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总论

合集下载

《中药学总论》课件

《中药学总论》课件
保管方法
根据中药材的不同性质,应采用不同的保管方法。如易虫蛀的药材应存放于干燥、通风好 的地方,易挥发的药材应密封保存,易氧化的药材应存放在避光、阴凉处。
03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中药的四气五味
总结词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属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
详细描述
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反映了中药对人体 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是指中药的辛、甘、 酸、苦、咸五种滋味,反映了中药的作用特点和功能。
《中药学总论》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药学概述 • 中药的种类与来源 •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 • 中药的安全与合理使用
01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详细描述
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学科,它涵盖了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应用等方 面的知识。中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 的理论体系。
中药的现代研究
01
0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04
中药的现代研究涉及到多个学 科领域,如化学、药理学、生
物学等。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 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毒副 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中药的现代研究有助于揭示中 药的作用机制,提高中药的治
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药的现代研究还有助于推动 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提高中药的国际地位。
01
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历 史悠久,疗效显著,具 有独特的优势。
02
中药治疗注重整体调节 ,通过调和阴阳、气血 、脏腑功能,达到治病 求本的目的。
03
中药治疗常见病、多发 病、慢性病及疑难杂症 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价值。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七.民国时期
•1.《中国药物大辞典》:陈存仁组织编纂, •包含中药的现代研究成果,但错误较多。 • 2.中药研究开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八.当代
•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 从第二版(1963年版,公布于1965年)起,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中药的起源
“神衣尝百草始有医药”和“药食同 源”的传说,是关于医药起源的概括。
《淮南子·修务训》关于“神农尝百 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 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的 记载。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 总论

中药学 总论

第三章
• 炮制的目的:
• • • • • • • • • •
中药的炮制
一、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材,区分等级 二、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三、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四、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五、降低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eg:姜矾水制半夏、胆巴水制附子
六、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eg:延胡索醋制能增强活血止痛功效
• 临床意义:因为疾病病位有上下表里之不同,病势趋向有上下内
•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与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有
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 一般来讲,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 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花、叶、皮、 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 多都是沉降药。 ps.旋覆花虽为花然药性沉降,苍耳子虽为果实药性 升浮。
6、相恶:就是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eg:人参恶莱菔子 7、相反: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eg:甘草反甘遂;贝 母反乌头。详见“十八反”、“十九畏”。
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
• 中药的用药禁忌诸药包括配伍禁忌、证候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药的饮 食禁忌四个方面。
• 一、配伍禁忌:
• 1、“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 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即: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及、 白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 沙参、细辛、芍药 • 2、“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 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 人参畏五灵脂 • 二、证候禁忌:临床用药有所禁忌,称“证候禁忌”。慎用的药 物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 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禁用的药 物是指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商陆、麝 香、三棱、莪术、水蛭、斑鳌、雄黄、砒霜等。 • 三、妊娠用药禁忌:是指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 • 四、服药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事物的禁忌,又简称食 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

中药学总论中药学总论课件

中药学总论中药学总论课件
亦即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
药性理论
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
第一节 四 气
一、四气的含义
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是从性质上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第一节 四 气
二、四气的作用(功效)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浙八味
白术、白芍、白菊花、玄参、(玄)延胡索、浙贝、郁金、麦冬
第二节 采 集
原则
应用
配伍
剂型
同类药味多非主、汤剂煎煮法
先煎
后下
包煎
矿物类、贝壳类
质坚不易出汁
有毒的药
久煎能减毒
芳香类
有效成分易挥发
性 属性 作用 适应证
寒、凉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热证、阳证
温、热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
寒证、阴证
第二节 五 味
一、五味的含义
辛、甘、酸、苦、咸
淡、涩
二、五味的作用
升浮 温热 辛甘 轻(花、叶) 酒升、姜散
沉降 寒凉 酸苦 重 金石 盐下行 咸 贝壳 醋酸敛 果、子
治疗气逆证

