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总论-中药学总论

合集下载

中药学总论-第4章中药的性能

中药学总论-第4章中药的性能
题外话:味的物质基础-现代研究 如苦味药:汗生物碱和甙类成分为主。 如咸味药:含钠、钙、镁、碘等无机盐及
其他活性成分。如芒硝含硫酸钠,在肠内不 易被吸收,保留肠内水分,使肠溶积增大, 肠壁蠕动增强而泻下。
用中药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能指导中药临床 应用吗?“废医存药”?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含义
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有不同的趋向性。趋向(定向 方向)。
(2) 认识药物的作用与性能更宜性味、功效合 参。
第二节 五 味
六、进一步理解性味、功效合参 气味相同,作用相近 气味不同,作用各异 一药数味,效用扩大
比如当归:味辛、甘,性温,甘以补血疗虚,辛以行气 活血润燥,温可祛寒止痛,总结功效如下:补血活血、行气 散寒、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第二节 五 味
第一节 四气(四性)
四气的现代研究: 有研究显示:与无机元素含量、Na-K ATP酶 活性因素相关性等,但均无定论。
第二节 五 味
一、含义 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味,还有
淡味和涩味。五味的本义原是指药物和食物的 真实滋味,后用于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古代医家认为涩为酸之变味,其作用与酸味相 同,故涩附于酸后;
六、四气的作用-扶阴抑阳、扶阳抑阴:
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退虚热、清化 热痰、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心开窍、滋阴潜 阳、凉肝熄风等。
温热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 救逆、暖肝散结、温肺化痰、助阳化气、峻下冷 积、引火归源、温宣开窍等
第一节 四气(四性)
七、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治法和遣药处方。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 药,疗热以寒药。”
寒凉药用治阳热证,温热药用治阴寒证;真 寒假热用热药,真寒假热用寒药;寒热错杂寒热 并用;寒热温凉程度不同,恰当用药,当用热药 而用温药如隔靴搔痒,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如扬 汤止沸。

中药学总论(低版本)

中药学总论(低版本)

冬麻
春麻
树皮、根皮类



通常在春、夏时节剥取树皮,如黄柏、 厚朴、杜仲。 根皮,应于秋后采集,如牡丹皮、地骨 皮、苦楝皮。 但肉桂多在十月采收,因此时油多易剥 离。
动物类药物的采收
动物类药材因品种不同,采收各异。其具体时间,以
保证药效及容易获得为原则。

桑螵蛸应在三月中旬采收,过时则虫卵已孵化。 鹿茸应在清明后45-60天截取,过时则角化。 驴皮应在冬至后剥取,其皮厚质佳。 小昆虫等,应于数量较多的活动期捕获,如斑蝥于 夏秋季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

该书公元731年即传
入日本,并广为流传 ——

《 延 喜 式 》
“ 草凡 ”醫 生 皆 讀 蘇 敬 新 修 本
四、隋唐时期
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本草拾遗》
成书时期:开元年间(713—741年)
作者:陈藏器
主要内容:在《新修本草》基础上增补了大量民间药
物 (692种以上)。尤其是按药物功用特点分列为宣、


“草药”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代 金元时期 明代 清代
中药的起源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 在采集食物的过程中,经过 无数次的口尝身受,逐步认 识到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 些植物可以治疗疾病,初步 积累了一些关于植物药的知
药有三品
上品:120种,滋补强壮,延年益 寿,无毒或毒性很弱,可以久服。
中品:120种,治病补虚,兼而有 之,有毒或无毒,当斟酌使用。
下品:125种,功专去寒热,破积 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 服。
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中药学总论》课件

