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语法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语法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有很大不同。

在古代汉语中,没有固定的语序和动词时态等现代汉语中的常见语法规则。

下面我们将简要讨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差异。

在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兼语”这种语法形式。

在古代汉语中,一个动词可以带有多个宾语,表达的含义不同。

现代汉语中,每个动词只能有一个宾语。

此外,在古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倒装语序,这是现代汉语中很少见的。

例如,在古代汉语中,“吾之故去此地也”这样的话就可以说成:“此地,吾之故去也。

”而现代汉语中则是“我因为这个原因离开这个地方”,语序是不变的。

古代汉语的“连用并列句”是现代汉语中所没有的。

在古代汉语中,两个句子可以用连词连接在一起,同时都是主语和谓语的结构形式。

例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话中,“昨夜西风凋碧树”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两个并列的句子,表述的景象都是作者所遭遇的。

古代汉语中,同一个词可以在不同的位置上出现,并且可以改变一个句子的意义。

例如,“他喝茶”和“喝他的茶”这两句话的意义不同,但在现代汉语中,“他”和“茶”只能在特定位置上出现。

最后,在现代汉语中,有严格的动词时态规则,如“我今天吃了饭”和“我明天会吃饭”这两句话中的动词时态是不同的。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时态并不那么明显,无法仅从动词形态得出时间信息。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差异非常大。

古代汉语的语法灵活多变,有着词序任意、动词时态不明显和兼语等特点。

而现代汉语则有着相对严格的语法规则和时态,动词只能有一个宾语,动词的时态可由形态推知。

概述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

概述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

概述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编辑。

摘要:语法是语言中蕴含的使用规律,汉语文化延绵至今,其语法规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与发展。

本文旨在分析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力图站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明晰两者的区别,以便促成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古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语法;比较研究任何语言的组合都不能缺少一定的规则,所谓语法,正是语言表达习惯中所蕴含的规律。

伴随着时间的递进,语言在演进过程中其语法规律也会发生相应的流变。

从时间纵向轴上来看,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前者以后者为基础、从中发展而来。

但受到各类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作用,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毕竟是存在于不同时代的语言,它们的语法规律也有着必然的差异性。

无论是学习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应当把握住两者的规律,并正确认识古今汉语语法所存在的差异性,从而站在比较的视野下深化对两者的本质理解。

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虽没有词汇、语音方面的差异大,但归结到词类、句式的微观层面上,可以发现两者有着众多的不同之处。

在此,本文尝试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古今汉语语法差异性的表现。

一、古今汉语词法上的差异同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的词类也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然而有所不同的是,古代汉语中的虚词除了副词、介词、助词、语气词、连词之外,还包括一部分的代词,每类虚词的构成成分也与现代汉语存在不同。

除此之外,古今汉语中的实词活用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词法上的区别主要可表现为:其一,词类活用上的不同。

古代汉语实词不丰富,句法上也并不严格,存在词类分工不细、不明的状况,词类活用的使用较为复杂。

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并不多见,而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范围则相对广阔许多。

例如:(1)名词活用作动词、使动词、意动词,或者直接作状语。

"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即为名词作动词使用。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王";为"使称王";的意思,属于使动用法。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部分】一概论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古代汉语1,定义: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从时间上看,五四以前的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现在我们接触到的古代汉语是它三千多年来的书面语形式。

2,古代汉语的两种书面语形式:(1)文言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2)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与口语直接联系的新的书面语言,今普通话书面形式的源头,9DC末期出现12、13DC成熟3,古代汉语学习对象:文言文(二),现代汉语1,定义: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普通话和方言;(广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狭义)1955年确定(三),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前身,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二、普通话和方言(一),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是汉族人民在相互交往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通用语言,它是全体汉族人民间以及汉族和兄弟民族间,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交际用语。

是在同一民族内部通过长期相互交往在方言的基础上逐渐自然形成的。

(汉语方言只是为某一地区人民使用的语言,不仅在社会交际作用方面处于从属地位,而且在自身发展趋势中也是向普通话靠拢的。

)(二),口语和书面语1,口语:以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共同口语形式比书面语晚出现,最晚14DC,“官话”(一种全民族公用的语言)在北方话基础上开始形成,清朝时已全国通行。

