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通论

合集下载

经济学中的供需理论解析

经济学中的供需理论解析

经济学中的供需理论解析供需理论作为经济学中的基础理论之一,旨在解释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变动。

供需关系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影响着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交易和分配。

本文将围绕供需理论展开讨论,探讨其核心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实际应用。

一、供需理论的核心概念1. 供给供给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供应者愿意以一定价格向市场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受到生产成本、生产技术、资源供给以及供应者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供给曲线通常是正斜率的,表现出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的趋势。

2. 需求需求是指在特定时期内,消费者愿意以一定价格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受到收入水平、价格水平、相关产品价格、消费者偏好以及未来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需求曲线通常是负斜率的,表现出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的趋势。

3. 市场均衡市场均衡是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状态的情况,此时市场上的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完全匹配。

市场均衡价格是供需双方在市场上自愿交易的价格,市场均衡数量是供需双方在该价格下进行的交易数量。

二、供需理论的基本原理1. 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供给和需求的变动直接影响市场价格的变动。

当供给增加或需求减少时,市场价格下降;相反,当供给减少或需求增加时,市场价格上升。

供求关系的变动导致价格的波动,市场通过价格的调整来实现供需的平衡。

2. 供需关系决定数量供给和需求的变动也影响市场数量的变动。

当供给增加或需求减少时,市场数量增加;相反,当供给减少或需求增加时,市场数量减少。

供需关系的变动决定着市场交易的数量,进而影响着市场的总体供给和需求。

三、供需理论的实际应用1. 价格决策供需理论为企业和政府提供了制定价格决策的理论基础。

企业可以根据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确定产品的最佳价格,以获得利润最大化。

政府也可以利用供需理论来指导价格管制和市场调节,以维护市场的平稳运行。

2. 政治经济分析供需理论也可以用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中,揭示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学中的供需关系理论

经济学中的供需关系理论

经济学中的供需关系理论供需关系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用于解释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市场运行的规律。

供应和需求是市场经济中两个相互作用的要素,通过供需关系的调节,市场达到了均衡状态。

本文将介绍供需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探讨一些相关的案例。

1. 供需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供需关系理论认为,供应和需求是市场经济中两个主要的力量。

供应是指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而需求则是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供需关系是指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2. 供需关系理论的原理供需关系理论的核心原理是供求曲线的相互交互。

供应曲线代表着供应方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通常是一个上升的曲线。

需求曲线代表着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通常是一个下降的曲线。

当市场上商品的供应过剩时,供应量大于需求量,价格会下降。

这会刺激消费者购买更多的商品,同时生产者减少供应量,从而使供需逐渐达到平衡状态。

反之,当市场上商品供应不足时,供需之间的差距将导致价格上升,进而减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同时刺激生产者增加供应量,使供需逐渐接近平衡。

3. 供需关系理论的应用供需关系理论在实际经济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市场定价方面,供需关系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即市价。

当供需平衡时,市价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当供需不平衡时,市价将自动调整以达到平衡。

在市场预测方面,供需关系理论可以帮助分析市场走势。

通过研究供需曲线的走势和变化,可以预测商品价格的上升或下降趋势,进而指导生产者的生产决策和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在政府干预方面,供需关系理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市场出现供需不平衡时,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税收、补贴和监管等手段来影响供求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4. 相关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供需关系理论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我们可以以石油市场为例进行分析。

在过去数十年中,全球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导致石油供需关系紧张。

供需关系理论

供需关系理论

供需关系理论
供需关系理论是经济学要研究的核心内容,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中深刻的原理和规律。

按照供需关系理论,市场价格受到供求双方活动影响,供求双方均按其利益追求进行决策。

供需关系又可分为何种构成:第一是供求双方的利益关系,供求关系的基本特点是双方的利益有差别,双方的利益冲突严重,分别形成不同的利益追求和竞争决策;第二是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在供需匹配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涉及市场各主体的组成结构、数量、规模、力量等,这一结构的不同决定了市场价格的形成和决策;第三是信息类型,购销双方的决策,十分受信息类型、来源及可靠性的影响,起到重要作用;第四是决策因素,市场价格是供求双方决策的结果,这种决策受理性或不理性等因素的影响,制定完善对市场活动有重要意义。

供需关系理论认为,市场价格是供求双方活动和决策的结果,比如,企业为了实现最大利益,会优先考虑生产经济的产品,从而影响市场价格的波动;消费者为了节省开支,会选择廉价商品,从而改变市场价格等。

在这种市场价格环境下,供给方和消费方均会按各自利益考虑进行量化经济行为,从而改变市场价格,从而实现资源整合、社会收支均衡的过程的发展。

此外,供需关系理论也体现了有效的市场机制,比如,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联合国地区贸易自由化、货币发行和贷款业务的影响,都可以影响市场价格的波动,进而成为供需函数的框架。

体现了供求关系及信息在市场价格形成中的传递。

总而言之,供需关系理论是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了市场价格是供求双方活动和决策的结果,主要包括供求双方的利益关系、市场结构、信息类型、决策因素等因素对市场价格的影响,此外还体现了有效的市场机制。

