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燃烧条件的实验报告

燃烧条件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燃烧发生的必要条件。

2. 分析燃烧过程中氧气、温度和可燃物之间的关系。

3. 通过实验验证燃烧三要素:氧气、可燃物和温度的相互影响。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指可燃物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并释放出热能和光能的过程。

燃烧的发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的温度。

本实验通过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氧气、温度和可燃物对燃烧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木条、火柴、蜡烛、酒精、砂纸、试管、酒精灯、集气瓶、烧杯、水、玻璃棒等。

2. 实验仪器:酒精灯、集气瓶、烧杯、玻璃棒、天平、温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探究氧气对燃烧的影响(1)将一根木条点燃,放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

(2)将集气瓶中的氧气抽空,再次将点燃的木条放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

2. 实验二:探究温度对燃烧的影响(1)点燃蜡烛,将蜡烛放在试管中,观察蜡烛燃烧情况。

(2)用玻璃棒蘸取少量酒精,滴在蜡烛火焰上,观察蜡烛燃烧情况。

3. 实验三:探究可燃物对燃烧的影响(1)将火柴点燃,放入烧杯中,观察火柴燃烧情况。

(2)用砂纸将木条表面摩擦,使其表面粗糙,点燃木条,放入烧杯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当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抽空后,木条无法燃烧。

这说明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之一。

2. 实验二:蜡烛在试管中燃烧,当酒精滴在蜡烛火焰上时,火焰变得更旺。

这说明温度对燃烧有显著影响。

3. 实验三:火柴在烧杯中燃烧,而摩擦后的木条燃烧得更旺。

这说明可燃物的性质对燃烧有影响。

六、实验结论1. 燃烧的发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的温度。

2. 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之一,氧气充足时,燃烧更旺。

3. 温度对燃烧有显著影响,温度越高,燃烧越旺。

4. 可燃物的性质对燃烧有影响,可燃物越易燃,燃烧越旺。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火灾事故发生。

2.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应用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1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应用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1
实验活动3 燃烧(ránshāo)的条件
第一页,共二十五页。
第二页,共二十五页。
第三页,共二十五页。
第四页,共二十五页。
第五页,共二十五页。
第六页,共二十五页。
第七页,共二十五页。
第八页,共二十五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九页,共二十五页。
第十页,共二十五页。
第十一页,共二十五页。
第十二页,共二十五页。
第十三页,共二十五页。
第十四页,共二十五页。
第十五页,共二十五页。
第十六页,共二十五页。
第十七页,共二十五页。
第十八页,共二十五页。
第十九页,共二十五页。
第二十页,共二十五页。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五页。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五页。
第二十三页,共二十五页。
第二十四页,共二十五页。
内容 总结 (nèiróng)
实验(shíyàn)活动3 燃烧的条件
第二十五页,共二十五页。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加深学生对于燃烧的了解与认识。

实验器材
•铜钢丝网
•蜡烛
•小木棍
•长颈三角瓶
•化学脊椎架
实验步骤
1.将铜钢丝网垂直安装在化学脊椎架上。

2.将蜡烛点燃,并将其固定在小木棍上。

3.将小木棍固定在铜钢丝网的正下方。

4.用一个长颈三角瓶盖住小木棍,并用胶水密封长颈三角瓶与铜钢丝网的接口。

5.待瓶内空气被点燃后,拿起整个实验器材观察。

实验原理
燃烧的三个条件是氧气、燃料和着火点。

本实验围绕这三个条件展开,实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节燃烧的条件的探究。

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当蜡烛被点燃时,产生的火焰会引燃烧瓶中的氧气。

如果火焰温度足够高,将可以自己保持着然后烧掉蜡烛外部的一部分空气。

当点燃木棍时,三角瓶内便充满了CO2气体,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定理,火焰在不含氧的环境下
是无法燃烧的。

