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的解剖特点课件

合集下载

视网膜课件ppt

视网膜课件ppt

退行性视网膜病变
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遗传性视网膜 病变等,与视网膜细胞的衰老和基因突 变有关。
机械性视网膜病变
如外伤、眼内肿瘤等引起的压迫性病变 ,导致视网膜结构受损。
视网膜病变的症状和表现
视力下降
患者可能感到视物模糊或视力减退。
色彩辨识障碍
患者可能难以分辨颜色或对颜色的敏感 度降低。
视野缺损
可能出现视野内黑影、视物变形、视野 缩小等症状。
,导致视网膜组织损伤。
退行性视网膜病变
与年龄、遗传等因素有关,视网膜 细胞衰老和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功能 减退或丧失,引起视网膜结构改变 。
机械性视网膜病变
由于外伤、眼内肿瘤等引起的机械 性压迫或牵拉,导致视网膜细胞受 损或脱落。
03
视网膜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视网膜疾病的诊断方法
眼底镜检查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视网膜课件
目录
• 视网膜概述 • 视网膜病变 • 视网膜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视网膜疾病的案例分析 • 视网膜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01
视网膜概述
视网膜的位置和功能
01
02
位置
功能
视网膜位于眼球壁的内层,是一层透明的薄膜,负责感光和传递视觉 信息。
视网膜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以 产生视觉感知。
加强眼科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如神经科学 、遗传学、生物工程等,共同推进视网膜 疾病的研究和治疗。
THANKS
光晕或眩光
在光线较强的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光 晕或眩光等不适症状。
视网膜病变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血管性视网膜病变
主要与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疾病 有关,导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受 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视网膜

眼科学:视网膜病

眼科学:视网膜病

1.视网膜视网膜感觉层(神经上皮层)和视 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分别由视杯的内 层和外层分化形成。二层间粘合不紧密, 有潜在的间隙,是两层易发生分离(视网 膜脱离)的组织学基础
2.RPE有复杂的生物学功能 ,为感觉层视网膜的外层细 胞提供营养、吞噬和消化光 感受器细胞外节盘膜,维持 新陈代谢等重要功能。
眼底检查:视网膜动脉变细,静脉轻度迂 曲。视网膜散在暗红色斑点状出血和微动 脉瘤,多分布在周边视网膜。
(五)视网膜中央动脉慢性供血不足(眼缺 血综合征)
• FFA检查显示脉络膜充盈迟缓,臂视网膜循环时 间明显延长,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周边视网膜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渗漏。
• 未及时治疗,多数病例会出现虹膜新生血管青光 眼,患眼会逐渐失明。
• “软性渗出”:呈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 边界不清的棉絮状灰白色斑片,故称之为 棉絮斑(cotton- wool spots)。病变并非 渗出,而是微动脉阻塞导致神经纤维层的 轴浆运输阻断而形成
3.视网膜出血
(1)深层出血: 来自视网膜深层 毛细血管,出血 位于外丛状层与 内核层之间, 呈 暗红色的小圆点 状
(二)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
(branchretinalarteryocclusion,BRAO)
[病因] 同CRAO,以栓子栓塞及炎症为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 视力可有不同程度下降,视野某一区域有 固定暗影。眼底镜下表现为阻塞支动脉变细,受累动 脉供血区视网膜灰白水肿。沿阻塞的血管的后极部视 网膜灰白水肿最明显
、眼眶创伤、球后肿瘤或出血压迫、眼科手术等
(一)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病因]
(5)凝血病:如S蛋白或C蛋白缺乏、抗凝血酶III 缺乏、黏性血小板综合征、妊娠、口服避孕药等 。
(6)栓塞:约20%~40%的CRAO眼视网膜动脉系 统内可查见栓子。根据栓子的来源可分为心源性 栓子(钙化栓子、赘生物、血栓、心脏黏液瘤脱 落物)、颈动脉或主动脉源性栓子(胆固醇栓子 、纤维素性栓子及钙化栓子)和其他来源的栓子 ,如下鼻甲或球后注射泼尼松龙等药物偶可形成 药物性栓子。