运用供需关系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

经济学基础第2章供需理论(免费阅读)

经济学基础第2章供需理论(免费阅读)
与需求理论一样,理解供给量的概念时同样需要 注意三个关键词: 既定时期 愿意提供 能够提供
14
供给
既定时期内,各个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能够
提供的某种商品(服务)的数量。供给描述的是某种商 品(服务)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供给的表示方法
供给表

价格(元)
供给量(支)
前提:“其他条件不变”
供给定律的直观表现:供给曲线向上倾斜(供给量 是价格的增函数)
供给定律的原因——仍以手机为例
吸引其他生产要素成本 逐渐上升
19
与需求定律一样,供给定律也是人们的经验总 结,而非可以证明的定理。供给定律的例外: 劳动的供给曲线
P
Q
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沿供给曲线的移动 VS. 供给曲线的移动
22
市场均衡的形成与维持
P
P1 均衡价格 PE
超额供给
S
P2
D
超额需求
O
QE 均衡数量 Q
23
供给不变,需求变动
2007
P S
年 来 PE1
案 例 :
世 界 原 油
PE0 PE2

D1 D0

D2
变O

QE2QE0QE1
Q
24
需求不变,供给变动

校P


案 例 :
规 模 的 近
PE0 PE2 PE1
P
P1
A
求需求曲线Q=12-3P在P=2处的弹性 P2
B
弧弹Δ性Q(/Q 1Q2)
Ed=
2 ΔP(/P 1P2)
ΔQP1P2 ΔPQ1Q2

供需理论分析

供需理论分析

供需理论分析供需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用于解释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市场机制的运作。

它通过研究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市场的均衡价格和数量。

本文将对供需理论进行详细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运作的原理。

一、供需理论的基本原理供需理论基于两个基本概念:供给和需求。

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者愿意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随着价格的增加,供给量通常也会增加。

需求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随着价格的降低,需求量通常也会增加。

供需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供给和需求是根据价格的变化来调节的。

当市场价格高于市场均衡价格时,供给量超过需求量,市场供给过剩;而当市场价格低于市场均衡价格时,需求量超过供给量,市场供给不足。

只有当市场价格等于市场均衡价格时,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市场处于稳定状态。

二、供需曲线的图示供需曲线是用来表示供给和需求关系的图形工具,其中,供给曲线向上倾斜,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通过分析供需曲线的交点,可以确定市场的均衡价格和数量。

当需求量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同时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也会增加;相反,当需求量减少时,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会减少。

同样地,当供给量增加时,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市场均衡价格会降低,而数量会增加;当供给量减少时,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市场均衡价格会增加,而数量会减少。

三、供需理论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供需理论在实际经济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对某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进行分析,可以预测未来的价格走势,帮助生产者决策;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干预市场来调节供给和需求,以实现经济政策目标。

同时,供需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市场出现的价格波动和资源配置失衡现象。

例如,当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突然增加时,如果供给不能及时调整,会导致供给不足,价格上涨;相反,如果供给量突然增加,而需求没有相应增加,会导致供给过剩,价格下跌。

四、供需理论的局限性和扩展虽然供需理论是解释市场经济的重要工具,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西方经济学供需原理概要PPT课件

西方经济学供需原理概要PPT课件
•单一弹性:Ep=1 •零弹性:Ep=0 •无穷弹性:Ep=无穷大
第47页/共70页
美国某些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商品
价格弹性 商品
女式帽子 3.00
电力
1.20
棉花
0.12
牛肉
0.92
谷物
0.49
大麦
土豆 头饰 麦片 电影
第48页/共70页
价格弹性
0.39 0.31 1.20 0.56 3.70
5、价格需求弹性与总收 益的关系
第33页/共70页

P D
P1
P*
S
过剩经济
Q
QD
Q*
QS
第34页/共70页
(2)限制价格
•政府为了保护某类商品或劳务 的消费者的利益,采取对该类 商品或劳务的价格进行限制的 做法
第35页/共70页
P
D
S
P*
P1 短缺经济
Q
QS
Q*
QD
第36页/共70页
二、供求原理的量化分析
弹性理论
第37页/共70页
2. 在下列情况下,需求曲线上的价格弹性相等: • 需求完全无弹性, E p= 0 • 需求弹性无限大, Ep = ∞ • 需求弹性等于一, Ep = 1
第43页/共70页
3. 除E p= 0,和Ep = ∞外,其他线性需求曲线在不同价格 水平下,需求价格弹性并不相同。
P
Q
4. 不能简单的通过比较不同商品需求曲线的斜率来比 较它们的需求弹性。
• 通过需求收入弹性计算,有助于帮助企业确定 市场营销中的市场定位。
第54页/共70页
恩格尔定律(Engel law)
• 19世纪德国社会统计学家恩格尔以劳动者家庭、 中等家庭和富裕家庭为对象作调查对比,得出 三点结论:

2-供需理论

2-供需理论

会减少电脑的购买,因此也会减少软件的购买。 软件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其它例子:大学学费与教材,百吉饼与奶油乳酪,
鸡蛋与咸肉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9
需求曲线的移动:嗜好
对一种物品嗜好的增加会使那种物品的需求增加,
并使它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比如,阿特金斯饮食法在90年代开始流行,这引起
对鸡蛋的需求增加,使鸡蛋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市场的需求弹性
弹性及其应用
37
例 3:胰岛素与加勒比游轮
如果两种物品的价格都上涨20%,哪种物品的需求
量下降的最多?为什么?

