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论教案第八章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第八章
提倡严格教育
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当从严入手,严与慈相结合,不能因为儿童细小而一味溺爱和放任,父母在子女
面前要严肃庄重,有一定威信。他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他认为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能把对子女的爱护和教育结合起来,便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反,如果没有处理好两者关系,“无教而有爱”,让孩子任性放纵,必将铸成大错。
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两大特点:重农和重教。所以在长期的封建社会 里,无论帝王和臣民都把读书当作神圣事业,不允许有任何的轻视和 亵渎行为。旧时代的广大读书人,尽管经济状况都不太好,被人们称 为“穷秀才”,但在知书达礼这一点上,普遍受到人们的尊敬。而封建 国家也以科举为手段,以高官厚禄为诱饵,吸引一部分读书人参与政治,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敬学的文化心态。
颜之推:论家庭教育
提倡尽早施教
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有条件的还应在儿童未出生时就实行胎教。儿童出生之后,便应以明白孝仁礼义的人“导习之”。稍长,看他“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之时,就该加意“教诲”,该做的事就引导他去做,不该做的就不让他做。如此教育下去,到9岁以后,自可“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伯禽:
叨陪鲤对
叨陪鲤对是《论语》中的一个典故,出自《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说话没有依据)。’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立身没有准则)。’鲤退而学礼。”
中国文化通论之八
Four Tigers of Asia East Asian Tigers Asia's Four Little Dragons The term East Asian Tigers refers to the economies of Hong Kong, Taiwan, Singapore, and South Korea. They are also known as Asia's Four Little Dragons.
“看今年的《东方杂志》才知道金华 又有斗牛,不过,和西班牙却两样的,西 班牙是人和牛斗, 我们是使牛和牛斗。” (《鲁迅全集》第五卷《伪自由书》)
金华铜山白鹤庙斗牛娱神
斗牛前给牛盛装打扮
牛主牵斗牛入场
两根牛鼻绳牵斗牛入场
斗牛前在水田里扬场三圈
2004年4月金华铜山寺斗牛
金华斗牛的六种技巧
《狼图腾》
2004年至2005年的国内图书市场,最响亮 的书名是《狼图腾》。小说出版策划人在 编者荐言中还不惜拿出耸人听闻的标题— —我们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狼图 腾》中还有明确的结论:中华龙图腾是从 草原狼图腾演变而来的。 现已开拍电影。《虎兄虎弟》导演 齐秦《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
(1)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totem worship) 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 亲属的崇拜行为,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 。 严复于1903年将英国学者《社会通诠》中 “totem”一词译成“图腾”,成为中国学术界通用 译名。 图腾是群体的标志,旨在区分群体。最早是氏族 图腾。
第八章:中国文化专题之四:信仰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主讲人: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1.1 中华文明的起源1.2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演变1.3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1.4 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影响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2.1 儒家思想2.2 道家思想2.3 佛家思想2.4 墨家思想与名家思想第三章:中国文学艺术3.1 中国古代文学概览3.2 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的特点与代表作品3.3 中国艺术的种类与特点3.4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作品与影响力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4.1 儒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2 道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3 佛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4 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习俗第五章: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生活中的礼仪、习俗与节日5.1 中国传统礼仪的起源与演变5.2 传统习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5.3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庆祝方式5.4 中国传统生活中的其他重要习俗与活动第六章: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与历史变迁6.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6.2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6.3 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革6.4 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第七章:中国传统经济制度与商业发展7.1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7.2 中国封建社会的商业发展7.3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7.4 中国经济制度的转型与挑战第八章:中国传统科技与教育8.1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8.2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8.3 近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改革8.4 当代中国的科技教育现状与挑战第九章: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成就9.1 