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燃烧的条件实验

初中化学燃烧的条件实验

初中化学燃烧的条件实验
初中化学燃烧的条件实验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1. 准备实验材料:取适量MnO2于广口瓶,用注射器取5ml双氧水,连接好制氧装置。

2. 设定实验组:取带气球的具支试管倒入适量热水,再取一小块绿豆粒般大小的白磷放入具支试管中,放入大烧杯左边。

3. 设定对照组:另取一支干燥试管放入一小块绿豆粒般大小的红磷,塞上带气球橡皮塞,放入大烧杯右边,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 实验操作:将制氧装置和具支试管连接,缓缓推动注射器活塞通入氧气,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5. 实验现象分析:干燥试管中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具支试管里热水中白磷不燃烧,通氧气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燃烧的条件,增强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化学实验报告铁丝燃烧

化学实验报告铁丝燃烧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铁丝燃烧的条件。

2. 观察铁丝燃烧的现象,探究燃烧产物的性质。

3. 学习使用酒精灯进行实验操作。

二、实验原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Fe3O4)。

燃烧过程中,铁丝表面温度升高,氧气与铁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热和光。

三、实验器材1. 铁丝(直径约0.5mm)2. 酒精灯3. 火柴4. 烧杯(盛放氧气)5. 滴管6. 玻璃片7. 纸巾8. 实验记录本四、实验步骤1. 将铁丝剪成长约10cm的小段,用砂纸打磨表面,去除氧化层。

2. 将烧杯内盛满氧气,用滴管向烧杯内滴入少量水,以防止铁丝燃烧时溅出。

3. 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将火焰调至微红色。

4. 将打磨好的铁丝一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另一端悬空,使其与酒精灯火焰保持一定距离。

5. 观察铁丝燃烧现象,记录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颜色、气味、火焰形状等。

6. 用玻璃片收集燃烧产生的固体产物,待冷却后进行称量。

7. 将收集到的固体产物用稀盐酸溶解,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8. 实验结束后,清理实验器材,整理实验场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表面温度升高,产生明亮的火花,并逐渐变为红色,最终变为黑色。

2. 燃烧过程中,铁丝周围产生大量热量,使空气中的氧气迅速消耗,导致火焰逐渐减弱。

3. 燃烧产物为黑色固体,经称量,质量约为0.3g。

4. 将黑色固体用稀盐酸溶解后,溶液呈黄色,说明产物中含有铁离子。

六、实验结论1.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Fe3O4)。

2. 燃烧过程中,铁丝表面温度升高,氧气与铁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热和光。

3. 实验结果表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燃烧产物为黑色固体,含有铁离子。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火灾事故。

2. 铁丝加热时,避免火焰过大,以免造成铁丝熔化。

3.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器材,整理实验场地。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了解了铁丝燃烧的条件和产物性质。

木柴燃烧测试实验报告(3篇)

木柴燃烧测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木柴燃烧的基本原理。

2. 探究木柴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物质。

3. 分析木柴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木柴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主要成分是碳、氢、氧等元素。

在燃烧过程中,木柴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气、灰烬等物质。

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燃烧现象、分析生成物,了解木柴燃烧的原理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木柴(干燥、质量约50g)2. 烧杯(100ml)3. 铁夹(2个)4. 酒精灯5. 火柴6. 干净的玻璃片7. 澄清石灰水8. 滤纸9. 秒表10. 记录本四、实验步骤1. 将木柴切成约1cm厚的片状,用滤纸擦拭干净。

2. 用铁夹夹住木柴,将其放在酒精灯的上方。

3. 点燃酒精灯,使木柴开始燃烧。

4. 观察木柴燃烧的现象,记录燃烧过程中的颜色、气味、火焰形状等。

5. 用烧杯收集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用秒表记录收集时间。

6. 将燃烧后的木灰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7. 用玻璃片收集燃烧产生的烟雾,观察其颜色、气味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木柴燃烧现象:木柴燃烧时,火焰呈黄色,伴有蓝色火焰。

燃烧过程中,木柴表面逐渐变黑,有少量灰烬产生。

燃烧过程中,产生明显的气味,可能是焦油和酚类物质。

2. 澄清石灰水实验:将燃烧后的木灰加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木柴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

3. 烟雾观察:燃烧产生的烟雾呈白色,有轻微的气味。

六、实验结论1. 木柴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主要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气、灰烬等物质。

2. 木柴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雾对环境有一定影响,可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3. 澄清石灰水实验表明,木柴燃烧确实产生了二氧化碳。

七、实验讨论1. 木柴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雾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建议在燃烧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如通风、使用烟囱等,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 木柴燃烧产生的灰烬中可能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应妥善处理,避免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

铁粉燃烧分析实验报告(3篇)

