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
现代汉语被动句研究综述
被动句作为汉语的一种重要句式,早在黎锦熙的《新 著国语文法》(1924)中就有所论述,之后一直是汉语语法 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对它的研究历史长,涉及到的问题多, 而且对各个问题的争议也很大。
一、被动句的范围 王力(1943)认为被动句的主要形式是用“被”字。张志 公(1953)确 定 的 被 动 句 的 范 围 比 较 宽 泛 ,他 把 主 语 是 受 事 ,不 用“ 被 ”字 的 句 子 叫 做“ 自 然 表 明 的 被 动 句 ”,把 含 “挨、遭、受”类词的句子称为“自动形式的被动句”。王还 (1984)认为主语是受事而不用“被”字的被动句在汉语中 比“被”字句要多得多。她认为:被动句与非被动句的区别 在于谓语是叙述性的还是描写性的。如果谓语是叙述性的 就是被动句,如果谓语是描写性的就不是被动句。目前的 研究普遍认为,汉语被动句有以下三种类型 (陆俭明, 2004): (一)有明显标记的被动句,即“被”字句,包括两小类: 1“. NP+ 被 NP+VP”,即“被”带宾语的“被”字句; 2“. NP+ 被 +VP”,即“被”后不带宾语的“被”字句。 (二)准标记被动句,即包含有“给、让、叫”的句子。 (三)无标记被动句,指句中没有任何表示被动意义的 标记性词语的被动句,也是一般所说的无标记受事主语句。 但对这三种类型是否都属于被动句,目前存在着争议。 二、“被”字的词性问题 关于“被”字的词性,汉语语法学界长期争论不休,至 今尚无定论。
“介词说”在我国语言学界影响最大,赵元任《汉语口 语语法》、朱德熙《语法讲义》、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黄 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等都把“被”归入介词。“介词 说”定性简单,容易被人们接受。但其弱点就是不能解释 “被”的悬空问题。
现代汉语被动句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被动句研究综述汉语当中,被动句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句式类型,同时也是备受关注的一类句子。
本文以“现代汉语被动句研究综述”为标题,对近年来被动句进行综合性研究,具体涉及到被动句的构词方式、意义演变及其名义功能等等。
本文旨在为今后更深入系统地研究被动句提供基础及参考。
一、被动句的构词方式被动句的构词方式在汉语当中有三种,即被动态形容词,变形的动词或者句子和原形的被动动词结构。
1.动态形容词:被动态形容词实质上是对以被动动词结构表达的被动形式的便利性的补充。
“被”的词形可以用“被”的形容词来表示,如被弃、被抛弃、被抛弃等。
2. 形的动词或者句子:有些被动语态可以用变形的动词或者句子来表示,如“要……被……”、“被看作……”、“想到被……”等,它们表达的是被动含义。
3.形的被动动词结构:这是最常见的被动句形式,即由被动动词结构所组成。
被动动词结构可以由不定式、分词、动名词等结构构成,这也是被动句最基本的构成形式。
二、被动句的意义演变被动语态的出现将意义的表达从动作的开始变成了动作的结果,从而使被动句表达的意义比原形动词更加具体而丰富。
1. 从动作的施行者转移到动作被施行者:比如“他把房子租了出去”可以表达为“房子被他租了出去”。
2. 从动作的发生到动作的结果:比如“她把它弄坏了”可以表达为“它被她弄坏了”,这样表达的意义可以从动作的发生转变为动作的结果。
3. 从动作的动力转变到动作的结果:比如“天气太热,他把房子窗户关上了”可以表达为“房子的窗户被他关上了”,从而表达出天气使他关上窗户的结果。
三、被动句的名义功能被动句在语言表达上有三种名义功能:强调,扁平化和让步。
1.强调:被动句可以用来强调对动作的作用者,从而更加凸现出动作的重要性。
如“这里的污染被坚决地治理”,强调的是污染的治理工作,而不是污染的存在。
2.平化:被动句有可能将原本构成主谓关系的动作从原形句中抽取出来,从而进行分离,使动作关系更为扁平化。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与现代汉语比较而言,文言中存在以下几类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固定格式。
在文言的翻译中要注意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
如:“鲁迅是绍兴人。
”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
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1.“……者,……也”格式。
“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
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秦,虎狼之国。
小试牛刀把“刘备,天下枭雄”这个句子用所有的“者”和“也”的结构表达一遍。
2.用动词“是”“为”表判断。
如:“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自言本是京城女。
”《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3. 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吾翁即汝翁。
”(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
)《汉书、项籍传》“此则岳阳楼之在观也。
”《岳阳楼记》“吾村十里皆平原。
”《冯婉贞》4. 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
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在动作动词作谓语中心的句子中,施事做主语的就是主动句,如:小张吃完了饭。
小李把饭吃完了。
小陈吃过了。
受事做主语的句子表示被动意义,就是被动句,如:饭被小张吃完了。
饭小李吃完了。
饭吃完了。
汉语的被动句按有无被动形式标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无标志的被动句,或叫意义被动句、概念被动句,如:“饭小李吃完了。
”“饭吃完了。
”另一类就是有标志的被动句,“被”字句就就是有标志的被动句中的典型。