中国绘画艺术9.2 中国书法艺术9.3 中国音乐与舞蹈艺术9.4 中国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9.5 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与传承第十章: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挑战10.1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化变迁10.2 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与对外交流10.3 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与争议10.4 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重点关注中国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以及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中国文化通论经典笔记
绪论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别、内涵。
4361.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
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2.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3.广义文化与侠义文化涉及范围大小有别,侠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即广义文化第四层次——心态文化层。
第一章【地理环境】:A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B地理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严格区分越来越难。
了解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3531.A中国地理位置优越,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为发展农业提供适宜条件。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原因,黄河中下游最早形成大片农业区。
B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随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C中国疆域辽阔,跨纬度大,自然条件变化的幅度有限,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性提供稳定物质基础。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1014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总学时数:54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文化通论》是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学生。
二、教学目的及意义中国文化史是文化学与中国历史学相结合的人文学科知识,反映中华族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的历史样态和传承重构中对于中国社会进程的动态影响。
本课程将在导引学生初步解读中国文化基本状态的基础上,拓展、增进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修养。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中国文化通论》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各领域诸如语言文字、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及其成就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的概述。
2、教学要求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②了解传统文化中哲学、史学、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科举等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演变。
③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树立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④以史为鉴、放眼未来、把握文化转型与发展的趋势,积极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贡献力量。
四、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重要文化典籍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基本内容、基本特征。
2、本课程将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语言文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作为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学生思维互动相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开展讨论,撰写论文。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3)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
中国文化概论英文版Unit8答案
Unit 8 Chinese LiteratureWarm-up ActivityQuestions for discussion:1)Look at the following pictures. They are all illustrations of the famous storiesof the four great novels of Chinese literature. Do you know or can you tell any of these stories?a.Story 1:颐和园长廊上的彩绘:桃园三结义2008-04拍摄,绘画年代大约于19世纪末Oath of the Peach GardenThe Oath of the Peach Garden (桃园三结义) was an oath in the historical novel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by which the three warriors Liu Bei, Guan Y u, and Zhang Fei became sworn brothers in a ceremony amid peach blossom trees. The original goal of the Peach Garden Oath was to protect the Han Dynasty from the Yellow Turbans. This act bound the three key men of the future Shu-Han Kingdom of China and is often