废气中的CO2便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净化。

实验结论
燃烧的条件是氧气、燃料和着火点。

本实验可以说明,当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时,燃料才能够发生燃烧。

同时也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化学中的燃烧原理,提高了自己的实验能力。

实验思考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认识到燃烧的三大条件对于燃料的燃烧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燃烧的现象,因此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与条件十分必要。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来进一步了解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实验报告导学案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实验报告导学案

实验报告
年级:科目:年月日实验名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实验目的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

酒精灯、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

你还需要的实验用品:
实验内容实验步骤
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设计并进行实验实验分析
实验步骤设计意

实验现象实验结

1.用棉花分别
蘸酒精和水,
放到酒精灯火
焰上加热片
刻,观察现象。

燃烧与
物质性
质的关

唐宋或更早之
前,针对“经
学”“律学”“算
学”和“书学”
各科目,其相
必须是
阅读活动及
阅读情况及
时传递给家
长,要求孩
子回家向家
长朗诵儿
歌,表演故
事。

我和家
长共同配
合,一道训
练,幼儿的
阅读能力提
高很快。

分别点燃两只
蜡烛,将其中
的一只用烧杯
罩住,观察现
象,说明了什
么?
烧杯内的蜡
烛;
烧杯外的蜡烛。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是、和。

2019年秋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2019年秋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目标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1.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能对不同的火源采取合理的灭火措施。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自主预习阅读教材P150文字和图片,用彩笔把重要知识点做上记号。

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

课堂教学【课堂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离不开“火”的,我们每位同学也点过火,也玩过火,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燃烧所需要的条件,我想,同学们一定想亲自来探究一下物质燃烧的条件吧?今天我们就一起进行实验来探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展示】教师向同学们展示:棉花、酒精、水、坩埚钳、酒精灯。

【演示】教师演示实验1,并观察现象。

【实验】学生分组根据教师演示的操作方法完成实验1。

【提问】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由此得出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交流与讨论】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一位同学解答,教师点评订正。

【小结】燃烧要有可燃物。

【归纳与板书】可燃物。

【展示】教师向同学们展示图7-44的装置,及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

【演示】教师演示实验2,并观察现象。

【实验】学生分组根据教师演示的操作方法完成实验2。

【提问】实验中看到什么现象?由此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什么?【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一位同学解答,教师点评订正。

【小结】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归纳与板书】温度达到着火点。

【展示】教师向同学们展示一支蜡烛,一只烧杯及火柴。

【演示】教师演示实验3:用火柴点燃蜡烛,放在桌面上,用一只烧杯罩住蜡烛。

并观察现象。

(也可由学生自己设计其他合理方案进行实验)【实验】学生分组根据教师演示的操作方法,完成实验3。

【提问】实验中看到什么现象?由此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什么?【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一位同学解答,教师点评订正。

【小结】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实验活动:燃烧的条件实验目标: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体验探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用具:(每个实验台上应有的仪器、药品等)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等。

【12个试验台】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燃烧需要的条件,为了使同学们加深印象,今天我们就动手实验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2.针对本节的实验,你想解决哪些问题?教师:肯定、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3.同学们,你们所提的这些问题很全面,很有探究的价值。

为便于大家更好的学习探究,老师把同学所提出的问题补充细化形成本节的自探提示。

(1)依据试验台上所提供的仪器和药品探究燃烧的条件,你还需要哪些实验用品?(2)按照教材中实验内容的提示怎样动手实验呢?应注意哪些问题?二、解疑合探1.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不同,可适当补充实验用品。

2.探究实验:要求:①每个实验小组,组长动手操作,一个同学协助;另一个同学做好记录。

(观察想象和所得结论,组内交流讨论,达成共识)②展示要求:①书写规范,排版整齐;②内容简洁,重点突出。

评价要求:①自然大方,声音洪亮;②语言简练,点评全面。

实验一:(1)分组操作: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

(时间:1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并强调操作注意事项。

(2)出示展示、评价分工表(时间:2分钟)实验二: (1)分组操作:①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

