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知识点梳理.doc

合集下载

中药学知识点整理

中药学知识点整理

中药学知识点整理1.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中药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中国古代中药学家的贡献,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

3.中药的药理作用:介绍中药的药理作用,如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补益气血等。

4.中药化学成分:介绍中药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多糖、挥发油等。

通过化学成分的分析,可以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成分。

5.中药制剂:介绍中药的制剂形式,如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通过不同的制剂形式,可以方便中药的使用和储藏。

6.中药炮制技术:介绍中药的炮制方法,如制姜黄、炙甘草、煅铁等。

通过炮制方法可以改变中药的性质和药效。

7.中药贮藏与鉴别:介绍中药的贮藏方法,如避光、防潮、防虫等。

同时介绍中药鉴别的方法,如色、形、味、气、质等,通过鉴别可以判断中药是否正品。

8.中药临床应用:介绍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如治疗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

同时介绍中药的剂量、配伍、禁忌等注意事项。

9.中药的药代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介绍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效学的研究方法。

10.中药的质量控制:介绍中药的质量评价方法,如外观质量、色泽质量、挥发油含量、微生物限度等,保证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11.中药研究方法:介绍中药研究的常用方法,如化学分析、生物学评价、分子生物学方法等,以及新药开发与创新的方向。

12.中药药理学:介绍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机制,如中药对细胞的影响、对生理功能的调节等。

13.中药毒理学:介绍中药的毒理学研究方法和规范,探索中药的毒性机制和毒性评价方法。

14.中药制备技术:介绍中药的提取、分离、纯化和制剂工艺,以及现代化生产与大规模制备的技术。

15.中药质量控制技术:介绍中药质量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以及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技术。

总结:以上只是中药学知识的一部分内容,中药学知识点非常广泛,这只是其中的一些主要内容。

中药学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学科,需要综合运用化学、生物学、药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才能深入了解和研究中药的全貌。

中药学考点总结

中药学考点总结

中药学考点总结《中药学》总论:1.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2.四气,又称四性(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

3.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4.五味的作用:①辛:能行、能散、能润。

②甘: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

③酸:收敛固涩、生津。

④苦:泄热、燥湿、坚阴。

⑤咸: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⑥淡:渗湿、利小便。

⑦涩:收敛固涩。

5.“升降浮沉”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

6.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①四气五味;②质地轻重;③炮制;④配伍。

7.归经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的或特殊的治疗作用。

如朱砂、远志能治疗心悸失眠,说明它们归心经;桔梗、杏仁能治疗胸闷、咳喘,说明它们归肺经;白芍、钩藤能治疗胁痛抽搐,说明它们归肝经。

8.确定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脏腑经络理论。

9.中药的“七情”配伍(特别是所举得例子,必需紧记!):①单行——单用一味药物医治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如独参汤。

②相须——是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

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③相使——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如黄芪补气利水,茯苓利水健脾,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疗效。

大黄泻火通便,芒硝润燥通便,可增强大黄峻下热结,排除燥屎的作用。

④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⑤相杀——一种药物可以减轻或消弭另外一种药物的毒反感化。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弭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反感化;相畏、相杀实践上是统一配伍干系从分歧角度而言的两种提法。

中药学知识点整理

中药学知识点整理

引言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草药及其制剂的学科,在中医药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药学包括中药基础理论、中药炮制技术、中药药材质量控制等内容。

本文将对中药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药学的视角。

概述中药学是指研究中国传统中草药及其制剂以及药物学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中药的源流、性味归经、功效与毒性、配制工艺和药材质量控制等内容。

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中草药资源、推动中草药产业的发展以及提高中药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正文一、中药的分类与性味归经1. 药用植物分类:中草药可以根据植物的分类进行划分,如草本植物、木本植物、藤本植物等。

不同植物的性质和药效也有所区别。

2. 药性与药味:中草药的性味是指草药的药性和滋味。

草药的性味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等,药味则包括苦、甘、辛、酸、咸等。

3. 归经与作用:中草药根据其性味特点可以归属于不同的经络,如归心经、肺经、脾经等。

不同归经的中草药对人体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舒肝解郁、健脾益气等。

二、中药的功效与毒性1. 中药的功效:中草药有多种功效,如调理气血、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等。

这些功效可以通过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发挥作用。

2. 中药的毒性:由于中草药中含有一些有毒成分,所以在使用中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

一些有毒中草药在制剂过程中也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解毒。

三、中药的配制与炮制工艺1. 配制:中药配制是指将多种中草药按一定比例组合在一起使用,以增强疗效。

配制可以采用煎煮、浸泡、蒸馏等不同的方法。

2. 炮制工艺:中草药在炮制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加工,如晒干、炙烤、蒸煮等。

这些工艺既可以提高中草药的疗效,也可以去除一些有毒成分。

四、中药药材质量控制1. 药材的采集与鉴别:中草药的质量控制从采集开始,包括采集的时间、地点以及对草药进行鉴别的方法。

2. 药材的质量评价指标:中草药的质量评价可以从外观性状、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微生物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中药学整理资料电子版

中药学整理资料电子版

中风口,惊风癫痫破伤风,痰厥眩晕,瘰疬痰核蛇咬惊痫抽搐,风中经络,口,风热头痛,风疹瘙痒,痰核瘰疬药物比较1、麻黄、桂枝、香薷共性:散太阳经之风,发汗解表,利水消肿,风寒表证。

麻黄用于冬季外感,表实无汗,宣肺平喘。

香薷用于夏季外感,表实无汗,祛暑化湿。

桂枝用于有汗无汗均可,温通经脉。

2、桑叶,菊花两者都能清泄肺肝,故外感风热,目赤肿痛常相须为用,肺燥咳嗽用桑叶而非菊花,菊花常于平肝明目。

3、石膏,知母均能清气分火热,知母长于滋阴,用于里热轻津之伤者。

石膏长于清热,用于里热重两津未伤。

4、黄芩,黄连,黄柏三者均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芩治上焦,偏于泻肺火,又能安胎凉血止血。

黄连治中焦,偏于泻心胃火,除烦止呕。

黄柏治下焦,偏于泻肾火,退虚热。

5、独活,羌活二者散寒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挟湿地表证和风湿痹证。

羌活辛温燥烈,发散强,用于外感风寒之头痛及痹证偏于上半身者。

独活微温,辛散力缓,善驱在里之风寒湿邪,多用于风寒湿痹偏于下半身者。

6、附子,干姜二者均可温中散寒,回阳救逆,常相须为用,回阳救逆附子强于干姜;疏风散寒干姜胜于附子。

7、大蓟,小蓟均能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利尿,用于血热出血,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大蓟强于小蓟,以吐血咳血及崩漏为佳。

利尿消肿,利湿退黄小蓟强,以血尿、血淋为佳。

8、川芎,丹参川芎,辛温,寒凝血瘀,气滞为好,祛风止痛,善治头痛及风湿痹痛。

丹参,凉血消痈,治热入营血之痈毒。

9、半夏,天南星均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

半夏辛散专走肠胃,止呕,去肠胃湿痰效果好。

天南星温燥性强于半夏,专走经络,主入肝经,善治经络风痰。

10、川贝,浙贝,均能清热化痰,解毒散结,治疗热燥和痈毒,川性凉甘,长于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阴虚久咳不止。

浙苦寒重,开泻力大,长于清火散结,止咳,用于外感风热或痰火郁结之肺热咳嗽及瘰疬疮痈之症。

11、桑白皮,葶苈子均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治疗痰热痈肺,咳嗽喘满及水肿等实证。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1.中药的分类:中药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性,按照药性可以分为甘、酸、苦、辛、咸、涩六味,按照功效可以分为益气、养血、滋阴、清热、祛寒、利水等。

3.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和归经对药物的功效起着重要的影响。

中药的性味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性和甘、酸、苦、辛、咸、涩六味。

归经指的是中药对应的脏腑经络或五脏六腑。

4.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物质在体内发生的物理化学、生化及生物学反应的过程。

药理作用可以通过影响机体的功能、调节机体的代谢和改变细胞的活动等方式实现。

5.中药的药效:中药的药效指的是中药对人体的具体治疗作用。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药效,如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6.中药的配伍原则:中药的配伍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合理搭配使用,以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并减少副作用。

中药的配伍原则有相似原则、互补原则、辅药原则、禁忌原则等。

7.中药的剂型:中药的剂型是指中药通过各种加工、制备方法制成的药物形态。

中药的常见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不同的剂型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8.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是指对中药的质量进行评价和检测的标准。

常见的评价标准包括外观质量、理化指标、微生物限度、重金属含量等。

9.中药的药物安全性:中药的药物安全性是指药物在一定用量范围内对人体的可耐受性和不良反应的风险。

要保证中药的安全性,需要进行充分的毒性评价和临床试验。

10.中药的合理用药:中药的合理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药物特点来选择最合适的中药和用量。

同时还需要注意中药的禁忌症、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对人体的药理学性质和临床应用的学科,以下是一些中药学的重
点知识总结:
1. 中草药分类:中草药可以按其生物学特征、药物化学成分、功能用途等多种方式进
行分类。

2. 中药鉴定:通过对中草药的外观、组织结构、性状、气味等进行观察和比对,可以
鉴定中草药的真伪和质量。

3. 药理学:中药的药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机理、药效学和副作用等。

4. 药物代谢和排泄:中药的代谢和排泄是指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
过程,了解中药的代谢和排泄对于合理使用中药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很重要。

5. 中药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检查、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微生物限度、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指标,通过合理选择和使用药材,可以保证中药的质量。

6. 中药临床应用:中药的临床应用包括中药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和禁忌症等,掌握中药的临床应用对于中医临床工作很重要。

7. 中药配伍禁忌:中药的配伍禁忌是指某些中草药在一起使用时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
减弱药效的情况,了解中药的配伍禁忌可以避免中药的不良反应。

8.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将中草药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加工成适合治疗的药物,了
解不同的炮制方法对于中药的药效和药性有重要影响。

9. 中药贮藏:正确的中药贮藏可以保持中药的活性成分和质量,避免药物的变质和损失。

10. 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将中药制成粉末、丸剂、胶囊、散剂、汤剂、注射剂等形式的药物,了解不同的制剂对药效的影响对于合理使用中药很重要。

以上是中药学的一些重点知识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执业医师中药学知识点

执业医师中药学知识点

执业医师中药学知识点一、中药学概述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起源、制剂、性能、功效以及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学科。