alluded to as a symbol of fraternal loyalty. Nothing in historical records suggest such an event happened, though the three were noted to be close, to the point of sharing the same bed.The oath, as it appears in the Wikisource translation of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Chapter 1, was this:When saying the names Liu Bei, Guan Yu and Zhang Fei, although the surnames are different, yet we have come together as brothers. From this day forward, we shall join forces for a common purpose, and come to each other's aid in times of crisis. We shall avenge the nation from above, and pacify the citizenry from below. We seek not to be born on the same day, in the same month and in the same year. We merely hope to die on the same day, in the same month and in the same year. May the gods of heaven and earth attest to what is in our hearts. If we should ever do anything to betray our friendship, may the gods in heaven strike us dead.In many other translations, only the section dealing with "dying on the selfsame day" is present. However, the three brothers do not die on the same day: Guan Yu is executed by Sun Quan, Zhang Fei is assassinated by his own men whom he treated with cruelty, and Liu Bei dies of illness after the disastrous attempts to avenge Guan Yu and reclaim the province of Jing.The oath inspired the present day secret societies in Chinese communities, such as the Triad, to use a similar ritual when swearing in new members. "Though not born on the same day of the same month in the same year, we hope to die so" — the phrase the three brothers made during the oath —had also become popular among the present day secret society members. (392 words)()Story 2:颐和园长廊彩绘中的徐庶荐诸葛(三顾茅庐)故事2008-04拍摄,绘画年代大约于19世纪末。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第五章 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5)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7)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7)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8)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8)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绪论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通览》教案
《中国文化通览》第一章教案(1)一、授课目的引导学生大致了解中国概况及中国文化的历史沿革,辩证地分析评判本章节关于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发表个人观点。
二、学生分析该年级学生由三部分组成:全日制英语专业本科生,全日制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专升本入校不足一年的英语专业学生。
语种不一,英语专业学生能在视听同步的情况下听懂英语版的授课内容,对于其它语种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提供恰当的翻译方法,启发他们提供与汉语内容基本对应的外语译文。
大部分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对相关的外国文化有一定了解。
因此,可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关键词语,或介绍恰当的翻译方法引导学生提供对应的其它外语译文。
学生课前课后阅读习惯较弱,应进行必要的督促检查。
三、时间、教材及其它教学资源、环境条件、授课途径1.时间:本学期第1 周,共计2课时;2.教材:以杨敏、王克奇、王恒展等编写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出版的《中国文化通览》为课堂教材,以《中国文化通览》光盘,《中国文化通览》课件补充材料(见辅助阅读一)作为辅助教学/学习资源。
3.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及自由式座次排列。
4.授课途径:非精读式授课、视听与讨论、课前课后阅读;课前阅读任务包括:分别布置每周课前预习《中国文化通览》第一章第一节;课后阅读书目包括《中国传统文化通览》四、授课原则本着知识课型非精读式授课途径所要求的原则,提纲挈领,要点突出,师生互动,心得互享。
1)要点突出。
主要讲清楚中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变革;2)师生互动。
围绕本部分内容展开讨论,组织引导学生就本部分内容发表个人观点,交流心得;3)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启发学生就补充文献与讨论中的各种观点提出个人见解,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 语言难点解释:a) 耒耜(lěi sì):古代翻土耕地的农具。
b) 褊(biǎn)狭:○1(地域)狭小○2指(心胸、气量、见识等)狭隘。
c) 训诂:也叫诂训,故训,训故。
中国文化概论第八章PPT课件
燧 人 氏 钻 木 取 火
2.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西周官学制度
国学
乡学
大学
(天子所设)
小学
(诸侯所设)
德、行、艺、仪 艺:礼乐射御书数
闾
党
州
乡
私学大师: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 《学记》、《大学》是教育思想的总结
西周学校学制系统
3.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向提出的文教政 策之一,是对百家争鸣的一个官方收束,目的 是统一思想;同时配合官学和选士提拔,为读 书做官铺设道路。
