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知科学这门学科对于一年级小朋友的重要性。
这不仅是他们接触奇妙世界的窗口,更是培养他们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起点。
所以,为了让小朋友们在科学的海洋里畅游得开心又有收获,我精心制定了这个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咱们一年级的小朋友呀,就像刚刚破土而出的小嫩芽,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他们天真无邪,活泼好动,对周围的一切都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
但是呢,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理解能力也有限。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得用超级有趣、简单易懂的方式来引导他们。
就说上次吧,我带着小朋友们在校园里观察花朵。
有个小朋友指着一朵花问我:“老师,这花为什么是红色的呀?”那一脸认真的样子,真的太可爱啦!这让我更加确定,他们小小的脑袋里装着满满的问号,就等着我们去帮他们解开呢。
二、教材分析这本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那可真是太棒啦!它就像一个装满了神奇宝贝的百宝箱,里面有各种各样有趣的内容。
教材从小朋友们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入手,比如植物、动物、物体的特征等等。
通过生动的图片、简单的文字和有趣的活动,引导小朋友们去观察、思考和实践。
比如说,教材里有关于小动物的章节,展示了小兔子的可爱模样,还介绍了它的生活习性。
这能让小朋友们直观地了解到小动物的特点,从而激发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目标1、培养小朋友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喜欢上探索未知。
2、帮助小朋友们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引导小朋友们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比如物体的特征、动植物的特点等。
4、培养小朋友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小朋友们学会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2)引导小朋友们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概念,如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
2、难点(1)如何让小朋友们在观察和实践中,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2)怎样帮助小朋友们把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 教案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一、教材及学生分析: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
而比较与准确测量的前提是公平,我们必须给每一次比较与测量确定起点和终点。
本课以纸蛙跳远的比赛活动引导学生意识到比较中的公平原则,从比赛需要确定起点和终点中学生会深刻地认识到相同的起点是公平比较的基础,不同的终点是公平比赛的不同结果。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有了初步确定起点与终点的意识。
学生把恐龙的头对齐就是在确定起点,然后比较尾部长短就是在确定终点。
学生在生活中也会有一些确定起点和终点的经历,比如游戏中的跳高、跳远、跑步比赛等。
本课将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确定起点与终点,通过研讨让学生理解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比赛要公平,要站在同一起点上进行比较。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确定起点后,还要标记终点来进行比较。
3.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点和终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学习标记起点与终点的方法;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能有序地把跳远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进行科学的比较。
科学态度: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小组间能团结协作,互相配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知道比较和测量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点和终点来标识。
难点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知道比较和测量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四、教学准备教师:PPT、纸青蛙、起点线一条学生:每人一只纸蛙、每组一条纸带、一条起点线、铅笔、直尺五、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森林王国要举办运动会了,这个消息传到青蛙王国,我们都知道,小青蛙们都喜欢蹦蹦跳跳,它们都报名参加了跳远比赛,可是名额只有一个,到底该让谁去参加比赛呢,青蛙国王特别为难,它听说咱们班的同学和聪明,就把这个难题交给了咱们班,同学们愿意帮助它吗?(设计意图:从富有童趣的故事导入,引出起点和终点。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能够分辨起点和终点;3.能够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和方向;4.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探究任务,并向全班呈现。
二、教学内容1. 起点和终点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对于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可能还不够清楚。
在本节课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起点和终点的含义,通俗易懂地讲解这一概念。
教师可通过简单的例子,如学生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线,告诉学生家里和学校都是起点和终点。
从此引出物体的运动轨迹和方向的概念。
2. 运动轨迹引入运动轨迹的概念,先简单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就是物体运动所形成的路径。
可使用一些图片、视频、模型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看到物体的运动轨迹。
3. 运动方向在学生了解了运动轨迹的概念后,进一步引出物体的运动方向。
教师可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看到物体在运动时的方向,并让学生转述出物体的运动方向。
三、教学过程1. 热身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迷宫,在迷宫的起点和终点处贴上纸片,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
参赛学生只能闭着眼睛,经过感觉走到终点,或在起点个终点之间走出一条通道。
最快完成并找到终点的组获得胜利。
2. 探究实验教师在课前已经准备好旧雨衣、水彩笔和纸,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验任务:让学生小组合作,用旧雨衣做出物体的运动轨迹,并在纸上标出运动的方向和起点和终点。
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应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允许他们自己决定实验的具体内容、步骤和流程。
3. 分组展示每个小组在完成任务后,通过展示自己的成果向全班讲解过程,分享经验。
4. 总结反思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享,并让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物体的运动轨迹和方向;3.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起点和终点概念不够清晰;2.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缺少探究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
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
但是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在观察、操作、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和帮助。