视网膜ppt课件

视网膜ppt课件

6
视网膜血管改变
1.管径变化 3.血管白鞘和白线状
视网膜色素改变
2.视网膜动脉硬化改变 4.异常血管
视网膜增生性病变
1.视网膜新生血管膜
2.视网膜增生膜
视网膜变性性改变
1.视网膜色素变性
2.周边视网膜变性
7
视网膜水肿
细胞性水肿 细胞外水肿
黄斑囊样水肿
8
视网膜渗出
硬性渗出
棉绒斑(软性渗出)
9
视网膜出血
累及男性 3. 眼底检查: (1)毛细血管迂曲扩张,以灯泡样血管最为典型,即局 部血管呈瘤样扩张 。 (2)早期在视盘、黄斑附近出现黄白色渗出,逐渐融合 成片,排列成边界不清的半环状或环状,渗出附近可见 胆固醇结晶及出血。 (3)晚期大块渗出占据整个眼底,引起视网膜脱离。 (4)视网膜血管大出血,使玻璃体混浊,如渗出量多, 使视网膜高度隆起至晶体后囊,出现白瞳症,酷似视网 膜母细胞瘤。
37
Coats病
1. 毛细血管扩张,网状的毛细血管床以及增宽 黄斑附近出现黄白色渗出 的毛细血管间隙(这是coat's病典型的血管形 态) 2. 图片还显示了Coat‘s病引起的渗出性视网膜 全脱离,脱离隆起非常高,视网膜已经几乎紧 贴在晶体后面。 所以造影时已经无法后部成 像了,只能将焦点拉到眼前部,所以才会出现 视网膜血管与眼部外观同时成像的诡异效果。
机制:目前认为血液视网膜屏障(内屏障)和 /或色素上皮屏障(外屏障)受损均可引起黄 斑囊样水肿。
病因:常见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 静脉阻塞、Coats病、白内障和视网膜脱离 手术后、视网膜血管炎、脉络膜炎;视网 膜下新生血管膜、脉络膜肿瘤等
56
黄斑囊样水肿 Cystoid macular edema (CME)

视网膜

视网膜
视细胞:又名感光细胞,分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人视网膜有视杆细胞约12000万个,对弱光刺激敏感;视 锥细胞有650万~700万个,对强光和颜色敏感。二种细胞平行排列,视锥细胞主要集中在中央凹;视杆细胞由中 央凹边缘向外周渐多。至锯齿缘附近,视细胞消失。
谢谢观看
局部解剖
局部解剖
色素上皮:为一层矮六角棱柱状细胞,高8~10μm,宽12~18μm。细胞顶部伸出许多长5~7μm的突起。 在胚胎发生时,上皮基部和脉络膜紧密连接,但顶部与视细胞连接不紧,故易在此发生视网膜剥离。电镜观察, 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中间连接和缝隙连接,基底部有胞膜内褶和线粒体,故推测色素上皮有运输离子和屏障作 用。胞核圆形,位于细胞基部。顶部胞质含许多椭圆或圆形的黑色素颗粒和含板层碎片的残余体。滑面内质网发 达,分布于色素颗粒和残余体之间。有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粗面内质网和脂滴。这些结构反映了色素上皮的 多种功能:①色素颗粒由粗面内质网产生,经高尔基复合体转运至胞质顶部。已知两栖类和鱼类受强光照射时, 色素颗粒移入突起中;处于黑暗时,色素颗粒又回到胞质中,这说明色素上皮有吸收光和保护视细胞免受强光刺 激的作用;②脂滴有集聚和贮存维生素A的作用,通过滑面内质网的酯化与转运,参与视细胞合成视紫红质;③能 吞噬脱落的视杆细胞外节膜盘,藉溶酶体酶水解消化,形成残余体;④分泌蛋白多糖,粘合和维持视杆、视锥与 色素上皮的相互位置关系,从而保证视紫红质的更新和营养物质的传递。
视网膜
视觉器官
目录
01 器官介绍
02 局部解剖
基本信息
视网膜为眼球壁的内层,分为视网膜盲部和视部。盲部包括视网膜虹膜部和视网膜睫状体部,各贴附于虹膜 和睫状体内面,是虹膜和睫状体的组成部分。
器官介绍
器官介绍
视网膜视部常简称视网膜,为一层柔软而透明的膜,紧贴在脉络膜内面,有感受光刺激的作用。视网膜厚度 不一,一般为0.4mm,视盘边缘最厚,约0.5mm,中央凹最薄,为0.1mm,至锯齿缘为0.15mm。视网膜主要由色素 上皮细胞、视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网间细胞和Muller细胞等组成。这些细胞及其 突起排列有序,可据此将视网膜自外向内分为10层。①色素上皮层:由单层色素上皮细胞构成;②视杆视锥层: 由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外突构成;③外界膜:由Muller细胞的外突末端连接而成;④外核层:由视杆细胞和视 锥细胞的细胞体组成;⑤外网层:由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内突及双极细胞的树突构成;⑥内核层:由双极细胞、 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和Muller细胞的胞体构成;⑦内网层:由双极细胞的轴突和无长突细胞及节细胞的树突构 成;⑧节细胞层:由节细胞的胞体组成;⑨神经纤维层:由节细胞的轴突组成;⑩内界膜:为Müller细胞的内 突末端连接而成。

