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诗人谈诗》拓展阅读素材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诗人谈诗多角度深入赏析辅导素材苏教版

《诗人谈诗》
多角度深入赏析
——品《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一文的赏析方法
【问题】
《一个深夜的记忆》一诗精致短小,时代感强,曾卓先生是如何对其进行赏析的呢?
【探究】
类比法赏析
从门槛下流进的月光,诗人误以为是曙光。
从梦中乍然醒来,是容易有这样的错觉的,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以为是霜。
他起来了,推开门看看,原来还是深夜。
可以想见,他是习惯于黎明即起的。
使他惊醒的是对黎明的期待。
曾卓先生引用李白的事例来议论,李白曾将月光误以为是霜,因此诗人将月光误以为是曙光便更具真实感了,这样赏析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本诗的意境。
扩展法赏析
他不再返回屋中,而是眺望着月光下的旷野:起伏的山峦,河岸边的山峦的巨大的暗影……大地笼罩在沉静中。
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
这里将诗的第二、三节描写的景象扩展开来,描绘成一幅完整的风景画。
这样,将诗的语言化为了散文语言,诗意就更好理解了。
关键词赏析
他独自面对大地,他感到自己是最初醒来的人。
这里用了“感觉到”这个词语,就使这句诗有了更深一层的含意: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
这里,曾卓先生提炼出“感觉到”这个词来赏析。
由这个词入手来探究这首小诗的主旨与内涵。
曾卓先生指出“感觉到”暗示了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且不仅指他自己,这就把诗人个人的感受同时代的脉搏跳动联系在了一起。
1。
九年级语文上册 《诗人谈诗》优秀实用课件 苏教版

比较和发现: • 仔细阅读《诗人谈诗》,又有哪些
新的发现?
H
• 文章了解作者的写作年代,从抗战这 个特定的时期来了解作者在诗中表达 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战争中的人们纯 净、乐观的心。
• 诗中的“我”不仅指作者自己,还可 能是指延安的军民,使读者对诗歌理 解得更有深度了。
• 准确地概括了诗歌的意境特色——宁静 而深沉。
诗人谈诗
H
主要学习步骤: 1、学生谈诗 2、 老师谈诗 3、诗人谈诗 4、资料谈诗
主要学习要求:
谈出诗歌的特性 谈出自己的个性
H
H
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一
开门,还是深夜
个
不久,有风从北边来
深
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夜
的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记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按照诗歌的内容依次作了赏析; 根据相关的画面联想了诗文名句; 能扣住关键的词语深入理解诗歌丰富 的内涵。
H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 白居易《暮江吟》 “可怜九月初三 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 杜甫《旅夜抒怀》有“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 顾城《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 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1、完成《自主检测》之《诗人谈诗》。 2、就鲁藜的诗《泥土》写一篇简短的评
论或读后感(见语文书P164)。 3、诗词歌赋一般都选在特定的夜晚来抒
情。搜集关于“夜”的古诗,并探究它 们的共同特点。
H
H
H
H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 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 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 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是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 画面。
九年级语文上册 15《诗人谈诗》教案 苏教版

15诗人谈诗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意象,深入体味诗歌意境。
2.分析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重点)3.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积淀出浩如烟海的文化硕果,散发着巨大的艺术魅力,不仅有同学们熟知的古诗词,现代诗歌也是其中的奇葩。
今天,我们就先共同赏析一首现代诗歌——现代作家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
二、自主预习1.走进作者鲁藜(1914—1999),福建省同安县人。
三岁随家到越南侨居,1932年回国,同年参加革命,开始写诗。
1938年去延安。
解放前出版的诗集有《醒来的时候》《锻炼》等,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红旗手》《星之歌》《时间之歌》《鹅毛集》《天青集》等,还发表过小说、寓言等作品。
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的字音。
曾卓(zhuó)鲁藜(lí) 门槛(kǎn)曙光(shǔ) 乍(zhà)然眺望(tiào)旷野(kuàng) 山峦(luán) 笼罩(1ǒng)3.理解词义。
乍然:忽然;突然。
山峦:连绵的山。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眺望:从高处望远处看。
曙光:比喻已经在望的美好前景。
洗礼:比喻重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这首诗是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的,其中写了“深夜”哪些特定的景物?“我”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过程?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写深夜特定的景物有:月光、晚风、河岸、山影、流星、旷野。
“我”的认识变化过程:由月光引发错觉——听见了黎明的音响——月光下眺望所见的景物——觉得“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诗人借这种变化过程,表达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和赢得光明的乐观情怀。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从诗的内容来看,全诗可分几节?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明确:第一节:盼望长夜结束。
第二节:渴望黎明到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第15课《诗人谈诗》课件 苏教版

