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
《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形和地势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国地形地貌的分布特点,并能够通过地图识别主要的地形类型和地势特征。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地理现象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明确地形和地势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中国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则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地图,能够准确识别不同地形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地理现象。
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包括准备中国地形图、多媒体课件、相关地理资料等教学资源。
教师需熟悉教材内容,准备相关地图和图片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和讲解。
同时,应提前将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告知学生,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首先,在课前,老师需先对同学们进行一定的地理知识预热,比如简单回顾之前学过的相关概念。
随后,通过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作为引子,让学生们感知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
通过这样的导入,引导学生们意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和魅力,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明确目标紧接着,老师需要清晰地告知学生们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地形和地势的基本概念、主要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分布、地形和地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
让同学们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三、新知探索接下来,老师通过讲解、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们掌握地形和地势的概念及特点。
这一环节中,应注重使用地理图表和地图,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
同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如不同地形对农业、交通等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形和地势的实用价值。
四、互动学习在学生们对地形和地势有了初步了解后,老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活动。
让学生们分组探讨不同地形类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发现。
通过小组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让他们在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30篇)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30篇)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精选30篇)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篇1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价值:1、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
通过我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学生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黑板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比学生就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2、认真组织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
在本节课,我采取如下教学思路:什么是地势?→由分层设色地形图感知地势特点→由各阶梯地势海拔数据探究地势特点→绘制地形剖面图展示地势特点→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
把课本中“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改为学生绘图比赛,然后与课本中对比,既让学生感觉有趣,又让学生们在相到比较中加深对“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离有了更深的认识。
把活动2-4转化为学生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
如此的特点,势必给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响,提示学生从日常现象、谚语、古诗词等方面考虑。
这也是本节课的亮点部分,经过师生共同探讨,最后收获颇丰:“东风不到,大雨不了”(说明地势与气候的关系),“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地势与河流流向的关系),“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明地势与水能资源的关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地势无情,阻碍东西方来往,河流有情,沟通东西交流)。
因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学生们兴致格外得高,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不足之处:在带领学生分析课本“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以及要求作图时,没有刻意强调注意横坐标下的经度数,因而当我换了一幅地形剖面图(北纬30度)时,要求学生在图上划出地势三级阶梯的范围时,学生划错范围的有不少!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篇2本节内容是本学期新增加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初二八年级地理上册地势与地形教案及教学反思
初二八年级地理上册地势与地形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
1.理解地形、地势、山脉等概念。
2.认识并了解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
3.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4.理解地势地形对我国影响。
学情分析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推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根本方法。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协调开展的根本地理观念,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地势、地形的区别。
2.我国地势、地形的特点。
3.地势、地形对我国的影响。
4.中国地形图。
5.我国主要的山脉。
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观察推断我国地势、地形的根本特征。
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时机。
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
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
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法,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
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教师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
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舞,
制造“思维性商量〞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2篇)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在地理教学中,地形和地势是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
地形与地势对于理解地球的形态和地貌的演化过程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地形和地势的概念理解模糊。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地貌和地势的总称,而地势则是指地球表面的高低变化。
这两个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学生常常将其混淆。
这可能是由于缺乏具体的实例和案例,以及对于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关系的清晰解释。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增加更多的实例和案例,让学生理解地形和地势的概念和特点。
同时,我还会更加注重对于概念的解释和澄清,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和理解这两个概念。
