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通论论教学11章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新修整理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整理版

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

这个定义的观点浓缩为社会运行论。

2.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的体现。

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理想模式,因程度不同表现多样性。

3.社会的中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他们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可称“有障碍的常态运行”。

是一种良性,恶性运行之间、协调,畸形发展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一种不稳定状况,可能向前进、进化,可能向后者退化。

4.社会的恶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5.教育社会学: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角度来研究教育现象的边缘性科学。

第二章6.社会要素:要素是指,必要因素,一个都不能少,孙文本把社会要素归纳为:地理的要素、生物的要素、心理等要素、文化的要素。

6.硬控制:指控制的手段和方式都依赖于社会组织的强制力实施的控制。

国家,法律,纪律等。

7.软控制:指不依靠强制力,而依靠社会舆论,社会心理、社会大众传播工具等进行的控制,所以又叫舆论控制、心理控制,使用风俗、道德、信仰、信念等手段。

8.转型效应:主要指由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等转换的不同步性而对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和制约。

9.机制:亦称机理,原意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自然科学中引申为事物或自然现象的作用原理、作用过程及其功能。

基本含义:(1)指事物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即构造。

(2)指事物在有规律的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效应,即功能。

(3)指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机制就是“带规律的模式”。

10.◇社会运行机制: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行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说,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学概论第十一章练习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第十一章练习及答案
多选题改革开放后中国形成了经济诱致型的社会流动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abca职业地位成为一种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地位b能力主义在社会经济地位的获得上的作用越来越大c制度和政策对社会流动仍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d政治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地位e能力主义在社会经济地位的获得上的作用越来越小文字解析
社会学概论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共 63 道题)
47.【多选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五次大规模社会流动的典型特征是(ABCDE)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得以建立 B 社会分化愈益深刻 C 社会各阶层的职业地位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升降变化 D 新的社会阶层成长壮大 E 形成了一种由十大社会阶层组成的新阶层结构 文字解析: P222 考核考点: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7.【单选题】分工理论最早的阐发者是(B) A 卢梭 B 亚当斯密 c 法约尔 D 孟德斯鸠 文字解析:p210 考核考点: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8.【单选题】“分工”概念最早出现于(A) A《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B《资本论》 C《社会分工论》 D《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 文字解析:P210 考核考点: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28.【单选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发生于(A) A1949-1956 年 B1957-1965 年 c1966-1977 年 D1978-1991 年 文字解析: P221 考核考点: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29.【多选题】构成社会不平等的两个研究传统的是(AB) A 阶级分析 B 分层研究 C 社会流动分析 D 社会控制分析 E 社区分析 文字解析:P207 考核考点: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30。【多选题】卢梭认为,人类存在两种不平等,主要包括(AB) A 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 B 精神上或政治上的不平等 c 经济上的不平等 D 教育上的不平等 E 身份地位的不平等 文字解析:P207 考核考点: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学教程》每章要点及思考题

《社会学教程》每章要点及思考题

《社会学教程》每章小结及思考题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小结:1.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于1838年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提出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被认为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2. 社会学学科形成的过程中,早期的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埃米尔·迪尔凯姆(涂尔干)(1858~1917)、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卡尔·马克思(1818—1883)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3.1897年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1903年以《群学肄言》出版。

严复被认为是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

在社会学的引进和学科化过程中,吴文藻、孙本文等做了大量工作。

4.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他们关注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社会行动与社会过程、社会制度。

从综合的角度出发,可以这样界定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5. 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包括三个部分: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应用社会学。

6.社会学的功能包括:1.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3.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4.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供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7、韦伯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动的社会学家,他认为社会学的任务是理解人们的社会行动。

关键术语:实证方法:实证方法是自然学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有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

社会关系: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社会关系是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他们之间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模式。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