太学规模很大,平民相继入学。晋时增设国子 学 ,限五品以上贵族子弟入学。南朝宋时设 儒学、玄学、史学、文学,以四学制打破儒家 一统教育的局面。 • •
5.唐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学制体系
弘文馆 崇文馆
府州县学 专门学校
算学
数学 武学
国子监
国子学 四门学 宗学
《开成石经》
开成石经
唐文宗时以楷书刊刻 《周易》、《尚书》、 《毛诗》、《论语》等十二 本 成于开成二年,史称开成石 经。
科举制的弊病
第一
考试内容的陈腐。八股文要求必须按照 四书五经的官方注疏,“代圣贤立言” ,不准许有个人见解。
第二
考试方法的僵化。后期格式规定极为严 格:每篇必须有破题、承题、起讲、中 股、后股、束股等部分构成,成了文字 游戏。
第三
录取人数极低,残害人才。清每三年才 录取200多人,却以读书做官为诱饵,使 数十万人皓首穷经,老死不止。
实例分析——朱熹及其教育思想
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直接从事教育活动达 四十年之久,主持重修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 精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 并为其作注,这四部书对元、明、清三代的教育 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第八章·第三节
一、禅宗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佛教在中土的传播,一直在两个层面上开 展:一是对佛教经义的探究,作为宇宙人生最终 目的追寻的哲学;二是对佛教的“制度”层面的研 究,作为一种求得解脱现实痛苦、抵达某种生活 妙境的“修行”手段。我们可分别将它们比作佛教 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佛经翻译,佛理的深 究,与汉民族先秦时代就萌芽发展的老庄哲学相 互融通,使得佛教适应了中国文化的要求,使得 中国佛教走出一条迥异于印度的道路,融会成中 国的佛教,禅宗就是印度佛教变为中国佛教的一 个显著标志,而禅宗的兴起以“六祖”慧能成名为 标志。在其弟子撰制的《六祖坛经》中,记载了 慧能师从弘忍求法 ,得五祖衣钵,弘扬禅法的事 迹。
瘗发塔
慧能与禅宗
慧能说法“以定慧为本”, “先立无念为宗”,在定慧无念中寻求顿悟。 所谓无念,就是虽有见闻觉知,而常空寂之意。 六祖慧能以自己极高的天赋,简单规避了不识字的缺憾,借助可以不 陷繁琐名相的优势缩短了成佛的距离,一时间名声鹊起。他提出的通过内 心领悟而成佛的修法之道,简便易行,对于大多数追求解脱的信徒来说, 不啻直指心性的捷径,也成为佛教中国化的突出特征。
当代佛学大师南怀谨先生(左)
观音经变图(上)
三、禅宗的基本观点
讲究“ 禅悟” ,所求由远而近,由外 而内 ,一切修行的目的与路途只是认识本心、自性, 把脱离苦海成佛 定位到主体对自我的认识上。
禅宗把人心佛性化,人人皆可成佛,认 为一切的修行不过是明自性,也即认识本心,直指本心 的“顿悟成佛”,依靠灵性“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 性 ”。
六祖参悟成佛图
二、禅宗形成的原因
敦煌壁画:西域众生图
禅宗的形成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完成,也体现了佛教由繁琐到简捷 的变化,其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点: 1. 佛教发展的自身规律 佛教传入的客观因素是由于世乱人非, 信仰危机,人们追求遁世。内部原因是中国 传统的老庄哲学中有着与佛教相通的因素。 魏晋时老庄哲学被高门望族知识分子所垄断, 中下人士不具谈玄论道的知识修养,人们只能 在传播方式大众化的佛教中寻求寄托。佛教随 着寺院经济的发展、统治者的提倡而强盛,加 上经卷浩繁、学派理论日益丰富,宗派斗争 日趋尖锐,以及佛教上层人士走出寺院加入到 统治集团,成为身披佛衣的显贵,都使佛教陷 入严重的危机,而禅宗以独特的“即心即佛”、 “见性成佛”、“言下顿悟”迎合了下层民众的趣味。所得的仍是佛教的精 神,但修行的方法却变得明快简捷。
中国文明通论
中医• • ••来自医与巫、 神农氏 战国:《黄帝内经》、扁鹊 汉代:华佗《麻沸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魏晋南北朝:葛洪《抱朴子》、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方》、 《新修本草》(《唐本草》)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濒湖脉学》
•
•
中医的五大核心理论
中国文明通论
文学院历史系
课程内容及教师安排
导论 中华文明的的形成与传播 吕建昌教授 宁镇疆教授 李福长副教授
第一章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产生 曹峻副教授
第二章 先秦典籍与中国文化 第三章 秦汉一统与中国历史
第四章 隋唐政治与文化
第五章 游牧民族与中国历史 第六章 地理与古代中国 第七章 宗教与中国社会 第八章 传统与近代转型
• 阴阳五行学说
• 脏象学说 • 经络学说
• 形神学说
• 天人学说
导论
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传播 世界四大古文明与四大文化圈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儒教) 1 2 东亚文化圈 东南亚文化圈(东南亚诸国的汉文化)
3
阿拉伯世界(伊斯兰文化圈)
导论
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传播
1 东亚文化圈 (日本,朝韩,越南的汉文化)
导 论
3 文明社会的标志
国家(政治组织) 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文字(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金属冶炼等(生产力水平体现)
导论
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1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2“满天星斗”说
3“六大文化区域”
4 史前中国的人种与民族
导论
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1 古国(良渚 神木石峁遗址)
古代中国语境中的文化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伸义:文物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课程类别:专业选修适用专业:编辑出版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4学时2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中国文化通论是编辑出版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它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线索、各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点及文化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实际的编辑学习与今后所从事的编辑工作,打下坚实的文化功底。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选修课,因此要力求在教学中达到以下要求:1.课堂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