其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地形和地势的多样性和变化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地球表面地形和地势的多样性是由于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貌类型。
然而,学生通常只了解一些典型的地貌类型,对于不同地区的地形和地势特点知之甚少。
这不仅使他们对地球表面的形态和演化过程缺乏全面的了解,也使他们缺乏对于地形和地势的多样性的欣赏和认识。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引入更多的地形和地势案例,从不同地区和不同尺度上展示地形和地势的多样性。
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参与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不同地区的地形和地势,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
另外,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地形和地势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缺乏深入的理解。
地形和地势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对于地貌的发育和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学生通常只是了解地形和地势的形态特征,对于其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探究地形和地势形成的机制和演化的过程。
我会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例和案例,了解不同地形和地势形成的机制和过程,并将其与地理特征和环境条件相联系。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导读:《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篇1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价值:1、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
通过我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学生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纸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比学生就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2、认真组织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
在本节课外,我采取如下教学思路:什么是地势?→由分层设色地形图感知地势特点→由各阶梯地势海拔数据探究地势特点→绘制地形剖面图展示地势特点→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
把课本中“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改为学生绘图比赛,然后与课本中对比,既让学生感觉有趣,又让学生们在相到比较中加深对“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离有了更深的认识。
把活动2-4转化为学生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
如此的特点,势必给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响,提示学生从日常现象、谚语、古诗词等方面考虑。
经过师生共同探讨,最后收获颇丰:,“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地势与河流流向的关系),“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明地势与水能资源的关系),“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地势无情,阻碍东西方来往,河流有情,沟通东西交流)。
因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学生们兴致格外得高,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不足之处:1、导入不具特色。
建议以后用歌曲作导入,优美的旋律,缤纷的色彩,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有一个浅显的了解,心中却已丛生万般自豪!2、绘制地形剖面图环节,准备还不够充分,对相关地形的数据,应提前予以收集,在学生用到时及时给予展示,省去学生查书、查资料的时间,给后面教学留下充足的时间。
初中地理优质课《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和反思
初中地理优质课《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和反思第一篇:初中地理优质课《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和反思初中地理优质课《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和反思教材分析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形图说明中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本节为第二课时,知识内容分三部分:中国地形复杂多样;主要山脉及其地理位置;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本节内容紧承接前面对中国地势的学习,与后面“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主要丘陵”共同组成对中国地形的学习。
2.本节核心内容是主要山脉极其地理位置,学习本节,构建骨架,才能较好的把握其他类型的地形分布,进而形成中国整体地形分布特征。
学情分析1.学生对本部分知识是零碎、杂乱的,需要系统化。
必须交给认知方法和思维模式。
2.克服学生的惰性,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地图找、填、画。
3.引导学生对方法总结。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复杂多样地形2.读图熟悉我国主要山脉及其分布3.理解复杂的地形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4、培养在地图上查找地理事物、描绘地理事物,绘制简单分布图的能力。
5、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爱国情怀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主要山脉及其地理位置;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二篇:初中地理优秀教案《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和反思(模版)初中地理优秀教案《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和反思一、教学目标: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3.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分布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思路及策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和反思(模版)[修改版]
第一篇:初中地理优秀教案《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和反思(模版)初中地理优秀教案《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和反思一、教学目标: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3.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分布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思路及策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顾一下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几级阶梯?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2.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同学们回想一下,地形包括哪五种类型?3.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我国五种地形都具有)4.引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课题(板书)地形复杂多样(二)新课,合作探究:1.从图2.4上可以看到,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
请同学们判断以下画片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地形。
2.提到地形:(读图)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学们在《我国地形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活动:首先教师把中国轮廓图画在黑板上,然后根据学生读图《我国地形图》,分别请三个学生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都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总结:3.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这些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
山的走向是指山脉的延伸方向。
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判断:问:哪些山脉还是省区界线?教师总结归纳(山东和山西省的分界线是太行山等)4.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1)我们来看一下新疆的地形。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案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案地形和地势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地理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教学中我选择了通过课本教学、实地观察和辅助教具使用等多种形式,以提高学生对地形和地势的理解。
