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 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 教案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一、教材及学生分析: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

而比较与准确测量的前提是公平,我们必须给每一次比较与测量确定起点和终点。

本课以纸蛙跳远的比赛活动引导学生意识到比较中的公平原则,从比赛需要确定起点和终点中学生会深刻地认识到相同的起点是公平比较的基础,不同的终点是公平比赛的不同结果。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有了初步确定起点与终点的意识。

学生把恐龙的头对齐就是在确定起点,然后比较尾部长短就是在确定终点。

学生在生活中也会有一些确定起点和终点的经历,比如游戏中的跳高、跳远、跑步比赛等。

本课将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确定起点与终点,通过研讨让学生理解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比赛要公平,要站在同一起点上进行比较。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确定起点后,还要标记终点来进行比较。

3.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点和终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学习标记起点与终点的方法;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能有序地把跳远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进行科学的比较。

科学态度: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小组间能团结协作,互相配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知道比较和测量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点和终点来标识。

难点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知道比较和测量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四、教学准备教师:PPT、纸青蛙、起点线一条学生:每人一只纸蛙、每组一条纸带、一条起点线、铅笔、直尺五、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森林王国要举办运动会了,这个消息传到青蛙王国,我们都知道,小青蛙们都喜欢蹦蹦跳跳,它们都报名参加了跳远比赛,可是名额只有一个,到底该让谁去参加比赛呢,青蛙国王特别为难,它听说咱们班的同学和聪明,就把这个难题交给了咱们班,同学们愿意帮助它吗?(设计意图:从富有童趣的故事导入,引出起点和终点。

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2课《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知道比赛要公平,要站在同一起点上进行比较;能掌握标记起点与终点的方法,能有序地把跳远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会通过测量,科学地比较;知道比较和测量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让学生能够相互倾听他人意见,合作探究、展示自己观点。

提高小组间能团结协作,互相配合的能力。

【学习重点】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掌握通过测量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来表示和比较。

【学习难点】在小组探究及教师的指导下,将青蛙跳远的距离能够通过记录的方式进行比较。

【学习流程】一、导入故事导入:秋天到了,森林里动物们准备举办一年一度的运动会。

小青蛙们看见了,它们也想参加。

小青蛙围在一起讨论,一只小青蛙说道:“我们青蛙弹跳能力可好了呢,要不我们先挑选一个跳得最远的去参加比赛,肯定能得冠军呢!”“派我去,派我去,我跳得可远了!”一只小青蛙急切得说道。

另一只小青蛙不服气了,说道:“哼,我跳得更远呢,应该派我去!”然后这只也想去,那只也想去,大家都想去。

小朋友们,你知道怎样才能比较出谁跳得远吗?引出课题:起点和终点。

二、学程第一学程学习任务主问题1:你的纸蛙能跳多远?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拿出学具纸蛙,按青蛙的身体尾部,让其弹跳出去。

你的纸蛙能跳多远?自己说一说,并在学习单上表现出来。

第二步:互学讨论小组探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跳远的长度,或者通过画图、测量等方式得出结论。

完善学习单内容。

第三步:展学交互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2.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

生1:在纸蛙起跳的地方画一条线,弹跳后,在终点画一条线,两条线之间的距离就是青蛙跳远的长度。

生2:纸蛙旁边放一把尺子,从1厘米处跳起。

用弹跳后的厘米数减去1厘米就是跳远长度。

教师质疑:什么是起点?什么是终点?为什么要设置起点与终点?设计意图青蛙跳远的情境能满足一年级孩子的好奇心和天性,在玩中实践,理解和感受到了起点和终点的意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最后通过测量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来表示条远距离。

起点和终点

起点和终点

起点和终点
课题名称:起点和终点
教学内容:阅读理解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并掌握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3. 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 出示一张地图,让学生说出地图上的起点和终点是哪里。

