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概论1
第一章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第一章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饮食是人类生存和提高身体素质的首要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
人类早期,人与其它动物一样,饮与食只是它们的天然本能。
但当人类开始用火熟食、进入文明时代,尤其是用陶器开始真正烹饪的时候,人类饮食品成为自身智慧和技艺的创造,人类的饮食便与动物有了真正的区别,具有了文化属性。
⏹人类饮食的历史成为了人类适应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以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逐渐形成了人类的饮食文化。
老子论饮食:⏹治大国若烹小鲜。
⏹圣人为腹不为目。
⏹五味令人口爽,五色令人目盲。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孔子论饮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食不餍精,脍不餍细。
”⏹“凡食,色恶者勿食,味恶者勿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唯酒无量,不及乱。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孙中山“中国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中国烹调之妙,亦足表文明进化之深也”,中餐将成为“世界人类之师导”。
“悦目之画,悦耳之音,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中国四大国粹:书画、京剧、中医药、中国烹饪。
⏹世界烹饪三大流派:法国、土耳其、中国⏹“吃中国的菜肴,住英国的房子,拿美国的工资,娶日本的老婆。
”吃的文化渗透到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吃”对我们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深刻的影响,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之中,这点从我们的日常语言和词汇构成都可以看出。
⏹见面发招呼“你吃饭了没有”⏹骂人“你个饭桶”“酒囊饭袋”“吃饱了撑的”⏹得意满足“吃香的喝辣的”⏹没意思“味同嚼蜡”⏹生活艰辛“酸甜苦辣”饮食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一是名词性“吃的和喝的东西”;一是动词性“吃东西和喝东西”。
⏹英语:food and drink吃的和喝的东西diet日常的膳食bite and sup吃东西和喝东西⏹烹饪⏹早期指用火熟食。
饮食文化概论简答题
1.中华饮食文化特点?1.食物原料选取的广泛性2.进食选择的丰富性3.菜肴制作的灵活性4.区域风格的历史传承性5.各区域间文化的通融性看法:饮食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而丰富的。
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是一种生存手段,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不仅仅推动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还能一定程度的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因此,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及其意义,对于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必将产生积极的、有深远意义的影响2.中西饮食文化异同点?差异:1.中国饮食追求饮食的美味、艺术性,多从色香味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西方饮食追求以营养为主,而色香味次之,注重食物所含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
2.中国的饮食素菜较多,品种丰富,西方荤食较多。
3.中国的菜肴主要是热菜,而西方较多冷菜4.中国人主要用筷子用食,喜欢拼桌,西方用刀叉,就食讲求个人的独立和自主相同:1.中西饮食文化都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2.都是为了填饱肚子为目的看法: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其中一部分,我们要尊重中西方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具体差异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不仅能够增加我们文化方面的知识,而且在餐桌上还可以避免因为不恰当的饮食行为所造成的误解和交际障碍。
3.夏商周时期饮食文化特点及看法1.烹饪原料显著增加,习惯于以五命名,比如五谷、五菜、五果、五畜、五味2.炊饮器皿革新,轻薄精巧的青铜食具登上了烹饪舞台3.出现了新的烹饪技法,比如煎、熬4.菜品质量飞速提高,提出著名的周八珍看法:夏商周在社会发展史上属于奴隶制社会,也是中国烹饪发展史上的‘初潮’,它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对后世影响深远4.秦汉时期饮食文化特点及看法1.铁制炊具开始广泛使用2.植物油开始用于烹饪3.红白案开始分工4.人造冷饮兴起,酒文化异彩缤纷,酒茶盛行5、面点食品增多6.烹饪原料的扩充,从西域引进了很多新蔬菜7.餐制的变化,一日三餐制开始形成看法:秦汉时期华夷之间饮食和饮食文化交流是古代中国饮食和饮食文化交流史的重要一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汉之间饮食和饮食文化大交流和融合的前奏。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简介
粟:谷子,一年生草本植物,花小而 密,子实去皮后为小米。旧时泛称谷 类。
稻
麦
珍珠稷又称御谷,珍珠粟(拉丁 学名Pennisetum glaucum), 主要分布南亚和非洲的谷物。 原产非洲,史前传到南亚。其性 质和用处大概类似粟米。御谷 耐旱,是很多干燥地区贫穷农民 生存离不开的重要作物。
(2)陶器的产生与使用
第一章:中国饮食的起源与发展
• •中国饮食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但中 国饮食历史究竟有多悠久?起源于何时? 它的发期又经历了哪些时期?每个时期又 有何特点?又是如何铸就辉煌的呢?
