较为重要,在早期的民间尤其有浓厚的宗教和神话色彩。
最后一种是日新纪年法,也叫“纪元”。
它在中国古代可以追溯
到西汉时期,开始以某种特定的日期作为“元年”,以此以后每一年
经过365.24天,就会普遍延伸出一个新的年号来,以此类推,每当满
一个“纪”,就会又以此日子为“元年”,如此往复运算,逐渐形成
日新纪年法。
它对历史的记录比较准确,也比较方便,一般古代文献
中均有所提及。
高三历史常识复习—中国历史上的几种纪年法
中国历史上重要纪年法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时序性,没有时间作维度就无法对历史作准确记载,因此记时间的方法对历史的记录至关重要。
作为有四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中国,历史上曾经使用过多种纪年方法,下面就几种常见纪年法向大家作简介。
一、干支纪年1、什么是干支纪年方法: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
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就得到六十个新的符号,称六十干支。
干即天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汉字符号。
支即地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汉字符号,在民俗中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一一相对应(见后面3)。
六十干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这个循环就叫"一甲子"也就是60年。
干支据说出自黄帝时期的大挠氏,唐代刘恕在《通鉴外纪》中引古书说:“(黄帝)其师大挠,始作甲子。
”大挠作甲子虽是传说,但从商朝的王名字叫天乙(即商汤),盘庚,武丁,受辛(即纣王)等来看,干支的来历必早于商朝,即在三千六百年之前便已出现了。
商周时期,干支仅是用来纪日的,如《左传·肴之战》就有“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的记载。
干支用来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
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
后来,又发展到用来纪月、纪时。
民间所谓生辰八字即是指人出生的时间,即年、月、日、时,用干支分别来表示。
如公元2011年10月16日(农历九月二十)中午12时,用干支来表示就是辛卯年、戊戌月、甲辰日、庚午时。
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是用来纪年。
中国近代史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
中国古代纪年法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己 壬午 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本命年 本命年最初为五行数命回归之年,即60年一本 命年,目前主要是十二年一遇的农历属相所在的年 份,俗称属相年。在传统习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认 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 头坐,无喜必有祸"的民谣是关于本命年不甚吉利 的最好写照。故民间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槛儿 年",即度过本命年如同迈进一道槛儿一样。每到 本命年时,北方各地,不论大人小孩均需系上红腰 带,俗称"扎红",小孩还要穿红背心、红内衣,认 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 每逢春节,市 场上到处有出售"吉祥带""吉祥结"的红黄绸带,本 命年的人们将之系在腰间、手腕上,也寄托了劳动 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中国古代纪年法
一、年号纪年法
我国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 次纪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 等等。从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 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贞观二年 、乾隆二十五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 元。帝王纪年(谥号):汉武帝以前是没 有年号的。只能用干支纪年或者说帝王 纪年。如秦始皇八年、汉高祖三年等。
文史知识集萃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 (shè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 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 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 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 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 “乙酉”是干支纪年。 2.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 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
【体验2】 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历史小城也承
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衡阳,湖湘文化发源地,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淮阴即淮
安异名也。”按古代地理方位为地名命名原则来看,下列
理解正确的是
( )。
A.衡阳:衡山之南;淮阴:淮水之北
B.衡阳:衡山之北;淮阴:淮水之南
C.衡阳:衡山之北;淮阴:淮水之北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 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 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 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 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体验1】 学习历史必然会涉及到历史时间,掌握历史纪年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十大国学常识
话题4
典例 6
有则关于节气的民谚如是说:“西园梅放立春先,
云镇霄光雨水连。□□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清 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句中“□□” 代指 A.芒种 B.白露 C.惊蛰 ( C ) D.小满
解析 据诗句中所及节气是按顺序写成的。介于雨水和 春分之间的节气是惊蛰。
话题4
7∶00~ 9∶00~ 9∶00 戌 ~ 11∶00 亥 21∶00 ~ 23∶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13∶00 15∶00 17∶00 19∶00 21∶00
话题4
典例 5
清代刘献 《广阳杂记》 引李长卿 《松霞馆赘言》 “申 :
时,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 故申属猴。”其中的“申时”指 A.午后一点至三点 C.下午五点至七点 B.下午三点至五点 D.傍晚七点至九点 ( B )
话题4
1.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1)帝王: 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 属于 当时的“国讳”或“公讳”。 (2)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 (3)圣贤: 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 有的 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 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4)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 “私讳”。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 失礼。
话题4
典例 7 据 《史记》 所载, 黄帝本姓公孙, 名叫轩辕, 但因“长 居姬水”,改为姬姓。后世哪一姓氏的来历与此类似 ( A ) A.东郭 B.司马 C.粟 D.季
