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洞沟遗址

合集下载

银川水洞沟景点介绍

银川水洞沟景点介绍

银川水洞沟景点介绍
水洞沟,是我国北方一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旅游胜地。

位于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境内,距银川市约40公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最早的旅游景区之一。

景区内有水洞沟遗址、长城烽燧、西夏王陵、银川湖、西夏博物馆等名胜古迹。

水洞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五大景区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洞沟位于银川市兴庆区沙坡头区境内,距银川市区约40公里,在古代,这里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场所。

现在,它已经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最早的旅游景区,主要有三大景区:水洞沟遗址、长城烽燧景区和西夏王陵景区。

下面就由我来介绍一下这三个景区吧!
水洞沟遗址,位于水洞沟口附近的山坡上。

据考证,它是距今7000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当时这里居住着以狩猎为主的原始人。

该遗址出土文物中有大量石片、骨器等物,是研究古人类生活、劳动和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该遗址现存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发掘面积有4百平方米。

水洞沟遗址北侧约3公里处,距银川市区40公里。

—— 1 —1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夏银川灵武水洞沟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夏银川灵武水洞沟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夏银川灵武水洞沟遗址
银川灵武水洞沟位于宁夏银川市灵武市临河镇水洞沟村,距银川市19公里。

距灵武窑址西北31.9公里。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占地7.8平方公里。

民国十二年(1923年),由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这里发现,通过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

1963年水洞沟遗址中清理出有野驴、野马、犀牛、鬣狗、羚羊、转角羊、牛、猪等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原件一万一千多件。

石器的主要类型有尖状器、端刮器、刮削器,还有少量的砍伐器。

尖装器中以形状端正固定、左右对称明显、背有纵脊的器形为主要特征。

砍伐器和“二级打法”的石片显示了水洞沟石器和中国猿人石器的继承性。

还发现用鸵鸟蛋皮单面穿孔制成的圆形装饰品,用骨片磨制的骨锥,大量人工磨制的“刀片”水洞沟因此而成为中国最早发掘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

219333435_水洞沟2021发掘记

219333435_水洞沟2021发掘记

52化 石2023年 第2期化石新知快乐考古水洞沟遗址——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东西方文化的交汇所。

自1923年桑志华、德日进发现这处遗址起,水洞沟这三个字一直在我国考古学,尤其是旧石器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

2018年水洞沟遗址第1地点开启新一轮考古发掘,作为2021年水洞沟考古队中的一员,我有幸用键盘敲下这些文字。

在工地待了两个月听老师们接受采访介绍遗址概况没有十次也有八次——这话可能有点夸张,不过足以说明水洞沟遗址很重要,真的很重要。

学习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第三年我硕士毕业,刚从学校被院长拨了穗就带着对遗址的向往和发掘时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53化 石2023年 第2期对新生活的期待一个猛子扎进水洞沟,正巧赶上国家文物局今年举办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高级培训研修班,就知道这会是一次和过往暑假生活不太相同的经历。

田野发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学校时我也曾反复阅读过水洞沟遗址的科普读物、发掘报告和研究论文等等文章和书籍,对一些基础知识不可谓不熟悉,对遗址和典型器物的样貌也做过一些想象,但总是不太明晰。

直到我进入遗址,拿起手铲,发掘出第一件石制品,刮出第一片灰烬,这些想象才逐渐具像化。

我看到书上写过的宽面石核、石核边缘石片、莫斯特尖状器、鸡冠状石叶、鸵鸟蛋皮装饰品等等典型器物一一出现在我眼前。

我们把它们发掘出来,清洗干净,稳稳妥妥地放置在驻地的标本架上,仔细地阅读上面留存的古人类在制作它们时或刻意或不慎留下的痕迹。

老师和同学们时常一起讨论,提出各自的见解,也会经常发生观点的分歧,而分歧也恰恰是推动我们认识进步的起点,大家对此习以为常且乐此不疲。

水洞沟遗址的发掘现场与其他旧石器时代的遗址相比还有一群特殊的参与者,即是游客。

因遗址坐落于5A 级景区内,暑假期间正是旅游旺季,每天的气温越高,游客就越多。

他们在遗址前驻足停留、拍照纪念,边听导游讲解边提出一些问题——这是一般的。

宁夏著名史前文化遗址

宁夏著名史前文化遗址

宁夏著名史前文化遗址-水洞沟水洞沟遗址是四万年前古人类繁衍生息的圣地。

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这里发现了史前文化遗址,通过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水洞沟因此而成为我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

水洞沟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南缘,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使这里充满了雄浑、奇特的荒谷神韵,经历了千万年的风沙雕蚀,这里集中了魔鬼城、卧驼岭、摩天崖、断云谷、怪柳沟等二十多处土林奇绝景观,使人望而生奇,大有地老天荒、旷古玄远之叹。

独特的雅丹地貌,鬼斧神工地造就了魔鬼城、旋风洞、卧驼岭、摩天崖、断云谷、怪柳沟等二十多处奇绝景观,记录了四万年来人类生生不息的活动轨迹,使这里充满了玄远、雄浑的旷古神韵。

由“横城大边”、烽燧墩台、城障堡寨、藏兵洞窟等构成的古代长城立体军事防御体系,成为中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军事防御建筑大观园。

游史前遗址,阅长城水岸,穿土林峡谷,览边塞古堡,看藏兵洞窟。

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一一水洞沟!水洞沟距首府银川19公里,距机场仅15分钟的车程,银青高速及辅道穿景区而过,交通便捷,有近距城市远离闹市的优势。

来水洞沟的人多了,许多游客说,全国去了那么多地方,但是宁夏的水洞沟让我震撼了,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一步一景,绝无类同,或原始古朴纯净,或苍凉怪诞孤独,水洞沟的美看似天然去雕饰,实则是花费了很多的心血和智慧,强调的是与所处景观的自然协调,既美观又古朴。

