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请列举东西方文化的十点差异
![请列举东西方文化的十点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cde74847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0d.png)
请列举东西方文化的十点差异差异如下:1.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很注重形式,而欧洲人很讲实际2.再看看餐具的差别:刀叉和筷子3.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是:中国人思维比较抽象,西方人比较具体4.在生活态度上的差别是:中国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实用。
5.文化上:我们的东方文化主要是体现“和谐”观念.这个观念注重的是人与天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主张一切都顺应自然,合乎天道.尤其不提倡过分的干预自然.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更注重人的精神生活,而不是物质生活.我们的科学也更注重技术.西方人的文化更注重理性.主张从根本上来认识世界,要运用理性思维来把握世界,并且积极改造世界,使世界来适应我们.在这种思想下,人们更加注重物质生活.而且科学也更注重理论的研究.6.消费观。
人生来就要谋求生活,生活贵在质量。
东、西方的消费观差异较大,西方的价值取向是以人生活质量为本,提倡“三为”和“三不为”:一是为自己活着,不为别人活着,个性自由求质量;二是为今天活着,不为明天活着,敢于贷款超前消费;三是为这代人活着,不为下代活着,不紧衣缩食为子女攒钱。
7、隐私观。
西方人尊重人性,不窥视和传播别人的隐私,比如年龄、收入、性生活等。
寻问和讲究他人的隐私是最不道德和令人反感的事情。
可东方人对个人隐私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兴趣,私下里爱议论隐私,小道消息传播隐私,甚至把隐私作为整人的工具,乐此不疲,这是一种文化的愚昧和落后。
8、生育观。
欧洲人都不愿生孩子,怕孩子多影响生活质量。
所以一般西方发达国家都呈人口负增长态势,人口、资源和生态压力小。
中国仍有相当多的人崇尚多子多福,养儿防老,9。
竞争观上的差异一是要不要竞争。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封建的儒教文化为核心。
儒教强调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以和为贵。
而市场经济则崇尚竞争,强调商战打败对手,赢得自己的发展。
从儒教看,竞争是不道德的。
欧洲人认为,社会需要竞争,人与人需要竞争,竞争出动力,竞争出人才,经济才会在多元化竞争中得到快速发展。
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示例
![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e168cbba58da0116c17499f.png)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示例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
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
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
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麼,前面都是寒暄等等。
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著不同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德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3个人坐在一个车厢裏。
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裏端著的鱼缸放在空座上。
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麼?”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后接著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表明了3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二、从文学艺术领域看中西思维艺术之差异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追求和不同的思维标向反映到文学艺术的创造上,中国重视圆浑,和谐,追求中和,追求圆浑中而致雄放的境界,就像司空图、钟嵘所宣导的那样;西方追求突破,讲究提升性,如希腊悲剧就具有一种破釜沉舟,另辟天地的突破性。
中国许多小说停留在见证性,停留在人情的描写上,当然《红楼梦》例外,缺乏必要的哲学深度。
赛凡提斯、巴尔扎克、普鲁斯特就挖得深,但丁、波德赖尔、莎士比亚,也具有提升性,开掘得很深。
中国戏剧多数写冤写怨写人生惨烈,有的写到了生命的真处实处,所以感人,有生命力,有的没有。
笔者个人推测,在现代如创作出能够打动东西方读者的作品,作者必须既对中国哲学命运、宇宙精神,对中国诗、画和书法三为一体的艺术精髓、以及气韵、虚实相协、阴阳相调的中国艺术真谛有独到的体悟,同时又要对西方文学、艺术、哲学有深刻了解和把握。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240f1a5ebe23482fb4da4cd9.png)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一、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示例我们通过一个有趣的玩笑中就可以看出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别:德国人和法国人在死之前的愿望就能告诉你二者之间的区别。
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麼?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
再问德国人,他会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做一次报告”。
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
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
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
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麼,前面都是寒暄等等。
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著不同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德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3个人坐在一个车厢裏。
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裏端著的鱼缸放在空座上。
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麼?”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后接著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表明了3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二、从文学艺术领域看中西思维艺术之差异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追求和不同的思维标向反映到文学艺术的创造上,中国重视圆浑,和谐,追求中和,追求圆浑中而致雄放的境界,就像司空图、钟嵘所宣导的那样;西方追求突破,讲究提升性,如希腊悲剧就具有一种破釜沉舟,另辟天地的突破性。