同时,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包括两个单元,分别是“植物”和“比较与测量”。
“植物”单元引领学生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和共同特点,感受植物的生命过程。
“比较与测量”单元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测量能力,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周围的世界。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材编排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三、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认识周边常见的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基本需求。
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宽窄等,并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科学探究目标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观察结果。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植物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比较。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物体进行比较和测量。
3.科学态度目标对植物和周围世界表现出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能认真观察、如实记录,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
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爱护植物。
意识到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会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植物的特征。
帮助学生掌握比较和测量物体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让学生理解测量的本质和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五、教学措施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文字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科学知识。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义务教育教材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一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
2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3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4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5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
2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3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4能种植一棵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时间。
5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科学态度目标1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
2对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3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4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植物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了解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植物资源,懂得珍爱植物,认识到保护身边的植物很重要。
6课时二科学概念目标1观察中有比较;比较需要公平;测量使比较的结果更准确。
2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需要。
3确定起点和终点、测量单位首尾相连是测量的要素。
4非标准单位的测量工具导致测量结果的多样性。
5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有助于信息的交流。
6有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更方便测量长的物体。
7尺子是世界通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统一测量标准的产物。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能根据高度或长度给物体排序。
3能以讨论、画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4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
5学习预测事物的相对高度和尺寸。
6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7初步运用十进制计量测量结果。
8初步运用尺子进行测量。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对测量的认同感。
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3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4乐于在情境中学习,能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和探究兴趣。
《起点和终点》教案
《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起点和终点》故事的背景和情节- 掌握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通过故事学习爱和感恩的重要性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珍惜机会的意识3.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学会感恩父母和老师- 增强学生的爱心,愿意帮助他人- 培养学生的头脑灵活、积极向上的品质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情节,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培养感恩、爱心和珍惜的品质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 《起点和终点》故事文本- 图片或PPT展示相关故事场景- 学生绘本或故事书- 讲台或者教室前方投影仪2. 教学环境:- 教室布置整洁,准备好教学素材- 确保教室内有足够的光线和空气流通3. 学生准备:- 学生准备纸和笔做笔记- 学生准备心态开放,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 利用图片或PPT展示《起点和终点》的故事背景-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置好教室环境,准备好教学素材2. 引入教学:- 讲师简单介绍《起点和终点》的故事内容和作者- 利用图片或PPT展示描绘故事场景,引起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你认为起点和终点分别代表什么?”3. 教学主体:3.1 故事阅读与讲解- 展示故事文本,带领学生朗读故事内容- 解释词汇和句子结构,确保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分析故事背后的含义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3.2 互动讨论与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就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展开讨论- 分组讨论,对话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形成共识-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3.3 情感培养与实践活动- 借助故事情节展开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恩爱心-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实际行动表达爱和感恩-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对所学到的情感价值进行反思5.