中药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中药的分类、药材的采集、加工、质量控制等方面。

二、中药的分类1.按来源分类:(1)动物药:如牛黄、麝香等。

(2)植物药:如人参、枸杞、黄芪等。

(3)矿物药:如石膏、朱砂等。

2.按处理分类:(1)鲜药:未经加工的药材,如鲜枸杞、鲜姜等。

(2)生药:经简单加工而成的药材,如生地、生石膏等。

(3)炮制药:经炒、炙、炒、制等炮制方法处理后的药材,如深山何首乌、焦三七等。

3.按性能分类:(1)寒性药:具有凉血、散寒等功效的药物,如黄连、川贝母等。

(2)热性药: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活血等功效的药物,如黄芩、地黄等。

三、中药的制剂和配方1.制剂(1)汤剂:指将中药材煎煮后的药液,例如清热解毒汤。

(2)丸剂: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加入黏合剂制成的丸状剂型,例如桂枝丸。

(3)散剂:将药物研磨成细末,贮存在密封容器中的剂型,例如连翘散。

(4)膏剂:将药物加入油脂、糖浆等制成的半固体剂型,例如麻黄膏。

(5)浴剂:用于外用泡浴或洗涤的中药制剂,例如艾叶浴剂。

2.配方中药的临床应用往往需要将多种中药配伍使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配方的形式有古方和新方,根据疾病症状和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配伍方式。

四、中药的质量控制1.药材的质量控制(1)药材的外观:包括颜色、气味、纹理等。

(2)药材的理化性质:包括水分含量、灰分、挥发油含量等。

(3)药材的微生物限度:检测药材中的细菌、霉菌等微生物的含量。

(4)药材中的重金属含量:测试药材中是否超过安全标准的重金属含量。

2.制剂的质量控制(1)含量测定:用于测试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2)外观检查:包括颜色、气味、形状等。

(3)溶出度测试:测试制剂在一定时间内溶出有效成分的百分比。

五、中药的药理学作用中药的药理学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产生作用的过程和机制。

常见的中药药理学作用有抗菌、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等。

《中药学》考点总结

《中药学》考点总结

《中药学》考点总结
一、中药基本概念
2、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把药物分解、组合、熬煎炼作成药物的过程,是中药制剂的核心技术,是以药物性状变化为主导,注重药物效果的特点。

3、中药炮制规律:
(1)气镰规律:气镰规律指的是炮制中各种药物所具有的特性,即一些特定药物的增加,可以增强气的作用,减少伤害,例如在熬制中,当参加炮制的药物有肉桂、桃仁、枸杞等温热药物时,可以增强散寒止血的作用;
(2)湿镰规律:湿镰规律指的是炮制中一些特定药物的增加,可以增强湿的作用,以消除热的副作用,例如在清热解毒的炮制中,当参加炮制的药物有生地、茯苓、藿香等湿凉药时,可以调节散热的作用;
(3)润镰规律:润镰规律指的是在炮制中,当参加炮制的药物有玄参、荆芥、黄芩等平凉药物时,可以增强滋润化痰、泻湿的作用。

4、中药炮制的类型:
(1)捣烂:捣烂法是把植物或动物油相关的部位的经磨成粉状的一种方法。

中药学知识点

中药学知识点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本经》)◇作者:不详◇年代:东汉末年◇载药:365种◇版本:原书早佚,明清学者整理◇内容、价值:●记载中药基本理论。

四气五味、有毒●“三品分类法”:上、中、下三品。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总结秦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各药历用不衰,现教材:204种。

两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年代:梁代(公元500年左右)◇载药:730种◇内容、价值:●朱书《本经》,墨书《别录》,小字作注●补充药物理论和操作原则。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各类又分三品。

●首创诸病通用药,80余种疾病。

●总结梁代以前的主要药学成就,综合本草模式初步确立标志。

◆其他本草著作◇《雷公炮炙论》:南朝刘宋-雷斅●300种药物炮制方法。

●第一部药物炮制专著。

●分支学科产生标志。

隋唐时期◆《新修本草》(《唐本草》)◇作者:苏敬、李勣主持,23人参和。

◇年代: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载药:844种。

◇特点、价值:●第一部官修本草(药典)。

●图文并茂,增加药物图谱、图经。

●总结唐代以前药学成就。

●对中外后世药学发展影响深远。

宋金元时期◆《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作者:唐慎微◇年代:1082年◇载药:1558种,增加476种,附方3000余首◇版本:原稿未刊行◇价值:●现存最早最完整本草著作。

●总结宋代以前药学成就。

●首创附列大量方药。

●保存大量本草学史料。

◆药性理论进一步完善:升降浮沉、归经明代◆《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年代:初稿1578年,定稿1592年出版1596年◇载药:1892种,新增374种。

◇内容、体例:52卷,200万字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各论:16部、60类。

◇成就、贡献:●全面总结明代以前药学成就。

●完善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医药科技百科全书。

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

中药学重点知识

中药学重点知识

中药学重点知识中药学总论绪第一章起源与发展《神农本草经》:东汉,365,第1部,上中下三品《本草经集注》:南北朝,XXX,730,XXX写《新修本草》:=《唐本草》,XXXXXX等,84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唐慎微,1558《开宝本草》:宋,983《本草纲目》:明,XXX,1892,集中国16世纪前本草淡能渗湿利尿,第三节升降沉浮XXX升浮,酸苦咸凉沉降。

反映药物作用趋向性升浮: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沉降: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第四节归经药物作用定位概念学大成天下天然科学XXX献《本草纲目拾遗》:清,XXX,921(增716)第二章产地、收罗、贮藏道地药材:确定依据临床疗效是关键第三章炮制第一节目的1.减毒:eg.巴豆去油制霜,附子煎煮成制附子2.增效:eg.蜜制百部增润肺止咳,醋制延胡增止痛3.存:eg.枯燥处置惩罚之肉苁蓉茎含汁半埋沙,黄芪切片干燥4.净:eg.刷枇杷叶背面绒毛切成丝5.好吃:eg.水漂海藻,昆布,紫河车腥味6.类似配伍作用:eg.生地黄酒煎成熟地寒清热凉血温补血滋阴,生首乌泻下通便制首乌专补肝肾第二节经常使用办法XXX:炙:液体辅料拌炒掸:药快入沸水潦过淬:煅红入冷水/液辅料(打铁)第四章感化第五章性能第一节四气寒凉温热平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第二节五味……药性歌酸涩收敛固涩,苦有泄燥之功,甘补和中缓急,辛发散行气血,咸能软坚泄下,以脏腑经络实际为根蒂根基,以所治病证为根据第五节有毒无毒第六章配伍eg……七情:单行:相须,使:增效(并列,主副)相畏,杀:减毒(被动,主动)相恶:减效相反:增毒(十八反,十九畏)第七章用药忌讳十八反药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药歌XXX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XXX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XXX与XXX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XXX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中药学知识点

中药学知识点

中药学知识点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及其制剂的科学,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以下是中药学的一些知识点。

1. 药用植物:中药学关注的主要对象是药用植物。

药用植物是指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部分。

药用植物通过其内含的活性成分起药物作用。

2. 药性分类:中药学中,药物根据其功效、性能和用途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例如,药物可以根据其味道分为五味(辛、酸、甘、苦、咸);根据其性质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性;根据其用途可以分为清热解毒药、滋补药、化湿药等。

3. 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将药用植物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和配制后得到的成品。

中药制剂可以是药片、丸剂、汤剂、调剂、外用药膏等。

制剂的制备过程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4. 药用价值:中药学通过研究和实践,对药用植物的药理作用、化学成分以及适应症进行评估。

这些评估结果可以提供给临床医生和药剂师,用于合理地选择和使用中药。

同时,药用植物还可以通过提取纯化活性成分,用于新药研发。

5. 中药毒理学:中药学也关注中药的毒性和安全性问题。

中药有时会出现不良反应和中毒现象,毒理学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药的安全使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此外,毒理学研究还可以为中药的质量评估提供一些指标和方法。

6.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对药材进行热处理和加工,以改变其性质、增加药效或改善药味。

炮制过程可以包括炒、煮、烘、蒸、晒等方法。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对药材的活性成分进行改变,进一步提高药物的疗效。

7. 中药鉴定:中药学通过对药材的鉴定,确定其品种、质量和真伪。

鉴定方法包括外观鉴定(如色泽、气味、质地等)、显微鉴定(如细胞结构、组织构造等)和化学鉴定(如含量分析、指纹图谱等)。

中药的鉴定能够保证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中药学是一门关于中药的科学,它研究中药的药用植物、药性分类、中药制剂、药用价值、中药毒理学、中药炮制和中药鉴定等方面的知识。

深入了解中药学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学知识点整理

中药学知识点整理

中药学知识点整理总论部分一、五味的作用二、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解表药一、辛温解表药1.麻黄(A)(1)性味归经: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2)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2.桂枝(A)(1)性味归经: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3.紫苏(A)(1)性味归经:辛、温。

归脾、肺经(2)功效: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4.生姜(B)(1)性味归经:辛、微温。

归肺、脾、胃经5.香薷(B)(1)性味归经:辛、微温。

归肺、胃经(2)功效: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6.荆芥(A)(1)性味归经:辛、微温。

归肺、肝经(2)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7.防风(A)(1)性味归经:辛、甘、微温。

归膀胱、肝、脾经8.白芷(A)(1)性味归经:辛、温。

归胃、大肠、肺经(2)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9.细辛(B)(1)性味归经:辛、温。

归心、肺、胃经10.羌活(A)(1)性味归经:辛、苦、温。

归膀胱、肾经(2)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二、辛凉解表药1.薄荷(A)(1)性味归经:辛、凉。

归肺、肝经(2)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2.牛蒡子(A)(1)性味归经:辛、苦、寒。

归肺、胃经(2)功效: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润肠通便3.蝉蜕(B)(1)性味归经:甘、寒。

归肺、肝经4.桑叶(A )(1)性味归经:甘、苦、寒。

归肺、肝经(2)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5.菊花(A )(1)性味归经:甘、苦、微寒。

归肺、肝经6.蔓荆子(C )(1)性味归经:辛、苦、微寒。

归膀胱、肝、胃经 (2)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7.葛根(A )(1)性味归经:甘、凉、辛。

归脾、胃、肺经 (2)功效: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8.柴胡(A )(少阳证)(1)性味归经:辛、苦、微寒。

归肝、胆、肺经(2)功效:解表退热(表证发热,少阳证)、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气虚下陷之脏器下垂)9.升麻(B)(1)性味归经:辛、微甘、微寒。

《中药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学》知识点总结关键信息项:1、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2、中药的炮制:目的、方法及对药性的影响。

