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夜雪》《夜雨》比较阅读及答案
2023年《夜雪》古诗_作者白居易_古诗夜雪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2023年《夜雪》古诗_作者白居易_古诗夜雪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整理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雪》句解“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异地发觉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
怀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光明亮的。
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
“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
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汲取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
“讶”字,也是在写雪。
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突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
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
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剧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
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
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奇妙,曲折有致。
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
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推断雪很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减。
诗人的感觉的确细致特别。
“折竹声”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安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爽淡雅,真实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
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2页/共2页。
白居易《夜雪》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夜雪唐·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释⑴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⑴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翻译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赏析在众多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别具风采。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
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
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
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
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
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
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
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
“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白居易《夜雪》原文赏析
白居易《夜雪》原文赏析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
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注释⑴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⑵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鉴赏这首五绝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
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马。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
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
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
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
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
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
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
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夜雪》诗歌赏析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翻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注释
⑴讶:惊讶。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⑵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赏析/鉴赏
诗中既没有色彩旳刻画,也不作姿态旳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旳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乐于创新旳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旳语言特色。全诗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旳风格。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旳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旳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旳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旳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旳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旳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描写的是“夜雪”,全用侧面烘托手法。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在众多的咏雪诗中,此诗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夜雪》诗歌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诗文阅读】祖咏《终南望馀雪》白居易《夜雪》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古诗文阅读】祖咏《终南望馀雪》白居易《夜雪》阅读答案对比赏析终南望馀雪①(唐祖勇)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森林表明城市里越来越冷了。
夜雪(唐朝)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深夜,我知道雪的重量,我听到了碎竹的声音。
【注】①本诗是祖咏长安应试时作,《唐诗分类绳尺》中评价:结句有讽。
② 这首诗写于公元816年(元朝十一年)。
白居易现年45岁,曾任江州司马。
1.两诗都咏雪,它们写雪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2.这两首诗通过写雪表达了什么情感?(5分)参考答案1.《望着南方残雪》描述了雪后阳光明媚的景象;在技巧上,既有正面的描述,也有侧面的描述(“雪”句是正面的,“亮冀色”是侧面的描述)(3分)《夜雪》内容上写的是深夜大雪的场景;手法上全用侧面描写。
(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最后一句,通过写“折竹”的声音,侧面写雪大。
)(3分)2.《看南方残雪》集中表达了作者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看着南方残存的积雪,我想到了“雪不冷,雪是冷的”,我想长安有很多穷人。
他们缺少食物和衣服,以及他们是否能在饥寒交迫中度过难关。
(2分)“夜晚的雪”关注作者的个人感受。
“折竹声”是“深夜”和“时不时听到”,表现了冬夜的寂静。
更重要的是,它描述了诗人彻夜不眠。
同时,它也揭示了诗人贬谪江州时的孤独。
(3分)。
《夜雪》唐代诗人白居易描写雪景的诗词赏析
《夜雪》唐代诗人白居易描写雪景的诗词赏析冬季是四季之一,秋春之间的季节。
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3月,中国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十一、十二”三个月。
在南北半球所处的时间不同。
接下来小编会给大家分享一首关于诗人描写冬季的古诗。
【夜雪】唐代: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雪】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注释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夜雪】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冬天所作。
诗人当时45岁,任江州司马。
当时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心中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夜雪】人物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夜雪】句解“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
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
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
“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
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
“讶”字,也是在写雪。
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
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夜雪》白居易全诗赏析(精选5篇)
《夜雪》白居易全诗赏析(精选5篇)《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
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夜雪》白居易全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夜雪》白居易全诗赏析篇1夜雪已讶衾枕冷⑴,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⑵,时闻折竹声⑶。
【注释】⑴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⑵重:大的意思,指雪下的很大。