对数以百万计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素是必需品 。胰岛素价格的上升基本上不会引起需求的下降 游轮是奢侈品,如果价格上升,有些人会放弃购买

总结:奢侈品的需求弹性要大于必需品的需求弹性
31
2.4需求弹性
1.需求价格弹性


1)定义: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 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2)公式: Q P
Ed Q / P
弹性:衡量需求量或供给量 对其某一影响因素变动的反 应程度的指标
32
需求价格弹性
P P 上升
10%
例如: 需求价格弹性 等于 15% = 1.5 10%
增加的两种物品
例如,皮萨与汉堡包。皮萨价格的上升会增加汉堡
包的需求,并使汉堡包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其它例子: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笔记本电脑与台
式电脑,CD与音乐下载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8
需求曲线的移动:相关物品的价格
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
量减少的两种物品
例如,电脑与软件。如果电脑价格上升,那人们

经济学中的供需理论研究

经济学中的供需理论研究

经济学中的供需理论研究供需理论是经济学中的基础理论之一,通过对市场需求和供给两个因素的分析,研究如何控制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等方面。

在经济学家们的研究中,供需理论已经成为基本的理论和应用工具,为许多实践问题提供了指导。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供需理论在经济学领域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具体应用。

1. 供需理论的研究概述供需理论是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它是理解市场机制的基础。

在经济学中,供需关系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市场情况,包括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

供需关系的核心思想是市场价格的作用,市场上商品的价值和数量由供需的相对关系决定,其中价格是调节这种关系的机制。

在研究中,我们通常将需求和供给量划分为价格的函数,并将需求和供给视为相互独立的因素。

具体而言,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而供给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

价格在市场机制中发挥了调节作用,一旦达到供需平衡,价格就达到了一种稳定的状态。

在供需理论的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考虑供给侧和需求侧所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供给方面,关键因素包括成本、技术、资源和生产能力等。

需求方面,因素包括收入、偏好、人口和消费习惯等。

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供需关系及其变化是供需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

从理论角度来看,供需理论是近代经济学的一项重要成就。

它基于对市场机制和价值运作基本原理的认知,解释了市场上的价格和数量的变化。

此外,供需理论也为经济学家们提供了一个分析其他领域问题的基本工具,如就业、劳动力、地税等,使其提出更具有说服力和实用性的解决方案。

2. 供需理论的具体应用从需求的角度来看,经济学家们常常探讨人们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强度和结构性变化。

对需求的分析可以从短期和长期考虑,具有实践意义的应用包括:1) 消费预测。

在市场上,经济实体往往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需求预测的目的是提高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帮助生产者和销售人员及时掌握市场趋势。

经济学理论:供需关系分析

经济学理论:供需关系分析

经济学理论:供需关系分析一、概述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的社会科学,而供需关系分析是经济学中重要的一个理论。

供求关系在市场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价格、产量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

本文将深入探讨供需关系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和实际应用等方面内容。

二、供给的定义与特征1.供给是指企业或个人愿意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价格出售特定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2.供给曲线表示在不同价格下,某商品或劳务能够提供的数量。

3.市场上所有生产者的供给曲线汇总形成市场总供给曲线。

三、需求的定义与特征1.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价格购买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2.需求曲线表示在不同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该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3.市场上所有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汇总形成市场总需求曲线。

四、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1.均衡价格是指供给与需求完全匹配时的市场价格。

在均衡状态下,买卖双方都无法通过改变价格来获得更大利益。

2.均衡数量是指使供给与需求保持平衡时的交易数量。

五、影响供给与需求的因素1.价格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通常情况下,价格上涨会刺激供给增加,而需求反而减少;价格下跌则导致供给减少,但需求增加。

2.收入水平、人口变化、相关商品价格、预期等也会对供求产生影响。

六、供需关系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1.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通过分析实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来调节总体经济活动,以确保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企业经营决策:了解产品市场需求和预测变化趋势,有助于制定生产计划和确定合理的产品定价。

3.投资决策:分析市场供求,了解行业发展前景,帮助投资者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以上仅为供需关系分析的基础内容,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不断地进行供需关系分析,以更好地理解市场和经济运行的规律,并做出相关决策。

经济学通论要点

经济学通论要点

第一章供给、需求与市场均衡需求规律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其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其需求量上升。

供给规律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其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时,其供给量减少。

均衡价格是指使商品供给与需求平衡时的价格。

均衡数量是指当商品价格调整到使该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平衡时的供给量与需求量。