安师大《社会学》第十一章

安师大《社会学》第十一章

• (3)托马斯
• 托马斯强调情境定义(或曰共享定义)的极端重要性。 • 他指出:“如果人们将某种情境定义为真实的,那么这种
情境就会造成真实的影响”尽管这些定义在客观上有时并 不准确(而事实、真相却可能变得并不重要)。 • 例如,如果人们相信放鞭炮可以防治“非典”,那么在 “非典”肆虐时,人们就会争先恐后地去购买鞭炮,尽管 事实上这种行为是基于一种错误的假定(没有科学和医学 依据)。
• 4、社会交换论
• 社会交换论试图从交换的角度揭示社会互动的本质。 • 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霍曼斯、布劳和爱默森。 • 该理论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
程;交换行为不仅存在于市场关系之中,而且存在于包括 友谊、爱情等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之中。 • 社会交换论的创始人霍曼斯以一组命题来建构其交换理论, 即: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 攻击——赞同命题、理性命题。 • 社会交换论试图交换的观点来解释人类互动的本质和规律, 它强调个人的目标和报酬,却忽略了人类行为的社会前提, 带有浓厚的心理还原论色彩。
怎样采取行动,我们都要经历一个内在的阐释过程——我 们与“我们自己交流”。
• 举例说明:以顾客吃完饭后到收银台买单为例。
• 按照符号互动论的观点,当我们行动时,我们必须考虑与 其他人在同一社会情境下的行动和思想的一致性。要做到 这一点,我们首先必须阐释他人行为的象征意义。
• 那么人们如何理解他人对于某些符号所赋予的意义?米德 认为,这种重要的理解是经由他所说的角色借用(role taking)过程而获得的。人们往往站在他们互动对象的角 度来想象自己。通过密切注意互动对象使用语言或其他符 号的方式,我们可以领悟到对方通过语言和行为所要传达 的意思。所以上面提到的推销员可以在脑海中扮演其老板 的角色,以领会老板试图向客户传达的信息,即他们公司 的员工是严肃的、有能力的。这样,推销员就与老板有了 关于上述情境的共识。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版)PPT第十一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版)PPT第十一章

二、阶层关系与分层结构
5.刚性结构与弹性结构。 (2)弹性结构 ·弹性结构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的分布状态中各地位之间的相关性很弱,形象地说,社 会成员在多元分层空间的分布呈现弥漫状态。一个弹性结构社会, ·其社会不平等被称为扩散性不平等。
二、阶层关系与分层结构
5.刚性结构与弹性结构。 (2)弹性结构 ·弹性社会分层结构具具体方法:五等分法、基尼系数法、恩格尔系数法、不平等指数法、库兹涅茨比率法、 社会经济地位(SES)测量法等。
二、阶层关系与分层结构
1.分层与交往的关系:分层差异给人们的交往带来隔阂,各层次间距离越大,这种隔阂就 越大;兴趣、爱好、价值观的差异越大,他们在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方面的社会表现也 就越不相同。 2.交换理论的解释 (1)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交往实际上是一种资源交换过程,每个人在交往中总会有意无 意地考虑自己的报偿能力和对方的回报能力。 (2)社会地位相近的人所拥有的交换资源大体相等,因此他们之间的交换过程也更加合 乎公平原则和对等原则。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二)个人流动与群体流动 社会流动当然首先表现为个人社会地位的上升或下降,移进或移出。但是,如果仅仅研究 个人的社会流动并不能使我们认识到社会分层流动的总体趋势。这样,我们就必须研究社 会集团、社会阶级、社会阶层的社会流动,这就是群体流动。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三)结构型流动与非结构型流动 1.结构型流动指因社会结构的变迁而造成的人们地位的变化。 2.非结构型流动则是指因个人的原因而造成的地位的变化。
二、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二)类型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社会分化以日益加快的速度向纵深发展。社会分化 可区分为两大类型: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 1.水平分化 (1)水平分化指的是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类型的地位群体, 这些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不存在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大体 相等。 (2)处于水平分化中的各个地位群体在根本利益、基本态度、行为倾向、社会表现诸方 面没有明显差别,具有较大一致性,易于相互协调和整合。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笔记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笔记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乔纳森.特纳第1章社会学理论科学理论的本质科学理论发端于这样一个假设:自然界,包括人类活动创造出来的社会世界,具有某些基本的属性和过程,并可以用来解释具体环境下事件的消长。

科学理论的特征:①科学理论总是力求超越具体事件和时间的局限,理论是一般的,基本的、永恒的、普遍的。

②表述比日常用语更规范;③可以根据具体情形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的建议。

科学理论和其他知识之间的差异:孔德提出了知识发展的“三阶段法则”。

在早期阶段,解释事物的依照是宗教信仰或某种神圣和坦白然的力量。

在接下来的形而上学阶段,逻辑、数学和其他形式的理性体系主导了对事件的解释。

进—步的发展是,从形而上学的形式理性中产生了“实证主义”或者说科学,在这一阶段中,只有在事实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的检验.才能产生规范的陈述。