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强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人生价值- 激励学生珍惜时间,懂得感恩和爱心的重要性六、拓展延伸1. 布置作业:- 让学生写一篇感想或反思《起点和终点》的故事- 带上家长或朋友,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发挥想象力,写一篇关于感恩和爱心的小故事2. 拓展延伸:- 组织阅读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活动,实践爱心和感恩- 建立情感故事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爱和感恩故事七、课后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起点和终点》的故事感悟,写一篇文章分享在班级中组织学生外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回来写一篇体会阅读其他有关感恩和爱心的故事或文章,挑选一篇感动自己的并写读后感八、教学反思与改进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课堂反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及时做出调整定期开展教研交流,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鼓励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案一. 教材分析《起点和终点》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一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过物体运动的经验,但对于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表达,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2.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并能用语言描述。
2.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运动的物体,如球、车等。
2.学具:准备一些小车,让学生动手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运动的物体,如球、车等,引导学生观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物体在做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讲解:物体在运动时,它的位置会发生变化。
当物体静止时,它的位置不变。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小车进行操作,观察小车的运动和静止。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交流自己的发现,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2.说一说:(1)要想比谁跳得远,最重要的是什么?(2)怎么才能做到比赛公平?(3)怎样知道每只恐龙跳了多远?怎么知道谁跳得更远?天想比跳远,但不知道怎么比。
2.提问:你们能给它们出出主意吗?3.听学生发言,梳理学生交流的信息,板书学生的关键词:起点、距离、长度、终点……4.引导学生思考:(1)要想比谁跳得远,最重要的是什么?(2)怎么做到比赛公平?(3)怎样知道每只恐龙跳了多远?怎么知道谁跳得更远?5.小结:为了比赛公平,我们要确定起点和终点。
(板书课题)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引入上节课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恐龙设立跳远比赛的活动,学生会认识到确定起点和终点对比较来说是十分关键的。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2:青蛙跳远比赛1.试一试:每人领一个塑料青蛙玩具,让学生在桌上练习青蛙跳远。
2.说一说:你怎么知道青蛙跳了多远?3.说一说:怎样和别人的青蛙比较距离呢?教师活动21.恐龙们比赛跳远场地不够大,所以它们委托了跳远能手青蛙来代替它们比赛。
2.教师分发玩具青蛙,每人一个,让学生练习青蛙跳远,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青蛙跳跃一段距离。
3.提问:你怎么知道青蛙跳了多远?引导小结:在青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青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青蛙跳了多远。
4.怎样和别人的青蛙比较距离呢?我们通过画线的方式记录了青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青蛙的跳远距离进行比较。
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青蛙跳远的距离,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课件展示:全班要统一比赛标准。
4.试一试:确定青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5.比一比:(1)谁的青蛙跳得远?在纸带上画上起点、终点及时记录,每轮跳3次。
(2)小组内比较,确定“哪只青蛙跳得最远”。
5.比赛任务及要求:(1)画一条起跳线,看清青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
(2)弹跳青蛙,注意在青蛙的尾部画一条终点线。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章《起点和终点》。
教学内容包括: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学会使用简单工具测量距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描述。
难点:使用工具测量距离,理解起点和终点的相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学课件、直尺、粉笔、起点和终点的标志物。
学具:每组一把直尺、起点和终点的标志物。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捉迷藏”游戏,引导学生关注起点和终点。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完成随堂练习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直尺测量起点和终点的距离。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关注测量结果。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 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3. 使用工具测量距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描述其起点和终点,并测量距离。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但在使用工具测量距离方面,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尝试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进行描述,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起点和终点》导学案
《起点和终点》导学案
导学目标:通过阅读《起点和终点》,学生能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一、整体理解
1. 请简要介绍《起点和终点》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你认为作者想要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什么样的主题和意义?
二、细节理解
1. 从文中列举至少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主人公在故事中的成长和变化。
2. 分析故事中的对话和描写,你觉得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三、阅读拓展
1. 除了《起点和终点》,你还读过哪些类似主题的文学作品?你觉得这个主题在文学中有着怎样的体现和表达方式?
2. 请就一个你喜欢的文学作品,分享你认为其中最感人的场景或台词,并阐述你为什么会被触动。
四、写作拓展
1. 请以《起点和终点》为素材,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时间的感悟和思考。
2. 通过阅读《起点和终点》,你有何启发和体会?请结合个人经历或观点,写一篇读后感。
五、思考与讨论
1. 你认为时间对人生有着怎样的影响?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利用时间?
2. 如果你能够倒退时间,你会选择回到哪个时刻?为什么?