《中药学总论》课件
保管方法
根据中药材的不同性质,应采用不同的保管方法。如易虫蛀的药材应存放于干燥、通风好 的地方,易挥发的药材应密封保存,易氧化的药材应存放在避光、阴凉处。
03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中药的四气五味
总结词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属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
详细描述
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反映了中药对人体 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是指中药的辛、甘、 酸、苦、咸五种滋味,反映了中药的作用特点和功能。
《中药学总论》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药学概述 • 中药的种类与来源 •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 • 中药的安全与合理使用
01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详细描述
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学科,它涵盖了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应用等方 面的知识。中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 的理论体系。
中药的现代研究
01
0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04
中药的现代研究涉及到多个学 科领域,如化学、药理学、生
物学等。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 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毒副 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中药的现代研究有助于揭示中 药的作用机制,提高中药的治
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药的现代研究还有助于推动 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提高中药的国际地位。
01
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历 史悠久,疗效显著,具 有独特的优势。
02
中药治疗注重整体调节 ,通过调和阴阳、气血 、脏腑功能,达到治病 求本的目的。
03
中药治疗常见病、多发 病、慢性病及疑难杂症 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价值。

(整理)中药学总论.

(整理)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基本要求1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的性能特点、炮制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贮藏及其他炮制方法。

2.掌握160多味药物的分类、药性、功效、主治证、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3.熟悉100多味药物的分类、功效、主要应用、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4.了解其它药物的功效、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5.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总论一、中药、中药学和本草的概念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在中医理论或经验指导下应用的药物。

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

药物的来源:植物占绝大多数,使用最为普遍动物(鹿茸、地龙、蜈蚣)矿物(石膏、朱砂、赤石脂)化学制品(铅丹、轻粉、升药、机制、冰片、人工牛黄等)生物制品(神曲、半夏曲)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本草:由于药物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指整个传统的药学。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一、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中药的起源——即药食同源此时期的特点: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学知识古籍中记述的“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形象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

“酒为百药之长”。

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这部分内容分为八个时期讲述,每个时期按下列内容介绍:1.该时期中药学发展特点2.该时期的代表著作:作者、成书时间、主要内容、著作的贡献(一)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成书年代】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著者】假托神农,若干医家集体创作。

【内容简介及主要学术价值】(1)载药365种。

(2)在药物分类方面:创“三品分类法”(3)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4)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南北朝。

中药学――总论部分

中药学――总论部分

中药学――总论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神农本草经集注》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2.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书籍是()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C.《神农本草经集注》D.《本草拾遗》3.药材的采集原则是()A.果实成熟时B.生长最旺盛时采C.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采D.任何时候都可采4.根和根茎类药材的采集时间是()A.果实成熟时B.秋末、初春C.春夏时节D.任何时候采均可5.衡量一个药材的关键标准是()A.是否产于道地产区B.采集时节是否适当C.产量是否宏丰D.能否确保临床疗效6.生地黄制成熟地黄的目的是()A.降低毒性B.提高疗效C.改变药物性能D.便于服用7.甘味药的作用是()A.泄、燥B.补益、和中、缓急C.软坚、泻下D.收敛固涩8.除哪项外,均为升浮药的作用()A.发汗B.涌吐C.开窍D.清热9.咸味药的作用是()A.清泄B.固涩C.软坚D.坚阴10.在配伍关系中,属协同作用的配伍是()A.相须相使B.相畏相杀C.相使相恶D.以上都不是11.下列相恶的药是()A.人参与藜芦B.人参与五灵脂C.人参与五味子D.人参与莱菔子12.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或副作用,这种关系是中药“七情”中的()A.相恶B.相杀C.相畏D.相使13.一些有芳香气味,含挥发油的药物,煎煮时应()A.先煎B.久煎C.后下D.与它药同煎14.下列哪类药需要先煎?()A.气味芳香药B.粉末状药C.矿石、贝壳类药D.胶类药15.胶类药入汤剂应()A.先煎B.久煎C.后下D.烊化二、多项选择题1.《本草纲目》具备下列哪些特点?()A.收载药物1892种B.新增药物374种C.全书52卷D.附图1100多幅E.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2.地道药材应具备哪些条件?()A.有地区特色B.炮制规范C.产量宏丰D.质量优良E.疗效卓著3.寒凉性药物分别具有()A.化湿作用B.安神作用C.解毒作用D.凉血作用E.平肝作用4.中药中毒常与哪些因素有关?()A.加工炮制B.配伍C.用量D.用法E.使用时间5.用药禁忌包括()A.配伍禁忌B.证侯禁忌C.妊娠用药禁忌D.饮食禁忌E.以上都是三、填空题:1.把中药________就是中药的性能,其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中药学-总论