然而,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本次教学中课堂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
由于在课堂上规划了过多的教学内容,导致时间不够充分,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全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
尤其是对于一些概念性较强的内容,学生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掌握。
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把握好时间的分配,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
其次,本次教学中实地观察环节设计不够充分。
地形和地势的学习需要结合实际环境进行观察和实践,以增强学生对地形和地势的直观理解和掌握。
然而,在本次教学中,由于时间和条件有限,我只是简单地进行了一次田野调查,没有充分发挥实地观察的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重视实地观察的重要性,精心设计实地观察的内容和安排,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体验实际情况,提高对地形和地势的认识。
另外,本次教学中辅助教具的使用不够恰当。
地形和地势的学习需要借助一些图表、模型和幻灯片等辅助教具,以增强学生对地形和地势的理解。
然而,在本次教学中我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教具,只是简单地在幻灯片上展示了一些图片和图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辅助教具的使用,充分挖掘其在教学中的潜力,使其成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形和地势的有力工具。
此外,本次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准确。
作为地理教学,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地形和地势的掌握程度,还应关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然而,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过程,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本次教学中我对于地形和地势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够科学合理。
《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
《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作者:黄德儒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17年第25期《地势和地形》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是自然环境的基础,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节教材包括两部分: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在教学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足之处,现总结如下:、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1)地形类型多样。
通过指导学生读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找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及主要山脉的分布,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特点。
这部分重点学习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首先讲解山脉的走向,然后让学生找出各个主要走向的山脉如下: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主要山脉的空间分布是一个难点,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加强识图,如是地势阶梯分界线的山脉有?又是东西走向的山脉是?再如山脉是我国地形区的分界线,太行山以东的地形区是?以西的地形区是?有些山脉还是省级行政区的分界线,巫山、武夷山分别是什么省区的分界线?熟悉山脉的名称、位置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画主要山脉图。
(2)山区面积广大。
引导学生读我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图,引出山区的概念(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统称山区),得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
山区面积广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让学生先讨论,教师总结山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对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让学生自学。
完成活动2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开发和保护山区应当注意哪些问题?活动3读20世纪末我国主要贫困县的分布图,举例说明,造成中西部一些地区人口贫困的原因可能有哪些?说一说帮助贫困地区人口摆脱贫困,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我国主要贫困县位于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经济落后。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反思一: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一、这节课重点突出,本课的重点应该放在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我在这方面花的时间最多,而且通过绘出地形剖面示意图,很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
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规律。
如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一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画一幅示意图,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从中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如整节课几乎是由学生活动串联在一起,学生在读图、绘图的过程中把握我国的地形特点。
反思二: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价值:1、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
通过我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学生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纸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比学生就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2、认真组织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
在本节课外,我采取如下教学思路:什么是地势?→由分层设色地形图感知地势特点→由各阶梯地势海拔数据探究地势特点→绘制地形剖面图展示地势特点→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
把课本中"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改为学生绘图比赛,然后与课本中对比,既让学生感觉有趣,又让学生们在相到比较中加深对"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离有了更深的认识。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1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亮点:1、导入有特色。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同时展示我国各大地形区和河流图片来创设情境,激昂的旋律,壮丽的景色,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增加了解,心中已丛生万般自豪!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
地表形态是自然环境的基础,我国的地表形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难点,在了解了我国的地势特征之后,我采用了合用探究的形式来完成此部分内容,即:将全班分成A、B、C三个大组,每个大组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每个大组讨论一个专题(A组:①题;B组:②题;C组:③题),各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言,阐述本小组观点,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适当适时进行补充,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不足:课堂设计还有待完善。
如:分析地势对交通的影响时,如能播放船舶如何经过阶梯交界处的视频资料,效果会更好,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2《中国的地形和地势》其中最为重要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分布。