2,书面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形式;(其源头:白话文)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通行全国。

3,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使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国语运动”(由汉语拼音运动引发)使民国初年“国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统一口语的读音)代替了“官话”。

(三),现代汉语七种主要方言:七种方言的划分并非地理划分,其主要依据方言的共同语音特点;方言间亲疏关系不同,闽、粤方言与共同语差别最大,其后依次是吴方言、客、赣、湘;按使用人口排列:北方言》吴方言》粤方言》湘方言》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语音最突出,词汇次之,语法最小1,北方话:北京话为代表,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在汉语各方言中分布地区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占约汉族人口总数70%包括四个次方言:(1),华北、东北方言(徐州,蚌埠)(2),西北方言(3),西南方言(4),江淮方言(长江以北,淮河以南)2,吴方言(江浙话):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8000多万,占汉族人口8.4%,第二大方言;分布在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分(不包括镇江)以及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

文言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异同

文言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异同

文言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异同汉语作为一种拥有悠久历史的语言,其发展经历了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文言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在很多方面都显示出各自独特的特点。

本文旨在探讨文言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异同,以期对汉语的历史发展和语言学理解有所帮助。

一、文言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相同点1.1 词序和成分结构文言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在词序和成分结构上有许多相同之处。

无论是文言还是现代汉语,基本的句子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宾语,这一点在两种语言中都有所体现。

例如:•文言: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现代汉语: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1.2 虚词的使用文言和现代汉语都使用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和语气。

例如,“之”、“乎”、“者”、“也”等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虽然形式上有所变化,但其功能和用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

如“之”在文言中常用作介词,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而在现代汉语中仍可用作助词,表示所属关系,如“我的书”。

1.3 句式结构文言和现代汉语都存在一些特定的句式结构,如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等。

这些句式在两种语言中的构造方式和表达意义的方式都有相似之处。

例如,文言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都常用“被”、“受”等词来表示。

二、文言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点2.1 词汇和词义文言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在词汇和词义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文言词汇丰富,一词多义现象普遍,而且很多词汇的现代意义与古代意义有所不同。

例如,“好”在文言中常常表示“喜欢”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更多用来表示“良好”或“优点”。

2.2 语法结构和规则文言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规则和结构存在许多差异。

文言句子往往较为简洁,成分省略较多,如主语、宾语等。

同时,文言中的助词、介词等虚词用法更为复杂,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判断。

现代汉语则相对简洁明了,句式结构也更为多样化。

2.3 语音和字形文言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另一个重要差异在于语音和字形。

文言文中的字词往往存在古音和异体字现象,而现代汉语则采用了更为简化的字形和语音系统。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语法功能 可以代替名、动、形 、数和副,还可 代替短语和句子。
请把请下把面下文面字文中字的中代的词代找词出找来出。来。
“是“谁是?谁为?什为么什偏么偏偏是偏我是的我父的亲父?亲”?” 多少多次少我次问我自问己自。己。
当我当为我这为个这世个界世的界黑的暗黑和暗痛和苦痛发苦出发第 一声出哭第喊一时声,哭父喊亲时就,像父山亲那就边像每山一那天边升每腾 的那天轮升红腾红的亮那亮轮的红太红阳亮,亮点的亮太了阳我,的点整亮个 世界了。我就的在整那个一世刻界,。父就亲在把那自一己刻铸,成父了亲我 永恒把的自向己往铸。成了我永恒的向往。
(五)量词
:表示计量单位的词。
1、物量词:表人或事物的单位。 如,个 位 根 本 片 双 串 寸 公里 两 斤 平方 吨 点儿 些 2、动量词:表动作行为的单位。 如,次 回 遍 下 遭 番
语法功能:主要同数词组成数量词。数量词可以 修饰其它的词。可以做主语、定语、状语等
:是起代替、指示作用的词。
请把在这段文字中的介词找出来。
我们从《离骚》中看到了屈原深 沉的忧患意识:他对于民族故国一往 情深,因之而喜,因之而悲。他为了 自己的祖国忍辱负重含悲苦行。
:用来连接词语、分句或句子表 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词。
1、连接词或短语:和 跟 同 与 及 以及
2、连接分句:不但 不论 因为 由于 宁可 不过 否则 可见 于是
1、人称代词:对人或事物起称代作用。如,你我 他它(们)自己 人家 大家 咱 您
2、指示代词:对人物或情况起指示或区别的作用。 如,这 那 这儿 那么 这样 那样这里 那 里情况起询问的作用。如, 谁 什么 哪 多会儿 哪里 几 多 多少 怎么
:附着在词语或句子上面,表附 加意义的词。不能单独使用。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摘要: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的语言,包括文言和古白话。

