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大纲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心理的本质: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主观能动的。
2、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意志等构成的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它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映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是物质发展最高阶段的产物,也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
3、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和指标。
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
4、常见的心理现象:➢认知活动: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具体的形式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整体及其关系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却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注意是指人脑对外界刺激信息的选择以及对所选择信息的指向和集中。
人类不仅能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且还能对过去曾经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作出反应,并且能储存和积累过去的各种行为经验。
这就是人类的记忆活动。
➢情意活动: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一方面,情感是个体存在状态的一种反映;另一方面,情感对人的认知和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定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需要和动机:需要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反映。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脾气、秉性)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5、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也成人格,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心理学基础知识ppt课件大纲
02 认知过程
感觉与知觉
01
02
03
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 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 性的反映,如颜色、声音、 气味等。
知觉
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人脑 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 反映,如空间知觉、时间 知觉、运动知觉等。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 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注意与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01
02
03
04
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 进行观察,探究其发生机制和
影响因素。
观察法
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仪器记录 被试在自然情境下的行为表现,
以了解其心理活动。
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被 试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以 分析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测验法
使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对 被试进行测量,以评估其心理
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
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是意识的基础,只有被注意到的 事物才能进入意识领域。
意识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包括对自 己身心状态的反映,如对自我、环境、 时间等的意识。
记忆与学习
记忆
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 和再现,包括识记、保持、 回忆和再认等过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心理学思想
包括古希腊哲学家的心理学观点, 如柏拉图的灵魂三分说、亚里士 多德的官能心理学等。
近现代心理学派别
如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等,它们 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 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4心理学347考研大纲
2024心理学347考研大纲
2024年考研心理学347考试大纲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 心理学导论:这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包括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主要的心理学流派等方面的内容。
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这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心理干预的应用领域:了解心理干预在心理治疗、学校教育和组织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掌握不同领域下的心理干预技术和策略。
4. 心理学的应用与发展:了解应用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熟悉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组织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和应用策略。
具体的大纲内容可能会根据学校和专业的不同有所差异,建议考生查询具体的考试大纲,或咨询相关的招生部门,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2024心理学考研大纲原文
2024心理学考研大纲原文考查目标1. 识记与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实验。
2. 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3. 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考查内容一、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1. 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2. 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3. 自我的发展规律与教育自我发展概述; 自我概念与自尊的发展; 自我发展的教育启示。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3. 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三)社会化与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1.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2.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3.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4. 社会化与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四)心理发展的差异与教育1. 智力差异与教育2. 人格差异与教育3. 性别差异与教育二、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一)学习的一般概述1. 学习的科学含义及其生物与社会意义关于学习的定义;学习的生物与社会意义。
2. 学习的分类学习主体分类; 学习水平分类; 学习性质分类;学习结果分类。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 经典性条件作用说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华生对经典条件作用的发展;经典性条件作用的教育应用。
2. 操作性条件作用说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斯金纳的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行为矫正技术; 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
3. 社会 (观察) 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经典实验与发现;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 观察学习理论的教育应用。
(三)学习的认知理论1. 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早期认知学习理论的启示。
2.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知结构观;结构教学观;发现学习。
3.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学习的发现与接受之争;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心理学教学大纲
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掌握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的概念,重点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2.了解心理学研究的意义,理解心理学的任务,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性质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心理的实质1.掌握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掌握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2.了解心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3.理解劳动中人类意识产生中的作用,掌握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心理是人脑的机能第二节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动物心理的发展——人的心理第三节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知心理过程1社会错觉的内容;23注意的概念、类型。
第一节感觉与知觉第二节思维与想像第三节记忆与注意情感、意志心理过程1绪、情感的作用;23第一节情绪和情感过程第二节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1与发展;2实践意义;3的形成与发展;4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重点掌握能力的培养与应用。
第一节个性概述第二节气质第三节性格第四节能力个性倾向性1234567掌握改变态度与价值观的途径。
第一节需要、需要的作用第二节动机第三节态度与价值观群体心理12群体凝聚力、群体士气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3人际交往的因素、影响信息沟通的障碍及如何提高信息沟通的有效性,掌握人际交往的方式与沟通网络,明确人际交往的作用;4确人际关系基本的倾向分析。