中国许多小说停留在见证性,停留在人情的描写上,当然《红楼梦》例外,缺乏必要的哲学深度。
赛凡提斯、巴尔扎克、普鲁斯特就挖得深,但丁、波德赖尔、莎士比亚,也具有提升性,开掘得很深。
中国戏剧多数写冤写怨写人生惨烈,有的写到了生命的真处实处,所以感人,有生命力,有的没有。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9209357b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0d.png)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既是个历史起源问题,也是宗教信仰问题。
这个问题从古至今一直困扰,影响,制约着中国与西方的交流,接触和融合。
搞清楚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以及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它将直接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本文所指的西方人泛指所有信奉基督教的欧美人,本文所指的东方人特指任何信仰的中国人。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辩证思维。
要明白这种差异,首先必须搞清楚东西方文化的基础。
本文拟以最简洁的方式,浅谈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其他方式的差异如下:东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西方文化的三大基础:1.希腊文化:城邦体制,积极勇敢和富于进取精神,平等观念与民主政治。
2.罗马文化:典型的强式文化,多样、开放。
质朴务实,热爱祖国,崇尚意志,虔诚敬神,遵纪守法。
3.基督教+圣经:不弃不离,爱人如己,生命至上,主仆永恒,博爱无疆。
结论:西方文化的核心是:自由,平等,进取,博爱。
崇尚英雄,光明,喜悦,正义,伟大。
唾弃黑暗,邪恶,腐朽,虚伪,沉沦。
西方文化的逻辑思维体现在:正确的永远是正确的,错误的永远是错误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光明一定会战胜黑暗,它们的关系不会随着时间,空间,人或其它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中国文化的哲学基础:1.易经:一物两体.分一为二,合二以一,天人合一,天下同归,殊途一致,亲和包容,变易变通2. 孔孟之道,诸子百家:注重个人道德,推崇忠, 孝,礼、义、仁、善,智、信,计,道。
结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排斥鹤立鸡群,独立特行,中庸至上,主张万物万事都是变化的,没有绝对的上与下,正与反,黑与白,既辩证思维。
这种辩证关系,辩证思维贯穿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文化),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评析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419aa441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56.png)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评析一.西方文化中思维方式上有哪些不同?简述各自所表现出的优势和不足,请举例说明?(不少于800字)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这种差异甚至是巨大的。
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
那么,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西方是分析式思维的传统,中国是直觉思维的传统。
什么是分析呢?整体分解为部分或者不同情况来看事物。
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用三断论的方法。
讲求大前提小前提,还有前项后项等。
论证时还不要犯逻辑错误。
什么是模糊呢?就是采取一种直觉的方式,多从整体上来待事物,停留在描述的层面。
二者差异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前者条分缕析,后者活稀泥看了一些书之后,我认为西方人是长于分析的,试举一例:最近读了一本书《尼各马可伦理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商务印书馆)这里就有许多分析的例子,如:有三种主要的生活:享乐的生活、政治的生活、深思的生活,德性的选择适度的那种品质在恐惧与信心、快乐与痛苦、财富与荣誉、怒气与羞耻、言谈与交往方面都存在着过度、不及与适度。
慷慨是小笔财物给予方面的适度。
大方是大笔财物的花费方面的适度。
大度是对重大的荣誉的欲求方面的适度、温和是怒气方面的适度、友善是社交方面的适度、诚实也是社交方面的适度、机智是消遣方面的适度(有品味地开玩笑的人被称作机智的)。
必要的肉体快乐并不是恶,过度才是恶。
快乐是一种善,但并不是最高的善。
不仅如此,亚氏还论证了许多关系,如正义、德性、幸福、快乐、善、恶、公正等伦理学范畴。
上面这本书,完全是亚氏分析性思维的体现。
还有黑格尔的《美学》,近代教育专著《大教学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康德的三大理性批判,都是西方长于分析的好例子。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dd765707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3b.png)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从曲线与直线、解析与整体、模糊与精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有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特点和原因,有利于我们既保持自身好的特性,克服不足,又能更好地融合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之中,对我们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由于历史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有些差异甚至是巨大的。
在各种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序。
它是思维规律与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
通过分析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以便我们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相互理解。
(1)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西方人以直线思考,喜欢直截了当;中国人认为曲线很早,习惯于迂回。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由来已久。
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和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
由此产生的“线性推理”概念似乎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探索世界的统一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
例如,“天人合一”和“这与那”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
如果把西方的思维方式比作一条直线,那么中国的思维方式就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的。