喘咳、呕吐
燥湿
治疗湿证

坚阴
泻火存阴
治疗阴虚内热证



渗湿
利水
治疗水湿内停之证


软坚散结

治疗瘰疬、瘿瘤、痰核、癥瘕
泻下
治疗便秘
3、性同味异,作用不同
麻黄 辛温、发散风寒
淫羊藿 甘温、补肾壮阳
乌梅 酸温、敛肺涩肠
厚朴 苦温、燥湿,治寒湿证

1中药学-总论

1中药学-总论

1、中药学——总论
中药,就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生长在中国的药叫中药。

(×)
中国人用的药叫中药。

(×)
中药主要源于天然产物,但天然产物并不一定都是中药。

全世界公认化学合成药的先驱是炼丹术。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其中以植物药居多,
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五代后蜀韩保昇说:“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言本草者,草类药为最多也。

”因此,中药学也叫本草学,习惯上将中药称作“本草”。

“本草”术语出现在汉代。

草药之名始于宋代,主要是相对于国家药局专卖的“官药”而言。

后世将那些主流本草尚未记载,多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欠规范的药物成为草药。

如三七、石龙芮(野芹菜)最早就是草药,后来成为官药。

中药主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材是经产地加工后形成的原料药材;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使用的处方药品;中成药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加工而成的符合相关标准的中药成方制剂或单味制剂。

民族药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

如藏药、蒙药、苗药、维药、傣药等。

民族药和中药一样,都是中国传统医药的中药组成成分。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据统计,古代本草书载中药约3000余种,至今已有12800余种。

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总论

4、相杀:一
种药物能减轻 或消除另一种 药物的毒副作 用。 如生姜杀 生半夏、生南 星的毒。
5、相恶:两种
药物合用,一种 药物与另一种药 物相作用,而致 使原有功效降低, 甚至丧失药效。 如人参恶莱菔子。
6、相反:两种
药物合用,能 产生毒性反应 或副作用。 如甘草反甘遂、 乌头反贝母。

补益药: 肺虚:易感,畏风,咳嗽痰白, 倦怠懒言---百合(归肺经) 脾虚:腹胀食少,便溏、消瘦--生芪、白术(归脾经)

五、 毒性
一、定义: 广义:指偏性,即以药性之偏纠 正人体阴阳之偏,即药物的治疗 作用。(以毒攻毒) 狭义:指药物的毒副作用。 标“大”“中”“小”,意在提醒 用药注意。
疾病升浮性:泄泻、痢疾、
三、升降沉浮 1、定义: 是 指药物在人 体内的作用 趋向。
脱肛、胃下垂、窍闭 以升阳、解表、催吐、 开窍作用治疗,即主上行 而向外。
疾病沉降性:呕吐、咳嗽、
汗证 以清热泻火、泻下通便、 降逆止呕、 止咳平 喘、 潜阳熄风、利水渗湿作用 治疗,即主下行而向内。
双向性:
麻黄可以发汗, 又可平喘;
川芎上行头目, 又下行血海。
四、 归经 一、定义:指药 物对人体某一 部分(脏腑或 经络)作用明 显,而对另一 部分作用较弱 或不起作用的 一种趋势—— 药物治病范围。
清热药: 肺热:咳嗽痰黄、咽候肿痛,大 便秘结---杏仁、川贝(归肺经) 肝热:目赤肿痛,口苦、胁肋胀 痛---菊花,桑叶(归肝经) 胃热:牙痛,口臭,口苦,大便 秘结--石膏,知母(归胃经)
15、口服液: 特 点---吸收好,见效快,有 效成分均衡等
一、四性(四气): 1、定义:是指药物的寒、凉、温、热四种不同的 药性,它是通过实践反复验证的总结。 2、寒凉性:指凡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多为寒 凉性,其有清热、泻火、解毒之功,常用于治疗 阳证、热证——如金银花、菊花等。 3、温热性:指凡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多为温 热性,其有温阳、散寒、救逆之功,常用于治疗 阴证、寒证——如附子、干姜等。 4、平性:指寒热不明显,作用较平和,仅有微寒和 微温的差异。仍称四性。