通过对想象的观察,想一想:乒乓球的材料和滤纸都是可燃物吗?(时间:2分钟)②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导学案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导学案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实验报告导学案
年级:科目:年月日
实验称号
实验活动3 熄灭的条件
实验目的1.加深对熄灭条件的看法,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求的进程
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

酒精灯、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

你还需求的实验用品:
实验内容实验步骤
1.用棉花区分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设计并停止实验实验剖析
实验步骤设计意图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用棉花区分蘸
酒精和水,放到酒
精灯火焰上加热
片刻,观察现象。

熄灭与物
质性质的
关系
必需是
2.①取一小块乒乓
球碎片和滤纸碎片,
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观察现象。

②从乒乓球和滤纸
上各剪下一小片〔异
样大小〕,放在一块
薄铜片两侧,加热铜
片的中部,观察现
象。

熄灭与温
度的关系
区分扑灭两只蜡
烛,将其中的一只
用烧杯罩住,观察
现象,说明了什
么?
烧杯内的蜡
烛;
烧杯外的蜡烛。

实验结论:熄灭的条件是、和
效果与交流1.上述实验步骤1中,假设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作什么现象?
你能解释缘由吗?
2.假设将实验步骤2②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片换成木屑和煤粉停止实验,
会有什么现象发作?说明了什么?
实验先生指点教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

【实验内容】1.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到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着了,蘸有水的棉花没有燃烧,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有可燃物。

2.(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

①实验现象: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能燃烧。

②实验结论: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是可燃物。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如图所示。

①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起来,然后滤纸碎片也燃烧起来。

②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利用蜡烛和烧杯(或选择其他用品),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写出你的实验设计方案:取两支蜡烛放在桌面上并点燃,用一只烧杯罩住其中一支蜡烛,观察现象(合理即可)。

【问题与交流】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蘸有水的棉花也燃烧起来;因为棉花上的水被蒸干后,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并与氧气接触,引起燃烧。

2.如果将实验步骤2(2)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木屑先燃烧而煤粉后燃烧,说明煤粉的着火点比木屑高。

3.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温度、氧气的浓度、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

实验突破1.如图所示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能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D)A.可燃物B.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可燃物和氧气D.氧气(或空气)2.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C)A.对比实验中a、c处的现象可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与B.对比实验中a、b处的现象可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a处白磷燃着后很快熄灭,原因是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D.管口小气球的使用体现了实验的“绿色化”3.我国有在元宵节燃放孔明灯(如图)祈福的风俗,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 ℃,但纸质(着火点约170 ℃)灯罩却未被点燃的原因是(D)A.灯罩的材料不是可燃物B.灯罩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C.风将热量吹散后纸质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D.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4.如图是有关探究燃烧条件实验的改进装置(部分夹持仪器省略)。

燃烧条件案例实验报告

燃烧条件案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燃烧的条件,验证燃烧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燃烧现象,加深对燃烧条件理解。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的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和光。

燃烧的条件有三个: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酒精、水、小棉球、小木条、煤、蜡烛、烧杯、玻璃杯、滤纸等。

2. 实验仪器:酒精灯、火柴、铁夹、铁架台、温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将分别蘸有酒精、水的小棉球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2. 同时将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现象。

3. 点燃两支小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观察现象。

4. 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氯气中,观察现象。

5. 将一小块镁放入二氧化碳中,观察现象。

五、实验现象1. 蘸有酒精的小棉球能被点燃,而蘸有水的小棉球不能被点燃。

2. 小木条容易被点燃,而煤不易被点燃。

3. 未罩烧杯的小蜡烛能继续燃烧,罩烧杯的小蜡烛一会儿熄灭。

4. 金属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5. 镁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六、实验结论1. 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 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有些物质在氧气中也能燃烧。