即使用直线表示,也不能只采用直线法。
螺旋形或波浪形曲线似乎更好地反映了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
我们中国人“醉汉的意思不是酒”的传统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和做事方式!西方人喜欢简单的抽象符号,对汉字图形符号的识别感到非常头疼。
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上最深奥、最难的单词。
因此,他们认为,中国人使用这些难词的思维方式更加难以捉摸。
东西方文化在逻辑概念上也存在基本差异。
例如,面对与自己想法相反的观点,美国人会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观点,驳斥那些他们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
相反,亚洲人更有可能改变立场,承认即使是错误的观点也有价值。
东方人更容易因为“整体思维”而注意到重要的环境因素,并意识到它们也会产生影响。
思维方式分类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分类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43f2dec1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ac.png)
思维方式分类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提出改进要求可能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因此工作方法也应求新。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思维方式分类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一起来看看吧!思维方式分类1.形象思维法——通过形象来进行思维的方法。
它具有的形象性、感情性,是区别于抽象思维的重要标志。
2.归纳思维法——它是根据一般寓于特殊之中的原理而进行推理的一种思维形式。
3.发散思维法——它是根据已有的某一点信息,然后运用已知的知识、经验,通过推测、想象,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记忆中的信息和眼前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
它可分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三个层次。
4.联想思维法——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
5.移植思维法——是指把某一领域的科学技术成果运用到其他领域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仿生学是典型的事例。
6.聚合思维法——又称求同思维。
是指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方向探求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7.演绎思维法——它是从普遍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具体形式有三段论、联言推理、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
8.逆向思维法——它是目标思维的对应面,从目标点反推出条件、原因的思维方法。
它也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方法。
9.目标思维法——确立目标后,一步一步去实现其目标的思维方法。
其思维过程具有指向性、层次性。
差异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
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
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fdcb1904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42.png)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东西方的思维差异主要在于: 西方人是逻辑思维的祖师爷,中国人则是形象思维的开创者。
逻辑(logic)这个词本身就是舶来品。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从来就欠缺这个东西。
比如《论语》《中庸》《大学》和《孟子》这四本被中国古人奉为经典,当成仕途敲门砖的四本书,就和逻辑没有什么关系。
而由孔子几乎同一个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创立,并且经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创立的逻辑学使西方的逻辑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黑格尔把思维形式的发展与人的认识的各个阶段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些思维形式彼此联系、相互转化,又具有新的意义。
中国文化注重教化,西方文化注重逻辑推理。
西方盛产哲学家,动辄几万字,十几万或者百万字的哲学论文不同,中国很少会就某一个“虚无缥缈”的论题耗费口舌或者笔墨。
说“白马非马”的公孙龙算是提出了一个逻辑问题。
他的一些哲学命题向人们在认识方面的常识挑战,经他那么一挑战,本来习焉而不察的一些问题引起众人的注视。
不过可惜,公孙龙应者寥寥,最后落得个诡辩家的“美名”。
与西方的逻辑思维不一样,中国人主意的是形象思维。
从文字上的区别就可以看出端倪。
西方的逻辑思维催生出曲折变化(词尾变化)需要推理分析的拼音文字,而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产生出东方的可以望文生义的象形文字。
中国人的思维当中充满了形象思维。
无论是诗歌还是成语无处不在的夸张也是西方文化中鲜见的。
妙笔生花,蜻蜓点水,隔岸观火,画龙点睛都被中国人用在了灿烂辉煌的文学作品中。
从古至今,中国的政治家很少同时也是哲学家;中国的政治家却往往是富有想象力的诗人。
中国孩子刚刚学会说话,爹妈或者爷爷奶奶就会教他背唐诗。
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b0f0f22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5a.png)
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不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在面对同一个世界时,都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观察和了解这个世界。
但是,事实证明,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
或者说,东西方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
从一些小的事情上就能看出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比如,我们如果写信给欧洲的朋友,地址一定是这样的格式:XX号XX街XX市XX国家,而我们中国人的写法刚好相反。
又如,中国人的姓名,是先整体后个别,即代表全家族的姓氏在前,然后才是个人的名字;西方人大都是个人名字、父名、家庭姓氏的排列方式。
中国人对日期的写法也是从大到小,按年、月、日顺序排列,而西方人则刚好相反。
从这些细节上的差异可以看出,中国人注重整体,看问题往往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在总体上去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称为合一法。
而西方人注重局部,看问题的角度是从局部到整体,关注个体和细节,喜欢把复杂的事物无限细分。
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称为二分法。