“月光流,以为是阳光,这是一个“美
丽的错误”,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他 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这充分看出诗人 内心对光明的追求;看出了诗人对黎明的渴 望。
“河岸被山影压着”
“压”字,给人一种很沉重的感觉,让人喘
不过气来。既写出了现实的黑暗,又表现出 诗人盼望黎明不到的压抑心情。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 是最初醒来的人”
这两行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强烈地盼望黎
明以后发现夜还正深(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 流过旷野去)以后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 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 熟,从“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也可以感 受到诗人的执着。
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 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2)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 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 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 是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 绘的事物或画面。
体情悟理 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开门,还是深夜
诗人谈诗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一个深夜的回忆
一个深夜的记忆
鲁藜
问题探究
诗歌善用虚实并用的手法,从诗中找出一处
虚写句? 诗歌的语言有侧面暗示的特点,你认为诗中 哪些语句暗示了诗歌的主旨? 说说下面词语的含义 深夜: 黎明:
鲁藜
鲁藜(1914-1999)原名徐图地,笔 名流痕、怒隶、鲁加、许怀榕等。他 的诗富于哲理,诗风纯真清丽,是我 国“七月诗派”的卓越代表。因所谓 “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 平反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 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从1 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 《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 《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诗人谈诗》教案(2)苏教版

第15课《诗人谈诗》一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鉴赏诗歌要注意的几方面问题【提示】(1)分清类别: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
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和说理诗;按形式,可分为古风、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与民歌。
诗的类别不同,形式风格也不同,这是阅读诗歌要首先把握的。
(2)体味意境: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3)咀嚼字词:诗歌的语言特色是形象、凝练,富于表现力。
要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品味,领略其含义深刻、隽永的字词,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
(4)明辨手法: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例如,用“比”“兴”“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衬托”“反复”等。
理解这些手法,有助于感悟情感。
2.谈谈这篇诗评对自己鉴赏诗歌有何启发【点拨】这篇作品的特点在于诗人曾卓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诗的意境,深化了诗的意蕴,设身处地,进入作品创设的情境中去体味诗的内涵。
3.说说自己对诗人追求光明的信念如何理解【交流】诗人将一个瞬间产生的错觉,有意强调并固化为文字,就因为这是个“美丽的错误”,诗人不愿意纠正它,正是诗人内心追求光明、渴望光明、期待光明的心情的体现。
4.仿写【示例】生活是一条河,没有险滩、激流怎会形成绚丽的浪花?【仿写】。
5.诗词意象拓展写作训练【示例】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意象拓展】一杯美酒,一阕新词;一阕新词,一杯美酒。
往事,依稀仿佛……也是这般天气,也是今日之亭台,可这来去之间,竟是如此的不同。
夕阳西下,何人能将它挽留?春花,姹紫嫣红,但终究要随流水而去;燕子,如期归来,可它还是昨日那只吗?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莫不如此,我该怎样对待呢?漫步小径,循着花香,我细细思索……【试一试】仿照上文,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意象拓展写作。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诗人谈诗课件 苏教版

讲授新课
曾卓(1902--2002),当代诗人,湖 北人,1936年参加革命,其诗富于 感情,有较深内涵,视野开阔.代 表作有《门》、《悬崖边的树》、 《老水手的歌》等.
讲授新课
预习检测
1.标注字音。
门槛 kǎn 乍然 zhà 眺望 tiào
曙光 shǔ
山峦 luán
藜
lí
讲授新课
预习检测
乍然:忽然;突然。 山峦:连绵的山。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眺望:从高处向远处看。 曙光:比喻已经在望的美好前景。 洗礼:比喻重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1.联系原诗,说一说曾卓的评论为何会如此深刻透辟。
①抓住要旨,体味意境; ②展开联想,丰富内涵; ③联系时代,深化主题。
讲授新课
2.结合曾卓的评论以及自己的阅读经验,谈一谈鉴赏现代诗 歌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1)品味诗歌语言; (2)把握诗歌形象; (3)理解诗歌情感; (4)掌握诗歌艺术特色。
课堂小结
讲授新课
在这首诗的第二节中,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 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通过由风声引起的联想表达了作 者对黎明的渴望之情。
讲授新课
学习曾卓的评论方法 全文六段
– 开头一段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眼光、 感受和理解的独特.
– 中间四段则都是对诗歌的意境进行阐发,对诗人内在的 情感世界进行探索,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结论的 得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 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宁静而深沉” 的概括,简练而准确。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诗人谈诗》类文阅读强者的座右铭苏教版