“被”字句就是指在谓语动词前面,用介词“被(给、叫、让)”引出施事或单用“被”的被动句。
它就是受事主语句的一种。
例如:教室被我们打扫干净了。
“被”字句有如下类型:(1)由“被”引进施事,格式就是:受事+被十施事+动词性词语。
如:教室被我们打扫干净了。
许云峰被特务盯上了。
(2)“被”后边施事没有出现,格式就是:受事+被+动词性词语。
由于“被”后边没有宾语,此处的“被”字就是助词。
如:大楼被炸倒了。
课被推迟了。
车子被骑走了。
(3) “被……所”固定格式:受事+被+施事+所+动词性词语。
这种格式一般只在书面语中使用,就是从“为……所”演变而来的,也可以使用“为……所”式或“由……所”式与“受……所”式。
后面的动词多为双音节。
如: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同学们深深地被老人的话所感动,决心好好学习。
她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三十年。
新的软件系统为广大用户所关注。
文学家在阶级社会必受自己的本阶级的阶级意识所支配。
局势的发展就是由各种因素所决定的。
(4)“被(让、叫)……给”固定格式:受事+被+施事+给+动词性词语。
如:突然觉得手被什么东西给划了一下。
我的书被小王给拿走了。
话要让她给听见了,怎么办?花瓶叫她给打碎了一个。
(5)“被……把”格式。
这种句式里的两个受事往往有领属、同一等关系。
如:那年修反帝渠,她被炸药把一条腿给炸掉了。
(“她”与“一条腿”都就是受事,两者有领属关系)她不在村里,叫人家广聚把她撵跑了。
(“她”与“她”就是同一对象的关系)“把”字句有“处置”意义,“被”字句相对地可以说具有“被处置”意义。
从认知语法的角度解读汉语主被动句的差异
摘要: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虽远不如主动句,但作为一种特殊句式,因其和主动句之间存在的差异,使得被动句在某些日常交流的场合下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本文试从认知语法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汉语中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差异。
通过对二者在意象的突显维度和视角维度的对比分析可得知:主动句和被动句不仅仅是句式结构表面的不同,更在于认知者对于特定情景认知过程的不同。
这一结论能够帮助语言使用者更深入的理解汉语中的主动句和被动句。
关键词:认知语法;主动句;被动句,意象,突显,视角一、引言不同的认知过程导致了不同的语言形式,不同的语言形式则反映了不同的认知过程。
在langacker 有关认知语法的三个假设中,他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象。
一个词语的意义不仅是这个词语在人脑中形成的一个“情景”,而且是这一情景形成的具体方式,成为意象。
langacker在讲解意象时列出了意象形成的六个维度:侧面-基础(profile?\base)、详细度(level of specificity)、述谓辖域(predicate scope)、显著度(salience)、识解(construal)及视角(perspective)。
在第一种方式中,谓项的“基础”是指它所涉及的认知域,而“侧面”是指在基础上所突出的部分。
“详细度”是指对某个情节描写的周密完备程度,如:张老师穿了一件新上衣/张老师穿了一件红色的新上衣/张老师穿了一件红色的带拉链的新上衣。
述谓的“辖域”是指其在相关认知域中的覆盖范围。
“显著度”,即“突显”,是指在述谓结构中被突出的显示出来的部分。
“识解”是指对于同一情景,认知者可以有不同的背景假设和期待。
“视角”是指观察事物的角度,它和实体被识解时的客观性、取向性、有利地位和方向性等有关。
接下来,本文就主要从意象的突显维度和视角维度两个方面来详细解释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差异。
二、主动句和被动句的主要区别2.1 认知主体突显对象的不同在认知语法中,常用图形/背景理论来理解意象的突显维度。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古代汉语的句式变化没有现代汉语那么复杂,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如下:1.判断句式文言判断句最显著特点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而是用名词、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其典型句式是:……者,……也。
"者"表提顿,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也"表判断的语气。
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亚父者,范增也。
"者""也"不一定都出现。
如:③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④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者""也"都可不用。
如:⑤刘备天下枭雄。
⑥秦,虎狼之国。
还有在句末连用"者也"表判断的,如:⑦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连用表示加强肯定语气。
"是"作判断词,在汉以后。
如:同窗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2.被动句式文言文的被动句式多是借助介词表被动的(介词"见"、"于"、"为"、"为……所"等)。
如: ①予犹记 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用"被"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③信而见疑。
④吾属今为之虏矣!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竞为秦所灭。
这里需指出"见笑"、"见恕"、"见谅"这类词中的"见"不表被动,而表示对说话人"我"怎样。
如"冀君实或见恕也"。
有些句子的被动意思是以主动句形式出现的,有的称之为"意念被动句",理解时,不要搞错。
如:⑦江都围急。