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总论
• 现代含义:①药物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 接近,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②药物毒性 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或不 可逆的后果。
2021/9/13
15
5.中药毒性
中毒原因
剂量过大; 误服伪品; 炮制不当; 制剂服法不当; 配伍不当; 个体差异。
2021/9/13
16
5.中药毒性
• 注意中药毒、副作用:马兜玲酸肾病(关木 通、广防己、马兜玲、天仙藤、青木香等)。 乌头碱类中药的心脏毒性;黄药子雷公藤、 朱砂、雄黄等的肝毒性等。
• 一般每剂药煎煮两次,第二次煎加水量和煎煮
时间均应适当减少。解表药宜用武火,煎的时
间不宜长,沸后10~15分钟即可;补益药宜文
火久煎,沸后煎40~60分钟左右。两次药煎好
后合并搅匀,分早晚两次分服。
2021/9/13
22
三.中药的用法
• 服药法:一般汤剂宜 温服,解表散寒剂热 服;治疗呕吐剂宜小 量频服。滋补药宜饭 前服,驱虫或泻下药 空腹服;对胃肠有刺 激的药宜饭后服;宁 神安眠药宜睡前服。
等,均宜慎用或禁用。 • 2.应控制用量,中病即止。 • 3.注意季节性用药。 • 4.不宜久煎。 • 分类: 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
2021/9/13
25
1.辛温解表药
麻黄
辛苦微温,归肺膀胱经。 • 功效主治: • 1.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表实证,配桂枝,方如麻黄汤。 • 2.宣肺平喘:肺实喘咳,风寒、肺热、痰饮均可配伍
• 用量用法:3~9克。
2021/9/13
35
清热药
• 概念:凡是能清解里热,治疗热性病证的药物,统称 为清热药。
• 作用:药性寒凉,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解暑 等功效,达到热清病愈的目的。

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总论

唐宋以来, 唐宋以来,人们将具有地区 特色、质量优良、 特色、质量优良、疗效显著 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 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
不同产地金银花 灰毛忍冬)绿缘酸的含量( 不同产地金银花(灰毛忍冬)绿缘酸的含量(%)
产 地 山东平邑 山西太谷 云南大理绿Leabharlann 酸5.66 3.88 1.81
不同品种莪术( 姜黄素含量( 不同品种莪术(Curcuma)姜黄素含量(%)
多数果实类药材, 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 果实成熟或将熟时采收。 果实成熟或将熟时采收 树皮和根皮类药材, 树皮和根皮类药材, 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剥 取树皮, 取树皮,因此时植物生 长旺盛,不仅质量较佳, 长旺盛,不仅质量较佳, 而且枝干内浆汁丰富, 而且枝干内浆汁丰富, 形成层细胞分裂迅速, 形成层细胞分裂迅速, 树皮易于剥离。 树皮易于剥离。
总黄酮含量 产 地 日 期 雄 北京前门 北京前门 北京检定所 北京检定所 北京宣武门 北京宣武门 19951995-09 1995-10 19951995-09 199519951995-10 19951995-09 19951995-10 0.63 0.36 0.66 0.33 0.37 0.32 株 雌 株 1.02 0.74 0.68 0.53 0.85 0.45
2.中西药的互用 2.中西药的互用
主体同为药,无中西之分。 主体同为药,无中西之分。 例证: 人工合成(天然) 芒硝(NaSO4.XH2O) 例证:①人工合成(天然)药物 芒硝(NaSO4.XH2O)泻下 ②cortisone 考的松 皮纸激素类药物 类似中医上的助阳药
清末民初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③Aspirin 阿司匹林 清末民初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加解 表药,石膏阿司匹林汤(表证未解,里证已成。) 表药,石膏阿司匹林汤(表证未解,里证已成。)