虽然文言的正统地位已被现代白话取代了,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

本文主要是简单地讨论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的学习、研究以及运用中的作用。

本文认为要想学好古代汉语,我们必须要多念古文,做到字、词、句落实,并逐步升华到理性上去理解。

关键词: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古代汉语,跟现代汉语相对,是古代汉民族的语言。

从时间上说,“五四”以前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我们今天接触到的,是它的三千多年来的书面语,包括文言和古白话。

所谓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中的语言,也指用文言写成的作品。

为了区别起见,可以把用文言写成的作品称为文言文。

所谓古白话,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这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也指用古白话写成的作品。

为了区别起见,可以把用古白话写成的作品称为古白话文。

现代汉语,这里是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现在,古代汉语已被现代汉语取代了,文言的正统地位已被现代白话取代了,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专门跟古籍打交道的人自不必说,因为他们需要借助古代汉语写成的典籍来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化.我们面临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批判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这需要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

也许有人会间:作为一个现代人,为什么还要学习、研究古代汉语呢?一方面,在某些场合,我们还很有读写古文的必要,例如游览名胜古迹,常常接触到文言,写对联,常常要用到古代汉语。

另一方面,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我们需要借鉴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包括中国古代人的研究成就,这需要我们现代人学习、研究古代典籍,从而也就需要学习、研究古代汉语。

再者,语言是发展的,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有继承,有发展。

要想高效率地学习和运用好现代汉语,必须学习、研究古代汉语;要想深人研究现代汉语,也必须学习、研究古代汉语。

文言文、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何不同?

文言文、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何不同?

文言文、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何不同?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其语法结构相对于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一些特点。

以下是文言文的一些语法结构上的不同之处:1. 字词顺序:文言文的字词顺序通常为主谓宾的顺序,与现代汉语的主谓宾或主谓宾补的顺序有所不同。

2. 语气助词:文言文中使用的语气助词较多,例如“之”、“乎”、“兮”等,这些助词在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

3. 动词变化:文言文中的动词变化丰富,包括时态、语气等的变化,这与现代汉语的动词变化有所不同。

4. 合词现象:文言文中常出现合词现象,将两个或多个字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词语,这在现代汉语中相对较少。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现代汉语是当代中国人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其语法结构相对简洁明了。

以下是现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结构上的特点:1. 主谓宾结构:现代汉语主要采用主谓宾结构,即主语在前,谓语动词在中,宾语在后。

2. 语序灵活:现代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可以通过调整语序来强调不同的信息。

3. 语气助词少: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相对较少,使用较为简洁明确的词汇来表达语气。

4. 时态语态:现代汉语中的动词变化主要包括时态和语态,使用简单的词尾或助词来表示。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许多差异。

以下是古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结构上的特点:1. 字词顺序:古代汉语的字词顺序相对灵活,可通过调整顺序来实现修饰、强调的效果。

2. 语助词:古代汉语中的语助词较多,如“乎”、“者”、“耶”等,这些助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较少。

3. 语气助词和拟声词:古代汉语中使用丰富的语气助词和拟声词来表达感情色彩,这在现代汉语中相对较少。

4. 动词变化:古代汉语中的动词变化较为复杂,包括时态、语态、语气等的变化,与现代汉语的动词变化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文言文、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一些区别。