• 中国饮食历史的分期方法: • 1、以生产力水平和烹饪艺术水平分: • 史前熟食、陶器烹饪、青铜器烹饪、铁器烹饪等。 • 2、以历史期代来划分: • 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汉魏六
• 中国饮食文化是人类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 的一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 一、饮食、烹饪与文化
• 1、饮食 • 作名词时指各种饮品与食物,作动词时指吃什么、如何
吃;喝什么、如何喝。人类饮食历史可分为两个阶段: • 自然饮食状态:“茹毛饮血”的原始时期 • 调制饮食状态:用火以后的烹饪饮食时期 • 2、烹饪 • 早期指用火熟食。《周易》“鼎”卦言:“以木巽火,
• 最初,直接放在火上进行烧、烤、烘、熏,称 “火烹法”;利用传热原理“包烹法”,“石烹 法”。用火熟食导致了多种原始烹饪方法的产生, 同时对促进人类烹饪、饮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陶器 的诞生,为人类饮食史上第一次大飞跃打下了物质 基础。
• 二、中国饮食的起源与萌芽
•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始于约公元前6000年,延
• 《现代汉语词典》:“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 术、教育、科学等”。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融合了各个地域、民族的饮食传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对饮食有着独特的情感、审美和思考。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饮食不仅是人们维持生存所需,更是中国文化、民俗、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结合体,反映出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国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灶祭和大型餐宴的活动。
在商代、周代,饮食礼仪更加规范,大量的饮食文献留存至今,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
随着历史的演进,饮食文化逐渐丰富多样,不同地域、民族、阶层有着不同的饮食特色,形成了中国独具一格的饮食文化。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饮食文化各具特色,南北厨艺、鲁川闽浙等著名饮食文化代表了不同地域的饮食特色。
北方人爱吃小麦,面食丰富多样;南方人则以米饭为主食,烹饪技艺独特。
川菜以麻辣而闻名,广东菜则注重原汁原味。
每种地域的饮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味觉特点,为中国饮食文化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三、中国饮食文化的价值观念中国饮食文化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不同思想理念,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价值观念。
中国人注重“饮食节俭”,讲究“一勺养一身”,倡导“有节制、有规律”的饮食习惯。
同时,中国饮食文化也强调“饮食荣辱同在”,认为饮食是人生之美好,对待饮食要有敬畏之心。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不仅关乎食物本身,更包含了人们对生活、自然、品德的理解和感悟。
四、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应当得到传承与保护。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华美食”的概念,鼓励保护和弘扬优秀的饮食文化。
各地举办美食节、传统食材节等活动,推广传统饮食文化,引导人们珍惜和传承中国饮食文化。
同时,应当注重科学饮食,加强对现代生活中饮食习惯的引导,推动中国饮食文化的健康发展。
五、中国饮食文化的未来展望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2021年整理)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的全部内容。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姓名:周源学号:08011405指导老师 : 张小强日期:2013年 4月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周源摘要:本文通过对文献的统计、收集与分析,从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主要表现出发,以饮食和文化的互融关系为主线,对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内容及基本状况、饮食文化的区域性、饮食文化的层次性、中国饮食民俗、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等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当前学术界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层次性、饮食民俗、文化差异 1饮食文化概述1.1 饮食文化概念“饮食文化”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的普泛的概念, 是介于狭义和广义的“文化"二者之间而又融合两者的一个边缘不十分清晰的文化范畴.普遍理解为: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饮食生产和饮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 1 ].总言之,它一般具有人类共通性、民族性、阶级性、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变异性、集中性等特点[ 2 ]。