3. 用玻璃杯罩住蜡烛,隔绝氧气,蜡烛会熄灭。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蘸有酒精的小棉球能被点燃,而蘸有水的小棉球不能被点燃?答:因为酒精具有可燃性,而水不具有可燃性。

2. 实验过程中,为什么小木条容易被点燃,而煤不易被点燃?答:因为小木条的着火点低于煤的着火点。

3. 实验过程中,为什么用玻璃杯罩住蜡烛,蜡烛会熄灭?答:因为玻璃杯隔绝了蜡烛与氧气的接触,导致蜡烛熄灭。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条件下燃烧现象,验证了燃烧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

同时,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特殊现象,如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等,进一步加深了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现象

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现象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燃烧的基本概念和条件;2. 了解不同燃烧条件下火焰、烟尘、气味等现象;3. 分析燃烧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和能量转换。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指可燃物质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放热反应,产生火焰、烟尘、气味等现象。

燃烧的条件包括:可燃物质、氧气和点火源。

本实验通过改变燃烧条件,观察火焰、烟尘、气味等现象,分析燃烧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酒精灯、酒精、氧气瓶、铁夹、烧杯、量筒、试管等;2. 实验仪器:酒精灯、铁夹、烧杯、量筒、试管等。

四、实验步骤1. 点燃蜡烛,观察火焰颜色、形状、大小等;2. 将蜡烛放入烧杯中,观察火焰与氧气接触面积的变化;3. 在烧杯中加入少量酒精,观察火焰与酒精接触面积的变化;4. 将氧气瓶连接铁夹,将蜡烛放入氧气瓶中,观察火焰的变化;5. 在氧气瓶中加入少量酒精,观察火焰的变化;6. 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颜色、形状、大小等;7. 将酒精灯火焰吹灭,观察火焰熄灭后的现象;8.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五、实验现象1. 点燃蜡烛,火焰呈黄色,形状为锥形,大小适中;2. 将蜡烛放入烧杯中,火焰与氧气接触面积减小,火焰逐渐变暗;3. 在烧杯中加入少量酒精,火焰与酒精接触面积增大,火焰变亮;4. 将蜡烛放入氧气瓶中,火焰变得明亮,颜色呈蓝紫色;5. 在氧气瓶中加入少量酒精,火焰变得更加明亮,颜色呈蓝紫色;6. 点燃酒精灯,火焰呈黄色,形状为锥形,大小适中;7. 将酒精灯火焰吹灭,火焰熄灭,留下少量烟尘;8. 火焰熄灭后,烧杯底部有少量水滴,酒精灯底部有少量酒精残留。

六、实验分析1. 火焰颜色、形状、大小与可燃物质和氧气接触面积有关。

蜡烛和酒精的燃烧过程中,火焰颜色、形状、大小发生变化,说明燃烧条件对火焰特征有影响;2. 氧气浓度对燃烧有重要影响。

在氧气瓶中,火焰变得更加明亮,颜色呈蓝紫色,说明氧气浓度越高,燃烧越充分;3. 燃烧过程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释放出热量和能量。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有答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有答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一、单选题1.入冬以来,雾霾天气笼罩了我省许多地方。

下列做法不利于遏制雾霾产生的是A.车辆按照单双号限行B.大力发展火力发电C.禁止燃放烟花爆竹D.在路面和空地喷水2.为把春城建成全国卫生城市,某同学提出了如下的建议,你认为不正确的措施是()A.禁止在城市内燃放烟花爆竹B.限制燃油车辆的使用C.提倡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塑料袋D.街道增设垃圾分类箱3.“穹顶之下”播出以后,再次引起世人对“雾霾”、“PM2.5”等名词的关注。