3、中药的配伍:七情的含义及应用。

4、中药的用药禁忌:包括十八反、十九畏等。

5、解表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6、清热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7、泻下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8、祛风湿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9、化湿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0、利水渗湿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1、温里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2、理气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3、消食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4、驱虫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5、止血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6、活血化瘀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7、化痰止咳平喘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8、安神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9、平肝息风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20、开窍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21、补虚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22、收涩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1 中药的性能111 四气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性或凉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如黄连、黄芩等;热性或温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寒证,如附子、干姜等。

112 五味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通泄、降泄、清泄、燥湿、坚阴等作用;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113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升浮药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沉降药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等作用。

《中药学》总结归纳

《中药学》总结归纳

中药功效总结第一章解表药(发表药)第一节: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止泻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胡荽发表透疹、开胃消食桱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鹅不食草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解毒第二节:发散风热药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止痒、明目退翳、熄风止痉桑叶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第2章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寒水石清热泻火竹叶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鸭跖草清热泻火、解毒、利水消肿谷精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密蒙花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青葙子清热泻火、明目退翳第二节: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苦豆子清热燥湿、止痛、杀虫三棵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马尾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第三节: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清心利尿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清肝明目野菊花清热解毒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穿心莲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清热止痢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兼解汞毒熊胆清热解毒、熄风止痉、清肝明目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重楼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金荞麦清热解毒、排脓祛瘀、清肺化痰红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止血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鸦胆子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地锦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蚤休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拳参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镇肝熄风大血藤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山慈菇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漏芦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舒经通脉白蔹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止痛四季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敛疮绿豆清热解毒、消暑利水、利尿青果清热解毒、利咽生津锦灯笼清热解毒、利咽化痰、利尿通淋金果榄清热解毒、利咽、止痛木蝴蝶清肺利咽、疏肝和胃委陵菜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翻白草清热解毒、止血、止痢千里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第四节:清热凉血药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玄参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紫草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定惊第五节:清虚热药青蒿清透虚热、凉血骨蒸、解暑、截疟地骨皮凉血退蒸、清肺降火、生津止渴白薇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银柴胡清虚热、除疳热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第三章泻下药第一节:攻下药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芒硝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番泻叶泻下通便芦荟泻下通便、清肝、杀虫第二节:润下药火麻仁润肠通便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松子仁润肠通便、润肺止咳第三节:峻下逐水药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京大戟泻水逐饮、消肿散结芫花泻水逐饮、去痰止咳、杀虫疗疮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巴豆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商陆泻下逐水、消肿散结千金子逐水消肿、破血消瘕、攻毒杀虫第四章祛风湿药第一节:祛风湿散寒药独活祛风湿、止痛、解表威灵仙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哽川乌祛风湿、温经止痛蕲蛇祛风湿、通络、止痉、定惊木瓜舒筋活络、和胃化湿乌梢蛇祛风、通络、止痉、定惊蚕砂祛风湿、和胃化湿伸筋草祛风湿、舒筋活络寻骨风祛风湿、通络止痛松节祛风湿、通络止痛海风藤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路路通祛风活络、利水、通经、下乳青风藤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丁公藤祛风湿、消肿止痛昆明山海棠祛风湿、祛瘀通络、续筋接骨雪上一枝蒿祛风湿、活血止痛第二节:祛风湿清热药秦艽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桑枝祛风湿、利关节豨签草祛风湿、利关节、解毒臭梧桐祛风湿、通经络、平肝海桐皮祛风湿、通络止痛、杀虫止痒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穿山龙祛风湿、活血通络、清肺化痰丝瓜络祛风、通络、活血、解毒化痰雷公藤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老鹳草祛风湿、通经络、清热毒、止泻痢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狗脊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千年健祛风湿、强筋骨、止痹痛雪莲花祛风湿、强筋骨、补肾阳、调经止血鹿衔草祛风湿、强筋骨、止咳、止血石楠叶祛风湿、通经络、益肾气第五章化湿药藿香化湿、解暑、止呕佩兰化湿、解暑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祛风湿、明目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消积、平喘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止呕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草豆蔻燥湿行气、温中止呕草果燥湿温中、除痰截疟第六章利水渗湿药第一节:利水消肿药茯苓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薏苡仁利水消肿、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猪苓利水消肿、渗湿泽泻利水消肿、渗湿、泄热冬瓜皮利水消肿、清热解暑玉米须利水消肿、利湿退黄葫芦利水消肿香加皮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泽漆利水消肿、化痰止咳、解毒散结蝼蛄利水消肿、通淋荠菜利水消肿、明目止血、凉血枳椇子利水消肿、解酒毒第二节:利尿通淋药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清肺清肝滑石利尿通淋、清热解暑、收湿敛疮木通利尿通淋、清心火、通经下乳金钱草除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虎杖利胆退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祛痰止咳地耳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垂盆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通草利尿通淋、通气下乳瞿麦利尿通淋、破血通经萹蓄利尿通淋、杀虫止痒地肤子利尿通淋、清热利湿、止痒海金砂利尿通淋、止痛石苇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冬葵子利水通淋、下乳、润肠灯心草利尿通淋、清心降火、除烦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第三节:利湿退黄药茵陈蒿利湿退黄、解毒疗疮金钱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虎杖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地耳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垂盆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鸡骨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疏肝止痛珍珠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明目、消积第七章温里药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原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丁香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高良姜散寒止痛、温中止呕荜蕟温中散寒、下气止痛荜澄茄温中散寒、行气止痛胡椒温中散寒、下气消痰第八章理气药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枳实破气除痞、化痰消积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沈香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香附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疗癣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檀香行气止痛、散寒调中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荔枝核行气散结、散寒止痛佛手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香橼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玫瑰花疏肝解郁、活血止痛绿萼梅疏肝解郁、和中化痰青木香行气止痛、解毒消肿、僻秽大腹皮行气宽中、利水消肿柿蒂降气止呃刀豆降气止呃、温肾助阳甘松行气止痛、开郁醒脾九香虫理气止痛、温肾助阳婆罗子疏肝解郁、和胃止痛天仙藤理气、祛湿、活血止痛第九章消食药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神曲消食和胃麦芽消食健胃、回乳消胀、疏肝解郁稻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鸡内金消食健胃、涩精止遗、通淋化石谷芽消食健脾鸡矢藤消食健胃、化痰止咳、清热解毒、止痛隔山消消食健胃、理气止痛、催乳阿魏化症散痞、消积、杀虫第十章驱虫药使君子杀虫消积苦楝皮杀虫、疗癣槟榔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南瓜子杀虫鹤草芽杀虫雷丸杀虫消积鹤虱杀虫消积榧子杀虫消积、润肠通便、润肺止咳芜荑杀虫消积第十一章止血药第一节:凉血止血药大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泻火侧柏叶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苎麻根凉血止血、安胎、清热解毒羊蹄凉血止血、解毒杀虫、泻下第二节:化瘀止血药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茜草凉血化瘀止血、通经蒲黄化瘀、止血、利尿花蕊石化瘀止血降香化瘀止血、理气止痛第三节:收敛止血药白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仙鹤草收敛止血、止痢截疟、消积、补虚杀虫紫珠凉血收敛止血、清热解毒棕榈炭收敛止血血余炭收敛止血、化瘀利尿藕节收敛止血檵木收敛止血、清热解毒、止泻第四节:温经止血药艾叶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炮姜温经止血、温中止痛灶心土温中止血、止呕、止泻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第一节:活血止痛药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姜黄活血行气、通经止痛乳香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夏天无活血止痛、舒筋通络、祛风除湿枫香脂活血止痛、止血、解毒、生肌第二节:活血调经药丹参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益母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鸡血藤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泽兰活血调经、祛淤消痈、利水消肿王不留行活血通经、下乳消痈、利尿通淋月季花活血调经、疏肝解郁、消肿解毒凌霄花破血通经、凉血祛风第三节:活血疗伤药马钱子散结消肿、通络止痛土螫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自然铜散瘀止痛、接骨疗伤苏木活血疗伤、祛瘀通经骨碎补活血续伤、补肾强骨血竭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敛疮生肌儿茶活血疗伤、止血生肌、收湿敛疮、清肺化痰刘寄奴破血通经、疗伤止血、散瘀止痛、消食化积第四节:破血消症药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化瘀消肿水蛭破血通经、逐瘀消瘕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虻虫破血逐瘀、散积消瘕斑蟊破血逐瘀、散结消瘕、攻毒蚀疮穿山甲活血消瘕、通经下乳、消肿排脓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第一节:化痰药【一】温化寒痰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散结消肿胆南星清热化痰、熄风定惊禹白附祛风痰、止痉、止痛、解毒散结、燥湿痰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皂荚祛顽痰、通窍开闭、祛风杀虫旋覆花降气行水化痰、降逆止呕白前降气化痰猫爪草化痰散结、解毒消肿第二节:清化热痰药: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通二便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消痈栝蒌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竹沥清热豁痰、定惊利窍天竺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海藻消痰软坚、利水消肿昆布消痰软坚、利水消肿黄药子化痰散结消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咳平喘海蛤壳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尿制酸前胡降气化痰、疏散风热海浮石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尿通淋瓦楞子消痰软坚、化瘀散结、制酸止痛礞石坠痰下气、平肝镇惊胖大海清肺化痰、利咽开音、润肠通便第二节:止咳平喘药苦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灭虱紫菀润肺化痰止咳、宣开肺气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马兜铃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肠消痣枇杷叶清肺止咳、降逆止呕、清胃止渴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止血清肝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矮地茶止咳平喘、清利湿热、活血化瘀白果敛肺化痰定喘、止带缩尿洋金花平喘止咳、麻醉镇痛、止痉华山参温肺祛痰、止咳平喘罗汉果清肺利咽、化痰止咳、润肠通便满山红止咳祛痰平喘胡颓子叶平喘止咳、止血、解毒第十四章安神药第一节:重镇安神药朱砂清心镇惊、安神解毒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琥珀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生肌收敛第二节:养心安神药酸枣仁养心益肝、安神、敛汗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远志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散痈肿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夜交藤养心安神、祛风通络灵芝补气安神、止咳平喘缬草安神、理气、活血止痛首乌藤养血安神、祛风通络第十五章平肝熄风药第一节:平抑肝阳药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牡蛎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收敛固涩代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珍珠母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明目燥湿敛疮紫贝齿平肝潜阳、镇惊安神、清肝明目刺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祛风瘙痒罗布麻平抑肝阳、清热利尿代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生铁落平肝镇惊第二节:息风止痉药羚羊角平肝熄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清肺止咳牛黄化痰开窍、凉肝熄风、清热解毒钩藤清热平肝、息风定惊、凉肝止惊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地龙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全蝎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蜈蚣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僵蚕祛风定惊、化痰散结、祛风止痛珍珠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第十六章(芳香)开窍药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催产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石菖蒲开窍宁神、化湿和胃、宁神益智苏合香开窍醒神、僻秽止痛第十七章补虚药第一节:补气药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党参补脾肺气、补血、生津黄芪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白扁豆补脾和中、化湿甘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太子参补气健脾、生津润肺饴糖补中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蜂蜜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缓急刺五加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绞股蓝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清热解毒红景天健脾益气、清肺止咳、活血化瘀沙棘健脾消食、止咳祛痰、活血化瘀第二节:补阳药鹿茸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鹿角胶温补肝肾、益精血、止血鹿角霜温肾助阳、收敛止血巴戟天补肾助阳、祛风除湿、强筋骨淫羊藿补肾壮阳、祛风除湿、强筋骨补骨脂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益智仁暖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菟丝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降压续断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紫河车补肾益精、养血益气仙茅温肾壮阳、祛寒除湿、强筋骨海狗肾暖肾壮阳、益精补髓海马补肾壮阳、调气活血肉苁蓉补肾助阳、润肠通便、益精血锁阳补肾助阳、润肠通便、益精血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韭子温补肝肾、壮阳固精阳起石温肾壮阳葫芦巴温肾助阳、散寒止痛核桃仁补肾温肺、润肠通便蛤蚧补肺益肾、纳气平喘、助阳益精冬虫夏草补肾益肺、止血化痰紫石英温肾助阳、镇心安神、温肺平喘哈蟆油补肾益精、养阴润肺羊红膻温肾助阳、活血化瘀、养心安神、温肺散寒第三节:补血药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熟地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调经止汗制首乌补益精血、固肾乌须生首乌解毒截疟、润肠通便阿胶补血、滋阴、润肺、止血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楮实子滋肾、清肝、明目、利尿第四节:补阴药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南沙参养阴清肺、清胃生津、补气、化痰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止咳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天冬养阴润燥、清肺生津石斛益胃生津、滋阴清热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玉竹养阴润燥、生津止渴龟甲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固经止血鳖甲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黄精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墨旱莲滋补肝肾、凉血止血女贞子滋补肝肾、乌须明目桑椹滋阴补血、生津润燥黑芝麻补肝肾、润肠燥、益精血明党参润肺化痰、养阴和胃、平肝第十八章收涩药第一节:固表止汗药麻黄根固表止汗浮小麦固表止汗、益气、除热糯稻根须固表止汗、益胃生津、退虚热第二节:敛肺涩肠药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诃子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开音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五倍子敛肺降火、止咳止汗、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收敛止血、收湿敛疮、利咽开音罂粟壳涩肠止泻、敛肺止咳、止痛石榴皮涩肠止泻、杀虫、收敛止血赤石脂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敛疮生肌禹余粮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止带第三节:固精缩尿止带药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桑螵蛸固精缩尿、补肾助阳海螵蛸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莲子固精止带、补脾止泻、益肾养心芡实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止带覆盆子固精缩尿、益肝肾明目金樱子固精缩尿止带、涩肠止泻椿皮清热燥湿、收敛止带、止泻、止血、杀虫刺猬皮固精缩尿、收敛止血、化瘀止痛鸡冠花收敛止带、止血、止痢第十九章涌吐药常山涌吐痰涎、截疟瓜蒂涌吐痰食、祛湿退黄胆矾涌吐痰涎、解毒收湿、祛腐蚀疮第二十章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雄黄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硫磺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白矾解毒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化痰蛇床子杀虫止痒、燥湿、温肾壮阳大风子攻毒杀虫、祛风燥湿土荆皮杀虫、止痒蜂房攻毒杀虫、祛风止痛、止痒大蒜解毒杀虫、消肿、止痢蟾酥解毒、止痛、开窍醒神樟脑除湿杀虫、开窍僻秽、温散止痛木鳖子攻毒疗疮、消肿散结第二十一章拔毒化腐生肌药升药拔毒、化腐砒石外用攻毒杀虫、蚀疮祛腐;内服祛痰平喘、截疟炉甘石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敛疮、生肌铅丹拔毒生肌、杀虫止痒、镇惊、祛痰、截疟硼砂外用清热解毒;内服清肺化痰轻粉外用攻毒杀虫、敛疮、内服逐水通便、退肿。

