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通论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自然属性人的属性社会属性:决定人的本质社会化的含义:(p93)(一)社会化的研究角度1文化角度(从文化人类学):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2.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心理学)3.从社会学的角度(社会学):一个角色学习的过程(二)社会学的定义: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与人格,从生物人转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p93)1. 衣食技能:维持生存的能力技能社会化职业技能:社会生存的本领2. 行为社会化:社会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要求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遵从一定规则、方式的过程。
3. 性别角色社会化:社会把男女社会特征方面的差异教化给个体,使之符合自身性别角色的过程。
“性别角色”不等于“性别”4. 定义: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和参与能力的政治社会化过程。
作用:培养参与政治的热情和能力培养对政治角度的价值认同人的社会化类型:(p94)1. 生理性成熟初始社会化社会化成年2.预期社会化:一个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储备3.发展(继续)社会化:成年人为适应新形势下的角色而进行的学习过程4.逆向社会化:全方面放弃原有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标准规范特点,着眼于人的改造、形式剧烈。
主动:移民被动:监狱(负面和强制的)社会化的条件:社会化的生理基础:①人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②人有语言能力③人有思维能力④人有学习能力⑤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社会化的主体:(一)家庭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父母的权威和社会化的巨大影响(二)学校是社会化的专门机构,有半强制性和系统性(尤其是中小学,从大学开始更强调个人特色发展)作为组织机构,培养合作型和独立性(三)同龄(辈)群体定义;由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们自发组成的社会群体作用:独立平等地进行社会化无意识中接受大量群体亚文化影响(四)工作单位个人职业化的主要场所职业角色、习惯检验以前社会化成果的场所学以致用,真正走向社会(五)大众传媒传媒的开放性、多样性、广泛性无强制:潜移默化导向暗示性需要加以合理控制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一)观察(描摹)学习(二)角色扮演(三)知识积累社会化的主要理论(p103)(一)库里的“镜中我“理论:自我和人格是社会互动的产物(二)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三)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社会化的生命周期:(一)少儿期(0-16岁)主要:初始社会化(社会、家庭、学校)(二)青年期(16-40岁)主要:预期社会化(三)成年期(40-60岁)主要:发展(继续)社会化(四)老年期(60-)*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一)早期社会化困境:缺少稳定、统一的价值规范标准(二)社会化的偏差与失败①无效文化传递②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过程(三)代沟社会不同世代之间存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上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①代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②对于代差的性质要具体分析。
社会学概论第三讲人的社会化.

三、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2、米德:“角色扮演”理论
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I)和“客我”(me)两个部分,两者相互建 构,自我的发展就是两者之间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 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 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
三、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3、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视频:网瘾少年扬言杀死父母
五、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教材p.98-100)
各个社会化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给儿童和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
2、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1)无效的文化传递;(2)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
3、代差(或叫代沟)
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
关系中介/连接纽带? 社会化、角色、互动…
社会
一、什么是社会化
4、社会化的类型 (1)初始社会化
(p.83-84)
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如学习说话、识字等。 学习将来扮演的角色,如大学里的学习。 成年人为适应社会而学习,如业余进修商务礼仪。 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如电脑、网络知识。 放弃原有的、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规范,如罪犯、新兵。
(p.82-83)
(2) 人格发展的角度。
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 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社会心理学学派)
(3) 社会结构的角度。
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更具有社会性,社会化的本质就是角色承担,社 会化过程就是一个角色学习过程。(功能主义学派)
一、什么是社会化
3、社会化的定义
(p.84-85) 自学
(2)预期社会化
(3)发展社会化 (4)逆向社会化 (5)再社会化
人大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任何社会都是由具体的人组成的,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参与;反过来,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