2. 让学生讨论起点和终点的含义,并导入本节课的话题。

二、学习探究(30分钟)
1. 讲解起点和终点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

2. 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起点和终点是哪里。

3. 带领学生讨论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三、知识巩固(15分钟)
1. 给学生分发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个起点和终点的故事,呈现给全班。

2. 点评学生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五、总结反思(5分钟)
1. 结合本节课内容,让学生总结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找到起点和终点,并实现目标。

板书设计:起点和终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

《起点和终点》教案

《起点和终点》教案

《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起点和终点》故事的背景和情节- 掌握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通过故事学习爱和感恩的重要性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珍惜机会的意识3.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学会感恩父母和老师- 增强学生的爱心,愿意帮助他人- 培养学生的头脑灵活、积极向上的品质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情节,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培养感恩、爱心和珍惜的品质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 《起点和终点》故事文本- 图片或PPT展示相关故事场景- 学生绘本或故事书- 讲台或者教室前方投影仪2. 教学环境:- 教室布置整洁,准备好教学素材- 确保教室内有足够的光线和空气流通3. 学生准备:- 学生准备纸和笔做笔记- 学生准备心态开放,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 利用图片或PPT展示《起点和终点》的故事背景-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置好教室环境,准备好教学素材2. 引入教学:- 讲师简单介绍《起点和终点》的故事内容和作者- 利用图片或PPT展示描绘故事场景,引起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你认为起点和终点分别代表什么?”3. 教学主体:3.1 故事阅读与讲解- 展示故事文本,带领学生朗读故事内容- 解释词汇和句子结构,确保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分析故事背后的含义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3.2 互动讨论与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就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展开讨论- 分组讨论,对话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形成共识-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3.3 情感培养与实践活动- 借助故事情节展开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恩爱心-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实际行动表达爱和感恩-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对所学到的情感价值进行反思5.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强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人生价值- 激励学生珍惜时间,懂得感恩和爱心的重要性六、拓展延伸1. 布置作业:- 让学生写一篇感想或反思《起点和终点》的故事- 带上家长或朋友,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发挥想象力,写一篇关于感恩和爱心的小故事2. 拓展延伸:- 组织阅读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活动,实践爱心和感恩- 建立情感故事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爱和感恩故事七、课后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起点和终点》的故事感悟,写一篇文章分享在班级中组织学生外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回来写一篇体会阅读其他有关感恩和爱心的故事或文章,挑选一篇感动自己的并写读后感八、教学反思与改进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课堂反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及时做出调整定期开展教研交流,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鼓励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大单元阅读教学设计,从“起点”走向“终点”——以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

大单元阅读教学设计,从“起点”走向“终点”——以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

大单元阅读教学设计,从“起点”走向“终点”"——以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栾娟(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210012)摘要:大单元阅读教学,起点是学生在学习前已有的经验,终点是学生在学习结束时所具备的知识和素养。

从起点走向终点,就是解决)个基本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哪里?学生去哪里?学生如何去?学生是否到达?应以学生已有经验作为设计起点,以学习需要作为目标导向,以情境和活动作为实践路径,以多元评价作为评价手段。

关键词:阅读教学;大单元教学设计&设计手段&实践路径&评价手段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台及统编教材的推广,大单元教学逐渐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崔允誋教授认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是学科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

同时,他也指出,“它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审视当下初中语文教学,除了)个“活动•探究”单元能够进行整合的大单元设计,其他单元几乎仍然停留在单元教学的模式中。

究其原因,教师对核心素养及统编教材编写意图理解不够深入固然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长久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从自身经验出发,忽视学生和学情,在课与课的叠加中重复运用同样的知识和方法,导致学生在程式化、机械化“运转”中逐渐丧失语文学习的兴趣。

因此,要进行大单元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忽视。

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逆向设计“学生何以会学”的过程,是大单元教学的必由之路。

大单元阅读教学,起点是学生在学习前已有的经验,终点是学生在学习结束时所具备的知识和素养。

从起点走向终点,就是解决“学生在哪里?”“学生去哪里(”'学生如何去?”“学生是否到达?”)个基本问题的过程。

一、学生在哪里:以学生已有经验作为设计起点学生在进入教学场域前并不是一无所知的,他们从生活环境中获得了直接经验,这些经验为他们的理解、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年级数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该教学设计适用于一年级学生研究数学上册的《起点和终点》单元。