视网膜PPT课件

视网膜PPT课件
3、视网膜移植 多种与遗传有关的眼病和各种视网膜变性性疾病均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已有 临床实验外层视网膜的移植和自体虹膜色素上皮移植的初步报道。
4、视网膜、视功能再形成的研究 许多严重损害视力甚至致盲的视网膜病变,已有的手术药物或者手术方法均不 能阻止其进展、恶化。对于如何解决再形成视觉近年来研究主要通过两个途径: 一个途径是通过生物材料即视网膜干细胞达到视网膜再生和视网膜视神经保护; 另一个途径是人工替代装置或称为人工视网膜的研究。
3、增生性视网膜病变 由于出血、外伤、炎症及视网膜裂孔形成,多种因子参与下,在玻璃体,视网膜 前,视网膜后发生增生性病变,形成视网膜前膜、视网膜下膜等
.
7
研究热点
1、视网膜、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机制和治疗 常见的致盲眼底病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等,均与异常血管 生长有关。
2、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 有关基因在发病和治疗中的研究,发现视网膜色素变性具有典型的遗传异质性
1、视网膜屏障 各种病因使视网膜内屏障和(或)外屏障受到破坏,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内的成分 进入视网膜内或视网膜下,发生不同程度、深度和范围的视网膜出血、渗出及水肿
视网膜水肿
.
5
视网膜出血
视网膜浅层出血
视网膜前出血
视网膜下出血
玻璃体积血
.
6
视网膜病变表现
2、视网膜色素改变 视网膜色素改变是视网膜色素上皮对损伤的反应。先天性发育异常、变性性疾病 及炎症等可发生色素分布异常,表现为色素减少如炎症中心RPE受损色素脱失, 毗邻RPE增生而色素沉着
.
8
.
9
.
10
视网膜营养来源于眼动脉分支,与全身血液循环相连。眼球各组织、头颅和全身 疾病均可累及视网膜。眼底检查有助于了解全身病变严重程度,有助于确定治疗 方案。

视网膜疾病课件医疗

视网膜疾病课件医疗

微动脉瘤的高荧光点 ;出血区的遮蔽荧光; 无灌注的低荧光区 CNV持续高荧光
视网膜新生血管
2
细胞外水肿
视网膜水肿
• 原因:毛细血管受损,血浆渗漏至神经上皮层
• 通常可逆
细胞水肿
• 原因:视网膜动脉阻塞后缺血、缺氧
• 短暂缺氧尚可恢复
• 多数视功能难以恢复
细胞性水肿
视网膜动脉阻 塞,血流突然 中断,视网膜 神经上皮缺血、 缺氧、混浊、 水肿,呈现灰 白色水肿

激素疗法:对抑制炎症和减少机化物的形 成可能有一定作用。可口服强的松30毫克, 隔日一次,以后逐渐减量,维持数月 中药:出血期可口服云南白药或凉血止血 及清热凉血方剂,如蒲黄散或止血片等; 吸收期可服四物汤加减方或其它活血化瘀 药物,促进出血吸收 光凝—争取早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网膜 有大片无灌注,或已有微血管瘤出现,宣 早作光凝治疗,防止新生血管生长
内屏障(血-视网膜屏障)
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封闭小带和
周细胞 外屏障(脉胳膜-视网膜屏障)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间的封闭小带

病变类型
(一)视网膜血管的异常改变 动脉改变 动脉颜色可变浅淡,见于白血病、严重 贫血等; 动脉颜色色深,见于红细胞增多症。 因管壁的肌层玻璃样变性而增厚,以致动 脉狭窄,动脉呈铜丝状或银丝状常见于动 脉硬化、高血压、动脉或静脉阻塞等。
外科治疗
视神经放射状切开术:视盘处的巩膜出口
是视网膜中央动脉和视网膜中央静脉和
视神经进出眼球的通道,它与周围的组
织巩膜环和筛板形成了一个解剖上的
“瓶颈样 结构。
视网膜动静脉切开术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 塞多发生在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处。此处, 动静脉共处同一鞘膜内,动脉硬化或高血 压等能引起动脉管壁增厚或鞘膜增厚,从 而使静脉受压,管腔狭窄,血流的速度以 及性状发生改变,继而引发血管内皮肿胀、 坏死和出血,诱发阻塞