为了营造远古的氛围,水洞沟的建筑色调都是由深浅不一的土色、石色和木色等原色组成的,水洞沟的桥则是石木结合的拱桥、小桥流水般的木桥,它们与蓝天、淡云、碧水、断崖、芦苇、鸳鸯、野鸭构筑了一个宁静、逸然的世外桃源。

水洞沟遗址博物馆的主要特点是在传统博物馆的基础上融入艺术性、文学性和高科技的创新元素。

以大型浮雕、270度大型半景画、动漫、幻影成像、实景和实物,结合世界最先进的声、光、电、可调式地震平台等技术的运用,真实再现四万年前远古人类打制石器、祭祀、渔猎等其乐融融的生产、生活场景及灾难来临时的震撼场景。

219333427_水洞沟遗址第7地点研究述略

219333427_水洞沟遗址第7地点研究述略

20化 石2023年 第2期化石新知考古探谜牛东伟 周士航遗址简介水洞沟遗址位于毛乌素沙地西南缘,银川盆地以东,行政区域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临河乡,是中国较早发现并且最早发掘的旧石器遗址。

该遗址自从1923年被发现以来先后经历了多次考古发掘工作,其中以本世纪初(2003-2007年)开展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最具代表性,出土了丰富的带有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过渡阶段特征的石叶制品和更晚阶段的大量装饰品、火塘、骨角器和细石器,表明水洞沟地区是研究东亚地区现代人生存行为与技术适应的重要区域。

综合来看,水洞沟遗址是一个包含12个旧石器地点的旷野型遗址群,分布于边沟河(黄河右岸的一条细小支流)下游两侧,文化遗存则主要埋藏于边沟河第二级阶地的河湖相堆积中,其中以水洞沟遗址第1地点(SDG 1)、第2地点(SDG 2)和第7地点(SDG 7)的剖面出露较为完整。

水洞沟遗址第7地点(SDG 7)位于第1地点东南约300m 处,埋藏于边沟河左岸第二级阶地内,沉积物主要由发育于湖滨地区的细颗粒沉积物尤其是粉砂和黏土构成,反映了水动力条件较小的湖滨相沉积环境。

连续三年(2003-2005年)的系统发掘工作揭露遗址面积约25m 2,文化层位于剖面下部(自然层7-10层),厚约3.5m ,出土万余件古人类活动留下的石制品、动物化石、鸵鸟蛋皮碎片以及装饰品串珠等文化遗物。

光释光测年显示该地点文化层的年代大致在距今3万-2万年之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

SDG 7出土野外编号的石质标本共计9286件,类型包括砾石/岩块(1033件)、石核(106件)、废片(9617件)、工具(121件)、砸击品(52件)和打制工具(5件,包括石锤和石砧),是一个包含各个类型但以废片类为主的组合。

SDG 7地理位置示意图(改自裴树文等,2014)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1化 石2023年 第2期原料经济——石料的获取和利用石制品原料是史前人类制造工具和从事生产、生存活动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因此,原料分析是探求早期人类对自然资源认知和利用策略的重要研究方法。

【宁夏灵武】水洞沟: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上)

【宁夏灵武】水洞沟: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上)

【宁夏灵武】水洞沟: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上)2011年8月4号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水洞沟景区在银川我住在一家临街的青旅,房间没有独卫,在公共盥洗室我认识了一位来自浙江独游中国的大姐,达成了一起去水洞沟景区看看的共识。

去程是坐银川到灵武的大巴,在水洞沟下;回程找了一辆顺风车回到银川。

水洞沟遗址记录了远古人类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历史见证,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前资料。

它向人们展示了距今四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存画卷,是迄今为止我国在黄河地区经过正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这里发现了史前文化遗址,通过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水洞沟因此而成为我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

如今,90多年来,经过六次考古发掘,在水洞沟出土了三万多件石器和67件古动物化石。

水洞沟地区又是我国北方明代古长城、“横城大边”、烽燧墩台、城障堡寨、藏兵洞窟等构成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军事防御建筑大观园。

水洞沟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南缘,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经历了千万年的风沙雕蚀,这里还集中了魔鬼城、卧驼岭、摩天崖、断云谷、柽柳沟等二十多处土林奇绝景观。

我们首先参观的就是水洞沟遗址博物馆。

古老的水洞沟村是由北方的先民们创造了窖洞式和地穴式的居室方式。

这种居室往往是建在黄土层较厚的山坡或沟岸上,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水洞沟人在此基础上改进了这种居住方式,发展成一种半地穴式建筑形式。

其方法是在黄土坡上先挖出一定深度的地穴,然后在地穴四壁确定为墙壁的地基上,用土坯(p)垒墙,使之达到一定高度,再以桁(xíng)条,木椽搭顶,复以柴草,柴草上面糊以泥土,防止漏水。

水洞沟村就是这样一个古老的半地穴式的聚集村落遗址,我国西北地区群众习称其为“地窝子”。

水洞沟村聚落共有29处地穴式建筑遗址,景区选择了其中的一些进行了恢复,让我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先民们的居住形式。

景区实在是太大了,除了多种交通方式接驳外,很多地方还是要靠走。

宁夏水洞沟的导游词范文

宁夏水洞沟的导游词范文

宁夏水洞沟的导游词范文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宁夏水洞沟,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

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

它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水洞沟遗址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采用了多种现代化的展示手段,生动地再现了水洞沟的历史变迁。

在这里,您可以看到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了解他们的狩猎、采集和制作工具的方式。

那些粗糙但充满智慧的石器,仿佛在诉说着远古的故事。

走出博物馆,我们来到张三小店。

这个不起眼的小店在水洞沟的发现历史中却有着重要的地位。

1923 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这里住了下来,并发现了水洞沟遗址。

接着,我们踏上了水洞沟的长城。

这一段长城是明代的遗迹,它见证了无数的烽火硝烟。

站在长城上,放眼望去,四周的景色尽收眼底。

一边是毛乌素沙漠的苍茫,一边是塞上江南的秀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后,我们来到了藏兵洞。

