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地下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η’ ——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η1 —— 干扰抽水的水量削减系数;
m2 —— 每亩每次综合平均灌水定额(m3/亩)。
(二)井距与井数的确定
1.井距的确定
根据布井方式,采用相应的几何计算公式。
2.井数的确定
依单井控制灌溉面积和规划区灌溉面积来确定。 井数主要取决于单井灌溉面积,而单井灌溉面积又主要决定于 灌水定额。因此,应从平整土地、减少渗漏、采用先进的灌水 技术等方面来降低灌水定额,以达到增大井距、减少井数、提 高灌溉效益的目的。
布置,以达“以渠养井,以井补渠”的目的。
在地表水充足的灌区,地下水的开采应控制地下水位在致
害临界深度以下;而地表水如有季节或年际不足的渠灌区, 其地下水的开采量,则按致害深度为地下水最高起始调节水 位埋深。在多年调节下,可允许在此水位附近升降变化,但 不能持续下降。
在旧渠灌区改造时,除特殊情况外,一般渠系不要做大的
六、规划成果的整编
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报告和规划图件。
(一)规划报告
规划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灌区基本情况(包括自然地理、水文地质、农业生产、作物 种植、水利工程现状、社会经济等)。 2.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包括质、量两个方面)。 3.供需水量平衡计算。 4.井灌工程规划。 5.投资概算、经济效益分析。 6.实施方案。 7.附件(包括附图、附表及对某些专门问题的文字说明等)。
(二)典型井的确定
1.确定典型井的目的
确定单井灌溉面积。 单井灌溉面积是井灌工程规划中是最重要的技术指标和参数之 一。单井灌溉面积确定的偏小,会增加井数,加大投资;相反 则可能造成季节不能满足作物需水,影响产量。 便于计算材料、设备、劳力和投资等。
2.典型井的确定方法
通过抽水试验确定单井流量。 可以是已有的生产井,也可以是专门施工的试验井。 根据单井流量和灌溉定额确定单井灌溉面积。 影响灌溉定额的因素很多,如灌溉技术方法、作物种植结构、 土壤性质、农田平整程度、运营管理水平等。
二者在布置时,应统一考虑,互相照应,以达到尽可能的
协调。 为了充分发挥井渠结合的效益,在改造和规划时应考虑如 下的几个问题。 在地下水、地表水用水量统一平衡计算的基础上,宜将 地表水渠灌主要调配于高地和地下水资源贫缺或开采条件 较差的地区。 对地下水丰富,地下水位较高和开采条件较好的地区,
应以井灌为主。而渠系仍应全灌区布置,井点主要沿渠系
2.布井方法
从地形最高处开始,结合地下水流向和地形,确定井网第一 排线。再根据井距,初步排列井位。并结合地面建筑物、道 路、居民点和地形等,作必要的调整。 按大致的排距定出第二排、第三排、……的排线,用与第一 排相似的方法,排列各排上的井位。 初步将井网布完后,还需分别对井型再逐一检查,使不同井 型的布置井数与计划井数基本相等。如果由于地形和建筑物 的影响,使个别井的单井灌溉面积受到限制时,可适当增加 井数,但不能超过计划井数的3~5%。 布井结束后,到现场逐一落实井位。对有争议的井位,要充 分研究,协商解决。 在布置井网时,应顾及各分区内含水层的分布和富水状况。 尽管最末一级分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相近,但仍有一定差 别,所以在相对贫水区内应尽可能少布井。
大容量的变压器(多在100kVA以下)。对于井距近的小泵机井,
一台变压器可控制4~6眼机井;而对于大泵机井,多则控制 2~3眼机井,少则一眼机井要配1台变压器。
5.关于电网的输配系统,一定要与电业部门密切配合,务使其
经济适用、安全可靠。
五、辅助工程
常用的辅助工程有井旁调蓄池和回灌工程等,只简要介绍井 旁调蓄池。
四、电网布设
1.电网布设应与井网、道路、林网等相互配合,务使线路短、 变压器位置适中、损耗小而经济效益高、整齐划一而又便于 管理。
2.一般高压线路沿井排布置,低压线路沿渠系或道路布置。
3.低压线路不宜过长(不超过1km),末端电压不应降至340V。 4.由于井灌区井点分散,除集中开采的井群外,一般不宜采用
(二)规划图件
规划图件一般有如下几种: 1.水文地质分区图 内容主要包括含水层组、岩性、富水性等。 图幅比例:一般为1/10000~1/50000。 2.水利设施现状图 包括各类水利工程(包括机井)的灌溉范围、高压线路、变压 器位置、道路、林网等。 图幅比例:规划面积小于5万亩者,以1/1万为宜;大于5万 亩者,可采用1/5万。 3.水质评价图 4.开采条件分区图 内容应包括多年平均地下水埋深、富水性、含水层厚度以 及开发利用措施等。