因此,社会学必须考察:人是如何从一个生物个体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个体的人格和角色技能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怎样培养有利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人格和角色?如此等等。
这便是本章所要讨论的社会化问题。
在社会学中,“社会化”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专门术语。
在广义社会化的观点看来,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由于成年人生活中同样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因此,社会化不仅仅是青少年时期才会面临的问题,而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社会化概念的内涵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文化的角度、人格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
迄今为止,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
它们是: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这五种类型,有的是人生必须经历的,比如初始社会化;有的则是不一定会经历的,比如再社会化。
由于社会化关系到个体人格的健全和完善,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社会结构的维系和发展,不言而喻,它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表现在:第一,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第二,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作为生物个体的人经过社会化,能够成为具备社会知识、掌握社会规范的社会人,而为什么猪、狗、牛、羊等动物不能呢?这说明,社会化需要一定的生物条件,不是任何生物都可以经过社会化而成为社会人的。
另一方面,那些“狼孩”、“猪孩”和“熊孩”,具备了人类的生物条件,为什么最终却只能像动物一样爬行和嚎叫,而不能成为正常的社会人呢?这说明,社会化是需要一定社会条件的,离开这些条件,即使具备了生物条件的人类个体也不能成为正常的社会人。
社会学概论人的社会化PPT精选文档

2
• 2、单向说与双向说
• 单向说: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生活技
能与社会文化,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 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
• 双向说:人的社会化不仅仅是社会以社会
是人类活动得以实现的根本条件 。
• 人的自然性是与生俱来的,而其社会性则
是在自身生存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是人 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培养并发展的。
7
狼孩的故事
• 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印
度发现的两个。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 村里,人们在打死大狼后,于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 过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7、8岁,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 约2岁,被取名为阿玛拉。后来她们被送到一个孤儿院去抚 养。阿玛拉于第2年死去,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孤儿院 的主持人J.E.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一书中,详 细记载了这两个狼孩重新被教化为人的经过。 狼孩刚被 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 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 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 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卡玛 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 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 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 社会性表现为:人是自身存在的社会环境的产物,
有着人类特有的社会性,如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能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劳动;有一套超越生物性 本能的行为模式,并受一定的伦理规范所指导。
6
• 人特有的生理特征为社会化提供可能 • 人的生理状况制约着社会化的程度与水平
社会学概论(5)人的社会化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 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 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 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 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活 到 老 , 学 到
老
社会化中的问题
心理上的断乳(社会性断乳) 价值观多样化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社会变迁(时间压缩) 代沟
社会化的过程
(美)E埃里克森,《童年和社会》。“人生 发展阶段和自我同一性理论”:
将个体心理成长划分为八个阶段,如书。 阶段前后相连,前者影响后来,后者也可以补偿。
前沿概念
死亡社会化(临终关怀)
三、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个性(人格/稳定的心理特征) 社会个性 民族性 国民性 阅读:林语堂《吾土吾民》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国》
社会化的内容
1、学习生存技能4、社会行为规范 5、明确生活目标
二、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一)关于社会化的机制的三种观点 1、教化论--社会化的实施者向社会化的对象 实施教化的过程,社会化对象是被动接受。 2、学习论--社会化的对象主动学习的过程, 强调对象的主动性。 3、互动论--施事者与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
(一)内涵 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增 强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 过程。