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理解和学习这些不同形式的汉语表达方式。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ppt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ppt

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 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的词。 1、表程度: 很 更 太 极 顶 十分 非常 至少 起码 略
2、表范围:都 总 共 净 只 仅仅 光 单单 一概 就 统统 3、表时间:已 曾 刚 才 早已 正 将 便 常 一向 从来 4、表频率 :又 再 再三 还 屡次 重新 5、表状态 :大力 大肆 亲自 特意 连忙 悄悄 匆匆 公然
:是起代替、指示作用的词。 1、人称代词:对人或事物起称代作用。如,你我 他它(们)自己 人家 大家 咱 您
2、指示代词:对人物或情况起指示或区别的作用。 如,这 那 这儿 那么 这样 那样这里 那里 这 么些 那会儿 每 各 某 另 一切 其他
3、疑问代词:对人物或情况起询问的作用。如, 谁 什么 哪 多会儿 哪里 几 多 多少 怎么 语法功能 可以代替名、动、形 、数和副,还可 代替短语和句子。可做的句子成分同所代的词
短语
句子
句子的种类(用途和语气、结构、骈散等来划分) 句子的结构(单句、复句) 句式的变换、选用和仿用 ※ 语病的辨析与修改 ※ 句群 (句子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
根据语法功能和意义,把汉语的词分成两大类: 一、实词 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 词、数词、量词、代词。
二、虚词
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第一部分 现代汉语语法择要
语素
语素的种类
语素与汉字的关系(一字一素/一字多素/多字一素)
汉 语 语 法 知 识 结 构 图
词语
词语的种类(实词、虚词) 词语的结构(并偏支补陈加叠,外加名量很特别) 词语的意义(同义词、近义词、熟语、成语) 词语的色彩(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 短语的语法种类 短语的结构种类成语)

王力《古代汉语(语法)》

王力《古代汉语(语法)》

王力《古代汉语(语法)》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词(判断词)“是”字来联系,例如“我是中国人”。

但是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例如: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虢,虞之表也。

(左传僖公五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而母,婢也。

(战国策?赵策)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战国策?赵策)彼吾君者,天子也。

(战国策?赵策)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臣之所好者,道也。

(庄子?养生主)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例如:是吾师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在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战国策?魏策)(今天就是这样。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汤之问棘也是已[1]“是已”略等於“是也”,“已”字也是语气词。

?。

(庄子?逍遥游)在这三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今日”“武王”“汤之问棘”是主语。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於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

例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庄子?逍遥游)在第一个例句里,“是”字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情,其馀由此类推。

语法的演变

语法的演变




汉语史上动态助词产生

在汉语语法的演变中还产生了黏附在词末 表示语法意义的专用动态助词:“了”表 示行为动作的完成,“着”表示行为动作 的持续,“过”表示行为动作的曾经发生。 它们黏附在动词或形容词后,成为这两个 词类的明显的标志。这种意义的 “了”“着”“过”是隋唐以后逐步发展 出来的,如王力先生指出,这是“近代汉 语语法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
结构的重新分析的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所有实例都是结构A; 第二阶段,有些实例只能是结构A,有些实 例只能是结构B,还有一些实例既可以做结 构A理解也可以做结构B理解; 第三阶段,只有结构B。
以“把”为例,例句摘自王力《汉 语史稿》





1A. 无把铫推耨之劳,而有积粟之实。(《战国策· 秦 策》) 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墨子· 非攻下》) 2A. 诗句无人识,应须把剑看(唐 姚合《送杜观罢 举东游》) 2A/B.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唐 杜甫 《九日蓝田崔氏庄》) 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唐 杜荀鹤 《入入关因别舍弟》) 2B. 莫言鲁国书生懦,莫把杭州刺史欺。(唐 白居易 《戏醉客》) 3B. 便把手绢子打开,把钱倒出来交给小红。(清 曹 雪芹《红楼梦》第26回)
潘允中的分期