1中药学-总论

1、中药学——总论
中药,就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生长在中国的药叫中药。

(×)
中国人用的药叫中药。

(×)
中药主要源于天然产物,但天然产物并不一定都是中药。

全世界公认化学合成药的先驱是炼丹术。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其中以植物药居多,
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五代后蜀韩保昇说:“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言本草者,草类药为最多也。

”因此,中药学也叫本草学,习惯上将中药称作“本草”。

“本草”术语出现在汉代。

草药之名始于宋代,主要是相对于国家药局专卖的“官药”而言。

后世将那些主流本草尚未记载,多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欠规范的药物成为草药。

如三七、石龙芮(野芹菜)最早就是草药,后来成为官药。

中药主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材是经产地加工后形成的原料药材;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使用的处方药品;中成药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加工而成的符合相关标准的中药成方制剂或单味制剂。

民族药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

如藏药、蒙药、苗药、维药、傣药等。

民族药和中药一样,都是中国传统医药的中药组成成分。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据统计,古代本草书载中药约3000余种,至今已有12800余种。

《中药学》考点总结含个论及总结归类

《中药学》考点总结含个论及总结归类

201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药学》考点精要第一部分总论1、道地药材: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

2、常用道地药材产地:甘肃(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内蒙(黄芪)、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党参)、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三七、茯苓)、四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川乌/附子)、山东(阿胶)、浙江(贝母)、江苏(薄荷、苍术)、广东(陈皮、砂仁)。

3、中药的采集(1)药用部位:【全草】益母草、木贼草;【地上部分】益母草、豨莶草、灯芯草、泽兰、荆芥、紫苏;【花粉】蒲黄;【果实】马兜铃、瓜蒌、槟榔;【种子】决明子、白果;【带花的果穗】夏枯草;【根】大黄、生地黄、黄芩、紫草、茜草、龙胆草、天花粉(瓜蒌根);【茎】天麻、薤白(2)采收季节①全草类药材,如益母草、荆芥等,宜在植株成长充分或者开花时采收。

②叶类药材,如大青叶、艾叶等,宜在花蕾将放或者正开时采收。

③果实类药材,一般在果实成熟时采收,但有些种子成熟时易脱落,或果壳易裂开,种子散失,如茴香、牵牛子、豆蔻、凤仙子,则应在刚成熟时采收。

④根和根茎类药材,如天麻、大黄等,宜在早春或晚秋(二、八月)采收。

⑤树皮类药材,如黄柏等,宜在春夏(清明至夏至间)植物生长时采收。

考点三:中药的炮制1、炮制目的(1)盐制:可引药下行、增强疗效、缓和药物辛燥之性。

★常用药物:知母、黄柏;杜仲、补骨脂、沙苑子;泽泻、车前子;荔枝核、橘核、小茴香。

【盐制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清热凉血的作用;盐制杜仲、补骨脂、沙苑子,可增强补肝肾的作用;盐制泽泻、车前子,可增强泻热利尿的作用;盐制荔枝核、橘核、小茴香,可增强疗疝止痛的功效。

】(2)醋制:可引药入肝经,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

★常用药物:大戟、芫花、甘遂、商陆;柴胡、香附、青皮;五灵脂、延胡索、自然铜;三棱、莪术、穿山甲、皂矾。

【醋制大戟、芫花、甘遂、商陆,可降低毒性;醋制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自然铜,可增强活血的功效;醋制三棱、莪术,可增强祛瘀止痛的功效;醋制五灵脂,可矫味矫臭。

