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原文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原文翻译《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原文翻译,一起来看看吧!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分层赏析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
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
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
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寻友夜游第二层写景。
作者惜墨如金,就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来一个月光虎科矶、竹影斑驳、清幽迷人的夜景。
读者自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月光鳟甲,洒满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犹如积水空潭通常,伊宜马尼峰的就是,“水”中除了水草飘浮,闲逛,于是乎恍恍然便例如仙境通常了。
作者的谨严之处是,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衬托、匹敌、比喻手法夸饰,多样,恰如其分地图形了景色的幽静凝重。
初中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及习题
初中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及习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没有跟(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了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树柏树,只是缺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一.本文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本文选自《苏轼文集》。
(2分)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月色入户(门) 2.欣然起行(高兴)3.念无与乐者(考虑)(和) 4.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在)5.水中藻荇交横(交叉错杂) 6.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7、盖竹柏影也(表推测,大概是)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的“闲”?答: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②“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五、“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答: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原文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思想感情《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赏析读后,仔细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过卵石,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渐渐领悟。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①,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②,遂至承天寺③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被寝,相与步于中庭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横⑥,盖竹柏影也⑦。
何夜无月?那里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⑧。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大白畅达,为"唐宋八各人"之一。
其诗清爽豪健,善用浮夸比喻,在艺术示意方面独具气魄威风凛凛。
少数诗篇也能反应民间痛楚,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恣。
词开豪爽一派,对儿女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善于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荡,有灵活壮丽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以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②念:想。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配合游乐的。
③承天寺: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今废。
另一说苏东坡曾被贬到福建泉州,故有也许所在是泉州。
④相与:一块儿。
步:作动词用,散步。
⑤如积水空明:积水,意思是庭中自上而下像布满着水,不是地上积水。
其水澄澈,以是用"空明"来形容。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原文译文赏析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快乐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沉着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快乐、愉快的样子。
欣,快乐,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
闲:清闲。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沉着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及注释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宋)苏轼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
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学家苏轼创作的⼀篇散⽂,选⾃《东坡志林》卷⼀。
下⾯是店铺⽹络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原⽂及翻译以供⼤家学习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原⽂ 元丰六年⼗⽉⼗⼆⽇夜,解⾐欲睡,⽉⾊⼊户,欣然起⾏。
念⽆与为乐者,遂⾄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空明,⽔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柏影也。
何夜⽆⽉?何处⽆⽵柏?但少闲⼈如吾两⼈者⽿。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元丰六年⼗⽉⼗⼆⽇夜晚(或公元1083年⼗⽉⼗⼆⽇夜,可不译),(我)脱下⾐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光透过窗户洒⼊屋内,(于是我)⾼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光,像积⽔充满院落,清澈透明,⽔中的⽔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和柏树的影⼦啊。
哪⼀个夜晚没有⽉光?(⼜有)哪个地⽅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复杂的,贬谪的悲凉,⼈⽣的感慨,赏⽉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欲睡”的时候,“⽉⾊⼊户”,于是“欣然起⾏”,⽉光难得,不免让⼈欣喜。
可是没有⼈和⾃⼰共同赏⽉,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的感慨呀!两⼈漫步中庭,⼜是悠闲的。
⾃⽐“闲⼈”,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作了⽣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微,⽽⼜随缘⾃适,⾃我排遣的特殊⼼境。
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读后,仔细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淌过卵⽯,弹出⼀⽀清新的曲调,给⼈以⽆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渐渐领悟。
这⾥的“美”⾸先来⾃内容的“真”。
东⽉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因⽽寻伴,这时错觉⽣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切是那么的和谐⾃然,毫⽆雕饰造作之感。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全文简短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全文简短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接下来分享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全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
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
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
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
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
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译文注释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译文注释(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苏轼的⽂学思想是⽂、道并重。
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的贡献,都是兼从⽂、道两⽅⾯着眼的。
但是苏轼的⽂道观在北宋具有很⼤的独特性。
下⾯是⽆忧考分享的⽂⾔⽂:《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夜,解⾐欲睡,⽉⾊⼊户,欣然起⾏。