中药学总论执业药师考试

中药学总论执业药师考试
九.民国时期 1.《中国药物大辞典》:陈存仁组织编纂,包含中药的现代研究成果,但错误较多。 2.中药研究开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 十.当代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从第二版(1963年版,公布于1965年)起,分为二部,其中一部为中药。截止目前共发行8版,最新的为2005年版 2.《中药大辞典》:1975年完稿,载药5767种 3.《中华药海》:1993年出版,载药8488种 4.《中华本草》:1999年完稿,载药8980余种 5.《全国中草药汇编》:1975、1978年出版,载药2202种 6.《中药志》:原载药500余种,后有增补。
动物及矿物类药材的采集 药材的收集,以保证药效,并兼顾容易获得和利于保护资源为原则,一般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每因品种不同而收集时间各异,小昆虫类应在数量多的活动期捕获,矿物药大多随时可以采集。 如桑螵蛸应在3月中旬收集,过时则虫卵孵化 鹿茸应在清明后45-50天锯取头茬茸,过时则角化 金钱白花蛇应在夏、秋季节,捕捉孵出 1-3周的幼蛇 制取阿胶的驴皮,应于冬至后剥取,其皮厚而质优; 斑蝥于夏秋季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此时因其翅受湿不能起飞,且可减轻对皮肤刺激(应带上手套)。
先秦时期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采集天然动植物以供食用——“药食同源” 以动物为师 日常生产劳动及生活 有意识、有目的的探索寻找
1.中药的起源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您的内容已经简明扼要,字字珠玑,但信息却千丝万缕、错综复杂,需要用更多的文字来表述;但请您尽可能提炼思想的精髓,否则容易造成观者的阅读压力,适得其反。正如我们都希望改变世界,希望给别人带去光明,但更多时候我们只需要播下一颗种子,自然有微风吹拂,雨露滋养。恰如其分地表达观点,往往事半功倍。当您的内容到达这个限度时,或许已经不纯粹作用于演示,极大可能运用于阅读领域;无论是传播观点、知识分享还是汇报工作,内容的详尽固然重要,但请一定注意信息框架的清晰,这样才能使内容层次分明,页面简洁易读。如果您的内容确实非常重要又难以精简,也请使用分段处理,对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提炼,这样会使逻辑框架相对清晰。

中药学总论部分

中药学总论部分

中药学(总论部分)[前言]中药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系统学习传统中药知识为主,适当介绍有关中药的现代研究,是一门考试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1.掌握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禁忌等基本理论;2.熟练掌握300味左右常用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能、临床应用等有关知识,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进行解释;3.了解有关中药理论及中药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等现代研究的进展情况。

[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第一节中药的起源植物:11146(占大多数)天然药材{动物:1581矿物:801、什么是中药?以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其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

狭义的中药是指中药饮片。

饮片:供配方用的一切药物的加工品。

2、什么是中药学?研究中药的药性理论及药物的来源、产地、炮制、性能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3、中药的起源:神农尝百草--(偶然中毒到主动尝)--日而遇七十毒—知性能(治病)-知疗效--(效差淘汰,效好肯定)--口述到文字--理论―实践第二节中药学的发展(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秦汉时期)记载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本草经集注》(陶弘景)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代表作。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记载药物730种。

第一次全面系统整理、补充了《本经》。

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李勣苏敬编写)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书成于公元659年(唐显庆4年),载药850种。

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并流传海内外。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唐慎微)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

记载药物1746种,附方3000余首,图文对照,方药并收,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中药学 总论