下列措施或行为对控制“雾霾”、“PM2.5”不利的是()A.大力植树造林B.大力开发新能源C.大力推进城市公交事业D.焚烧生活垃圾4.我省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保护环境对发展旅游有重要意义,下列情况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是A.燃烧秸秆B.植树造林C.使用无铅汽油D.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5.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了2013年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报告,贵阳空气质量排名全国前十.优质的空气资源需要大家的保护,下列物质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是()A.O2B.SO2C.CO D.可吸入颗粒物6.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伊娃美丽广安,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下列做法中,与此倡导不相符的是()A.提倡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塑料袋B.合理使用化肥、农药C.发展快速公交、减少私家车出行D.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7.下图所示的实验可用于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比②③,可以得出白磷、红磷的着火点不同B.对比①③,可以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C.对比①②,可以得出燃烧需要氧气D.水可以用来灭火,所以即使给②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燃烧也不能发生8.下列教材实验中,不属于对比实验的是()A.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B.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实验C.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D.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9.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放热,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B.硫在氧气中燃烧放热,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放热,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D.探究燃烧条件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不能燃烧,铜片上的红磷燃烧放热产生白烟10.控制变量法是化学实验的常用方法之一。

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

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

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引言:燃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它是指物质在与氧气接触时产生火焰、释放能量的化学反应。

然而,燃烧并非所有物质都能进行的,它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发生。

为了深入了解燃烧的条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实验一:氧气的必要性为了验证氧气在燃烧过程中的重要性,我们选取了两个物质进行实验:木炭和蜡烛。

首先,我们点燃一块木炭,观察到它迅速燃烧,并产生出明亮的火焰和热量。

然后,我们将另一块木炭放入一个密闭容器中,再次点燃。

这一次,由于缺乏氧气,木炭只是慢慢地燃烧,没有明亮的火焰产生。

类似地,我们点燃了一支蜡烛,它也迅速燃烧并产生火焰。

接着,我们将蜡烛放入一个密闭容器中,结果同样是缺乏氧气导致蜡烛燃烧缓慢,没有明亮的火焰。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氧气是燃烧发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实验二:可燃物质的存在为了验证可燃物质的存在对燃烧的影响,我们选取了两个物质进行实验:纸张和水。

首先,我们点燃一张纸,观察到它迅速燃烧并产生明亮的火焰。

然后,我们将纸张放入一个密闭容器中,再次点燃。

这一次,由于缺乏可燃物质,纸张只是燃烧一小段时间后熄灭。

接着,我们将水倒入一个容器中,再点燃一张纸。

结果是纸张无法燃烧,因为水的存在阻碍了燃烧反应的进行。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可燃物质的存在是燃烧发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实验三:点燃温度的影响为了验证点燃温度对燃烧的影响,我们选取了两个物质进行实验:纸张和木片。

首先,我们将一张纸张放在火焰附近,观察到纸张开始燃烧。

然后,我们将另一张纸张放在冰箱中冷却一段时间后再接近火焰,结果是纸张无法点燃。

类似地,我们将一块木片放在火焰附近,观察到木片开始燃烧。

然后,我们将另一块木片放在冰箱中冷却一段时间后再接近火焰,结果是木片无法点燃。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点燃温度是燃烧发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总结出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氧气的存在、可燃物质的存在和适当的点燃温度。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精品教学课件

实验用品
【仪器】
烧杯Biblioteka 镊子酒精灯三脚架
坩埚钳
实验用品
【试剂】 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
你还需要的实验用品:
实验步骤
1. 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片刻,观察现象。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 件之一是: 需要可燃物 。
实验步骤
2. (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
请与同伴交流!
小 结 与 思 考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 什么收获?
课后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 么? 还有什么疑问吗?
课后作业
1.基础型作业: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本课时练习。
实验目的
总结点评 反思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都非常棒。 在以后的学习中,请相信你们是存在着巨 大的潜力的,发挥想象力让我们的生活更 精彩吧。
人教版课堂九年小级结化学 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实验导入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利 用燃烧反应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燃烧与人 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 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节课 我们从实验去探索燃烧的 条件。
实验目的
2. 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1. 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 的原理。
问题与交流
2. 如果将实验步骤2(2)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片换成 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 么。
现象:木屑先燃烧而煤粉后燃烧。 说明着火点低的可燃物易燃烧,着火点高的 可燃物不易燃烧。
课堂小结
燃烧的条件: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着 火点、与氧气(空气)接触。
实验目的
你还有什么疑惑?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活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活动

