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起点和终点》教案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具体章节为《起点和终点》。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用简单的图示和语言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并描述物体在不同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运动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够用图示和语言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掌握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物体运动规律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难点:描述物体在不同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运动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磁性教具(小车、磁性棒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磁性教具(小车、磁性棒等)、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一名学生上讲台,从教室门口走到自己的座位,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位学生的起点和终点。

2. 新课导入:结合实践情景,向学生介绍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过程中的这两个关键点。

3. 例题讲解:通过课件展示,讲解如何用图示和语言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描述磁性教具在不同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运动过程,并在画纸上进行图示。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2. 内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描述物体运动起点和终点的方法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小明从家里走到学校。

(2)小华在操场上跑步。

2. 答案:(1)起点:家里,终点:学校。

描述:小明从家里出发,沿着街道一直走到学校门口。

(2)起点:操场东侧,终点:操场西侧。

描述:小华从操场东侧开始跑步,绕过操场一圈后回到西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以及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方法。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案一. 教材分析《起点和终点》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一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过物体运动的经验,但对于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表达,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2.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并能用语言描述。

2.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运动的物体,如球、车等。

2.学具:准备一些小车,让学生动手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运动的物体,如球、车等,引导学生观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物体在做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讲解:物体在运动时,它的位置会发生变化。

当物体静止时,它的位置不变。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小车进行操作,观察小车的运动和静止。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交流自己的发现,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22课《起点和终点》。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展开,通过具体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意义,学会使用起点和终点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运用这两个概念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记录物体运动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两个概念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记录物体运动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视频、起点和终点标志牌、尺子、绳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起点和终点标志牌、尺子、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日常生活中有关起点和终点的实例,如赛跑、公交车站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教师提问:什么是起点和终点?它们有什么作用?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个起点和终点的实例,如小明的家(起点)到学校(终点),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起点和终点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身边的起点和终点,并用起点和终点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

5. 动手实践(1)分组活动:每组选择一个物体(如小球、小车等),在桌子上设置起点和终点,观察并记录物体从起点到终点的运动过程。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2. 内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的方法实践活动:小球从起点到终点的运动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用文字和图画描述它们。

2. 答案: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程度,以及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观察并记录生活中更多的起点和终点实例,提高学生对起点和终点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2起点和终点教科版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2起点和终点教科版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2起点和终点教科版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2起点和终点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正确区分和描述。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能正确区分和描述起点和终点。

2. 能观察并描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和描述一些较复杂的起点和终点。

教学准备:投影仪、图片、卡片、幻灯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引入新课:教师出示一张包含起点和终点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是一张什么样的图片?”、“图片中有什么?”。

2.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起点和终点是什么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们能举出一些起点和终点的例子吗?”。

Step 2:新课讲解1. 通过幻灯片或黑板,教师向学生讲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给出简单的例子进行说明。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水流的起点和终点、飞机起飞和降落的起点和终点等,并让学生进行描述。

Step 3:练习活动1. 教师准备一些卡片,上面画有不同的形状或图案,然后将卡片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起点,一部分为终点,让学生根据形状或图案进行匹配。

2. 教师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起点和终点。

3. 学生分组,每组选出一位代表,进行起点和终点的角色扮演,其他同学根据角色扮演进行观察并描述。

Step 4:巩固和拓展1. 教师出示一些较复杂的例子,如火车站的起点和终点、河流的起点和终点等,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

2. 学生自由发挥,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一个主题,设计一个起点和终点的游戏或故事,并向全班展示。

Step 5: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并记录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并在下节课中展示。

2. 教师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多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并将其记录下来。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主要围绕“起点和终点”这一主题展开。

教学内容包括第一章“我们身边的科学”第三节“起点和终点”。

详细内容涉及认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理解起点与终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使用简单的图示表示起点和终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起点与终点的表示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使用图示表示起点和终点。

教学重点:掌握起点和终点的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起点和终点示例图、教学课件、磁性教具板。

学具:画纸、彩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景:教师展示一张地图,引导学生找出起点和终点。