中药学 总论

载有药物126种,其中植物药52种 动物药67种,矿物药3种,其余不 详,并明确指出了药物的产地、形 态、性能、功效和主治,说明人对
药物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
总论
黄帝内经
载方13首,药26味,但对中药 学的基本理论有纲领性的阐述, 对中药的临床应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轩辕黄帝
总论
五十二病方
共有医方280个,用药242种, 疾病涉及内、外、妇、儿、五 官等各个方面,书中对药物的 储藏炮制也有较详细的描述, 足见先秦时期用药已具相当规
总论
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 1、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纯净药材 2、便于制剂、使用和贮藏 3、降低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4、增加药物疗效 5、改变药物的性能,扩大用药范围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7、引药入经
一.修制法
总论
第二节 炮制方法 1、纯净处理: 2、粉碎处理: 3、切制处理:
总论
一.水制法
1、漂洗: 2、润(闷): 3、水飞:
总论
清炒 1. 炒: 蜜炙:增加药物的补益功能,如辅蜜料炙炒人参等。
酒炙:增加药物的活血功能,如酒炙当归等。
一.火醋制法炙:加强止痛和2疏、肝炙功:能,如醋炙元胡等 姜汁炙:增强温胃止呕作用, 如姜直半接夏煅。:
盐炙:可引药入肾3和、增煅加补:肾作用,如盐炙杜仲
总论
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
中药功效:是指中药的治疗作用, 又称功能。
功效的分类: 1.对因治疗功效 2.对症治疗功效
第五章
总论
中药的性能
总论
第一节 四 气
一.概念
二.四气的 确定依据
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又阳称盛四 衰性 ,凡。 寒能它 热治反 变疗映 化热了 的症药作的物用药对倾物人向,体。阴

中药学总论共57页

中药学总论共57页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巴戟天 主产于广东德庆、高要等地。
功能主治:补肾阳,强筋骨, 祛风湿。用于阳痿遗精,宫冷 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 风湿痹痛,筋骨痿软。
广地龙
主产于广东各地。
清热止痉,平肝熄风,通经活络, 平喘利尿。主治热病发热狂躁, 惊痫抽搐,肝阳头痛,中风偏瘫, 风湿痹痛,肺热喘咳,小便不通。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药材的采集: 1)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 前或刚开花时采收。 2)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3)花类:一般在花含苞待放或刚开放时进行。 4)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应于果实成 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5)根和根茎类:以阴历二、八月为佳。 6)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 夏时节)剥取树皮。
例:鹿茸应在清明后45-60天截取,过时则角化。
矿物类药材大多可随时采收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中药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 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 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夏季 感冒、急慢性肠胃炎的轻症、 胃不舒、恶心呕吐。
主要的中成药包括:藿香正气 丸、藿香正气液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动物类的中药:金钱白花蛇
功能与主治:祛风,通络, 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 拘挛,中风,半身不遂,抽 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 瘰疬恶疮。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作者,明代李时珍,成书 于公元1578年,共52卷, 载药1892种,附方 11096 首,新增药物374种。全 面总结了明以前的药性理 论,保存了大量医药文献, 还介绍了植物学、动物学等 多学科知识,是我国科技史 上极其辉煌的硕果。