中药学总论-第6-8章

中药学总论-第6-8章
5.相杀:(“制彼之毒也”)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
的毒性和副作用。 相畏和相杀的区别:相畏和相杀没有本质的区
别,是从自身的毒副作用收到对方的抑制和自身 能消除对方毒副作用的不同角度提出来的配伍方 法,也就是说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 。以上面所举例用相杀来说明:生姜杀半夏、大 枣杀甘遂、砂仁杀熟地、陈皮杀常山。
第六章 中药的配伍
3.相使:(“我之佐使也”)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 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 配合应用,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 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沿革:明代之前相须相使合并论述,自明 代本草蒙筌(有相使者,能为使卒,引达 诸经也)、本草纲目(相使者,我之佐使 也)开始,分而述之。
《本草纲目》:“药有七情,独行者,单方 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如人参 、甘草,黄柏、知母之类;相使者,我之佐 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 之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者,制 彼之毒也。古方多有相恶、相反者,盖相须 相使同用者帝道也;相畏、相杀同用者,王 道也;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经有 权,在用者识悟尔。”
神农本草经-七情
七情提法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中 “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 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 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 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 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 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明代对七情的认识
第六章 中药的配伍
二、配伍的目的
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适合病情 的需要。
三、什么是药物七情
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 称为“药物七情”。包括单行、相须、相 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七个方面。

中药学知识(总论,各论1-2章)

中药学知识(总论,各论1-2章)

中药学知识汇集一、本草著作1.本草知识第一次大总结:《神农本草经》(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初步奠定了本草学的基础。

成书于东汉,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

它开了本草按效用分类的先河。

2.本草知识第二次大总结:《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编著;载药:730种。

本书按药物来源的自然属性分类。

3.本草知识第三次大总结:《新修本草》(唐本草);作者:苏敬等;成书年代:唐代;载药:844种;历史价值:1、世界第一部药典,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 2开创了图文对照的先例。

4.本草知识第四次大总结:《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宋代;载药:1558种;创新:首载方剂(创方药兼收的编写体例),首载医案(创本草著作记载医案的编写体例)。

5.本草知识第五次大总结:《本草纲目》(纲目);作者:李时珍;成书年代:明代;内容:1892种,附图1160余幅,附方11000首,分16部、60类。

特点:内容丰富,文献量大,分类详明,实物考证确切;学术价值:对植物、动物、矿物、农学、气象、化学、冶金等方面均有贡献。

6.本草知识第六次大总结:《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年代:清朝;载药:921种。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1999年出版,收载药物8980种,内容尤丰富,为当代“官修本草”。

