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知识一_(总论)第三章、(各论)第一章_2010年版

合集下载

中药学专业知识

中药学专业知识

中药学专业知识第一篇总论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现存第一部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2、我国第一部药典性的本草是〔新修本草〕二、多项选择题3、《新修本草》的特色有〔第一部药典〕〔成书于唐代〕〔图文对照〕。

第二章中药的性能一、单项选择题1、具有发散风寒作用的药物,其性味多为〔辛温〕。

2、甘味药的作用是〔补益、缓急〕。

能补、能缓、能和〔和中、调和药性〕3、归经学说的理论依据是〔脏腑、经络学说〕。

4、药物的四气是指〔寒、热、温、凉〕。

5、所谓平性药主要指〔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

6、属苦味药的作用是〔通泄、降泄〕。

能泄、能燥〔燥湿〕、能坚阴〔泻火存阴〕7、具有利水渗湿成效的药物大多具有〔淡味〕。

8、具有沉降趋向的是〔平肝药〕。

9、五味之中,具有泻火作用的药味是〔苦味〕。

10、咸味药的主要作用是〔软坚泻下〕。

泻下通便11、具有清热燥湿成效的药物大多具有〔苦味〕。

12、具有芳香化湿作用的药物大多具有〔辛味〕。

能散、能行〔发散,行气,活血〕13、中药归经指的是〔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药物作用的定位14、酸枣仁具有较好的安神成效,能治失眠,心悸等病证,一般就说该药〔归心经〕。

15、麻黄能发汗平喘,用以治疗外感风寒,喘咳等病症,一般就说该药〔归肺经〕16、柴胡能疏肝解郁,用以治疗肝郁气滞、月经不调等病证,一般就说该药〔归肝经〕。

17、白术能补气健脾,用以治疗食少便溏,脘腹胀满等病证,一般就说该药〔归脾经〕.二、多项选择题18、苦燥药主治的症候是〔寒湿证〕〔湿热证〕。

、19、涩性表示的药物作用是〔止泻〕〔固精〕。

收敛固涩第三章中药的应用一、单项选择题1、当二药配伍使用,产生毒性,称之为〔相反〕。

2、大黄配芒硝,属于“七情”中〔相须〕。

3、人参与五灵脂一起使用属于〔相反〕。

注:不是相畏。

4、甘草与以下药物一起使用属于十八反“内容的是〔海藻〕藻戟芫遂具战草5、中药配伍中的相畏指的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消除或降低〕。

01《中药学》内容归纳

01《中药学》内容归纳

《中药学》内容归纳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基本概念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药学广义——是研究一切与中药有关知识的一门学科。

狭义——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本草——是我国传统药学和药学著作的统称。

历代主要本草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载药365种。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首创药物三品(功用)分类法,奠定了中药学的基础。

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

对魏晋以来三百余年间的药学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开创了以病类药之先河。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载药844种(新增药物114种)。

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图文并茂的编写方式开创了药学著作的先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载药1558种。

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是完整流传的最早的综合性的本草著作。

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

全面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完备了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流传甚广,影响中外。

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16种。

纠正和补充《本草纲目》的内容。

中华本草——载药8980种(另载民族药1641种)。

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二千年来的药学成就,涵盖了当今中药学的几乎全部内容,被誉为“新的《本草纲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载药2136种(2010年版)。

是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

第二、三章中药的产地、采集、储藏与炮制中药的产地与采集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具有地方特色,品种优良,疗效突出的药材。

采集原则——应以入药部分的成熟程度为依据,在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节进行。

采集方法全草类药材——多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叶类药材——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盛开的时候采集。

花、花粉类药材——花类药材一般在含苞待放时采摘花蕾,花粉类药材则须适时采取。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一章)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一章)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为汉代本草代表作。

该书虽假托传说中的神农而作。

其序例部分简要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各论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所记功用大多朴实有验。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为魏晋南北朝本草代表作。

作者为陶弘景,书成于公元500年左右(南北朝梁代)。

在序例部分除对《本经》条文逐一注释、发挥外,又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合药取量、诸病通用药及服药食忌等内容,大大丰富了药学理论。

在各论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将所载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7类。

该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

该书是在普查全国药材基础上,由长孙无忌、李勋、苏敬等21人共同编撰而成。

书成于公元659年(唐显庆四年),共54卷,载药850种。

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本书的完成依靠了国家的行政力量和充足的人力物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

作者唐慎微。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宋元丰五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宋大观二年)以前。

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医药结合,资料翔实,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五)《本草纲目》简称《纲目》,为明代本草代表作。

该书的作者为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

中药学知识(总论,各论1-2章)

中药学知识(总论,各论1-2章)

中药学知识汇集一、本草著作1.本草知识第一次大总结:《神农本草经》(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初步奠定了本草学的基础。