解析 黄帝改为姬姓依据的是居住地, “东郭”以居住地 为姓氏,A 项正确;
“司马”以官职为姓氏,排除 B;
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2.帝王年号纪年法;3.干支纪年法;4.年号干支兼用法。
其中,干支纪年法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将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干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我国古代是用干支纪年的,大家常看到用“甲午”“丁卯”这样的纪年法。
近代史上的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名词就是干支纪年。
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
因为地支和生肖都是有十二个,所以每一个地支都对应一个生肖。
1.求天干的方法。
凡是公历年个位数是4的,天干为甲,个位数是5的,天干为乙,依此类推:2.求地支的方法。
用公历年除以12,余数是4,地支是子,余数是5,地支是丑,于是有如:1644年的干支年是甲申年(猴年),1911是辛亥年(猪年),2005年是乙酉年(鸡年),2008年是戊子年(鼠年)等。
探究历史事件的原因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原因一经过一结果”的演变过程。
只有正确地分析原因印证结果,才能认识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在探寻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时,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什么原因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是一回事吗?主客观原因中什么原因具有决定作用?所以分清历史原因的分类及各种原因的含义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历史至关重要。
1.历史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在同一事物(件)的若干原因中,起决定作用、影响全局并带有必然性的原因,是根本原因。
这种因素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反映着客观历史规律的要求。
直接原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它往往是一种表面现象,事件发生的导火线通常就是直接原因。
它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是一种偶然性因素。
比如: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打开中国市场,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因禁烟运动引起的中英之间在鸦片问题上的冲突,这只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是偶发的历史事件。
志书纪年规范
志书纪年规范一、古代纪年方法: 1、干支纪年法。
就是用天干、地支相配合的办法来记年,由于这种办法跟现代用公元纪年的办法相同,所以叫做“干支纪年法”。
1。
干支纪年法:公元纪年:2。
干支纪年法:四柱纪年: 3。
干支纪年法:天干地支纪年法:4。
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二、现代纪年方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元纪年。
但人们还习惯使用我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
世界上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仍然采用本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
2、中国封建时代历史朝代顺序是:商、西周、东周、秦、西汉、新莽、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3、帝王的年号也往往为后人所追称,在后人纪念帝王时,对其生年一般不予纪年。
而是到了每个皇帝的死年时才加以纪年。
如北宋仁宗,在位20年,死时才28岁,就在他死的当年改纪年为“嘉祐”。
三、志书纪年规范: 1、2。
列国时期:凡书写上起某朝某代下至某朝某代,均用朝代名称+年号纪年。
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汉)、《魏书·高祖纪》(唐)、《宋书·武帝纪》(南宋)、《旧唐书·后妃传》(北宋)、《新唐书·藩镇传》(唐)、《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后唐)、《新五代史·唐臣传·徐威》(宋)、《旧五代史·唐臣传》(宋)。
3。
帝王时期:凡书写上起某朝某代下至某朝某代,都用年号纪年。
例如:《旧唐书·武宗纪》(唐)、《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宋)。
4。
科举时期:凡书写上起某朝某代下至某朝某代,均用科举年号纪年。
例如:《新唐书·选举志上》(北宋)。
5。
外国时期:凡书写上起某朝某代下至某朝某代,均用国名+年号纪年。
例如:《旧唐书·西戎传》(唐)、《宋史·外国传·吐蕃传》(元)。
7。
前秦和西燕时期:凡书写上起某朝某代下至某朝某代,均用年号纪年。
中国古代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方法
中国古代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方法
中国古代的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的方法如下:
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是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组合来代表年份,每60年一个周期。
另外,还有君主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数来纪年,一般开国君主或篡位君主即位当年为元年,其他君主即位次年为元年。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意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
公元纪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公元纪年。
纪月法:序数纪月法是用数字序列来记月。
而干支纪月法则是用干支来纪月,具体方法是在干支纪日的基础上推算出来。
纪日法:序数纪日法是用数字序列来记日。
干支纪日法则是用天干和地支的组合来记录日期,例如《肴之战》中的“夏四月辛巳”指的就是农历四月十三日。
月相纪日法则是用月亮的圆缺来记录日期,如《前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的是农历七月十六日。
纪时法:古代中国也有自己的计时方法,例如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
其中,十二时辰制是最为常用的计时方法。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的方法都带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
这些方法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勤劳,也体现了他们对时间和空间的独特理解。
古代年份的叫法
古代年份的叫法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
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365、2419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
据记载,西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过去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
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於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
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
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这几个朝代。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
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
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