第一课时的内容非常重要,虽说不用太多的时间去讲授,但给学生留足时间还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课时的内容在中学阶段地理学科中的地位相对来说要次要一些,但内容要多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从自己的感觉来看在进行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地理特征的教学时时间都超过了原来预计的时间。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高估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由此想到如何相对客观的评价学生学情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二是在进行教学预设时没认真考虑过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可能会花费的时间。
看来要比较准确地计算课堂容量容不得半点“大概”,必须认真地考虑到课堂的每一个细小环节。
从应付考试的角度来说,讲练结合应该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虽也有随堂练习,但那些练习基本上都是一些知识性的练习,谈不上能力,与考试的要求相差甚远。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价值:1、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
通过我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学生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黑板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比学生就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2、认真组织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
在本节课,我采取如下教学思路:什么是地势?→由分层设色地形图感知地势特点→由各阶梯地势海拔数据探究地势特点→绘制地形剖面图展示地势特点→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
把课本中“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改为学生绘图比赛,然后与课本中对比,既让学生感觉有趣,又让学生们在相到比较中加深对“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离有了更深的认识。
把活动2—4转化为学生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
如此的特点,势必给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响,提示学生从日常现象、谚语、古诗词等方面考虑。
这也是本节课的亮点部分,经过师生共同探讨,最后收获颇丰:“东风不到,大雨不了”(说明地势与气候的关系),“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地势与河流流向的关系),“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明地势与水能资源的关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地势无情,阻碍东西方来往,河流有情,沟通东西交流)。
因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学生们兴致格外得高,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不足之处:在带领学生分析课本“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以及要求作图时,没有刻意强调注意横坐标下的经度数,因而当我换了一幅地形剖面图(北纬30度)时,要求学生在图上划出地势三级阶梯的范围时,学生划错范围的有不少!本节内容是本学期新增加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14篇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14篇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1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突破了教材的重难点,改善和优化了整个教学流程,提高了学生综合联系的能力。
虽然这节课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是还存在一些令人遗憾之处,如果让我再讲一遍,我除了发扬上述优点之外,我还会努力做到:1、在授课过程中,更好的调控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所用的时间,把思维拓展“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作为课后讨论题展示给学生,这样就在新课结束时,留下悬念,让学生欲罢不能,深化地理学习兴趣,还可以与导课录相中“地形对气候、河流及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相呼应。
2、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口头上的赞许和掌声之外,我会比现在用更多的`手段来激励学生。
如把学生画的优秀的山脉图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展示给全体学生,既表扬了个体,又让其它同学有了学习的榜样,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3、无论在导课还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衔接中,我会更注意用恰当、优美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我不会因一节课的成功而骄傲,也不会因一节课的失败而气馁,一切为了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有效的学习,使其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每一节课都能精益求精,将是我不懈的追求。
反思五: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本人觉得有几个亮点:1、导入有特色。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同时展示我国各大地形区和河流图片来创设情境,激昂的旋律,壮丽的景色,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增加了解,心中已丛生万般自豪!2、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规律。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
因此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两名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画示意图, 通过我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学生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纸上(或黑板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本课,我自认为是成功的。
课前我多例讲了关于周恩来的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边讲边出示关于周恩来各种属性的名言。
比如:读书名言、报国名言等。
出示时提示了这些名言在哪种场合中引用,还特意设计了语言环境,这样就无形的润于了名人的榜样形象。
引经具典,使课前语言逐步达到高潮,可以说,学生的激情早已激发,在学生渴求新知的情景之下,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让学生反复一字一字地重读,可以说从读课题起就已经把学生引进了主人公的情感,那种爱国热情油然而生。
接下来我出示了,人物背景,图片等资料。
因为本课是渲染的一种人生志向的课目,应该让学生了解一些历史背景,我们今天为什么又如此幸福,没有这些伟人的博大胸怀,能成就今天的幸福吗?在这个环节,我范读了课文,然后领读,学生齐读,并反复齐读三遍以上,学生一遍比一遍读的好,应该说,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接下来,我出示了讨论题“你为什么而读书?”教室里马上陷入了一种沉思,这种沉思是孩子们的情感浸透的表现,整整5分钟的安静,教室里又是一阵热闹场景,有的说,我读书是为了报答父母,有的说,我读书是为了奶奶的抚养之恩,也有的说,读书是为了自己像老师一样当个好老师……我借机,让学生掏出本儿写一写读书后的体会,也可以“为理想而读书”为题……给足学生时间写,在评讲学生作文时,并拓展文本内涵,周的历史背景中的例子。
比如:周恩来的口才蜚声海内外,他应变机敏、言辞犀利、柔中带刚,就连他的谈判对手在震慑畏葸之后,也情不自禁地露出赞叹之色……一次,一个美国记者在在采访周恩来时,见周桌上放着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
于是,他就以一种讥讽的口吻说:“请问阁下,你们堂堂中国,怎么还有美国的钢笔呢?”周淡淡一笑说:“这支派克钢笔啊,真是说来话长了。
《地势和地形》地理教学设计和反思
《地势和地形》地理教学设计和反思一、教学目标: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3.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分布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思路及策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顾一下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几级阶梯?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2.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同学们回想一下,地形包括哪五种类型?3.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我国五种地形都具有)4.引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课题(板书)地形复杂多样(二)新课,合作探究:1.从图2.4上可以看到,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
请同学们判断以下画片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地形。