成书于东汉,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

它开了本草按效用分类的先河。

2.本草知识第二次大总结:《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编著;载药:730种。

本书按药物来源的自然属性分类。

3.本草知识第三次大总结:《新修本草》(唐本草);作者:苏敬等;成书年代:唐代;载药:844种;历史价值:1、世界第一部药典,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 2开创了图文对照的先例。

4.本草知识第四次大总结:《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宋代;载药:1558种;创新:首载方剂(创方药兼收的编写体例),首载医案(创本草著作记载医案的编写体例)。

5.本草知识第五次大总结:《本草纲目》(纲目);作者:李时珍;成书年代:明代;内容:1892种,附图1160余幅,附方11000首,分16部、60类。

特点:内容丰富,文献量大,分类详明,实物考证确切;学术价值:对植物、动物、矿物、农学、气象、化学、冶金等方面均有贡献。

6.本草知识第六次大总结:《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年代:清朝;载药:921种。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1999年出版,收载药物8980种,内容尤丰富,为当代“官修本草”。

二.产地,采集1.道地药材:即产于某一地区、质量好、疗效佳、应用历史悠久的优质药材。

2.中药的采集:植物药采收时间(1)全草类药:植株充分生长、枝叶茂盛期采收。

如麻黄、益母草等。

大多在夏秋季节植株充分成长、茎叶茂盛或开花时期采集,但有些植物的叶亦有在秋冬时采收的。

(2)叶类药:叶片充分生长的花蕾期或盛花期采收。

如苏叶等。

但桑叶在霜后采收。

(3)花类药:花蕾期或盛花期采收。

如红花、辛夷等。

(4)果实、种子类药:成熟或将熟期采收。

如瓜蒌、苍耳子等。

但青皮、枳实等采幼果。

(5)根及根茎类药:早春或深秋采收。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归纳电子版本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归纳电子版本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归纳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7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8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_(各论)第一章(第一节下)及第二节_2010年版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_(各论)第一章(第一节下)及第二节_2010年版
A:疏散风热
B:补肝明目
C:平肝熄风
D:清热解毒
E:清肺润肺
答案:B
9、薄荷不能主治的病症是
A:风热感冒
B:咽喉疼痛
C:表虚自汗
D:麻疹不透
E:肝郁气滞
答案:C
10、治邪在少阳寒热往来,宜选用
A:桂枝
B:柴胡
C:葛根
D:蔓荆子
E:升麻
答案:B
11、长于祛风止痉,明目开喑的药是
A:菊花
B:柴胡
C:桑叶
D:蝉蜕
E:胖大海
答案:D
12、不宜久煎的药物是
A:薄荷
B:苍耳子C:荆芥Fra bibliotekD:葛根
E:紫苏
答案:A,C,E
13、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A:菊花
B:葛根
C:薄荷
D:牛蒡子
E:升麻
答案:A,D,E
1、既能走表发汗,又走里温经的药是
A:炮姜
B:香薷
C:艾叶
D:麻黄
E:桂枝
答案:E
2、堪称为发表散风通用的药是
A:生姜
B:香薷
C:紫苏
D:荆芥
E:桂枝
答案:D
3、喻为“呕家圣药”的是
A:生姜
B:香薷
C:紫苏
D:荆芥
E:桂枝
答案:A
4、细辛的主治病证不包括
A:风寒表证
B:阳虚外感
C:肺热喘咳
D:头风头痛
E:风寒湿痹
答案:C
5、宜布包入煎的药物是
A:麻黄
B:香薷
C:桂枝
D:辛夷
E:细辛
答案:D
6、白芷的功效是
A:散风解表
B:消肿排脓
C:通窍止痛

(完整)中药学知识总结(不看后悔)1,推荐文档

(完整)中药学知识总结(不看后悔)1,推荐文档

1、用于风痰所致中风口眼斜,惊风癫痫,破伤风,偏
1、用于惊痫抽搐
2、用于风中经络,口眼斜
3、用于风热头痛、目
加工方法
分类作用适用药材
不适用药材及条

拣、洗
去除泥沙及非要
用部位
一般药材芳香气味药材
切片便于干燥较大根及根茎类,
坚硬的藤木类和
肉质的果实类药
材应趁鲜切片
含有挥发性和有
效成分易于氧化
的药材
蒸、煮、烫去除药材中多余
的浆汁,淀粉或
糖,或杀酶保苷的
作用
白芍、天麻、红参、
太子参、桑螵蛸、
五倍子
发汗促进药材变色,增
强气味,减少刺激
性,利于干燥
厚朴、杜仲、玄参、
续断、茯苓
干燥除去新鲜药材中大多数药材必须新鲜使用的
大量水分,避免发
霉、变色、虫蛀
药材如石斛、地黄药材名苦杏仁桃仁
来源蔷薇科山杏、东北杏、
西伯利亚杏及杏的干
燥成熟种子。