周全霞认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层次性、地域性和宗教性特征[3 ].1。
2 饮食文化研究内容及现状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有:饮食文化是关于人类 (或一个民族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等的学问。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课件饮食理论基础解析
• 中国烹饪追求的“和”:
味之和 食与人之和 食与自然之和
人与自然 之和
五味调和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五行学
说”
源于:儒家的“中庸之 五行的生克关系:
道”
春酸木
五味同五行相对应 ——如何调
咸 冬水 辛 秋金
火夏 苦 土长夏甘
“中庸之道” ——调的目的,古典美 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五行学说”对事物的五行分类
• 四 孔孟食道
孔子食道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 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 ,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 及乱。
• 说到孔子本人的饮食生活和他的饮食思想 ,可以用“简素尚朴”四个字来概括。
•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入仕前的状况
十不食
食饐而餲,鱼 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沽酒市脯不食
(祭肉)出三 君赐腥,必熟
日,不食之矣
而荐之
• 食寝原则
食不语
寝不言
• 食药原则
未达(之药),不敢尝
孟子食道
• 食志 :不碌碌无为白吃饭 • 食功:以等值或足当量的劳动成果换来养
生之食的过程 • 食德:坚持吃正大清白之食和符合礼仪进
蔬菜、果品与旅游
• 3.蔬果类地理标志产品
北京
平谷大桃、昌平苹果、房山磨盘柿、 大兴西瓜、燕山板栗等
天津 茶淀玫瑰香葡萄、盘山磨盘柿等
河北
京东板栗、宣化牛奶葡萄、宁晋鸭梨 、魏县鸭梨、容城绿芦笋等
山西
永济芦笋、太谷壶瓶枣、左权绵核桃 、祁县酥梨、汾州核桃等
饮食文化第一章知识讲稿
中国八大菜系
01
02
03
川菜
以麻辣、香辣著称,口味 重,多用花椒、辣椒等调 料。
鲁菜
以咸鲜为主,讲究火候, 擅长烹制海鲜和蔬菜。
粤菜
注重原汁原味,口感清淡, 烹饪技巧高超。
中国八大菜系
苏菜
口味清淡,以炖、焖、烧 为主,讲究食材的新鲜和 原味。
湘菜
以酸辣、麻辣为主,多用 辣椒、蒜等调料。
浙菜
口味适中,烹饪技法多样, 以清蒸、红烧、炖煮为主。
验。
02
世界饮食文化概览
亚洲饮食文化
总结词
丰富多样,注重养生
详细描述
亚洲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各国菜系各有特色。亚洲人注重食物的色香味俱佳,同时也非常注重食物的养生效果。 亚洲饮食文化强调天然食材和传统烹饪技巧,如炖、煮、蒸、烤等,少用油炸和过度调味。亚洲饮食文化还注重 饮食环境和服务,如日本料理的精致和韩国烧烤的温馨氛围。
01
02
03
04
满足生存需求
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 饮食文化满足了人们对食物的 需求,提供了营养和能量。
促进社交交流
饮食是一种社交活动,通过聚 餐、宴请等形式,人们可以增
进感情、交流思想。
传承文化遗产
饮食文化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反映了人类文明的 发展历程和民族文化的特色。
推动经济发展
饮食文化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 发展,如农业、食品加工业、 餐饮业等,促进经济的增长。
生态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是指采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安排、调控农业生产和 再生产过程的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可 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日本。直到目前日本的食法、食谱、食典、 日本。直到目前日本的食法、食谱、食典、食俗等方面都 有中国饮食的痕迹。 有中国饮食的痕迹。 (2)对西方国家的影响 西方离中国遥远,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西方离中国遥远,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饮食原 料方面,18世纪英国人、 料方面,18世纪英国人、美国人及欧洲人引进华南猪后并 世纪英国人 与当地猪杂交后培育出很多优良种猪,现在世界上著名的 与当地猪杂交后培育出很多优良种猪, 猪种都有中国猪的血统。19世纪美国引进中国的水蜜桃 猪种都有中国猪的血统。19世纪美国引进中国的水蜜桃 等,后来也进行了改良。1945年葡萄牙人把甜橙引进里斯 后来也进行了改良。1945年葡萄牙人把甜橙引进里斯 本,后传至世界各地。 后传至世界各地。 中国制茶技术明朝时传入英国,后传入欧洲、美洲。 中国制茶技术明朝时传入英国,后传入欧洲、美洲。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引进中国面条发展而成意大利面条。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引进中国面条发展而成意大利面条。