上古时期——从殷商至西周是上古前期, 从 春秋战国到秦是中期,西汉是上古后期, 东汉是过渡期。 中古时期——自两晋经过十六国时代至隋唐 五代 近代时期——自宋元明清至鸦片战争 (《汉语语法史概要》
我赞同的分期


上古时期——从殷商至西周是上古前期。从 春秋战国到秦是中期,西汉是上古后期。 东汉是过渡期。 中古时期——自两晋经过十六国时代 近代时期 ——自唐至鸦片战争。

语法概说古代汉语

语法概说古代汉语

吃+了 吃了+西瓜 他+吃了西瓜
吃了 吃了西瓜 他吃了西瓜
B、聚合关系:是指词语之间相互替换的纵向关系。
他吃了西瓜。 他买了西瓜。 他吃了橘子。 那个人卖了橘子。 组合关系
聚合关系
组合
我看小说

你听音乐

他写散文
思考
“我、他、老师、和、看见了”, 看看这些语言单位可以组成哪 些句子,从语言学的角度讨论 这个问题。
思考:
切分下列例子中包含的语素和 词
(“用_切语素,用/切分词。) 打扫垃圾 买一斤巧克力 学开摩托车 喜欢吃瓜子儿 他们俩来了 妹妹三岁了
区别词和短语,用的是扩展法
运用扩展法需要注意下列几点:
一是不能扩展成不同的结构。例如“马路” 是偏正结构型的合成词,不能扩展成联合 式——“马和路”。
句子、句群、段落的关系
将这些语法单位分成三级: 第一级:语素(构词单位)
第二级:词和短语(构句单位或叫 构件单位)
第三级:句子和句群(表述单位)
四、语法规范
(1)关于语法规范,注意以下几点: A、属于外族语言的说法,是不符合规范的。 B、属于古汉语的现在已经消失的说法,也
是不符合规范的。 C、属于方言的说法,是不符合普通话语法
第四章 现代汉语语法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语法概述
@学习要点 1. 掌握汉语语法的总特点和四个主要特点 2. 各级语法单位
格式:X把Y怎么样了。 风把门吹开了。 云把月亮遮住了。
一. 语法、语法学、语法系统 1. 语法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即词、短 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词语能否搭配、怎样搭配,句式之 间能否转换、怎样转换,都要遵循 一定的规则。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部分】一概论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古代汉语1,定义: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从时间上看,五四以前的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现在我们接触到的古代汉语是它三千多年来的书面语形式。

2,古代汉语的两种书面语形式:(1)文言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2)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与口语直接联系的新的书面语言,今普通话书面形式的源头,9DC末期出现12、13DC成熟3,古代汉语学习对象:文言文(二),现代汉语1,定义: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普通话和方言;(广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狭义)1955年确定(三),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前身,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二、普通话和方言(一),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是汉族人民在相互交往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通用语言,它是全体汉族人民间以及汉族和兄弟民族间,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交际用语。

是在同一民族内部通过长期相互交往在方言的基础上逐渐自然形成的。

(汉语方言只是为某一地区人民使用的语言,不仅在社会交际作用方面处于从属地位,而且在自身发展趋势中也是向普通话靠拢的。

)(二),口语和书面语1,口语:以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共同口语形式比书面语晚出现,最晚14DC,“官话”(一种全民族公用的语言)在北方话基础上开始形成,清朝时已全国通行。

2,书面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形式;(其源头:白话文)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通行全国。

3,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使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国语运动”(由汉语拼音运动引发)使民国初年“国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统一口语的读音)代替了“官话”。

(三),现代汉语七种主要方言:七种方言的划分并非地理划分,其主要依据方言的共同语音特点;方言间亲疏关系不同,闽、粤方言与共同语差别最大,其后依次是吴方言、客、赣、湘;按使用人口排列:北方言》吴方言》粤方言》湘方言》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语音最突出,词汇次之,语法最小1,北方话:北京话为代表,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在汉语各方言中分布地区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占约汉族人口总数70%包括四个次方言:(1),华北、东北方言(徐州,蚌埠)(2),西北方言(3),西南方言(4),江淮方言(长江以北,淮河以南)2,吴方言(江浙话):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8000多万,占汉族人口8.4%,第二大方言;分布在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分(不包括镇江)以及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法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法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一、词类:实词:(一)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①前面可以加数量词(一副对联)②前面不能加不、很之类的副词(不楹联、很对联)。