不同的思维方式,自然会产生不同的世界观和哲学思想。
印度人在地理上属于东方,但印度人却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
他们关注自我,也注重普遍的规律,抽象思维能力很强,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中剥离出简单的规律。
因为关注自我,所以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当释迦牟尼开始思考这个世界现象的本质时,他首先思考的是这类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归宿是哪里?从这些问题出发,他最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就是佛家思想的起源。
印度人的这个思维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印度人约会从不守时,印度城市是有名的脏乱差,这些都可以说是印度人太关注自我的一种负面表现。
但印度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却被世人认可。
如,数字作为现实世界的抽象,而古印度在数学方面有相当大的成就,在世界数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所谓的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印度人的发明。
在今天,印度的软件行业处于全球领先,其它国家难以撼动其地位。
西方人注重局部和细节的二分法思维方式,使他们习惯于将事物划分成更细微的部分,或者划分成不同功能部分的组合。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b0f3f052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60.png)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1.整体性和个体性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中国文化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而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逻辑和个体思维为特征..中国人的整体观念根源于对自然界的朴素认识;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观察..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把一切都放在关系网中从整体上综合考察其有机联系..这种整体性和综合性;其渊源可追溯到周易..周易以代表大地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将象征万事万物的其余六十四卦置于其后;以天地位准则;将天地间的道理普遍包容在内;从整体上把握宇宙和万事万物;形成了概括天地间的世界体系;体现了一种系统的整体观..这种思想传承已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谓深远;以中医为例:黄帝内经是中国精粹的医学典籍;其典型的特征就是整体性模式..它不但把人看成是一个整体;还把天、地、人看成是一个整体;提出了保持健康的四大平衡;即动与静的平衡;阴与阳的平衡;酸与碱的平衡以及最重要的理智与感情的平衡..中医把人的身体结构看做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提出了“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将五行与人体的五脏联系起来;讲究整体的辨证施治;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体现的是一种朴素的系统思想..与中国重视整体性相比;西方则更强调个体化或个性化..受基督教的宇宙观的影响;人是由上帝创造的;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有最高的个人价值和尊严;充分尊重人的个体性..同时;西方人明确地将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现象和本质相区分;并分别做出深入的分析研究..认为人与物质互相独立;物质又可分并有自己内在运动规律;这种的思想深深影响着西方;逐渐形成了西方人逻辑分析和个体思考的思维模式..2. 直觉经验性和逻辑实证性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中了悟而不重实证”;借助于直觉体会;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即“以经验为基础;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达到协同效应..”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只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辨..大自然呈现在自己面前的只是一个感性的现象世界;不可分析;只可感觉..传统的中医理论;如春秋战国时代名医扁鹊发明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就属于典型感性直观和经验判断的例子..这种思维机制与生活保持着直接联系;不向分析判断的抽象思辨发展..可见中国哲学讲求实用;用直觉顿悟的内心体验的思维方式去悟出自然法则;而不用概念和语言去描述也不用逻辑推理去论证..而西方思维则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们在自然界的各种观察和实验中渗透着理性思维与哲学思辨的成分;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利用理性思辨的力量对世界进行了解说..近代西方哲学家们从对主体世界确定性质的探索;到主体思维确定性质的考察;借助自然科学的成果;依赖理性的力量;以实证或思辨为武器力求回答我们如何认识;我们能够认识什么的问题..康德以批评理性的精神;全面探索科学以及形而上学能够成立和存在的条件;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用辩证法思想重新确立了理论对现象世界本质的可知性;重新架起了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之间彼此过渡、转化的桥梁..这种逻辑实证性思维是对现象背后隐含的深刻原因的精心探索与深入挖掘;对西方科学及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99bed33887c24028915fc33b.png)
内容摘要: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文化及文化体系。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面,闪光的一面。
中西方文化间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形成差异的因素很多,如地域,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其中,思维方式的不同是形成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最重要的原因。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中国人注重具象思维,西方人注重抽象解析;中国人思维比较保守,西方人思维崇尚开放;中国人曲线思维,西方人直线思维。
这些都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点。
关键字: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文化及文化体系。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面,闪光的一面。
