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案

合集下载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诗经>二首》是部编本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包含两首诗《关雎》与《蒹葭》。

从教材编排上来说,这是初中三年来,《诗经》选编的第一篇。

从单元提示上来说,第三单元要求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重在通过几篇文言文的学习了解古人的思想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诗经》属于抒情类古诗文,是能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文本,所以我将《关雎》与《蒹葭》的教学目标都定位在“审美”上。

从课前预习提示来看,要求用心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同时要注意感受诗的韵律,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从课后思考探究来看,第一题是分析重章叠句的形式,第二题是分析比兴手法,第三题针对《蒹葭》的独特意境提出。

综合以上可梳理出一条线:读——解——品。

读诗,读诗中的节奏和韵律,解,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形式和比兴手法,品,品诗的语言,从语言去挖掘隐藏在语言背后,诗所歌咏的美好感情。

二、设计思路在备课过程中,我想到这是两篇文章,如果两篇设计为同一种上法,那教材没有必要安排《诗经》二首,大可《诗经》一首,也就让我开始思考,这两篇古诗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细读后发现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关雎》是《诗三百》的开门首篇,具有重要地位。

《关雎》为何能够作为开篇而存在,这就要联系到孔子了,孔子在《论语》中评价《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认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毛诗序中也说《关雎》“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有着教化作用。

教化天下什么呢?像《关雎》中的男女主人公一样,成为“君子”和“淑女”。

这篇诗能成为首篇,成为“风之始也”,跟这样的教化作用是分不开的,而作为现代青少年,有必要在这样十几岁懵懵懂懂的年纪,了解什么样的人是君子(淑女),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今天的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于是这篇《关雎》经过分析,就有了新的教学点,就是通过诗歌中语言的品读,分析“君子”和“淑女”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明白古代对君子和淑女的定位,从而使其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受到熏陶和感染(即第三单元的单元提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 《诗经》二首-优质教案.doc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 《诗经》二首-优质教案.doc

12 《诗经》二首《关雎》【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2、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理解诗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美好情境。

【学习重点】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篇诗歌。

原本只称《诗》,在先秦典籍里通称《》,汉代以后,儒家奉它为经典,始称《诗经》。

2、《诗经》包括“、、”三部分。

“风”为民歌,共有十五国风。

共一百六十篇,是《诗经》中现实主义的代表,其中大部分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大雅”和“小雅”的总称,共一百零五篇。

大雅(31篇),小雅(74篇),其中大部分是王室贵族所作;“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是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祭礼歌辞。

3、表现手法有、、。

赋为陈述(直接铺叙);比为比喻;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

“、、、、、”合称为《诗经》“六义”4、《诗经》中的诗歌多以言为主,多为隔行用韵,但不拘泥,章节常反复,多用叠字。

5、《关雎》这首诗是305首中的第首。

二、【自主学习】1 / 41、正音。

睢鸠( ) 窈窕( ) 好逑( ) 荇莱( )寤寐( ) 辗转()芼( ) 钟鼓乐之()2、解释加点的字。

关关雎鸠..君子好逑.左右流.之寤寐求...之寤寐思服.琴瑟友.之左右芼.之钟鼓乐...之3、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的意思。

三、【初步感知】1.这是一首写什么内容为题材的诗?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脉络分析:全诗可分为三章,请概括。

四、【品读探究】1、理解前两句。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②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2、阅读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2 / 4《蒹葭》【学习目标】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诗经》二首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和问题。首先,学生们对于古代诗歌的兴趣明显不足,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一定的距离感。这让我意识到,如何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是我在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讲授《关雎》与《蒹葭》的过程中,我尝试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多媒体手段,但感觉效果并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我未能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受到古代诗歌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改进,例如,通过举例说明古代诗歌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古代诗歌的重要性。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色,使学生学会从诗歌中提取美的元素,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思维发展与创造能力: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鼓励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解读、讨论诗歌的过程中,锻炼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经》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经》二首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之《关雎》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之《关雎》教学设计

《关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从“重章叠句”的方式中品析君子淑女的形象。

3、通过反复诵读和想象体会诗歌中抒发的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教学重难点】:1、感受诗歌音韵美,并体会“重章叠句”的方式。

2、探索诗歌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2018年,在央视大型诗词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中有一首歌曾连续两期被传唱,深受观众喜爱,它就是《关雎》。