③后面不能加时态助词“了”(楹联了)①具体名词人、牛、山、水、对联②抽象名词友谊、立场、观点、思想方位词名词中表示方向位置的词常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后面东、西、南、北、前、后、中间、下边(二)动词表示行为动作或发展变化的词①前面可以加副词(刚走、很想)。

②后面一般能加“着”“了”“过”之类时态助词,表示动作的持续、完成或过去(看着、看了、看过)。

③多数能重迭(想想、看看、讨论讨论)①不及物动词(自动词) 醒、病、游行、觉悟②及物动词(他动词) 看、写、打、调查、讨论、认为能愿动词表示可能、必要或愿望等意思的词。

①不能重迭。

②后面不能加“着”“了”“过”表示时态。

③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

①表示可能的能、能够、可以②表示必要的该、当、应当③表示愿意的敢、肯、愿意趋向动词表示动作的趋向的词。

①不能重迭。

②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后。

来、去、上、下、进、出、进来、出去、上来、下去(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词。

①前面可以加副词(很好、不坏)。

②后面能加“着”“了”“过”这类时态助词,表示持续、完成或过去(红着、红了、红过)。

③一部分能重迭(大大、慢慢、清清楚楚)①性质形容词好、坏、大、小、方、高、美丽、英明、宽广②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常和量词结合,数词量词结合起来称为数量词。

①基数一、二、百、千、万、亿②序数第一、第二、第三③分数十分之一、百分之二十④倍数一倍、十倍、百倍⑤概数几(个)、十来(个)、一百上下(五)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①常和数词或指示代词“这”、“那”结合。

②单音节量词能重迭,重迭之后含有“每”的意思(个个、条条是每个、每条的意思)①名量词(物量词) 一个(人)、一把(鐮刀)、一屋子(人)、这匹(马)、那头(猪)②动量词去一次、说一遍、看一眼(六) 代词具有替代或指示作用的词①能够替代或指示各类实词。

概述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

概述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

概述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从汉语语法的发展可以看出,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有很多不同,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句法和调型等方面,比如说句子标点符号,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在此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古汉语和现代汉语词汇数量上有很大的差别。

在古汉语中,仅有较少的词汇,大多数词汇没有明确的写法,只有审音或标记,而现代汉语的词汇量比古汉语要大得多,除了古语,还有大量的现代词汇,其词汇书写法已明确规范、准确。

其次,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上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古汉语没有明确的语法体系,只有一些比较简单的语法规则,而现代汉语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语法系统,语法规则也有很多,已经被广泛使用。

此外,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古汉语的句法规则较少,主要以谓宾结构为主,而现代汉语的句法规则较为丰富,句子结构复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多种句法。

再者,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调型也有不同。

古汉语中,只有四类调型,比如说陈、律、规、诗;而现代汉语已经形成完善的一套调型系统,除了古汉语的调型外,还有新的调型,比如说反复调型、轮调型等等,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

总之,从汉语语法的发展可以看出,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

如今的汉语语法不仅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承载,而且在词汇量、语法、句法、调型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传承古典汉语的基础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为汉语精进提供了可能。

古代汉语中的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中的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中的语法知识(一)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情况比较多见。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主语发出或产生的,是与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相关的动作、行为和发展变化。

示例:1.天雨墙坏(《智子疑邻》)雨:下雨。

2.妇抚儿乳(《口技》)乳:喂奶。

3.会宾客大宴(《口技》)宴:举行宴会。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名:出名,闻名。