中药学最全面完整版笔记讲义.doc

中药学最全面完整版笔记讲义.doc

中药功效比较表(一)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 +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紫苏解表散寒解鱼蟹之毒+行气宽中生姜 +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防风 +胜湿止痛,止痉,止泻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藁本 +白芷 +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痈排脓细辛 + +温肺化饮,通窍醒神苍耳子发散风寒,宣通鼻窍,止痛+散风祛湿辛夷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2)发散风热药薄荷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牛蒡子 +宣肺祛痰,清热解毒散肿,滑肠通便蝉蜕 +开音,明目退翳,熄风止痉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桑叶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 +清热解毒柴胡解表,升阳举陷+退热,疏肝解郁,退热截疟升麻 +透疹,清热解毒葛根 +透疹,生津止渴,止泻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二)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止渴+除烦,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知母 +生津润燥,滋阴润燥(肺,胃,肠,肾阴)芦根 +生津,除烦,止呕,清热利尿天花粉+生津,消痈排脓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栀子 +利湿,凉血解毒。

焦栀子凉血止血夏枯草清热泻火,清肝明目,降血压+散结消肿决明子 +润畅通便(2)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上焦),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黄连(中焦) +黄柏(下焦) +退热除蒸,解毒疗疮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止泻白鲜皮 +清热解毒,祛风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明目(3)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连翘 +消肿散结,清心利尿(疮家圣药)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通经下乳紫花地丁 +凉血穿心莲 +凉血,燥湿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板蓝根 +利咽青黛 +清肝泻火,熄风定惊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熊胆清热解毒,熄风止痉,清肝明目射干清热解毒,利咽+祛痰,山豆根 +消肿马勃 +止血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止血,鸦胆子 +截疟,腐蚀赘疣白头翁 +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4)清热凉血药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止血玄参 +泻火解毒,消痈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清透阴分伏热(治无汗骨蒸要药)赤芍 +止痛,清泻肝火紫草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水牛角 +定惊(5) 清虚热药青蒿清虚热,退骨蒸,凉血+解暑,截疟白薇 +利尿通淋,解毒疗疮地骨皮清虚热,退骨蒸+凉血止血,清肺泻火,生津止渴银柴胡 +除疳热胡黄连 +除疳热,清湿热地骨皮退蒸,凉血止血+清泻肺热丹皮 +清热活血胡黄连清热燥湿(下焦)+退虚热,除疳热黄连(中焦)+清心胃实火,清热解毒(三)泻下药(1)攻下药大黄泻下攻击,外用清热消肿+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芒硝 +润燥软坚番泻叶泻下通便+芦荟 +清肝,杀虫(2)润下药火麻仁润畅通便+滋养补虚郁李仁 +利水消肿松子仁 +润肺止咳(3)峻下逐水药甘遂泻水逐饮,通利二便+外用消肿散结,逐经髓痰涎京大戟 +外用消痈散结,泻脏腑水湿莞花 +杀虫疗疮,祛痰止咳牵牛子泻下逐水,通利二便+去积杀虫巴豆 +峻下冷积,祛痰利咽,外用蚀疮(四)祛风湿药(1)祛风湿药独活祛风湿,止痹痛+解表灵仙 +通经络,消骨鲠,行痰水川乌祛风湿,温经散寒止痛(大毒)蕲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有毒木瓜舒经活络,和胃化湿(2)祛风湿热药秦艽祛风湿止痛+通络,退虚热,清虚热防己 +利水消肿豨莶草祛风湿,利关节,清热解毒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雷公藤孕妇忌用,熬1-2小时(3)祛风湿强筋骨五加皮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利尿桑寄生 +养血安胎狗脊 +温补固射,绒毛外用止血(五)化湿药藿香芳香化湿,解暑,发表+和中止呕佩兰 +化内湿苍术燥湿运脾+祛风散寒,发汗解表厚朴 +行气消痰,下气除满砂仁化湿行气,温中(中下二焦)+止泻,安胎豆蔻(中上二焦)+止呕草果燥湿温中,除痰截疟(六)利水渗湿药(1)利水消肿药茯苓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利而兼补,宁心安神薏苡仁 +健脾,利而兼补,除痹,清热排脓猪苓 +泽泻 +泻热香加皮有毒,利尿消肿,祛风湿止痛,强心利尿(2)利尿通淋药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祛痰滑石 +清热解暑,外用收湿敛疮瞿麦利尿通淋+活血通经海金沙 +止尿道痛,利水消肿(包煎)通草 +清肺热,通气下乳石韦 +清肺止咳,凉血止血地肤子 +清热利湿,止痒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逐痹(3)利湿退黄茵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疗疮金钱草 +消肿,利尿通淋虎杖 +活血散瘀止痛,化痰止咳,泻热通便(七)温里药附子补火助阳(脾肾),散寒止痛+回阳救逆肉桂(命火) +温通经脉,引火归原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高良姜 +温中止呕,止痛吴茱萸温中散寒止痛+疏肝下气,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小茴香 +理气和中丁香 +温肾助阳,降逆止呕花椒 +杀虫止痒(八)理气药陈皮行气(升脾肺之气)消滞+燥湿化痰,健脾青皮(降肝胆之气) +疏肝破气,消积化滞枳实(脾胃) +破气除痞,化痰消积佛手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肝胃)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脾)香附 +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肝)乌药 +温肾散寒(肾)沉香 +温中止呕,纳气平喘川楝子行气止痛+清肝火,泻郁热,杀虫,疗癣荔枝核 +驱寒散结薤白行气导滞,通阳散结柿蒂降气止呕(九)消食药山楂消食化积(油腻)健胃+行气散瘀神曲(面食) +和胃,解表麦芽(淀粉) +回乳消胀,疏肝解郁稻芽(淀粉) +开胃莱菔子(气滞)+除胀,降气化痰鸡内金(完谷) +涩精止遗,通淋(十)驱虫药使君子杀虫(蛔虫,蛲虫)+健脾除疳苦楝(蛔虫,钩虫,蛲虫)+疗癣槟榔(绦虫) +行气消积,利水,截疟,缓泻通便雷丸(绦虫) +消积榧子 +消积,润肠通便,润肺止咳(十一)止血药(1)凉血止血药大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利胆退黄,降血压+作用强小蓟 +利尿地榆凉血止血(下焦)+解毒敛疮槐花(肝) +清肝泻火侧柏叶 +收敛止血,化痰止咳,助补肝肾,生发乌发白茅根 +清热利尿,清肺胃热(2)化瘀止血药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补虚强壮茜草 +凉血止血,活血痛经蒲黄 +利尿通淋,活血祛瘀(3)收敛止血药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仙鹤草 +止痢截疟,解毒杀虫,补虚强壮棕榈炭 +止泻止带血余炭 +散瘀止血,利尿(4)温经止血药艾叶温经止血(下焦)+散寒调经,安胎炮姜(中焦)+温中止痛(十二)活血化瘀药(1)活血止痛药川芎活血止痛+行气,祛风延胡索 +行气五灵脂 +化瘀止血(包煎),人参畏五灵脂郁金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性寒)+清心凉血,利胆退黄,解郁姜黄(性温)+通经止痛,外散风寒湿邪行肢臂活血除痹乳香活血止痛,消肿生肌+行气没药 +散血化瘀(2)活血调经药丹参活血调经(性寒)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川芎(性温) +行气,血中气药,祛风止痛,上行头目红花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少用活血,多用破血,长于通利血脉桃仁 +润畅通便,消内痈,止咳平喘益母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牛膝 +通经(祛瘀力强),利水通淋,补肝肾,强筋骨,引火下行鸡血藤 +补血,舒经活络(3)活血疗伤药土鳖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小毒马钱子散结消肿,通络止痛,大毒,0.3~0.6自然铜散瘀止痛,接骨疗伤骨碎补破血续伤,补肾强骨血竭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敛疮(4)破血消癥药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三棱 +水蛭同学通经,逐瘀消癥(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1)温化寒痰药法夏燥湿化痰(脏腑脾胃湿痰),外用消肿止痛+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天南星(经络风痰) +祛风解痉禹白附(祛风痰) +祛风止痉,解毒散结白芥子祛痰(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旋覆花(下气祛痰)+降气行水化痰,降逆止呕(包煎)白前降气化痰,性微温(2)清化热痰药川贝清化热痰,散结消肿+润肺止咳(微寒)浙贝 +(寒)清热瓜蒌清化热痰+润燥化痰,宽胸散结,润畅通便竹茹 +除烦止呕,凉血止血天竺黄 +清心定惊前胡祛痰(降气祛痰)+疏散风热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载药上行,宣肺气通二便海藻消痰软坚,利水消肿+昆布 +黄药子化痰散结消瘿,清热解毒海蛤石清肺化痰,软坚散结(3)止咳平喘药杏仁降气止咳平喘,润畅通便+宣肺降逆,长于宣肺苏子 +降气化痰,长于降气百部润肺下气,化痰止咳+杀虫灭虱紫菀 +长于化痰款冬花 +长于止咳枇杷叶清肺化痰止咳+降逆止呕,上可清肺热降肺气,中可清胃热降胃气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重在泻肺火,兼泻肺中水气,凉血清肝葶苈子 +重在泻肺中水气,痰涎,兼泻大便白果敛肺化痰定喘,止带缩尿(十四)安神药(1)重镇安神朱砂镇惊安神+清心,解毒,忌火煅,毒磁石 +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定喘,无毒龙骨 +平肝潜阳(生用),收涩顾敛(煅用)琥珀 +活血散瘀,利尿通淋,忌火煅(2)养心安神酸枣仁安神(养心安神)+敛汗生津,养心阴,益心肝之血柏子仁(养心安神)+润畅通便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远志 (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交通心肾(十五)平肝熄风药(1)平抑肝阳药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珍珠母 +安神定惊,外用燥湿收敛牡蛎平肝潜阳,镇惊安神,收敛固涩+潜阳补阴,软坚散结,制酸龙骨 +收湿敛疮生肌代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打碎)刺蒺藜 +疏肝解郁,祛风明目,祛风止痒罗布麻 +清热,利尿(2)熄风止痉药羚羊角平肝熄风止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清肺止咳(性寒)钩藤 +清热,定惊(后下)天麻 +祛风通络(性平)牛黄凉肝熄风,清热解毒,化痰开窍(性凉)地龙熄风止痉定惊,无毒力缓+通络,平喘,利尿,清热僵蚕 +祛风止痛止痒,化痰散结全蝎熄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毒+性平蜈蚣 +力猛性燥珍珠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十六)开窍药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催产冰片 +清热止痛,性微寒,宜热痹苏合香 +温通辟秽,止痛石菖蒲 +化湿和胃,宁神益志,豁痰辟秽(十七)补虚药(1)补气药人参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大补元气,安神益智党参 +补血,补益中气太子参 +润肺,性略寒凉(清补之品)西洋参补气生津,养阴,清热(清补之品)黄芪补脾益肺+升阳举陷,益胃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人参 +安神益智,补心,大补元气,生津止渴白术补脾止泻+健脾益气,燥湿利尿,固表止汗,安胎山药 +益气养阴生津,平补肺脾肾,固精止带白扁豆 +健脾和中,化湿,消暑白术燥湿健脾+补脾益不足(虚证),固表止汗,安胎苍术 +运脾泻有余(实证),祛风发汗,明目甘草补脾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大枣 +养血安神,缓和药性蜂蜜 +缓急止痛,润燥,解毒(2)补阳药巴戟天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益精血淫羊藿 +仙茅 +散寒,补火温脾止泻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壮阳,降血压,缩尿续断 +行血脉,止血,疗伤续折补骨脂温肾助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偏脾)益智仁 +温脾开胃摄唾(偏肾)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菟丝子 +止泻,安胎蛤蚧补肾阳,补肺肾定喘咳+益精血冬虫夏草 +平补阴阳,止血化痰紫河车 +益精血,养血补气肉苁蓉温肾阳,益精血,顺畅通便+性平鹿茸补肾阳,强筋骨,益精血,调冲任,托疮毒(3)补血药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散寒止痛,润畅通便,白芍 +柔肝缓急止痛,平抑肝阳,敛阴和营止汗赤芍 +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泻肝火熟地黄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补血养阴,填精益髓(滋腻)制首乌 +收敛固肾生首乌 +截疟解毒,润畅通便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肺(滋腻)龙眼肉补益心神,养血安神(4)补阴药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南沙参 +补气,化痰石斛 +清热麦冬滋阴清肺,润燥生津,润畅通便+滋胃阴,清心除烦(心肺胃)(滋腻性小)天冬 +滋肾阴,清热强(肺肾)(滋腻性大)玉竹养阴润肺止咳+益胃阴,生津(不滋腻恋邪)黄精 +益胃阴,平补肺脾肾,气阴双补百合 +清心安神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旱墨莲 +凉血止血女贞子 +明目,退虚热,乌发龟甲滋阴潜阳熄风,退虚热+益肾健骨,养血补心,固精止血鳖甲 +软坚散结(十八)收涩药(1)固表止汗药麻黄根固表止汗+浮小麦 +益气,除热(2)敛肺涩肠药五味子上敛肺气,下涩肠止泻+涩精,敛汗,滋肾阴宁心安神,生津止渴,五倍子 +涩精,敛汗,降火,收敛止血,收湿敛疮乌梅 +安蛔止痛,炒炭止血,生津止渴,外用消疮诃子 +下气利咽开音肉豆蔻温中行气+涩肠止泻白豆蔻 +芳香化湿,温胃止呕赤石脂涩肠止泻,收敛止血,固崩止带,敛疮生肌(3)固精缩尿止带药桑螵蛸固精缩尿止带+补肾助阳海螵蛸 +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金樱子 +涩肠止泻莲子益肾固精缩尿,健脾止泻止带+养心安神,交通心肾芡实 +除湿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标本兼顾)椿皮清热燥湿,收敛止带,止泻,止血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荆芥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薄荷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牛蒡子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蝉蜕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升麻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葛根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紫草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牛蒡子、升麻、紫草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白芷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细辛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桑叶、菊花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桑叶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菊花、羚羊角、熊胆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秦皮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熊胆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决明子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车前子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药物是石决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珍珠母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专清虚热的药物是银柴胡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知母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牡丹皮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青蒿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地骨皮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胡黄连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秦艽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鳖甲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关木通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穿山甲6.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青蒿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是生何首乌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常山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是槟榔7.安胎——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杜仲、续断、菟丝子、白术、苎麻根、艾叶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气宽中的药物是紫苏既能安胎又能清热燥湿的药物是黄芩既能安胎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砂仁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生、杜仲、续断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的是桑寄生既能安胎又能凉血止血、解毒的药是黄芩、苎麻根既能安胎又能温经止血的药物是艾叶既能安胎又能补气、健脾、止汗的药物是白术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菟丝子8.开窍——郁金、皂荚、麝香、冰片、蟾蜍、苏合香、石菖蒲、牛黄、远志既能开窍又能活血通经的药物是麝香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冰片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石菖蒲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蟾蜍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牛黄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是远志9.杀虫——苦参、贯众、芦荟、牵牛子、花椒、川楝子、苦楝皮、槟榔、百部(皂荚、雷公藤、仙鹤草、使君子、南瓜子、鹤草芽、雷丸)既能杀虫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是贯众既能杀虫又能泻下清肝的药物是芦荟既能杀虫又能逐水去积的药物是牵牛子既能杀虫又能温中止痛的药物是花椒既能杀虫又能疗癣的药物是川楝子、苦楝皮既能杀虫又能行气止痛的药物是川楝子既能杀虫又能消积行气的药物是槟榔既能杀虫又能润肺止咳的药物是百部10.润肠通便——郁李仁、火麻仁、桃仁、当归、瓜蒌(仁)、决明子、(苦)杏仁、苏子、肉豆蔻、生首乌、硫黄、柏子仁、知母、虎杖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郁李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肝明目的药物是决明子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活血祛瘀的药物是当归、桃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药是瓜蒌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止咳平喘的药物是杏仁、苏子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肾阳、益精血的药物是肉苁蓉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调经的药物是当归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解毒截疟的药物是生首乌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阳的药物是肉苁蓉、硫黄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的药物是当归、桃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心安神的药物是柏子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阴的药物是麦冬中药学横向总结•要药•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柴胡•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石膏•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药:夏枯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生地黄•治疗一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治湿热火郁、湿热泻痢之要药:黄连•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龙胆草•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大青叶•治肺痈之要药:鱼腥草•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山豆根•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蚤休•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治疗肠痈之要药:红藤、败酱草•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之要药:大黄•治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芒硝•治疗寒积便秘之要药:巴豆•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威灵仙•久风顽痹、筋脉拘急及吐泻转筋之要药:木瓜•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徐长卿•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桑寄生•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药:五加皮•芳化湿浊的要药:藿香•治湿阻中焦之要药:苍术•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厚朴•湿热淋证之要药:瞿麦•诸淋涩痛之要药:海金沙•治疗膏淋之要药:萆解•治砂淋、石淋之要药:金钱草•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茵陈•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温中散寒之要药:干姜•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肉桂•中寒肝逆或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吴茱萸•胃寒呕逆之要药:丁香•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痰的要药:橘皮•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痞之要药:枳实•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木香•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香附•治胸痹之要药:薤白•止呃之要药:柿蒂•治油腻肉积之要药:山楂•消食运脾之要药:鸡内金•治小儿疳积之要药:使君子•治血热妄行之要药:大蓟•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地榆•安胎之要药:苎麻根•收敛止血之要药:白芨•温经止血之要药:炮姜•血瘀诸痛之要药:五灵脂•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郁金•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虎杖•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益母草•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为妇科之药:丹参•活血调经,祛风止痛,妇科活血调经之药:川芎•散瘀止痛,接骨疗伤,为伤科接骨续筋之药:自然铜•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为外伤科之药:乳香•治湿痰寒痰之要药:半夏•治肺胃气逆之要药:旋复花•治痰热及胸痹之要药:瓜蒌•治新久咳嗽之要药:百部•治疗咳喘之要药:杏仁•治疗“皮里膜外之痰” 之要药:白芥子•治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安、惊悸失眠之要药:朱砂•治肝阳上亢及目疾之要药:石决明•治肝阳、肝风及肝火所致病证之要药:羚羊角•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之要药:钩藤•治肝阳眩晕之要药:天麻•开窍醒神回苏之要药:麝香、冰片•大补元气救脱之要药:人参•肺虚咳嗽、肾虚作喘之要药:蛤蚧•温补肾阳,补督脉、益精血之要药:鹿茸•治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杜仲•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为补血调经之要药:当归•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为补血之要药:熟地黄•补益肝肾之要药:山茱萸•治脾寒泻痛或多涎唾之要药:益智仁•眼科外用之要药:炉甘石•拔毒化腐,为外科之要药:升药•疥疮之要药:硫磺•良药•治热毒血痢之良药:白头翁•治寒湿中阻、脾胃气滞之良药:砂仁•治湿热淋痛之良药:滑石•治乳汁不下及热痹之良药:木通•理气良药:沉香•出血、瘀血诸证之良药:三七•补肝肾、益精血为滋补良药:何首乌•治崩漏带下之良药:乌贼骨•佳品•疏肝解郁之佳品:香附•外用治头虱、体虱之佳品:百部•治心经热盛神昏谵语之佳品:羚羊角•活血通经、止通之佳品:麝香•平补气阴之佳品:山药黄精•阴阳并补之佳品:山茱萸菟丝子•肝肾亏虚胎漏或胎动之佳品:杜仲•肾阳不足、精血亏虚之佳品:蛤蚧•内科补血之佳品:当归•圣药•“呕家圣药”: 生姜•“疮家圣药”: 连翘•通用药•发表散风通用药:荆芥•治风通用药:防风•治痹证通用药:秦艽•经典用语•“风病、疮病、血病为要药”:荆芥•“夏月麻黄”:香薷•“斩关夺门之功”:巴豆•“将军”:大黄•“焦三仙” 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血中之气药”:川芎“头痛不离川芎”(风寒、风热、风湿、血瘀、血虚)•“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之要药”:延胡索•“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活血祛瘀、凉血清心)•“祛瘀生新”:桃仁•“引血、引火下行”:牛膝•“风药中之润剂” 秦艽、荆芥、防风、桑寄生•病证选药•安胎: 紫苏(气滞胎动) 黄芩(胎热胎动) 砂仁(气滞胎动) 苎麻根(胎热、胎漏胎动)竹茹(胎热胎动) 白术(脾虚气弱胎动) 杜仲(肝肾虚亏)桑寄生(肝肾虚亏)续断(肝肾虚亏)菟丝子(肾虚)•鱼蟹中毒: 紫苏,生姜,•破伤风:防风蝉蜕天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蜈蚣•胃寒呕吐:丁香生姜吴茱萸高良姜沉香•胃热呕吐:芦根竹茹枇杷叶胃火牙痛:石膏•阴署证:香薷。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总论一、中药的概念1.“中药”:是指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一部分天然药及其加工品。