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军事防御工程。

洞内结构复杂,陷阱、暗器、通道等设施一应俱全。

在古代,这里曾是士兵们隐蔽和出击的地方,充满了神秘和惊险。

水洞沟的交通工具也十分独特。

我们可以乘坐马车、骆驼车,感受那种慢悠悠的节奏,仿佛时光倒流。

沿途还能欣赏到美丽的风景,蓝天白云下,草原和沙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再往前走,就是红山湖了。

湖水清澈,碧波荡漾。

湖面上,游船穿梭,给这片宁静的地方增添了几分活力。

水洞沟的地质地貌也非常丰富。

有峡谷、沟壑、沙丘等,每一处都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里的民俗文化也值得一提。

您可以欣赏到传统的歌舞表演,品尝到当地特色的美食。

总之,水洞沟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希望大家在这里度过一段愉快而难忘的时光。

现在,让我们继续前行,去探索更多的精彩!在水洞沟,您还可以参与一些有趣的活动。

比如,亲自体验制作石器,感受远古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或者参加沙漠冲浪,感受刺激与激情。

219333423_水洞沟遗址与“水洞沟模式”

219333423_水洞沟遗址与“水洞沟模式”

化 石化石新知封面故事水洞沟遗址与“水洞沟模式”高 星时光荏苒,水洞沟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程。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附近的水洞沟遗址是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苍茫的毛乌素沙地和涛涛东流的黄河之间。

该遗址区内分布着12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埋藏着技术特色鲜明、发展序列明晰、学术价值重大、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的史前文化系列。

这里还依托远古文化内涵发展为国家5A 级景区,成为一处文化旅游胜地和研学基地,2022年还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该遗址于1923年夏由法国学者桑志华、德日进发现并首次发掘,其后又经历一系列发掘与深入研究。

这里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始于4万多年前,在第1地点(最近发掘工作现场图见封面)出土带有勒瓦娄洼遗风的石叶技术遗存,在中国、东亚罕见,与欧亚西部和西伯利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初段(IUP )的遗存属于同一体系,被认为是早期现代人的文化标识,这使该遗址成为研究旧石器时代东西方人群迁徙、融合与文化交流及东亚现代人起源的一方热土。

相邻的第2地点则显示截然不同的文化面貌。

这里在始于3.7万年前的多个文化层里出现用石片制作的小型刮削器、尖状器等类型,回归华北长期流行的小石片文化传统,但一些石器加工得规整、精细,说明技术与文化在发展和跃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化 石变。

该地点还出土少许磨制骨器和逾百枚用鸵鸟蛋皮制作的精美串珠,保留热处理、密集分布的火塘等复杂的用火方式和中心营地的遗迹。

在传统的小石片文化体系中出现精致的石器、磨制骨器、装饰品、复杂用火等被看作是早期现代人群文化标记的遗存,表明这里的本土古人群也已演化入现代人的行列。

第12地点已在迸发着文明的火花。

这里出土约1.2万年前的丰富文化遗存,包括技艺精湛的细石叶制品、精美的磨制骨器、骨柄石刀、石磨盘与石磨棒等。

骨质梭形器的出现表明当时的先民已会织网,以此捕捉飞鸟走兽;石磨盘与石磨棒在后期的农业遗址中常见,表明农业的种子已在这里种下。

219333436_远古四万年——2022年水洞沟遗址小记

219333436_远古四万年——2022年水洞沟遗址小记

56化 石2023年 第2期化石新知快乐考古远古四万年——2022年水洞沟遗址小记潘 浩水洞沟遗址是旧石器考古工作者的圣地,自1923年发现并发掘以来,多少重要的考古工作者在此地展开工作和研究。

按照学术界的阐释,水洞沟遗址是中国最早发现并发掘的旧石器遗址之一,该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同时具备华北旧石器时代特征和勒瓦娄瓦技术特征,对于研究东西方人群的迁徙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暑假,中央民族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家单位在水洞沟1号地点展开为期一个多月的考古发掘。

期间发掘队员除上述单位外,还有来自吉林大学、西北大学、郑州大学、大庆博物馆等20余人在水洞沟驻地共同工作和生活。

笔者有幸于2022年暑假对水洞沟进行考古发掘,故以此记录水洞沟遗址。

水洞沟印象水洞沟遗址对于任何学旧石器考古的研究生而言都不会陌生,因为这里曾被誉为是中国旧石器考古的起源地之一,在王幼平先生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里更是称其为中国旧石器考古的三大摇篮之一。

因此,作为一名刚学旧石器考古未满一年的旧石器考古研究生,在来之前,我的心里充满了激动和喜悦,甚至有对于水洞沟遗址的神圣感和即将前往实习的荣誉感。

旅途虽遥远,横跨几千里,坐火车需要30多个小时,可是心里早就向往水洞沟了,自然是开心万分的。

考古队本次要发掘的是水洞沟1号地点。

有落日下的烽火台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57化 石2023年 第2期关于该地点的介绍,其他相关文章已经有很多了,在这里我只补充如下几点个人认为的浅见:(1)这是水洞沟遗址群(共计12个地点)中最早发现并发掘的地点,也是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工作做得最多、最充足的地点。

(2)水洞沟1号地点的地层,剖面保存较好,至今尚存60年代考古发掘的地层剖面,其堆积情况大致是在史前大洪水时期形成砾石层,大洪水褪去后,古人类选择了靠近河流或水源的地点,并在此生活,留下了一层巨厚的黄土层,即今日尚能见到的断崖是也。

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水洞沟(一)

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水洞沟(一)

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位于宁夏灵武市临河镇水洞沟村,南距灵武市30公里,西距银川市19公里,距离河东机场11公里,北与内蒙古鄂前旗相接,占地面积7.8平方公里。

水洞沟地区是三万年前人类繁衍生息的圣地。

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这里发现了史前文化遗址,通过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水洞沟因此而成为我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

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

被国家列为全国文物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之一、"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荣获"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银奖。