2.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3.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
4.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三、先修课程古代文学史、古代书法史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古代宗教、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艺术,通过这些章节的讲解,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概况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七、课程教学内容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支撑课程目标1)(1)文化的界定(2)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2.重、难点提示(1)对“文化”一词的来源发展进行阐述。
(2)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别。
(3)深入理解“文化是自然人化”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1.教学内容(1)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2)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3)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4)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政治环境2.重、难点提示(1)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对中国文化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2)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延续和多样性有何影响(4)古代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与中国古代商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5)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两大特点,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1.教学内容(1)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2)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3)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4)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5)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6)隋唐:隆盛时代(7)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8)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9)明清:沉暮与开新2.重、难点提示(1)殷商西周时期,重点介绍文化从神本走向人本,周人的文化维新(2)春秋战国时期重点介绍,诸子百家兴起的原因及其学派特征(3)魏晋时期,重点介绍此时的多元文化及文化成就(4)隋唐时代,重点介绍唐文化繁荣的背景及气魄,唐代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特点和价值取向(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1.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3)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2.重、难点提示(1)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 中国语言文字——第8章 中国古代教育)【
c.声调方面
普通话的调类阴阳上去四声,元代已形成。
②声母、韵母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由繁到简
a.据音韵学家的研究,声母在先秦两汉时期有 33 个,隋唐时期 33 个,宋代 21 个,
元代 25 个,明代 21 个,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声母 21 个。
b.据兼综南北古今之音的韵书以及古人用韵情况,韵母在先秦时期有 151 个,隋唐时
1 / 42
圣才电子书
a.声母方面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主要是浊音清化,唐宋以前的浊音声母到元代变成了清音。
b.韵母方面
主要是入声韵尾的消失。古代入声有[-p]、[-t]、[-k]三种韵尾,今天的闽语、粤语方言
还保留着。北京话韵尾逐渐脱落,元代入声韵尾已彻底消失。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相当长时期内的言文脱节是汉语发展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汉语口语经过上古、中
古、近古、现代四个阶段,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1)古代汉语
“五四”运动以前,汉语正统的书面语一直是文言,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泛时性
书面语,模仿先秦经史文献,相当固化。
(2)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狭义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
期 113 个,宋代 107 个,元代 48 个,明清时期 40 个,现代普通话中,韵母只有 39 个。
③语音变化具有系统性
a.声韵调的变化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b.语音的变化往往是整个系统中服从一个条件的一律发生变化。
(3)语法的发展
①语法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在整个汉语史上,汉语句子的基本词序变化不大,主要格局
一个代表。ຫໍສະໝຸດ 3 / 42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1014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总学时数:54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文化通论》是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学生。
二、教学目的及意义中国文化史是文化学与中国历史学相结合的人文学科知识,反映中华族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的历史样态和传承重构中对于中国社会进程的动态影响。