(江都被围困,形势紧急)⑧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汉语史》被动句的产生及其发展教案.doc
被动句的产生及其发展王力先生《汉语语法史》:“在原始汉语里,被动式是不存在的。
在先秦的古书中,被动式还是很少见的。
汉代以后,被动式逐渐发展起来;唐宋以后,被动式不但更多,而且更多样化;'五四'以后由于受西洋语法的影响,被动式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一)用“于(于)”的被动句式。
实际上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中就已经有被动句出现。
《尚书》、《诗》、《周易》中共有18 例。
(见唐饪明《论先秦汉语被动式的发展》,《中国语文》1985 年第4期)1、甲骨文(有“见”)、金文中(有“于”)的被动句,还有意念上的被动句两种。
例如:①我吏其方?我吏弗其方?(丙69)(我商的使者会被方国所害吗?)②今日王其步,见雨(被雨淋),亡灾?(续六•一0 •四)③鬲易贝于王。
(《鬲尊》)(鬲被王赏赐了贝。
)④保侃母易贝于南宫。
(《保侃母篦》)(保侃母被南宫赏贝易了贝。
)⑤予小子新命于三王。
(《尚书•周书•金滕》)(于省吾认为“言为三王所命也(上例引自刘翔、陈抗等编着《商周古文字读本》语文出版社,1989年9月)2、先秦被动句就已很发达,主要表现为被动句有丰富的形主要有“见”、“于”、“为” “被”等。
(1)用介词“于(于)”、“乎”引进施事者。
这在先秦是最主要的被动方式。
①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诗经•邺风•柏舟》)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③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
(《公羊传•庄公十二年》)④却克伤于矢。
(《左传•成公二年》)⑤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主宰万物而不被除物所役使)但是“于(于)”既可以引进施事者,也可以引进受事者或动作的对象、比较的对象,形式上难以辨别,完全靠语境辨别。
例如: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贾谊列传》)(被)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论语•颜渊》)(向)③逢蒙学射于羿。
(《孟子•离娄下》)(向,跟)■④子贡贤于仲尼。
被动句
被动句一、有标志的被动句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的形式。
例: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动词前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例:渐见移交迫。
(《孔雀东南飞并序》)如需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3.在动词前用“受”来表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句中的受字,含有被动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于。
如果需引出施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4.在动词前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与见不同。
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紧跟着动词。
为是介词,它可以省略宾语紧跟动词,也可以引出动作的施动者。
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5.用“为”引进施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示被动,构成“为…所”形式。
例:为仲卿母所遣。
(《孔雀东南飞并序》)“为…所”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形式,并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
但在古汉语中,为的行为施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成“…为所…”的形式。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6.用介词“被”引出施动者,构成“被+动词”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样。
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二、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思补出。
例:感斯人言。
被……感动(《琵琶行并序》)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被夷灭(《苏武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字句有如下类型:(1)由“被”引进施事,格式是:受事+被十施事+动词性词语。
如:教室被我们打扫干净了。
(2)“被”后边施事没有出现,格式是:受事+被+动词性词语。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知识要点]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用法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和词类活用。
[知识点解说]1、判断句现代汉浯中,主要依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
这种判断形式在文言文中只是个别现象,如“不知木兰是女郎”“同是天涯沦落人”等少数例句。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
常见的形式有两大类。
一是“……者,……也”式及其变体。
所谓“变体”,即单用“者”或“也”。
逗号可以省略不用。
一是用“乃”“为”“则”“即”“诚”“非”“素”等表示判断。