水洞沟内有三公里长的芦花谷,芦花谷内芦苇摇曳生姿,走在其间的小路上,陶醉在那苇荡丛中,此刻心情一片宁静。

红山湖内绿波荡漾,游船往来,水岸长城,难得一见,在游船上观赏雄伟的古长城,别有一番情趣。

水洞沟景点简介

水洞沟景点简介

水洞沟景点简介一、景点的位置和交通水洞沟在哪呢?它在宁夏灵武市临河镇。

去那可方便啦,可以坐汽车,要是从银川出发,没多会儿就能到。

到了那,一下车就能感受到一种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

二、景点的历史这地方的历史可老长了。

据说啊,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呢。

想象一下,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人类在这儿生活啦。

那时候的人是怎么打猎的,怎么生存的,都能在这儿找到一些痕迹。

在这里,好像能穿越时空,和远古的人类来一场对话。

三、景点的景色1. 独特的地貌水洞沟的地貌超级独特。

有那种经过岁月侵蚀形成的沟沟坎坎,看起来就像大地的皱纹一样。

走在其间,感觉自己特别渺小,就像一只小蚂蚁在探索一个巨大的迷宫。

而且啊,还有雅丹地貌,那些形状奇特的土丘,风一吹,感觉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2. 美丽的湖泊这里还有湖泊呢。

湖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的。

湖周围的芦苇随风摇曳,就像一群穿着绿衣服的小姑娘在跳舞。

有时候还能看到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特别灵动。

3. 丰富的植被各种各样的植被让这个地方充满生机。

有耐旱的沙生植物,它们顽强地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给这片略显荒凉的地方增添了一抹绿色。

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在路边、在山坡上偷偷地开着,像星星一样点缀着大地。

四、景点的游玩项目1. 骑骆驼骑骆驼可有意思了。

骆驼慢悠悠地走着,坐在驼背上,一颠一颠的。

看着周围的景色,就像古代的商队在沙漠中穿行一样。

骆驼的眼睛大大的,睫毛长长的,可温顺了。

2. 坐游船坐在游船上,划开水面,那种感觉特别惬意。

能近距离欣赏湖两岸的景色,有时候还能看到水鸟从头顶飞过,感觉自己就像融入了这幅美丽的画卷。

3. 参观遗址参观旧石器时代的遗址那可真是长知识。

看着那些古老的石器,听着导游的讲解,仿佛能看到远古人类使用这些工具的场景。

他们是怎么打磨石器的,怎么用这些石器打猎的,感觉特别神奇。

五、景点的美食1. 羊肉宁夏的羊肉那可是出了名的好吃。

在水洞沟附近就能吃到正宗的宁夏羊肉。

宁夏水洞沟明长城介绍

宁夏水洞沟明长城介绍

宁夏水洞沟明长城介绍
水洞沟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境内,是明代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华第一长城”。

水洞沟遗址距今有6700余年的历史,是宁夏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之一。

据考证,水洞沟遗址为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000年)文化遗存。

水洞沟遗址发掘的石刀、石镞等物,证明在距今4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活。

在此发掘出大量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000年)文化遗存,从而奠定了水洞沟文化的历史地位。

水洞沟遗址是中国最早发现、最早开发和最早进行考古发掘的古遗址,也是世界上同时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人类文化遗址,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类化石宝库和人类起源地重要物证。

水洞沟遗址出土的石器、骨器、玉器等珍贵文物,证实了当时人类社会已具有高度发达的文明。

水洞沟遗址出土的文物,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跨越了一个多世纪。

水洞沟遗址出土的文物主要有石器、骨器、玉器和陶器等,这些文物成为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文化的宝贵资料。

—— 1 —1 —。

219333437_水洞沟遗址的考古发掘与保护利用

219333437_水洞沟遗址的考古发掘与保护利用

59化 石2023年 第2期水洞沟遗址的考古发掘与保护利用有一说一高原 王潇玉水洞沟遗址(SDG )位于宁夏首府银川市东南28km 处,西距黄河18km ,行政区划属灵武市临河乡,地处银川盆地东部边缘,毛乌素沙地西南端,平均海拔约1200m 。

该遗址从1923年起,共进行了6次考古发掘,发现12处地点,其中经发掘的旧石器地点9处,分别为水洞沟第1、2、3、4、5、7、8、9、12地点。

水洞沟遗址的考古发掘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Teilhard deChardin )和桑志华(E .Licent )在内蒙古和宁夏地区进行古生物和考古调查时,在灵武市(当时为灵武县)水洞沟发现了该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共编号5处地点,并对第1地点(SDG 1)进行发掘。

1960年,中国和前苏联组建的中苏古生物考察队对SDG 1开展了发掘工作,共发现2000余件石制品。

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裴文中先生率领考察队对SDG 1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发掘,发现水洞沟文化以石叶为主要特征。

1980年,宁夏博物馆和宁夏地质局联合组成发掘队,再一次对水洞沟遗址开展了系统性的发掘工作。

将SDG 1的地层主要划分为全新世的“上文化层”和晚更新世的“下文化层”(水洞沟文化层)。

2003年至200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科院古脊椎所联合组队在水洞沟遗址开展新一轮发掘工作,先后对第2、7、8、3、4、5、9、12地点进行发掘。

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动物骨骼、装饰品等文化遗存,还发现了多处用火遗迹。

2018年至202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对SDG 1再次进行发掘。

发现大量具有旧石器时代晚期初段(Initial Upper Paleolithic ,距今约4万年)文化特征的石制品遗存。

水洞沟遗址保护利用的价值与优势水洞沟遗址自1923年开始发掘到现在,已经有100年的历史。

219333430_三踏边沟河,聆听水洞沟

219333430_三踏边沟河,聆听水洞沟

35化 石2023年 第2期快乐考古李 罡但凡对史前考古有些了解的人大概都听过“水洞沟”,我想这是除了周口店和泥河湾之外知名度最高的旧石器遗址(群)了。

水洞沟遗址是我国最早被发现、发掘和进行系统研究的旧石器遗址,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2021年盛夏旧地重游,算来是第三次踏访边沟河了。