替代品如果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的增加,则这两种物品被称为替代品互补品如果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的减少,则这两种物品被称为互补品正常商品是指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需求价格弹性是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由于不同物品物品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因而其弹性系数也会有差异。

供给价格弹性可以衡量供给量对价格的反应程度。

需求收入弹性衡量消费者收入变动时需求量如何变动。

需求交叉弹性衡量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时,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如何变动。

第二章消费者选择与生产者选择收入效应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对消费者的实际收入,进而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产生影响。

替代效应是指由于一种商品价格相对于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了变化而导致的需求量的变化。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或劳务中所得到的好处或满足的总量。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增加以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同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从每增加一单位商品中所获得的效用增量不是以恒定的速率增加,而是递减的,也就是说,随着单位时间内同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其边际效用趋于递减。

总收益是指企业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产品时获得的全部收入,它等于该企业生产的总产量乘以该产品的价格。

平均收益是指企业在平均每单位产品销售上所获得的收入,它等于该企业的总收益除以产量。

边际收益是指企业每增加一单位销售量所引起的收益增量。

供需理论解析

供需理论解析

供需理论解析供需理论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学理论之一。

它是描述市场价格和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论,通过分析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变化,来解释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调节。

供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和需求是决定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因素,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市场价格和交易量的变动。

1. 供给与需求概述供给指的是市场上所有卖方愿意提供的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则是市场上所有买方愿意购买的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交汇点就是市场的平衡点,也是市场价格的确定点。

当供给与需求相等时,市场就达到了均衡状态,价格将围绕这个平衡点波动。

2. 供给曲线供给曲线是描述市场上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供给数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图表。

通常来说,供给曲线是上升的,也就是说,当价格上升时,供给数量也会增加,因为卖方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

供给曲线的斜率表示供给的价格弹性,高弹性的供给表示供应者能够快速地调整产量以适应价格的变动。

3. 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描述市场上一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数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图表。

通常来说,需求曲线是下降的,也就是说,当价格上升时,需求数量会减少,因为购买者愿意购买的量会受到价格的抑制。

需求曲线的斜率表示需求的价格弹性,高弹性的需求表示需求者对价格变动更加敏感。

4. 市场均衡市场均衡是指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时的状态。

在市场均衡下,供给数量等于需求数量,市场价格也就确定了下来。

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供给大于需求,市场价格会上升;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供给小于需求,市场价格会下降。

通过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对价格进行调节,市场可以自动达到均衡状态。

5. 供需弹性供需弹性是指供给和需求对于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供给弹性描述的是供给数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而需求弹性描述的是需求数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供给和需求的弹性程度决定了市场价格的波动幅度,弹性较高时,价格波动范围较大;弹性较低时,价格波动范围较小。

总结:供需理论是解析市场经济中价格形成和调节的基本理论。

供需理论及其应用

供需理论及其应用

供需理论及其应用一、理论概述供需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分析了商品市场中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了价格对供需关系的影响。

供需理论通过研究市场中的买卖双方行为,揭示了价格形成的机制和市场均衡的原理。

二、供给与需求的概念与特征1. 供给的概念和特征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者愿意以一定价格出售的商品数量。

供给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即价格上升时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时供给量减少。

这是因为生产者在价格上升时利润增加,对生产的积极性提高,进而增加供给量。

2. 需求的概念和特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愿意以一定价格购买的商品数量。

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存在负向关系,即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

这是因为价格上升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从而减少他们购买的意愿。

三、供需平衡与市场均衡供需平衡是指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状态,市场呈现出相对稳定的价格和数量关系。

当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这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对应的交易量称为均衡数量。

市场均衡的形成需要供给与需求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只有在供需相等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市场的稳定。

四、供需理论的应用供需理论不仅在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也广泛应用于实际经济活动中,影响和指导着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调节。

以下是供需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1. 政府决策供需理论为政府提供了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参考依据。

当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时,政府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如减少税收或增加支出,来引导市场回到均衡状态。

2. 企业经营供需理论对企业经营活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企业需要通过对市场供需关系的准确判断,合理调整产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获取更好的经营效益。

3. 价格预测供需理论可以用于价格预测,帮助企业和投资者做出决策。

通过对市场供需关系的分析,可以预测价格的变动趋势,从而指导投资和生产决策,降低风险。

4. 市场营销供需理论对市场营销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经济学原理:供需关系的基本理论解释

经济学原理:供需关系的基本理论解释

经济学原理:供需关系的基本理论解释1. 引言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的科学,供需关系作为其核心概念之一,解释了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的形成和调整机制。

本文将介绍供需关系的基本理论解释。

2. 供给供给表示商品或服务在一定时间内生产出来并可供消费者购买的数量。

供给取决于生产者愿意提供的产品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通常用供给曲线表示,在坐标轴上,横轴表示产品数量,纵轴表示价格。

2.1 供给定律根据经济学原理,当商品价格上升时,生产该商品的利润也相应增加。

因此,生产者倾向于提高生产量以获得更高利润,从而导致供给增加;反之亦然。

2.2 各种因素对供给的影响除价格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市场上某个商品的供给量。