在研究这个单元之前,学生已经研究了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例如数字识别和计数。

2. 教学目标- 能够理解和准确识别物体的起点和终点- 能够在图形上标识物体的起点和终点- 能够描述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路径。

3. 教学内容- 第一课:认识物体的起点和终点- 第二课:标识物体的起点和终点- 第三课:描述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路径4. 教学活动第一课:认识物体的起点和终点- 利用具体物体(如小车或球)进行示范教学,让学生观察物体的起点和终点。

- 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发现物体的起点和终点的特征和区别。

- 给学生分发练册或工作纸,让他们根据图片或图形判断物体的起点和终点。

第二课:标识物体的起点和终点- 引导学生使用箭头、点或其他符号来标识物体的起点和终点。

- 给学生分发一些练页面,让他们根据指令在图形上标识物体的起点和终点。

第三课:描述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路径- 使用图片或动画展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路径。

- 引导学生用口头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路径。

- 给学生分发练册或工作纸,让他们根据图片或图形描述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路径。

5. 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 收集学生完成的练册或工作纸,检查他们对起点和终点的理解和标识能力。

- 组织小组或个体讨论,让学生展示和描述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路径。

6. 教学延伸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延伸活动:- 利用教具或游戏,让学生实际操作和探索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 给学生出示一些简单的地图或平面图,让他们标识物体的起点和终点,并描述物体的运动路径。

-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物体的起点和终点,促进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7. 教学资源- 练册或工作纸- 图片或图形展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 教具或游戏相关于起点和终点的概念以上是一份一年级数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的简要内容。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2.说一说:(1)要想比谁跳得远,最重要的是什么?(2)怎么才能做到比赛公平?(3)怎样知道每只恐龙跳了多远?怎么知道谁跳得更远?天想比跳远,但不知道怎么比。

2.提问:你们能给它们出出主意吗?3.听学生发言,梳理学生交流的信息,板书学生的关键词:起点、距离、长度、终点……4.引导学生思考:(1)要想比谁跳得远,最重要的是什么?(2)怎么做到比赛公平?(3)怎样知道每只恐龙跳了多远?怎么知道谁跳得更远?5.小结:为了比赛公平,我们要确定起点和终点。

(板书课题)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引入上节课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恐龙设立跳远比赛的活动,学生会认识到确定起点和终点对比较来说是十分关键的。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2:青蛙跳远比赛1.试一试:每人领一个塑料青蛙玩具,让学生在桌上练习青蛙跳远。

2.说一说:你怎么知道青蛙跳了多远?3.说一说:怎样和别人的青蛙比较距离呢?教师活动21.恐龙们比赛跳远场地不够大,所以它们委托了跳远能手青蛙来代替它们比赛。

2.教师分发玩具青蛙,每人一个,让学生练习青蛙跳远,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青蛙跳跃一段距离。

3.提问:你怎么知道青蛙跳了多远?引导小结:在青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青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青蛙跳了多远。

4.怎样和别人的青蛙比较距离呢?我们通过画线的方式记录了青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青蛙的跳远距离进行比较。

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青蛙跳远的距离,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课件展示:全班要统一比赛标准。

4.试一试:确定青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5.比一比:(1)谁的青蛙跳得远?在纸带上画上起点、终点及时记录,每轮跳3次。

(2)小组内比较,确定“哪只青蛙跳得最远”。

5.比赛任务及要求:(1)画一条起跳线,看清青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

(2)弹跳青蛙,注意在青蛙的尾部画一条终点线。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在观察中比较》教案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在观察中比较》教案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在观察中比较》教学设计教学背景: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在观察中,人们会有意无意地对观察的事物进行比较。