2010年4月,有幸参加第12地点的前期发掘,遗憾学习时间太过短促,刚习惯西北干旱便匆匆离去了。

还记得发掘区是砖厂取土烧砖所遗留下的一片洼地,大部分文化堆积已遭破坏,断面上可见遗物丰富的文化层,相当明显。

也还记得当年陈福友老师带着我清理地层中出土的石磨盘,小心翼翼,可以想见一个学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学生在面对磨制石器时的激动和无措,还常常蹲在探方边儿对着一堆出土的石头,学着陈老师的样子,一件件挑选,一件件摩挲。

后期的发掘没能参与,也错过了见识更多精美的细石核的机缘。

但我已很是满足,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水洞沟遗址的奇妙,体会到毛乌素沙漠的纯净和柔软。

忘不了常常蹿出驻地进入沙漠的边缘,当四处寻觅的目光,落在细腻黄沙里露出的一截红色石英岩矛头时的喜悦和激动。

疾步走近,俯身抓起,如获至宝。

没有一个考古人不期待新的发现,这些发现填补脑海里对远古画面的一个个空缺,使之逐渐完整清晰。

2013年6月末,水洞沟遗址发现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银川举行,我第二次来到水洞沟。

记得那时刚结束在山东大沽河流域的调查,发现2013年参加“水洞沟遗址发现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后参观萨拉乌苏时与师友合影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36化 石2023年 第2期了几处旧石器时代地点。

会议日程紧凑而丰富,却又不失乐趣。

我在会上汇报了孙波老师早些年间在费县调查发现的一个旧石器地点。

第一次在如此隆重的国际会议上,面对国内外学界巨擘和同行,既紧张又兴奋。

会后参观了水洞沟第1和第2地点、贺兰山、西夏王陵和著名的萨拉乌苏遗址,并与诸位老师合影留念。

水洞沟遗址的感悟简介

水洞沟遗址的感悟简介

水洞沟遗址的感悟简介嘿,朋友们,今儿咱们聊聊水洞沟遗址那点事儿,保证让你听完心里头跟那黄土高原上的沟沟壑壑一样,有滋有味,感慨万千。

一踏上那片土地,就像是穿越了时空隧道,嗖的一下子回到了几万年前。

你瞧那水洞沟,名字听着就挺有水灵劲儿,但实际上,它可是个实实在在的“历史老人”,藏着无数祖先的秘密和故事。

走进景区,第一眼就能瞅见那沟壑纵横的地貌,就像是大自然亲手雕刻的艺术品,每一道沟、每一块石头都透着岁月的沧桑。

阳光一照,金黄金黄的,暖洋洋的,感觉整个人都被历史的气息包围了。

顺着小路往里走,嘿,你看那些远古人类留下的痕迹——石器、骨器、陶器碎片,还有那些洞穴里的壁画,虽然经过了风吹雨打,但依旧能感受到当时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想象一下,那时候的人们,没有手机,没有WiFi,但他们有智慧,有勇气,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明。

最让我震撼的是那个藏兵洞,哎呀妈呀,那叫一个错综复杂,迷宫似的。

据说这是古代人为了防御外敌而建的,里面藏着粮仓、兵器库,还有瞭望台,简直就是古代的“地下长城”。

走在里面,你得小心翼翼地,生怕一不小心就迷失了方向。

不过,这种探险的感觉,还真是挺刺激的。

除了这些,水洞沟的自然风光也是一绝。

春天,万物复苏,绿草如茵;夏天,绿树成荫,凉风习习;秋天,金黄满地,硕果累累;冬天,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站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我不禁感慨万千。

咱们这些现代人,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但有时候也会觉得空虚和迷茫。

而水洞沟的这些遗址和遗迹,就像是历史的镜子,让我们看到了祖先们的智慧和勇气,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朋友们,有机会的话,一定要来水洞沟走一走、看一看。

相信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悟和体验。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在水洞沟,你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能领略到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

10篇银川灵武水洞沟遗址藏兵洞游记

10篇银川灵武水洞沟遗址藏兵洞游记

10篇银川灵武水洞沟遗址藏兵洞游记01银川灵武水洞沟遗址藏兵洞旅游游记银川灵武水洞沟遗址中的藏兵洞,是我这次旅行的重头戏。

这个明代长城防御体系的立体防御工事,看上去像地道战的模式,但实际上却在峡谷土层内部挖掘,并且分成好几层,宛如迷宫,易进难出。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对这种古代军事遗址总是充满好奇。

藏兵洞中不仅有各种防御机关,比如侧面的连弩射孔,头顶的巨石铁笼,脚底的深坑尖柱,敌人若不知内情肯定就是死得随机了,还有一些地方则是储存粮食和武器,或是士兵休息的空间,其实洞中将军的休息室也是极其狭小简单的。

在情理挖掘藏兵洞时,发现顶部都坍塌了,现在的顶部是用铁丝铺设杂草覆盖的。

这使得藏兵洞更加神秘,仿佛将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让人不由得想象起当年那些勇敢的士兵们是如何在这里奋勇战斗的。

在参观藏兵洞之前,我还参观了银川灵武水洞沟遗址。

这个遗址是一个古代居民点,距今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

在遗址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文化,包括陶器、石器和房屋等等。

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文化。

整个旅程中,我特别喜欢藏兵洞。

这个遗址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还让我了解了古代军事的精髓,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如果你也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一定不要错过这个神奇的地方。

02银川灵武水洞沟遗址藏兵洞,这是我这次旅行的最佳收获。

藏兵洞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处立体防御工事,被称为“地下长城”,其设计巧妙,布局精良,是中国古代军事工程的杰出代表。

今天,我来到这里,想要一探究竟。

藏兵洞的设计非常巧妙,它并不是挖在地底下,而是在峡谷土层内部挖掘,并且分成好几层,宛如迷宫,易进难出。

这样的设计使得它成为了一处立体防御工事,可以在战争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洞内,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防御机关,比如侧面的连弩射孔,头顶的巨石铁笼,脚底的深坑尖柱,如此多的机关陷阱,让我不由得感叹这些古代工程师的聪明才智。