二.产地,采集1.道地药材:即产于某一地区、质量好、疗效佳、应用历史悠久的优质药材。

2.中药的采集:植物药采收时间(1)全草类药:植株充分生长、枝叶茂盛期采收。

如麻黄、益母草等。

大多在夏秋季节植株充分成长、茎叶茂盛或开花时期采集,但有些植物的叶亦有在秋冬时采收的。

(2)叶类药:叶片充分生长的花蕾期或盛花期采收。

如苏叶等。

但桑叶在霜后采收。

(3)花类药:花蕾期或盛花期采收。

如红花、辛夷等。

(4)果实、种子类药:成熟或将熟期采收。

如瓜蒌、苍耳子等。

但青皮、枳实等采幼果。

(5)根及根茎类药:早春或深秋采收。

中药学 中药学 总论

中药学 中药学 总论

52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1、中药的起源: 原始社会
2020/11/14
53
三、我国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历程大体 可分为四个时期
起源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古代时期(公元前221-1840年) 近代时期(1840-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1949年以后)。
2020/11/14
怀地黄
49
怀牛膝
2020/11/14
50
绪言
有关概念: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 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 质,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特点:1、从产地上看,大多数中药最初产在中国。 2、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3、主要作用。
道地药材(Famous-region drug):指来源于 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是中药材质量控制 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的体现。
如:四大怀药:怀菊花、怀山药、怀地黄、 怀牛膝
产于河南怀庆地区
2020/11/14
46
怀菊花
2020/11/14
47
怀山药
2020/11/14
48
2020/11/14
2020/11/14
51
本草: 中药学的旧称。 因作为研究对象的中药多数为草本植物, 故名。
草药:
民间习用,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名称 及性能功用认识,疗效尚待进一步验证 确认的一些药物。
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来源、
中药学: 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 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020/11/14
特点:

2020/11/14

23考研中医综合中药学总论复习资料

23考研中医综合中药学总论复习资料

第一节: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1.中药的概念: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2.本草:由于中药来源以植物类药材居多,使用最普遍,所以在古代将药物称为本草。

3.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第三节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道地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3.中药的采集(1)适时采集中药的目的:确保中药的质量。

(2)适时采集中药的方法全草: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叶类:花蕾将放或正盛开时采集;桑叶需在深秋经霜后采集。

花、花粉:未开放的花蕾或刚开放的花朵;蒲黄需在花朵盛开时采集。

果实、种子:青皮、枳实、覆盆子、乌梅等少数在未成熟时采集;一般在成熟时采集。

根、根茎:一般在秋末或春初;半夏、太子参、延胡索在夏天采收。

树皮、根皮:春、夏时节采收;牡丹皮、苦楝皮、地骨皮在秋后采收。

动物昆虫类药材:根据生长活动季节采收。

矿物类药材:全年择优采选。

4.中药的炮制(1)概念: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2)目的: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干燥药材,利于贮藏;矫味、矫臭,便于服用;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3)主要方法第四节药性理论1.中药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2.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

3.四气: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根据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

如寒性药物治疗热性病证。

4.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根据口尝的药物真实味道及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而定出五味。

中药学总论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总论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总论一、引言中药学是研究中药药物性质、制备工艺、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的学科。

中药学总论是中药学的基础科目,涉及中药的起源、发展历程、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等内容。

本文将从中药学的概念、起源、分类、特点、作用机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中药学的概念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和中药制剂为主要对象,系统阐述中药的性质、功能、功效、配伍、用法用量以及临床应用等内容的学科。

中药学分为中药药学、中药药理、中药分析化学、中药实验等专业领域。

三、中药学的起源中药学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

这部著作总结了古代祖先对草药的认识和运用,标志着中药学的诞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并传播到世界各地。

四、中药学的分类中药学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划分,如按照作用特点可分为补品、泻品、清热品等;按照药物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按照药物形态可分为药材、饮片、中药饮片、中成药等。

五、中药学的特点中药学有着独特的特点,包括药理特点突出、配伍应用灵活、治疗方法多样、疗效持久、副作用相对较少等。

这些特点使中药学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独特优势。

六、中药学的作用机制中药学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分布和排泄机制,以及药物与生物体内分子的相互作用机制。

通过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

七、中药学的现状目前,中药学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拥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在中国,中药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中有着重要地位。

同时,中药学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少国家都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

八、中药学的发展趋势未来,中药学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学科交叉和国际交流合作。

同时,中药学的发展还需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加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推动中医药事业繁荣发展。

九、结论中药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一直在探索中草药的奥秘,努力实现中药在保健和治病中的应用。

中药学总论测试题目(1)

中药学总论测试题目(1)

总论练习一1、被人们誉为“百药之长”的是()。

A 水B 酒C 汤D 蜂蜜考点:酒作为饮料;活血通脉、行药势;还作为溶媒。

故称酒为百药之长。

2、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A 《神农本草经》B 《新修本草》C 《本草纲目》D 《本草纲目拾遗》考点:《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作者已无法考证(不是一时一人之作),托名神农,成书于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