这种比较常常是事物之间互为参照物对比。

比较结果也是相对的结果,不是标准化测量的结果。

刚入一年级的孩子在观察和比较中通常会集中在物体外观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上,例如物体的颜色、形状等。

生活中,它已有丰富的比较经验,例如比身高和体重,但对于多个物体之间的比较结果的描述是有困难的!本课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将从观察恐龙开始,比一比恐龙模型的大小,我们也许发现学生对恐龙模型的大小仅仅是“一看”便有了定论,这个定论的潜在依据可能是比较恐龙的胖瘦,也可能是比较恐龙的长短,也可能是比较恐龙的高矮。

对学生具有挑战的是,通过活动,他们会意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比较方法,比较方法的不同结果可能也有所不同。

另外他们还会学习排序的方法来描述比较的结果,在活动的最后,需要展示所有组的比较结果,是学生养成关注他人信息的习惯,同时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结果描述恐龙的大小。

如果,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会有意识的把恐龙对齐后比长短或把他们放在同一桌面上比高矮,这是“公平比较”的行为表现,也说明学生已经意识到,只有公平的比较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果。

在研讨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比较过程,引出公平比较的话题。

比较需要公平和准确的话题也将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终。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观察物体的相似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2.不同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有不同的结果。

【科学探究】1.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2.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3.具有对探索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科学态度】1.愿意倾听他人意见,乐于描述自己观点。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大拇指糖果课件汇报图片若干两根长短差异很小的吸管手机电脑同步软件大小恐龙模型4组(每组四只,长短、高矮、胖瘦等不同)学生准备:大小恐龙模型12组(每组四只,长短、高矮、胖瘦等不同)记录单教学导语:1.谁比谁大?(有对比)2.你怎么知道的?(激发前概念,引出比较标准)3.你怎么比较的?(引出公平的对比)4.从整体上观察,谁比谁大?(讲究整体性)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交流——比身高、比体重(5分钟)1.两位授教教师并排站在一起,提问:同学们,梨子老师与大海老师谁大谁小?生:大海老师大。

2起点和终点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2起点和终点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2起点和终点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起点的概念,知道起点是问题的开始。

2. 让学生理解终点的概念,知道终点是问题的结束。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找到问题的起点和终点。

二、教学内容:1. 起点和终点的定义。

2. 如何在问题中找到起点和终点。

3. 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找到起点和终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起点和终点的定义。

2. 练习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找到起点和终点。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的开始和结束,引出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2. 讲解:讲解起点和终点的定义,让学生明白起点是问题的开始,终点是问题的结束。

3. 练习: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找到起点和终点,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起点和终点概念的理解。

2. 练习题:检查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找到起点和终点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PPT课件:包含起点和终点的定义、例子和练习题。

2. 练习册:包含各种类型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理解。

3. 实物模型:用于直观展示问题的起点和终点。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在问题中找到起点和终点。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重要性。

八、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的开始和结束,引出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起点和终点的定义,让学生明白起点是问题的开始,终点是问题的结束。

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起点和终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练习巩固: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找到起点和终点,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起点和终点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重要性。

九、课后作业:1. 请学生在课后找一些实际问题,尝试找到问题的起点和终点,并加以分析。

2.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题。

十、教学反思:1. 教师要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起点和终点》导学案

《起点和终点》导学案

《起点和终点》导学案
导学目标:通过阅读《起点和终点》,学生能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一、整体理解
1. 请简要介绍《起点和终点》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你认为作者想要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什么样的主题和意义?
二、细节理解
1. 从文中列举至少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主人公在故事中的成长和变化。

2. 分析故事中的对话和描写,你觉得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三、阅读拓展
1. 除了《起点和终点》,你还读过哪些类似主题的文学作品?你觉得这个主题在文学中有着怎样的体现和表达方式?
2. 请就一个你喜欢的文学作品,分享你认为其中最感人的场景或台词,并阐述你为什么会被触动。

四、写作拓展
1. 请以《起点和终点》为素材,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时间的感悟和思考。