眼睛视网膜的解剖学结构

眼睛视网膜的解剖学结构

视网膜是眼球壁的最内层,为一层由神经组织构成的薄膜。

其向前延伸并覆盖睫状体和虹膜后表面,后界为视神经乳头周围,外侧与脉络膜的Bruch膜相连接,内侧包绕玻璃体。

视网膜为一透明膜,在活体视网膜因血流及视杆细胞内视紫红质的影响而显红色。

视盘附近的视网膜较厚,约为0.56mm,锯齿缘处视网膜较薄,仅为0.1mm,中心凹处视网膜最薄。

视网膜在两处附着较紧,一为视盘周围,另一处为锯齿缘。

视网膜可分为感受部和非感受部两部分。

从视神经向前延伸至鋸齿缘之间的视网膜可感受光线的刺激,称为感受部,也称视网膜视部;从锯齿缘处向前延伸并覆盖睫状体和虹膜后表面部分的视网膜不含神经组织,不能感受光线的刺激,因而称为非感受部,也称视网膜盲部。

眼球后极鼻侧约3.0mm有一直径约1.5mm边界清楚的盘状结构,称为视盘)或视神经乳头,是视网膜神经纤维汇集穿出眼球壁的部位,也是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出人的地方。

视盘形态呈圆形或竖卵圆形,垂直径略大于水平径,呈淡粉红色其中央有一小凹称为视杯口或生理凹陷,色泽稍淡,凹陷部隐约可见有暗灰色小点,为巩膜筛孔。

视杯的位置、形状、大小和深度有个体差异。

正常眼视杯的大小与视盘的面积有关,即视盘越大,视杯也越大,正常人视杯/视盘多在0.3以下。

视盘处有大量视神经纤维通过但没有视细胞,故无感受光线刺激的能力,称为"生理性盲点"。

视盘中心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伴行穿过,分为鼻上、鼻下、颞上和颞下四支,分布于视网膜内,供应视网膜内层的营养。

位于视网膜后极部,视盘颞侧约3mm处有一直径约5mm的椭圆形的浅凹陷区,色泽淡黄色,称为黄斑。

黄斑中央有一小凹,称为中心凹,位于视盘颞侧缘外3.5~4mm处略偏下,此处是视力最敏锐的区域。

在检眼镜检查时可见天津254医院挂号中心凹有一针尖大小的反光点,称为中心凹反射。

黄斑部无视网膜血管分布,且高度透明,此处的视网膜极薄,中心凹的底部只有视锥细胞,且密度最高,每个细胞与相连的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是一对一的传导方式,所以中心凹是视觉最敏锐、分辨颜色能力最强的部位。

视网膜解剖特点ppt课件

视网膜解剖特点ppt课件
• 支持光感受器活动 • 色素屏障作用 • 色素上皮-玻璃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
完整版课件
17谢谢听讲Fra bibliotek完整版课件
18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6
神经纤维分布
黄斑区纤维以水平缝为界,呈上下弧形排列达到 视盘颞侧,此纤维称视盘黄斑纤维束(亦称盘斑 束)。
颞侧周边部纤维分成上下部分,分别在盘斑束的 上下方进入视盘。
视网膜鼻侧上下部的纤维直接向视盘汇集。
完整版课件
7
完整版课件
8
黄斑部
黄斑:视乳头颞侧约3㎜处,即视轴正对处。 黄斑部中央有一凹陷称为黄斑中心凹。
内层毛细管网,有时这一层又分为二层
外层毛细血管网。赤道部由于没有放射状毛细血管,故仅 有两层毛细血管网。周边部最薄,仅有一层毛细血管网。
完整版课件
13
视网膜毛细血管分布
• 浅层 分布在神经纤维层和节细胞层 • 深层 内核层和外从状层
完整版课件
14
脉络膜毛细血管
• 脉络膜毛细血管是紧邻Bruch膜的一层连续排列的毛细血 管网。毛细血管管径较大,直径20-25μm。
该处的血流速度是体内所有组织中最快的
完整版课件
11
视网膜的营养
内层--→来自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 外层--→来自脉络膜(即睫状血管系统) 黄斑部--来自脉络膜毛细血管
完整版课件
12
视网膜毛细血管分布
视网膜毛细血管网呈板层结构分布。视网膜后极部最厚, 共有3-4层毛细血管网,即最表层浅层的视乳头周围放射 状毛细血管(RPCs)网
视网膜的解剖特点
完整版课件
郑燕林

视网膜的解剖

视网膜的解剖

视网膜的解剖视网膜开放分类:人体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应用科学本词条由CiKinG创建,共有19位协作者编辑了27次。