2.“草药”:实际也是中药的一部分。

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占多数,所以历来就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3.“本草学”:人们习惯称记载中药的典籍为“本草学”。

中药分类:天然药: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合成药、半合成药:有机药品类、无机药品类、生物制品类二、中药学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三、中药学的内容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劳动创造了医药中药的起源,是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

二、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酒剂、汤剂的发明和应用《诗经》《山海经》三、封建社会中药学的全面发展1.秦汉时期(公元前220年~公元264年)《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书载药365种,根据药物功效分为上、中、下品三类。

上品120种,当时认为有补益作用,无毒,可以久服的药物。

中品120种,能治病补虚,有毒或无毒,酌情使用的药物。

下品125种,能治病多毒,祛邪破积,不可久服的药物。

本书对中药学的贡献:(1)是按药物功效分类的创始。

三品分类法。

(2)所载药物功效大多也都是行之有效的。

如:麻黄治喘、常山截疟,黄连治痢、海藻疗瘿、苦楝子驱虫、当归调血、阿胶止血、乌头止痛、水银疗疥等等。

(3)将当时的用药经验,上升为理论。

提出四气五味、配伍禁忌、“七情合和”在临床的应用规律。

(4)并介绍了中药的产地、采集、炮制、制剂、配伍、禁忌、服法等用药原则问题。

(5)书中介绍了水银、铅丹、雄黄的提炼在世界制药化学史上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6)它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是我国最早的珍贵的药学文献,被奉为医药学的四大典籍著作之一,后世医家,在这一基础上不断补充和发展。