中西方文化间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形成差异的因素很多,如地域,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其中,思维方式的不同是形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最重要的原因。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中国人注重具象思维,西方人注重抽象解析。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
如中国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崇尚整体印象,和谐之美;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抽象意识。
这样看来,中国人思维方式属于整体、具象思维,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属于分析、逻辑抽象思维。
中国人似乎更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东方文化。
中国人善于归纳,所以流传下来了四库全书,四大名著等等,这些都是文化的总结和归纳。
而西方人重演绎,他们多是对某个领域某个阶段进行深入彻底的研究,在某一个点上做文章。
再如中国人强调群体,提倡整体的进步,整体的团结,而西方人强调个体,追求个性的发挥。
中国人善形象思维,西方人善逻辑思维;中国人更具诗人的气质,西方人更具科学家的头脑,中国人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充塞其中的是“道”或“气”,西方人把宇宙看作一个个原子,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这些都是由于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不同。
简单来说,西方人大多关注具体问题和细节;中国人则主要从整体结构思考问题。
这两种思维方式各有所长,正是由于这种不同,才成就了中西方不同的辉煌灿烂的文化。
如何理解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如何理解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9b1846fe81c758f5f61f67e4.png)
如何理解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侯玉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加入WTO使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来自经济与技术领域,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我们的文化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20世纪中国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传统的抱死守旧和全盘西化都会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理解文化影响的机制成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些研究中,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文化影响的崭新思路。
一、思维方式研究的心理学背景对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影响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韦伯(Weber)和许琅光(Hsu)为代表的一批关注中西差异的文化学者,因为受到新精神分析学派中社会文化学派的观念的影响,开始强调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决定着这个国家中人的国民性。
在他们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和谐,而西方的文化强调冲突与进取,所以中国人的人格取向是中庸式的,注重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西方人的人格是进取式的,注重追求个人的成就。
韦伯等人的观点启发了著名的文化心理学家垂安蒂斯(Triandis),他提出了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概念,指出东方文化是一种集体主义文化,这种文化强调内团体的和谐,关注内团体的目标,强调团体的规范与责任;而西方文化是一种个人主义文化,它强调个人的需要和价值,关注个体的尊严和自我发展。
关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争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吸引着文化心理学家的目光,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对思维方式的研究之后,人们才发现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一概念去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影响依然处在一个较浅的层次上。
要想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影响,就必须从人的内在假设上加以分析,而思维方式作为人们处理信息和理解社会事物时的一种元认知特性,就是这样一种内在假设。
文化心理学把思维方式作为理解文化差异的内在假设,和他们对主流心理学的反思有关。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2e501ef70242a8956bece489.png)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摘要: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主要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两种思维方式各有所长。
西方的线性思维模式长于分析推理,推崇清晰精确,有利于理论建构;中国的环形思维强于综合顿悟,讲求模糊含蓄,有助于体察真谛。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
长期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由于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球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不同的区域,东方以中国为代表,西方古代以希腊、罗马为代表,近现代以西欧和北美为代表。
这也就形成了两大类型的思维方式。
由于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制度、风俗宗教信仰、语言,以及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因素,东方和西方就形成了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求异、求变,重竞争等等(连淑能,2002)。
一、思维模式的概述从广义上说,思维方式是指社会精神生产的生产方式。
从狭义上说,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荣开明,1989)。
人类的思维主要是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思维模式这样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陈新夏等,1988)。
思维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各种文化心理素质的体现,它在一定的历史、社会、地理环境中形成。
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侯玉波,2007)。