教化(强制性) + 调适(能动性)
社会化研究的三种角度:
1、个性发展角度(社会心理学观点)社会 化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从社会文化角度:社会化是社会和群体 向个体传输社会文化,个体学习和认同 文化的过程。 3、从社会结构角度:社会化是使个体变得 更有社会性、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家庭在未成年个体社会化 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父 母 有意的 有 意 的 子 女 无 意 的 无意的
教
养
模
仿
感
化
熏
陶
• 2.学校
学龄期个体的社会化可 分三个阶段: 一是前期阶段 (6、7岁-11、12岁) 二是中期阶段 (11、12岁-14、15岁) 三是后期阶段 (14、15岁-20左右)
• 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 环境条件之一,特点有: 首先,学校是专门为 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 习机构。 其次,学校是一个组织 机构。
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 水平)
情感(感觉与感情)
(一)人格发展理论
自我(self)
就是指个体对他们的个人特征 和社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 。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 (lookingglass self) 这一概念是 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 霍 顿· 库利(1864—1929)提 出的。
人
本我(id)
格
超我 自我(ego) (superego)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 是与生俱来的,“自我”与“超我”都是 由它逐渐分化而来的。“本我”是同肉体 联系着的,它完全是无意识的,不问时机、 不看条件、不顾后果,只按“快乐原则” 行事,一味地追求自我满足。在正常人的 心理活动中,“本我”自然地要被压制, 任其泛滥就将不可收拾。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 个过程。 儿童期 青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儿童和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不成 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主要是以模仿形式 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强 烈,但个社会化主体之间往往由于矛盾和冲 突,难以为其提供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 准以及令人敬佩和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从 而给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造成不良影响。
社会学:人的社会化.doc

社会学:人的社会化.第九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人的社会化的涵义及意义(1)含义: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的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2)类型: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继续)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再社会化。
(3)社会化的社会机构:所谓社会化的社会机构,是指承担着社会化任务或者发挥着社会化功能的各种社会机构或社会环境。
这里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和社区等。
(4)意义:社会化是人格培养、文化传承和社会结构延续的必要途径,因此是社会良心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机制。
在社会化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一) 社会化概述(1)社会化的定义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始终的长期过程。
(2)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作用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个人生来只是自然人、生物人,而不是社会人,他没有社会观念和社会技能,但同时人又必须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
社会环境不同于自然环境,它是一个人造的世界,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
因此,个人只有接受社会化,才能适应社会,在社会环境中生存,同时参与创造社会;而社会也必须由经过社会化的合格的社会成员组成,才能维持正常的运行。
1.从个人方面分析A.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B.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2.从社会方面分析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A. 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没有具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社会就不能维持正常运行;B. 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其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无法实现;C. 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化——个体、群体和社会的发展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化——个体、群体和
社会的发展
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包括个体内部的自我认同和个性形成,也包括与周围环境、社会和文化之间的交互。
社会化是个体、群
体和社会发展中重要的环节,对于个体的人生、社会风气和社会规范
都有深远影响。
首先,社会化与个体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个体发展初期,家庭和
社会环境以及文化背景对个体的影响巨大。
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的
价值观、社会对性别、种族等标签的刻板印象和社会虚荣等问题都会
影响到个体的人格、行为方式、信仰以及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
因此,社会化的过程在个体的人格方面具有根深蒂固的烙印。
其次,社会化同时也涉及群体的发展。
群体社会化是人类群体进
步的基础,在团队精神、社会协作能力、报效社会等方面影响深远。
教育、宗教、政治等社会机构通过组织个体、培养力量和举办团体活
动来进行群体社会化,形成民主、公正、和谐的社会秩序。
