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药资源学资料重点总结.doc

合集下载

中药学笔记整理(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药学笔记整理(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的起源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载药1558多种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

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7.《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第一节中药的产地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

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

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第三章中药的炮制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炮制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中药资源学资料重点总结

中药资源学资料重点总结

中药资源学资料重点总结1、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特点,种类分布,蕴藏量,活性成分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

2、民间药:也称草药。

是指在局部地区的草药医生和民间用来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及加工品,通常根据经验用药,无医药理论指导也无统一的加工炮制工艺。

3、民族药:我们国家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

4、蕴藏量:指某种药用动植物资源在一定时间和地区范围内的自然蓄积量,可分为总蕴藏量和可利用蕴藏量5、年允许量:在一年内允许采收的量,既不影响其自然更新和保证永续利用的采收量。

6、最大持续产量:保证在采收某种药用动植物资源时,仍能保持其原有资源量,即在正常自然更新时所允许采收的最大产量。

7、3S技术: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三种技术的简称。

其中,遥感技术是基础,地理。

起辅助信息处理作用,全球。

用于辅助空间定位。

8、就地保护:是将药用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就地加以维护,从而达到保护药用动植物资源的目的。

9、异地保护:又称迁地保护。

即将珍稀病危药用动植物种类迁出其自然生长地,保存在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等,进行引种驯化研究。

10、道地药材11、外业调查:实地调查是取得中药资源蕴藏量的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方法,要在充分掌握被调查地区的地形土壤气候植被和农业林业牧业等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一切可行的调查路线和调查方案,进行实地调查。

12、内业整理:是对野外实地调查取得的原始数据资料标本进行系统整理,并分析研究药材的历史资料和数据。

13、维药:维药历史悠久,在发展过程中,采阿拉伯、古希腊等民族医药之所长,并受到中医学的影响,是我国民族医药的独立分支,历史上为西域各族人民的繁衍和昌盛做出过重要贡献。

二、简答题1、中药资源九大区域(关怀南海,浙川藏蒙维)2、主要民族药种类:藏蒙维傣壮药五大类3、药用植物的濒危程度划分为:我国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将濒危植物分为三个保护等级:即一级保护植物,指具有极为重要的科研,经济和文化价值的稀有濒危种类;二级保护植物,指在科研或经济上有重要意义的稀有或濒危种类;三级保护植物,指在科研或经济上有一定意义的渐危或稀有种类。

中草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草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草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概述
中草药学是研究和应用中草药的学科,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草药学涉及到中草药的分类、药材的采集和加工、中草药的性能和功效等方面的知识。

中草药的分类
中草药可以根据其性味、归经、功效等不同属性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寒热性药物、五味药物、归经药物等。

药材的采集和加工
药材的采集和加工是确保药材质量的重要环节。

采集时要选择适当的时间、方法和地点,并注意采摘的部位和数量。

加工过程中要进行干燥、研磨、炮制等处理,以提高药材的药效。

中草药的性能和功效
不同的中草药具有不同的性能和功效。

例如,有些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治疗热病和感染性疾病;有些中草药具有补益气血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虚损和贫血等病症。

中草药的应用
中草药可以通过不同的制剂形式进行应用,包括煎剂、丸剂、散剂等。

在使用中草药时,需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特性进行合理搭配和用量控制,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中草药的安全性和副作用
尽管中草药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但仍需注意安全性问题。

有些中草药会引起过敏反应或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因此需要在专业的指导下进行应用。

结论
中草药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保健养生和疾病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中草药的分类、采集和加工、性能和功效等知识,有助于合理应用中草药,发挥其独特的疗效。

在使用中草药时,我们要注意安全性问题,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中药资源学资料重点总结

中药资源学资料重点总结

中药资源学资料重点总结中药资源学是一门研究中草药资源的学科,主要探讨中草药的分类、采集、质量评价和保护等问题。

以下是对中药资源学资料的重点总结:1.中草药的分类:中草药可以按照生物学分类、产地分类和功能分类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

生物学分类是根据草药的植物学特征进行划分,包括种植物、菌物和动物等;产地分类是根据草药的生长地区进行划分,如野生草药、人工种植草药和进口草药等;功能分类是根据草药的功效和用途进行划分,如药用草药、调味品草药和香料草药等。