答案:【实验1】 a 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4P+5O2 2P2O5 【实验2】铁丝为可燃物,集气瓶中充满氧气,通电后,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温度升高至铁丝的着火点,因此铁丝可以燃烧 【实验3】2Mg+CO2 2MgO+C 燃烧不一定都需要氧气助燃
点燃
====
点燃
====
不燃烧
燃烧
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燃烧的条件与氧气有关 用一只烧杯扣在一支燃烧的蜡烛的上方。 (1)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蜡烛会_____。 (2)实验结论:可燃物燃烧需要____________。
熄灭
氧气(或空气)
1. 普通手帕是由棉线织成的,遇火极易燃烧。但如果将手帕浸入掺有一定量水的酒精中以后再点燃,我们可以看到手帕燃起大火而不烧坏。根据燃烧的条件,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提示:将手帕浸于此混合液中再拿出来燃烧时,燃烧的是酒精。由于掺有一定量的水,酒精和水都逐渐蒸发成蒸气,水蒸气是不能燃烧的,它使得酒精蒸气浓度减小,产生的热量少。另外,由于水的存在,酒精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一部分被水吸收,使水从液态变成气态,从而大大降低了火焰的温度,使火焰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因而虽然火焰熊熊,而手帕毫无损伤。
【实验3】将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后再放入充满CO2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继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固体。已知黑色固体为炭,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实验使你对燃烧条件产生的新认识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的温度需要达到它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
(1)
小木条燃烧,小石子不燃烧
(2)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学案: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学案: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验步骤】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现象是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2、(1)取一小块兵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到酒精灯上加热,现象是(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分开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现象是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3、利用蜡烛和烧杯,设计一个间的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需要氧气(或空气)。

你的设计方案是:【问题与交流】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1.加碘盐是在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钾(KIO3),碘酸钾中碘元素的化合价是A.+5 B.+1 C.+7 D.-12.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浓盐酸挥发B.海水晒盐C.干冰升华D.食物腐败3.下列工艺制作过程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烧制陶瓷 B.裁剪窗花 C.雕刻玉石 D.编织竹篮4.提纯是化学实验常用的一种方法。