第一编第2章浮现的传统:功能主义理论的兴起有机体类比孔德终身致力于社会学地位的合法化。

社会学的合法化来自于他对生物科学的借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功能主义是社会学第一种,也是直至20世纪70年代最最重要的理论方向。

孔德认为社会学和生物学的亲和力在于这两门学科都关注有机体。

他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动力学”。

斯宾塞的分析功能主义斯宾塞通过系统地比较社会和有机体,发展了有机体的类比:1.随着有机体和超有机体(社会)的增长,它们的结构也就增长,也就是说,它们的结构会愈加复杂且分化。

生物有机体和社会的不同之处:斯宾塞发展了后来称之为必要条件功能主义的思想。

也就是为了使自己适应环境,有机体和超有机体必须具备某些必要条件。

1.有一些结构功能必须满足的基本需要或前提条件:①获取资源和传输资源;②生产有用的东西;③通过权力和符号管理来整合内部活动;2.每一系统层次——群体、社区、地区或整个社会都显示出同样的需求。

3.在这一过程中,任何经验系统的重要动因都围绕着满足这些基本的必要条件。

4.社会单位对其环境的适应程度,是由它满足这些必要功能条件的程度决定的。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包含:各章名解,重点,要点,简答)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包含:各章名解,重点,要点,简答)

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公存和秩序的原则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P39)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P46)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P98)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P102)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P120)9.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P120)第一编 古典社会学理论第一章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第一节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1.孔德,法国人,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社会学之父”2.孔德看来,“实证”一词的社会学含义包括: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3.孔德看来,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主要概念以及每一个知识部门,都乡侯经历三种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虚幻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利己主义敬慕利他主义 崇敬<仁爱4.社会学<孔德)注:孔德认为人性结构的“情感”决定社会的起源与性质5.孔德的学说是“唯心主义”思想第二节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2.斯宾塞从结构-功能变化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的进化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历史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1.涂认为,要实现社会学科学化的目标,应先确立: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相应的研究方法<解剖学)事实对某一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的探求应从其他社会事实中去寻找 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 运用共变法验证因果关系的存在 5.涂认为,社会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客观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为社会改良提供理论依据6.涂尔干认为,在各种比较法中,只有共变法是最具证明力的7.涂尔干强调,比较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中最合适、最重要的方法8.实证社会学在涂尔干这里开花结果,将社会学最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讲堂,他为实证主义社会学规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4.寻找社会事实的原因、分析其功能的方法第三节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1.涂尔干一生的学术兴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方面、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2.涂认为,要彻底说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的理解社会团结的本质特征,必须进行社会类型的划分3.涂根据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将社会类型划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和邮寄团结的社会4.涂认为,法律是社会团结的“表征”,社会团结的转变反映在法律中的主要变化5.涂认为,道德意识和社会规范化是社会团结的基础8.涂认为,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9.涂认为,现代社会秩序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是常态分工常态分工:社会团结的正面功能10.社会分工根本原因强制分工:一种不平等的分工人口增加不协调分工:原因是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11.涂认为,社会分工要想产生有机团结光靠人们遵守社会规则、各行其则还不够,他们之间的责任还必须相互适应和平均分配12.涂认为,只有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消除不平等并达到公正合理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有机团结第三节自杀论1.实证研究的典范:《自杀论》2.涂认为,自杀倾向取决于社会因素4.涂概括自杀的一般社会原因:自杀主要为社会整合、道德秩序等社会事实多决定,与社会的集体性倾向相呼应,而与自然环境和个人的心理生理联系较少。

社会学通论论(教学12章)

社会学通论论(教学12章)

从社会变迁的方向上看,有直线式 的进化,螺旋式的进化,阶段式的 进化,树枝状的变迁,发散式的变 迁,随机波动式的变迁等多种形式。 (1)直线式进化。
(2)螺旋式社会进化。它指社会发展有时呈上升 趋势,有时有下降,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比如,马克思认为,社会总的发展是沿着肯定 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道路波浪式前进,螺 旋式上升的,总的趋势是逐渐走向文明,但不排 除在前进的道路上甚至可能出现的暂时的退步, 例如,资本主义在美国发展之初出现的圈地运动 引起的大批原来耕种土地的农民的流离失所和贫 困;商品经济可能引起的道德沦丧等。
三、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 1.环境与社会变迁 2.人口变动 3.科学技术的发展 4.社会生产力的变化 5.社会价值观念
第二节 社会变迁的理论
一、马克思的社会变迁理论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