因此,社会化对群体的进步和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后,社会化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可以促进社会文化营造、提高社会的精神文明素质、提升现代化水平。
人类社会化已经演变为一个复杂的过程,融合了社会、文化、历史、文明和自然等多个要素。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重新定义社会化和人类进步的语境,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化和人类进步。
总之,社会化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个体、群体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经过社会化过程,而人类社会化又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
未来,人们需要不断推进社会化的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促进人类群体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含义1.狭义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学龄中期和青年期五个阶段。
2.广义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独立人格的整个一生。
3.社会化就是将一个生物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人的生物本能被消减,社会性增强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必要性①个体角度:从未成年到成年,个人离不开社会化的过程。
②社会角度:社会有自我维持和发展的倾向,社会的延续和传承需要对成员的社会教化。
2.可能性1)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①所谓生活依赖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智力等尚未发育健全,不能自力更生、独立生活,从而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②恰恰是这种长期依赖生活的特点、可塑性特点,既为个体提供了学习、掌握、接受和适应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的充足时间,又为父母和家庭管教个体提供了可能——个体既然在生理和心理上依赖父母和家庭,就不能不听父母和家庭的话。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类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能力之所以大大优于其他动物,一个重要原因是人能通过思维、通过实践使学来的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观念、思想、动机和行为。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人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模仿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
3)人有语言能力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扛杆,它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社会化的内容,扩大了社会化的范围,加速了人们社会化的进程。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哈威格斯特:人生六阶段都有社会化任务•幼儿期:学习吃饭、穿衣、走路、说话等,形成社会与事物的简单概念;•儿童期:通过游戏学习动作、与伙伴建立关系、学习文化知识和发展道德情感;•青年期:同龄男女交往、学习和理解社会行动的价值和社会伦理体系、准备择业、为组建家庭做准备;•壮年期:结婚、生养孩子、就业;•中年期:养家糊口、独立承担事业、教育下一代、奉养年迈的父母;•老年期:适应退休后生活、适应老年孤独和配偶离去、适应被人照顾等。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化

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与其它的动物物种相比,人类是以不成熟或者说未完成的个体形式进入这个世界的。
人一出生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但在复杂丰富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变成了符合社会期望和要求并具有自己独立意识的人。
归根到底,人正是在与周围社会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获得了各种知识,形成了自己的各种态度、价值观以及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各种行为方式,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社会的产物。
试想,一个从小在与世隔绝环境中长大的人,他能认识自己,理解他人,能与他人正常沟通吗?他能自觉遵守各种社会规范,保持与整体社会的一致性吗?本章将讨论这些问题,分析个人进入社会的条件、过程和特点,以此深入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节 什么是人的社会化一 社会化的含义在诸多社会科学研究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社会化一词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例如,生产社会化、教育社会化、家务劳动社会化、养老保险社会化等。
这是指人们某方面活动的集中化、统一化与标准化,是社会生活发展的一种趋势。
而与此不同,在社会学中,社会化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有着特定的内涵。
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他(她)的社会化过程。
许多年轻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前就准备好了两个名字:一个男孩名与一个女孩名,名字的差异体现了父母对不同性别的孩子寄予了不同的期望,刚出生的婴儿就背负着各种期望开始了他(她)的生物和社会成长过程。
从咿呀学语到确立理想抱负,从不谙世事到人情练达,从家庭到学校到走向社会,从为人子女到为人夫妻再到为人父母,不同的生命历程,不同的社会要求,每个人都要在人类社会的环境中接受塑造和影响,学习生存技能并学会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生活。
这种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也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1895年,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社会学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社会化这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个概念。