2.中草药的采集:中草药的采集是指对草药进行收集和取得的过程。

中草药的采集需要根据草药的生长特点和生物学特性进行科学合理的采集,包括采集的时间、地点、方法和工具等。

同时,对于保护濒危物种和珍稀草药,需要采取合适的保护措施。

3.中草药的质量评价:中草药的质量评价是指对草药的质量进行检验和评价的过程。

中草药的质量评价包括外观、性状、色泽、气味、味道、含量测定、化学成分、微生物和重金属等指标的检验。

质量评价可以通过研究草药的化学成分和药效等因素,来评估草药的质量优劣。

4.中草药的保护:中草药的保护是指对草药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保护和管理的过程。

中草药资源的保护包括对野生草药的保护、人工种植草药的管理和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等。

保护草药资源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种植模式等。

5.中草药资源学的应用:中草药资源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中草药的种植和生产中。

通过研究草药的生长环境、生长习性和生长发育规律等,可以提高草药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研究草药的药理作用和化学成分等,可以对草药进行药效评价和药物开发。

中草药资源学的应用还可以为中草药的质量控制和药材贮藏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中药资源学是一门研究中草药资源的学科,涉及到中草药的分类、采集、质量评价和保护等问题。

掌握中药资源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中草药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资源学总结(总结文件)

中药资源学总结(总结文件)

名词解释、中药资源:是一定地区范围内分布的各种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和。

广义的中药资源还包括人工栽培、养殖和利用生物技术繁殖的药用植物、动物及其产生的有效物质。

、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形成、蕴藏量、品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科学。

是在药用植物学,药用动物学、药用矿物学、生药学、药理学、生物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边缘科学。

、多度:单位面积上某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即:某种药用植物在群落中分布的密度)求取方法:()记名计数法()目测估计法、盖度:群落中某种植物遮盖地面的百分率。

、郁闭度:乔木郁闭天空的程度。

、频度:某种药用植物在群落中分布的均匀度。

计算:出现某种植物的样地数设置的样地总数、药用植物的生物量:某一地区某种药用植物的总量(包括药用和非药用部分)。

、药材蓄积量:某一地区某种药材的总生物量(只包括药用部分)。

、药材蕴藏量:某一时期内一个地区某种药材的总蓄积量。

、年允收量:在一年内允许采收的量,即:不影响其自然更新和保证永续利用的采收量。

、定期挖掘法:在一定时间间隔挖取地下部分,测量其生长量,经过多年观察得出其更新周期。

(适用于能够准确判断年龄的植物)、植物群落:在一定地段上具有一定种类组成,层片结构和外貌以及植物之间和植物与环境之间有一定相互关系的植被。

、生态效率:生态效率(年允收量年实际采收量资源恢复量)年实际采收收量、中药材产品:系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要求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或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按中药材要求制订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要求和国家药典标准,并经专门组织认定,许可使用中药材产品标志的产品。

、地道药材:指传统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区或特定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所生产的中药材。

、民族药: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的药物,称为民族药。

中药资源学复习资料

中药资源学复习资料

1、中药资源学的特点有哪些?地域性、分散性、有限性和可解体性、可再生性、多用性、国际性。

2、菊科、豆科、伞形科、蔷薇科、唇形科、廖科、毛茛科的代表药用植物有哪些?豆科、菊科植物有什么特有的成分和共有功效?豆科菊科植物资源分布情况?伞形科柴胡、当归、白芷、重齿毛当归(独活)、紫花前胡、辽藁本、川芎、羌活毛茛科毛茛、乌头、黄连、威灵仙、白头翁、升麻、九节菖蒲唇形科丹参、黄芩、藿香、广藿香、紫苏、益母草、薄荷廖科大黄、何首乌、虎杖、苦荞麦、萹蓄蔷薇科乌梅、杏、桃、郁李、皱皮木瓜、枇杷、金樱子、玫瑰及山楂菊科菊科是我国被子植物第一大科,主要分布于温带,而热带分布较少。

以倍半萜内酯聚炔类及菊糖为其特有成分,一般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菊花、野菊花、白术、苍术、木香、红花、紫菀、青蒿、茵陈、蒲公英、艾叶、天名精、鬼针草。

豆科豆科为种子植物第三大科,仅次于菊科和兰科,我国约有172属、1 485种。

供药用的有490种,仅次于菊科,居第二位。

成分多为黄酮醇类,有抗氧化的功效。

甘草、黄芪、槐花、葛根、决明子、苦参、补骨脂、鸡血藤、含羞草。

3、道地药材的形成原因和道地药材的特征分别有哪些?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

天然中药材的生产多有一定的地域性,且产地与其产量、质量有密切关系。

古代医药家经过长期使用、观察和比较,知道药材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地所产质量优劣不一样,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