2.两晋南北朝时代(公元265年~580年)《本草经集注》梁代·陶弘景:载药730种《雷公炮炙论》:南朝刘宋时代,雷敩,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中药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学1.发汗解表第一药--麻黄2.上行头面,可止前额.眉棱骨.齿龈疼痛的药物--白芷3.治疗阳虚外感的要药--细辛4.白芷和细辛均治牙痛,白芷偏治牙龈连面颊部肿痛的牙痛;细辛偏治牙髓疼痛或夜间疼痛.5.风热表证,兼咽喉痛,声音嘶哑宜首选--蝉蜕6.呕家圣药--生姜7.夏月麻黄,夏月解表之要药--香薷8.为清热解毒之通用药,治阳性疮疡,为治一切痈肿疔疮的要药--金银花9.疮家圣药--连翘10.白,黄,野菊花的区别: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清热解毒多用野菊花11.为治疗痰热壅肺,发为肺痈,咳吐脓血之要药--鱼腥草12.为治乳痈之要药--蒲公英13.为治肠痈之要药--败酱草14.解除汞毒,为治梅毒的要药--土茯苓15.有将军之号,为治疗热结便秘,壮热神昏,阳明腑实证的要药--大黄16.四个醋制减低毒性的药物--甘遂,京大戟,芫花,商陆17.两个制霜减低毒性的药物--巴豆,千金子18.兼有利尿作用的药物--商陆,牵牛子19.泻下冷积,为寒积便秘的代表物--巴豆20.生大黄泻下力强,酒炙品活血作用好,炭制止血好21.为治疗久风顽痹,筋脉拘急得要药--木瓜22.为治疗湿热淋证的要药--瞿麦23.为治疗诸淋涩痛之要药--海金沙24.为治疗血淋的要药--石韦25.为治疗膏淋的要药--萆解26.为治疗湿热黄疸的要药--茵陈27.既可通淋排石,又能除湿退黄,为排结石之要药--金钱草28.长于疏肝下气,散寒止痛,为治疗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吴茱萸29.为治胃寒呕吐,呃逆之要药--丁香30.为治痰之要药--橘皮31.善通行脾胃之滞气,为行气止痛的要药--木香32."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为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香附33.善通胸中之阳气,散阴寒之凝滞,为治胸痹之要药--薤白34."焦三仙"是指--山楂,神曲,麦芽35.驱蛔虫之要药--使君子,苦楝皮36.能解毒敛疮,为治烫伤之要药--地榆37.具有通淋排石的作用的药物--金钱草,海金沙,石韦38.具有通乳作用的药物--关木通,通草,冬葵子39.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40.补火助阳,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肉桂41.为治肝寒气滞诸证之要药--吴茱萸42.能活血定痛,为伤科之要药--三七43.具有止血不留淤,化瘀而不伤正之特点的药物--三七44.为妇科经产之要药,有"益母"之名的药物--益母草45.利水通淋,引火下行,为身体下部疾病的引经药--牛膝46.活血通乳药--穿山甲,王不留行47.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的药物--延胡索48.能活血又能补血的药物--鸡血藤49.能活血通经,为妇科经产之要药--益母草50.能凉血又能止血的药物--茜草51.伤科接骨续筋的要药--自然铜52."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为--旋覆花53.为治咳喘之要药--苦杏仁54.朱砂最宜治心火亢盛心神不宁,磁石最宜治阴虚阳盛心神不宁55.龙骨为重镇安神的要药56.酸枣仁最宜心肝血虚之失眠,柏子仁及远志最宜治心肾不交之失眠,合欢皮最宜治情志不遂岔怒忧郁之失眠57.为凉肝,镇肝之要药--石决明58.化痰开窍药有--牛黄,远志,石菖蒲59.素有"定风草"之称--天麻60.治疗脾虚慢惊的药物平性药--天麻,全蝎,白僵蚕. 温性药--蜈蚣61.只平肝潜阳的药物--石决明,珍珠母,代赭石,刺蒺藜,牡蛎,龙骨62.只息风止痉的药物有--牛黄,僵蚕,地龙,全蝎,蜈蚣63.既息风止痉又平肝潜阳的药物--天麻,钩藤,羚羊角64.为醒神回苏之要药--麝香65.为治疗气虚欲脱,脉微欲绝之重危证侯的要药--人参66.唯一的一味补气升阳药--黄芪67.为补气健脾的要药--白术68.四味升阳药--升麻,柴胡,葛根发表升阳,黄芪补气升阳69.为治疗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的要药--鹿茸70.为治脾肾阳虚及下元不固之要药--补骨脂71.为治疗肺肾两虚咳喘的药--蛤蚧72.为补益肝肾之要药--熟地黄73.唯一的补血止血药--阿胶74.为治疗阴虚发热的要药--鳖甲75.固表止汗的专用品--麻黄根76.能"上行头目,下入血海"的药物--川芎77.治胸瘰结胸之要药--瓜蒌78.为治疗咳嗽之要药--苦杏仁79.血中之气药,血中圣药--当归80.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81.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82.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83.少阳证之要药:柴胡84.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夏枯草85.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生地黄86.治疗一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87.治肺痈之要药:鱼腥草88.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山豆根89.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90.治疗肠痈之要药:红藤、败酱草91.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之要药:大黄92.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五加皮93.芳化湿浊的要药:藿香94.治湿阻中焦之要药:苍术95.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厚朴96.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茵陈97.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98.温中散寒之要药:干姜99.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肉桂100.胃寒呕逆之要药:丁香101.痰的要药:橘皮102.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木香103.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香附104.治胸痹之要药:薤白105.止呃之要药:柿蒂106.治油腻肉积之要药:山楂107.治血热妄行之要药:大蓟108.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地榆109.安胎之要药:苎麻根110.收敛止血之要药:白芨111.温经止血之要药:炮姜112.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虎杖113.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益母草114.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为妇科之要药:丹参115.活血调经,祛风止痛,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川芎116.伤科接骨续筋之要药:自然铜117.外伤科之要药:乳香118.治痰热及胸痹之要药:瓜蒌119.治新久咳嗽之要药:百部120.治疗咳喘之要药:杏仁121.治疗“皮里膜外之痰”之要药:白芥子122.开窍醒神回苏之要药:麝香、冰片123.补血调经之要药:当归124.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为补血之要药:熟地黄125.补益肝肾之要药:山茱萸126.眼科外用之要药:炉甘石127.拔毒化腐,为外科之要药:升药128.疥疮之要药:硫磺129.治热毒血痢之良药:白头翁130.治湿热淋痛之良药:滑石131.治乳汁不下及热痹之良药:木通132.理气良药:沉香133.疏肝解郁之佳品:香附134.内科补血之佳品:当归135.发表散风通用药:荆芥136.治风通用药:防风137.治痹证通用药:秦艽138.“风病、疮病、血病为要药”:荆芥139.“斩关夺门之功”:巴豆140.“将军”:大黄141.“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142.“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143.“血中之气药”:川芎144.“头痛不离川芎”(风寒、风热、风湿、血瘀、血虚)145.“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之要药”:延胡索146.“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活血祛瘀、凉血清心)147.“祛瘀生新”:桃仁148.“引血、引火下行”:牛膝149.“风药中之润剂”秦艽、荆芥、防风、桑寄生150.安胎: 紫苏(气滞胎动) 黄芩(胎热胎动) 砂仁(气滞胎动) 苎麻根(胎热、胎漏胎动)竹茹(胎热胎动) 白术(脾虚气弱胎动) 杜仲(肝肾虚亏)桑寄生(肝肾虚亏)续断(肝肾虚亏)菟丝子(肾虚)151.鱼蟹中毒: 紫苏,生姜152.阴署证:香薷153.太阳头痛:羌活154.阳明头痛:白芷155.厥阴头痛: 藁本(巅顶头痛)156.鼻渊头痛: 辛夷苍耳子细辛157.引产: 天花粉158.无汗骨蒸:牡丹皮159.有汗骨蒸:地骨皮160.梅毒:土茯苓161.胃癌、食管癌、直肠癌:白花蛇舌草162.肺胃出血:白及163.手足皲裂:白及164.脱发: 侧柏叶(外用)165.排石: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郁金核桃仁166.毒蛇咬伤:紫花地丁蚤休白花蛇舌草穿心莲金钱草半夏167.退虚热:知母黄柏牡丹皮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龟甲鳖甲168.利咽:薄荷牛蒡子板蓝根射干山豆根马勃玄参巴豆牛黄胖大海桔梗169.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浮萍芦根紫草170.升阳举陷:升麻柴胡葛根黄芪171.亡阳证:附子干姜172.失音:诃子桔梗胖大海173.肾不纳气之喘:蛤蚧补骨脂沉香磁石紫河车174.润肠通便: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核桃仁桃仁决明子榧子苏子冬葵子栝楼当归何首乌黑芝麻桑葚肉苁蓉胖大海知母生地黄锁阳杏仁175.烫烧伤:四季青紫珠地榆虎杖侧柏叶176.疟疾:柴胡青蒿草果鸦胆子槟榔何首乌常山177.胸痹:薤白178.通经下乳:路路通关木通通草漏芦王不留行穿山甲冬葵子179.梅毒:土茯苓180.乳痈:蒲公英漏芦丝瓜络远志181.肺痈:鱼腥草薏苡仁栝楼182.肠痈:红藤败酱草牡丹皮络石藤薏苡仁栝楼大黄183.高血脂症:山楂蒲黄姜黄没药184.降血压:杜仲夏枯草决明子青葙子车前子罗布麻地龙青木香大蓟小蓟马兜铃桑白皮荠菜臭梧桐淫羊藿山茱萸稀莶草山楂185.明目退翳:秦皮青葙子密蒙花谷精草蝉蜕熊胆赤芍石决明珍珠母紫贝齿枸杞子木贼186.扩瞳:青葙子187.安蛔止痛:乌梅188.为治疗虚劳内伤第一要药:人参189.是补血滋阴之要药:地黄190.摄唾:益智仁191.白喉:玄参192.倒经:郁金193.豁痰:竹沥194.最为麻疹之专药:牛蒡子升麻195.乌须发:侧柏叶何首乌女贞子196.上半身疼痛,上半身风寒湿痹:羌活197.下半身疼痛,下半身风寒湿痹:独活198.独走厥阴,专攻散结:夏枯草199.专治一切肝胆有余之邪火:龙胆200.寒积便秘之要药:巴豆霜201.截风之要药:蕲蛇202.治虚热之要药,为风药中之润剂:秦艽203.既除无行之湿满,又可消有形之实满,为消除胀满之要药:厚朴204.为醒脾调胃之要药:砂仁205.利水消肿之要药:茯苓206.分清浊而止泻,利小便以实大便:车前子207.五更泄泻之常用药:吴茱萸208.行气止痛之要药,健脾消食之佳品,湿热里急后重之要药:木香209.治风圣药:天麻210.通鼻窍:细辛、苍耳子、白芷、辛夷--鼻渊要药211.祛风胜湿止痛:藁本、防风、羌活、独活、苍耳子212.透疹:升麻、葛根、紫草、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213.清利头目:薄荷、蔓荆子214.利咽透疹:薄荷、牛蒡子、蝉蜕215.发散风热药里有疏肝:薄荷、柴胡216.内风、外风均可祛:天麻、防风、蝉蜕、蕲蛇/乌梢蛇、僵蚕217.生津止渴:葛根、芦根、天花粉218.消肿排脓:白芷、天花粉219.凉血止痢,治疗热毒血痢: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金银花220.凉血+活血:大黄、牡丹皮、丹参、赤芍、紫草、郁金、大蓟、小蓟、茜草222.退虚热十凉血:白薇、地骨皮、青蒿223.解暑:霍香、佩兰、冬瓜皮、青蒿、滑石,白扁豆224.截疟:何首乌、仙鹤草、槟榔、柴胡、鸦胆子、青蒿、草果、雄黄、砒石225.温肺化饮:细辛、干姜226.补火助阳:附子、肉桂、硫磺227.破气:青皮、枳实228.回乳:麦芽、红花229.下乳:路路通、通草、木通、王不留行、穿山甲、漏芦230.治水火烫伤:大黄、地榆、紫草、白及、虎杖、石膏、冰片231.止痢+截疟:鸦胆子、仙鹤草232.利胆退黄:茵陈、郁金233.排脓:桔梗、薏苡仁、白芷、天花粉、穿山甲、鱼腥草、败酱草234.止带药:秦皮、山药、白芷、白果、棕榈炭、金樱子、莲子、海螵蛸、芡实、椿皮235.纳气平喘:蛤蚧、磁石、补骨脂、沉香336.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桑寄生、五加皮、狗脊337.滋补肝肾:女贞子、墨早莲、枸杞子338.补“肺脾”之气:人参、太子参、党参、黄芪339.补“肺脾心”:甘草340.药中国老:甘草341.气阴双补:山药、西洋参、山药、黄精342.消痛:穿山甲、水蛭343.制酸止痛:海螵蛸、海蚧壳、牡蛎344.治头痛药①治太阳经头痛:羌活②治阳明经头痛:白芷、葛根③治少阳经头痛:柴胡、黄芩④治太阴经头痛:苍术⑤治厥阴经头痛:吴茱萸⑥治少阴经头痛:细辛、独活⑦诸经头痛:川芎⑧巅顶头痛:藁本345.治呕吐药①治胃热呕吐:芦根、竹茹②治胃寒呕吐:生姜、半夏③治湿浊呕吐:霍香④治寒湿气滞呕吐:白豆蔻346.治淋药①治热淋:瞿麦②治石淋:金钱草③治血淋:石韦④治膏淋:萆薢⑤治各种淋证,痛甚者:海金沙347.消食药①山楂:消肉食②神曲:消酒食③麦芽:消面食④莱菔子:消食积兼气滞⑤鸡内金:消各种食积348.安神药①养心安神:酸枣仁、柏子仁、莲子②宁心安神:远志、茯苓、酸枣仁③清心安神:朱砂、百合④解郁安神:合欢皮⑤潜阳安神:磁石、龙骨、牡蛎、珍珠母⑥镇静安神:磁石、龙骨、琥珀、珍珠母、朱砂⑦养血安神:大枣、首乌藤、龙眼肉349.寒闭、热闭均可治:麝香①治热闭:冰片②治寒闭:苏合香③治痰闭:远志、石菖蒲④治痰火闭:牛黄350.止血药①补血+活血:当归②补血+止血:阿胶③活血+止血:三七、血竭④活血+止血+止痛:三七⑤凉血+活血+止血:大蓟、小蓟、茜草、大黄⑥活血化瘀药中,既能活血,又能行气的:川芎、郁金、延胡索、姜黄、莪术、三棱351.忌火煅:朱砂、琥珀、雄黄、砒石352.明目退翳:蝉蜕、炉甘石、珍珠母、珍珠353.清热解毒,利咽:射干、山豆根、马勃354.归肝经止痛:①白芍:平肝阳,养血敛阴(止汗) ②赤芍:清肝火,凉血活血355.广谱驱虫中药:苦楝皮356.独归肺经,润肺下气止咳:百部、款冬花、紫菀367.补肾阳,强筋骨:淫羊藿、巴戟天、仙茅368.带“子”养肝明目的中药:菟丝子、沙苑子369.滋补脏腑之阴的药物①肺胃之阴:南沙参、北沙参、玉竹②心肺之阴:百合③心肺胃之阴:麦冬④肺肾之阴:天冬⑤胃肾之阴:石斛370.治痹痛拘挛的要药:伸筋草371.湿热身痛之要药:防己372.眼科要药:夏枯草373.咽喉科要药:马勃374.咽喉肿痛要药:山豆根375.滋阴要药:生地376.积滞便秘:大黄377.水泄:车前子378.湿痰要药:陈皮379.三焦气分之要药:木香380.外伤科要药:乳香381.血瘀诸痛:五灵脂382.妇科血瘀经产疾病:益母草383.肝肾不足常用药:牛膝384.伤科续筋:土鳖虫385.骨伤科:骨碎补续断386.伤科:苏木血竭三七387.痰热惊厥:胆南星388.湿痰止呕:半夏389.风痰:天南星白附子390.内伤久咳和燥痰,热痰:川贝母391.胃热呕逆要腰:竹茹392.咽喉肿痛,声音嘶哑:桔梗393.滋养性安神:酸枣仁394.平肝凉肝要药:石决明395.重症降逆的要药:代赭石396.肝热动风抽搐的要药:羚羊角397.内风之圣药:天麻398.痉挛抽搐要药:全蝎399.醒神回苏:麝香400.拯危救脱:人参401.肾虚腰痛的要药:杜仲402.脾肾阳虚所致五更泄泻的要药:补骨脂403.补血要药:当归熟地黄404.肝脾不和,肝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的胁痛腹痛,四肢挛急疼痛要药:白芍405.阴虚发热,阴虚阳亢,阴虚动风要药:鳖甲406.肝肾不足之两肝涩视物昏花要药:枸杞子407.敛肺固表止汗专用药麻黄根久咳虚喘要药:五味子408.平补阴阳,固精止遗防止元气虚脱要药:山茱萸409.肾虚不固滑脱:桑螵蛸410.儿科驱蛔药:使君子411.脾阳虚脾不统血之出血证的要药:炮姜412.胃寒,脘腹冷痛常用药:高良姜。