⑶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白话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积雪的反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创作背景】白居易的《夜雪》作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
诗人当时45岁,官职是江州司马。
当时白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赏析】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
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
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
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
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
“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白居易《夜雪》翻译赏析
白居易《夜雪》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句解:“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
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
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
“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
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
“讶”字,也是在写雪。
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
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
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
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
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
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
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减。
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
“折竹声”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
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赏析:这首五绝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
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马。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
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
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白居易《夜雪》阅读答案及赏析
白居易《夜雪》阅读答案及赏析白居易《夜雪》阅读答案及赏析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①这首五绝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时年四十五,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任江州司马。
②衾:被子。
【阅读问题】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夜雪的?(3分)2、从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3. 诗人的“知雪重”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的?4.论家皆评此诗“看似写雪,实为写人。
”说说你对此评是怎样理解的。
5.诗人在诗中寄寓了哪些情感,简要概述。
【】1、触觉、视觉、听觉2、感知到作者孤寂凄冷的心境。
3.诗人从感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三方面来表现雪重(大),三处不着一个“雪”字,这是侧面描写的艺术方法。
4.此评恰当。
诗人从“已讶”到“复见”再到“时闻”已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这不仅是因为“衾枕冷”,更多的是借“夜雪”抒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暗示谪居浔阳(九江)居住环境的偏僻和孤寂惆怅的心情。
5、谪居的孤寂惆怅之情;彻夜难眠的煎熬之苦;环境偏僻、生活条件简陋之痛;渴盼朝廷关注,早脱苦海的乞求之心。
(共3分,一点1分,答对任意三点得满分。
)6、这首诗没有从下面哪个角度来描写夜雪?A.触觉B.视觉C.嗅觉D.听觉答案:C解析:已讶衾枕冷- 触觉复见窗户明- 视觉时闻折竹声- 听觉赏析:这首五绝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
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马。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
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
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
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
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
《夜雪》白居易全诗赏析(精选5篇)
《夜雪》白居易全诗赏析(精选5篇)《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
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夜雪》白居易全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夜雪》白居易全诗赏析篇1夜雪已讶衾枕冷⑴,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⑵,时闻折竹声⑶。
【注释】⑴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⑵重:大的意思,指雪下的很大。
⑶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白话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积雪的反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创作背景】白居易的《夜雪》作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
诗人当时45岁,官职是江州司马。
当时白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赏析】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
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
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
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
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
“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白居易《夜雪》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夜雪白居易(唐代)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注释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冬天所作。
诗人当时45岁,任江州司马。
当时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心中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鉴赏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
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
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
咏雪诗中写夜雪的不多,因为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
然而,富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跳出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窠臼,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再现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
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
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说明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以上全用侧面烘托,句句写人,却处处见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题为《夜雪》的诗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题为《夜雪》的诗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夜雪》的全文如下: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诗以“夜雪”为题,但在皑皑冬夜,主人公拥衾而卧,一开始竟然连室内的温度变化都未能察觉。
这一片冰封雪冻的景象是诗人后来补写的,而此处以心感知世界正是十分巧妙地呼应了诗题“夜雪”。
由于天寒,雪重,才使得竹枝被压折断的声音也能在四野传出。
诗人通过“折竹声”这一细节,把寂静无声的深夜衬托得更为幽静。
【最新推荐】夜雪的阅读答案-word范文模板 (1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夜雪的阅读答案篇一:夜雪阅读答案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夜雪的?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篇二:七年级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在接下来的一两天里,他都在法院外面转悠,心里总有一股冲动,想要进去,这种冲动几乎到了无法抗拒的地步,哈克的情况也差不多,他们从法院门前走开,但总是有那种令人牵肠挂肚的东西要马上将他们吸引过去。
每逢有闲人从法院里出来,他都要竖起耳朵听他们七年级语文议论,但是听到的始终都是令人担忧的消息。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1)选段出自,文中的他是,文段中“令人担忧的消息”是。
(3分)(2)对小说主题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A.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进行了讽刺。
姜堰区201X-201X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一、积累与运用(共34分)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屠呦呦在群英huìcuì的科学界,因发现青蒿素获得201X年诺贝尔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中的名句juānkè着她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 爸爸哈哈一笑:“不做小事的人,怎么干得成大事!”B. 一个不读书的人,他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C.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嗔怪道。