特征:具有明显地理性,具有特定质量标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具有特定种质遗传。

4、资源化学形成过程中的特点,如烟叶、金鸡纳、大黄、鞣质等在生长过程中是怎么变化的?药用植物资源化学形成特点:地理环境:海拔,不同海拔影响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地理位置,黄花烟草在海拔800 m含烟碱3.58%,在2 000 m含5.44%。

气候条件:季节、光、水、温度,植物的向阳部位鞣质的含量比背阴部位高,温热带植物较寒带植物鞣质含量高。

中药学重点精华总结范文(三篇)

中药学重点精华总结范文(三篇)

中药学重点精华总结范文中药学是指以中草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学研究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及其应用,旨在指导中草药的合理应用,提高中草药的疗效。

本文将重点总结中药学的精华内容。

一、中草药的性味归经:中草药的性味归经是中药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性味归经是指中草药的气味、口感、作用特点等性质在人体内的作用。

性味归经的分类有五味和归经两种方式。

五味是指辛、甘、苦、酸、咸五种味道。

辛味具有散行、发散的作用,常用于解表、行气。

甘味具有滋补、健脾的作用,常用于益气补血。

苦味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常用于清热解毒。

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常用于止血收敛。

咸味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常用于软坚散结。

归经是指中草药对于人体各个脏腑的作用。

归经按土、金、水、木、火五行来划分。

土味药物具有健脾、健运脾胃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

金味药物具有清燥、下降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肺燥、肠燥等症状。

水味药物具有泻下、软坚的作用,常用于治疗便秘、积聚等症状。

木味药物具有舒肝、疏散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肝气郁结。

火味药物具有温里、散寒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寒症。

二、中草药的功效及其应用:中草药的功效是指中草药对于身体的作用,包括滋补、清热、解毒、止血等。

根据中草药的功效,可以将其应用于不同的疾病治疗中。

滋补类中草药具有补气、补血、益精等功效。

常用滋补药物有人参、黄芪等。

这些药物适用于气虚血弱、体质虚弱等症状。

清热类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等功效。

常用清热药物有薏苡仁、金银花等。

这些药物适用于热毒炽盛、火焰炙心等症状。

解毒类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常用解毒药物有黄连、连翘等。

这些药物适用于感染性疾病、中毒等症状。

止血类中草药具有止血、散瘀止痛等功效。

常用止血药物有止血散、生龙骨等。

这些药物适用于出血、瘀血等症状。

三、中草药的常用配伍:中草药的常用配伍是指将数种中草药按一定比例进行配伍,以增强药物的疗效。

常见的中草药配伍有以下几种方式。

《中药资源学》总复习资料-

《中药资源学》总复习资料-

《中药资源学》复习资料《中药资源学》考试题型及其题量1、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2、填空题(本大题共10题,每空格1分,共30分。

)3、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4、问答题(本大题共3题,每题各9分,共27分。

)5、分析题(本大题共1题,每题各13分,共13分。

)一、名词解释中药资源: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可供中医药使用的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的总称,包括植物药资源、动物药资源和矿物药资源道地药材:经过长期医疗实践证明,具有特定种质、产区、生产加工技术或加工方法而生产的质量、疗效优良的药材民族药:以本民族传统的医药理论或实践经验作为应用指导所使用药物的资源样地:进行精确调查观测的地块样方:实施详细观测记载的最小平面或立体空间单元,其面积视植物的生长型而定药材蕴藏量:一个地区某一时期内某种中药资源的总蓄积量药材经济量:某一地区某一时期内某种中药资源有经济效益那部分蕴藏量,即只包括达到标准和质量规格要求的部分,不包括幼年的、病株或达不到采收标准和质量规格的部分药材年允收量:平均每年可允许采收药材的经济量,即不影响其自然更新和保证可持续利用的采收量“3S”技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5S”技术:“3S”技术加上专家系统ES和智能决策系统IDSS就地保护:将药用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就地加以维护,从而达到保护药用动植物的目的。