下面我们一起用聆听的方式再来重温这一段好听的歌。

(播放音频)在这一段欢快的乐曲中,上至老者下至稚子,从华夏神州到世界各地,大家都满怀喜悦在吟唱。

请大家也来大声的诵读这首诗,探索一下你的发现。

预设: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引出“重章叠句”并板书。

二、浅吟低唱——看重章1、自由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明确:各节句数相等,而且有些句子大致一样,只是变动了几个字,这叫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之美。

2、利用微课,学习重章叠句。

3、老师范读,初步体会重章叠句的一唱三叹。

4、分角色朗读,感受重章叠句的回环往复美。

(师读黑色字,女生读蓝色字,男生读红色字。

)三、精叙畅读——追求爱1、请同学关注蓝色字体和红色字体重章叠句的部分,提问:反复吟诵的部分在内容上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追问)请一个同学用一句话概括诗歌的内容。

预设:有清晰的层次,有曲折的情感……君子追求淑女,求之不得时内心焦虑,求而得之时,高兴欢愉。

2、老师从诗歌的三章中找出表现君子追求淑女的几个动词,引出“求——思——友——乐”。

动作是心情的外化,这些动作反映出君子在追求淑女的过程中有怎样的情感变化?(整个过程有学生自主完成,并上黑板书写。

)预设:宁静美好——焦灼——愉悦3、师提问:既然是写君子追求淑女,为何以雎鸠鸟开头呢?明确: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就像君子求得淑女,形象地传达了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

原来先有美好的诗境,心生感动,才有了美好的诗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诗经二首-关雎》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把握古文韵律和节奏上存在一定难度,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着重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在讲授《关雎》的基本概念和艺术特色时,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但仍然感觉到部分学生在理解上有所欠缺。这可能是因为我对古代诗歌的背景知识介绍不够充分,或者是对诗歌中一些关键意象的解释不够到位。为了改善这一点,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前准备更多的图文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关雎》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爱情观。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关雎》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意象的运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代诗歌和《关雎》的异同,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关雎》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关雎》中的自然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活动。学生尝试仿写《关雎》的韵律和风格,创作一首简短的诗。
-词汇、词义掌握:学习课文注释,掌握如“关关”、“雎鸠”、“窈窕”等古代词汇的词义,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文化背景了解:认识《诗经》的成书背景,了解古代社会风貌,增强文化底蕴。
举例:《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重点在于理解“雎鸠”象征着爱情的忠贞,以及“窈窕淑女”和“君子好逑”所表达的古代婚恋观。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设计

五、结语
这首诗开头四句以起兴开篇,由成双成对雎鸠鸟引出男女爱情,并统领全诗。

然后运用重章叠句的方法,写出了男子求姑娘而不得,辗转反侧日夜不安的焦急心情。

最后,用虚写的方式,表达了男子对心爱的姑娘的深深爱慕和美好的愿望。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这里说说的“诗”,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蒹葭》被誉为中国的第一首朦胧诗。

朦胧最容易产生美感,产生联想。

在我们揭开《蒹葭》朦胧面纱之前让我们先走进2000多年以前的周代,去体会了解掌握《诗经》。

二、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播放示范录音】,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板书
设计
课后反思(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单击此处书写教学反思】。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朗读他们选择的诗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经》诗歌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探讨如何将古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应用到现代生活中。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4.感受《诗经》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培养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5.通过对两首诗歌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诗经》二首,使学生深入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审美体验,培养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经》的基本概念。《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关雎》这首诗。这首诗通过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赞美,展示了《诗经》中的情感美和艺术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的字词理解:《关雎》和《蒹葭》中的生僻字、古汉语词汇的理解和识记,如“关关”、“雎鸠”、“蒹葭”、“苍苍”等,以及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两首诗歌表达的爱情、婚姻观念,以及它们在古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意义。
-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比兴、对仗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在表达情感、营造意境中的作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12《〈诗经〉两首》之《关雎》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12《〈诗经〉两首》之《关雎》教案