《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捕蛇者说》:非死,则徙尔。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贱人。
2.被动句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表示,还有不含“被”字的“被动句”。
这两种形式在古代汉语中同样存在。
如“忠而被滂”,“兵挫地削”均见《屈原列传》。
但大量的被动句是以下几种形式。
①“……于……”《廉颇蔺相如列传》:而君幸于赵王。
②“……见……”《荆轲刺秦王》: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受……于”《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④“……为……”《促织》: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⑤“为……所……”,“为所”《六国论》: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之积威所劫《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这种“为所”式可看作是“为”后宾语的省略。
3.疑问句现代汉语多借疑问词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表示疑问,还可以借否定词表示,如“您同意不?”古代汉语疑问句的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使用的疑问词和否定副词的具体语言形式却几乎完全不同。
另外,由于标点符号的作用,现代汉语的疑问句,也可以完全不用以上两类虚词。
如:明天要下雨,你还来?但在古代汉语中,由于没有标点助力,这种情况极其少见。
现代汉语被动句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被动句研究综述作者:陈海周海英来源:《双语学习》2018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从被动句的范围、词性、语法意义、结构特点、与“把”字句及其他句式的转换关系等方面对现代汉语被动句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指出了目前被动句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被动句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前瞻性的分析。
关键词:现代汉语;被动句;研究被动句作为汉语的一种重要句式,早在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中就有所论述,之后一直是汉语语法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对它的研究历史长,涉及到的问题多,而且对各个问题的争议也很大。
一、被动句的范围王力(1943)认为被动句的主要形式是用“被”字。
张志公(1953)确定的被动句的范围比较宽泛,他把主语是受事,不用“被”字的句子叫做“自然表明的被动句”,把含“挨、遭、受”类词的句子称为“自动形式的被动句”。
王还(1984)认为主语是受事而不用“被”字的被动句在汉语中比“被”字句要多得多。
她认为:被动句与非被动句的区别在于谓语是叙述性的还是描写性的。
如果谓语是叙述性的就是被动句,如果谓语是描写性的就不是被动句。
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汉语被动句有以下三种类型(陆俭明,2004):(一)有明显标记的被动句,即“被”字句,包括两小类:1.“NP+被NP+VP”,即“被”带宾语的“被”字句;2.“NP+被+VP”,即“被”后不带宾语的“被”字句。
(二)准标记被动句,即包含有“给、让、叫”的句子。
(三)无标记被动句,指句中没有任何表示被动意义的标记性词语的被动句,也是一般所说的无标记受事主语句。
但对这三种类型是否都属于被动句,目前存在着争议。
二、“被”字的词性问题关于“被”字的词性,汉语语法学界长期争论不休,至今尚无定论。
(一)介词说“介词说”在我国语言学界影响最大,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朱德熙《语法讲义》、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等都把“被”归入介词。
“介词说”定性简单,容易被人们接受。
现代汉语被动句研究综述
Company
Logo
2、冯胜利(1997):“管约”理论分析现代汉语被动句
●现代汉语被动句中的“被”是一个动词性成分 ●“管约”理论(GB-Theory)对被动句的分析是:
(1)使动词失去了指派格位的能力。
格位:不是传统语言学的“格”。传统的“格”指名词“形态上的格”。如第一人 称代词“我”有I(主格)、my(领属格)、me(宾格)等形态格。而“格位”是 一种“抽象格”,可理解为用以鉴定句中名词句法功能的一种形式。 (2)“格滤法”迫使宾格非移到主格位置上不能得到格位。 格滤法:在任何句子中,凡是具有语音形式的名词短语都必须附有格位,这个格位 必须由其他成分指派,且这个成分是句法上直接支配名词的中心语,并与名词短语 邻接。
③工具性宾语:赵姨娘被贾母照脸啐了一口唾沫。
④处所宾语:小红被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 ⑤复指性宾语: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 ⑥受事性宾语:谁知竟被老爷看中了你。 ⑦双宾语:好心帮你,却被你说了我一大堆不是。 ⑧结果宾语:不知怎的被人放了一把邪火。
18
Company
Logo
(4)V+补语:
23
Company
Logo
2、冯胜利(1997):“管约”理论分析现代汉语被动句
因此, “Oi …ei”必须以主句主语位置上的NP1为先行词。 张三i被s[Oi s[土匪杀了 ei]] 这样,[ei]就自然而然通过“Oi”为“张三”所系,形成一个三项“同指链”: “张三i …Oi …ei”。其中, Oi和ei 都得到了相应的语意值,避免了“真空运符” 而被删除的危险。
Company
Logo
A段一般是有定的。受事主语一般总是具体的、有限的。
东西被顾客打破了。“东西”是具体的,不是任何“东西”
现代汉语语法——被动句