5.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腰:腰佩。

现代汉语中沿袭了这样一种语言现象。

如:不毛之地、鱼肉百姓、衣冠禽兽、不甘后人、这回他可铁了心啦。

(二)名词用作状语示例: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西:向西。

2.学而时习之(《〈论语〉十则》)时:按时。

3.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十则》)日:每天。

4.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夸父逐日》)北:向北。

5.xx碣石(《xx》)xx:xx向。

6.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像狗一样。

7.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客:当客人对待。

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箕畚。

9.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法:按照法律。

(三)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示例:1.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铁甲。

锐:锐利的武器。

2.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善良的人。

实:忠实的人。

3.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故:旧知识。

新:新知识。

4.众妙毕备(《口技》)妙:妙处。

5.亲旧知其如此(《五柳先生传》)旧:旧友。

6.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废:荒废的事业。

7.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红:花。

本节课教学,近期目标力图使学生了解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弄清楚关于词类活用的考点,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

远期目标引导学生运用本次课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他文言知识规律,给学生学习文言文一点方法指导。

在新课程对基础知识的终极指向重新审视之后,基础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比如告知式、灌输式已经不再适合。

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比较

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比较

——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比较‎一、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

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而言。

二、查《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概念。

页码如下:名词886‎动词301‎形容词14‎1数词117‎6量词792‎代词240‎副词397‎介词650‎连词782‎助词164‎4叹词122‎5主语164‎3谓语13‎16 宾语87 定语298‎状语165‎6补语10‎1三、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子‎:年少的我一‎直做着美丽‎的梦明确: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主状谓宾主语在谓语‎之前状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谓语‎之后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

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谓语:动词,形容词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四、短语:大于词,小于句。

任何句子不‎加标点即为‎短语。

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

可作主语宾‎语。

1、并列关系用“和、跟、同、与、及、以及、或”连接例如:工人农民城市和乡村‎、2、偏正关系名词和定语‎组成,修饰语+中心语。

定语是修饰‎语,名词叫中心‎语。

例如:壮丽山河3、方位短语(上下左右中‎东西南北前‎后)例如:黑板上4、“的”字短语例如:吃的、喝的、我们班的5、复指短语例如:司机老王B动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例如:调查研究2、偏正式(状语+动词)例如:立即动身3、动宾式:例如:挖地道4、动补式例如:变得更美丽‎5、连动式例如:开门进屋打‎开本讲课6、兼语式例如:请你参加(“你” 是“请”的宾语,“参加”的主语,一兼二职,兼语C、形容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例如:坚韧和刚强‎2、偏正式例如:非常生动3、形补:漂亮极了D、主谓短语例如:春天来了E、介宾短语介词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

古汉语(语法部分)

古汉语(语法部分)
的过程是这样:在先秦时代,主语后面往 往用代词“ 往用代词“是”复指,然后加上判断语。 主语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名词,如“ 主语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名词,如“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是人之所欲也”;也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句 子形式,或谓语形式,如“千里而见王, 子形式,或谓语形式,如“ 是予所欲也。” 是予所欲也。”(孟子公孙丑下)
• 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又可以根据有无专门
表示被动形式标志分成两类:一是只在语 义上表示被动而无形式标记的句子,叫做 语义上的被动句;一是被动句式。这种句 子在谓语动词前带有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 “被、叫、让、给、吃、教”等等。 被、叫、让、给、吃、教”
• “被”字句 • 被动式是指在形式上具有结构特点的被动式,或
中最主要的就是承认或否认某一件事,有时候是 追究原因。例如: 自是君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杜甫诗) 我不是不会,就是未谙得(明高僧传卷六) 由承认的意思又产生了变相的容许式。如: 奴才说是说了,还得太太告诉老太太,想个万全 的主意总好。(红楼梦第九十六回) 我给是给你,你若得他的谢礼,可不许瞒我的。 (同上第二十八回)
•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
随仇者,贞也。(韩非子五蠹) 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思考:这类“ 思考:这类“被”字句是不是被动句?
• 但是这些“被”字句后面不带“关系语” 但是这些“ 字句后面不带“关系语”
(即动作的施事)。带关系语的“ (即动作的施事)。带关系语的“被”字 句在汉末出现,到南北朝时增多。例如: 五月二十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 时表) 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言语) 亮子被苏峻害。(同上方正)
• “见”字句:用“见”字作为助动词。“见” 字句:用“ 字作为助动词。“
字句和“ 字句和“为”字句的不同之处是:“为” 字句的不同之处是:“ 字和被动词的中间可以插进一个实施者; “见”字句和被动词之间不能。例如: 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语阳货) 出必见辱。(墨子公孟) “见”字句要引进施事,必须要借助“于” 字句要引进施事,必须要借助“ 字句。例如:

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比较

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比较

——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比较一、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

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而言。

二、查《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概念。

页码如下:名词886 动词301 形容词141 数词1176 量词792 代词240副词397 介词650 连词782 助词1644 叹词1225主语1643谓语1316 宾语87 定语298状语1656补语101三、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子:年少的我一直做着美丽的梦明确: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主状谓宾主语在谓语之前状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谓语之后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

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谓语:动词,形容词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四、短语:大于词,小于句。

任何句子不加标点即为短语。

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

可作主语宾语。

1、并列关系用“和、跟、同、与、及、以及、或”连接例如:工人农民城市和乡村、2、偏正关系名词和定语组成,修饰语+中心语。

定语是修饰语,名词叫中心语。

例如:壮丽山河3、方位短语(上下左右中东西南北前后)例如:黑板上4、“的”字短语例如:吃的、喝的、我们班的5、复指短语例如:司机老王B动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例如:调查研究2、偏正式(状语+动词)例如:立即动身3、动宾式:例如:挖地道4、动补式例如:变得更美丽5、连动式例如:开门进屋打开本讲课6、兼语式例如:请你参加(“你” 是“请”的宾语,“参加”的主语,一兼二职,兼语C、形容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例如:坚韧和刚强2、偏正式例如:非常生动3、形补:漂亮极了D、主谓短语例如:春天来了E、介宾短语介词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

表方向,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对象等。

一般充当状语或补语。

例如:我们坐在高高的土堆旁边(补语)我们在高高的土堆旁边坐着(状语)F、固定短语包括:主要是成语二课时教学内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一、展示例子,思考在现代汉语中,1、名词能否做谓语?一般是由动词充当。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焉“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
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
善莫大焉(于之)
语气词用法: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
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
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
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
“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
孰、何、安、胡、曷——代词,“什么”
天下皆是也(这样的)
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
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
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
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
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
孰:指事,指人
何:何事。敢问何谓也(指的是什么)
安:指地方。沛公安在(在哪)
回答问题步骤:解释加点字
1)词性;2)功能(用法)3)今译
例:之:助词。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以:介词,宾语省略,可译成“把”。
(2)都有介词用法的虚词
以以介词用法为主:以五十步笑百步(以:助词,译作“凭借”。和“五十步”组成介
秦为知之(如果,连词)
与介词(两者间不并列):公与之语(“公”、“之”地位不平等,所以“与”是介词,“跟”)
子厚与设方计(介词,给)
与人耕佣(介词,被)
连词(两者间并列):吾与汝毕力平险(“吾”、“汝”地位平等,所以“与”是连词)
于:介词,引出时间、地点、行为主动者,表示被动:历试于天下(在);伤于矢(被)
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

首先,在古代汉语中,短语的顺序不像现代汉语那样严格。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依山尽”和“入海流”可以换位。

另外,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和形容词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

例如,
“白马”可以被解释为“白色的马”,也可以被解释为“纯白色的马”。

其次,在古代汉语中,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更为灵活。

例如,“我喜欢吃面条”可以被表达成“我对面条有好感”或“我心中有面条”的意思。

此外,在古代汉语中,使用被动语态的情况较少,而现
代汉语中则很常见。

最后,在语法结构方面,古代汉语更注重短语和词的平衡和韵律感。

这是由于在古代诗歌和文学作品中,语言的美感和艺术性更加重要。

而现代汉语则注重实用性和表达准确性,语法更加规范和严格。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存在很大的不同。

在深入
研究古代汉语的时候需要注意其独特的语法规则和特点,并且要结合
具体语言使用情境进行理解和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