本课程将在导引学生初步解读中国文化基本状态的基础上,拓展、增进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修养。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中国文化通论》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各领域诸如语言文字、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及其成就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的概述。
2、教学要求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②了解传统文化中哲学、史学、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科举等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演变。
③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树立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④以史为鉴、放眼未来、把握文化转型与发展的趋势,积极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贡献力量。
四、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重要文化典籍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基本内容、基本特征。
2、本课程将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语言文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作为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学生思维互动相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开展讨论,撰写论文。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3)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
中国文化概论:第5-8章课后答案(修订版张岱年)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第h龟?民砍文化遊合和中外文化交汇-文化交ift与疋化融合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壮人中也了什么(V用?屮国文化不仅在内篤各娱文化的相互融釦用互涪透中得到发展• ffiUL' j外ffllttt界的按H •先后受客r 中童游牧丈化、波斯文化、化、冈拉他文化.敕洲文化-中w文化系统或以外來文化作补充,或以外米文化年蚁壮刑.快廉个机伍俣将吒廉的牛•命力。
外域:文化系统也任'冲国文化的广泛怨牺中股妝《?养、进润口身的肌体.二试析”曲学*渐”和“余学穴渐-的文化功能.•种文化BE有其民倏性,只有时代性。
…个Kfthd创i&文化•井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这址文化的民族性。
•个民荻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和屮它乂必然接受别的民杖的艾化,哝进竹文化交茨,这就足文化的时代性.民旅性与时代・fflX«“総•不可.继呎传统文化,就足保持文化的民欣性:吸牧外⑴文化.进行文化交流. 就足程持文化的时代性.所以文化的民恢性与时代性这个问題是会贾沏始终的.为了保持文化的时代卜.n 20[u纪以来.岀现了•种提GIF油曲化-的規点.••个盘两化“和文化殳流有联系•现任.累个社会.不(H中IN,而11赴仑世界•怖牡西方文化占星斯地位.这是勺实,川济嘟•样余艸不足问力文化?电灯电话.禮上渋卜•祝说我们这穿的.从头IfiMtl •全足艸方化jj这个代化不是坏忖‘1 •"西化"要化.不“化-不行.创虬引进就是“化”・fu “仝范西化.不行,不能只宵经线.没存纬线,“全盘西化“ 4理论I•讲不通.件事实卜办不列.我怕不能只曲凹化•不讲“东化” •.东化”.报纸I:没竹这个诃儿•肚我发明的•我疽划逋•汉枕的时候•是咳化”的.BI为世界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当时占冲国.在期末携初以询确实有过宋学州渐.不能只虫.也“贱学东沿”而忽视-农学凶4T •根据历史少实.在也曲文化交流史・• “东学回渐”从來卅没有中断ii.中华文化的烬人脸吸引了N方传教士.蚱JS佑人、国学牛・•冏人翳的注盘,并通过他们广泛传插到世界并地.在文化交说方面.中田是•个很育转色的国欢.从狱狀的远占起•几乎迪从•灯丈化开如中国文化屮秋仃外來丈化的成分•中国人向来如/F容乃大”.不爸兄协喷的•还兄裕神的,只尖对找们右利•我们妙8收•約纳仃川•断以成就了中国文化之大.中外文化的交流.(没育中断过.弟八甲中国语言文学31A 9-中国讲言文了-耐述汉谄汉字的待点及其亦世界讥言文字中的堆位.在世界的齐种语打中.汉语使用的人口巌多•约占世界人口的也分之•因此汉语足产合国揣址的七种工作谣含Z-.汉诸的特点:汉涪没4衣小松広关条的列形变化:汉讲没右词的形恋变法,家歴屈W词用花小讲法关套;汉语兄仃声调的语:"汉谄有大竝的同西字:汉7的持点:汉了的细7方汎及規卸A木悅8P◎形.讯爭.细、形声.转江.假借其中用点、划来折岀人或物的动作.状态或位w •是•种抽象的胡切会总即细合两个以henzT •衣达舒的宜思.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汉字形体先际经W rTtt文.金文.小《. 书、柄书等字休的受化.一举例说明汉诰汉字所承孩的文化伯息.汉诰汉了所承栽的文化倍息「艺昆阳汉谥诰:队词汇、语法和汉字形体所禾捉的文化倍总•与汉语汉7用记录的文化内容不是讣如屮皆文的"土•字I& 了记录这个词外•忌以其俅袴头之刃的构形备诉人朴占代统治軒兄张虫力统治天下的.这红估息由于述占文献的贫乏•我们无法从“T”的词义本巾煤御。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1.1 中华文明的起源讨论华夏民族的形成与演变分析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中的文化象征,如黄帝、尧舜禹等了解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1.2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探讨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分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第二章: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2.1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特点与发展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与审美观念2.2 中国古代艺术探讨中国古代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的美学特点分析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第三章:中国古代宗教与哲学3.1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研究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道教、佛教等宗教信仰的特点与影响分析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对社会秩序与道德观念的影响3.2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探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分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第四章:中国古代历史与社会制度4.1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分析中国古代的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与特点探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4.2 