爆法已有2000多年,至今仍为华人所独有。 爆法已有2000多年,至今仍为华人所独有。 2000多年 (3)风味流派众多 人们知道最多的是川、 人们知道最多的是川、鲁、苏、粤、浙、湘、闽、徽 8大菜系。还有许多地区性的乡士、养生素食等风味有百 大菜系。还有许多地区性的乡士、 种之多的风味流派。 种之多的风味流派。 4、中国饮食文化具有巨大的拓展性和博大的兼容性 (1)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1)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春秋时期,越南、泰国;明清时期,日本、朝鲜、 春秋时期,越南、泰国;明清时期,日本、朝鲜、越 南、泰国等一些国家都一直或间接的受中国饮食原料、加 泰国等一些国家都一直或间接的受中国饮食原料、 工工艺、加工产品及风俗的影响和左右。 工工艺、加工产品及风俗的影响和左右。 日本的茶道、豆腐的制作、 日本的茶道、豆腐的制作、馒头制作等在元代就传到 7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闭卷考试)一、名词解释1、饮食文化: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合。
2、食医合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形成最早的理论内容。
其标志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
3、饮食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
饮食养生是食医合一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
其思想体现在《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等本草学文著中。
4、孔孟食道: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
首先是孔子和孟子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食生活实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即孔子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子的食志—食功—食德。
5、果腹线: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一般表现为简单再生产)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量质食物的社会性极限标准。
6、果腹层:中国历史上饮食文化的社会基础层次,由社会广大最底层民众构成,是反映民族食生活基本水平的社会层次。
该层次的食生活基本水准经常在“果腹线”上下波动。
7、饮食文化创造线:位于果腹线之上的相对稳定的饮食生活社会性标准。
8、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最主要的)、民族、风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位。
9、中华饮食文化圈:以历史上中国版图为传播中心,以相邻或相近受中华饮食文化影响较深、彼此关系紧密的广大周边地区连接而成的饮食文化地域空间的历史存在。
10、饮食文化层:中国饮食史上,由于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饮食生活的不同社会层次。
11、满汉全席:中国清代光绪初期形成的官场筵式,又称满汉大席或满汉酒席,是康熙年间满席-汉席、道光时期满汉席的承续发展。
其基本特征是燕翅等海珍与烧烤菜肴的组合。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
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有数千年的文化积存,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
中国各地不同的食风、风格迥异的特色饮食及由来已久的我国岁时食俗和饮食礼仪等共同交织成多姿多彩的中华饮食文化。
历代积存下来的有关饮食文化的文献资料极其丰富,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也是人类文明史上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人们的饮食观念也在随之转变,进而对饮食提出新的、更高的时代要求,使得饮食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活跃、更新和发展的趋势。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艺术,涉及“饮”与“食”两个方面。
“饮”主要指分别代表酒精饮料和非酒精饮料的酒和茶;“食”则是我国长期形成的以五谷为主食,蔬菜、肉类为副食的传统饮食结构,包括饮食观念、民情风俗、物产原料、烹调技术、饮食器具、饮食礼仪、食疗养生及有关的人物轶闻、文献典籍、历史掌故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一、饮食文化的定义。
从文化所涵盖的范围出发,最基本的定义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广义的,指人类在改造自然,进行社会活动的实践中所创造、引发的一切物质、行为和精神现象及其联系的总和。