2. 通过阅读《起点和终点》,你有何启发和体会?请结合个人经历或观点,写一篇读后感。

五、思考与讨论
1. 你认为时间对人生有着怎样的影响?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利用时间?
2. 如果你能够倒退时间,你会选择回到哪个时刻?为什么?
导学案结束语:通过学习《起点和终点》,希望同学们不仅能够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更能够有所启发,体会到时间的无常和珍贵。

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心品味美好的文字,感悟其中的哲理,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愿大家在阅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收获更多的智慧和满足。

《2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

《2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基本观点。

2. 掌握描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起点和终点在生活中的意义,掌握描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起点和终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文字和视频等素材,以帮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

2. 准备实物或图片展示的起点和终点的案例,例如学校的起点和终点、一座桥的起点和终点等。

3. 准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游戏或互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可视化工具,例如笔和纸、简单的图形软件等,以帮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和绘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看到的场景,由此引出起点和终点。

2. 播放歌曲《找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老师简单介绍起点和终点的观点,让学生初步了解。

(二)新课学习1. 讲解例题:假设要写一篇游记,请学生思考从家到景点的起点和终点,并思考过程中每个地点可以看作一个站点。

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起点和终点的书写方法。

2. 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例如上学、放学、节假日旅游等场景,并进行分享。

通过分享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 老师总结:老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并强调起点和终点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

(三)实践活动1. 安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到学校的路线,并记录下起点、终点和途中的站点。

2. 教室分享:让学生分组分享自己的作业,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评判和讨论。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起点、终点和站点等观点。

3. 老师评判:老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判,并给予反馈和建议。

(四)拓展延伸1. 引入案例:老师展示一段旅程的路线图,让学生分析起点的选择、终点的确定以及途中的站点对于旅程的影响。

《2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

《2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辨认并描述物体的起点和终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的理解,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理解起点和终点的观点。

2.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起点和终点的知识描述物体的运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些教具,如玩具车、小球等,用于演示物体的运动。

同时,教师可准备一些图片或视频素材,用于教室讨论。

学生自带一些熟悉的物品,用于教室分享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简述行程的含义,举例生活中的行程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行程的起点和终点。

2. 展示课题:起点和终点。

(二)明确目标1. 理解行程的含义,掌握行程的起点和终点。

2. 学会描述行程,能分析行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情境导入1. 展示一些不同行程的起点和终点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行程的特点。

2.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行程问题,让学生尝试解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新课内容1. 学习行程的定义:指物体在一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速度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运动过程。

a. 诠释行程的含义。

b. 探讨行程的起点和终点与时间、速度、距离的干系。

2. 学习描述行程的方法:包括行程的时间、速度、距离、起点、终点等信息。

3. 探讨行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如交通拥堵、超速行驶、疲劳驾驶等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4. 触类旁通:让学生尝试描述一些生活中的行程现象,如上学、上班、观光等,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行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稳固提高1.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加深对行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行程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锻炼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一年级上册

《2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一年级上册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含义,掌握确定起点和终点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起点和终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含义,掌握确定起点和终点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理解起点和终点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视频或图片,展示起点和终点的不同情境;2. 准备一些道具或器材,如小球、木棒等,用于实践操作;3. 准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起点和终点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出示一个气球,请学生观察并说出是什么?教师把气球吹起来,扎紧,使它鼓起一个小肚子。

提问:气球除了颜色不同,还有其他不同吗?2. 揭示课题教师:其实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就和气球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起点和终点》(二)探究新知1. 认识物体的起点和终点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起点和终点,如吹气球时,吹气就是运动的起点,而气球被扎破的那一刻就代表运动的终点。

那么其他的物体是不是也有起点和终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

教师出示材料:塑料小棒、钢珠、塑料盒等。

教师:怎样让小棒运动起来呢?同学们可以借助桌子上的材料让小棒运动起来。

完成后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汇报,并演示自己的方法。

教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运动,如跑步、跳远、跳高、滑滑梯等,在这些运动中也有起点和终点吗?你能说说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 感知游戏,加深理解教师出示一张硬纸板,中间穿一个小洞,演示穿针的过程。