齐美尔把社会化定义为个体转化为人的过程,并把社会化看作群体形成的过程;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则认为社会化是外在社会事实的强制性在人的行为上的表现过程;1950年美国社会学家S.萨金特把“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化,认为社会化的实质就是个体社会角色的承担,从而将社会化的概念从童年期扩展到一切角色学习;帕森斯认为社会化是个体学习社会角色要求并使之成为社会体系中发挥作用的成员的过程,他不仅论述了童年期的社会化,而且还论述了成年期的社会化过程。
社会学概论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 3、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 • 社会化的主体是指社会化的影响者, • 社会化的客体指社会化的被影响者。 • 作为社会化的客体,个体要接受他人或外界
对自己的要求,被周围的人与环境所塑造。 • 人积极主动地影响和作用于周围环境,有选 择地将社会文化内化,将内化了的社会文化 又创造性地外化出来,去创造新的文化。 • 个体在接受他人影响的同时,又对他人施 加影响。
• (三)同龄群体 • 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和行为方
• • • • •
式大体相同的人所组成的一种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 体。 特点与功能: 1、个体可以自由组合和自由选择,易使其成员产 生较高的心理认同感,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增强 人际交往的能力。 2、相同的社会背景、社会教育以及智力发展水平、 兴趣爱好、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和认识方面德相同性, 可以自由地互通消息,交换情报,进而视野开阔, 增长知识,了解社会。 3、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语言、交往方 式、消费方式等,构成独特的亚文化群体,以此指 导自己的行为。 4、极少带有强制性,可满足成员的心理需求。
• 主动再社会化:由于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或变迁, • •
人们自觉地转变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过 程。 原因:①社会变迁 ②社会流动 强制性再社会化: 社会造成危害的人。 方式:强制 场所:监狱、劳教所或工读学校
• 对象:有越轨行为、危害大多数人利益,并且给
• •
讨论
•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 再社会化、体制化
生技能,学会并运用社会规范,逐步完善 自我观念。 • 社会化的“危险期” :自主要求与对成人 的依赖
• (三)青年社会化 • “第二次诞生”、“心理上的断乳” • 思想和行为的变化: • 自我观念深化 • 人生观、世界观大体形成 • 采用了新的社会化方式 :内化逐渐取代外
社会学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 素
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家庭结构、 家庭文化等
家庭因素
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 兄弟姐妹关系等
添加标题
添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 理念、教育内容等
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收入、家庭消 费、家庭财富等
添加副标题
人的社会化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人的社会化的概念
03 人的社会化的影响 因素
04 人的社会化的主要 内容
05 人的社会化的结果 和意义
添加章节标题
人的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 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包括学习社会规范、价值 观、行为模式等
识
老年期:与同 龄人的互动学 习社交技巧和 规则形成自我
意识
社会化的重要性
促进个体成长:社会化是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有助于个体的成 长和发展。
建立社会关系:社会化是个体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过程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 关系。
适应社会环境:社会化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社 会环境。
社会角色的定位和扮演
社会角色:个 体在社会中的
地位和身份
定位:根据社 会规范和期望 确定自己的角
色
扮演:按照角 色要求进行相 应的行为和表
现
角色冲突:当 角色要求与个 人意愿或价值 观相冲突时如 何解决和调整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建立人际关系:通过交流、合作等方式与他人建立联系 维护人际关系: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处理人际关系冲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保持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通过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 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它反映的是社会 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S 3.网络的冲击 (虚拟社会化 )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及程度 家 社 学
庭会 校
出生
7岁
18岁
大学毕业 退休 死亡
(1)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第四节 社会化的过程与问题
一、社会化的过程 生命周期,即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
过程。根据身心发展的特点,生命周期 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
阶段不同,人的身心发展状况有很大 的差别,社会化也有不同的任务和特点。
民主型、专制型、权威型
2. 学 校
❖ 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 设立的学习机构,强调社会化 的专门性、系统性,带有强制 性。
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有一 系列的规章制度。学生必须学 习和遵守这些行为规范和准则, 按规范的要求扮演自己的社会 角色,理解和把握在组织群体 中的人际关系。
3. 同龄群体
特点:
二、社会化的环境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其中最 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这些主体主要 包括:
S 1.家庭 S 2.学校 S 3.同龄群体 S 4.工作单位 S 5.大众传播媒介
1. 家 庭