最新协作者:mo63160363 ,zilin123 ,魏延章,小战哥,科技顽童。

视网膜(retina )居于眼球壁的内层,是一层透明的薄膜。

视网膜由色素上皮层和视网膜感觉层组成,两层间在病理情况下可分开,称为视网膜脱离。

色素上皮层与脉络膜紧密相连,由色素上皮细胞组成,它们具有支持和营养光感受器细胞、遮光、散热以及再生和修复等作用。

纠错编辑摘要目录•1 简介•2 结构•3 物理结构•4 生理•5 疾病•视网膜 - 简介视网膜结构视网膜(retina )居于眼球壁的内层,是一层透明的薄膜。

视网膜由色素上皮层和视网膜感觉层组成,两层间在病理情况下可分开,称为视网膜脱离。

色素上皮层与脉络膜紧密相连,由色素上皮细胞组成,它们具有支持和营养光感受器细胞、遮光、散热以及再生和修复等作用。

视网膜内层为衬于血管膜内面的一层薄膜,有感光作用。

后部有一视神经乳头。

视网膜就像一架照相机里的感光底片,专门负责感光成像。

当我们看东西时,物体的影像通过屈光系统,落在视网膜上。

视网膜上的感觉层是由三个神经元组成。

第一神经元是视细胞层,专司感光,它包括锥细胞和柱细胞。

人的视网膜上共约有1.1~1.3 亿个柱细胞,有600~700万个锥细胞。

柱细胞主要在离中心凹较远的视网膜上,而锥细胞则在中心凹处最多。

第二层叫双节细胞,约有10到数百个视细胞通过双节细胞与一个神经节细胞相联系,负责联络作用。

第三层叫节细胞层,专管传导。

视信息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神经冲动,沿视路将视信息传递到视中枢形成视觉,这样在我们的头脑中建立起图像。

视网膜是一层透明薄膜,因脉络膜和色素上皮细胞的关系,使眼底呈均匀的橘红色。

后界位于视乳头周围,前界位于锯齿缘,其外面紧邻脉络膜,内面紧贴玻璃体。

组织学上视网膜分为10层,由外向内分别为:色素上皮层,视锥、视杆细胞层,外界膜,外颗粒层,外丛状层,内颗粒层,内丛状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内界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层毛细管网,有时这一层又分为二层
外层毛细血管网。赤道部由于没有放射状毛细血管,故仅 有两层毛细血管网。周边部最薄,仅有一层毛细血管网。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视网膜毛细血管分布
• 浅层 分布在神经纤维层和节细胞层
• 深层 内核层和外从状层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脉络膜毛细血管
• 脉络膜毛细血管是紧邻Bruch膜的一层连续排列的毛细血 管网。毛细血管管径较大,直径20-25μm。
• 毛细血管由具有窗孔的内皮细胞构成,大部分窗孔位于 RPE面。这些窗孔直径700-800nm,造影时可容许荧光素 染料渗漏通过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视网膜屏障
●内屏障(血-视网膜屏障)
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紧密联结
●外屏障(脉络膜-视网膜屏障)
视网膜色素上皮之间的封闭小带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 支持光感受器活动
• 色素屏障作用
• 色素上皮-玻璃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谢谢
听讲
黄斑部
黄斑:视乳头颞侧约3㎜处,即视轴正对处。 黄斑部中央有一凹陷称为黄斑中心凹。
黄斑部只有视锥细胞,该处视网膜薄,且是一个视 锥细胞→一个双极细胞→一个神经节细胞,所以该 处视力最敏锐。 视网膜周边部600个视杆细胞才与一个神经节细胞 联系.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内界膜 感光细胞 色素上皮
外丛状层 外核层 外界膜 视锥细胞 色素上皮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黄斑部的血液供应
单层血管拱环分布于内核层
黄斑中心凹约400-500μm范围无毛细血管供 应。
该处的血流速度是体内所有组织中最快的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视网膜组织学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视网膜神经传导
• 三级神经元组成
光感受器(photoreceptor) 双极细胞(bipolar) 神 经 节 细 胞 (ganglion
cell)
• 支持组织是Müller细胞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视网膜的营养
内层--→来自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 外层--→来自脉络膜(即睫状血管系统) 黄斑部--来自脉络膜毛细血管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视网膜毛细血管分布
视网膜毛细血管网呈板层结构分布。视网膜后极部最厚, 共有3-4层毛细血管网,即最表层浅层的视乳头周围放射 状毛细血管(RPCs)网
神经纤维分布
黄斑区纤维以水平缝为界,呈上下弧形排列达到 视盘颞侧,此纤维称视盘黄斑纤维束(亦称盘斑 束)。
颞侧周边部纤维分成上下部分,分别在盘斑束的 上下方进入视盘。
视网膜鼻侧上下部的纤维直接向视盘汇集。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