这些因素包括: - 生产成本:生产一单位商品所需的成本越高,则对应商品的供给量越少。

-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加供给量。

- 生产者的预期:若生产商预计市场需求将上升,则会增加供给以满足未来需求。

3. 需求需求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取决于价格和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好恶程度。

同样地,需求通常用需求曲线表示,在坐标轴上,横轴表示产品数量,纵轴表示价格。

3.1 需求定律根据经济学原理,当商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倾向于购买更多的该商品,因此需求增加;反之亦然。

3.2 各种因素对需求的影响除了价格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市场上某个商品的需求量。

这些因素包括:- 支配收入:人们可支配的收入越高,则其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量越大。

- 消费者偏好:不同人对不同产品有着不同的偏好。

一些因素如品牌形象、质量、风格等可以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

- 替代品和补充品:替代品是指能够满足类似需求的其他商品或服务,而补充品是指与某种商品或服务有互补关系的其他商品或服务。

4. 市场均衡在市场经济中,供给和需求的交互作用决定了商品价格和数量。

市场均衡表示供给和需求达到动态平衡状态时的价格和数量。

供需定律的基本原理

供需定律的基本原理

供需定律的基本原理供需定律是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描述了市场上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根据供需定律,当商品的供给增加时,价格下降;当商品的需求增加时,价格上升。

这一原理对于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以及预测价格变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供需定律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

一、供需定律的基本原理供需定律的基本原理可以用以下两个方面来描述:1.供给方面:当商品的供给增加时,价格下降;当商品的供给减少时,价格上升。

这是因为供给的增加会导致市场上商品的供应量超过需求量,从而形成竞争,压低价格。

相反,供给的减少会导致市场上商品的供应量不足以满足需求,从而推高价格。

2.需求方面:当商品的需求增加时,价格上升;当商品的需求减少时,价格下降。

这是因为需求的增加会导致市场上商品的需求量超过供应量,从而形成竞争,推高价格。

相反,需求的减少会导致市场上商品的需求量不足以消化供应量,从而压低价格。

二、供需定律的应用供需定律在实际经济中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

1.价格变动的预测:根据供需定律,当商品的供给增加或需求减少时,价格往往会下降;当商品的供给减少或需求增加时,价格往往会上升。

因此,通过观察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可以预测价格的走势,为投资者和企业决策者提供参考。

2.市场调节机制:供需定律指导着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

当商品的供给过剩时,价格下降,企业的利润减少,从而导致一部分企业退出市场,供给量减少,最终使市场回归到供需平衡;相反,当商品的供给不足时,价格上升,企业的利润增加,吸引更多企业进入市场,供给量增加,最终使市场回归到供需平衡。

3.政府干预的依据:供需定律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依据。

当市场出现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的情况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税收、增加支出等方式刺激需求,或者通过减少补贴、增加监管等方式限制供给,以达到调节市场的目的。

4.企业战略决策:供需定律对企业的战略决策也有指导作用。

供需关系理论对市场均衡与价格波动的解释分析

供需关系理论对市场均衡与价格波动的解释分析

供需关系理论对市场均衡与价格波动的解释分析市场经济中,供需关系是决定物价的重要因素之一。

供需关系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领域,不仅能解释市场的均衡状态,还能揭示市场价格波动的原因。

本文将探讨供需关系理论如何解释市场的均衡与价格波动。

供需关系理论认为,市场上的物品价格由供求双方共同决定。

供给方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决定供给的数量和价格,而需求方则根据个体的需求量和价格来决定购买的数量。

当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即市场供求达到平衡,价格也在此时形成。

在市场均衡状态下,供需双方没有进一步调整价格的激励。

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供给量会超过需求量,导致供给过剩。

此时,供给方会感受到库存积压的压力,为了减少库存,供给方会降低价格以吸引更多需求。

相反,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需求量会超过供给量,导致需求不足。

此时,需求方希望以低价格购买更多物品,从而推高价格。

供给方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会相应地提高价格。

这种供需关系的调整过程将市场价格引导回均衡价格。

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需求方的购买力会下降,同时供给方的供应动力增强,最终导致价格下降。

反之,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需求方的购买力增强,供给方的供应动力减弱,最终导致价格上升。

由此可见,供需关系在市场中起着调节价格的作用,使市场价格往均衡价格靠拢。

然而,市场并非始终稳定,价格波动是市场的常态。

供需关系理论也能解释市场价格波动的原因。

市场价格波动主要源于供需两个因素的变动。

一方面,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会导致价格波动。

例如,供给方的生产成本上升或技术进步,会减少供给量,推高价格。

另一方面,需求方的收入变动或偏好改变,会调整需求量,对价格产生影响。

当供需中的任何一方发生变化时,市场价格也会随之波动。

另外,市场价格波动还受到供需弹性的影响。

供需弹性指的是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敏感程度。

如果供给或需求对价格变动不敏感,即供需弹性较小,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较小。

相反,如果供求方对价格变动非常敏感,即供需弹性较大,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较大。