现代汉语语法——被动句学案博苑12-14 0545现代汉语语法——被动句“用介词“被”或“叫”“让”等引进动作施事的一种句式我们称为被”字句。
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受事。
基本结构:名(受事)+被+名(施事)+动+其它例如: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我们打败敌人)他被公司开除了。
(公司开除他)“被”书面语色彩较浓,口语中常用“叫”“让”;“被”的宾语有时可以不出现,“叫”“让”的宾语则必须出现。
例如:他被老师批评了一顿。
(他被批评了一顿)困难终于被大家克服了。
(困难终于被克服了)(*困难终于叫/让克服了)运用“被”字句要注意以下几点:1、“被”字句和“把”字句一样,动词都是具有处置意义的动词。
能进入“被”字句的动词比“把”字句范围稍大一些,如“看见”“听见”等感觉动词、“知道”“认为”等认知动词等可以进入“被”字句。
例如:那件事让他知道了。
他们俩的话被老王听见了。
但是,表示人体自身部位动作的动词一般不用于“被”字句。
例如:举(手)、抬(头)、踢(腿)、睁(眼)等。
但是却可以用于“把”字句。
*头被他抬了起来。
*手被我高高地举了起来。
他把头抬了起来。
我把手高高地举了起来。
2、“被”字句的主语即受事是确指的。
例如:那封信被李明取走了。
(*一封信被李明取走了)最后一张票被一位老人买去了。
(*一张票被老人买去了)3、“被”字句谓语不能是单个动词,动词后要有其他成分。
例如:他被敌人捆了起来。
(*他被敌人捆)今天忘带伞了,被雨淋了。
(*被雨淋)4、“被”字句多数用于不如意、不愉快的事情,特别是在口语中。
(见上述例句)5、“把/被”句表示否定意义时,否定词应在“把/被”前。
例如:困难没把他们吓倒。
(*把他们吓不倒/把他们没吓倒)小树没被大风刮倒。
(*被大风刮不倒/被大风没刮倒)。
论现代汉语表_难事实现_的被动句_杉村博文
论现代汉语表“难事实现”的被动句大阪外国语大学 杉村博文Abstract In this pa per the autho r offers a detailed descriptio n of the passiv e con-structio ns signifying (something undesirable )"ev entually done ,and discusses the psy-cho logical basis of such a cases-two antithesis (som ething undesired but ev entually done)m ay ma nifest in the same syntactic form ,in the lig ht of functio nal sy ntax and cog nitiv e ling uistics .1.现代汉语被动句的感情色彩和施事为说话人(第一人称)的被动句1.1本文所研究的被动句只限于“被”字后有施事成分的情形,而未将“被”字后没有施事成分的情形包括在内。
“被”字又代表在相同位置上出现的“叫”、“让”和“给”。
1.2现代汉语被动句有一条广为人知的语用限制,即多用来表示不如意的遭遇,它不适合表示希望发生的事情。
因此贬义行为(如:“打人、骗人”等)进入被动句,则其贬义色彩即可得到强化和凸显,由此构成汉语的原型被动句(“遭受句”);中性行为(如:“看见、知道”等)进入被动句,虽不致构成不合格的被动句,但也不能影响被动句的感情色彩使其中性化,反而会受到被动句感情色彩的影响,中性变为贬义,因而也就构成了带有贬义色彩的被动句;褒义行为(如:“[把衣服]洗干净、[把饭]做好”等)进入被动句,则其褒义色彩同被动句的贬义色彩发生矛盾,构成不自然的,甚至不合格的被动句。
①1.3我们认为汉语被动句所包含的负面感情色彩,如“不如意”、“不愉快”等情绪,发自说话人的心理感受。
被字句
摘要:被字句作为汉语句式中的基本句式,尤其独特的类型、特点及作用,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也是留学生最容易出现错误的句式。
关键词:现代汉语;“被”字句;偏误;对外汉语;教学一、被字句的类型(一)被动句与被字句被字句是汉语中特有的句子,以“被”字作标志表示被动的意义。
被字句属于被动句,是受事做主语表示被动的句子。
例如:(1)饭被小王吃了。
(2)饭小王吃完了。
(3)饭吃完了。
被动句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有标记的被动句,被字句是有标记的被动句的典型句式,如例(1):一类是无标记的被动句(意义被动句、概念被动句),如例(2)和例(3):(二)被字句的类型被字句是依靠介词“被”引进谓语动词的动作主体(主要是施事,主动者)于动词前做状语而把动作涉及的对象置于句首的句式,有时“被”字所介引的动作主体也可以不出现。
“叫”“让”“给”等词在表示被动意义时也有同样的作用。
现代汉语中的被字句有如下类型:1.由“被”引进施事,格式是:受事被施事动词短语。
例如:(4)小王被人打伤了。
(5)小王被特务盯上了。
2.“被”后边的施事没有出现,格式是:受事被动词短语。
由于“被”所介引的施事没有出现,此处的“被”是助词,而不是介词。
例如:(6)大楼被炸倒了。
(7)课被推迟了。
3.“被……所”固定格式:受事被施事所动词短语。
这种格式一般只在书面语中使用,是从“为……所”演变而来的,也可以使用“被……所”式或“由……所”式“受……所”式。
例如:(8)同学们深深地被老人的话所感动,决心好好学习。
(9)新的软件系统为广大用户所关注。
(10)局势的发展是由这种因素所决定的。
4.“被……给”固定格式:受事被施事给动词短语。
如:(11)我的书被小王给拿走了。
(12)伤员全被解放军给拉走了。
如果按“被”字(包括其他标志词,让、叫、给等)的词性,被字句也可以分为用介词“被、让、叫、给”将动词的主体(即施事者)置于动作之前,而受事做句子主语,以及将语气词“被、让、叫、给”直接依附于动词之前,表示被动两种类型,可以称之为介词句和助词句。
现代汉语的被动格式(定稿)
现代汉语的被动格式作者:许敏指导老师:岳秀文内容摘要:被动格式是说明主谓语之间施受关系的语法格式,当以受事作陈述的对象时就需要使用被动式。
广义的被动格式包括有标志的被动式和无标志的被动式,狭义的则只指有标志的被动式。
被动格式自古就有,发展至今,现代汉语的被动格式在其具体格式、适用范围和语义色彩上有了更成熟的面貌,特别是当下又有了更新兴的变体“被XX”。
关键词:被动格式;“被”字句;“被XX”近年来“被就业”、“被增长”、“被捐款”等新兴被动格式的出现与流行,使我们被进入“被时代”。
这个时代里,我们发觉被动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种语法语态,它表明了主语与谓语动词的被动关系。