念⽆与为乐者,遂⾄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空明,⽔中藻、荇交横,盖⽵柏影也。
何夜⽆⽉?何处⽆⽵柏?但少闲⼈如吾两⼈者⽿。
【译⽂】 元丰六年⼗⽉⼗⼆⽇夜晚,我正准备脱⾐⼊睡,恰好看到这时⽉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兴地起⾝出门。
考虑到没有和我⼀起游乐的⼈,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就⼀同在庭院⾥散步。
⽉光照在庭院⾥像积满的清⽔⼀样澄澈透明。
⽔中⽔藻、⽔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和柏树的影⼦。
哪⼀个夜晚没有⽉亮?⼜有哪个地⽅没有⽵⼦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罢了。
【注释】 选⾃<<东坡志林>>。
此⽂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光。
⼊:照⼊,映⼊。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
欣然:⾼兴、愉快的样⼦。
欣,⾼兴,愉快。
然,……的样⼦。
⾏:出⾏。
念⽆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起游乐的⼈。
念,想到。
⽆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的⼈。
者:……的⼈。
遂:于是,就。
⾄: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长在⽔中的绿⾊植物。
藻,藻类植物。
苏轼作品《记承天寺夜游》译文及赏析
苏轼作品《记承天寺夜游》译文及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月色与闲情《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月夜的感慨,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背景:元丰六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了。
在这四年中,作者承受着被贬的孤独、寂寞,也在慢慢调整着、升华着自己。
这年十月,他来到了承天寺,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表达了他对月夜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态度。
重点文言字词解释:1. 欲:想要。
2. 念:想到,考虑。
3. 无与为乐者:没有人和我同乐。
4. 遂:于是,就。
5. 寻:寻找。
6. 怀民: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7. 亦:也。
8. 寝:睡觉。
9. 相与:共同,一起。
10. 步于中庭:在庭院中散步。
11. 空明:清澈透明。
12. 藻荇:水中的植物。
13. 但:只是。
14. 闲人:清闲的人。
15. 耳:罢了。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月光从门照入,我高兴地起来出行。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色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和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个晚上没有月光?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赏析:文章通过叙述作者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的故事,以“月”为线索,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在月色下,作者感到孤独和寂寞,但他并没有消沉和沮丧,而是积极地寻找同病相怜的张怀民,一起欣赏月色。
在月色中,作者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对生活充满了乐观和豁达的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优美的小品文,在写法上作者以简洁而生动的描写,表现了月色的清澈透明和竹柏的美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月夜排遣苦闷的内心感受。
作者用生动的比喻“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来生动比喻月色和竹柏的影子,表现了景色的美丽和月色的清澈透明。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和翻译
具体分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庭院下的月光像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明月,哪一处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初中语文文言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赏析:《记承天寺夜游》研读笔记作者:刘正军《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
所谓小品文,顾名思义就是内容短小(本文只有84个字),但韵味深长,需要用心品味的文章。
借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简约而不简单”,简约的内容里有着不简单的内涵,含义深刻隽永,回味无穷。
一、明月朗照无眠夜欣然起行寻超脱“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长江边的小城黄州已是寒气袭人,苏轼本已解衣欲睡,准备就寝。
可是今晚明朗的月色入户,苏轼禁不住“欣然起行”。
苏轼是发现今晚的月色可爱吗?那他为什么先要“解衣欲睡”?为什么不早早做好赏月的准备?如果是“解衣欲睡”,为什么又要“欣然起行”?很显然,这一矛盾的动作正是苏轼内心矛盾的外在体现。
“欣然起行”应该只是苏轼夜不成寐的一种解脱方式。
明朗的月色、寒冷的冬夜、孤寂的身影,往往更能勾起那些想忘掉却无法忘掉的往事,更能想起那些想逃避却无法逃避的往事。
这样的夜晚,想起这样的事情,任何人都难以入眠。
苏轼自然难眠:记得当今圣上神宗的祖父仁宗皇帝初得苏轼、苏辙之日,曾曰:“吾今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惜吾不及用也。
”经历了两代皇帝,可是时至今日,苏轼不仅没有当上宰相,不能为朝廷大显身手,甚至连自家性命差点枉送!他实在想不通,为什么王安石变法这么十万火急,这么大刀阔斧,全然不顾社会的承受能力?放慢一点速度,先团结好人心,选用一批贤良,缓缓图之岂不是更稳妥、更能收到实效吗?……往事如烟,如今却一幕幕、一桩桩展现在眼前。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及翻译
为⼤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全⽂及翻译的⽂章,供⼤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
元丰六年⼗⽉⼗⼆⽇,夜,解⾐欲睡,⽉⾊⼊户,欣然起⾏。
念⽆与为乐者,遂⾄承天苏轼与张怀民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空明,⽔中藻荇交横,盖⽵柏影也。
何夜⽆⽉?何处⽆⽵柏?但少闲⼈如吾两⼈者⽿。
【译⽂】
元丰六年⼗⽉⼗⼆⽇,夜⾥,我解开⾐裳准备睡觉,看见⽉光照进唐武德门户,便⾼兴得起来⾛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起在院⼦⾥散步。
⽉⾊洒满庭院,如同积⽔⾃上⽽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中⽔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柏树的影⼦。
哪个夜晚没有⽉⾊?那个地⽅没有⽵⼦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从门戸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衹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评析】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西元一〇八三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
文中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片段,表达东坡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出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西元一〇八三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张怀民:宋淸河(今河北淸河)人,名梦得,字怀民,东坡之友。
元丰六年亦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东坡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通用7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1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文赏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
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记承天寺夜游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⑵,解衣欲睡,月色入户⑶,欣然起行⑷。
念无与为乐者⑸,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⑹。
怀民亦未寝⑺,相与步于中庭⑻。
庭下如积水空明⑼,水中藻荇交横⑽,盖竹柏影也⑾。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⑿。
词句注释
⑴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南。
⑵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⑶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
这里指门。
⑷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行:散步。
⑸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⑹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⑺寝:睡,卧。
⑻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庭院里。
⑼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⑽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⑾盖:句首语气词,大概是。
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⑿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1] [2] [3]
白话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