水洞沟遗址博物馆地震作文

水洞沟遗址博物馆地震作文

水洞沟遗址博物馆地震作文你能想象吗?那神秘又古老的水洞沟遗址博物馆要是遇上地震,那可就像一场时空错乱的大戏开演啦。

水洞沟遗址博物馆,那可是个藏着无数古老秘密的地方。

我每次去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像是一个穿越者,正一步步揭开史前人类生活的面纱。

那些陈列的石器啊,化石啊,都在静静地诉说着几万年前的故事。

要是地震突然来临,我猜首先那些古老的化石可能会在展柜里“惊惶失措”。

说不定那些原始人的头骨化石会想:“我在地下好好待了这么久,咋又晃悠起来了呢?”就像它们在几万年前经历过的自然动荡一样,只不过这一次,它们是在现代化的博物馆里。

而那些精美的石器,可能会像调皮的小豆子一样在展台上蹦跶。

原本整齐摆放着的石斧、石刀,一下子乱了阵脚,它们也许会互相碰撞,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仿佛在演奏一首慌乱的交响曲。

博物馆的讲解员们可就忙坏喽。

平时他们都是镇定自若地给游客讲述着古老的故事,这会儿可能一边要安抚游客,一边还得担心那些珍贵的文物。

他们说不定会大喊:“大家别慌,先让这些老祖宗的宝贝们安静安静。

”从建筑的角度看,水洞沟遗址博物馆的墙啊,柱子啊,也会在地震的威力下瑟瑟发抖。

我想现代的建筑技术应该能让它经受住考验,毕竟这可是守护着古老宝藏的地方呀。

要是墙壁会说话,估计会喊着:“地震兄,你可别把我弄倒了,我这里面可都是不能再有的宝贝呢。

”再说说那些游客,本来是怀着敬畏之心来探索史前文明的,突然遇到地震,肯定是又惊又怕。

有人可能会紧紧抱住身边的柱子,还不忘瞅一眼旁边的文物,心里想着:“我可不能让这古老的东西在我眼前毁掉。

”也有人可能会在惊慌中不小心撞到展柜,然后马上道歉:“对不起啊,不是故意的,地震弄得我晕头转向啦。

”不过呢,换个角度想,地震虽然可怕,但对于水洞沟遗址博物馆来说,也可能是一种特殊的考验和经历。

就像那些古老的文物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一样,这一次地震也是对博物馆保护文物能力的一次检验。

等地震过后,博物馆可能会更加坚固,那些文物也依然会静静地待在那里,继续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它们背后的故事。

参观水洞沟观后感

参观水洞沟观后感

参观水洞沟观后感
今天我们去参观了水洞沟遗址,从水洞沟遗址博物馆出来,我们沿着景区的路线参观了“远古部落”、“烽火连三月”、“石壁照影”、“独木成林”等四大展厅。

这些场景的介绍都非常的详细,让我们了解了很多历史知识。

其中最让我震撼的是一张图片,上面有一群人围着一只活着的恐龙,并不停地向它磕头,后来专家们把恐龙复原后才知道这只恐龙的年龄大约是30岁。

这个化石让我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强大,如果不是我们祖先那么勇敢、聪明,如果不是他们对大自然有那么大的敬畏心,还会有恐龙吗?再来看看“烽火连三月”这个展厅,这里是根据一些历史资料复原的,让我们知道了当时是什么样的情景:那时候没有飞机、没有大炮、没有坦克、没有火箭……但他们却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敌人。

最后来到“石壁照影”这个展厅,这里主要讲述了史前人类在山洞中生活的情况。

在他们居住的山洞中有一个很大的洞,洞口还有一个类似于门一样的东西,他们就是用这个东西来挡住外面射进来的阳光。

—— 1 —1 —。

水洞沟遗址博物馆地震作文

水洞沟遗址博物馆地震作文

水洞沟遗址博物馆地震作文《水洞沟遗址博物馆地震中的惊与奇》水洞沟遗址博物馆,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有古老的历史在里头打转儿。

可谁能想到,一场地震让这个本就有故事的地方又添上了新的离奇情节。

我当时就在博物馆里瞎逛,眼睛像寻宝似的,在那些古老的石器、化石上划来划去。

脚底下是那种踏实的石板路,可谁知道,突然这地就开始晃悠起来了。

刚开始我以为是自己头晕,晃得厉害了,旁边展柜里的小物件都开始哆嗦。

一个看着像破旧石头箭头的小玩意,在那儿像个跳舞的小丑,一小步一小步地移动着。

还有墙上挂着的介绍展板,像风中的树叶簌簌地抖。

我身边有个大哥,本来在那拿着放大镜,像是考古专家似的研究一块化石。

地震一来,那大哥“哎呀”一声,放大镜都甩出去老远。

这一嗓子把我吓得更懵了。

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也懵了,短暂的静止后才开始大喊“大家不要慌,有序往外面走”。

可这时候大家的脚步也乱,像一群没头的鸡。

我前面一个大妈,一手抓着自己的包,一手在空中乱挥,嘴里嘟囔着“我的老天呐,这咋回事”。

旁边还有个小孩,刚开始还好奇地笑,觉得这上下晃悠像坐跷跷板,结果被他妈妈拽着胳膊就往门外跑,那小孩的鞋都差点掉了。

跑出去之后,才缓过神回头看。

那博物馆还在那站着,不过感觉像是被狂揍了一顿的拳击手,有些歪歪斜斜。

周围的人都在叽叽喳喳讨论,而我的心跳还是像敲鼓一样停不下来。

这时候我想起刚在博物馆里那些被晃得乱七八糟的展品,心想那些古代的物件也算是经历了一场现代危机。

也许,就像它们曾经见证过无数的风雨变迁一样,这次也算是侥幸逃过一劫,希望下次再来的时候,还能见到它们好好地呆在那展柜里,讲着它们远古的故事,而我,也再不会在里面遭遇这么个慌里慌张的事情了。