一个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他/她在一定场合做出的判断和行为。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a998c94d0722192e4536f6ff.png)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利玛窦与明末儒士之间的对话为依据宋荣培,国立汉城大学哲学系Prof. Young-bae Song,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1.局部的生活环境范围和不同思维方式的产生生活在山里的孩子认为太阳总是从山上升起,又从山上落下,他们把这个事实当作“真理”。
然而,相同的现象对于生活在岛上的孩子却有不同见解,他们认为太阳是从海上升起又落回到海里。
山里孩子的“真理”对于岛上孩子来说却不是“真理”。
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不能接受这样的“真理”。
如此,即使是所有人都毫不怀疑“确信”的“真理”,由于人的生活环境造成的认识、判断和信念体系等也都各不相同。
特别是在游牧、农耕和只允许局部商业活动的近代以前,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认为自己生活的世界和文明就是文明世界的中心,而认为这个区域以外都是野蛮世界。
他们只按照自己所熟知的“标准”(或者“世界观”)单方面去评价和否定对方(即异己文化),而没有准备超越于此的理想交流和对话交流。
总而言之,现代社会可以讨论的“全球的”普遍妥当的世界观或价值观在当时无法存在。
对于希腊人和罗马人来说,生活在地中海另一边的其它地区的人种和文化都是征服和教化的对象。
东亚的中国文明也认为自己是“中华”(中心之花),而将自己以外的地区看作是需要教化的“夷狄”世界。
东西方文化的接触和相互流入是在1497年达伽玛发现印度航线以后,特别是在17世纪以后正式开始的。
当时,耶稣会的神父进入中国,学习汉语,并用汉语将与东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不同的西方宗教观和伦理观做了系统地介绍。
这种西方宗教伦理观念在东亚的传播同时也为挑战当时风靡一时的性理学世界观提供了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不相信人格神的“东方”道德形而上学(即性理学)的核心也通过这些耶稣会的神父传到了遥远的西方,并给否定中世纪神学系统的“世俗化”和坚持“人本主义”的启蒙主义思潮的形成带来了相当积极的影响。
2.语言的差异和思维的差异——西方的形式逻辑和东方的相关性思维方式思维方式首先与使用语言的语法特点密切相关。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e73742cb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c3.png)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东方文化通常倾向于集体主义,强调家族、团队和社区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
这种价值观使得东方社会更加注重社会角色和亲密关系,人们往往更愿意为了群体的利益而做出个人牺牲。
例如,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和”即是指追求和谐,尊重他人,并在社会中协调相处。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通常更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主性。
这使得西方社会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表达和独立思考,鼓励个人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例如,美国文化中的"个人追求幸福权"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
二、逻辑与直觉在思维方式上,东方文化倾向于强调直觉和感性思维。
东方人可能更加倾向于通过观察和体验来获取知识,并运用类比和隐喻来解决问题。
这种直觉思维在中国传统的典故和寓言中广泛体现。
例如,《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的比喻,用来表达取舍和权衡之道。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注重逻辑和分析思维。
西方人倾向于使用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重视事实和证据。
这种思维方式在西方科学、法律和哲学的发展中得到体现。
三、时间观念东方和西方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东方文化往往采用循环性时间观念,强调时间的持续性和周期性。
例如,中国传统的农历和节气系统就是基于天文周期的时间划分。
而西方文化通常采用线性时间观念,强调时间的先后顺序和不可逆转性。
西方人更注重时间的管理和高效利用,重视未来的规划和目标的实现。
交融与理解尽管存在这些差异,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交融对于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合作的重要性。
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东西方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
通过理解彼此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沟通、合作和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
例如,在商业领域,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交流误解和冲突。
然而,通过跨文化培训和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思维方式,并找到适合双方的合作模式。
最后,促进东西方的思维交融是推动全球文明进步的关键。
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
![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da22945d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3.png)
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
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功利主义与道德主义的差异:西方哲学倾向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重视可观察到的结果和成果,追求个人自由和权利,而东方哲学则更注重道德和伦理,强调人的内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2. 逻辑思维与综合思维的差异:西方哲学注重逻辑推理和分析,讲究条理和推导,而东方哲学则更强调综合思考和模糊边界的处理,强调整体性和开放性的思维方式。
3. 信仰与理性的差异:西方哲学一直强调理性,信任科学和技术的力量,而东方哲学则注重灵性和信仰,更强调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关注自然与宇宙的和谐与平衡。
4.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西方哲学更注重个人独立,追求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东方哲学强调团体和谐,注重个人与集体的互动关系,倡导弱肉强食的集体价值观。
总之,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主要是由历史、环境、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所决定,反映了两种文化特质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如何评价西方和东方文化的差异?