中药学总论全套精品课件

中药学总论全套精品课件

• 据医药学史专家研究,早期的人类主要以植物 类食物充饥,所以最先发现和使用的是植物药。 将有毒植物用于狩猎,可谓原始社会利用植物 药的一大创举。在渔猎生活和生产大量开展之 后,又认识了某些动物类药物。进入原始社会 后期,随着采矿和冶炼活动的出现,才相继掌 握了矿物药的加工和应用知识。在这一时期, 我们的祖先还从野果与谷物的自然发酵现象中, 发明了酒的酿制,这对日后的医药产生了深远 影响。
四个步骤中,中药学占据着落实到病人身上的最 后一环。 “用药如用兵”
一、 代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渐 认识到某些植物可能对人体产生的 影响,逐渐形成了早期的药疗。
• 原始社会药物知识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不断地进 行采集和渔猎活动,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逐步 了解到若干植物和动物对人体的影响。最初,由 于缺少辨别能力,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中毒遭 遇和药效反应,因而很自然地使先民们在觅食时 有所选择和避忌。在罹患疾病时,上述经验启示 人们对这些植物和动物的药效作用加以利用,通 过反复试验和观察,逐步形成了简单的药物知识。 自古相传的伏羲“尝味百药”和“神农尝百草之 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生动而形象 地概括了药物知识的起源,是与人类寻求食物的 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 。这一过程,充满着艰辛与 危险,并为此付出过巨大的代价。
2、西周时期
已经有了专业的“医师”; “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并有“五药”的记载,以及汤液、药酒 等剂型
• 早期的药物知识出现以后,经历了由零 星、分散而逐渐集中和系统的积累过程。 进入奴隶社会后,随着文字的出现和使 用,药物知识也由口耳相传到书面记载, 其传播速度得以大大加快。
• 殷商时期,酿酒业已十分兴盛。除了作为饮料 之外,酒还具有祛寒邪,通血脉,行药势,消 毒和助溶等多方面的医疗作用,故古人将酒誉 为“百药之长”。从繁体医(医)字的汉字结构 中,亦体现了酒对早期中医药的影响。在当时 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中,又开始出现了“药”字。 东汉时的《说文解字》将其训释为:“治病草, 从草,乐声。”不仅明确了药为治病物质的基 本含义,而且反映了药物以植物类为最多的客 观事实。

中药学总论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总论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总论一、引言中药学是研究中药药物性质、制备工艺、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的学科。

中药学总论是中药学的基础科目,涉及中药的起源、发展历程、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等内容。

本文将从中药学的概念、起源、分类、特点、作用机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中药学的概念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和中药制剂为主要对象,系统阐述中药的性质、功能、功效、配伍、用法用量以及临床应用等内容的学科。

中药学分为中药药学、中药药理、中药分析化学、中药实验等专业领域。

三、中药学的起源中药学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

这部著作总结了古代祖先对草药的认识和运用,标志着中药学的诞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并传播到世界各地。

四、中药学的分类中药学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划分,如按照作用特点可分为补品、泻品、清热品等;按照药物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按照药物形态可分为药材、饮片、中药饮片、中成药等。

五、中药学的特点中药学有着独特的特点,包括药理特点突出、配伍应用灵活、治疗方法多样、疗效持久、副作用相对较少等。

这些特点使中药学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独特优势。

六、中药学的作用机制中药学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分布和排泄机制,以及药物与生物体内分子的相互作用机制。

通过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

七、中药学的现状目前,中药学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拥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在中国,中药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中有着重要地位。

同时,中药学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少国家都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

八、中药学的发展趋势未来,中药学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学科交叉和国际交流合作。

同时,中药学的发展还需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加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推动中医药事业繁荣发展。

九、结论中药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一直在探索中草药的奥秘,努力实现中药在保健和治病中的应用。

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总论

增强原有疗效。 石膏、知母,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之效。 大黄、芒硝,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之效。 麻黄、桂枝,能明显增强发汗解表之效。 荆芥、防风,能明显增强祛风的效果。 是临床上经常选用的药物组合。
“相使” :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
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 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 高主药的疗效。

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神农本草经》 所谓“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即阳热 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是临床用 药的基本原则。药物的四气,为这一用药 原则提供了药理依据。四气理论也是该临 床用药原则的理论基础。
2、 五味
含义: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
真实滋味。中药性能中的五味,则是 用 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味及 其附属于酸甘的涩味、淡味,以表示 药物的某些主要作用。
升降浮沉的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掌握药物的升降浮沉,可以
利用其作用趋向:①纠正机体功能失调, 使之恢复正常。②因势利导,有助于祛 邪外出。一般来说,病势上逆者,宜降 不宜升;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
药物功效与升降浮沉
药物功效的作用趋向:具有解表、升 阳、祛风、散寒、涌吐、开窍、透疹、温 阳益气等功效的药物,多为升浮之性; 具有清热、泻下、利水渗湿、安神、潜 阳、息风、止呕、止咳平喘、收敛固涩、 消导积滞功效的药物,多为沉降之性。
药物性味与升降浮沉
与性味的关系:从实际情况来看,具有升
浮趋向的药物,大多为温热、辛甘之品; 具有沉降趋向的药物,大多为寒凉、酸苦 咸涩之品。故前人往往将性味作为影响和 确定其升降浮沉的重要因素。 由于性味和升降浮沉均是从不同角度概括 药物的作用特点,两者为间接关系,都不 能作为影响和确定对方的因素。