12、《〈诗经〉两首》之:《关雎》教案(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教学难点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内容1、了解《诗经》2、学习《关雎》3、朗读背诵第一首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爱情,是人类追求与讴歌的永恒主题,今人如此,古人亦是如此。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诗经》里的两首民歌,体会我们的祖先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二、学习引导了解作家、作品1、学生查资料,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称为十五国风,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共160篇。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语气等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关关雎.(jū)鸠.(jiū)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hào)逑.(qiú)参.(cēn)差.(cī)荇.(xìng)菜寤.(wù)寐.(mèi)求之辗.(zhǎn)转反侧琴瑟.(sè)友之左右芼.( mào) 之钟鼓乐.(lè)之2、放录音,学生听读课文3、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4、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翻译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进一步理解文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12课《关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12课《关雎》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比兴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关雎》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歌中的比兴手法、韵律美等。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体验。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关雎》中的美好爱情描绘”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关雎》中的美好爱情描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引导者,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还存在观点模糊、逻辑不清的问题。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更加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关雎》的基本概念、美好爱情的描绘和诗歌韵律美有了更加全面的掌握。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课堂所学知识还需要在课后进行巩固。因此,我将加强对学生的课后辅导,确保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12课《关雎》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12课《关雎》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诗经》中的《关雎》,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 之《关雎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 之《关雎 》教学设计

《诗经*关雎》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温故学习上节课介绍的有关《诗经》的资料)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芼(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思读全诗,把握文意1、学生自学疏通文意,教师帮助理解个别字词。

2、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2课《诗经》二首 关雎 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2课《诗经》二首 关雎 教学设计

关雎【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一)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

(二)学习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结构。

(三)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它朴素优美、韵律和谐的语言特点。

(四)背诵诗歌。

二、能力目标:(一)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

(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提高想象力。

三、德育目标:(一)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培养健康纯洁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问题探索法、讲练结合法、归纳法。

【教学重点】1.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这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语:今天在上课之前老师首先要向大家介绍一本书,然后请大家在听完老师的描述之后回忆一下这本书是哪本书。

(一)它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三)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四)它收集了从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六世纪春秋中期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

(五)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没错,这部作品就是《诗经》。

而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就是《诗经》中的首篇——《关雎》。

二、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儒家经典之一。

它收集了从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初到公元前六世纪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有15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共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共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乐歌,共40篇。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

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三、介绍《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之《关雎》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之《关雎》教案
在小组讨论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通过这种互动交流,学生们对《关雎》的理解更加深入。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观点缺乏自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虽有亮点,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之《关雎》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之《关雎》。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关雎》的诗意、韵律、节奏及表现手法;
2.对《关雎》中重要词句的理解和赏析,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等;
3.掌握《关雎》所反映的古代婚恋风俗及文化内涵;
4.分析《关雎》中所体现的儒家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等;
1.对古汉语词汇的讲解和训练,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3.创设更多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和情感;
4.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关雎》相关的文化或情感问题。
2.诵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关雎》的集体诵读。通过诵读体验诗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的美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诵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它以比兴的手法表达了古代青年对爱情的向往和赞美。我们要了解这首诗的基本结构、韵律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2课《诗经》二首 关雎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2课《诗经》二首 关雎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关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3.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品味,创设情境,体会人物情感,品味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诗经》的文化魅力,正确认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教学重点】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歌曲《在水一方》导入。

二、介绍《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三、朗读欣赏。

(一)听录音播放。

要求学生:1.找出韵脚字。

2.给生字注音。

溯洄sùhuí晞xī湄méi 跻jī坻chí涘sì沚zhǐ(二)教师指导。

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第一节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品德好的美丽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文。

第二节、第三节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节、第五节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12.1 关雎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比、兴”的手法。

2、反复诵读诗歇,感知诗歌大意,把握全诗主旨。

3、朗读背诵,积累名句。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1、朗读并背诵诗歌,积累名句。

2、了解“比、兴”的手法。

3、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雎鸠: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二、作者作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共160篇,其中大部分为周代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宾宴享。

“颂”是祭祖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祖,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现存共40篇。

三、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关雎》是《诗经》的首篇,通常认为本诗是我国爱情诗之祖。

四、文题解读篇名取自该诗的第一句“关关雎鸠”“关”即“关关”,拟声词;“雎”即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五、知识链接——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们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赋就是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情志。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兴则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兴大多在诗歌的发端,如《蒹葭》一诗就运用了兴的手法。

赋在《诗经》中运用得十分广泛,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在《诗经》中都是很常见的。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中,赋是基础。

比兴手法是《诗经》开创的,它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种非常好的表现手法,在现在的歌词中,这种手法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

12课之《关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3、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学情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课,这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尽管诗歌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并非易事。

本诗的主题是学生较感兴趣的爱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情感表达真挚。

学生在初一的语文学习中,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在内容的理解上,有自己的见解,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对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有正确、积极的体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2、学习诗歌中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2、品析体会诗歌的形象美、语言美、表现手法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由图中展示的画面,你会联想到什么?(展示图片,请同学自由发言。