另一种是狭义的,指人类在实践中的一切行为、精神现象及其联系的总和。
中国饮食文化广义的定义:中华民族在饮食生产、消费中所创造、引发的一切物质、行为、精神现象及其总和。
狭义的定义:中华民族在饮食生产、消费中所创造、引发的一切行为、精神现象及其总和。
从饮食文化构成上可分为:饮食制作、饮食产品、产品消费三部分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概述
—中国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
和字有二源: 一是“盉”字,表示饮食之调和。 二是“龢”字,表示音乐之和谐。 像手按排箫之状。 中和,从饮食到音乐,从味觉到美感, 成为礼乐文化的精髓。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民族的互相融合,在 饮食文化上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风味。 在南方,楚人统一了东南半壁江山,占有 今天的“鱼米之乡”。一年四季,水产畜 禽菜蔬联合上市,为烹饪技术发展提供了 优越的物质条件。由于又融汇了南方很多 民族的民风、民俗和饮食习惯,逐渐形成 了今天苏菜的雏形。
即使是调味的作料,如番茄酱、芥末糊、 柠檬汁、辣酱油,也都是现吃现加。以 上种种都体现了“西方重分别”。
中国烹调的核心是“五味调和”即《文子
· 上德篇》所称之“水火相憎,鼎鬲其间 ,五味以和”。《吕氏春秋· 本味篇》称 赞“五味以和”是“鼎中之变,精妙微纤 ”。
中国的“五味调和论”是由“本味论”、
“气味阴阳论”、“时序论”、“适口论 ”所组成。 既,要在重视烹调原料自然之味的基础上 进行“五味调和”,要用阴阳五行的基本 规律指导这一调和,调和要合乎时序,又 要注意时令,调和的最终结果要味美适口 。
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
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即或是家常菜, 一般也是荤素搭配来调和烹制的,如韭黄 炒肉丝、肉片炒蒜苗、腐竹焖肉、芹菜炒 豆腐干……
他们以冷饮佐餐,冰镇的冷酒还要再 加冰块,而舌表面遍布的味觉神经一 经冰镇,便大大丧失品味的灵敏度, 渐至不能辨味; 那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生 吃的蔬菜,白水煮豆子、煮土豆,虽 有“味”而不入“道”。 凡此种种都反映了西方人对味觉的忽 视。
——法式菜 由于历代法国国王崇尚美食,使得当时的 法国名厨辈出,奠定了法式菜在西餐中的 重要地位。— “吃在巴黎” 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盛行的煎 嫩牛排及各种少司 的制作方法等 传到了法国, 使法国菜更加 丰富起来
中外饮食文化
第一章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1.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2.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与研究内容。
典故导入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继伏羲氏之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说人物。
因为他发明了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
那时候,因为动物或凶猛或灵活,难以捕捉,导致食物缺乏,饥肠辘辘的人们将进食的目标放到了容易采摘的植物身上。
殊不知,以植物为食物的风险并不比动物小。
那时的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
神农为此决心尝遍百草,能吃的放在身体左边的袋子里,介绍给别人吃;不好吃的就放在身体右边的袋子里,作药用;不能吃的就提醒人们注意别吃。
【想一想】原始人类的食物来源不外乎是动物和植物。
请想一想以动物或植物为食,各存在什么样的风险?第一节 饮食的起源一、食物的来源人类早期的历史,是一部以开发食物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历史。
人类的食物来源有哪些呢?人类食物的早期来源不外乎是动物和植物。
古人类是一群群、一代代饥饿的猎民。
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人类要与形体和力量上远远超出自己许多倍的各种动物搏斗,庞大的犀牛、凶猛的剑齿虎、残暴的鬣狗,都曾经是人类的腹中之物。
其他温顺柔弱的禽兽,还有江河湖沼的游鱼虾蚌,就更是逃脱不了这些原始的猎人和渔人的搜寻了。
除动物之外,古人类更可靠的食物来源是什么呢?是植物,是长在枝头、结在学习目标第一章中国饮食文化概论2中国饮食文化(第2版)藤蔓、埋在土中的各类果实和野蔬。
在连这些果蔬一时也寻觅不到的时候,人类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转向植物的茎秆花叶,选择品尝那些适合自己胃口的东西。
植物作为食物的危险性比动物小吗?不,植物作为食物的危险性比动物更大。
人们不知通过多少代的尝试,也不知付出了多少生命的代价,才筛选出一批批可食用的植物及其果实。
二、饮食方式的改变纵观人类的饮食历史,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生食时代,二是火食时代。
人类最初的饮食方式,自然同一般动物并无多大区别,还不知烹饪为何物,获得食物时,生吞活剥而已,古人谓之“茹毛饮血”。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天津十八街麻花:口感油润、酥脆香甜、造型美观、久放不绵
乌鲁木齐风味饮食
兰州 小吃