中药学《总论》范文

中药学《总论》范文

中药学《总论》范文
一、中药学的定义
中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阐释、掌握中国传统医
学的知识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它综合了中国传统医学常识,中药资源、中药原料的加工制备、质量控制、使用方法、安全性研究及中药药理、药
效学、药物药效、药物制剂、中药药事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中药的药用质量、药效、有效成分等进行研究。

二、中药学内容
1、中药科学
2、中药质量管理
中药质量管理是中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中药质量、效力和
安全性的重要手段,贯穿于整个中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它主要包括中药
原材质量管理、中药生产加工质量管理和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等方面。

3、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作用机制的学科,也是认识中药药效、提高药
效控制、发掘新药物和探索中药传统技术的重要基础。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中药的药理作用、药物活性成分的研究、中药效应细胞及分子机制、中药
抗微生物作用、中药复方药效的研究等。

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总论

• 花类:在花正开花时进行,或含苞欲放

时摘取花蕾。
• 果实和种子: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

亦有未成熟时采收的。
• 2022根/1/21和根茎类:多以农历二、八月采收。

少数夏季采收。
• 树皮和根皮类:清明至夏至间剥取皮。

亦有秋后或早春采者。
• 动物:因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 矿物:大多可随时采收。

• 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作
者托名神农,成书于约公元二世纪,是我 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 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首创上中 下三品分类法。
2022/1/21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作者李勣、苏敬等,成书于唐显庆四 年(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 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 禁忌——苦味多燥,易伤津液,阴津不足者当

慎用。

软(软坚、软化)——软坚散结—治痰火
• 作用 2022/1/21
或瘀血凝滞

下(泻下)——泻下通便
2022/《1/21 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
1593),成书于明代(于1552~1578年 间 ),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 就的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 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 突出贡献。
• 《中华本草》成书于1998年 2022/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为中药,
•酸
涩肠止泻——治久泻久痢
•味 涩
• (固涩) 涩精止遗——治遗精遗尿

• 禁忌——酸涩味能收敛邪气,故有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总论部分)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365种,三品分类法,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记载药物730种
《新修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性官修本草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收药1892种,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本草学的成就
道地药材:是传统中医药学中控制药材质量的一项独特的综合判别标准。

历史悠久,质量优等,疗效显著。

中药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常用的炮制方法:净制(修制,水制,火制),切制,炮制,水火共制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
四气:寒热温凉
四气功效: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就逆
五味:辛甘酸苦咸
五味功效:辛——能散能行,散发、行气、行血
甘——能补、能和、能缓,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
酸——能收,能涩,收敛固涩
苦——能泄、能燥
咸——能软,能下,软坚散结,泻下
淡——能渗,能利,渗湿,利水
升降浮沉反应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升浮——属阳,上行向外,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
沉降——属阴,下行向内,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
归经表示药物作用的部位
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
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增强原有疗效
相使:功效有共性,或性能不同,但治疗目的一致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是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相反:两药合用,会增强毒性或副作用(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白芍。

(本草明言十八反,贝蒌半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
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
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
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流氓人批狼毒僧,爸逗丑牛哑笑您,丁香郁金两夫妻,光棍识字人参灵)
1.石膏知母
2.银花连翘
3.三黄
4.桑寄生五加皮
5.茯苓薏苡仁
6.人参党参
7.人参黄芪
8.黄芪白术
9.龙骨牡蛎
10.当归熟地
11.龟甲鳖甲
12.地榆槐花
13.当归阿胶
14.杜仲续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