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中药学重点知识

中药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消除或减轻。

归经:药物对某些脏附经络的选择性,即药物对某些脏明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治疗作用。

四气: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

中药的“七情”:各种药物的配伍关系归纳为“七情”毒性: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损害性烊化: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融的药物,为避免入煎粘锅或黏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溶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也可将此类药放入其他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

包煎: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浑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

水飞: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单行: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二、简答题1简述“十八反”的主要内容答: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鼓及攻乌,藻戟遂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2、何为四气五味?答: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3、药性理论中的五味的各自作用特征是什么?答:酸:能收能涩苦:能泄、能燥、能坚甘:能补能和能缓辛:能散能行咸:能下、能软4、中药炮制的基本目的是什么?答:①纯净药材,保证质量②便于调剂制剂贮藏③矫味、矫臭,便于服用④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⑤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⑥改变药物性能,扩大药物范围5、简述清热药的定义及分类答:定义:指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分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虚热药6、请写出中药汤剂特殊的煎法有哪些并各举一例?答:1先煎:生石膏2后下:薄荷3包煎:车前子4另炖:人参⑤烊化:阿胶⑥泡服:胖大海⑦冲服:珍珠煎汤代水:玉米须7、何为配伍?答: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的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8、试比较下列各组药物功效及主治证的异同(1)石膏与知母功效相同:清热泻火【异】石膏:除烦解渴,用收湿敛疮知母:滋阴润燥主治证相同: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证【异】石膏:用于肺热喘咳证:胃火上炎,实热消渴;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和中药资源的科学,涵盖了中药的起源、分类、鉴定、提取、分离、活性成分研究以及中药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中药学的重点知识总结:
1. 中药资源:中药资源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等各种来源的药材。

学习中药学时需了解常见中药材的产地、形态特征、采集、储藏等方面的知识。

2. 中药鉴定:中药鉴定是通过观察、检验和实验等手段,对中药材进行鉴别和评价。

学习中药学时需学会辨别中药材的真伪、正误以及判断其质量。

3. 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结构及其与药效的关系。

包括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和分离等技术。

4.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和药效。

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有助于合理应用中药治疗疾病。

5. 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学研究中药的制剂、配伍和
药物剂型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不同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6. 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包括药材质量控制、中药制剂质量控制和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等。

学习中药学时需了解中药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以保证中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7. 中药药代动力学:中草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是中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了解中草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有助于合理用药和解释药效。

8. 中药药物分析:中药药物分析研究中药中活性成分的分析方法和检测技术。

学习中药学时需了解各种中药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以上是中药学的一些重点知识总结,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推动中药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中药学》必背重点

《中药学》必背重点

期末试1.苦寒败胃名词解释:药物苦寒性大,一方面燥湿力强,过服易伤胃阴;另一方面清热力大,过服易伤中阳(胃气),喜湿勿燥;2.祛风湿药名词解释:凡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祛风湿药。

3.结合陈皮的药性,阐述其功效与主治病证。

【性味归经】辛、苦,温。

归肺、脾经。

【功效】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主治病证】(1)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嗳气、恶心呕吐。

(本品辛行温通,有行气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因其苦温而燥,故寒湿阻中之气滞最宜。

辛香而行,善疏理气机、调畅中焦而使之升降有序。

)(2)湿浊阻中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

(本品既能燥湿化痰,又能温化寒痰且辛行苦泄而能宣肺止咳,为治痰之要药。

)(3)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

(本品既能燥湿化痰,又能温化寒痰,且辛行苦泄而能宣肺止咳,为治痰之要药。

)4.相畏:两药配伍,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如半夏畏生姜。

5.试比较羚羊角、钩藤、天麻任选两药说明其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钩藤、天麻共同性能:均有平肝熄风、平肝潜阳之功,均可治肝风内动、肝阳上亢之证。

各自性能:①钩藤:性能性凉,轻清透达,长于清热熄风,主治病症:用治小儿高热惊风轻证为宜;②天麻:性能甘平质润,清热之力不及羚羊角、钩藤,主治病症: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证,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且能祛风止痛,用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手足不遂等。