二、历史循环论 1.汤恩比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 论” 2.“文化堕距”论

社会改组和解组指社会组织发生分裂或它 的制度丧失正常的功能致使社会秩序显示出 不安和纷乱的社会动荡的状态。例如,在 “文化大革命”中国家的公检法组织、教育、 经济部门几乎全处于瘫痪状态,此时社会便 处于社会解组状态中。 社会流动是在微观社会的范围内,社会分 子在社会结构中位置的变动,即个人由一种 社会地位或阶级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阶 级的横向水平运动和纵向上下运动。
2.社会变迁的宏观原因与微观原因 社会变迁是在一定的外在条件的触发和 引导下使社会结构产生的变迁。 任何社会变迁,从其变迁的规模与过程 而言,都可以分为宏观原因与微观原因。 但从其变迁的方向与过程来说,总是从微 观变迁到宏观变迁的过程。

第十二章
社会变迁
第一节 社会变迁及其类型

社会学通论知识点汇集与习题集

社会学通论知识点汇集与习题集

知识点汇集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2.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3.人类理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4.“秩序”和“进步”成为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6.孔德是“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

7.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学理论的源泉。

8.涂尔干是社会学鉴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特殊的“社会事实”。

(《自杀论》)就是他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的范例。

9.三种理想的类型: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10.社会学起源于欧洲,最早把欧洲的社会学引入美国的是耶鲁大字教授萨姆纳,他于1876年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开设社会学课程,给学生们讲授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11.1892年,斯莫尔应聘进芝加哥大学后,连创了三个世界社会学第一:《1》1893年创办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

《2》1894年与文森特合著世界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社会学研究导论》。

《3》1895年创办世界第一份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

12.欧洲在战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1》首先,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

《2》其次,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3》再次,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趋向多元化。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国维新,向西方学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

14.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传入时期(1891-1911)成长时期(1912-1927)建设时期(1928-1952)恢复重建时期(1979——)15.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7月在中国召开,大会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在走向世界,世界社会学也开始关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有奥古斯.孔德首先在<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提出的.2.齐美尔的观点:社会学是研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3.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是:(1)整体性(最其本的特点) (2)综合性(3)实证性(4)应用性4.社会学的功能:一、研究功能:1:描述性功能2:解释性功能3:预测性功能4:规范性功能二、教育功能:1: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2:帮助人们合理选择.三、社会管理功能1:建立规范2:提供模式3:反馈信息四、社会批评功能5.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一、筹划阶段第一,选题第二,建立研究假设第三,制定调查工具第四,组织人力第五,筹集研究经费.二、实施阶段三、总结阶段(总结阶段的任务是分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6.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一)问卷调查(属于”定量分析方法”)(二)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是由马林诺夫斯基在实践中首先提出)属于”定性分析方法”)(三)社会实验方法(属于”定量分析方法”)(四)非介入性研究方法(属于定性分析方法)可分内容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历史比较分析三类.7.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8.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9.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区别:(一)着重点不同(四)学科基础不同(二)依据不同(五)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三)手段不同们(六)结论表述形式不同10.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如下: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11.帕森斯提出社会行动有三个要素:1目标2:情境3:规范12.交换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创立的.13.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互动过程中,主要代表人物有赫伯特.布鲁默和欧文.戈夫曼.第三章社会1.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2.社会的基本特征:(一)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二)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三)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四)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3.社会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4.社会唯实论者也称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者相反,它是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社会学家涂尔干)5.马克思主义主社会观:(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二)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三)需要是人们社会行动的动力.(四)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五)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6.人格包括:价值标准,能力和气质.7.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1:角色人格体系2:价值规范体系3:权力制度体系4:行为交换体系.8.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9.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10.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1.社会的基本要素:(一)人口资源(二)自然资源(分为1.环境资源2.生物资源3.矿产资源)的特点:(1)首先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2)自然资源的系统性.(3)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三)可持续发展11.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12.可持续发展的的意义:(一)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二)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三)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指出当代人享有的正当的环境权力,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和拥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的权利,后代人也同样享有这些权利.(四)可持续发展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五)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是被人类随便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应看作人类的资源和价值源泉.第四章文化1.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2:习得性3:共享性4:累积性5:特殊性和共性2.文化的构成要素:(1)物质形态要素. (2):精神形态要素. (3):语言符号要素.(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3.文化的结构:1: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2:文化集丛3:文化模式.4.文化的功能:(一)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二)社会导向功能(三)反功能5.最早对习俗作专门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6.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是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的规范.7.法律的特征:1公正性2:强制性.8.法律的社会功能:1:惩罚功能2:威慑功能3:教育功能.9.对神圣的信仰是宗教的中心特征.10.宗教的正向功能有:(一)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二)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三)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11.文化传播有媒体,最原始,最基本的媒体是人.第五章社会化1.所谓社会化:就是对个人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并能动调适相统一的社会过程.2.社会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在时间上,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二)在内容上,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内涵(三)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以及社会化结果的社会性.3.社会化的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2.社会稳定功能,3.个体完善功能.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技能的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5.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2.继续社会化3.再社会化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6.我国社会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新人.7.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因素,即个人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二)是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等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全部社会环境.(三)是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等环节.第六章社会互动1.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2.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一)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二)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三)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3.社会互动的理论:1.符号互动论2.常人方法学(创始人加菲克尔)3.拟剧论4.“交换”构成要素:1.目标2.付出3.回报4.效益5.“交换”的类型:1.物质的交换2.非特质的交换6.合作的类型:1.自发性合作(最古老和最具普遍意义的合作形式)2.制度化的传统合作3.指导性合作4.契约式合作7.社会互动的符号:1.语言2.身体语言3.个人空间8.空间距离提出四种空间是(霍尔):1.亲密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2.个人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到4英尺)3.社会距离(是指相距4英尺到12英尺)4.公众距离(是指相距12英寸以上的距离)9.社会网络的特征:(一)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二)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第十一章内容