在药物分类方面:创“三品分类法”,上中下三品,载药365种,所载药物都确有实效。

学术价值:1)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也是本草学历史上第一次大总结。

2)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我国中药学基础。

(宋代才开始有归经、升降浮沉,至明清才完善。

)3、《本草经集注》载药()种A 730B 921C 365D 1985考点:南朝梁代.《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不愿做官,为“山中宰相”,炼丹和找药为主,本著作成书于南北朝,约公元500年,载药730种。

1) 是本草学历史上第二次大总结。

2)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丰富了《神农本草经》内容。

a. 创立了“诸病通用药”的药学思想b.“解百毒及金石等毒例”c.“服药食忌例”(原书无标题,以上题目为后人所习用)等。

d. 针对当时药材伪劣品较多的状况,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及合药取量方面的理论和操作原则。

4.)对《本经》进行注解勘误。

“序例”部分对《本经》序例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发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4、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颁布最早的药典的是()A 《新修本草》B 《本草纲目》C 《本草纲目拾遗》D 《神农本草经》考点:《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载药现已增至850种,作者李勣、苏敬、长孙无忌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7-659年)。

是本草学历史上第三次大总结。

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官修本草)。

书中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中药学总论(二、三章)

中药学总论(二、三章)

比较
炒至 炒黄 作用 举例 微黄、能嗅到 使药材易于粉 炒牛蒡(bang) 固有气味 碎加工,缓和 子、苏子 药性 焦黄 使药材易于粉 焦山楂,焦白 碎加工,缓和 术、焦麦芽 药性 外部枯黑、内 缓和药物烈性 艾叶炭,地榆 部焦黄 或副作用,增 炭,姜炭等 强其收敛止血、 止泻的作用
炒焦
炒炭
2、灸: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 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以 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 常用辅料: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 • 蜜灸 蜜灸百部、款冬花、枇杷叶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 酒灸 酒灸川芎、当归、牛膝增强活血作用 增强活血作用;常山可 增强活血作用 减低催吐作用 • 醋灸 醋灸香附、柴胡增强疏肝止痛作用 增强疏肝止痛作用 • 醋制 醋制芫(yuan)花、甘遂、大戟可降低毒性 可降低毒性 • 盐灸 盐灸杜仲、黄柏可引药入肾和增强补肾作用 引药入肾和增强补肾作用 • 姜灸 姜灸半夏、竹沥可增强止呕作用 增强止呕作用
4、喷洒 对一些不宜用水浸泡,但又需潮湿者,可采用 喷洒: 喷洒 喷洒湿润的方法。而在炒制药物时,按不同要求,可喷 洒清水,酒,醋,蜜水,姜汁等辅料药液。 5、水飞 是借用药物在水中沉降性质取药材极细粉末的 水飞: 水飞
方法。将不溶于水的药材粉碎后置乳钵、碾槽、球磨机等 容器内,加水共研,然后加入多量水搅拌粗粉即下沉,细 粉混悬于水中,随水倾出剩余粗粉再研再飞。倾出混悬液 沉淀后,将水除净,干燥后即成极细粉末。
水制
火制
炒、灸、烫、煅、煨 等 蒸、煮、炖、氵单、 淬
水火共制
其他方法
制霜、发酵、精制、 药拌
• 种子成熟时易脱落,或果壳易开裂,应在 刚成熟是采集:茴香、牵牛子、豆蔻、凤 仙子 • 容易变质的浆果:枸杞、女贞子在略成熟 时于清晨或傍晚分时采集