进一步谈及被动格式的概念内涵、分类、发展现状等问题。
我们可知,被动格式是被动语态的具体表达。
在汉语的长河中,无标志的被动句自古就有,东汉时期有标志的被动格式也大大发展,发展至现在,现代汉语的被动格式更加成熟更加完善。
新时代激流奔涌,“被XX”突破了被动格式语法上的构词限制,将被动表达出的不幸、不如意、不愉快的语义色彩在现如今的生活中赋予了更多的情感和意义。
一、现代汉语被动格式的概念(一)被动格式的概念20世纪40年代,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明确提出了“被动式”的概念。
吕叔湘用“被动式”这一名称讨论了被动句,分析了“他被他哥哥骂了一顿”的格局是“起词———(被)主语补词———动词(被动)”。
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中定义被动式为“凡叙述词所表示的行为为主位所遭受者”,如“树叶被风吹跑了”之类。
[1]这是学者们在研究现代汉语被动格式初期明确地指出被动格式的概念。
就称呼而言,关于现代汉语中被动格式的名称界定,各位研究学者各有看法。
王力(1981)、萧斧(1956)、刘世儒(1956)、梁东汉(1960)等先生称之为“被动式”,宋玉柱、范剑华先生称为“被动句”,更多的学者则又以“被”字句代替。
但就其定义而言,则具有了共同点,各位学者都指出了它的被动关系。
被动句
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北京话中典型的被动句是“NP1+被(+NP2)+VP”,“被”是被动标志,与“被”具有相同功能的还有“让”、“叫”、“给”等。
汉语其他方言的被动句有多种形式,被动标志也各有特点。
本文只讨论汉语被动标志及相关句法问题,从汉语方言中的被动标志、被动标志的语义类型、被动标志的交错使用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汉语方言中的被动标志在北京话中,可以用“被”引出施事,“叫、让、给”也有同样的作用,例如:1杯子被他打破了。
/他被捕了。
2杯子叫他打破了。
3杯子让他打破了。
4杯子给他打破了。
/衣服全给淋湿了。
“被”和“给”后头有时不带宾语,“叫”和“让”不带宾语的时候很少,这往往是因为动作的施事不可知或者是不必说出来。
“被、叫、让”还可以跟“给”字配合起来使用,例如:1杯子被他给打破了。
2杯子叫他给打破了。
3杯子让他给打破了。
在一些方言里,“被”、“叫”、“让”、“给”等被动标志相当普遍地使用在被动句中,但意义色彩并不完全一样。
例如山东烟台方言中1用“叫”表示被动,用它构成的被动句式如:1我的茶杯叫人打破了。
2我的茶杯叫人给我打破了。
烟台方言的上述被动句式都只能表示有损害或不愉快、不乐意等负面意义,愉快的、乐意的内容不能用这些句式。
北京话里的“被”字句也跟烟台方言一样,常用来表示不愉快、不乐意的内容,但现在情况有了发展, “被”也常用在带褒扬性质内容的句子里了。
例如:1她被评为“三八”红旗手。
2她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湖北随县话的被动标志用“着”或“尽”、“把到”。
例如:1去寻柴,着人家打了一顿;挖草药,又着蛇咬到了。
(去找柴,被人家打了一顿,挖草药,又被蛇咬了。
)2麦种尽老鼠子吃了。
(麦种被老鼠吃了。
)3衣裳把到老鼠子咬坏了。
(衣服被老鼠咬坏了。
)江苏淮阴话用“给”来兼表被动,读音有变化:“给予”义读,表被动读,如:1茶杯给你惯得了,这下消气了吧? (茶杯被你摔了,这下消气了吧?)2想不到还就他给选上了。
现代汉语中“被”字句的研究
现代汉语中“被”字句的研究摘要:“被”字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最基本的句式,它自身独特的类型、特点及作用使”被”字句的研究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长久以来,众多研究者对”被”字句的研究和分析都是从多个层面进行的。
当然,现代汉语使用中“被”字句的运用也是极为广泛的,它不仅存在于书面语中,还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存在于口语中,这无形中加大了我们对“被”字句研究的兴趣。
本文从现代汉语“被”字句的形成,“被”字句传统与现代的差异等方面来尝试对“被字句”进行研究。
并对“被”字句的发展及特点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总结“被”字句的偏误和规范给它新的定义和理解。
深究“被”字句的语用功能,体验“被”字句和“把”字句的互换智慧。
关键词:“被”字句;发展;特点一、前言在语言学界,不少学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被字句的研究上,有关研究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课题。
按照研究的方向来进行分类,能够划分成四个部分,其中主要是以下几个部分:①现代汉语方言被字句研究。
②现代汉语共同语被字句研究。
③古代汉语被字句研究。
④英汉被字句比较研究。
按照上面这个四个方面来划分,为了能够对当前被字句的使用起到相关基础理论铺垫,本文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现代汉语共同语被字句研究上。
二、“被”字句的特点及发展(一)被动句的特点存在变换关系的几种句型一般是被字句、一般主动宾句以及把字句。
三种能根据实际情景内相互之间进行转换,而变化关系能够找到对应的整齐句型。
我们研究被字句的谓语成分可以得到其中主要是动词。
而对于谓语动词来说,有的能在“被”字后面,有的则不能在“被”字后面。
我们这里主要提出几种无法充当被字句谓语的动词类型。
一共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不及物动词,如前进、死劳动等。
②关系东西,如像、没有、好等。
③一部分心理认知的动词:害怕、后悔、小心等。
(二)发展在现代汉语中,“被”的问题在被字句成为了语法学术界关注的关键性内容,总结起来,一共能够含有下面两种观点:1.两分说“被”字句能够在语法中引起关注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原因就是现代汉语能够分为“NP+被+NP+VP”和“NP+被+VP”。
现代汉语被动句语篇分布计量分析
现代汉语被动句语篇分布计量分析现代汉语被动句包括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
在篇章语义特征和句法语义特征方面均有不同。