(2)提出问题:什么是起点和终点?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 自主探究(1)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表示起点和终点?3. 示例讲解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例题,讲解如何用图示表示起点和终点。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个别辅导。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2. 内容:(1)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起点和终点的表示方法(3)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画出你上学路线的起点和终点。

(2)简述起点和终点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略(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开展课外活动,如“起点和终点”主题绘画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22课《起点和终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实践活动,学会使用起点和终点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运用这两个概念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培养学生观察、表达、合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及其运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起点和终点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直尺、起点和终点标识牌。

学具:学生用书、直尺、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一个简单的起点和终点的情景,如:小明从家里(起点)走到学校(终点)。

(2)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情景中的起点和终点。

2. 例题讲解(15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例题,如:小猫从树根(起点)爬到树梢(终点)。

(2)引导学生运用起点和终点描述小猫的位置变化。

(3)教师讲解并强调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完成后,教师选取部分答案进行讲解和点评。

4. 小组合作(10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一个起点和终点的情景。

(2)小组合作完成情景设计,并进行展示。

(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起点和终点的例子。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起点和终点2. 内容:起点概念终点概念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出生活中的三个起点和终点的例子,并描述它们的位置变化。

2. 答案示例:例1:小明从家里(起点)走到学校(终点),位置变化:从家里到学校。

例2:小猫从树根(起点)爬到树梢(终点),位置变化:从树根到树梢。

例3:火车从北京(起点)开往上海(终点),位置变化:从北京到上海。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章《起点和终点》。

教学内容包括: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学会使用简单工具测量距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描述。

难点:使用工具测量距离,理解起点和终点的相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学课件、直尺、粉笔、起点和终点的标志物。

学具:每组一把直尺、起点和终点的标志物。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捉迷藏”游戏,引导学生关注起点和终点。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完成随堂练习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直尺测量起点和终点的距离。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关注测量结果。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 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3. 使用工具测量距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描述其起点和终点,并测量距离。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但在使用工具测量距离方面,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尝试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进行描述,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

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

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一. 教材分析《起点和终点》是教科版科学一上的第二课第二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事物的开始和结束,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达。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程,对于科学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同时,学生对于事物的开始和结束有一定的认知,但缺乏系统的理解和表达。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事物的开始和结束。

2.培养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事物的开始和结束。

2.培养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理解事物的开始和结束的目的。

同时,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事物的开始和结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有关事物开始和结束的图片或视频。

2.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计时器,小车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有关事物开始和结束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事物的开始和结束。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事物的开始和结束。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事物的开始和结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开始和结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还有哪些事物的开始和结束可以进行观察和记录,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

6.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事物开始和结束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观察和记录。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题和主要内容,方便学生回顾和复习。

《起点和终点》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1)

《起点和终点》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1)

《起点和终点》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第二章《运动和力》的第三节《起点和终点》。

本节课将围绕教材中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详细讲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并掌握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方向。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正确识别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物体运动方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描述物体运动方向。

难点: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PPT、起点和终点示例图、直尺、小球。

2. 学具: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张白纸、彩笔、直尺、小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小球在不同方向运动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a. 讲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示例图,识别起点和终点。

b.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方向。

c.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用直尺和小球演示物体运动,加深对起点和终点的理解。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在白纸上绘制一个物体运动的轨迹,标注起点和终点,并描述物体的运动方向。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2. 内容:a.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b. 描述物体运动方向的方法c. 学生随堂练习示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绘制一个物体运动的轨迹,标注起点和终点,并描述物体的运动方向。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在描述物体运动方向时,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如车辆、行人等,学会描述其运动方向,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学生展示和评价环节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课《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课《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课《起点和终点》教案一. 教材分析《起点和终点》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课程,对于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可能有些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观察来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合作学习还不太熟悉,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理解。

2.学生观察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游戏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游戏中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起点和终点标志物、运动物体。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运动物体,带有起点和终点标志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运动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找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运动物体,找出起点和终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通过操作运动物体,找出起点和终点,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找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体运动起点和终点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点评。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找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并加以描述。