第十一章内容

第十一章内容(第十一章)关于媒介、文化和社会的理论1.技术决定论者:一个坚信所有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改变都不可避免地建立在技术发展和扩散的基础上的人。

由于麦克卢汉认为及技术将不可避免的使人们如何思考、社会如何结构和文化形态等方面特定的改变,所以他被说说成是技术决定论者。

2.传播的偏向:英尼斯关于传播技术必然使权利计划总的观念。

3.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的观念,认为新的媒介形式改变我们对自身和社会的经验,这种影响最终比特定讯息的内容更重要。

新的媒介形态改变着我们对于自身和社会的经验,这种影响最终比它所传达的特定讯息的内容更重要。

4.地球村:麦克卢汉关于新的社会组织形式的概念,这个组织形式出现于即时的电子媒介把整个世界捆绑起来形成大的社会、政治和文化体系时。

5.人的延伸: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确实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了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观念。

电子媒介为普通人展开了新的景象并使我们瞬间到达各地。

6.社会市场理论:关于精英们认为具有社会价值的信息的中层理论的集合体。

7.社会市场理论的若干个重要组成部分:1、是促使受众知晓活动的主题或候选人的方法。

2、是锁定特定受众群发讯息的方法,这些人最容易接受讯息啊或最易受影响。

3、是在目标受众群众加强讯息,鼓励这些人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影响其他人的方法。

4、是培养受众对人、产品或服务的形象和印象的方法。

5、是激发受众的兴趣,引诱他们去搜寻信息的方法。

6、是引诱受众做出所需的决策或定位的方法。

7、是激活受众群,特别是哪些活动的目标的受众的方法。

8.目标锁定:识别特定受众群众并通过最有效的可行性途径并影响他们。

9.效果等级模式:提倡根据达到效果所需的时间和努力来区分劝服效果的实用理论。

它指出了区分大量劝服效果的重要性——有些效果很容易就能达到,有些则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10.知识鸿沟:在获得更多信息和获得更少信息的人群之间的系统性差异。

随着时间的流逝,获得更多信息的群体和蝴蝶更少信息群体间的差异日益增长。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绪论1、社会学的产生标志:孔德,《实证哲学教程》【选择】实证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

2、斯宾塞的观点: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一样,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也在社会中起支配作用。

3、迪尔凯姆的观点:社会学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用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

4、社会学学科特点: (1)整体性观点、 (2) 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3)科学性、 (4)应用性、 (5)建设性和批判性【简答】第一章社会及其构成1、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本身是真正的客观存在,它是独立于个人,更是超乎于个人的另一个整体。