)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想法,很是精彩。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图片中的鸟。

雎鸠,鹰类水鸟,相传此种鸟有定偶,故以喻男女之恋。

又名鹗、鱼鹰。

那么如果古代的君子看到了眼前的雎鸠、听到了它们的叫声又会联想到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关雎》,品读一番。

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请同学简介《诗经》。

教师明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音乐。

“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2、简介《诗经》章法特点:教师明确:《诗经》章法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重章叠句:也叫复沓,是指一首诗有若干章节构成,每章的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地变换少数字词。

便于作者抒发情感,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教案

12《诗经》二首第1课时关雎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3.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

一、导入新课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诗经》,体验诗歌之美1.了解《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教育部审定2018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使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

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

2.生字识记。

雎.(jū)鸠.(jiū)好逑..(cēn cī)..(hǎo qiú)参差荇.(xìng) 芼.(mào) 窈窕..(wù mèi)..(yǎo tiǎo) 寤寐3.重点语句翻译。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明确: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明确: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明确:姑娘美丽又可爱,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中、解读中、品读中,把握诗歌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方法:诵读、联想、想象、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关雎》吟唱(课件)。

同学们,你们熟悉这里面的唱词吗?这是《关雎》,出自《诗经》,哦,诗歌也可以唱。

以后我们也可以用唱的方式来记忆诗词。

这样既有诗的内容的滋养,也有音乐的陶冶。

刚才我们说这是《诗经》中的关雎,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

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怎么说话,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

今年我们就走近《诗经》,欣赏其中的《关雎》,相信这一定是大家喜欢的内容。

二、了解诗经:1.《诗经》就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的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列入“五经”之首。

2.《诗经》六义:作品分类:《风》:国风,各地的民谣;《雅》:大雅、小雅,属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表现手法:赋:铺陈直叙。

比:类比、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3.问:《诗经》里的诗词我们是首次学习,但《诗经》里的成语、名句、名号我们都接触过了。

只是我们不知道是出自《诗经》,因此《诗经》离我们很近,也看出《诗经》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你知道多少?例:哀鸿遍野:《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爱莫能助:《诗经·大雅》“维仲山甫之,爱莫助之”。

不可救药:《诗经·大雅》“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情熇熇,不可救药”。

小结:《诗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我们。

它的文化传统滋养着我们的民族,它的元素始终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液里。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关雎》,汲取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精神营养。

三、诵读、感知1.试读、正音窈窕、淑女、好逑、寤寐、荇、芼。

2.再读、节奏3.美读、情感(课件范读)(1)大家认为这首诗是什么内容的?一位君子对河边采摘荇菜的淑女的追求,思慕。

全诗重在一个“求”字,那在君子追求淑女的过程中,君子的心里或者情感有何变化呢?喜悦、爱慕→苦闷、惆怅→陶醉、幸福。

激动、心旷→苦闷、焦虑→喜悦(2)那么,我们对语速和字的轻重音把握得好,读得就会抑扬顿挫,就会读出人物的形象(再读、评价)。

四、赏读、品悟我们学习诗歌,重在欣赏,大家说,学习欣赏诗歌往往从哪几个方面来欣赏呢?你认为这首诗有几美?(一)意境美:(二)情感美:(三)形象美:(四)语言美:(五)艺术表现美:那好,我们来细细口味。

1.吟读诗歌入情要先入境,如果把这首诗当成一个情景剧,应该有几个情景?你能用最精炼的话概括吗?雎鸠和鸣、少女采荇、忧思难眠、琴瑟鼓乐。

2.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我们发挥一下我们的想象力,描绘一下开头的场景:(想象、体会美)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子一唱一和,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风参差飘摇。

通过描述,我们仿佛进入了美妙的绿洲,徜徉在河边的美景之中,目睹窈窕淑女的劳动情景,一切都那么宁静、美好。

(再读开头,体会)美好的意境不单单是由自然界的景物来构成,还应该有其它的物象,人或情。

3.如果说眼前有一幅画,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一位美丽的女子,她在随风飘荡的荇菜丛中采摘荇菜。

4.大家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女子?(人物形象分析)外表美:窈窕这是一位身段苗条,长相俊俏的姑娘,读到窈窕一词时,你肯定会有想象:仿佛有位姑娘穿着、长相、气质、都历历在目。