(1)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 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 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 (2)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 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 (3)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 化具有重大影响。 管教孩子的几种方式:
社会学第五章 个人社会化

第二节 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四)工作单位 (1)通过工作,建立以职业为纽带的基本社会
关系,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实现理论与 实践的结合。 (2)职业影响人们的社会威望和价值观念,因 而影响人生目标和社会化目标。 (3)工作单位代表国家或社会对职工进行 价值教育,但职工对此教育有一定的选择 性。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一)儿童期 (二)青年期 (三)成年期 (四)老年期
三、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1、获得人格和自我 2、培养社会角色 3、实现文化转移 4、完成世代交中的问题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二)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一是无效的文化传递; 二是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 (三)代差(双向教育问题) 所谓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
成人世界做准备。 (3)培养组织纪律性,学习与人交往以及如何
克制自己,接受社会控制。 (4)学校在使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不仅具有
培养教育作用,而且还起筛选作用。
第二节 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三)同辈群体 (1)在宽松的条件下进行充分的社会化。 (2)在无意中社会化。 (3)多按自己的兴趣社会化。 (4)注意满足成员的心理需求。
3、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0岁-1岁) (2)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时期,2岁-3岁) (3)主动与内疚(学前时期,4岁-5岁 ) (4)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时期,6岁-11岁) (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 (6)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 (7)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 (8)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
生存能力要靠学习才能获得。与动物相比,人的生 存本能要差得多,而人的需要又复杂得多,因此,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借助 语言的运用和较长的生活依赖期掌握必要的生活 知识和劳动技能, 学会与他人合作。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含义1.狭义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学龄中期和青年期五个阶段。
2.广义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独立人格的整个一生。
3.社会化就是将一个生物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人的生物本能被消减,社会性增强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必要性①个体角度:从未成年到成年,个人离不开社会化的过程。
②社会角度:社会有自我维持和发展的倾向,社会的延续和传承需要对成员的社会教化。
2.可能性1)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①所谓生活依赖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智力等尚未发育健全,不能自力更生、独立生活,从而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②恰恰是这种长期依赖生活的特点、可塑性特点,既为个体提供了学习、掌握、接受和适应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的充足时间,又为父母和家庭管教个体提供了可能——个体既然在生理和心理上依赖父母和家庭,就不能不听父母和家庭的话。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类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能力之所以大大优于其他动物,一个重要原因是人能通过思维、通过实践使学来的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观念、思想、动机和行为。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人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模仿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
3)人有语言能力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扛杆,它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社会化的内容,扩大了社会化的范围,加速了人们社会化的进程。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哈威格斯特:人生六阶段都有社会化任务•幼儿期:学习吃饭、穿衣、走路、说话等,形成社会与事物的简单概念;•儿童期:通过游戏学习动作、与伙伴建立关系、学习文化知识和发展道德情感;•青年期:同龄男女交往、学习和理解社会行动的价值和社会伦理体系、准备择业、为组建家庭做准备;•壮年期:结婚、生养孩子、就业;•中年期:养家糊口、独立承担事业、教育下一代、奉养年迈的父母;•老年期:适应退休后生活、适应老年孤独和配偶离去、适应被人照顾等。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

二、社会角色扮演过程
所有社会成员,都会承担某种社会角色。 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去担 任这一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 范去作出行动时,这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
三、角色冲突与协调
人们对社会角色的扮演从来都不是一帆 风顺的。正像社会的运行常会产生不协调因 素一样,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也常会产生矛 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这就是角色 的失调。
第三节 社会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过程和内容