6.黄连、车前子、白术均可治疗泄泻,它们的作用机理和主治病症有何不同?上述药物均可用于治疗泄泻,但药物性能及功效均有不同因此临床应辩证选药。

黄连是临床治疗泻痢之常用药,因苦寒之性尤甚,功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要适于湿热或热毒蕴结胃肠导致腹痛泄泻或下痢脓血等症。

车前子甘寒,功能利水渗湿,分清浊而止泄泻,用之治疗水湿或暑湿留驻胃肠所致大便泄泻。

白术苦甘温,功能健脾燥湿利水,为治疗脾虚诸症的要药,适于脾气虚弱,水湿不能健运导致的腹胀便溏。

补骨脂辛苦温,功能补肾助阳,暖脾止泻,主要用于脾肾阳虚导致的久泻不止或五更泻。

中药学考点总结

中药学考点总结

中药学考点总结《中药学》总论:1.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2.四气,又称四性(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

3.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4.五味的作用:①辛:能行、能散、能润。

②甘: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

③酸:收敛固涩、生津。

④苦:泄热、燥湿、坚阴。

⑤咸: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⑥淡:渗湿、利小便。

⑦涩:收敛固涩。

5.“升降浮沉”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

6.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①四气五味;②质地轻重;③炮制;④配伍。

7.归经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的或特殊的治疗作用。

如朱砂、远志能治疗心悸失眠,说明它们归心经;桔梗、杏仁能治疗胸闷、咳喘,说明它们归肺经;白芍、钩藤能治疗胁痛抽搐,说明它们归肝经。

8.确定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脏腑经络理论。

9.中药的“七情”配伍(特别是所举得例子,必需紧记!):①单行——单用一味药物医治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如独参汤。

②相须——是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

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③相使——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如黄芪补气利水,茯苓利水健脾,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疗效。

大黄泻火通便,芒硝润燥通便,可增强大黄峻下热结,排除燥屎的作用。

④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⑤相杀——一种药物可以减轻或消弭另外一种药物的毒反感化。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弭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反感化;相畏、相杀实践上是统一配伍干系从分歧角度而言的两种提法。

《中药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学》知识点总结

收敛止血药 白芨 (j )í、仙鹤草
温经止血药 艾叶
川芎( xi ō )ng、延胡索、郁金、丹叁、红花、
桃仁、益母草、怀牛膝 (x ī、)莪术 ( ézh ú)、虎杖、 水蛭
化痰药
半夏、天南星、 白芥子、 旋覆花、 桔梗 (ji é g ě、ng) 川(浙)贝母、瓜蒌、竹茹、海藻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苏子、百部、枇杷 (p píá)叶、桑白皮、 葶苈 (t ī n子gl ì)
清热泻火药 石膏、知母、天花粉、栀 (zh 子ī、)夏枯草
清热燥湿药 黄芩 (q ní)、黄连、黄柏 (b ò)、龙胆草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连翘 (qi oá)、牛黄、蒲 (p ú)公英、大青 叶、板蓝根、鱼腥草、射干、白头翁、败酱草
清热凉血药 生地、玄叁 (xu á ns、ā牡n丹) 皮、赤芍 (sh oá)
Hale Waihona Puke 平肝潜阳药 石决明、牡蛎 (m ǔ l、ì代)赭 (zh ě石)
安神药 开窍药
补虚药
收涩药 驱虫药 涌吐药 外用药
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钩藤、天麻、地龙、全蝎 (ji )、é蜈蚣
重镇安神药 朱砂、磁石、龙骨
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远志
麝(sh )è香、冰片、石菖蒲 (ch ā ngp ǔ)
补气药 人叁、党叁、黄芪 (q )í、白术 (zh )ú、山药、甘草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
藜芦反人叁、沙叁、丹叁、玄叁、细辛、芍药。
7.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 水银畏砒霜; 狼毒畏密陀僧; 巴豆畏牵牛; 丁香畏郁金;
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宫桂畏石脂;人叁畏五灵脂。
8.特殊煎服方法的目的 :
◆后下 :防止芳香性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中药学知识总结