第一节群体的类型和结构第二节群体动力第三节人际交往交往的作用第四节人际关系领导心理1x理论与y理论,重点掌握雪恩的四种人性假设;23观点及其代表人物,重点掌握管理方格理论和管理系统理论,重点掌握领导环境论的基本观点、代表人物、费德勒模式。
第一节人性假设X、Y理论雪恩的四种人性的假设第二节领导概述第三节领导理论组织心理与行为12织设计的作用,明确提高组织效率的方法;3组织开发的含义、方法。
第一节组织概述、什么是组织第二节组织结构第三节组织变革与开发激励1明确激励的作用,理解激励的基本模式;2ERG论;34方式;56应,掌握如何预防挫折和正确对待受挫折的人。
心理学 教学大纲
心理学教学大纲心理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它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心理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目标1.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通过学习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复杂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心理学教学应该帮助学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将学习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人类行为。
通过实践和案例研究,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3.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学生将学习如何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并了解人类行为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内容1.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心理学教学应该包括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如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
学生将学习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并了解它们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解释。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教学应该涵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实验研究、观察研究和问卷调查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设计和执行心理学实验,并了解如何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
3.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心理学教学应该介绍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如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组织心理学等。
学生将了解心理学在解决实际问题和促进个人发展方面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授课和讲解教师可以通过授课和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教师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
2.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在团队中共同解决问题和分享观点。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北师大312心理学大纲
北师大312心理学大纲北师大312心理学大纲概述引言:-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人类的思维、行为、情感和个体与环境的关系。
北师大312心理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一、引论:1.心理学的定义和历史发展:-解释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包括其起源、不同学派和重要的研究人物。
2.研究方法:-介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观察、访谈和测量等方法,并讨论它们的优缺点。
3.道德伦理:-强调心理学在研究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包括知情同意、隐私保护和研究伦理等。
二、神经科学和生物心理学:1.神经元和神经传递:-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神经传递的过程,包括兴奋和抑制性神经传递。
2.中枢神经系统:-介绍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包括脑的各个部分在行为和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3.感觉过程:-解释人类感觉系统的运作原理,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4.生物心理学:-探讨基因、遗传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药物和神经系统对行为的影响。
三、认知心理学:1.认知过程和信息处理:-描述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包括记忆、注意力、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
2.语言与思维:-探讨语言习得、语言处理和思维的发展,以及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
3.知觉和知觉注意:-解释感知的原理,包括注意力对感知过程的调节作用,以及视觉和听觉等感觉通道的运作原理。
四、发展心理学:1.生命研究领域:-研究生命从出生到死亡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包括婴儿、儿童、青少年和成年期等。
2.社会化和个体差异:-探讨社会化和文化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体差异的原因和重要性。
3.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心理问题的定义、分类和治疗方法。
五、社会和人格心理学:1.社会知觉:-解释个体如何感知和理解社会环境、其他人的行为和情感,以及社会认知的错误倾向。
2.人际关系和群体行为:-探讨人际关系、情感互动、合作和群体行为,并分析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高校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课程大纲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又称心理现象,心理。
2、个性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想象。
(包括心理动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3、心理动机: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
4、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需要是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应。
5、兴趣: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识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6、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7、记忆:人通过感知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储存。
8、思维:人间接的、概括的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9、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没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持续时间可能是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10、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个性。
11、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12、气质:是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13、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4、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关系/答、1、心理动力与心理过程是相互作用的2、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3、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的。
15、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的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里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16、意识:是指个体所清晰察觉的心理活动。
17、无意识:是指人们在正常的情况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18、个体心理:19、群体心理:是在群体的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它是该群体内个性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合。
20、行为:是内部的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里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21、心理学产生的背景:答、1、唯理论:xx的哲学家和科学家xx(最早用反射概念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人的某些无意识的简单行动)。
心理学大纲
选择题或判断题或名词解释: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2、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有哪些?(一)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二)心理学是认知科学的主干学科3、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说它年轻是因为直到1879年,由于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心理实验室,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对心理学的研究。
4、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5、注意的特点是什么?指向性、集中性6、注意的品质有哪些?注意的品质包括四个方面:(一)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它是注意在空间上的特性;(二)注意的稳定性,又称注意的持久性,它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性,同注意的稳定相对立的是注意的分散,又称为分心;(三)注意的分配(四)注意的转移7、什么是感觉?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8、什么是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性的高低用绝对感觉阈限来度量。
9、什么是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因此又称为最小可觉差。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成反比关系。
差别感受性: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的高低用差别感觉阈限来度量。