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研究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家族制度等社会制度的特点与影响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第五章:中国现代文化与变革5.1 中国现代文学与艺术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与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如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等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与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5.2 中国现代社会变革分析中国现代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探讨中国现代社会变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其对未来的启示第六章: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6.1 中国传统节日研究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分析传统节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6.2 中国传统习俗与礼仪探讨中国传统习俗如婚嫁、丧葬、饮食、服饰等方面的礼仪和规矩分析中国传统习俗和礼仪在现代社会的变迁和影响第七章: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7.1 中国传统音乐探索中国传统音乐如古琴、筝、笛子、二胡等乐器的特点和音乐形式分析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7.2 中国传统舞蹈研究中国传统舞蹈如京剧、昆曲、秧歌、剑舞等的起源、特点和表现形式分析中国传统舞蹈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第八章:中国传统绘画与雕塑8.1 中国传统绘画探讨中国传统绘画如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的技法、风格和主题分析中国传统绘画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和影响8.2 中国传统雕塑研究中国传统雕塑如佛像、道教神像、石刻等的制作工艺、形式和象征意义分析中国传统雕塑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第九章: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9.1 中国传统建筑探索中国传统建筑如宫殿、庙宇、园林、民居等的结构、特点和建筑风格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影响9.2 中国传统园林研究中国传统园林如苏州园林、北京颐和园等的布局、设计和审美理念分析中国传统园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第十章:中国区域文化特色10.1 地域文化差异探讨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差异,如北方文化、南方文化、西域文化等分析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和影响10.2 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俗习惯和文化特色分析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多样性和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文化通论(5篇)
中国文化通论(5篇)第一篇:中国文化通论第二编物质文化第一章纺织技术的发展1.简述中国古代纺织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P91-922.以服饰变迁为例,说明民族文化的交汇是一种双向互动?P943.以唐代服饰的创新求变为例,说明唐朝对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P954.为什么说中国服饰至清初又出现一大变迁?P955.为什么说服饰文化中凝聚着制度文化和观念形态的因素?P976.何谓“五服”?为什么说五服制是中国礼文化的组成部分?P99 “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关系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工小功缌麻。
西晋《定律》第一次把“五服”制度纳入法典之中,作为判断是否构成犯罪及衡量罪行轻重的标准,这就是“以五服治罪”原则,它不仅适用于亲属间相互侵犯、伤害的情形,也用于确定赡养、继承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五服”制罪原则的确立,使得儒家的礼仪制度与法律的适用完全结合在一起,是自汉代开“礼律融合”之先河以来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又一次重大发展,它不仅体现了晋律“礼律并重”的特点,也是中国封建法律伦理法特征的集中表现。
五服本指五种孝服,后来,五服也指代五辈人,比如在山东的胶东半岛一带,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五服之后则没有了亲缘关系,也可以通婚。
一般情况下,家里有婚丧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内的人参加。
7.中国传统的服饰制度有哪些鲜明的特点?P99第二章饮食文化1.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什么?火的使用;食物来源相对稳定(从种植和畜牧家禽两方面);陶器的发明与使用。
2.为什么说中国烹饪具有区域性的地方特色?P1043.中国人视野中的美食大体应具备哪些要素?P1044.为什么说中国茶文化中包含有丰富的人文意蕴?P1065.简述中国传统的饮酒习俗。
P1076.《礼记》说“礼之初,始诸饮食”,试述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P108(结合书本)……认为饮食活动中的行为规范是礼制的发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
教师姓名:向海求
部门:基础部
教学对象:08级文秘专业二○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授课题目章节]_第八章古代教育
[教具使用]__
[基本教材]_中国文化要略成裕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版[教学目的]_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____讲授
[课时安排]__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教研室领导对本教案意见]