臊子面是兰州又一著名的传统面食。据 说是由唐朝的“长寿面”演化而来,成 为老人寿辰、小孩生日及其他节日的待 客佳品 “福寿延年”之意。臊子面做工 ,含考究:先用羊肉、黄花、木耳、鸡 蛋、豆腐、蒜苗及各种调料做成臊子; 再用碱水和面,反复揉搓,然擀成厚薄 均匀的面皮,用菜刀切细,在锅内煮熟 。食用时,先捞面条,再舀臊子。汤多 面少,则臊子鲜香,汤味酸辣,面条细 长,筋韧爽口,成为营养丰富、老幼皆 宜的美味佳肴。
2、狭义饮食文化: 人们在长期的饮食品的消费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物 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种消费文化。
3、广义饮食文化:(生产文化+消费文化) 人们在长期的饮食品的生产与消费实践过程中,所 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吃的文化渗透到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吃”对我们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深刻的影响,存在 于我们的潜意识之中,这点从我们的日常语言和词 汇构成都可以看出。 见面发招呼“你吃饭了没有” 骂人“你个饭桶”“酒囊饭袋”“吃饱了撑的” 得意满足“吃香的喝辣的” 没意思“味同嚼蜡” 生活艰辛“酸甜苦辣”
粉肉围东蛇著 、、虾江、名 艇广、盐龙的 仔式烧焗虎菜 粥月鹅鸡斗点 等饼、、、有 。、蚝白烤: 沙油灼乳鸡 河牛基猪烩 、
而不味鲜料粤 于菜风粤 表成州菜粤 不淡别,广菜 世肴味菜 。,、,菜 腻,丰菜泛总 。新,具 以东主即 .嫩富肴、体 广江要广 颖并有 而,口新上 州三由东 奇以独 不讲味奇特 风种广地 异选特 生究尚且点 味风州方 而料的 ,清清尚是 为味、风 著广南 油而淡新选 代组潮味 称博国 , 、
与菜系形成 相关的因素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比其他文化更为真实而深入地反映出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
中国的饮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并在全球社会影响深远。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审美观念和现代发展趋势。
一、历史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夏商时期,当时的人们已经发展出各种食物、节日和宴会礼仪。
汉代以后,中国饮食文化逐步发展成当今所熟悉的形式,并与中国文化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从宋代起,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成为中国特有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二、审美观念
中国人在饮食文化中普遍遵循着“以美食诱人”的理念。
食物常常是根据不同的季节或节日而精心制作的,以使食物尽可能的美观、美味、实用。
此外,饮食文化还将强调表现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有不同的方法来表达宴会礼仪和谦虚的情感。
三、现代发展趋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对节日和宴会上备受关注的饮食文化也乐于尝试新的口味,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审美风格。
同时,饮食文化也在国内外被更多的社会群体所接受,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饮食文化也正在迅速融入其他文化之中。
综上所述,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一种交流,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劳动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精髓。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饮食文化也将在世界各地得以发扬光大,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文明的认识与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闭卷考试)一、名词解释1、饮食文化: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合。
2、食医合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形成最早的理论内容。
其标志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
3、饮食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
饮食养生是食医合一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
其思想体现在《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等本草学文著中。
4、孔孟食道: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
首先是孔子和孟子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食生活实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即孔子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子的食志—食功—食德。