铁粉燃烧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铁粉燃烧的原理和过程。

2. 掌握铁粉燃烧实验的操作步骤。

3. 分析铁粉燃烧产物的成分。

二、实验原理铁粉燃烧是指铁粉在氧气或空气中与氧气发生剧烈氧化反应,生成氧化铁的过程。

实验过程中,铁粉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产生大量的热和光,同时生成黑色固体氧化铁。

实验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酒精灯、磁铁、镊子、烧杯、燃烧匙、集气瓶、澄清石灰水、滤纸、氯化铁浓溶液、稀硫酸、天平。

2. 材料:铁粉、氧气、氮气、氢气。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将酒精灯、磁铁、镊子、烧杯、燃烧匙、集气瓶、澄清石灰水、滤纸、氯化铁浓溶液、稀硫酸等实验器材准备齐全。

2. 称量铁粉:用天平称取适量的铁粉,记录质量。

3. 燃烧铁粉:将铁粉放入燃烧匙中,用酒精灯加热至铁粉燃烧。

观察铁粉燃烧的现象,记录燃烧过程中的颜色变化、火焰形状等。

4. 收集产物:将燃烧产生的黑色固体收集在集气瓶中。

5. 分析产物:用磁铁靠近集气瓶,观察黑色固体是否被磁铁吸引。

将产物分为三份,分别进行以下实验:(1)稀硫酸实验:取少量黑色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记录是否有气泡产生。

(2)磁铁实验:用磁铁靠近产物,观察是否有铁粉被磁铁吸引。

(3)燃烧实验:将产物放在燃烧匙中,点燃。

观察产物燃烧现象,记录颜色变化。

6. 分析结果: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铁粉燃烧产物的成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铁粉燃烧过程中,观察到铁粉由红热变为亮红色,随后生成黑色固体。

2. 稀硫酸实验中,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产生气泡,说明产物中含有铁。

3. 磁铁实验中,产物被磁铁吸引,进一步证明产物中含有铁。

4. 燃烧实验中,产物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说明产物中含有碳。

六、实验结论1. 铁粉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铁。

2. 铁粉燃烧产物中含有铁和碳。

3. 铁粉燃烧实验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铁粉燃烧的温度?答:通过调整酒精灯的火焰大小和燃烧匙与酒精灯的距离来控制铁粉燃烧的温度。

燃烧条件的实验报告

燃烧条件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燃烧发生的必要条件。

2. 分析燃烧过程中氧气、温度和可燃物之间的关系。

3. 通过实验验证燃烧三要素:氧气、可燃物和温度的相互影响。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指可燃物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并释放出热能和光能的过程。

燃烧的发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的温度。

本实验通过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氧气、温度和可燃物对燃烧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木条、火柴、蜡烛、酒精、砂纸、试管、酒精灯、集气瓶、烧杯、水、玻璃棒等。

2. 实验仪器:酒精灯、集气瓶、烧杯、玻璃棒、天平、温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探究氧气对燃烧的影响(1)将一根木条点燃,放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

(2)将集气瓶中的氧气抽空,再次将点燃的木条放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

2. 实验二:探究温度对燃烧的影响(1)点燃蜡烛,将蜡烛放在试管中,观察蜡烛燃烧情况。

(2)用玻璃棒蘸取少量酒精,滴在蜡烛火焰上,观察蜡烛燃烧情况。

3. 实验三:探究可燃物对燃烧的影响(1)将火柴点燃,放入烧杯中,观察火柴燃烧情况。

(2)用砂纸将木条表面摩擦,使其表面粗糙,点燃木条,放入烧杯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当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抽空后,木条无法燃烧。

这说明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之一。

2. 实验二:蜡烛在试管中燃烧,当酒精滴在蜡烛火焰上时,火焰变得更旺。

这说明温度对燃烧有显著影响。

3. 实验三:火柴在烧杯中燃烧,而摩擦后的木条燃烧得更旺。

这说明可燃物的性质对燃烧有影响。

六、实验结论1. 燃烧的发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的温度。

2. 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之一,氧气充足时,燃烧更旺。

3. 温度对燃烧有显著影响,温度越高,燃烧越旺。

4. 可燃物的性质对燃烧有影响,可燃物越易燃,燃烧越旺。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火灾事故发生。

2.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中考理化实验报告

中考理化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目的:1. 了解物质燃烧的基本条件。

2. 通过实验验证燃烧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温度。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实验器材:1. 铝制烧杯2. 橡皮筋3. 火柴4. 氧气瓶5. 铝片6. 玻璃片7. 温度计8. 秒表9. 记录纸10. 实验记录表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铝片、橡皮筋、火柴、氧气瓶等放置在实验桌上。