中药学知识总结

1、用于风痰所致中风口眼斜,惊风癫痫,破伤风,偏头痛等
1、用于惊痫抽搐
2、用于风中经络,口眼斜
3、用于风热头痛、目赤、
干燥除去新鲜药材中
大量水分,避免发
霉、变色、虫蛀
大多数药材
必须新鲜使用得
药材如石斛、地黄
药材名苦杏仁桃仁
来源蔷薇科山杏、东北杏、
西伯利亚杏及杏得干
燥成熟种子。

蔷薇科桃及山桃得干
燥成熟种子。

性状形状扁心形扁长圆形边缘肥厚薄
基部左右不对称钝圆偏斜表面颜色黄棕色至深棕色黄棕色至红棕色表面特征背部有纵棱5条密布颗粒状突起味苦微苦。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1.中药的分类:中药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性,按照药性可以分为甘、酸、苦、辛、咸、涩六味,按照功效可以分为益气、养血、滋阴、清热、祛寒、利水等。

3.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和归经对药物的功效起着重要的影响。

中药的性味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性和甘、酸、苦、辛、咸、涩六味。

归经指的是中药对应的脏腑经络或五脏六腑。

4.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物质在体内发生的物理化学、生化及生物学反应的过程。

药理作用可以通过影响机体的功能、调节机体的代谢和改变细胞的活动等方式实现。

5.中药的药效:中药的药效指的是中药对人体的具体治疗作用。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药效,如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6.中药的配伍原则:中药的配伍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合理搭配使用,以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并减少副作用。

中药的配伍原则有相似原则、互补原则、辅药原则、禁忌原则等。

7.中药的剂型:中药的剂型是指中药通过各种加工、制备方法制成的药物形态。

中药的常见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不同的剂型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8.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是指对中药的质量进行评价和检测的标准。

常见的评价标准包括外观质量、理化指标、微生物限度、重金属含量等。

9.中药的药物安全性:中药的药物安全性是指药物在一定用量范围内对人体的可耐受性和不良反应的风险。

要保证中药的安全性,需要进行充分的毒性评价和临床试验。

10.中药的合理用药:中药的合理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药物特点来选择最合适的中药和用量。

同时还需要注意中药的禁忌症、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对人体的药理学性质和临床应用的学科,以下是一些中药学的重
点知识总结:
1. 中草药分类:中草药可以按其生物学特征、药物化学成分、功能用途等多种方式进
行分类。

2. 中药鉴定:通过对中草药的外观、组织结构、性状、气味等进行观察和比对,可以
鉴定中草药的真伪和质量。

3. 药理学:中药的药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机理、药效学和副作用等。

4. 药物代谢和排泄:中药的代谢和排泄是指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
过程,了解中药的代谢和排泄对于合理使用中药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很重要。

5. 中药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检查、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微生物限度、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指标,通过合理选择和使用药材,可以保证中药的质量。

6. 中药临床应用:中药的临床应用包括中药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和禁忌症等,掌握中药的临床应用对于中医临床工作很重要。

7. 中药配伍禁忌:中药的配伍禁忌是指某些中草药在一起使用时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
减弱药效的情况,了解中药的配伍禁忌可以避免中药的不良反应。

8.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将中草药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加工成适合治疗的药物,了
解不同的炮制方法对于中药的药效和药性有重要影响。

9. 中药贮藏:正确的中药贮藏可以保持中药的活性成分和质量,避免药物的变质和损失。

10. 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将中药制成粉末、丸剂、胶囊、散剂、汤剂、注射剂等形式的药物,了解不同的制剂对药效的影响对于合理使用中药很重要。

以上是中药学的一些重点知识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总论一、中药的概念1.“中药”:是指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一部分天然药及其加工品。