那你能用一段话或一首诗词来形容或称赞一下她吗?我们看看有多美。

(训练想象、描写、体会诗意)(外在形象美)引曹植《洛神赋》(学生齐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绿波”。

《诗经·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溥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滚滚。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引《水仙花》:窈窕淑女意矜矜,不抹浓妆淡酒醺。

缘水有心藏倩影,凌波无意饰文心。

含情脉脉频频笑,依韵殷殷久久馨,书案屏前常问迅,愿和仙子做知音。

诗中的君子只是被淑女的外表吸引了吗?(内在品质美)文静美好、贤淑善良、勤劳能干、热爱生活。

诗中写淑女采摘荇菜的情景,我们看看她的动作:流、采、芼↓↓↓捞、采、挑选大家能做几个这样的动作吗?(再读,读出淑女之美,体会劳动的场景)5.那位采荇菜的淑女正在忙碌之中,没曾想,一双眼睛已经关注好久了,大家能否想象一下君子第一次见到淑女时的神态、行动、心里。

请你想象一下,描述出来。

(体会君子形象)情景描绘得历历在目,我们很聪明地抓住了瞬间的美,在有心人的眼里,无论是低头采荇,还是抬头向远,都那么有情致,采荇女子优雅的姿态,让君子:(再读,体会并表现出君子心情)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苦闷,焦躁)我们从这些细节描写上看,体现了君子一种美好品质:执著追求有才(弹琴、鼓瑟)在求之不得的情况下,君子的心情是苦闷,焦躁的。

“真是寝食难安,睡如翻饼”,“为伊消得人憔悴”。

怎一个苦字了得。

6.在写君子求之不得的情况下,我们只体会到了他的苦闷、焦躁,有没有悲伤、凄凉呈现?(体会哀而不伤)没有,翻来覆去睡不着,只想求而得之。

爱情是美的,给人留下了甜蜜,有时也带来悲伤。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从中不难体会出对思念的哀伤之情。

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孔子当年曾评价:“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就是说我没有见过喜欢高尚品德修养就像好色那样,想要自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就要像好色那样执著追求。

7.君子最终如愿以偿了吗?说出理由。

浪漫一点儿,他是美梦成真,但从字面连看,他是在幻想,对于他幻想的情景,我们能怎么评价?(由电视里的爱情剧对比)君子求之不得时,没有过分举动,幻想接近她的情景高雅,可见君子是个有风度的人。

孔子言: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王之泽也。

他曾评价《诗经》里的爱情诗: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8.窈窕淑女,的确是君子好逑,古往今来,留下了很多这样的佳话。

也曾让多少英雄背负了几世骂名。

(学生可以讲爱情故事),体会真正的爱情。

唐明皇不爱江山爱美人,集三千宠爱于一身。

名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还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9.爱是美好的,爱情是杯酒,谁喝都得醉。

切忌:发乎情,止乎礼。

要有君子风度,藏在心里也是美。

要有正确的爱情观。

写法体会:10.鸟的一唱一和与人的爱情应该是相通的,原本要表现男女的爱情,却要从景物写起,自然而然的引发到人的情感中,这种写法就是——比兴。

大家说一下,文中有几处运用了比兴?以雎鸠鸟挚而有别,比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比淑女之难求;以荇菜得而采之,芼之,比淑女得而友之、乐之。

(联系以前文章,歌曲中也有比兴: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11.这首诗除子运用比兴这种手法之外,还体现了六义中的赋。

因为这首诗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诗经里叫赋,在现代汉语时叫记叙。

12.大家再读一遍诗,我们能不能发现这首在句式上或用词方面的特点:用词:参差(双声)窈窕(叠韵)辗转(双声叠韵)句式:重章叠唱《诗经》的形式基本是四言诗,章法上最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就是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木兰诗:爷娘……不闻爷娘…但闻…..)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韵律美,回旋跌宕,又深化了意境,强化了感情,突出主题。

四、总结:《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简单、丰盈而纯美。

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更亲近它,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让我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最后用诗经中的《鸳鸯》来给淑女和君子做新婚贺词:(课件)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君子万年,福禄宜之。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乘马在厩,摧之秣之。

君子万年,福禄艾之。

乘马在厩,秣之摧之。

君子万年,福禄绥之。

五、拓展:寓诗于画,寓诗于歌。

哪位同学能象课前播放吟唱关雎那样,自己谱曲哼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