蔷薇科桃及山桃的干
燥成熟种子。

性状形状扁心形扁长圆形边缘肥厚薄
基部左右不对称钝圆偏斜表面颜色黄棕色至深棕色黄棕色至红棕色表面特征背部有纵棱5条密布颗粒状突起味苦微苦。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主要考查中药学类执业药师从事药品质量监管和药学服务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用于评价执业药师对中药学各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识记、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

这部分的专业知识是中药学学科的核心组成内容,也是执业药师执业能力的基础,体现执业药师的知识素养和业务水准。

根据执业药师相关职责,本科目要求在理解中药药性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中药制剂与剂型的特点、质量要求和临床应用,常用中药的来源、产地与性状鉴别,中药炮制与饮片质量控制等内容;熟悉中药化学成分与质量控制成分及中药毒理;并能够运用有关中药学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正确认识中药与疾病治疗的客观规律。

2010中药学总论

2010中药学总论

《开宝本草》
成书年代 作 者 药 味 数 价值和地位
开宝六年(973年) 刘翰、马志等
984(3) ①全面改订了《新修本草》之传误 ②我国第二部药典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 草》)
成书年代 作 者
•公元1098-1108年 •唐慎微 •1740多种(一说为1558)
•保存了北宋以前的本草精华 •大大丰富了药学内容 •沿用500多年,直至《本草纲目》的出现
三品分类
上品:120种, “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多 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品:120种,“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 酌其宜,欲遏病补羸者本中经” 下品:125种“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魏晋南北朝 (公元220-581年)
如何学习 -How
基本概念 中医基础 章节概述 善于比较 结合实际
第一章
中药学发展史
中药学的起源及发展
各个朝代的主要成就 各朝代的代表性本草著作
代表性本草著作
书名、别名 作者 主要价值和地位 成书年代 药味数
原始社会-药物知识的起源
药的概念
药食同源 早期的药物疗法、应用
功效分类
治疗功效:对因治疗功效、对症治疗功效 保健功效:预防功效、养生功效
中药的性能
性能:《辞海.语词分册》:“器材
物品所具有的性质和功能。”
中药性能:药物的特性和功能,表示各药
的性质特征-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药性状: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
质地-以药物为观察对象
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药 味 数 价值和地位

代(公元1644~1911年)

中药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3

中药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3

[模拟] 中药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3最佳选择题第1题:知母产地加工时趁鲜剥去外皮,晒干,习称A.知母肉B.毛知母C.鲜知母D.知母E.盐知母参考答案:A第2题:自然铜醋煅淬后主要成分是A.硫化亚铁B.硫化铁C.醋酸亚铁D.四氧化三铁E.氧化亚铁参考答案:C第3题:下列不是桃仁饮片的是A.焯书I仁B.焯山秽E仁C.酒桃仁D.炒桃仁E.炒山桃仁参考答案:C第4题:治疗外感风寒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者,宜首选( )A.防风B.香薷C.细辛D.紫苏E.白芷参考答案:D第5题:将脂溶性药物制成释放迅速的栓剂应选用下列哪种基质A.可可豆脂B.氢化油类C.半合成椰子油酯D.聚乙二醇E.半合成棕榈油酯参考答案:D第6题:成书于宋代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的是A.《本草纲目》B.《新修本草》C.《本草经集注》D.《证类本草》E.《中华本草》参考答案:D第7题:咳嗽痰稠,鼻咽干燥,属燥热伤肺者,治疗宜选用:A.薄荷B.升麻C.葛根D.蔓荆子E.桑叶参考答案:E备选答案中,五者虽皆为常用的辛凉解表药,但只有桑叶能清肺润燥,常用治咳嗽痰稠,鼻咽干燥,属燥热伤肺者。

第8题:功能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的药物是( )A.大黄B.芒硝C.芦荟D.番泻叶E.牵牛子参考答案:A第9题:《中国药典》规定,皮类饮片的丝宽为A.1~3mmB.2~3mmC.1~2ramD.2~4mmE.3~4mm参考答案:B第10题:生物利用度高的剂型是()A.蜜丸B.胶囊C.滴丸D.栓剂E.橡胶膏剂参考答案:C第11题:既常用治血热吐衄,又可用治血滞经闭痛经的药物是:A.玄参B.桑叶C.栀子D.生地黄E.赤芍参考答案:E在备选答案中,玄参、桑叶、栀子、生地黄均有清热凉血的功效,可用治血热吐衄,但均无祛瘀止痛作用,不治血瘀经闭痛经,故A、B、C、D不是正确答案。

只有赤芍既能清热凉血以治血热吐衄,又能祛瘀止痛以治血滞经闭痛经,故正确答案是E。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高频考点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高频考点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高频考点第一章中药与方剂考点历代本草著作:《神农本草正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