D.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阅兵式后,习主席和俄罗斯普京、韩国朴槿惠谈笑风生,记者抢拍下了这一和谐画面。
....B.每到节假日期间,姜堰步行街上人群熙来攘往,热闹非凡。
肇庆市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肇庆市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寒夜【宋】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②才:仅。
(1)“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能让人产生哪些联想?(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解析】【分析】(1)这首诗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
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
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
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后两句以写景融入说理。
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
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
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
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故答案为:(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白居易《夜雪》《夜雨》比较阅读及答案
白居易《夜雪》《夜雨》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白居易的两首诗,完成14-15题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雨
早蛩①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注】(1)蛩:蟋蟀。
(2)这两首诗写在诗人谪居浔阳期间。
14.就这两首诗作如下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雪》中“时闻”既显示了雪夜的寂静,又突出了诗人的思绪万千,难以入寐,彻夜难眠。
B.《夜雨》中虽也透露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和零落之苦,但并没有写出诗人深夜难寐。
C.《夜雨》后两句,隔着窗户凭着听觉得知夜雨降临。
由耳闻其声,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将夜雨描写得淋漓尽致。
D.《夜雪》用“讶”、“冷”,表明气温急剧下降,感知不同往常,使人感到惊讶,并暗示夜间下了场大雪,紧扣题目。
15.论家皆评《夜雪》“看似写雪,实为写人”,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夜雨》是不是也是看似写雨,实则写人呢?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B(“但并没有写出诗人深夜难寐”错,从“残灯灭又明”可以看出诗人深夜难寐)。
白居易《夜雪》全诗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夜雪》全诗翻译及赏析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翻译“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
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
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
“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
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
“讶”字,也是在写雪。
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
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
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
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
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
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
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
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
“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
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赏析这首五绝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
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马。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
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
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白居易诗词《夜雪》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在⼤⾃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
她以冰清⽟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数诗⼈的赞美。
下⾯是分享的⽩居易诗词《夜雪》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夜雪》 唐代:⽩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声。
【译⽂】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看见窗户被⽩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枝压折的声⾳。
【注释】 讶:惊讶。
衾(qīn)枕:被⼦和枕头。
折⽵声:指⼤雪压折⽵⼦的声响。
【赏析】 在⼤⾃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
她以冰清⽟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数诗⼈的赞美。
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居易这⾸《夜雪》,既没有⾊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这⾸诗新颖别致,⽴意不俗。
咏雪诗中写夜雪的不多,因为雪⽆声⽆味,只能从颜⾊、形状、姿态见出分别,⽽在沉沉夜⾊⾥,⼈的视觉全然失去作⽤,雪的形象⾃然⽆从捕捉。
然⽽,富于创新的⽩居易正是从这⼀特殊情况出发,跳出⼈们通常使⽤的正⾯描写的窠⾅,全⽤侧⾯烘托,从⽽⽣动传神地再现出⼀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且暗⽰雪⼤,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全被⽔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温不会骤降,待到雪⼤,才会加重空⽓中的严寒。
这⾥已感衾冷,⾜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特点。
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已拥衾⽽卧,从⽽说明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度进⼀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以上全⽤侧⾯烘托,句句写⼈,却处处见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声”这⾥仍⽤侧⾯描写,却转换⾓度从听觉写出。
夜雨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
夜雨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夜雨》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清代诗人黄景仁。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夜雨》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夜雨》诗词阅读原文夜雨黄景仁【注】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夜雨》诗词阅读题目8.诗歌颔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5分)9.这首诗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夜雨》诗词阅读答案8.颔联运用对比手法,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的喜悦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当时矛盾的心情。
9.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亲友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家的无奈。
而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漂泊在外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念家之情。
《夜雨》诗词鉴赏好像以前跟大家说过,清诗很少有写得好的,但是量特别大,只要是个识文断字的,都要写诗。
你看全只有四万多首,而光乾隆皇帝一个人就写了四万多首,所以你可以看到《全唐诗》《全》,就是看不到《全清诗》,因为这工作没法做。
我发现现在出语文题有这样一个倾向,就是选一些特别冷僻的诗,你不理解这首诗,你在网上,在任何人的鉴赏文集里面,根本找不到对这种诗的鉴赏和分析。
以前出语文题,选一首名家的作品,你只要在网上一搜,关于分析这首诗的文章铺天盖地,我们就省去了好多麻烦。
而这种冷僻的诗只有自己去分析了,但我们只要一分析,就是原创。
下面我们试着一起把这首诗分析一下,看这首冷僻的诗作,究竟好不好。
首先看题目叫“夜雨”,好不好?真的不好吗?那你有没有想过白天下雨和晚上下雨它有什么区别,给你的感觉一样不一样?对,是不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白居易的两首诗,完成14-15题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雨
早蛩①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注】(1)蛩:蟋蟀。
(2)这两首诗写在诗人谪居浔阳期间。
14.就这两首诗作如下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雪》中“时闻”既显示了雪夜的寂静,又突出了诗人的思绪万千,难以入寐,彻夜难眠。
B.《夜雨》中虽也透露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和零落之苦,但并没有写出诗人深夜难寐。
C.《夜雨》后两句,隔着窗户凭着听觉得知夜雨降临。
由耳闻其声,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将夜雨描写得淋漓尽致。
D.《夜雪》用“讶”、“冷”,表明气温急剧下降,感知不同往常,使人感到惊讶,并暗示夜间下了场大雪,紧扣题目。
15.论家皆评《夜雪》“看似写雪,实为写人”,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夜雨》是不是也是看似写雨,实则写人呢?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B(“但并没有写出诗人深夜难寐”错,从“残灯灭又明”可以看出诗人深夜难寐)
(2)此评恰当.《夜雪》中,诗人从“已讶”到“复见”再到“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惆怅。
同样,《夜雨》通过写听虫之鸣歇,看灯之明灭,再到隔窗听雨打芭蕉,既透露了诗人孤寂的心情和零落之苦,也写出诗人的夜深难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