8.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新教科版2021秋一年级科学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新教科版2021秋一年级科学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新教科版2021秋一年级科学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案一. 教材分析《起点和终点》是新教科版2021秋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教材以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既注重知识的学习,又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科学课程,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和发现。

但是,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还在培养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2.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感受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理解和掌握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物体的图片,如车、飞机、人等,用于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2.准备一些小车和小人模型,用于学生的实验操作。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如车、飞机、人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同时,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例,如小车在桌子上运动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比较与测量 《2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比较与测量 《2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比较与测量《2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理解它们在比较过程中的作用。

2. 让学生学会使用起点和终点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运动轨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提高他们对物体运动轨迹的认知。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的第二课。

教材通过图片和文字描述,让学生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学会使用起点和终点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运动轨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初步掌握比较物体运动轨迹的方法,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可能不太熟悉,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相关的概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自己发现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和作用。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

四、重难点重点: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及在比较中的作用。

难点:学会使用起点和终点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运动轨迹。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课《起点和终点》。

在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如何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

但是,如果要比较一个物体移动的轨迹,我们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将学习使用起点和终点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运动轨迹。

(二)观察与思考教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物体的运动。

想象一下,有一个物体从起点开始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到达了终点。

这个过程中,物体移动的距离就是它的运动轨迹。

教师:那么,我们如何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轨迹呢?学生:我们可以分别画出它们的起点和终点,然后比较它们之间的距离。

教师:非常好!这个同学提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分别标出起点和终点,然后比较它们之间的距离。

这个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三)实践活动教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实践活动。

请大家拿出桌子上的两个物品,比如一根铅笔和一块橡皮。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标题: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引言:《起点和终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物体运动的基本认知,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理解起点和终点在物体运动中的作用,为日后的科学学习和生活实践打下基础。

一、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科学课程,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有限,因此需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同时,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有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示范。

此外,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较强,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描述、比较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物体运动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对物体运动的正确认知。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如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准备相关教具(如小球、轨道等);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2. 学生准备:自带记录本和笔等学习工具;穿着适合活动的服装和鞋子。

3. 教学环境:教室及户外活动场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运动现象(如汽车行驶、人跑步等),引导学生们思考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运动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的吗?”通过导入新课让学生们对即将开始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科版《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起点和终点》教案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与方法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教学方法讲授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讨论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教学过程导入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授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巩固练习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归纳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教学资源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媒体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教学评价学生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和工具的使用。

学生能够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用数字和单位记录测量结果。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参与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起点和终点》(教案)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

《起点和终点》(教案)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比较与测量第2节《起点和终点》,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了解测量的基本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测量和比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b. 掌握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方法。

c. 掌握比较物体长度的方法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b. 培养学生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能力。

c. 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比较的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b.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a.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b. 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c. 比较物体长度。

2. 教学难点:a. 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b. 学生掌握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方法。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观察和探索。

但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观察和比较能力还比较薄弱,对测量的概念和方法也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a.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条线段,并问学生这条线段有哪些特点。

b. 学生观察后回答,可能会提到线段的长度、形状等特点。

c.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条线段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吗?请大家一起讨论。

2. 概念讲解a. 教师向学生解释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简单明了地阐述起点和终点的含义。

-起点是线段的开始位置,终点是线段的结束位置。

b. 通过实物或图片示例,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教师可以使用一条绳子或纸条,示范并让学生观察起点和终点的位置。

3. 尺子的使用a.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把尺子,并解释尺子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尺子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上面有刻度表示长度。

《起点和终点》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

《起点和终点》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

《起点和终点》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第二章《我们周围的事物》第三节《起点和终点》。

本节课将围绕“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意义,学会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物体运动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起点和终点演示图、小车、直尺、粉笔等。

学具:每组一张起点和终点演示图、一辆小车、一把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出示一张起点和终点的演示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中的物体运动情况。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起点?什么是终点?2.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小车,演示小车的运动过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小车的起点和终点。

(2)教师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物体运动的场景,描述起点和终点。

(2)各小组汇报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 描述物体运动起点和终点的方法3. 小车运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一个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并测量起点到终点的距离。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起点和终点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描述物体运动的能力。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记录起点和终点,并与同学分享。