有标记被动句负载新信息的能力和及物性一般高于意念被动句。
叙事语体中的前景和背景在篇章语义特征和句法语义特征方面具有相似的特征即前景负载新信息的能力和及物性一般高于背景。
本文重点考察了现代汉语被动句在叙事语体中的分布,采用了语篇分析的方法统计了有标记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在前景和背景中的分布。
得出了叙事语体中前景和背景与现代汉语被动句分布之间的规律:有标记被动句的分布和前景正相关,意念被动句的分布则和背景正相关。
标签:被动句叙事语体前景背景相关分布一、引言一般认为,现代汉语被动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如“县官走去看看,也被金光照得连眼睛也张不开(郭沫若《西湖民间故事》)”。
此类被动句通常用“被、叫、让、给”标记。
第二类是意念被动句,如“那武官见了气得手都发抖,就下令把这根柏树干儿烧掉(郭沫若《西湖民间故事》)”。
这种类型的被动句没有形态标记,通过语义关系确定句子可作被动理解。
对其是否属于被动句的范畴,学界存有争议。
本文将意念被动句纳入现代汉语被动句的范围(宋文辉,2006),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
此外,本文采用了类型学常用的主句和从句概念(刘丹青,2005),文中所说的被动句也只包含做主句的被动小句。
学界大多从句法层面上研究被动句的用法、考察被动句的特征等,但忽略了从篇章信息的角度出发研究被动句的内在特征和分布规律等。
功能主义语言学认为语体通常影响语言形式的选择。
先已有少量通过语体统计比较研究现代汉语被动句的先例。
潘文(2006)研究“被”字句的语体差别,调查范围是书面语体的诸变体。
潘文的研究有很多创新之处,但也有一些不足:第一,缺乏口语材料;第二,没有对不同语体中被动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及其所处语境的特征作详细刻画。
宋文辉等(2007)的研究考察了现代汉语被动句在会话、小说、新闻、学术四种语体中的分布。
文言被动句
文言被动句【概念点】被动句【定义】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子,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类型】(1)文言被动句(2)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实例】( 1 )教室被.我们打扫干净了。
( 2 )花瓶叫.她给打碎了一个。
( 3 )他让.小梁叫走了。
(4)车子被骑走了。
.(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过秦论》)[ 译文:皇帝自己死在了人家手上,被天下人嘲笑。
]【概念点】文言被动句【定义】古汉语的被动句式一般不用“被” 字表示,而用下列方式表达,译时一律改为“被”字句。
【类型】(1)有标志文言被动句(2)无标志文言被动句【概念点】有标志文言被动句(四字两式:“于”、“见”、“为”、“被”;“见⋯⋯于” 、“为⋯⋯所”)【标志】 1.“于”: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
【关键特征】关键在于看介词“于”引进的宾语是否是动作的主动者,如果是主动者便可将句子定为被动句,反之则不是被动句。
【实例】(1)郤克伤于.矢。
(《左传·成公二年》[ 译文:郤克被箭射伤。
](2)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盐铁论·险固》[ 译文:所以有准备就能控制别人,无准备就被人控制。
](3)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分,职分。
)[ 译文:楚怀王因为不知道怎样才算是忠臣,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
](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劳心者治理别人,劳力者被别人治理。
]【辨析】“于”字是一个功能很广泛的介词,除了表被动,还可以表时间、处所、对象、比较。
表被动时,动词后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
(1)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南辱于楚.。
(《孟子·梁惠王上》) [ 译文:等到寡人在位,在东方被齐国打败,大儿子也战死了⋯⋯在南方又被楚国侮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
在动作动词作谓语中心的句子中,施事做主语的是主动句,如:
小张吃完了饭。
小李把饭吃完了。
小陈吃过了。
受事做主语的句子表示被动意义,是被动句,如:
饭被小张吃完了。
饭小李吃完了。
饭吃完了。
汉语的被动句按有无被动形式标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标志的被动句,或叫意义被动句、概念被动句,如:“饭小李吃完了。
”“饭吃完了。
”另一类是有标志的被动句,“被”字句就是有标志的被动句中的典型。
“被”字句是指在谓语动词前面,用介词“被(给、叫、让)”引出施事或单用“被”的被动句。
它是受事主语句的一种。
例如:
教室被我们打扫干净了。
“被”字句有如下类型:
(1)由“被”引进施事,格式是:受事+被十施事+动词性词语。
如:
教室被我们打扫干净了。
许云峰被特务盯上了。
(2)“被”后边施事没有出现,格式是:受事+被+动词性词语。
由于“被”后边没有宾语,此处的“被”字是助词。
如:
大楼被炸倒了。
课被推迟了。
车子被骑走了。
(3)“被……所”固定格式:受事+被+施事+所+动词性词语。
这种格式一般只在书面语中使用,是从“为……所”演变而来的,也可以使用“为……所”式或“由……所”式和“受……所”式。
后面的动词多为双音节。
如:
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同学们深深地被老人的话所感动,决心好好学习。
她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三十年。
新的软件系统为广大用户所关注。
文学家在阶级社会必受自己的本阶级的阶级意识所支配。
局势的发展是由各种因素所决定的。
(4)“被(让、叫)……给”固定格式:受事+被+施事+给+动词性词语。
如:突然觉得手被什么东西给划了一下。
我的书被小王给拿走了。
话要让他给听见了,怎么办?