中药学总论-第5章中药的作用

中药学总论-第5章中药的作用
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知道下对药物 治疗作用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是药物对 于人体医疗作用在中医学范畴内的特殊表述 形式。
二、中药功效的确定依据
根据机体的用药反应而确定。即通过用药 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通过审证求因、辨 证论治的方法归纳出来。三、什么是中药的主治?
即中药所主要治疗的病证。又称为 “应用”或“适应证”。 四、中药功效与主治的关系
第五章 中药的作用
第一节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什么是中药的作用 是指中药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对中
药的反应。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包 括副作用、毒性反应)。 二、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
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 机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 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三、中药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
(3)调理脏腑气血功能功效 理气、活血、安神、开窍、潜阳、熄风
(4)消除病理产物功效 消食、利水、祛痰、化瘀
五、功效的分类
2.对症治疗功效 即缓解或消除症状的功效。 止痛、止咳、止血、止呕、止咳平喘、
止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
各种中药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偏 性,“以偏纠偏”)。
四、中药作用的分类 1.治疗作用(功效) 2.不良作用(不良反应)
(1)副作用:在常用剂量即治疗剂量时出现的 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2)毒性反应:用药后引起机体的损害性反应。
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
一、什么是中药的功效?
即中药的治疗作用.亦称为中药的“功能”。
主治是确定功效的依据(认识方法); 功效提示中药的适应范围(临床应用)。
中药的核心是功效,它是联系中药主 治与性味归经的枢纽。
五、功效的分类
1.对因治疗功效(治本) (1)扶正功效 益气(补气)、助阳(温阳、壮阳、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性味不同,作用不同 苦寒、清热。 甘温、补益
3、性同味异,作用不同
麻黄 辛温、发散风寒 淫羊藿 甘温、补肾壮阳 乌梅 酸温、敛肺涩肠 厚朴 苦温、燥湿,治寒湿证
性味组合
4、味同性异,作用不同 薄荷 辛凉、发散风热 石膏 辛大寒、清热泻火 砂仁 辛温、温中行气 附子 辛热、补火助阳 ,散寒
第三节 升降浮沉(定向概念)
二、临床应用有毒药物,应注意
1. 禁忌症 2. 炮制 要严格遵守加工操作规定。 3. 用量 严格掌握剂量,按药典规定用药。 4. 剂型 有毒的药宜制丸剂,不能制酒剂。 5. 配伍 通过配伍,可监制毒性,减少副作用。
第五章
一、概念
配伍
是指根据病情,治法和药性,选择性地将 二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
二、七情的含义
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一、修制 纯净、粉碎、切制药材 二、水制 漂洗、浸泡、闷、润、喷洒、水飞等 三、火制 炒、炙、烫、煅、煨等
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蜜:增补益、增润肺、缓药性 酒:增活血、引药上行、减毒 炙 姜汁:增止呕、减寒性、解毒 醋:引药入肝,增疏肝止痛、减毒 盐水:引药入肾,增补肾、泻肾火
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单行 不用辅也 相须 同类不可离也 相使 我之佐使也 相畏 受彼之制也 相杀 制彼之毒也 相恶 夺我之能也 相反 两者不合也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浙八味
白术、白芍、白菊花、玄参、 (玄)延胡索、浙贝、郁金、麦冬
第二节 采 集 原则
地上部分 茎叶花果种子树皮 植株最茂盛时采
地下部分 根、根茎、根皮 植株最不茂盛时采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概念
炮制,又称炮炙 中药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必要的加 工处理过程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b同一脏腑经络病,还有病位在上下表里,病势向上下外 内的不同。
2. 脏腑经络的病变是相互影响的,用药 时,不能单纯使用一经的药物,要根据相互 间的关系及病之传变规律,配合其他经的药 同用。
第五节 毒 性
一、古本草学中“毒”的含义
广义:指药物的偏性。 毒药常是药物的总称