一、早期社会化 早期社会化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化。
二、成人继续社会化
在成年期,人在生理上已经完全成熟, 并将面临许多重大生命事件的发生,比如恋 爱、结婚、生子、就业等。成年人的社会化 主要是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社会化或继 续社会化。
三、代沟问题
代沟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 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 突。
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每个人独特 的“人格”。“人格”“指的是特殊的思想、 感觉和自我观照的模式,它们构成了特殊个 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作为生物个体的人经过社会化,能够成 为具备社会知识、掌握社会规范的社会人, 需要一定的生物条件,不是任何生物都可以 经过社会化而成为社会人的。
一、社会化的生物及社会条件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 基础的。在生物界中,只有人类个体能够接 受社会化的训练而具备社会属性,并参与人 类社会生活,离开了人类特有的生物素质, 社会化的活动就无法进行。
二、社会化的主体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 体和机构,其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 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 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讲主要内容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 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研究社会化的理论视角
2
由三个案例想到……
▪ 婚姻与性 ▪ 自慰女生的秘密 ▪ 公交车上的情侣 ▪ 艺术
3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
➢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 ➢ 二、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 ➢ 三、人的社会化的条件 ➢ 四、人的社会化的内容
16
▪ ①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 ▪ ②对一个社会来说,如果没有社会化,
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其一致性, 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 ③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 续和发展下去。
17
三、社会化的生物与社会条件
▪ 社会化的生物及社会条件
语言能力
思维能力
学习能力
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13
上述7 个个体之所以没能成长为正常的 人,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社会化过程。 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社会化都是极端重要 的。
个体只有通过能动地接受、适应社会中 的既有“文化”,也就是只有通过“社会 化”,才能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进行 “社会互动”,从而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 群体”和“社会组织”。
50
(二)继续二、社社会会化化过程(包含四种类型)
1、继续社会化的概念 继续社会化是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
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 变化的过程。 2、继续社会化的原因 ➢ 第一,在人的发展阶段中需要扮演新的角色,从而需 要学习与这些角色相适应的技能、知识和规范。 ➢ 第二,在扮演同一社会角色时需要不断学习。 3、特殊形式—发展社会化
34
政治社会化的内容
▪ 分为认知的政治社会化、情感的政治社会 化和评价的政治社会化
35
认知的社会化
▪ 就是将现行政治体系的结构、功能、运作 方式、政治产品的产生和实施过程等方面 的知识在全社会广为传播,将现行政治体 系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广泛公布, 将政府的政策和法令、所遇到的困难和所 取得的政绩进行广泛的宣传,以获得人们 的了解、同情和支持。
9
——1799年,在法国南部亚 维伦的山中,三个猎人发现了一 个约11岁的裸体儿童,他们将他 强行带回,交附近乡村一寡妇看 管,数日后他逃至山上, 半年后 又被强行送入医院。他行走如禽 兽,喜欢生吃菜果和小动物,不辨 冷热, 不了解语言。经过心理学 家测试,他的智力还不如1岁的儿 童。
10
——1920年,印度牧师在加尔 各答附近的狼洞中发现两个女孩, 大的约8岁,名叫玛拉,小的约1岁 半,不久,小女孩死于疾病。玛拉 的行为和狼一样,喜食生肉,不辨 冷热,日间睡觉,夜里起来乱走, 眼睛发亮,声如狼嗥,不愿穿衣, 没有羞耻感。到了13岁才终于学会 挺身走路,学会穿衣,有羞耻感。 到15岁时,才识45个字。
扶,还是不扶?
13万网友参与调查:62.54%选择“绝对不会, 怕惹麻烦”;33.45%认为“应该先理性判断,再作 决定”;4.01%觉得“肯定该扶,“这是起码的公 德”。
热心人只敢帮这位老人翻个身
27
角色扮演的学习
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互动的过程,实际就相当于在社会大舞台上扮演一定 的角色,能够将戏顺利演下去,也就取决于每个人能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所以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学习如何扮演角色。
形象思
人所特有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具有其 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
21
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 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 照顾、监护的时期。这个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 基本社会化的任务是生理性成熟和社会性成熟。 可分为幼儿期、儿童期和青年期等阶段
➢ 基本社会化特殊形式—— 预期社会化:一个人为适应特定的角色需
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如职业学校教育、 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
49
二、社会化过程(包含四种类型)
(一)基本社会化—Ⅱ
基本社会化在青少年阶段容易遇到的问题: ➢ (1)心理上的断乳(社会性断乳) ➢ (2)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 ➢ (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 (4)社会的迅速变迁 ➢ (5)代沟
28
五、人的社会化的类型
社会化类型