具体教学过程、步骤及内容
时间分配情况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教学方法
与
手段
一古代重视教育的原因
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
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
《礼记
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严师然后道尊,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意思是说,在教育问题上最难
的是尊师,只有尊师,才能重道;只有重道,才能
使人重视学习。
荀子在《礼论》中进一步突出了教
师的地位和作用,把天地、先祖、君师三者相提并
论,认为君师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因此他说:“国将
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亡,必贱师而轻傅,”由此
他得出结论说,“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
人之大殃也。
”可以认为,荀子是从战略的高度肯定
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后来,韩愈又在《师说》里
具体地加以论述,指出教师的作用在于“传道、授
业、解惑”,强调只要有知识和真理存在,也就有教
师的存在。
这些思想无疑影响了社会风气,促成了
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
孔子所以在封建社会具有全
局性的影响,也正是历代尊师的缘故;而封建品,
唯有读书高”。
这固然有轻视农、工、商、兵的一面,
但其主旨还是强调读书的崇高。
此外,过去许多人
家的门口,挂有这样一副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
继世长。
”这里把耕读当作传家的两件大事,这正
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两大特点:重农和重教。
所以在
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无论帝王和臣民都把读书当作
神圣事业,不允许有任何的轻视和亵渎行为。
旧时
代的广大读书人,尽管经济状况都不太好,被人们
讲授、提
问、解答
年的科举考试宣布无疾而终,没有一个人被录取,于是杜甫的“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宣布破灭。
孟郊
孟郊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
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
父庭玢,任昆山县尉时生郊。
孟郊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
贞元中张建封镇守徐州时,郊曾往谒。
46岁(一说45岁),始登进士第,有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然后东归,旅游汴州(今河南开封)、越州(今浙江绍兴)。
贞元十七年(801年),任为溧阳尉。
在任时常以作诗为乐,作不出诗则不出门,故有“诗囚”之称,不事曹务,还被罚半俸。
元和初,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
60岁时,因母死去官。
郑余庆镇守兴元,又奏为参谋、试大理评事。
郊应邀前往,到阌乡(今河南灵宝),暴病去世,时为元和九年,孟郊的朋友韩愈等人凑了100贯为他营葬,郑余庆派人送300贯,“为遗孀永久之赖”。
洪秀全连续四次没有进入童试的第二阶段
一次是在清朝顺治十四年(1657年)的贡院乡试中,主考官方犹和钱开宗大肆收受贿赂,营私舞弊。
考生们忍无可忍,居然扯破榜文,大闹贡院。
还有人写了一本叫《万金传奇记》的书,书中揭露了方犹、钱开宗等人的卑劣行径,一时间满城风雨,人们议论纷纷。
不多久,竟然传遍全国。
顺治皇帝得到奏报后,十分震怒,下令将方犹、钱开宗等17名考官全部处死,这才平息了此次大闹贡院的风波。
另一次舞弊事件发生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乡试中。
当时,漕运兴盛、盐商富甲一方,为了让盐商子弟能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盐商们纷纷向主考官左必蕃和赵晋等人行贿,考生们得知此事后,义愤
填膺。
于是,五十四年前考生大闹贡院的一幕再次上演,愤怒的考生还在贡院的大门上贴出了一副对联:“左丘明两眼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以此讽刺左必蕃和赵晋。
此事越闹越大,惊动了康熙皇帝,为平息事端,康熙派尚书张鹏翮会同江南督抚严查此案,最后赵晋被处斩,左必蕃被革职,其他大小官员也都受到了处罚。
然而,在贡院近千年的历史上又岂止两起舞弊案,这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
唐伯虎(1470——1523),名寅,字伯虎,后字子畏,号六如。
其父唐广德是做小生意的苏州市民,母丘氏是小家碧玉。
这样的家庭出身决定了唐伯虎唯有通过科举一途考取“功名”,方可进入仕途,光宗耀祖。
令唐家庆幸的是,唐伯虎自幼天资聪敏,过目成诵,不仅熟读四书、五经,而且博览史籍。
16岁时参加秀才考试,获得第一名,轰动了整个苏州城。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29岁的唐伯虎到应天府(今南京)参加乡试,又中解元(第一名),一时被誉为“天授奇颖,才锋无前”的“江南奇才”。
试想,如果照此一路走过去,唐伯虎“举”途和仕途的前景必然无限广阔和通达。
然而,不幸意外降临,30岁那年,唐伯虎踌躇满志地赴京会试,却牵涉一桩“科举舞弊案”,从此一蹶不振,凄凉一生。
在清朝大臣张廷玉主编的《明史》中,对此事有明确的记载:
“未几,敏政总裁会试,江阴富人徐经贿其家僮,得试题。
事露,言者劾敏政,语连(唐)寅,下诏狱,谪为吏。
(唐)寅耻不就,归家益放浪……晚年颓然自放……”
据明人笔记《共山堂外纪》中记载:“江阴举人徐经者,其富甲江南,六如(唐寅)举乡试第一日,(徐)经奉之甚厚,遂同舟会试。
”可见,唐伯虎在进京途中,与江阴巨富徐经结成莫逆之交。
他们一起抵达京城后,唐伯虎陪着徐经遍访京城名流,结识上流社会,巴结当时权贵,包括当届的主考官程敏政。
而大学士程敏政本是明代的饱学之士,他这次出的考题有些怪癖,其中一条典故很多人闻所未闻,所以很多人无法作答。
副主考李东阳对程敏政说,这次题目太难,绝大多数考生都难以切题,只有一张卷子不仅切题而且文笔优雅。
程敏政一听,就说:“这八成就是唐寅的卷子。
”
俗话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于是,有人举报程敏政受了贿,泄了题。
明孝宗得知后,龙颜震怒,明令立即查办:一是复查程敏政批改过的试卷,二是把程敏政、唐伯虎、徐经投入大牢
狱,严加审讯。
就这样,程敏政的一句“这八成就是唐寅的卷子”,便成了这次科举舞弊案的导火线。
其实,程敏政之所以这么说,却事出有因,原来唐伯虎中解元之时的主考官梁储非常欣赏
唐的文章,他把唐伯虎的文章带回京城给程敏政看了,程敏政看后十分欣赏唐伯虎的文才。
唐伯虎在狱中饱受了皮肉之苦,他在给好友文征明信中写道:“身贯三木,卒吏如虎,举头抢地,涕泗横流。
”正是由于这样的酷刑,徐经未能挺住,被屈打成招,承认自己曾经用一块金子贿赂程敏政的家童,得到了考题,然后泄露给了唐伯虎。
经过一年多的审讯后,明孝宗下令释放3人,但程敏政永世不得为官,唐伯虎、徐经终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又鉴于唐伯虎不是此次舞弊案的主犯,给了他去浙江当小吏的机会。
但唐伯虎拒绝前往,而带着随身仅剩的几两碎银去游览庐山、洞庭。
一年之后,他才回归故里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