除去下表混合物中的杂质,所选除杂试剂错误的是A.A B.B C.C D.D5.金属钨(W)可做白炽灯泡的灯丝。

用黑钨矿[主要含有FeWO4(钨酸亚铁)]制得金属钨(W)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其主要反应原理如下:①4FeWO4+4Na2CO3+O24Na2WO4+2Fe2O3+4CO2②Na2WO4+2HCl(热浓)=H2WO4+2NaCl③H2WO4H2O+WO3④3H2+WO3W+3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应③属于分解反应 B.反应①②③④的产物都有氧化物C.反应①④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D.为加快反应的速率,可将黑钨矿石碾成粉末6.下列实验能用下图表示的是A.向稀盐酸中加入镁条 B.向一杯饱和的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C.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D.向过氧化M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7.室温时将少量干冰放人塑料袋中并密封,塑料袋会快速鼓起原因是()A.分子的间隔变大B.分子分解变成了原子C.分子的体积变大D.分子由静止变为运动8.硝酸工厂排放的尾气中常含有NO、NO2等有害气体,可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NO+NO2+2NaOH=2NaNO2+X,X的化学式为( )A.H2O B.NO2C.H2O2D.CO29.下列关于碳的两种氧化物说法正确的是( )A.CO2和CO都是光合作用原料B.CO2和CO都会导致温室效应C.CO2和CO都具有还原性D.CO2不能供给呼吸,CO易与血红蛋白结合10.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A.分子运动速率快,原子运动速率慢B.分子体积大,原子体积小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可以直接构成物质11.分类是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之一.在甲烷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中,没有涉及的物质类别是()A.碱B.单质C.有机物D.氧化物12.下列有关生活中的化学说法正确的是()A.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资源B.室内发生火灾,立即打开门窗C.生活中用过滤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D.农业上用氢氧化钠改良酸性土壤13.浓度相同,质量相等的a、b两份过氧化氢溶液,在b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的同时,将a溶液加热,放出氧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图像正确的是A.B.C.D.14.对一块含10g碳酸钙的大理石(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反应)按如图进行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甲处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钙B.乙处液体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钙C.产生的无色气体小于0.1mol D.滤渣是碳酸钙和杂质的混合物15.中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A.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注入浓硫酸中B.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C.室内着火立即打开门窗D.加油站内禁止接打手机二、多选题16.下列关于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金属的回收利用不仅可以节约金属资源和能源,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B.海洋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氯化钠C.总投资5000亿的南水北调工程,有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1.实验目的(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2.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

还需要的实验用品:。

3.实验内容(1)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现象为;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碎片(同样大小),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如图所示)。

现象为;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二是。

(3)将直立在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的其中一支罩在烧杯下,观察现象。

现象为;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三是。

【针对训练】1.下列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是( )2.如图是验证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温度高于240 ℃,红磷就一定能燃烧B.80 ℃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源,同时隔绝空气C.比较a、c,得出燃烧的条件是燃烧需要氧气D.升高温度可以提高白磷的着火点3.某同学用一系列实验探究物质的燃烧,得到下列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镁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均能燃烧,说明二氧化碳分子中有氧气B.玻璃棒不能燃烧而火柴棒可以燃烧,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C.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说明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D.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考虑两方面因素:反应物(内因)和反应条件(外因)4.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D.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5.实验小组用微型实验装置“W”形玻璃管进行探究实验。

(1)用如图1装置(夹持仪器略去)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教案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教案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调动作用。

通过让学生自主参加到探究实验中,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及概括能力。

课题燃烧的条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燃烧的三个条件及灭火原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控制变量法及实验结论的推导。

教学难点实验的规范操作。

教具准备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剪刀、水等。

课前预习1.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空气(或氧气);(3)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空气(或氧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新课导入这个单元我们学了燃烧的一些相关知识,可能大家对燃烧的三个条件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层次上,今天让我们一起亲自动手,用实验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

进行新课知识点燃烧条件的探究燃烧实验过程: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可观察到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起来了,而蘸水的棉花没有燃烧。

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2.(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可观察到滤纸片和乒乓球碎片都可以燃烧。

进行新课(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的两侧,将薄铜片放在三脚架刚开始滤纸片和乒乓球碎片都而此时乒乓球碎片没有燃烧。

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7 燃料及其应用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

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7 燃料及其应用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课题(教科书版本)授课学校授课时间教学设计及授课人本节课的性质、在教材中地位与作用性质:本课题的内容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二级主题“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的知识X畴。

地位:本节课是对燃烧与灭火知识的复习和提升,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内容。

作用:本课内容起到了承前的重要作用,既是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化反应知识学习的延续和具体应用,也为环境的保护和燃料的充分利用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持。

学情分析有利因素:从理论上看,对于燃烧和灭火,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生活经验来看,燃烧这一最常见的现象学生也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从实验技能来看,通过前面几节实验活动的学习使他们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

不利因素: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活动,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上需要进行引导和规X。

个别学生可能还对燃烧有一定的恐惧,在实验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教学目标在探究燃烧条件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初步形成利用对比思想形成实验探究,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使学生在整个活动中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重点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

难点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仪器药品烧杯、三脚架、酒精灯、坩埚钳、薄铜片、镊子、玻璃棒、纸杯。