01 供需交易理论——你需要了解的供需方法(第 1 课)

01 供需交易理论——你需要了解的供需方法(第 1 课)

供需交易理论——你需要了解的供需方法(第 1 课)对供求理论很好的理解,会让你对外汇市场有不同的看法市场供求理论1.什么是供给?2. 什么是需求?3. 什么是供需区交易?4. 什么是市场流动性?供需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市场供求理论外汇、股票、期货或世界上任何其他交易市场都是由供需理论驱动的。

供求原则在市场中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价格上涨或下跌的主要驱动力。

最重要的是,对供需理论有一个很好的理解会让你对市场有不同的看法。

今天的文章主要介绍供需理论,市场流动性和供需状态。

1.什么是供给?如果特定货币的供应增加,这将导致该货币的价值降低。

相反,如果货币的供应减少,这将导致该货币升值,因为它变得更稀有或供应短缺。

例如,人们倾向于供应量低的特定资产高价值,例如钻石。

如果将钻石与石头进行比较,结论就很清楚了。

石头的价值很小,只是因为在全球范围内,石头的供应量是巨大的,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石头。

相比之下,钻石通常具有很高的价值,因为钻石很稀有,而且不像石头那样容易被发现。

这是供应逻辑的一个简单例子。

2.什么是需求?需求代表市场参与者想要某种资产的程度。

例如,在货币交易方面,对需求货币价值的影响通常与上述供应相反。

如果对某种货币的需求很高,这将导致该货币升值。

相反,如果对某种货币的需求减少,这通常会导致该货币价值降低。

需求供应市场的三种供需状态市场总是处于以下三种状态之一:首先,市场处于供不应求(需求超过供给)的状态,这意味着市场参与者之间存在竞争以购买某商品,从而导致价格上涨。

其次,市场处于供过于求(供给超过需求)的状态,这意味着参与者之间存在竞争卖出某商品,这导致价格大幅下跌。

第三,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参与者之间不存在购买或卖出某商品或的竞争,因为市场处于所有买家或卖家都同意、和满意的价格。

这种情况是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得到满足的最佳经济条件。

然而,当市场偏离均衡时,竞争加剧,进而推动价格,直到回到均衡。

供需通论

供需通论

供需通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衢州监管分局陈侃【摘要】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由从事供给生产的内循环和从事金融投资/投机的外循环组成。

内循环主要通过提供商品和服务进行逐利,而外循环则是将内循环流出的储蓄转化为投资或消费重新注入内循环,并通过内循环收益分成和摄取产品价差进行逐利。

任何经济体都是以供给与需求为核心,供给取决于资源、资本品、劳动及技术的充分利用,需求则取决于供给本身的创造及外循环储蓄-需求的转换,净储蓄等于投资+投机,当投机大于零时,有效需求不足,反之则有效需求分配过度,只有在投机等于零时,供给才完成有效需求的创造。

政府应当充当“守望者”的角色,通过有条件的财政政策、分层次的货币政策,以及其他政府所能控制的政策工具,对内循环(生产)、外循环(金融)分层次施加影响,形成具体的、目标明确的供给政策和需求政策,促进供给、需求完成潜在产量水平的均衡,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实现生产、就业和消费的最大化。

市场无形之手有二,一只为供给,由商品或服务转化为货币,以求逐利之预期,另一只则为需求,由货币或转化为商品或服务,以求效用之欲望。

从供需角度观察,经济的本质就是供需,即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来供给尽可能多的需求,故本文从供给与需求角度,来讨论社会供给与需求的决定、均衡及其调控之措施。

一、经济经济以人为中心,人类生存之欲望产生需求,发展之欲望产生供给,要满足需求必先供给,要进行供求必先需求,每个参与其中的主体都具有双重的身份,即是供给者,又是需求者。

因此,需求“创造”供给,供给也同样“创造”了需求,需求和供给就是在相因相生中循环1。

1供给与需求相因相生完全可以表述为:居民的需求为供给厂商提供了资本,厂商的供给为居民提供了收入;或者:居民由于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而产生要素的供给,厂商为了商品和劳务供给而产生了对要素的需求。

对此我们不能只强调供给创造需求,也不能片面夸大需求对供给的作用,这个问题就如同“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关键在于怎样拥有更多的蛋和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需通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衢州监管分局陈侃【摘要】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由从事供给生产的内循环和从事金融投资/投机的外循环组成。

内循环主要通过提供商品和服务进行逐利,而外循环则是将内循环流出的储蓄转化为投资或消费重新注入内循环,并通过内循环收益分成和摄取产品价差进行逐利。

任何经济体都是以供给与需求为核心,供给取决于资源、资本品、劳动及技术的充分利用,需求则取决于供给本身的创造及外循环储蓄-需求的转换,净储蓄等于投资+投机,当投机大于零时,有效需求不足,反之则有效需求分配过度,只有在投机等于零时,供给才完成有效需求的创造。