10、什么是感觉适应?适应是由于一个稳定的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1、什么是感觉后象?后象是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在头脑中仍然保留一个短暂时间的现象。
12、什么是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成为对比13、什么是感觉疲劳?疲劳是持久或过度的活动使得有机体产生不舒适及工作效率降低的现象。
14、什么是感觉掩蔽?对一个刺激的感受性因另一个刺激的存在而降低(阈限上升)的现象称之掩蔽。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高校教师资格申请者)第一章心理学概论第一节人类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一、个体心理系统个体心理: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四个方面: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1.心理动力: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a) 动机: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2.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关系。
a)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b)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
c)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
3.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的时间是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4. 心理特征: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a) 能力: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b) 气质: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c) 性格: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d) 气质与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这些心理,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二、个体心理与行为—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人的心理具有意识性。
1.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察觉的心理活动。
2.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就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
人清醒的时候,也有无意识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也是人的心理活动,并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得作用。
3.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心理学》知识点大纲及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知识点大纲及知识点汇总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旨在理解人类的思维、情感、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等)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的行为表现,从而分析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2、实验法有目的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以引起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3、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被试的有关资料,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4、测验法采用专门的测验工具对被试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量的方法。
二、认知过程(一)感觉1、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根据刺激来源不同,可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3、感觉的规律包括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联觉等。
(二)知觉1、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3、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三)记忆1、记忆的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2、记忆的种类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3、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
4、遗忘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
(四)思维1、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心理学》课程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行为和心理过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研究对象。
2、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
3、分析人类心理现象和行为,包括认知、情感、动机、人际关系等方面。
4、理解心理学在日常生活、教育、工作等领域的应用。
5、培养学生的心理学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三、课程内容1、心理学导论:介绍心理学的定义、历史、研究范围和方法。
2、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介绍神经元、大脑结构和功能,以及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3、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认知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4、情感与动机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情感、动机和情绪,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和情感调节等。
5、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差异和社会行为,包括人格理论、群体行为和人际关系等。
6、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包括胎儿期到老年的心理发展。
7、心理病理学:介绍心理疾病的分类、诊断和治疗,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
8、心理学应用:介绍心理学在教育、工作、咨询等领域的应用。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总计36学时,分为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两个部分。
理论授课部分每周安排两次,每次2学时;实践操作部分每周安排一次,每次2学时。
具体安排如下:1、心理学导论(4学时)2、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4学时)3、认知心理学(6学时)4、情感与动机心理学(6学时)5、人格与社会心理学(6学时)6、发展心理学(4学时)7、心理病理学(4学时)8、心理学应用(4学时)五、考核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两个部分。
平时作业包括课堂讨论、阅读论文和完成课后习题等,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
具体考核标准如下:1、平时作业: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讨论表现和阅读论文质量进行评价。
2024 心理学大纲
2024 心理学大纲一、导论 -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二、认知心理学 1. 信息加工理论 - 感知和知觉的基本过程 - 记忆的形成、存储和检索 - 思维和推理的过程2.学习与记忆–古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记忆的类型和特点–遗忘的原因和防范策略3.语言与沟通–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语言的组织和理解–言语和非言语沟通的比较三、发展心理学 1. 儿童发展 - 儿童认知和感知的发展 - 社会和情感发展 - 性别认同和角色形成2.青少年发展–青少年身体和性别发育–青少年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青少年问题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3.成人发展–中年危机和生涯发展–老年人认知和情感变化–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四、社会心理学 1. 人际关系和亲社会行为 - 社会认知和情感的作用 -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 社会支持和人际冲突解决2.领导与影响–领导理论和风格–影响和说服的机制–领导力的发展和培养3.集体行为和群体心理–群体行为的原因和动力–群体决策和合作–群体行为的影响和后果五、心理健康与应用心理学 1. 精神障碍和心理治疗 - 常见精神障碍和病因分析- 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效果评估 - 心理健康促进和干预措施2.应激与适应–应激的类型和反应–应对和适应的方式–应激管理和心理韧性的培养3.工作与组织心理学–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压力–组织文化和领导行为–职业发展和职业倦怠的预防六、实验与研究方法 1. 实验研究设计 - 实验的基本要素和设计原则 - 随机分组和双盲实验 - 实验研究的局限性和伦理问题2.调查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和样本选择–量表的设计和信效度检验–调查研究的数据分析和解读3.观察和个案研究–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的特点–个案研究的设计和分析–观察研究的可靠性和效度综上所述,本文档概括介绍了2024年心理学的大纲内容,涵盖了心理学的导论、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应用心理学以及实验与研究方法等多个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意义一、研究对象(一)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里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填空题(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人和动物心理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
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填空题二、心理学意义(一)理论意义:首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心理学的研究对临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简答题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第二节心理学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谈虎色变”,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