基本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 发展社会化 逆向社会化 再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
29
▪ 基本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是向儿童传授语言
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
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30
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 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18
语言能力
人类所具有的语言能力是人类个体接受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语言是 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表象、概念和思想的外部表现,是人类表达思 想和感情所使用的工具和符号。
口头语言
语言 书面语言
形体语言
19
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 会化、适应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生物基础条件。
38
第二节 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一、社会化的实施机构
➢ 家庭 ➢ 同龄群体 ➢ 学校 ➢ 工作单位 ➢ 大众传播媒介
二、社会化过程
➢ 基本社会化 ➢ 继续社会化 ➢ 再社会化 ➢ 代沟问题
39
一、社会化的实施机构 1、社会化的机制
❖ 人的社会化的机制是指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内在 机理,它是一个相当广阔的领域,包括社会化的 实施者与社会化对象的关系模式,社会化对象的 内在心理特征等。
家庭
大众传媒
社会化的主体
工作单位
学校
同龄群体
42
家庭
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 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43
学校
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条件之一,其特点主要有:首先,学校是专 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定的学习机构;其次,学校是一个有组织群体机构。
47
大众传媒对社会化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 作用。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电视被社会学家称为儿童的“主要社会化力量”。
48
尼尔·波兹曼的著作
二、社会化过程(包含四种类型)
(一)基本社会化—Ⅰ
➢ 基本社会化是指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 得社会性,取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道德社会化的学习也就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并 用规范和道德规范知道自己行动选择的过程。
道德规范是社会规范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动员、整合 和控制等重要功能。
社会分工的发展将会破坏以强烈集体意识为特征的道德规范,使社会出现 “失范”状态,严重者更会导致“社会解组”。
26
一个老人倒下,引发连锁反应:扶,还是不扶? 有巡街的保安上前询问情况;有热心的路人帮忙拨打 救助电话;有附近商铺的店员递出羽绒服给老人保暖, 但是谁也没有把老人扶起来。
22
四、人的社会化的内容
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人的社会化主要指人从出生到青年阶 段的社会化,在这一阶段社会化有如 下一些基本内容。 ➢ (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 (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 ➢ (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 ➢ (4)明确生活目标 ➢ (5)培养社会角色
23
社会化的内容
生活或劳动技能的学习
5
3、人的社会化的特征
1、社会强制性。 2、主观能动性 3、终身持续性。 4、相互性。
6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7
二、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
人的社会化的意 义何在?
8
——我国明朝时,燕王朱棣为了夺 取帝位,发动了史称“靖难之役”的政 变,明惠帝被打败后从地道逃出,改换 僧装,流浪各地。燕王夺取帝位后,为 了防止明惠帝的儿子朱文圭长大后与乃 父联络,“兴风作浪”,把他严密地软 禁起来,使其与外界完全隔绝。当时朱 文圭只有 2 岁,待几十年后放出来时, 他已经长大了,但却不是一个正常的人, 而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白痴。
❖ 关于社会化机制的理解可以分为三种: ➢ 教化论 ➢ 学习论 ➢ 互动论
40
一、社会化的实施机构
2、社会化的机构 ➢(1)家庭 ➢(2)同龄群体 ➢(3)学校 ➢(4)工作单位 ➢(5)大众传播媒介
41
社会化的主体/机构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其中最重要的和最有 影响力的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
44
同龄群体
同龄群体是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 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
45
工作单位
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 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46
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 用的各种通信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等。
角色扮演的学习
道德规范的学习
社会化的三个主要内容
24
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学习
在早期社会化阶段首先需要学习的就是独立生活的能力,其次是劳动和 文化知识的学习。
生活技能的学习主要是在初级社会群体中进行的,家庭占主要位置,然 后是邻里和伙伴群体。
劳动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在学校等正式组织中学习到的。
25
道德规范的学习
11
——1940 年,美国发现了一个“在 被隔离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 。这也是 一个女孩,名叫安娜,被发现时已6岁。 由于她是个私生女,她的外祖父坚持把 她藏在顶楼上的一个房间里,不许她见 人。她只能得到最起码的身体上的照顾 和关心,而丝毫没有与人交流沟通的机 会。人们发现她时,她不会讲话,不会 走路,不会保持个人清洁,也不会自己 吃东西;她感情麻木,表情呆滞,对人 毫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