指药物作用的强弱
狭义:指药物的毒、副作用。
第一节 四 气
二、四气的作用(功效)
性 属性
作用
适应证
寒、凉 阴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热证、阳证
温、热 阳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 寒证、阴证
第二节 五 味
一、五味的含义
辛、甘、酸、苦、咸 淡、涩
二、五味的作用
散 发散表邪 辛
治疗表证
行 行气、行血 治疗气滞证、血瘀证
第二节 五 味
补 补益虚弱 治疗虚证 甘 缓 缓急止痛 治疗各种急性疼痛,四肢或脘腹
总论
LOGO
绪论
中药的特点
1 天然药、资源广 “诸药以草为本” “本草”
2 文献多
3 验便廉
验:疗效确切 便:应用方便 廉:费用较低
4 须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
中药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 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和保健作 用的物质。
中药学
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 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 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二、与升降浮沉有关的因素
性味
质地
炮制
配伍
随大队
升浮 温热 辛甘 轻(花、叶) 酒升、姜散
沉降 寒凉 酸苦 重 金石

贝壳
果、子
盐下行 醋酸敛
第四节 归 经
一、概念
归:归属 药物作用部位归属于某一经络
经:经络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 具体指出药物作用的适应范围。
第四节 归 经
二、应用
1. 按经选药 咳嗽、气喘——肺经病——选入肺经药
年代
著作
作者
载药
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唐慎微
1558味
明 《本草纲目》 清 《本草纲目拾遗》
李时珍
1892味
赵学敏
921味
(新增716)
其他
《雷公炮炙论》、《海药本草》、 《食疗本草》、《滇南本草》、 《蜀本草》、 《药性本草》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第一节 产 地 道地药材
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 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 特点的药材。
中药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
1 基础课程 2 桥梁课程 3 实 用 性 极 强 的 学 科(临 床 学 科)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的起源
药食同源



中药学的发展
主流本草著作
年代
著作
作者
东汉 《神农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经》
梁 《神农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
唐 《新修本草》
李勣、苏敬等
载药 365味 730味 844味
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
一、减毒 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二、增效 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三、改性 改变药物的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天南星 性温 治寒痰
胆南星 性凉 治热痰
四、纯净 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捡药物,区分等级。 五、便用 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六、引经 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四、水火共制 蒸、煮、炖、潬、淬等 五、其他制法 制霜、发酵、精制、药拌
第四章 药性理论
药性
药物各自所具有的特性和作用, 即药物偏性的体现。 亦即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
药性理论
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
第一节 四 气
一、四气的含义
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是从性质上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一、升降浮沉的作用与适应证
药性 趋向
功效
适应证
升 向上 发表,祛风,散寒 头风痛、表证
浮 向表 升阳,涌吐,开窍 内脏下垂、 窍闭神昏
药性 趋向
功效
适应证
降 向下 清热,泻下,利水 大便秘结,小便不利
沉 向里 重镇安神,潜阳息风 里热证
消导积滞,降逆止呕 呕吐,喘咳,阳亢
收敛固涩,止咳平喘 自汗,盗汗
杏仁、苏子
胁肋胀痛、乳胀疝痛—肝经病—选入肝经药 柴胡、香附
2. 引经药 某些药物可引导其他药物作用于某一脏腑。 桔梗、牛膝
三、注意
1. 归经必须有其他药性相结合
a. 同一脏腑经络病,有寒、热、虚、实的不同,同一经 药物也具有温、清、补、泻的不同。如肺经
清肺热黄芩 温肺寒干姜 补肺虚百合 泻肺实葶苈子
和 调和药性 和中

酸(涩) 涩
收敛 固涩
治疗滑脱证
清泄 清热 治疗热证 泄 通泄 通便 治疗便秘
降泄 降气 治疗气逆证 喘咳、呕吐
苦 燥 燥湿
治疗湿证
坚 坚阴 泻火存阴 治疗阴虚内热证
软 软坚散结 治疗瘰疬、瘿瘤、痰核、癥瘕

下 泻下
治疗便秘
渗 渗湿 淡
利 利水
治疗水湿内停之证
性味组合
1、性味相同,作用相近 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