5、果腹线: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一般表现为简单再生产)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量质食物的社会性极限标准。
6、果腹层:中国历史上饮食文化的社会基础层次,由社会广大最底层民众构成,是反映民族食生活基本水平的社会层次。
该层次的食生活基本水准经常在“果腹线”上下波动。
7、饮食文化创造线:位于果腹线之上的相对稳定的饮食生活社会性标准。
8、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最主要的)、民族、风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位。
9、中华饮食文化圈:以历史上中国版图为传播中心,以相邻或相近受中华饮食文化影响较深、彼此关系紧密的广大周边地区连接而成的饮食文化地域空间的历史存在。
10、饮食文化层:中国饮食史上,由于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饮食生活的不同社会层次。
11、满汉全席:中国清代光绪初期形成的官场筵式,又称满汉大席或满汉酒席,是康熙年间满席-汉席、道光时期满汉席的承续发展。
其基本特征是燕翅等海珍与烧烤菜肴的组合。
12、食医:见于《周礼》记载的周王廷职官,其职司是负责周天子、后和世子的膳事营养。
是见于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营养师。
13、《茶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成书于758年,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七千余字,著者陆羽。
《茶经》是中国茶文化成熟的标志,体现了系统的茶学思想和完备的茶道程序,对中国和世界饮茶风气与茶学发展影响重大深远。
14、酒道:中国酒道源于上古时代形成的酒礼,体现敬、欢、宜的精神,根本要求是“中和”,即孔子所说的“惟酒无量,不及乱。
”15、茶德:中国儒学传统君子完美人格修养对茶的比德思想,是传统茶人对茶与茶事的道德和哲学认识的升华,主要理解为:诚、清、真——“茶德三昧”,即:诚—诚厚、诚明、诚信、诚敬;清—清真、清俭、清正、清明;真—真情、真性、悟真、归真。
16、民俗:是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17、饮食民俗:是指人们在筛选食物原料、加工、烹制和食用食物的过程中,即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也称饮食风俗、食俗。
18、酒圣:中国历史上传统酒文化人中的上上品,他们凭借酒力实现了情感、思想的超越发展和超常的文化创造,李白等人是典型代表。
19、小康层:中国历史上的一种饮食文化社会性层次,位于果腹层与富家层之间,大体上由城镇中的一般市民、农村中中小地主、下级胥吏,以及经济、政治地位相应的其他民众所组成。
20、“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释义: 此诗为唐代一首著名的《新嫁娘词》,中国历史传统是家中饮食事务由妇女负责,礼俗新妇结婚三日即要承担起厨事工作。
新妇为讨得婆母的欢心认可,先要从小姑处了解婆母的口味爱好。
21、“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语,典出《论语·乡党》。
本意为祭祀用的饭要尽可能做到每一粒米都完整,作脍的肉料要切的尽可能均匀适度。
二、填空题1、英国人类学家E·B· Tylor 在1865年的《人类早期历史与文化发展之研究》一书中最早对“文化”的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
”2、公元7世纪中叶,孙思邈(581~682)所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千金食治》,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饮食疗疾专篇。
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语,见于《论语》一书的“乡党”篇中。
4、“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语见于中国先秦典籍“三礼”中的《礼记》一书中。
5、“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所说的话。
6、汉代时期,各种面食品都笼统地被称为“饼”。
7、中国人用筷子为助食具的历史已经有6000年之久,据《菽园杂记》等文献记载,“筷子”名称出现在明代。
答:食疗是针对目标进食者的已发疾病,以特选食料的计划进食为手段的医治行为;饮食养生则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与实践。
二者形似而实异,原则和目的均不同。
但两者都源于“食医合一”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都是科学合理的进食。
3、如何理解中国古代文献中“羊大为美”的意义?答:《说文解字》段玉裁注:“膳之言,善也。
羊者,祥也。
故美从羊。
”“羊大则肥美”。
羊在古代是黄河流域先民最主要的肉源;羊的行走、产乳、繁殖、增肥加重诸特点为一切人所需要依赖,是最重要的财富与食料;是最普泛的一般等价物;祭祀和会盟时最重要的牺牲;人际交往中的最重要礼物。
4、迄止19世纪时,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类别怎样?答:迄止19世纪时,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特征如下:在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内是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黄河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青藏高原地区饮食文化圈、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圈和素食文化圈等12个相对独立又彼此紧密相连的子文化区位并存的民族饮食文化区域形态。