《中药学》知识点总结docx(2024)

《中药学》知识点总结docx(2024)

引言: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来源、性质、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与副作用的科学。

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药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展开探讨,包括中药的来源、中药的性质和分类、中药的常用药用部位、中药的性味归经和中药的功效与副作用。

一、中药的来源1.中药的植物来源描述中药主要来自于植物,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等部位。

介绍常见的中草药植物,如人参、黄芪、当归等,并详细阐述其药用部位和主要功效。

2.中药的动物来源介绍中药还可以来自动物,如蜂蜜、牛黄等。

解释这些中药的来源和制备方法,并讨论其药用部位和主要功效。

二、中药的性质和分类1.中药的性质详细解释中药的性质包括温、热、凉、寒、平等。

分析中药性质与人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其适用范围和禁忌症。

2.中药的分类分析中药的分类体系,包括按来源分类、按药性分类、按功能分类等。

介绍每种分类的基本原则和应用范围,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三、中药的常用药用部位1.中药的根部药用介绍常见的中药根部药用,如人参、党参等,并详细阐述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2.中药的茎部药用叙述常见的中药茎部药用,如黄连、竹叶等,并分析其主要药理作用和适应症。

3.中药的叶部药用解释常见的中药叶部药用,如薄荷、柿叶等,并讨论其主要功效和副作用。

4.中药的花部药用分析常见的中药花部药用,如菊花、连翘花等,并详细介绍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5.中药的果实药用论述常见的中药果实药用,如枸杞子、杏仁等,并解释其主要药理作用和适应症。

四、中药的性味归经1.中药的性味分类阐述中药的性味分类,包括五味(苦、甘、辛、酸、咸)和四性(寒、凉、温、热)。

介绍每一种性味的特点以及与人体的相互作用。

2.中药的归经分类详细解释中药的归经分类,包括归肺、归心、归肝、归脾、归肾等。

分析每个归经的主要功能和与中药性味的关系。

五、中药的功效与副作用1.中药的功效详细介绍常见中药的功效,如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等,并解释其药理作用和适应症。

《中药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学》知识点总结《中药学》是一门涵盖了中药材、中药制备、中药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学科。

本文将对该学科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中药材中药材是中药方剂中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决定方剂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来源和性质的不同,中药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

1、植物药:植物药是中药材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草本植物、木本植物、藤本植物等。

常用的植物药有甘草、黄芪、人参、三七、紫草等。

2、动物药:动物药是指来自动物身上的某种组织或分泌物质,如鹿茸、蜂胶、蚕丝等。

常用的动物药有蛤蚧、牛黄、蜈蚣等。

3、矿物药:矿物药是从天然矿石中提炼出来的物质,如石膏、朱砂、雄黄等。

常用的矿物药有磁石、自然铜等。

二、中药制备中药制备是中药应用的前提,其工艺和方法对中药的质量和疗效具有重要影响。

1、传统炮制方法:传统的中药制备方法包括洗净、切片、炒制、煅烧等。

这些方法可以改变中药材的物理性质,提高药物溶解度和吸收效率。

2、现代制药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制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中药制备。

例如,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等,能够更加高效地提取和纯化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

三、中药应用中药应用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采用中药方剂、中药制剂等手段进行治疗和调理。

1、中药方剂:中药方剂是根据中医药学理论,以中药材为原料,经过一定的配比和制备工艺形成的药剂。

中药方剂的疗效取决于药物的选择、剂量、配比以及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状况。

2、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根据不同的治疗需要,将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和纯化,制成相应的剂型。

常见的中药制剂有片剂、胶囊剂、口服液等,具有使用方便、剂量准确、治疗效果显著等优点。

四、中药学在临床的应用中药学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能够治疗多种疾病,包括一些西药无法治疗的疾病。

例如,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中药能够通过调节患者的机体功能,达到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知识点梳理
学习中医,肯定是以大量的记忆为基础的!比如学习中药,记住中药的功效是重中之重,尤其是与众不同的功效,这就是考点!
比如羌活、白芷、藁本,皆有止头痛之功,但分别善治太阳、阳明和巅顶头痛。

比如具有升阳之功的药物有:柴胡、升麻、葛根;但柴胡善疏肝解郁,升麻还可清热解毒,葛根善解肌生津、还可止泻,善治颈项强痛。

比如解表药中具有止血作用的,就是荆芥。

比如既可以解表,又可以除烦的,就是淡豆豉。

因为紫苏有解表散寒、行气宽中的功效,所以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闷的患者首选紫苏。

……
把中药的功效记住,是应对各种中药考题的前提,是轻松顺利通过《中药学》的关键!
只有把中药功效已经牢记了,才谈的到灵活应用,否则其他一切皆无从谈起!
当然,背诵是必需的,也是需要下苦功的!
《中药学》总论:
1.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2. 四气,又称四性(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

3. 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4. 五味的作用:①辛:能行、能散、能润。

②甘: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

③酸:收敛固涩、生津。

④苦:泄热、燥湿、坚阴。

⑤咸: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⑥淡:渗湿、利小便。

⑦涩:收敛固涩。

5. “升降浮沉”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

6.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①四气五味;②质地轻重;③炮制;④配伍。

7. 归经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的或特殊的治疗作用。

如朱砂、远志能治疗心悸失眠,说明它们归心经;桔梗、杏仁能治疗胸闷、咳喘,说明它们归肺经;白芍、钩藤能治疗胁痛抽搐,说明它们归肝经。

8. 确定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脏腑经络理论。

9. 中药的“七情”配伍(尤其是所举得例子,必须牢记!):
①单行——单用一味药物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如独参汤。

②相须——是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

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③相使——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如黄芪补气利水,茯苓利水健脾,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疗效。

大黄泻火通便,芒硝润燥通便,可增强大黄峻下热结,排除燥屎的作用。

④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
除。

⑤相杀——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从不同角度而言的两种提法。

⑥相恶——是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如人参恶莱菔子,即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⑦相反——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

如甘草反甘遂、贝母反乌头等。

10.相须、相使能提高药效(增效);
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减毒);
相恶是药物拮抗作用,抵消或削弱其中一种药物的功效,应尽量避免使用;
相反是药物相互作用,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属于用药禁忌。

11. 十八反:①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②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③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12.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13. 十九畏与“七情”配伍中的“相畏”意义不同,十九畏是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为药物配伍禁忌,相畏是减弱或消除毒副作用,是应当运用的药物配伍。

14. 妊娠用药禁忌:
①禁用药物——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子、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雄黄、砒霜等。

②慎用药物——通经去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

15.中药剂量主要是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用量。

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物之间的比较分量,也称相对剂量。

16. 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5~l0g;部分常用量较大,剂量为15~30g;新鲜药物常用量为30~60g.
17. 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

18. 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法中的所有常见药物举例,一定要记清楚。

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蒲黄及灶心土等——包煎。

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后下。

19. 服药时间:
病在胸膈以上,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
如病在胸膈以下,如胃、肝、肾等脏疾患,则宜饭前服。

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
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
驱虫药、泻下药也宜空腹服;
治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的两小时服用;
安神药宜睡前服;
慢性病定时服;
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

《中药学》个论:1
一、发散风寒药
1.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发汗解表之要药。

常与桂枝相须为用。

常用于风寒表实无汗证。

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

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2.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治风寒表虚有汗证,常与白芍配伍。

外感风寒有汗、无汗均可应用。

3.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闷,用之尤为适宜。

紫苏叶长于发汗解表,紫苏梗长于理气宽中、安胎、解毒。

4.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能解生半夏、生南星和鱼蟹之毒。

5.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素称“夏月之麻黄”。

发汗力强,表虚有汗者忌用。

6.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药性较平和,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或风热表证,均可使用。

不宜久煎。

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

荆芥穗长于祛风。

7.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常与荆芥相须为用。

8.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尤以上半身疼痛更为适宜。

治太阳头痛(后头痛)。

9.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痛要药。

10.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11.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巅顶头痛。

12.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13.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

为鼻渊要药。

本品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

二、发散风热药
1.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2.牛蒡: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散肿。

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3.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还常用治疗小儿夜啼不安。

4.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常与菊花相须为用。

长于清肺润燥,可用于肺热燥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