![如何评价西方和东方文化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db9301bf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6e.png)
如何评价西方和东方文化的差异?西方和东方文化有很多显著的差异,而它们的差异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文化差异,更是源于不同的历史进程和社会背景,涉及到宗教、政治、哲学等多个方面。
了解这些差异不仅是有益的,同时也是非常有趣的。
1.价值观的不同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体现和自我实现,每个人都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中心,倡导个人主义。
而东方文化则更强调人际关系、社会和谐和家庭责任,强调集体主义和共同体意识。
在这种不同的价值观的指导下,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追求自我实现,东方文化则更注重维护社会秩序和家庭和睦。
2.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文化更注重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强调独立思考和创新。
而东方文化则更注重直觉、感性和整体性思维,强调集体经验和传统智慧的积累。
在这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的指导下,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体需求和个人利益,东方文化则更注重群体保障和公共利益。
3.对待时间的不同西方文化有较强的时间观念,特别是针对时间的效率和节约,注重充分利用时间去完成各种任务。
而东方文化则更注重时间的灵活性和弹性,强调由人而非时间来管理事物。
在这种不同的时间观念的指导下,西方文化更注重效率和成果,东方文化则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经验。
4.对待权威的不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张扬,更倾向于平等和民主的社会关系,对权威和规则有一定的怀疑。
而东方文化则更注重整体之间的和谐与平衡,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尊重。
在这种不同的对待权威的指导下,西方文化可能更容易产生自由主义的思想倾向,东方文化则更倾向于尊重传统和权威的秩序。
5.表达方式的不同西方文化通常更为直接和开放,习惯于直言不讳地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情感,更善于表达个人意见和独立主张。
而东方文化则更注重婉转和含蓄,强调面子和尊重,更善于表达群体意见和社会规范。
在这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的指导下,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的自我表达和表现,东方文化则更注重社会和群体方面的表达和传承。
总之,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既存在与价值观、思维方式、时间观念、权威观念以及表达方式等层面,也需要我们看待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
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
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
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
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
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1.整体性和个体性
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中国文化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
而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逻辑和个体思维为特征。
中国人的整体观念根源于对自然界的朴素认识,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观察。
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把一切都放在关系网中从整体上综合考察其有机联系。
这种整体性和综合性,其渊源可追溯到《周易》。
《周易》以代表大地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将象征万事万物的其余六十四卦置于其后,以天地位准则,将天地间的道理普遍包容在内,从整体上把握宇宙和万事万物,形成了概括天地间的世界体系,体现了一种系统的整体观。
这种思想传承已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谓深远,以中医为例: 《黄帝内经》是中国精粹的医学典籍,其典型的特征就是整体性模式。
它不但把人看成是一个整体,还把天、地、人看成是一个整体,提出了保持健康的四大平衡,即动与静的平衡,阴与阳的平衡,酸与碱的平衡以及最重要的理智与感情的平衡。
中医把人的身体结构看做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提出了“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将五行与人体的五脏联系起来,讲究整体的辨证施治,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体现的是一种朴素的系统思想。
与中国重视整体性相比,西方则更强调个体化或个性化。
受基督教的宇宙观的影响,人是由上帝创造的,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有最高的个人价值和尊严,充分尊重人的个体性。
同时,西方人明确地将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现象和本质相区分,并分别做出深入的分析研究。
认为人与物质互相独立,物质又可分并有自己内在运动规律,这种的思想深深影响着西方,逐渐形成了西方人逻辑分析和个体思考的思维模式。
2. 直觉经验性和逻辑实证性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中了悟而不重实证”,借助于直觉体会,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即“以经验为基础,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达到协同效应。
”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只
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辨。
大自然呈现在自己面前的只是一个感性的现象世界,不可分析,只可感觉。
传统的中医理论,如春秋战国时代名医扁鹊发明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就属于典型感性直观和经验判断的例子。
这种思维机制与生活保持着直接联系,不向分析判断的抽象思辨发展。
可见中国哲学讲求实用,用直觉顿悟的内心体验的思维方式去悟出自然法则,而不用概念和语言去描述也不用逻辑推理去论证。
而西方思维则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
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们在自然界的各种观察和实验中渗透着理性思维与哲学思辨的成分,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利用理性思辨的力量对世界进行了解说。
近代西方哲学家们从对主体世界确定性质的探索,到主体思维确定性质的考察,借助自然科学的成果,依赖理性的力量,以实证或思辨为武器力求回答我们如何认识,我们能够认识什么的问题。
康德以批评理性的精神,全面探索科学以及形而上学能够成立和存在的条件;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用辩证法思想重新确立了理论对现象世界本质的可知性,重新架起了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之间彼此过渡、转化的桥梁。
这种逻辑实证性思维是对现象背后隐含的深刻原因的精心探索与深入挖掘,对西方科学及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