2.提到地形:(读图)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学们在《我国地形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活动:首先教师把中国轮廓图画在黑板上,然后根据学生读图《我国地形图》,分别请三个学生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都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总结:3.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这些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
山的走向是指山脉的延伸方向。
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判断:问:哪些山脉还是省区界线?教师总结归纳(山东和山西省的分界线是太行山等)4.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1)我们来看一下新疆的地形。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两点:一是“地形类型多样”,二是“山区面积广大”。
主要通过激趣导入,认识自然;因地制宜,利用自然;关注家乡,爱我陈仓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纵观本节课教学过程,具体反思如下:本课亮点: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增强情感。
用图片导入我国优美的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风景,增加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图带课、填图画图,突出重点。
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地图:地形地貌景观图中国地形分布图、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等等,在引导学生认识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一特点时,我让学生欣赏我国五种地形的图片,并在我国地形图上找出相应的地形类型,并通过比赛的形式在中国地形图上快速找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具体方位。
同时让学生在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图上,用笔连出走向相同的山脉,得出这些山脉将中国大地分割成许多网格,他们构成了中国地形的“骨架”,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
既加深了学生对地形特点的理解,又突出了教学重点。
三、做好铺垫,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1、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掌握我国地形的总体特征后,再观察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理解我国五种地形比例,特别是山区面积广大就比较容易,费时较少。
2、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地理观念时,通过设置两个活动题:活动题一、阅读教材关于“地形与民俗”的文字资料,结合以上图片和所学知识,讨论:不同类型的地表形态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活动题二、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对经济的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山区应怎样开发和保护,要注意什么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究,得出结论,进行展示,教师适时辅助一些图片进行提示和引导,让学生认识我国地形的优势和不足,让学生对我国的地形有了正确的认识,学会一分为二看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一、本课知识内容
根据课标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本课时我讲授的知识点主要是: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2、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概况:名称、界线(位于阶梯分界线的主要山脉名称)、平均海拔、主要地形类型和地形区。
二、本课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八年级上)试行稿》,本节课“课程标准”是: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本课时“基础知识要求”是:1)记住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2)记住知道我国三级阶梯划分界线的名称、位置和位于阶梯分界线的主要山脉名称;本课时“基本技能要求”是:1)运用中国地形图,描述我国地势特征;2)在中国地形图上,绘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3)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位于阶梯分界线的主要山脉位置。
三、本课教学过程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中国地图(最好包括长江、黄河)。
以电脑多媒体展示地形图,让学生讨论,并引导学生归纳地势和地形的概念。
提问学生表现地势和地形的方法。
引出表示地形的两种地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其中,最常见的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引导学生阅读上述两种地图,并通过中国地形图来分析我国的地形特征及分布。
用电脑多媒体展示北纬32°纬线穿过的地形区中国剖面图,引导学生归纳得出我国地势的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学生读图:熟悉阶梯界线及每个阶梯的分界山脉。
学生在课本中国空白地图上画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和分界山脉,然后让部分学生在黑板上展现,教师从旁作出指点更正。
学生读图:熟悉三个阶梯上的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共11个主要地形区)
学生在课本中国地图上画出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然后让部分学生在黑板上展现,教师从旁作出指点更正。
引导学生归纳我国地形特征之一:山脉是构成中国地形的骨架
以电脑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进行对比,并作出总结归纳。
中国地势(顺口溜)
西高东部低,地势呈阶梯;
阶梯分有三:青藏高原一,
大太巫雪山,东三西二级。
海风入内陆,东流河源西。
课堂练习:《地理学习与评价》
课后思考题:我国地势的特点对气候、河流流向、水能、交通的影响。
板书: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二、山脉是构成中国地形的骨架
四、本课教学效果及原因分析
本课时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大多数都能快速、准确回答每一个知识点后面的问题,还有一些学生能上台准确指出三级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
主要是因为做到了如下几方面:(一)知识系统性、逻辑性强,环环相扣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我是这样组织的:相关基础知识(地形、地势的概念,三类地形图、五种地形)——我国地势总特征——各级阶梯概况(界线、主要地形区、主要地形类型)。
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我也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直至得出结论。
(二)围绕重要知识点多角度强化讲解
例如:“我国地势总特征”的学习,从四个角度分析:1、分层设色地形图的阅读;2、示意图的判断; 3、地形剖面图的验证;4、对应的选择题练习。
通过四次强化,学生在课堂上就对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掌握牢固了。
(三)讲究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兴趣
1、由近及远
例如:本课导入,我以广州的地形地势为材料背景,用语文题目的形式让学生思考
回答,从而让学生悟出了地势、地形的概念区别。
2、化难为易
例如,“地形剖面图”的阅读,我首先利用模型介绍了剖面图的绘制,其次教学生在分层设色图上绘制32°纬线,然后让学生对照分层设色图填上剖面图中括号里的地理事物名称,并判读海拔高度,最后才得出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这一结论。
又如:“我国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的学习,我先让学生分阶梯找出这一阶梯的主要地形区,再让学生归纳主要地形类型;在找主要地形区时,又利用标字母的方式让学生一一对应着找。
这样,学生就很快找出来了,也就很容易归纳出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
3、细化知识点
例如:“我国地势总特征”的学习,我细化为2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又如:“我国各级阶梯的概况”的学习,我细化为3个知识点:界线(位于阶梯分界线的主要山脉名称)、平均海拔、主要地形类型和地形区。
(四)注重学生参与,指导到位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思考,我采用了“学案”的授课方式。
在启发引导的过程中,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动笔写下答案,便于形成连贯的思维,得出结论。
采用“学案”,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五、得到的启示
教学要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紧扣重点,落实知识点,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和探究问题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