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了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起点和终点》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

《起点和终点》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

《起点和终点》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第二章《观察与探索》的第三节,主要内容为“起点和终点”。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使用简单的图示表示起点和终点;通过实践探索,掌握在固定起点和终点的情况下,可以有多条路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分析,识别出起点和终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使用图示表达起点和终点的能力,以及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使用图示表达起点和终点的能力,以及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起点和终点图示卡片、磁性教具、白板、白板笔。

学具:学生用图示卡片、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校园平面图,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所在的位置(起点)和目的地(终点),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磁性教具展示,讲解起点和终点的定义,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图示表示起点和终点。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起点和终点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并画出可能的路径。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教师提供的起点和终点,画出至少三条不同的路径。

5. 小组分享(10分钟)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2. 内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图示表示起点和终点的方法实际情境中的路径选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家到学校的起点和终点,并设计至少三条路径。

2.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学生画出自己家到学校的起点和终点,设计路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发现起点和终点的实例,与家长分享所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第2节课。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逐渐掌握较为科学的比较方法并意识到科学测量的重要意义。

经过前一节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可以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来比较大小。

《起点和终点》这节课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纸带的使用为后续卷尺的引出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核心活动是纸蛙跳远比赛,通过在纸带上标出起点和终点来比较哪只纸蛙跳得更远,从而让学生掌握比较长度的简单方法。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初步建立比较长度的意识,本次课比较青蛙跳远的距离,不再是一个物体的首尾长度,而是一个物体位移的距离。

已有认知物体的长度或高度不变,而现在物体的位移每一次都可能不同。

学生活动时,反复运用起点和终点,这个“点”演变成“线”,起点是共同的起始线,终点是标记的终止线。

因为跳跃的距离没有留下痕迹,当自己的青蛙多次跳跃的距离相互比较,或是与同伴的青蛙跳跃的距离比较或是与小组其他成员比较不便时,表征距离的纸带应运而生。

“比较”进阶到“比量”,为“测量”做准备。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刚接触科学学科,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实验纪律的管理,在交流汇报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发言,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3、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目标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4、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2、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起点和终点》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2.能够分辨起点和终点;
3.能够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和方向;
4.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探究任务,并向全班呈现。

二、教学内容
1. 起点和终点
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对于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可能还不够清楚。

在本节课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起点和终点的含义,通俗
易懂地讲解这一概念。

教师可通过简单的例子,如学生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线,告
诉学生家里和学校都是起点和终点。

从此引出物体的运动轨迹
和方向的概念。

2. 运动轨迹
引入运动轨迹的概念,先简单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就是物
体运动所形成的路径。

可使用一些图片、视频、模型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看到物体的运动轨迹。

3. 运动方向
在学生了解了运动轨迹的概念后,进一步引出物体的运动
方向。

教师可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看到物体在运动时
的方向,并让学生转述出物体的运动方向。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迷宫,在迷宫的起点和终
点处贴上纸片,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

参赛学生只能闭着眼睛,经过感觉走到终点,或在起点个终点之间走出一条通道。

最快完成并找到终点的组获得胜利。

2. 探究实验
教师在课前已经准备好旧雨衣、水彩笔和纸,给学生提供
一个实验任务:让学生小组合作,用旧雨衣做出物体的运动轨迹,并在纸上标出运动的方向和起点和终点。

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应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允许他们自
己决定实验的具体内容、步骤和流程。

3. 分组展示
每个小组在完成任务后,通过展示自己的成果向全班讲解
过程,分享经验。

4. 总结反思
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享,并让
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2.物体的运动轨迹和方向;
3.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教学难点
1.学生对于起点和终点概念不够清晰;
2.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缺少探究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

五、教学方法
1.热身游戏法;
2.探究实验法;
3.分组合作展示法;
4.总结反思法。

六、教学资源
1.旧雨衣、水彩笔、纸;
2.班级黑板;
3.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七、教学评价
1.利用考核、问卷、评测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量化评价;
2.考虑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提供更加个
性化的评价方式;
3.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评价过程中,对学生
的探究能力进行考核评价,发扬人人皆可为探究者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