《水洞沟遗址博物馆地震:一场意想不到的混乱》我那天去水洞沟遗址博物馆真的是倒霉催的,赶上了地震。

本来去这地方就想要好好享受享受那些历史的韵味,谁能想到遇上这么个糟心事呢。

我正看着那些有的没的石头骨头呢,就感觉脚底下有点不对劲儿,像是有个调皮的小鬼在下面捣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洞沟遗址水洞沟遗址位于宁夏自治区灵武县水洞沟附近。

水洞沟遗址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1920年比利时神父绍特在水洞沟东部的黄土状岩石断崖中,发现了一具披毛犀的头骨和一件很好的石英岩石器。

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在水洞沟发现了五个旧石器地点,通过发掘,获得了大量的打制石器和少量破碎的动物化石。

当时有的学者把水洞沟同内蒙古乌审旗萨拉乌苏的文化遗物合称为“河套文化”,认为是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存。

196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等单位,对水洞沟进行了多次调查和发掘。

除动物化石和石制品以外,还发现了骨器和饰物。

重新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两个地点的文化遗物是不相同的,水洞沟遗址应当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经过热释光方法测定,其年代为距今约4万年。

在水洞沟遗址共发现有石制品10000余件,原料以硅质灰岩为主,其次是石英岩,再次为砂岩、燧石等。

石器的绝大部分用石片或长石片加工而成,以背向加工的为主,也有向破裂面加工和错向、对向或交互加工的。

石器的类型以刮削器居多,尖状器,砍斫器很少。

在遗址发现的骨器有用动物的骨片磨制成的骨锥。

装饰品以鸵鸟蛋壳穿孔而成,边缘略加打磨。

此外,在遗址里还发现了用火的痕迹。

水洞沟遗址2006年4月份由环球游报社、全国31家都市类报纸联合主办的“中国最值得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

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前资料,被列为国家“十一五”文物保护规划重大遗址之一。

它向人们展示了距今3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存画卷,是迄今为止我国在黄河地区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80多年来,经过5次考古发掘,在水洞沟出土了3万多件石器和67件古动物化石。

其中构成水洞沟文化基础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术,可以和欧洲、西亚、北非的莫斯特、奥瑞纳时期人类栖居地的石器相媲美。

尤其是出土的大量勒瓦娄哇石核,与欧洲相当古老的奥瑞纳文化形状接近。

对这种地区相隔遥远、文化雷同的现象,外国著名考古专家认为是人类“大距离迁徙的同化影响”。

2007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文物除石制品、动物碎骨和用火遗迹外,这次发掘尤其重要的是还出土了近百枚精美的环状装饰品。

装饰品以鸵鸟蛋皮、骨片为原料,圆形,其外径一般在8毫米左右,用琢制和磨制结合的方法做成,中间钻小孔,孔径一般在2—3毫米,个别的有4毫米,有的表面还被矿物质颜料染过色。

完整、残缺、成品、半成品各种类型都有发现。

这些装饰品小巧、规范,为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同类遗物中制作最为精美者,极大地丰富了水洞沟文化的内涵,为研究当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行为模式和审美能力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水洞沟遗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阐述区域性石器技术传统的成因、远古文化的发掘和变异,以及晚更新人类在东北亚的迁移、扩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对3万多年前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时光有时会埋没一切,时光有时亦会重现一切。

直至目前,水洞沟依然是宁夏已知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址,随着考古发掘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其研究的持续深入,新的发现仍将层出宁夏水洞沟遗址旅游区位于宁夏灵武市临河镇,西距银川市19公里,南距灵武市30公里,距河东机场11公里,地处银川河东旅游带的核心部位,北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相接,是连接宁蒙旅游的纽带,占地面积7.8平方公里。

水洞沟遗址记录了远古人类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历史见证,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前资料。

它向人们展示了距今三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存画卷,是迄今为止中国在黄河地区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80多年来,经过六次考古发掘,在水洞沟出土了三万多件石器和67件古动物化石。

其中构成水洞沟文化基础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术,可以和欧洲、西亚、北非的莫斯特、奥瑞纳时期人类栖居地的石器相媲美。

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娄哇石核,与欧洲相当古老的奥瑞纳文化的形状接近。

对这种地区相隔遥远,文化雷同的现象,外国著名考古专家认为是人类“大距离迁徙的同化影响”。

水洞沟遗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阐述区域性石器技术传统的成因、远古文化的发掘和变异,以及晚更新人类在东北亚的迁移,扩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对三万多年前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洞沟地区又是中国北方明代古长城、烽燧、城堡、沟堑、墩台等军事防御建筑大观园。

保护区内,蜿蜒东去的长城、高台耸立的墩堠、古朴神秘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沟堑令人目不暇接,令人遥想当年“甲士拥矛驰战垒,将军拔剑逐胡兵”的壮烈场面。

水洞沟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南缘,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使这里充满了雄浑、奇特的荒谷神韵,经历了千万年的风沙雕蚀,这里集中了魔鬼城、卧驼岭、摩天崖、断云谷、柽柳沟等二十多处土林奇绝景观,使人望而生奇,大有地老天荒、旷古玄远之叹。

这两年多的开发建设使水洞沟旅游区已经成为一个集旅游观光、科学考察、休闲娱乐、军事探密为一体的旅游区。

随着水洞沟遗址博物馆、宁夏长城博物馆2009年开馆,水洞沟景区又增添了新的亮点。

水洞沟旅游区将成为宁夏最具文化底蕴、最具潜力、最具吸引力的高品质的旅游景区。

水洞沟遗址博物院水洞沟遗址博物院建筑面积4308平方米,外形仿水洞沟出土的石器造型,其摒弃了传统展馆的展示形式,以大型雕塑、270度超大型半景画、幻影成像、实景、文物等展示形式,结合世界最先进的声、光、电、可调式地震平台等技术的运用,再现了三万年前远古人类生产、生活和灾难骤起被迫迁徙的活动场景,它开创了中国博物馆展示的新形式,是中国西北地区唯一展示旧石器时代文化面貌的主题博物院,也是目前国内唯一、面积最大的室内观众介入式动感体验展馆。