导学案结束语:通过学习《起点和终点》,希望同学们不仅能够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更能够有所启发,体会到时间的无常和珍贵。
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心品味美好的文字,感悟其中的哲理,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愿大家在阅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收获更多的智慧和满足。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课《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课《起点和终点》教案一. 教材分析《起点和终点》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课程,对于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可能有些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观察来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合作学习还不太熟悉,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理解。
2.学生观察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游戏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游戏中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起点和终点标志物、运动物体。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运动物体,带有起点和终点标志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运动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找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运动物体,找出起点和终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通过操作运动物体,找出起点和终点,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找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体运动起点和终点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点评。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找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并加以描述。
8.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新教科版2021秋一年级科学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新教科版2021秋一年级科学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案一. 教材分析《起点和终点》是新教科版2021秋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教材以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既注重知识的学习,又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科学课程,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和发现。
但是,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还在培养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2.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感受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理解和掌握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物体的图片,如车、飞机、人等,用于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2.准备一些小车和小人模型,用于学生的实验操作。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如车、飞机、人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同时,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例,如小车在桌子上运动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起点和终点》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
《起点和终点》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第二章《观察与探索》的第三节,主要内容为“起点和终点”。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使用简单的图示表示起点和终点;通过实践探索,掌握在固定起点和终点的情况下,可以有多条路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分析,识别出起点和终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使用图示表达起点和终点的能力,以及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使用图示表达起点和终点的能力,以及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起点和终点图示卡片、磁性教具、白板、白板笔。
学具:学生用图示卡片、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校园平面图,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所在的位置(起点)和目的地(终点),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磁性教具展示,讲解起点和终点的定义,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图示表示起点和终点。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起点和终点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并画出可能的路径。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教师提供的起点和终点,画出至少三条不同的路径。
5. 小组分享(10分钟)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2. 内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图示表示起点和终点的方法实际情境中的路径选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家到学校的起点和终点,并设计至少三条路径。
2.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学生画出自己家到学校的起点和终点,设计路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发现起点和终点的实例,与家长分享所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起点和终点-教科2017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 起点和终点-教科2017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2.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起点和终点。
3.能够在教室里找到一个起点和终点。
4.能够在进行简单运动时发现起点和终点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理解和记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发现起点和终点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出课题:你们都玩过过家家,玩家宝的过程中,我们有两个重要的地方,其中一个叫什么,另一个叫什么呢?2. 讲解引出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我们在进行任何活动时,都要有一个开始的地方和结束的地方。
开始的地方就是起点,结束的地方就是终点。
通过图示向学生介绍起点和终点的符号表示,并让学生回想起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3. 观察安排一次简单的运动活动,让学生先找到自己在教室中的起点和终点,即找到自己实际站在的地方和需要到达的地方。
4. 操练1.编排练习:老师可在教室内设立几个目标,让学生从一个起点出发,到达不同的终点。
运动完一次后讨论,哪些目标是静止的,哪些目标是移动的。
2.模拟真实情境:安排学生分组,在教室内(或是操场上)布置一个简单的赛道,要求学生从起点开始,到达终点。
每个小组推出一个代表参加比赛,最先到达终点的小组胜出。
5. 总结回忆课堂上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起点和终点的概念,以及如何发现起点和终点的变化。
五、课后练习1.写一篇日记,记录今天的运动活动,描述自己从起点出发一路经过了哪些地方,到达了终点。
2.到家里找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描述这个玩具从出生的地方到你家中的过程,标出起点和终点。
《起点和终点》(教案)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比较与测量第2节《起点和终点》,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了解测量的基本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测量和比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b. 掌握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方法。
c. 掌握比较物体长度的方法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b. 培养学生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能力。
c. 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比较的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b.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a.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b. 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c. 比较物体长度。
2. 教学难点:a. 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b. 学生掌握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方法。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观察和探索。
但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观察和比较能力还比较薄弱,对测量的概念和方法也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a.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条线段,并问学生这条线段有哪些特点。
b. 学生观察后回答,可能会提到线段的长度、形状等特点。
c.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条线段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吗?请大家一起讨论。
2. 概念讲解a. 教师向学生解释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简单明了地阐述起点和终点的含义。
-起点是线段的开始位置,终点是线段的结束位置。
b. 通过实物或图片示例,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教师可以使用一条绳子或纸条,示范并让学生观察起点和终点的位置。
3. 尺子的使用a.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把尺子,并解释尺子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尺子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上面有刻度表示长度。
《起点和终点导学案》
《起点和终点》导学案
导学目标:
1.理解小说《起点和终点》的主题和情节;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
3.探讨小说中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导学内容:
1.小说《起点和终点》的作者简介;
2.小说《起点和终点》的主要情节;
3.小说《起点和终点》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
4.小说《起点和终点》所涉及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导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讲解的方式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小说《起点和终点》的主题是什么?故事背景是怎样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特点?