请学生猜一猜:如果用力拉,这个针能拉动吗?并说说理由。

2023-2024学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章《运动和力》中的2.2《起点和终点》。内容主要涉及对起点和终点的认识,以及物体在直线运动中的位置变化。通过本节课,学生将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够描述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过程。
3.起点和终点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起点和终点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物体运动案例进行分析,如小朋友从家出发走到学校的过程。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起点和终点的设置,让学生全面了解起点和终点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描述物体运动过程。
1.观察并描述物体在直线运动中的位置变化;
2.理解起点和终点的含义,建立空间位置关系的认识;
3.初步运用逻辑思维分析物体运动过程,为探索物体运动规律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阶段,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探索有着极高的热情。在知识层面,学生对物体的简单移动有一定的认知,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空间概念,对起点和终点的理解较为模糊。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正在逐步发展,但表达运动过程时可能存在困难。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较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维持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简单的物体移动,并对“移动”这一概念有了基本的认识。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起点和终点的概念,使他们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和观察物体的直线运动,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运动概念打下基础。

2.起点和终点-教科2017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起点和终点-教科2017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 起点和终点-教科2017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2.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起点和终点。

3.能够在教室里找到一个起点和终点。

4.能够在进行简单运动时发现起点和终点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理解和记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发现起点和终点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出课题:你们都玩过过家家,玩家宝的过程中,我们有两个重要的地方,其中一个叫什么,另一个叫什么呢?2. 讲解引出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我们在进行任何活动时,都要有一个开始的地方和结束的地方。

开始的地方就是起点,结束的地方就是终点。

通过图示向学生介绍起点和终点的符号表示,并让学生回想起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3. 观察安排一次简单的运动活动,让学生先找到自己在教室中的起点和终点,即找到自己实际站在的地方和需要到达的地方。

4. 操练1.编排练习:老师可在教室内设立几个目标,让学生从一个起点出发,到达不同的终点。

运动完一次后讨论,哪些目标是静止的,哪些目标是移动的。

2.模拟真实情境:安排学生分组,在教室内(或是操场上)布置一个简单的赛道,要求学生从起点开始,到达终点。

每个小组推出一个代表参加比赛,最先到达终点的小组胜出。

5. 总结回忆课堂上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起点和终点的概念,以及如何发现起点和终点的变化。

五、课后练习1.写一篇日记,记录今天的运动活动,描述自己从起点出发一路经过了哪些地方,到达了终点。

2.到家里找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描述这个玩具从出生的地方到你家中的过程,标出起点和终点。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课件《起点和终点》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课件《起点和终点》

1 试duō一yuǎn试,你的纸蛙能跳多远。
怎么知道它跳 了多远呢?
bǐ sài kāi
2 比shǐ赛lɑ开始啦!
chónɡ fù sān cì
3 重复三次。
比出跳最远的一次
nǎ zhī qīnɡ wā tiào de zuì yuǎn
nǐ shì zěn me zhī dào
哪 de 只青蛙跳得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
对齐起点,确定终点 相同起点比终点,可以比较跳的远近。 长度:起点到终点的距离
课堂达标
练一练
下图起点标法正确的是( A )。
A.
B.
C.
课堂达标
练一练
判断题
1.在测量距离时,跑道上的纸带作用是铺路。( × )
2.起点和终点间的长度是跳远的距离。( √ )
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明白在比较距离时, 要标出起点和终点,再用纸带表示距离,最后 通过纸带的对比得出结论。
XXX学校
起点和终点
班级:X年级X班
科学 教科版 一年级 上册
学习目标
1 知道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确定起点和 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 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2 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 录和组织信息。
学习目标
3 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认同以图表形 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认同客 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设计一场纸飞机的飞行比赛,用同样大 小的纸折一个飞机,看看谁的飞机飞得远 。
你能判断谁跳的更远吗?
1
离起点最近的那个地方就是终点。