这一整体比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更大一些,社会有自己的结构和运转规则,而这些规则又不一定反映个体意志。

2、社会唯名论认为只有每个个体的存在才是客观真实的,社会不过是用来称谓一群人的名称而已。

它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组合。

3、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俗、信仰和价值等。

【名词解释】4、文化的结构: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选择】5、文化元素是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6、文化丛是指由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

【名词解释】7、文化模式是相关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8、文化的功能: (1)整合功能、 (2)导向功能、 (3)维持秩序的功能、 (4)传续功能【简答】9、亚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论其他民族的文化。

第二章人的社会化1、社会化的含义: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

【名词解释】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 (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 (4)明确生活目标、 (5)培养社会角色【简答】3、社会化结构: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社会学通论论(教学11章)

社会学通论论(教学11章)

2
人格机制与社会控制的实现
人格结构中表现于外并能为自己和他人认识的部分就是意识,人的意识形成是受社会文化熏陶的结果。社会控制的可能性就在于它能够影响和作用于意识,从而约束和限制无意识的表露方式使人遵从社会规范、社会制度,从而找到从现实环境中寻求正当满足的途径。因此社会控制的人格机制就是通过社会环境作用于人的意识部分,然后再压抑和约束人格的无意识部分,最终控制人的行为。
三、社会的舆论控制
越轨行为也称违规行为,顾名思义,它是指违反社会规范的、被认为是出格的行为。然而这一界定还比较笼统,这就是违反何种
第三节 越轨行为
1.越轨行为的含义
一、越轨行为及其类型
社会行为规范被看作是越轨行为?由谁来认定某一行为是否越轨或出格?比如,开车闯红灯是不是越轨行为?
同一行为在某一背景下被认为是越轨,在另一种背景下,则可能被认为是正常行为。
另外,同一社会中对不同群体的不同规定也对判定越轨行为产生影响。在一个群体被认为是越轨之举,在另一群体则可能被容许。比如,社会上的青年人吸烟并不被认为是越轨行为,有的还甚至被认为是成熟的表现。而中学生吸烟则被认为是沾染上了不良习惯,违反了校纪、校规。
还有,同一行为主体的同一行为在不同情境下可能有不同评价。如前所说,公安人员驾车闯红灯一例。在非执行特别任务的情况下,公安人员也不得随意闯红灯。
01
02
二、社会控制与人格机制 社会制度的对象是人,其目的是使人们遵从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建立和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社会制度之所以必要以及社会控制的实现与人的人格、人性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从人格机制的角度来探究社会控制的必要性以及社会控制的实现方式等是很有价值的。
1
1.人格机制与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社会学通论论(教学8章)

社会学通论论(教学8章)

据考证,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大约产生在5000年 前,规模很小,主要分布在有利于农业灌溉 和有 利于向周围征集农产品的地带,如底格里斯河和幼 发拉底河流域、尼罗河中下游地区、 印度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地区。现在知道的最早的城市位于南亚 次大陆的印度河流域。 我国是世界城市的发源地之一,至少在3600年 前就有了城市。不过,夏商时期的城市是极 少的。 周代时,在现今河南、山东境内的黄河流域建立了 一些城市。秦汉两代的城市特别是 县城有了一定 的发展。三国以后,我国南方的城市数量和人口逐 渐赶上并超过了北方。
3.城市社区的特点 (1)城市居民以工商服务业为主要职业 和主要的谋 生方式;(2)城市社区的人口 密度高,人口聚居的规模大;(3)组织结 构复杂;(4)生活方式 多样化;(5)家庭 职能减少,地位降低;(6)城市人际交往 过程中感情色彩淡薄。
4.城市的地位与功能 城市在整个社会特别是城乡社区综合体中的地位 和作用是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 发展的。 古代城市一开始就是社会的政治、文化(包括宗教)、 军事中心。随着工业革命的产 生与发展,城市的 地位越益重要,其功能也相应地扩大了。聚集在城 市的工业成了最先进的 生产方式,对整个社会经 济起着支配作用。与此同时,农村也要求城市提供 农产品市场和大 批的生产与生活资料。这样,城 市的经济地位大大增强,并进而增强了它的政治、 文化功能 。于是,当代城市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居 于中心的地位,发挥着枢纽的作用。
(4)按照规模分类,可以分为巨型 社区、中型社区和微型社区 (5)按照形成方式分类,可以分为 自然社区和法定社区
三、社区研究 1.芝加哥学派 2.我国的社区研究 3.社区研究的角度 (1)人文区位学的研究角度 (2)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角度 (3)社会系统理论的研究角度