异地保护:将珍稀濒危药用种类迁出其自然生长地,保存在动物园、植物园、种植园内进行引种驯化研究离体保护: 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来保存药用动植物体的整体、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等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引下,从实际出发,依靠富有远见的宏观调控政策、先进的经营管理机制,因地制宜确立中药资源发展战略与选择发展模式,合理利用中药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发展后劲,确保当代人及其后代人对中药资源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发展中药资源人工培育: 中药资源在人工干预下进行的资源再生过程二、填空1、中药资源的构成,按照自然属性可以分植物、动物、矿物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河子大学2012 级中药学
中药资源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特点,种类分布,蕴藏量,活性成分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
科学。

2.民间药:也称草药。

是指在局部地区的草药医生和民间用来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及加工
品,通常根据经验用药,无医药理论指导也无统一的加工炮制工艺。

3.民族药:我们国家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的天然药物及
其加工品。

4.蕴藏量:指某种药用动植物资源在一定时间和地区范围内的自然蓄积量,可分为总蕴藏量
和可利用蕴藏量
5.年允许量:在一年内允许采收的量,既不影响其自然更新和保证永续利用的采收量。

6.最大持续产量:保证在采收某种药用动植物资源时,仍能保持其原有资源量,即在正常自
然更新时所允许采收的最大产量。

7.3S 技术:是遥感( rs)地理信息系统( gis)和全球定位系统( gps)三种技术的简称。

其中,遥感
技术是基础,地理。

起辅助信息处理作用,全球。

用于辅助空间定位。

8.就地保护:是将药用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就地加以维护,从而达到保护药用动
植物资源的目的。

9.异地保护:又称迁地保护。

即将珍稀病危药用动植物种类迁出其自然生长地,保存在保护
区,动物园植物园等,进行引种驯化研究。

10.道地药材
11.外业调查:实地调查是取得中药资源蕴藏量的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方法,要在充分掌握被
调查地区的地形土壤气候植被和农业林业牧业等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一切可行的调查路线和
调查方案,进行实地调查。

12.内业整理:是对野外实地调查取得的原始数据资料标本进行系统整理,并分析研究药材
的历史资料和数据。

13.维药:维药历史悠久,在发展过程中,采阿拉伯、古希腊等民族医药之所长,并受到中
医学的影响,是我国民族医药的独立分支,历史上为西域各族人民的繁衍和昌盛做出过重要
贡献。

二、简答题
1.中药资源九大区域(关怀南海,浙川藏蒙维)
2.主要民族药种类:藏蒙维傣壮药五大类
3.药用植物的濒危程度划分为:我国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将濒危植物分为三个
保护等级:即一级保护植物,指具有极为重要的科研,经济和文化价值的稀有濒危种类;二
级保护植物,指在科研或经济上有重要意义的稀有或濒危种类;三级保护植物,指在科研或
经济上有一定意义的渐危或稀有种类。

4.植物类中药包括:藻类,菌类,地衣类,苔藓类,蕨类,种子植物类。

5.中药资源学研究内容: a 中药资源调查技术; b 药用动植物资源区划与产地适宜性分析; c 药用动植物资源的野生抚育和可持续利用; d 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动态规律和合理开发利用研
究; e 积极寻找和扩大要用动植物新资源; f 濒危用用动植物资源的评价与监测。

中药资源的地位与价值: a 中药资源是人类健康事业的物质保障; b 是中药产业发展的物质
基础; c 是生态环境中药的组成部分。

6.中药资源特点:地域性,再生性,共存性,多用性,可解体性。

7.中药资源的保护政策:a完善和健全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机构; b 开展资源普查与科学评价; c 合理开发利用 d 寻找稀有濒危中药材的替代品; e 加强药用植物物种保护,完善
自然保护区和药用植物园的建设; f 广发宣传与加强执法;g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
外的先进经验。

8.中药资源保护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常规保护: a 就地保护(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以保护药用动植物;
采取有效地生产性保护手段包括抚育更新和合理采收。

)——资源综合研究保护区;珍稀濒
危物种保护区;资源生产性保护区。

b 迁地保护 c 离体保护
(2)药用矿物资源的保护: a 在有关部门监督管理下,根据市场需求有计划的开采; b 对储量较小的资源,尽可能不开采或少开采,先依靠进口; c 对部分传统使用的矿物中药,特别
是存在毒性和安全性的种类,进行科学论证,不在作药用; d 研究其有效成分,寻找其他来
源途径,比如工业附属物提取等。

9.中药化妆品特点和优势: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中药化妆品具有明显的功能性,以预防为主,有确实的美容养颜功效。