一年级语文上册《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上册《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上册《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研究《起点和终点》,了解故事情节的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2. 培养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图画,引起学生对《起点和终点》故事的兴趣
2. 讲解:向学生介绍故事的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解释其含义
3. 阅读:带领学生一起读《起点和终点》,并重点理解故事情节的起点和终点部分
4. 分析:与学生共同分析故事的起点和终点,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5. 表演: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再现故事情节的起点和终点部分
6. 总结:让学生小结故事的起点和终点的相关知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
1. 导入:展示一幅描绘起点和终点的图画,并提问学生对图画的感受和想法
2. 讲解:向学生介绍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对其进行简单的解释说明
3. 阅读:带领学生一起读《起点和终点》,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起点和终点部分
4. 分析:与学生共同分析故事的起点和终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5. 表演: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情节的起点和终点进行角色扮演表演
6.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故事的起点和终点的相关知识和理解,提醒他们在阅读其他故事时注意起点和终点的变化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对起点和终点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表演中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 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讨论,评价他们对故事情节起点和终点的理解深浅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故事,分析其中的起点和终点,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2. 融入写作活动,让学生以起点和终点为主题,编写自己的故事或描述其他故事的起点和终点。

《起点和终点导学案》

《起点和终点导学案》

《起点和终点》导学案
导学目标:
1.理解小说《起点和终点》的主题和情节;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
3.探讨小说中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导学内容:
1.小说《起点和终点》的作者简介;
2.小说《起点和终点》的主要情节;
3.小说《起点和终点》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
4.小说《起点和终点》所涉及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导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讲解的方式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小说《起点和终点》的主题是什么?故事背景是怎样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特点?
第二步:整体理解
让学生阅读小说《起点和终点》的简介,了解作者的生平宁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

第三步:细节分析
分组讨论小说《起点和终点》的主要情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片段进行分析,探讨人物之间的干系、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

第四步:深度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起点和终点》所涉及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小说,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步:展示效果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分析效果,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悟,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第六步:教室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判和总结,鼓励学生保持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思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倾慕。

通过本次导学,置信学生们对小说《起点和终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为他们未来的进修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希望学生们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能够不息提升自己,成为有思想、有情怀的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资料、数学资料、英语资料、幼儿资料、教案大全、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育笔记、说课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hines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children’s materials, lesson plans, case analysis, teaching reflection, education notes, lecture note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通过跳远比赛分析,学生知道比较需要公平,共同的起点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学生明白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点和落地点来标识,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科学探究:
1.通过观看微视频,学生可以学会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通过青蛙跳远比赛的活动,能有序地把跳远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进行科学的比较。

科学态度:
1.通过本课的学习,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通过课堂的学习,落实学生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的科学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比较学习,学生能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标识青蛙的起点和终点,知道共同的起点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教学难点:思考合理的方法比较青蛙所跳距离的长短。

教师:ppt
课件,各类微视频,塑料青蛙2-3只,大纸带一条学生:两人一条纸带,一只塑料青蛙,一支彩笔。

教学过程一、聚焦
1.情境导入:视频观看学生跳远比赛
2.问题聚焦: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
3.标记起点:知道要有共同的起点
4.引出课题:起点和终点二、探索及研讨(一)学习标记终点 1.学生用小青蛙自由练习。

2.呈现小青蛙跳远后的各种姿势。

3.全班交流讨论终点的标记位置。

4.视频学习青蛙跳远及确定终点的方法,并请学生演示。

(二)确定比赛规则
根据师生演示,课件出示比赛规则(三)青蛙跳远比赛 1.教师提出比赛要求。

2.同桌合作,进行小青蛙跳远比赛。

3.小组合作比较哪只青蛙跳得最远。

4.全班交流比较,选出跳得最远的小青蛙。

(四)强调起点和终点的意义观看视频,回扣开课问题。

三、拓展
1.思考: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需要用到起点和终点进行比较?
2.布置课后练习:回家后可以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和家里人比一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