考点中药性能理论。

所谓中药的性能,即中药效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

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叫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考点四气:确定依据: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

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所示效用: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凡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

如治亡阳欲脱,选大热之附子,而治一般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燥姜;反之,则于治疗不利,甚则损伤人体。

考点五味(1)确定依据。

故今之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

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超出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2)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①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药物有荆芥、薄荷和川芎。

气虚阴亏者慎用。

②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

药物有黄芪、熟地、核桃仁、甘草等。

凡温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③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药物有木瓜、乌梅等。

凡邪未尽之证均慎用。

④苦:能泄、能燥、能坚。

药物有黄连、黄柏、知母等。

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⑤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

药物有昆布、海藻等。

脾虚便溏者慎用。

⑥涩: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药物有猪苓、茯苓等。

淡味药过用,亦能伤津液,故阴虚津亏者慎用。

(3)气味配合的原则: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有二;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更多。

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

执业药师中药学总论

执业药师中药学总论

四、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
品种、来源、入药部位、产地、采 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剂型、制剂 工艺、配伍、给药途径、用量、用药次 数、用药周期、皮肤状况、病人状况、 证候性质以及环境状况等等。
五、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品种混乱 如香加皮当作五加皮入药致中毒; 误服毒药 如迷信马钱子能避孕,取7粒捣碎 服用死亡。 用量过大 如服过量人参、大面积涂斑蝥死亡。
把药物治病的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 加以概括,主要有四气、五味、归经、 升降浮沉及有毒、无毒等方面,又称为 药性。 注意中药的形状和中药的性能的区别。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是以阴阳、 五行、脏腑、经络、治疗法则等医学理论为 基础,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 是以药物的特殊性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 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能在最大程度上恢复 至正常状态。 “以偏纠偏”
第四节 归经
一、含义 药物对机体某部位的选择作用。
归:归属,入 走 行 通 经:经络 脏腑
同是温热药
有的温胃寒、有的暖肝寒、有的治血寒。
同是寒凉药
有的清肺热、有的清肝热、有的清小肠热
同是补益药
有的补脾胃、有的补肺虚 、有的补肾
二、理论基础
1、脏象学说:论述人体脏腑各自的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 说。 2、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 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 学说。
石膏:性大寒 大黄:性寒
附子:性大热 干姜:性热
薄荷:性凉
柴胡:性微寒
麻黄:性温
防风:性微温
五、阴阳属性
温热属阳
寒凉属阴
六、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根据病症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
根据病症的寒热差异选择相应药物;
寒热错杂选择寒热药并用; 真假寒热选择反佐药。

中药学各论教材

中药学各论教材

中药学各论第一章解表药凡能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表证是由六淫之邪或疫疠邪气从人体皮毛或口鼻侵入,病位在表,引起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或有汗,舌苔薄、脉浮等症状表现。

以感受风邪为主,兼夹寒邪侵犯人体所致者,称为风寒表证;若兼夹热邪侵犯人体所致者,称风热表证。

解表药能发散表邪,多具辛味。

肺合皮毛,开窍于鼻,表邪多从皮毛口鼻而入,表证多见肺经症状,又膀胱亦主一身之表,故解表药主归肺、膀胱经。

主治风寒表证的药物,多为温性;主治风热表证的药物,药性多偏寒凉。

根据其性能特点和功效主治的不同,解表药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两类。

表证夹湿者,宜选用兼有祛风胜湿作用的解表药,并可与化湿药配伍;体虚外感者,应根据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分别与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药同用,以扶正解表。

另外,根据表证兼有症状,如咳喘痰多、呕吐、咽喉肿痛、目赤头痛等,可分别与化痰止咳、和胃止呕、清热利咽、清肝明目药配伍。

使用发汗力强的解表药,用量不宜过大,以微汗出为宜;自汗、盗汗、淋证、失血、久患疮疡等正气不固、津血亏虚者,虽有表证也应当慎用或忌用。

解表药多为芳香辛散之品,易于挥发散失,故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以发散风寒表邪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或消除风寒表证的药物,称为发散风寒药;其性温味辛,又称辛温解表药。

风寒表证以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身疼痛、鼻塞、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为主要表现。

部分发散风寒药分别兼有止咳、祛风湿、止痛、通鼻窍、止呕等功效,又可治疗咳喘、头痛、风湿痹痛、鼻渊、呕吐等,尤其兼有风寒表证者,更为适宜。

本类药物,性偏温燥,多数药物具有发汗作用,阴虚血亏,里热偏盛者,不宜使用。

麻黄《本经》为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本草麻黄Ephedrasinicastapf.、木贼麻黄EphedraequisetinaBge.或中麻黄的草质茎。

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