中医讲究外病内治,以内养外,内服中药从气、血、阴、阳等各
个方面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各脏器功能以及与容颜密切相关的经络,使美容效果持久、
稳定、不逆转,还能够同时使人体的健康状况得到调养和改善,有着现代化妆品不可比拟的实质性功效。

中药拥有几千年的人体临床检验保证,积累了多种作用明确、效果奇佳的单品和复方;中药来源于大自然,纯正温和,毒副作用小,代谢产物毒性小,比化学合成品更加安全可靠。

10. 地道药材形成的因素:( 1)优良的物种遗传基因是形成地道药材的内在因素( 2)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形成地道药材的外在条件( 3)完善的栽培加工技术是形成地道药材的
可靠保证( 4)传统的中医学理论是形成地道药材的思想基础
11. 地道药材的研究方法:( 1)历史基原考证(2)产区环境和栽培历史调查( 3)比较遗传基因(4)药材形状评价(5)化学品质评价( 6)药理药效评价
12. 药用植物资源野外调查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方法:现场调查(踏青和详查),线路调查,样地调查;
注意事项:人身安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位确定。

13. 中药资源开发途径:( 1)挖掘整理本草,发现新药源(2)挖掘整理民族、民间医药成果,寻找新药源( 3)吸收其他民族医药成果发现新药源(4)扩大药用部位,发展新药源( 5)利用动植物亲缘关系寻找新药源( 6)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寻找新药源(7)变害为宝,寻找新药源
14. 民族药开发途径:应充分了解国内外民族医药及其文化的发展状况,应用多学科交叉的
研究方法,积极探索包括民族药物学导向筛选等民族药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并协调民族药物与新药开发的和谐发展,进一步开发出类似青蒿素、紫杉醇、云南白药等具有重大影响的民族药。

15. 民间药开发途径:开发民间药要在总结民间用药的基础上,进行药物来源的科学鉴定,
并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和临床验证,以确定其药效、性味和归经。

在此基础上可将地方民间药开发为新产品、新制剂,并进入全国医药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论述题
1.肉苁蓉来源、分布、栽培、加工、品质评价、开发管理。

① 来源:列当科肉苁蓉的干燥带鳞叶的肉质茎;
② 分布:肉苁蓉的分布与梭梭的分布区域一致,产地在内蒙古,宁夏,甘肃及新疆民丰、
库尔勒、布尔津、博乐等县市,肉苁蓉生于有梭梭的荒漠沙丘,海拔225~1150m ,主要寄主植物有梭梭及白梭梭。

③ 栽培管理:目前,我国肉苁蓉药材基本来自野生资源,人工栽培技术,已经研究成功,
需要规模化推广应用。

④ 采收加工:多于春季苗未出土时采挖,除去花序,切段,晒干,通常将鲜品置于沙土中
半埋半露,较全部暴晒干得快,干后即为田大芸。

⑤品质评价:肉苁蓉以条粗壮密被鳞片,色棕褐,质柔润者为佳,含肉苁蓉苷A,B,C,H及角甾苷,海胆苷,甜菜琥珀酸等。

⑥ 开发前景:肉苁蓉具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之功效,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是我国传统
的名贵中药材,也是历代补肾壮阳类处方中使用频度很高的补益药物之一,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

2.红花来源、分布、栽培、加工、品质评价、开发管理。

① 来源: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

② 分布:红花性喜温暖,适应性较强。

现全国各地多有栽培。

③ 栽培管理:红花耐寒、耐旱,在较寒冷及干旱地区均可以正常生长。

宜选择地势高燥、
排水良好、中等肥沃的沙壤土,以油砂土,紫色夹沙土最为适宜。

重黏土及低洼积水地不宜栽培。

④采收加工: 5-7 月间花冠由黄变红时择晴天早晨露水未干时采摘,阴干或晒干。

⑤ 品质评价:红花以色红而鲜艳、无枝刺、质柔润、手握软如茸毛者为佳。

含有黄酮类、
脂肪酸、色素、挥发油以及多炔等化合物。

⑥ 开发前景:红花功能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红色素经处理可用于口红、胭脂等高级化妆
品及高级蛋糕的配色;黄色素作为使用天然色素,成本低,治疗范围广;红花花粉食品具有
助体力、消除疲劳、美容和抗衰老等作用;红花油被用作食用油;红花榨油后饼粕中制得的蛋白
质浓缩粉和分离物,可作为食物的强化剂,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