花瓶叫她给打碎了一个。
(5)“被……把”格式。
这种句式里的两个受事往往有领属、同一等关系。
如:那年修反帝渠,他被炸药把一条腿给炸掉了。
(“他”和“一条腿”都是受事,两者有领属关系)
他不在村里,叫人家广聚把他撵跑了。
(“他”和“他”是同一对象的关系)
“把”字句有“处置”意义,“被”字句相对地可以说具有“被处置”意义。
即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在意念上是受动者,被谓语动词代表的动作所处置,处置行为来源于“被”字的后置成分,处置的后果使得主语事物有了某种结果,发生某种变化,或处于某种
状态,有了某种经历,谓语部分的复杂性就是要体现这些处置的后果。
主语的这种被处置意义对主语来说往往是不如意或不企望的,这就致使“被”字句的表意一般是不如意、不希望的事情。
如:
他的手被菜刀切破了。
小王被雪滑倒了。
小李被骗了。
有的“被”字句表示的不如意、不企望的意思是针对主语的,如上例。
可也有“被”字句表示的不如意、不企望的意思不是针对主语的,而是有针对说话者、针对某种关系,或无法明指的。
如:
好苗子都被北京、上海的运动队挑走了。
(对说话者来说是不如意的)
教室的玻璃被风刮掉了。
(对说话者来说是不如意的)
钱被偷走了。
(对钱的所属者来说是不如意的)
本市许多道路被洪水冲垮。
(无法明说对谁是不如意的,但事件本身确实不如人意)
表示“不如意”的”被”字句是多数,可近几十年来,书面语里的“被”字句使用范围扩大了,也有少数句子是中性的,甚至带有如意、高兴的色彩。
如:小刚被调走了。
(中性的)
王玲被吸收入党了。
(愉快的)
孩子被逗乐了。
(愉快的)
猴子被耍了一顿。
(难说愉快不愉快)
他被人从洪水中救了上来。
(愉快的、如意的)
下列一些没有明显状态变化的“被”字句也很难说是如意的还是不如意的:
快餐逐渐被中国人喜爱。
这样的作品很难被人理解和欣赏。
这本书被重印了。
“地”常被写成“的”。
可见,现代汉语中多数“被”字句有不如意、不愉快的感情色彩;但,中性的或表示如意的、愉快的“被”字句在现代汉语中也是存在的。
如同“把”字句一样,“被”字句也不能由任何主动句变换而成,也有自己的构成和应用条件:
(1)动词一般是有处置性的,跟“把”字句里的动词差不多。
能进入“被”字句谓语部分的动词一般不能是简单形式。
动词后面多有补语或别的成分。
如果只用一个双音动词,前面就要有能愿动词、时间词语、否定副词等状语。
例如:他们没有被土匪收买。
(前面有否定副词)
孩子们一定会被感动。
(前面有副词、能愿动词)
风浪中行船的人随时会被风浪吞噬。
(前面有时间副词、能愿动词)
病人被他们不负责任地往地上一丢。
(前有状语)
他被老板看中了。
(后有动态助词)
他被打伤了。
(后有补语和动态助词)
小王被骂了一顿。
(后有动态助词和补语)
地里被种上了粮食。
(后有宾语)
孩子被老师喊走了一个。
(后有补语、动态助词、宾语)
进入“被”字句的动词比“把”字句宽泛些,像部分心理动词、认知动词等也可以进入“被”字句的谓语部分。
如:
他的意图竟被我们感觉到了。
他的行踪被特务知道了。
但也不是所有的心理认知动词都能进入“被”字句充当述语,如“怕”、“希望”、“害怕”、“主张”、“觉得”等就不能进入。
综合起来看,不能进入“被”字句的动词有:关系动词:是、有、没有、像、姓、等于、属于、意味着等;
助动词:能、会、可以、应、应该等;
趋向动词:来、起来、出、进来、上来等;
部分心理认知动词:懂得、怕、生怕、后悔、小心、妄想等;
不及物动词:生活、劳动、前进、死、旅行、病、落、出现、消失、发生等
非动作性的及物动词:敢于、勇于、从事、懒得、免得、乐得、乐于、生于、加以、给予、给以、适合、符合、备有、依从、遭受、遭、予以等。
(2)主语所表示的受事一般必须是确定的。
“被”字句的主语要求具有有定性,这点和“把”字的后置成分要求具有有定性是相同的。
就是要求主语必须是交际双方共知的或说话者假定双方共知的事物,有的有指示代词修饰,有的有其他修饰语,有的是专有名称,有的是周遍性事物。
如:
那些学生被老师批评了一顿。
迟到的学生都被老师叫去了。
小郭被老师给喊走了。
所有的学生都被放回家了。
即使没有有定标志,在具体交际中也是确知的某一事物或某些事物,如“手电被儿子拿走了”的“手电”一定是确定的“手电”,而不是泛指的。
当然,在实际语用环境中,也存在由不确定的事物做“被”字句的主语的情况,如:
她一推开门,发现一个人已被警察按倒在地。
开学后,有一名同学被开除了。
星期天他收拾厨房时,一只茶杯被他打碎了。
这三个句子,第一句的“被”字式做了“发现”的宾语,“发觉”、“看见”、“见”、“预知”等动词后的宾语中的“被”字式的主语可以是无定的;第二句是在“有”字的后面,“被”
字句的主语实际上是兼语,兼语可以是无定的;第三句的主语“一只茶杯”实际上是确指厨房里的某一个“茶杯”。
可见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有条件的。
(3)能愿动词和表否定、时间等的副词只能置于“被”字前。
例如:
这事可能被人发现了。
我们决不能被洪水吓倒。
大家的意见〔已经〕被领导采纳了。
他〔也许〕让小梁叫走了。
说“被”字句的主语表示受事,正如说“把”字句里的介引成分表受事一样,都是就最常见的情况说的,其实其中也有表间接受事的。
例如:
箱子上被孩子们捆了两道绳子。
(主语“箱子上”是处所)
他被大蒜吃得满嘴臭气。
(主语“他”是施事、“被”的宾语“大蒜”是受事)
绳子被他们捆箱子上了。
(主语“绳子”是工具)
那块布被他给做成了一套西装。
(主语“那块布”是材料)
上几例以及“他被小说迷住了”、“他被孩子的学费愁死了”等句子中的主语就是表间接受事的。
不过,绝大多数“被”字句还是直接体现了施事和受事的关系。
“被”字句跟“把”字句、一般主动宾句有变换关系。
如:
我们打败了对手(主—动—宾)—我们把对手打败了(主/施—状/把+受—动)
—对手被我们打败了(主/受—状/被+施—动)。
跟“把”字句一样,“被”字句的信息焦点一般也在句末。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