强者的座右铭
若是所有人都因害怕而离开了你,
那么,你,一个不幸的人,
就chǎng高兴扉.,孤单前进!
若是无人在暴风暴雨的茫茫黑夜里高举火炬,
那么,你,一个不幸的人,
让痛苦点燃你心中的明灯,
让它成为你惟一的光明。
(选自《泰戈尔诗集》)
鉴赏要点
本诗作者是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原题“惟一的光明”,后被改成“强者的座右铭”。
全诗节拍明快,言简意赅,警告人们面对孤独要勇敢前进,把孤独的痛苦作为照亮自己前进的明灯,对人有励志修身、敦促警醒的作用。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诗人谈诗课件 苏教版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独特感受:一却般有都偏没爱有人提到,“我”
抗战时期的延安
时 代
最
具体阐述 错觉产待
的 人
总体评价: 喜欢宁静而又深 沉的意境
当堂检测
阅读鲁藜的另外一首诗,回答问题。 《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①这首诗通过和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思索和追求。 ②这首诗讲述的生活哲理是。
第15课 诗人谈诗
导入新课
某公司招聘推销员,考题是向和尚推销梳子,第一个人 一把梳子也没能推销出去,因为和尚显然不需要梳头发 的梳子;第二个人推销出去了一把梳子,他劝老和尚用 这把梳子来梳胡子;第三个人居然推销了一千把梳子, 他说动寺院用这梳子赠给香客以保佑他们。这第三个人 当然被录取了,并在后来的工作中不断取得成功。
讲授新课
曾卓(1902--2002),当代诗人,湖 北人,1936年参加革命,其诗富于 感情,有较深内涵,视野开阔.代 表作有《门》、《悬崖边的树》、 《老水手的歌》等.
讲授新课
预习检测
1.标注字音。
门槛 kǎn 乍然 zhà 眺望 tiào
曙光 shǔ
山峦 luán
藜
lí
讲授新课
预习检测
乍然:忽然;突然。 山峦:连绵的山。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眺望:从高处向远处看。 曙光:比喻已经在望的美好前景。 洗礼:比喻重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讲授新课
在这首诗的第二节中,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 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通过由风声引起的联想表达了作 者对黎明的渴望之情。
讲授新课
201X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诗人谈诗教学课件苏教版

3. 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曾卓(1922~2002):原名曾庆冠,原籍湖北黄陂,生 于湖北武汉。诗集《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 诗集奖,散文集《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 集)奖,还诗论集《诗人的两翼》等。
鲁藜(1914~1999):原名许徒弟,福建同安人。“七 月派”重要诗人。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时间的歌》 《鹅毛集》等。
中华月文化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是美丽的 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 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 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 失意的象征。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 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高 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 永恒的象征。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1. “而我对它却很有偏爱。”句中的“偏爱”一词有 何作用? 【答案】“偏爱”一词写出了作者对鲁藜这首诗特 殊的喜爱之情。
2.“从梦中乍然醒来,是容易有这样的错觉的, 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认为是霜。”这里的
“错觉”指什么?举李白的例子有何作用? 【答案】“错觉”是指把月光误以为是曙光的来
关键词: 追求光明
联想
导思2:作者由风声联想 到黎明,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情感?
主题
导思3.查找一下这首诗的 写作背景,回到现实中的 作者发现自己是“最初醒 来的人”该如何理解?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 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苏教)九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诗人谈诗课件