……填空题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填空题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一)客官现实决定人的心理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第三节心理学的产生及发展一、产生的历史背景……填空题在西方历史上,最早论述心理现象的专著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此为心理学脱离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二、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填空题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实验内省法)2.机能……………(詹姆士,意识流)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a.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b.反对内省,主张实验研究)。
此为第二势力。
行为主义诞生标志是:1913年华生发表《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
4.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科勒、考夫卡,完形)5.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重视异常行为的研究和无意识的研究;此为第一势力)。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洛斯、罗杰斯,心理学第三势力)7.现代认知心理学(皮亚杰,信息加工)。
诞生标志是:奈赛尔的《认知心理学》出版第二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注意一、注意概述(一)概念&特点1.概念: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名词解释2.特点:(1)指向性。
(2)集中性。
例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领神会”两者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没有指向就不会有集中,集中是指向的体现和发展。
(二)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
2.保持……。
3.调节&监督功能。
★(四)注意的分类……简答题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以后注意。
1.无意注意(1)概念:也成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a.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变化、新异性。
b.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
包括当时的需要、特殊情绪状态、直接兴趣。
2.有意注意(1)概念:也成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a.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容易保持。
b.合理组织活动。
c.对兴趣的依从性。
d.拍出内外因素的干扰。
e.实际操作的熟练程度。
(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在实际工作中两种注意都需要。
如果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劳,使工作进行不下去;如果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作。
两种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
而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需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概念:也成随意后注意,时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张起来的。
有以后注意服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又能节省注意的努力,因而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培养有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兴趣。
★★二、注意的品质……简答题(一)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1. 被知觉对象的特点。
2. 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
3. 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二)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持续时间越长没注意就越稳定。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1. 注意对象的特点。
2. 有无坚定目的。
3. 个人的主观状态。
(三)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分配是要有条件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 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
2. 同时进行的集中活动都已熟练。
3. 几种不同的活动已经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注意分配能力因人而异,其关键是在于能否通过艰苦练习,形成大脑皮层上各种各样牢固的咱是神经联系。
(四)注意到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1. 原来注意的强度。
2. 新的注意独享的特点。
3. 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互转换的灵活性。
4. 各种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三、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需要教师或其它成人给定目的,需要他人不断地提醒和关照。
到了中学,学生的无意注意进一步深化,很多学生出现偏科现象就是无意注意发展和深化的具体表现。
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2.精心组织教学内容;3.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方法多样、语言丰富、问启发性问题)。
(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加强对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纪律性教育;2.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3.把学生看成活动的主体;4.激发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5.正确组织课堂:时间、内容紧凑;6.采取各种方法防止注意力分散。
(三)运用有意后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2.引导学生把学习活动体验变为履行社会职责的责任感,从而形成自觉地学习动机,并依靠冬季调整注意,是指经常处于最佳状态;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四)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1.上课之初,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以形成有意注意;2.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设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3.讲授重点、难点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维持有意注意,期间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下,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4.课要结束时,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
第二节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一)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名词解释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差异感觉。
刚刚能引起差别的感觉的刺激物间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三)感觉的相互作用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填空题)(2)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子:吃过糖之后吃橘子,会觉得橘子特别酸)(3)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2)…………………补偿(例如:盲人通过实践使听觉更加敏锐)(3)联觉二、知觉(一)概述1.概念: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名词解释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1)联系:a.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b.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都是实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2)区别:知觉比感觉复杂。
a.感觉反映的是实物的个别属性,直接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b.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c.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收人的心理特点制约;d.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
(二)知觉的种类……填空题根据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以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三)基本特性……简答题1.知觉的选择性:指当面对众多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氛围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有:a.刺激物的绝对强度;b.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c.对象的活动性;d.刺激物的新颖性、其特性,也容易引起人们优先知觉。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主观因素是:a.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b.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c.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式(受以往经验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与情绪状态。
2.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理解对于知觉有三个主要功能:a.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从而使我们的知觉更清晰、更准确;b.理解有助于人们整体地知觉事物;c.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d.知觉的理解性不仅可提高知觉的效应,还能形成事务表象,为表象转化为科学概念提供重要条件。
知觉的理解性与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3.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4.知觉的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
(四)观察……含义、品质、观察力的培养1.含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