2. 在铝片上用橡皮筋固定一根火柴,使火柴头朝上。

3. 将铝片放入铝制烧杯中,用玻璃片盖住烧杯口,确保烧杯内充满氧气。

4. 用温度计测量烧杯内的温度,记录数据。

5. 点燃火柴,观察火柴是否燃烧。

6. 记录火柴燃烧的时间,以及燃烧过程中烧杯内温度的变化。

7. 重复步骤4-6,分别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

8.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1. 在温度为25℃时,火柴未能燃烧。

2. 在温度为40℃时,火柴能够燃烧,燃烧时间为10秒。

3. 在温度为60℃时,火柴燃烧时间为15秒。

4. 在温度为80℃时,火柴燃烧时间为20秒。

实验分析:1. 通过实验可知,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温度。

2. 在实验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火柴燃烧时间也随之增加,说明温度越高,燃烧越充分。

3. 在温度较低时,火柴未能燃烧,说明温度是燃烧的必要条件之一。

实验结论:1. 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温度。

2. 温度越高,燃烧越充分。

3. 实验过程中,火柴燃烧时间与温度呈正相关。

实验反思:1. 本次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2. 在实验过程中,要准确记录实验数据,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 通过本次实验,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对燃烧条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探究了物质燃烧的条件,通过实验验证了燃烧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温度。

实验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火柴燃烧时间也随之增加,说明温度越高,燃烧越充分。

燃烧的原理实验报告(3篇)

燃烧的原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包括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等。

2. 掌握燃烧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3. 通过实验观察燃烧现象,加深对燃烧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指可燃物质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放热反应的过程。

燃烧的必要条件包括:1. 可燃物质:具有可燃性的物质,如木材、纸张、汽油等。

2. 氧气:助燃剂,通常指空气中的氧气。

3. 热量:点燃可燃物质,使其达到着火点。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可燃物 + 氧气→ 燃烧产物 + 热量三、实验用品1. 可燃物质:木材、纸张、汽油等。

2. 氧气:空气。

3. 热源:酒精灯、打火机等。

4.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温度计、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 取一定量的可燃物质,放入烧杯中。

2. 用酒精灯或打火机点燃可燃物质,观察燃烧现象。

3. 记录燃烧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观察燃烧产物的颜色、状态等。

4. 对燃烧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如测定燃烧产物的质量、热量等。

5.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燃烧原理。

五、实验现象1. 燃烧时,可燃物质发出火焰,并伴有热量释放。

2. 燃烧产物有气体、液体和固体,其颜色、状态等因可燃物质不同而异。

3. 燃烧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直至可燃物质完全燃烧。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2. 燃烧产物的颜色、状态等因可燃物质不同而异。

例如,木材燃烧产生烟雾和灰烬,汽油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和少量水。

3. 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燃烧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直至可燃物质完全燃烧。

七、实验结论1. 燃烧是可燃物质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放热反应的过程。

2. 燃烧的必要条件包括可燃物质、氧气和热量。

3.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9.探究物质燃烧条件实验报告

9.探究物质燃烧条件实验报告

探究物质燃烧条件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日期
【问题和建议】
1、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怎样看这一问题?
2、如果把实验室2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片换成木屑和煤粉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连接中考】
1.森林着火,消防队员开辟“防火隔离带”的目的在于()
A.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B.隔离空气
C.隔离可燃物
D.开辟运水的道路
2.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3、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A.隔绝空气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4.恰当的安全措施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C.高层住房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D.煤气泄露,立即打开排气扇的电源开关
5、2012年5月18日开始,伦敦奥运圣火只在英国境内传递。

采集圣火的唯一方式是在奥林匹克的赫拉神庙前利用凹面镜集中阳光来引燃火种。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阳光为火种的燃烧提供了热量,使其达到着火点
B.火炬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C.强风和大雨下火炬仍可以保持燃烧,是因为火炬燃料的燃烧不受燃烧的条件影响
D.火炬内装的燃料丙烷(C3H8)属于可燃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

讨论


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景 泰 县 上 沙 窝 中 学实 验 报 告
年级班组姓名指导教师年月日
实验
名称
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实验
目的
实验内容
操作要点及注意问题(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1、在250 mL的烧杯中放入一小块白磷,并注入200 mL的热水。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水分的白磷,另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
过一会,观察现象。(白磷的着火点约40℃,红磷的着火点约240℃)。
2、如果用双连球向水中白磷周围通入氧气。
3、如果将铜片上的红磷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使红磷的温度继续升高。
铜片上的白磷因满足燃烧的条件而燃烧,热水中的白磷因没有跟氧气接触而不能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因没有达到着火点而不能燃烧
白磷在热水中也能燃烧。
红磷燃烧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跟氧气接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