讲授新课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讲授新课
第一节 通过写对月光的误解写盼望长夜的结束. 第二节 通过由风声引起的联想表达对黎明的渴望. 第三节 写又回到”万物还在沉睡”的现实的夜中.
讲授新课
诗中的“深夜”和“黎明”两个意象各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深夜:既指自然界的深夜,却又颇含深意,指的是当时中 国还处于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 之中。 黎明:指的是诗人内心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一个深夜的记忆》,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 及意境,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重点)
2.理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内容,学习作者评论的方法。 (难点)
讲授新课
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
讲授新课
一 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鲁藜(1914-- ),福建人.三岁随 家到越南侨居,1932年回国,参加 革命,开始写诗。1938年去延安. 诗集有《醒来的时候》、《锻 炼》、《红旗手》等,还发表过小 说、寓言等作品。是中国作家协 会第四届理事。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独特感受:一却般有都偏没爱有人提到,“我”
抗战时期的延安
时 代
最
具体阐述 错觉产生的联想
敏
感
黎明到来的期待
的 人
总体评价: 喜欢宁静而又深 沉的意境
当堂检测
阅读鲁藜的另外一首诗,回答问题。 《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对人生的思索和追求。 ②这首诗讲述的生活哲理是。
讲授新课
在这首诗的第二节中,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 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通过由风声引起的联想表达了作 者对黎明的渴望之情。
讲授新课
学习曾卓的评论方法 全文六段
九年级语文《诗人谈诗》苏教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语文《诗人谈诗》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1. 《诗人谈诗》2. 课外、拓展[教学过程]一、字词:①乍(zhà)然:忽然;突然。
②山峦(luán):连绵的山。
③笼(lǒng)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二、作者简介1、曾卓简介原名曾庆冠(1922-2002年)。
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
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武汉。
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
1940年加入全国文协,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版《诗垦地丛刊》。
1943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
1944至1945年从事《诗文学》编辑工作。
1947年毕业后回武汉为《大刚报》主编副刊。
1950年任教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当选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
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
1957年因病保外就医。
1959年下放农村。
1961年调任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编剧。
1979年底平反,调回武汉市文联工作。
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合集)、《老水手的歌》等,其中《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作者在该书的序言中这样说:“我希望朴实地唱出心中的歌:没有喧哗,没有装腔作势,没有矫揉造作,不是仅仅用华丽的语言将诗装饰起来,不是仅仅用智慧的语言将诗点缀起来。
我知道,读者是不容易被欺骗的。
”。
所著散文集有《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等,其中《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还有诗论集《诗人的两翼》、剧作集《处女的心》等。
诗歌真诚朴素,饱含情感,特别是在逆境中坚持创作,如《悬崖边的树》、《有赠》等,沉郁中透露着刚毅,在孤苦中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
2、鲁藜简介:鲁藜(1914-1999)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家庭贫苦,未读完高小即开始干各式活路,随父兄迁徒于湄公河两岸,得一台籍落魄文人陶冶影响,获得古典文学初步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人谈诗》拓展阅读
华丽与幻灭
我想与大家分享李商隐的《登乐游原》。
诗人好像走到庙里抽了一支与他命运有关的签,签的第一句就是“向晚”,“向晚”就是已经快要入夜了。
“向晚”不仅是在讲客观的时间,也是在描述心情上趋于没落的感觉。
白天快要过完了,有一点不舒服,“意不适”。
在杜甫或者李白的诗里都可以看到在快乐与悲哀之间的巨大起伏,可是在李商隐的诗里,你永远看不到大的呐喊或者呼叫——他如果要掉泪,也是暗暗地在一个角落里。
这种很低迷的哀伤,弥漫在晚唐时期,变成一种风气。
“向晚意不适”,是描写心情上的一种百无聊赖的感觉、一种讲不出理由的闷。
“不适”用得非常有分寸,就是有一点不舒服,也讲不出什么不舒服。
如何解脱呢?“驱车登古原”,想要走出去,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就是去散散心吧,出去走一走,疏解一下愁怀,就驾着车子去了古原。
“夕阳无限好”,在郊外的平原上,看到一大片灿烂的夕阳,觉得很美。
我觉得“无限”两个字用得极好,“无限”是他的向往,他希望这个好是无限的,可是前面有“夕阳”两个字,无限好就难免荒谬。
夕阳很灿烂,终归是向晚的光线,接下来就是黑暗。
二十个字当中,李商隐几乎不讲他自己的生命,而是描写了一个大时代的结束。
从这首诗里面,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李商隐的美学组合了两种完全不相干的气质——华丽与幻灭。
他极度华丽,可是极度幻灭。
通常的文学史上会评价李商隐的诗“语极艳”——语言词汇非常的艳,可是“意极哀”——内心的感觉非常悲哀。
艳丽与悲哀,通常被认为是相反的美学特征,却被李商隐放在了一起。
【附】
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读后思考】
1.在作者看来,李商隐的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2.《诗人谈诗》与本文都是谈论诗歌,这两篇文章鉴赏诗歌的着重点有哪些异同点?
《华丽与幻灭》
1.极度华丽之后是极度幻灭。
“语极艳”,“意极哀”。
2.不同点:《诗人谈诗》着重分析了作者所见所感,本文则着重分析了作者本人的性格和创作风格;相同点:两者都根据时代环境分析了诗歌的含义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