2.“草药”:实际也是中药的一部分。

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占多数,所以历来就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3.“本草学”:人们习惯称记载中药的典籍为“本草学”。

中药分类:天然药: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合成药、半合成药:有机药品类、无机药品类、生物制品类二、中药学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三、中药学的内容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劳动创造了医药中药的起源,是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

二、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酒剂、汤剂的发明和应用《诗经》《山海经》三、封建社会中药学的全面发展1.秦汉时期(公元前220年~公元264年)《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书载药365种,根据药物功效分为上、中、下品三类。

上品120种,当时认为有补益作用,无毒,可以久服的药物。

中品120种,能治病补虚,有毒或无毒,酌情使用的药物。

下品125种,能治病多毒,祛邪破积,不可久服的药物。

本书对中药学的贡献:(1)是按药物功效分类的创始。

三品分类法。

(2)所载药物功效大多也都是行之有效的。

如:麻黄治喘、常山截疟,黄连治痢、海藻疗瘿、苦楝子驱虫、当归调血、阿胶止血、乌头止痛、水银疗疥等等。

(3)将当时的用药经验,上升为理论。

提出四气五味、配伍禁忌、“七情合和”在临床的应用规律。

(4)并介绍了中药的产地、采集、炮制、制剂、配伍、禁忌、服法等用药原则问题。

(5)书中介绍了水银、铅丹、雄黄的提炼在世界制药化学史上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6)它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是我国最早的珍贵的药学文献,被奉为医药学的四大典籍著作之一,后世医家,在这一基础上不断补充和发展。

2.两晋南北朝时代(公元265年~580年)《本草经集注》梁代·陶弘景:载药730种《雷公炮炙论》:南朝刘宋时代,雷敩,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抱扑子》:晋,葛洪,撰写了完整的炼丹著作。

3、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经政府批准,由长孙无忌、李…Þ领衔编修,由苏敬实际负责。

全收药844种,新增药物 114种。

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4、宋金元时期《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慎微 ,全书 33卷,载药 1558种,较前增加 476种,附方3000余首。

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古代方药的宝贵文献.5、明代《本草纲目》, 李时珍,该书共52卷,载药1892种,改绘药图1160幅,附方11096首,新增药物374种,本书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生态条件分为16纲,60类。

本书的特点是:“振纲分目”、“纲目分明”。

载药1892种,改绘药图1160幅,附方11096首(新增药物374种)。

全书分16部按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禽、兽、人16部(纲),每部有分若干类,共60类(目)。

每味药物再分释名、集解、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

以前还有药图、序例、百病主治药等内容。

这是一部伟大的药学巨著,在历史上有重大的贡献:①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人用药的经验和知识。

在医药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②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批判地继承前人对药物功用的论述。

③本书的分类,是一大进步,消除了许多药物互混的现象。

④本书问世后,不但国内广为流传,对国外也有很大影响。

自1596年在南京印行后,很快风行全国,17世纪流传至国外,先后被译成朝、日、法、德、拉丁、俄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不朽的科学巨著,在世界科学史上永放光辉。

6、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载药921种,在《本草纲目》之外新增药物716种。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第一节产地1、道地药材的含义: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2、主要的道地药材甘肃-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内蒙-黄芪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党参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三七、茯苓四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山东-阿胶浙江-贝母广东-陈皮、砂仁江苏-薄荷第二节采集1、总体原则:一般来讲,以入药部分的成熟程度作依据,也就是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节采集。

2、各类药材的采收时节和方法(1)全草:大多数在植物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2)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盛开的时候采集;(3)花、花粉:一般采收未开放的花蕾或刚开放的花朵;(4)果实、种子:一般都在果实成熟时采收;(5)根、根茎:一般以秋末或春初即二月、八月采收;(6)树皮、根皮:通常在春、夏时节植物生产旺盛,植物体内浆液充沛时采集;(7)动物昆虫类药材:为保证药效也必须根据生长活动季节采集。