社会学第一讲

社会学第一讲
化学,(4)生物学,(5)社会学。其中,社会学发展最 晚,也最为复杂、具体。
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
二、人类理智发展三阶段理论
神学阶段
形而上学阶段
科学阶段
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
三、社会动力学与社会静力学
(一)社会静力学 ➢ 个人 ➢ 家庭 ➢ 社会 (二)社会动力学(实证进步论) ➢ 神学或军事阶段 ➢ 形而上学或法的阶段 ➢ 科学和工业的阶段
学派鼎立时期
冲突理论——
刘易斯·科赛尔/兰德尔·库林斯/ 拉尔夫·达伦多夫/赖特·米尔斯
符号交往理论(或象征互动论)——
赫伯特·布鲁默
交换理论——
乔治·霍曼斯/彼得·布劳
现象社会学与本土方法论——
舒兹/加芬克尔/伯格/勒克曼
科技决定论——
托夫勒/丹尼尔·贝尔/赖斯比特
3 、当代社会学的发展
一、生平简介 二、主要理论 ➢ 阶级理论 ➢ 冲突理论 ➢ 异化理论 三、评价
二、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 1、西方社会学的形成
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韦伯
➢ 2、美国社会学的发展 萨姆纳、芝加哥学派、结构功能学派、各当 代社会学学派鼎立时期
➢ 3、当代社会学的发展 西欧国家的社会学、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学
(1)西欧国家的社会学
德国—— 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
卢曼(系统学派) 哈贝马斯(批判理论) 法国——
布迪厄(结构主义建构论) 福柯(权力与权力的谱系) 英国——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哈贝马斯 福柯 吉登斯
3 、当代社会学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学
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学得 到了一定的发展。
代表著作:《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系 统》、《经济与社会》、《行动理论手稿》。

《社会论》教案

《社会论》教案

《社会论》教案
社会论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社会学概念,如结构、社会控制、文化等;
2. 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等;
3. 能够分析社会现象,如贫富差距、种族歧视等。

教学内容
第一课:社会学概念
1. 结构:社会结构的定义、分类、重要性;
2. 社会控制:社会控制的含义、类型、方法;
3. 文化:文化的定义、种类、作用。

第二课:基本理论
1. 功能主义:功能主义的概念、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2. 冲突理论:冲突理论的概念、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第三课:社会现象分析
1. 贫富差距:贫富差距的原因、影响、解决方法;
2. 种族歧视:种族歧视的形式、原因、应对措施。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介绍概念和理论;
2. 讨论法:分析社会现象并讨论可能解决方案;
3. 观察法:观察身边的社会现象并分析。

教学评价
1. 题:带领学生完成题,检测学生掌握程度;
2.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并进行互动,检测学生理解程度;
3. 考试:以选择题、填空题、论述题等形式进行考试,全面评估学生掌握情况。

教学参考资料
1. 《社会学概论》;
2. 《社会学导论》;
3. 《社会文化史》。

总结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通过分析社会现象的方法,提升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同时,通过讨论和考试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提高教学效果。

《社会学教程》每章要点及思考题

《社会学教程》每章要点及思考题
3、初级社会群体就是由面对面得交往形成得,具有亲密得成员关系得社会群体,主要类型就是家庭、儿童游戏群体、邻居等,具有规模较小,成员有限、持续得直接得全面得交往、人际关系亲密、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等特点。
3、社会交换论把人与人之间得互动瞧作就是交换行为,社会交换就是人们交换报酬与惩罚得互动过程。报酬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与尊敬等。
4人际互动时会使用面部表情、身体姿态与动作等身体语言来传达相应信息。人际互动过程中得空间距离也反映了她们之间得关系.
5、“社会角色(socialrole)",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得、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得一套行为模式。
3。试分析目前我国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面临得某种问题?
4.试对中国、日本、美国得民族性进行比较分析?
社会互动
小结:ﻩ
1、社会互动指人们对她人采取社会行动与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得过程。社会互动能促进对自我得认识,能满足行动者得需要,就是社会构成与发展得基础。
2、据符号互动论,人们通过符号进行互动,借助符号理解她人得行为,借此评估自己得行为对她人得影响。据戈夫曼得拟剧论,社会舞台上得成员会在互动中进行印象管理.
亚文化
我族中心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得冲突
思考题:
什么就是社会?社会就是如何构成得?
什么就是文化?
比较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近代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
人得社会化
小结:
1、社会化(socialization)指一个人学习社会得文化、增加自己得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得过程。一般指从人得出生到其成为基本合格得社会成员即青年这一阶段,但从广义上来说,这就是贯穿一生得过程
思考题:

社会学第十一版教学设计约翰J麦休尼斯风笑天)

社会学第十一版教学设计约翰J麦休尼斯风笑天)

社会学第十一版教学设计简介《社会学第十一版》是由约翰J麦休尼斯编写的一本社会学教科书,内容详实且易于理解,适用于社会学教师和学生。

本文档是根据该书籍撰写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社会学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学理论。

教学目标本次课程将围绕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为学生提供与社会学相关的知识,以及解决社会学领域的问题需要的方法和技能。

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社会学的历史和理论;2.熟悉社会学领域的主题和研究方法;3.描述和分析人类行为的因素;4.应用社会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将讨论以下主题:第一章:社会学作为思想和方法•社会学的定义和作用•社会学的发展历史•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章:文化和社会结构•文化的定义和构成元素•社会结构的定义和构成元素•不同文化和社会结构间的差异第三章:社会交往和关系•社会交互的定义和类型•社会关系的构成和类型•社交网络对社会关系的影响第四章: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社会群体的定义和类型•社会组织的定义和类型•社会对群体和组织的影响教学方法本次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授课和讲解:教师通过讲课介绍社会学理论和概念。

2.分组讨论和问答:学生将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问答,以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课堂参与:教师将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分享个人见解,并提供适时的反馈。

评估本次课程的评估将采用以下方法:1.期中考试:覆盖课程的主要概念和理论。

2.期末作业:学生需要以指定主题写一篇论文,论文将覆盖本课程的多个主题,并需要运用社会学理论解决社会问题。

3.课堂参与度: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将计入学生成绩。

结论通过本文档的内容和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看出,本次社会学教学将依据《社会学第十一版》教科书和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进行,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

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问答和课堂参与,评估以期中考试、期末论文和课堂表现计入成绩。

社会学通论论(教学13章)

社会学通论论(教学13章)

公民社会的文化(Culture)
A. 权利意识: 个体的权利和价值至 为重要,以群体力量防止侵权; B. 参与意识: 为群体贡献是重要美 德,参与亦令个人有更完整的发展; C. 宽容意识: 接纳现代社会的多元 差异,寻求对话、谅解和妥协。
监督公权力的运用、提供社会服
务、创造社会资本 A.监督: 制约国家的权力,保障个体 的自由 B.社会服务: 以更灵活和更低成本提 供公共服务 C. 社会资本 (Social Capital)

(4)集体取向和个人取向:在集体取向的关系中, 群众和集体利益占据着支配地位,集体利益成为 指导个人行为的原则;而在个人取向的关系中, 则是个人利益占支配地位。 (5)扩散性与专一性:即人们结成的社会关系是 片面的,还是全面的。如一个工人和车间主任的 关系仅仅涉及到和工作有关的内容,因而是一种 片面的专一性的关系,而夫妻之间结成的社会关 系则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是一种全面的扩散 性的关系。
第十三章
社会的现代化
第一节 “现代化”的涵义、内 容与特征
一、“现代化”的含义 广义的“现代化”是指向任何一个更 “新”的“现代”时期或状态的转变过 程。 狭义的现代化,是指十七八世纪(尤 其是从工业革命以后)从欧洲起源,之 后逐渐扩散到全球的、一种建立在工业 化基础之上的、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 式,是从“传统社会”向这种新型的 “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转变的过程。

在现代化内容分析方面具有很大影响的还是美 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的五个模式变项理论。他认为, 对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区别,可以用关于人 的行为和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五个模式来表示。 这五个模式变项是: (1)情感性与非情感性:在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相 互关系中,有些是有感情的,有些则不带有感情 色彩。如夫妻之间的交往和关系是情感性的,而 顾客和售货员之间的交往和关系则是非情感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