政府应当充当“守望者”的角色,通过有条件的财政政策、分层次的货币政策,以及其他政府所能控制的政策工具,对内循环(生产)、外循环(金融)分层次施加影响,形成具体的、目标明确的供给政策和需求政策,促进供给、需求完成潜在产量水平的均衡,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实现生产、就业和消费的最大化。

市场无形之手有二,一只为供给,由商品或服务转化为货币,以求逐利之预期,另一只则为需求,由货币或转化为商品或服务,以求效用之欲望。

从供需角度观察,经济的本质就是供需,即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来供给尽可能多的需求,故本文从供给与需求角度,来讨论社会供给与需求的决定、均衡及其调控之措施。

一、经济经济以人为中心,人类生存之欲望产生需求,发展之欲望产生供给,要满足需求必先供给,要进行供求必先需求,每个参与其中的主体都具有双重的身份,即是供给者,又是需求者。

因此,需求“创造”供给,供给也同样“创造”了需求,需求和供给就是在相因相生中循环1。

1供给与需求相因相生完全可以表述为:居民的需求为供给厂商提供了资本,厂商的供给为居民提供了收入;或者:居民由于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而产生要素的供给,厂商为了商品和劳务供给而产生了对要素的需求。

对此我们不能只强调供给创造需求,也不能片面夸大需求对供给的作用,这个问题就如同“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关键在于怎样拥有更多的蛋和鸡。

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现代经济体由二个相互嵌套的循环组成(如图1所示),内部循环由居民、企业、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构成,显示的是居民与厂商之间的供需转换。

在内部循环中,供给通过居民(在要素市场向厂商)提供生产要素、企业(在产品市场向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来实现;需求则沿着供给相反的方向运行,它通过厂商向居民支付生产要素对价货币,居民向企业支付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对价货币来实现。

内循环的“游戏规则”就是对价大于成本,居民出让生产要素对价大于生产要素再生或获取的成本,厂商出让商品和服务的对价大于投入要素的成本,此对价与成本的差额便是利润的创造。

图1外部循环是内部循环进行入“货币经济”,消费出现剩余后的产物,它由金融机构、投资者、投机者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组成,在这个循环中,金融机构按照居民、厂商对货币的需求,设计制造出诸如存款、贷款、债券、股票、期货、期权等林林总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出售给投资/投机者,将一部分在一定时期内不消费、不投投资的货币转化为有效需求,其逐利方式为取得产品的价差收益,即从金融产品的价差中取得收益。

这一循环虽然从本质反映了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但与内循环不同的是在于其逐利机会是双向的,无论是“上涨”还是“下跌”,均有博取价差的机会。

二大循环彼此相对独立,但又相互依存,内部循环为通常意义上的实体经济,完成一个经济体的创造价值,外循环则通过将储蓄2转化为投资或消费服务于内循环,但外循环的运行有其自身的特点,每增加一份消费或每增加一份投资就产出一份金融产品,当金融产品积累并衍生到一定数量时,就形成了自身供需循环。

内循环中的货币通过储蓄、投机进入外循环,外循环中的货币通过消费和投资返回内循环,决定货币流向及在各循环中的存量则取决于二循环现期、预期收益率高低。

二、供给3供给(AS)系指经济体内循环中的厂商在一定利润水平下、一定时期内厂商所愿意并能够出让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从供给的流程分析,要供给首先必须积累一定数量从法律上和厂商自定章程中约定称之为资本的货币4,然后使用这些货币雇佣劳动,购买土地、能2经济学中的储蓄一词原系从英文saving直译过来,但此词在中文中含义为“把节约下来的钱积存起来,多指把钱存入银行”,因此笔者认为还是译成节余比较恰当。

3本文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论述供给与需求,故文中所提的供给主要系指一定时期内一国企业生产和出售的商品和劳务,需求也同为各部门或居民为取得一定商品和服务所愿意支付的货币。

4资本是厂商所能拥有和控制的、用来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的全部货币投入,它包括但不限于自身积累的货币、通过借贷获取的货币、投入生产要素折算而来的货币,是一个反映生产要素资金来源的概念。

源各种矿等资源,购买建筑设备、生产设备、半成品等资本品,购买工艺、专利、知识等技术,并力图用好这些生产要素,使其实现最大产量,最后再通过市场出售转换成为收入,回收投入成本,弥补资本实现利润。

因此,供给的基础主要为为劳动、资源、资本品和技术等,产量则取决于各要素合理配比和充分使用。

(一)供给的基础1、劳动劳动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人的体力和智力使用。

它是供给生产各要素中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投入品,其之所以“重要”,一是劳工队伍的稳定决定了供给生产能否顺利进行,一个深陷罢工、战乱的国家供给生产将会受到极大的冲击,经济发展则无从谈起;二是劳动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其他要素的合理使用和效率高低,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地区同样的资本投入,可能会因劳动素质的高低而带来不同的结果。

劳动如同电能一样,无法保存与储藏,对任何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如在供给过程中未加以充分运用,则也一种浪费,这种浪费与资本闲置、资源流失没什么二样。