(8)矿物药材:全年皆可采收,不拘时间,择优采选即可。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一、炮制的含义炮制,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二、炮制的目的1.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捡药物,区分等级;2.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3.干燥药材,利于贮藏;4.矫味、矫臭,便于服用;5.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6.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7.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8.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二、炮制的方法(一)修治:1.纯净药材2.粉碎药材3.切制药材(二)水制1.漂洗2.浸泡3.闷润4.喷洒5.水飞(三)火制1.炒:炒黄、炒焦、炒炭2.炙:蜜炙、醋炙、酒炙、姜炙、盐炙、土炙、麸炙3.煅4.煨5. 炮6. 烫(四)水火共制1.煮法2.蒸法3.淬法4.氵单法5.炖法(五)其他制法:1.制霜2.发酵3.精制4.法制第四章中药的性能一、概念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也就是中药的药性理论。

具体的说,性,是指药物的性质;能,是指药物性质所发生的效能,两者称为性能。

第一节四气一、四气的概念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二、四气的阴阳属性寒温属阴属阳凉热三、四气的产生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寒性或凉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温性或热性。

四、四气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寒凉药物:治疗:阳热证-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温热药物:治疗:阴寒证-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五、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这是临床用药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2、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具有程度上的差异。

3、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则当寒、热药并用。

第二节五味一、五味的概念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二、五味的阴阳属性辛酸甘阳苦阴淡咸三、五味的产生1、经健康人味觉器官的辨别而得,即口尝所得。

2、经过临床疗效观察而得。

四、五味的作用及临床指导意义1、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2、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

3、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

4、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等作用。

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5、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证。

6、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

多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

7、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能敛、能固、能收。

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第三节升降浮沉一、升降沉浮的概念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是和各种疾病在病机和症候上所表现出来的趋势(病势)相对而言的。

二、升降沉浮的作用1、升:上升、升提的作用。

用治病势下陷的药物。

2、降:下降、降逆的作用。

用治病势上逆的药物。

3、浮:升浮、上升发散的作用。

用治病变部位在上在表的疾病。

4、沉:沉重、下行泄利的作用。

用治病变部位在下在里的疾病。

升浮药-一般具有上行、向外的作用,有升阳举陷,解表发汗,散邪涌吐等作用;沉降药-一般有下行、向里的作用,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止咳平喘等作用。

三、升降沉浮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选用升浮性的药物治疗。

2、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选用沉降性的药物治疗。

3、病势上逆者,宜沉降不宜升浮,选用沉降性药物治疗。

4、病势下陷,宜升不宜降,选用升浮性的药物治疗。

四、影响药物升降沉浮的因素1、气味的影响。

2、药物质地轻重。

3、炮制和配伍的作用。

第四节归经一、归经的概念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几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

二、归经理论的产生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具体病症为依据,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

三、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便于临床辨证用药。

2、便于对功效相似的药物区别,精选用药。

3、根据脏腑传变规律选择用药。

第五节毒性一、“毒”的含义狭义的毒:指药物的毒副作用,物之害人即为毒。

与现代医学所言之毒相同。

广义的毒:(1)是药物的总称。

(2)指药物的偏性。

(3)指药物作用的强弱大小。

二、有毒无毒对临床的指导意义1、纠正中药无毒的错误认识。

2、指导临床安全用药,防止中毒事故的发生。

3、便于及时抢救。

4、便于以毒攻毒。

三、产生中毒的原因1、剂量过大。

2、误服伪品。

3、制剂服法不当。

4、炮制不当。

5、配伍不当。

6、个体差异。

第五章配伍一、配伍的概念: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二、配伍的临床意义1、可以增进疗效。

2、能适应各种复杂病症的需要。

3、抑制、消除某些药物的毒性或烈性,降低毒副作用。

4、掌握配伍禁忌,有利于防止医疗事故,确保安全用药。

三、配伍的内容(一)药物的“七情”药物的“七情”实际是指药物的几种配伍关系,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

(二)“七情”的含义1、单行: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2、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