5、“满汉全席”演化的历史阶段性、基本特征与原因是什么?答:满汉全席是清代光绪年间流行的官场筵式模式。
但其在清代的发展演变却经历了满席—汉席分立、满汉席、满汉全席三个不同形态的阶段。
康熙皇帝为了永固爱新觉罗皇朝政权统治的政治目的,不断强化满族的文化优势地位,于康熙二十三年对宫廷宴事礼制实行“满席—汉席”分立的改革。
“满席”名目正式出现,获得了“国宴”的尊贵名分,并且一直严格维系到清帝国的最后岁月。
但满席—汉席分立的习尚在朝廷以外的官场维系到道光初年便逐渐被合一的“满汉席”筵式所代替。
光绪初期,满汉席又被规模更大的满汉全席筵式所逐渐取代。
这既反映了满族饮食文化再造与维系的发生演变历史,也同时表明满、汉民族饮食文化相互影响并最终融汇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整体的必然结局。
6、“满汉全席”的相对稳定模式和不可或缺的品种是什么?答:“满汉全席”的相对稳定模式是指燕翅加烧烤的基本格局。
不可或缺的品种是指烤猪、烤鸭、烤排子和燕窝、鱼翅、海参等所谓“海八珍”类肴品。
7、“十美原则” 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十美原则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重要的思想结晶。
其具体内容是:质:原料和成品品质与营养的严格要求,是美食的前提、基础和目的。
香:鼓诱情绪、刺激食欲的气味。
色:悦目爽神的色泽。
形:体现美食效果,服务于食用目的的富于艺术性和美感的膳品形态。
器:精美适宜的炊饮器具。
味:饱口福、振食欲的滋味。
适:舒适的口感。
序:一台席面或整个筵宴肴馔在原料、温度、色泽、味型、浓淡等方面的合理搭配,宴饮设计和饮食过程的和谐与节奏化程序等。
境:优雅和谐又陶清怡性的宴饮环境。
趣:愉快的情趣和高雅的格调。
8、中国传统酒人文化品位界定的原则是什么?答:中国传统酒人是指历史上的文化酒人,即有学养的酒文化人。
界定的原则是:依照酒德、饮行、风藻的高低,分为雅清、俗浊、恶污三大等级九种类型。
9、孔孟食道的内容与意义是什么?答:孔孟食道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
首先是孔子和孟子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食生活实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即孔子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子的食志—食功—食德。
孔孟食道同时是孔、孟二人对其先优秀饮食文化传统和其时饮食文化优秀成果的总结,它同时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的主体食文化思想观念,而且是其后二千余年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主体思想与观念。
10、“五味调和”认识形成的依据是什么?答:“五味调和”原则是中国传统烹调术的根本要求和古代美食审鉴的最高境界。
“五味调和”理论至迟距今约3000年左右已初步形成,其认识形成的依据是:1)认识来源于传统的“和”的思想;2)是烹调经验的历史性总结;3)是人们对和谐味追求的结果;4)“和”思想体现了无止境发展的辩证关系。
“五味调和”理论的形成,是先秦时代人们对长期饮食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先秦诸子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饮食审美意识的反映。
11、怎样认识“七夕”节庆重新热起的现象?七夕节,又名七夕、乞巧节等,本源于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故事,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民间有妇女乞求智巧之事,故名。
七夕节的主要饮食活动是在农历七月初七日晚,家家陈瓜果食品,焚香于庭以祭祀牵牛、织女二星。
相当长时间以来,七夕节在大陆地区已经被人们淡忘。
但近年来由台北等一些城市酒店业的率导“中国情人节”的营销活动,使这一中华传统节日又得以焕发新的生机,七夕节已经开始再次被炎黄子孙所心仪,开始重新回到民族大众(首先是青年群体)的现实生活中来。
12、如何理解中国饮食史上“文化创造线”的意义?文化创造线位于果腹线之上,即居于果腹层与小康层的分界线与果腹线之间。
所谓“饮食文化创造线”,应当理解为是位于果腹线之上的相对稳定的饮食生活社会性标准。
只有长期相对稳定地超出果腹性纯生理活动线之上的饮食生活社会性水准,才能使文化创造具有充分保证。
13、简述中国年节文化的基本特征答:(1)多元复合。
多元复合首先体现在参加者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涉及到社会各层面。
其次体现在文化活动的多种功能上,往往融合了农事、娱乐、饮食、交际、信仰等多种功能。
(2)崇祖好祀。
中国人有崇祖好祀的传统,每逢年节,人们特意烹制专门的美味佳肴,以示对祖先神灵的虔诚祭祀。
(3)讲求功利。
人们在节日中的饮食活动无不透着趋利避害的功利性。
如过年吃年糕,寓年年高,吃鱼,寓年年有余等。
(4)异乎寻常。
古代中国普通居民的饮食水平是相当低下的,节日饮食则相对充裕得多。
(5)区域差异。
中国古代民间年节的饮食文化活动还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差异。
(6)功能显著。
传统节日有显著的社会功能,人们通过宴饮以及一系列节日活动加强亲族间的联系,调节人际关系,以及其他社会性意义。
14、简述中国古代“酒人”的基本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