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小煤块、小石子、小木条、棉手帕、学生自带的各种材质的布(如棉布、化纤、蚕丝等)。

演示文稿PPT演示文稿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气氛热烈,通过课后与学生的交流,可以感觉到他们的确收获很大。

2、本节课的理论性并不强,重在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家的研究方法,能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步骤,学会一些过程与方法。

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组织与实施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实验用品】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

【实验内容】
1.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到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着了,蘸有水的棉花没有燃烧,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有可燃物。

2.(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

①实验现象: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能燃烧。

②实验结论: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是可燃物。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如图所示。

①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起来,然后滤纸碎片也燃烧起来。

②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利用蜡烛和烧杯(或选择其他用品),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写出你的实验设计方案:取两支蜡烛放在桌面上并点燃,用一只烧杯罩住其中一支蜡烛,观察现象(合理即可)。

【问题与交流】
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蘸有水的棉花也燃烧起来;因为棉花上的水被蒸干后,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并与氧气接触,引起燃烧。

2.如果将实验步骤2(2)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木屑先燃烧而煤粉后燃烧,说明煤粉的着火点比木屑高。

3.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温度、氧气的浓度、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

实验突破
1.如图所示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能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D)
A.可燃物
B.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可燃物和氧气
D.氧气(或空气)
2.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C)
A.对比实验中a、c处的现象可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与
B.对比实验中a、b处的现象可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a处白磷燃着后很快熄灭,原因是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D.管口小气球的使用体现了实验的“绿色化”
3.我国有在元宵节燃放孔明灯(如图)祈福的风俗,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 ℃,但纸质(着火点约170 ℃)灯罩却未被点燃的原因是(D)
A.灯罩的材料不是可燃物
B.灯罩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
C.风将热量吹散后纸质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D.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4.如图是有关探究燃烧条件实验的改进装置(部分夹持仪器省略)。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此实验不能说明滤纸和乒乓球是可燃物
B.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平衡气压和防止生成的气体污染空气
C.此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如果可燃物没有完全燃烧,说明玻璃管中氧气量不足
5.如图是某实验小组同学设计的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MnO2在反应中的作用是
催化剂。

(2)向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后,水中的白磷突然燃烧起来,原因是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

(3)薄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须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
点。

6.如图所示装置从左到右依次为小真、小善、小美三位同学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已知当人体吸入或接触五氧化二磷粉末时,其能与黏膜表层、眼、皮肤中的水反应,对局部有强烈的腐蚀、刺激作用,严重者可引起中毒性肺炎、肺水肿。

五氧化二磷和冷水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和热水反应生成无毒的正磷酸)。

根据图中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防止空气污染,应选择小美同学的实验装置,不选择其他实验装置的理由是小真、小善设计的实验装置不够密闭,白烟会逸散出来。

(2)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而浸在热水中的白磷却不能燃烧,说明了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3)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4)小美进行的实验中,较大烧杯里的现象为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较大烧杯内液面上升。

7.某实验活动中,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魔术:大烧杯中放有一只燃着的蜡烛和一团包有过氧化钠(Na2O2)的棉球,将一瓶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蜡烛慢慢熄灭,然后棉球突然剧烈燃烧起来了。

这出乎意料的现象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请你参与同学们的讨论和探究。

(1)蜡烛熄灭的原因是与氧气隔绝。

【提出问题】棉球为什么会燃烧呢?
【猜想与假设】猜想①:可能是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
猜想②:可能是蜡烛燃烧引燃了棉球;
(2)猜想③:可能是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放出热量,引燃了棉球。

向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撒入适量过氧化钠,并用手触摸
【反思与交流】(4)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和碳酸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2O2+2CO22Na2CO3+O2。

(5)通常CO2可作灭火剂,但由过氧化钠引起的火灾不能(填“能”或“不能”)用CO2灭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