2、资源供给生产所需的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天然物品,本文所讨论的资源系指耗费资本所购的天然的物品。

供给生产或多或少以消耗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为代价的,但是资源毕竟是有限的,现在人们已经能计算出大部资源可供消耗的年限,即便是可再生的资源也有一个再生循环的时限,技术进步只能做到用丰富资源代替稀缺资源、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不可能违背“质量守恒定律”发明创造出一种新的资源,供给是有极限,这个极限“若隐若现”地出现在我们的未来,因此,从长远看,资源是供给产量的一个限制性的因素。

3、资本品资本品是一种耗费资本所购的、用于供给生产的、被生产出来的非天然的物品,它有别于劳动、资源这二种生产要素,系指事先被生产出来又用于生产的投入品,如厂房、机器设备、半成品等。

很多经济学专著将资本与资本品合并成一个概念,这既与供给生产实际流程(资本→资本品+劳动+资源→商品及服务→收入)不符5。

4、技术技术是一种智力劳动的成果,泛指涵盖整个供给过程中各种形式知识及经验技巧的积累与改进。

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在新知识发现、新产品发明上,同时还体现在拥有更高素质和更高技能的劳动、更先进和更高效的资本品,更新型更节约的资源。

(二)产量的决定产量的决定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在货币资本状态,厂商面临机会成本的抉择:一是投资,即投入内循环,购买劳动、资源、资本品和技术,二是投机,投入外循环,购买金融产品,虽然二种选择目的均为逐利,但只有投资方式才有可能增加产量;在生产阶段,各要素间存在“木桶效应”,产量则取决于其中某一要素所能达到的“短边”;5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第十八版第232页)中将资本与资本品一起定义,“资本或资本品包括那些生产出来的耐用品,它们在进一步的生产中被作为生产性投入”,但从现实状况分析,资本是货币的概念,资本品则是要素的概念,这样的定义未免混淆二种不同的概念。

此外在増加产量过程中,还可能面临要素价格上涨和产品价格下降、边际收益递减的可能。

但是,尽管如此,市场终会寻找到一个均衡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一种情况:被贪婪的乐观预期驱使,投资、资本增加,要素存量上升,产量快速增长,同样,也可能见到,恐慌的悲观预期所带来令人窒息的产量萎缩。

三、需求需求(AD)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居民为交换商品和服务愿意并且能够支付的货币数量6。

按照市场规则,居民拿出一定数量的货币与厂商交换商品或服务,因此,货币在交换中代表了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说,需求就是货币,居民的货币收入代表需求,其支出的预算构成主要包括:消费、投资、投机三大类。

(一)货币收入支出的预算构成1、消费所谓消费就是用货币换取最终效用行为,指民众在最终商品和服务上的支出。

一般而言,消费来源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当消费获得的效用大于为收入付出的艰辛,则消费占收入的比率增加,反之则下降,对此,与其说是一种消费规律或者理论,还不如说是居民的心理与习惯,不是基于经济人分析所能解析的。

如根据消费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作一排列,对消费需求作一简单细分,一些为满足生存、安全的需求,是不可压缩的消费,其价格弹性为零或缺6很多经济学教科书上将需求表述为“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这种需求的定义很像是供给定义另一种的表述,对宏观供需分析、管理操作没有很大的意义。

乏弹性,属固定消费,另一些为情感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或因战争与和平、或因繁荣和衰退等不确定的原因,既可以作最大限度的压缩,也可作最大限度的扩大,属可变消费。

总消费=固定消费+可变消费,由于可变消费可变,社会总消费是不确定的。

2、投资投资是将货币(包括通过事前投入货币取得的技术、土地和资源等要素)投入供给生产的逐利活动。

一个经济体的投资,不仅表现在资本存量的增加,而且表现在要素存量的增加,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投资。

从投资到供给必须经历货币—资本—要素—产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投资不仅要受到供给本身的资本利润率的影响,而且还会受机会成本的替代。

一般情况下,当现期利润率、预期利润率越高,机会成本越小,投资增加,反之则投资减少。

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而言,没有投资就没有增长,也就没有进一步改善居民福利的基础,但过度的投资又会抑制消费、闲置要素,诱发经济周期性波动。

3、投机投机是不增加供给的货币逐利活动,它孳生于供需循环7之中,游离于消费与投资之外,不是有效需求,之所以将其放在需求中讨论是因为投机是居民对收入预算的(除投资、消费外)第三种选择。

投机的逐利主要是依赖于价格波动,波动幅度越大投机越活跃。

与投资7此外的循环不仅指图1中内循环中的供需循环,同样也包括外循环的供需循环。

相比,二者的起点和终点均为货币,目的都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所以二者非常相似,但它们实现过程却是完全不同的,投机实现的只是货币“口袋转移”,不会象投资一样最终会产出商品和服务,即不创造价值。

尽管如此,投机并不意味着“罪恶”,在一定条件下它会促进价格趋向合理、转移分散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