根据需要,如地下水位等值线图、地下水埋深等值线图、含 氟量等值线图等。
§6-5 井渠双灌和综合治理规划
一、井渠结合灌区
规划的新井灌区或已建成的老井灌区,当地下水资源难以完 全满足规划区需水的要求时,如当地或邻区在雨季或汛期尚 有一定量的地表水资源时,可考虑用于部分时间(季节或年度) 或部分面积的灌溉。 对于这种情况,为了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 用率和扩大灌溉面积或提高灌溉水的保证率,可考虑建设井 渠结合灌区。 在规划时必须对两种水资源综合调节利用,按总的可利用水 资源规划灌溉面积,分别布置井网和地表水渠系。
二、单井灌溉面积、井距与井数的确定
(一)单井灌溉面积的确定
在我国部颁标准SL256—2000《机井技术规范》中,单井灌
溉面积的计算公式为:
Qt3T2 (1 1 ) F0 m2
式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F0 —— 单井灌溉面积(亩); t3 —— 灌溉期间开机时间(h/d),通常取16~20h/d;
T2 —— 每次轮灌期的天数(d),通常取7~10d;
变动。井网多沿斗、农渠布置;部分也可沿干、支渠布置, 但需有专门的渠道或管道将抽出井水输送于斗、农渠。如系 新规划的灌区,则井网可与渠系相互配合布置。在低洼易涝 和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则应多布井,即以排为主。
二、综合治理的灌区
在旧的渠灌区,如因为地下水位上升,而产生了渍涝灾害
和轻度次生盐碱化时,如水质较好尚宜灌溉,一般可采取
在规划时应考虑:
详细调查分析全灌区的地下水水质,土壤含盐情况,绘制含 盐成分和矿化度分区图,并将较严重的盐斑地段在分区图上 准确标出。 在有容泄区条件下,可结合渠灌系统,布置必要的支、干排 水沟以构成排水出路或集中排出。如无容泄区的条件,则可 掺淡灌溉使表层盐分垂直下移。 按各分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盐斑分布情况,分别选择合适的 井型和布置井群与井网。初期宜加强抽水,使含水层很快腾 出蓄存淡水的空间;布井时,对次生盐碱化区应以排为主考 虑;在严重盐斑区可布井群以加强排水;而在非盐碱化区和 轻度盐碱区,则应以灌为主。
井渠结合,以排灌结合的方法处理,便可得到改善与治理。 在水源较充足的情况下,对低洼易涝区,还可配合改旱作 为水田或水旱轮作,则易奏效。 如灌区内地下水的水质较差,不能完全适应灌溉要求,且
已形成较严重的次生盐碱化时,这在种情况下,地下水在
开采(排出)初期不宜直接用来灌溉,或仅能少量灌溉。可采 取排、灌、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5.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模数(亦称允许开采资源模数)分区图 6.井灌区规划图 内容包括灌区范围、井位、高压线和变压器位置,固定渠系、 道路、林带等。 7.分区典型地块井灌规划图 在规划区内分区选择典型地块,将机井、灌溉范围、渠系及 其建筑物、高低压输电线路及变压器等绘入图内。 8.不同井型结构典型设计图 针对各种不同井型,应选择典型井绘出结构设计图。 9.其他图件
(三)井数校核
根据设计的井数计算总的开采量,同前边计算出的总需水量进 行比较,如可以满足需求,则说明设计井数合理;如不能满足 需求,则需增加井数以满足需要。
三、井群与井网布置
1.布置原则
SL256—2000《机井技术规范》中对井群和井网的布置原则
进行了说明。 井位应根据具体条件选定,水力坡度较大的地区,可沿等 水位线交错布井;水力坡度平缓区,应采用梅花形或网格形 布井。富水区宜集中布井。 地面坡度大或起伏不平,井位应布在高处;地势平缓时, 井位宜居中;沿河地带,平行河流布井。 布井应与输电线路、道路、林带、排灌渠系布设统筹安排。
§6-4 工程规划
在规划区分区规划、水资源评价和供需水量平衡计算 的基础上,便可根据规划区的水利现状和发展需要, 对全规划区进行机井和配套工程的规划。
一、井型选择和典型井的确定
(一)井型选择
井型选择主要根据规划区水文地质条件和技术经济条 件,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含水层的埋深、厚度、岩性、 水质等,技术经济条件主要是指当地的习惯、经济能 力等因素。
在富水性较差的分区或地段,单井出水量小,不仅单井灌 溉面积少,而且灌水效率低。在井旁修建调蓄池后,便可长 蓄短用,充分发挥机井效益,增大单井灌溉面积。 如条件许可,应与周围居民点的用水相结合。
井旁修建调蓄池要注意防渗和蒸发损失,还应考虑尽可能 不要二次提水。
在地下水温过低(低于16℃),对某些作物不宜直接灌溉时, 也要在井旁修建调蓄池,将抽出的水经过曝晒,增温后再用 于灌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