博物院分地上环廊和下沉式展区两部分,地上环廊分为前言、人类演化史、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宁夏水洞沟文化遗址、结束语等5个单元。

下沉式展区以超大型半景画结合动态地面塑型,声光电等新媒体组合与中心控制系统对接,形成了真空间纯立体的震撼效果,真实再现了三万年前水洞沟人其乐融融的渔猎生活和灾难骤起雷鸣电闪、暴雨倾泻、洪水肆掠、山崩地裂等场景。

它开创了中国博物馆展示的新形式,其中多项专利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在文博旅游业界引起强烈轰动。

高科技之一:高分子硅胶人像2011年元宵晚会上李咏2的制作技术在水洞沟可近距离接触。

在馆内,水洞沟的发现者——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博物馆学家桑志华和水洞沟人张三用的就是高分子硅胶像,这种高仿真的雕塑人体皮肤有触感,血管和毛孔清晰可见,与真人外形别无二致。

高科技之二:国内唯一观众可介入式动态展厅下沉式展厅以其超大型半景画结合动态地面塑型,声光电等新媒体组合与中心控制系统对接,形成了真空间纯立体的震撼效果,真实再现了壮美的水洞沟原始风貌及其变迁。

这一项目是目前国内唯一、面积最大的室内观众介入式动感场景。

其中多项专利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在文博旅游业界将引起强大轰动。

明长城旅游区的明长城为土夯长城,是宁夏境内相对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长城遗址。

明长城西至入黄河巨龙的长城小龙头称为两龙交汇处,东至盐池境内。

站在长城上放眼眺望,北边的毛乌素沙漠,南边的水洞沟景区地貌尽收眼底。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于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一举夺回河套地区以及今甘肃以南大片土地,沿河“筑四十四县城”,于今长城北筑浑坏障,是否于此筑长城,历来有争论。

但2005年3月25日,《银川晚报》所载周兴华先生《大麦地史前“岩画维纳斯”的由来与黑山峡长城的始筑年代》一文中,引陈正祥教授在《中国文化地理》中说:“秦代长城的最西一段,大致是从今天灵武,金积、中卫、靖边(系靖远之误)经过兰州迄临洮。

”又引黄麟书先生《边塞研究》中说:“秦长城位置所在……以今地言之,起自甘肃省岷县城(临洮)西20里……入宁夏省,经中宁(旧时中宁、中卫系一县)县城之北,金积、灵武、陶乐三县城之西……”文章最后又引《汉书.匈奴传》载:“杨雄:以秦始皇之疆,蒙恬之威,带甲四十余万,然不敢窥西河,乃筑长城以界之。

”如果是这样,秦于灵武筑长城,与今之长城遗址有无关系,或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不得而知,尚待研究。

长城来历据史书载: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五月,突厥进犯并州,六月北周发山东诸民于今灵武北修长城。

这次所修长城,究竟是否就是秦长城?与今所存长城遗址有无关系?迄今为止,仍是未解之谜。

但据《隋书》载:“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命崔仲方征发民侠于朔方(隋代的朔方为今陕西横山县)、灵州(今灵武)筑长城、东至黄河,西距绥州(今陕西绥德),南至勃出岭(今陕西绥德东南),绵亘七百里。

”其中“东至黄河”是指起自于今横城向东。

第二年(公无586年),隋文帝又令崔仲方发丁十五万,沿长城朔方以东之险要处构筑城堡数十处。

据专家们从今存长城取样分析,其上部和内部筑城方法不同,上部为明代所筑长城,内里即隋长城遗址。

这就是说明长城是沿着隋长城的遗址复筑的,只是到了今盐池县境内,才有一段长城离开了隋长城遗址新筑。

所以《盐池县志》载:“今县城北头道边外侧,时隐时现有一道长城,从上红沟梁起向东至陕西省定边县盐场堡较为清楚,即隋代长城。

这段长城约20公里,为黄土夯筑,基宽9米,残高1米3米不等,倾圮十分严重。

”这段长城遗址,为今灵武境内长城原是隋筑长城,提供了实物依据。

到了明代,为了防止鞑靼和瓦剌贵族的南侵,在200多年间,几乎没有停止过修筑长城。

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就派大将军徐达修筑居庸关等处长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又修筑山海关等处长城。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12700余里,在宁夏境内分布为北长城,西长城,东长城。

现在看到的是东长城,起自黄河东岸的横城,经宁夏灵武、盐池两市县,入陕西定边县。

这段长城先后修过三次。

成化十年(1474年),总制尚书余子俊,王越修筑的“河东墙”(因在黄河以东,故称河东墙),自黄沙嘴(今横城北)至花马池(今盐池县),长387里,同时,还沿长城外侧挖了44000个“品”字形的深坑,为使敌骑到达时,不宜靠近长城墙体,以加强防守。

时称“头道边”,俗称“边墙”。

正德元年(1506年),三边总制杨一清又于灵州秦修“边墙”,得明武宗允准,因不依附宦官刘瑾等而得罪,被罢免总制三镇(即三边,延绥、宁夏、甘肃)军务,”所筑塞垣(即边墙)仅四十里而已。

”嘉靖十年(1531年),总制尚书王琼因“河东墙”距沿长城所筑城堡5至10公里不等,不便于防守,“同贼至不即知”,上奏朝廷,又将长城南移至堡城处修筑,以为守御之便,时称“头道边”,又称“明大边”。

原筑于头道边之北5至10公里处的“河东墙”,称之为“二道边”。

明称“头道边”的明长城,自横城至花马池,全长360里,称之为“深沟高垒”,其中自清水营以西至横墙或河边之70里的这段长城,是加固了原有的“河东墙”,自清水营以东南移10里重新修筑长城墙休,并在墙体的外侧挖成宽深各3丈的堑壕,使长城易守难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