第二步:整体理解
让学生阅读小说《起点和终点》的简介,了解作者的生平宁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
第三步:细节分析
分组讨论小说《起点和终点》的主要情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片段进行分析,探讨人物之间的干系、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
第四步:深度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起点和终点》所涉及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小说,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步:展示效果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分析效果,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悟,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第六步:教室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判和总结,鼓励学生保持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思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倾慕。
通过本次导学,置信学生们对小说《起点和终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为他们未来的进修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希望学生们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能够不息提升自己,成为有思想、有情怀的人才。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单元目标知识与技能:1、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
2、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3、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4、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5、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过程与方法:1、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
2、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3、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4、能种植一棵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时间。
5、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
对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植物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了解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植物资源,懂得珍爱植物,认识到保护身边的植物很重要。
课时划分:第 1 课我们知道的植物(1课时)第 2 课观察一棵植物(1课时)第 3 课观察叶(1课时)第 4 课这是谁的叶(1课时)第 5 课植物是“活”的吗(1课时)第 6 课校园里的植物(1课时)教学重点:对于植物的特征,教师应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根、茎、叶等器官,知道这些器官是植物的主要器官,不同植物的器官也有差异,但都是植物生命体的组成部分,与植物能够“活”着有重要关系。
“种植和照顾植物”的活动贯穿整个单元,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亲自种养植物,体会植物会生长,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阳光,为形成“植物是活的”的认识积累经验、提供证据。
但不要求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生命周期等内容。
教学难点: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要从单元整体认识各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估标准,紧扣单元核心概念,把各课科学知识和探究方法整合为一条学习线索,设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在知识、方法、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方面有效地保证课时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完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第2课《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知道比赛要公平,要站在同一起点上进行比较;能掌握标记起点与终点的方法,能有序地把跳远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会通过测量,科学地比较;知道比较和测量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让学生能够相互倾听他人意见,合作探究、展示自己观点。
提高小组间能团结协作,互相配合的能力。
【学习重点】
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掌握通过测量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来表示和比较。
【学习难点】
在小组探究及教师的指导下,将青蛙跳远的距离能够通过记录的方式进行比较。
【学习流程】
一、导入
故事导入:秋天到了,森林里动物们准备举办一年一度的运动会。
小青蛙们看见了,它们也想参加。
小青蛙围在一起讨论,一只小青蛙说道:“我们青蛙弹跳能力可好了呢,要不我们先挑选一个跳得最远的去参加比赛,肯定能得冠军呢!”“派我去,派我去,我跳得可远了!”一只小青蛙急切得说道。
另一只小青蛙不服气了,说道:“哼,我跳得更远呢,应该派我去!”然后这只也想去,那只也想去,大家都想去。
小朋友们,你知道怎样才能比较出谁跳得远吗?
引出课题:起点和终点。
二、学程
第一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1:你的纸蛙能跳多远?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
拿出学具纸蛙,按青蛙的身体尾部,让其弹跳出去。
你的纸蛙能跳多远?自己说一说,并在学习单上表现出来。
第二步:互学讨论
小组探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跳远的长度,或者通过画图、测量等方式得出结论。
完善学习单内容。
第三步:展学交互
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2.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
生1:在纸蛙起跳的地方画一条线,弹跳后,在终点画一条线,两条线之间的距离就是青蛙跳远的长度。
生2:纸蛙旁边放一把尺子,从1厘米处跳起。
用弹跳后的厘米数减去1厘米就是跳远长度。
教师质疑:什么是起点?什么是终点?为什么要设置起点与终点?
设计意图
青蛙跳远的情境能满足一年级孩子的好奇心和天性,在玩中实践,理解和感受到了起点和终点的意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最后通过测量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来表示条远距离。
本学程的设计,解决了课堂重点。
预设答案
从同一条线上开始跳,我们把这叫做起点。
蹦跳后,它从起占跳到了这里,最后落地的地方,我们称为终点。
让纸蛙在起点的位置上站好,对准起跳线。
弹跳后,在青蛙的脚部画线作为终点。
用尺子测量出起点与终点的距离,就是纸蛙跳远的长度。
第二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2: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学法指导
第一步:互学讨论
四人小组,每人准备一条纸带。
小组实践比赛,谁的纸蛙跳得最远?重复比赛三次,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完善学习单内容。
第二步:展学交互
1.小组依次在黑板上展示比赛结果。
2.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
教师质疑:为什么在同一起点进行比赛?三次跳远比赛,我们取哪次为最终成绩?
设计意图
通过孩子互相协作完成青蛙跳远比赛的活动,培养一年级孩子的团结
协作能力,并且进一步明确起点和终点的标识。
利用孩子间互相比较谁的青蛙跳得远,让孩子进一步意识到对齐起点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预设答案
先画起跳线,将小组四人的纸带放在起跳线上,对齐起点,这样结果更公平。
纸蛙弹跳后,由一名组员负责画四只纸蛙的终点线,重复三次,每只纸蛙取最远的一次,测量出长度,并记录下来。
三、总结
通过纸蛙跳远的活动,我们知道了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点和终点来标识。
而且呀,比赛讲求公平,一定要在同一起点进行比较。
同学们,比较和测量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你掌握了吗?
四、作业设计
实践活动:小组四人在操场举行跳远比赛吧!比一比谁跳得最远,说一说你们是如何比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