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 商鞅变法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课件第二单元第2课商鞅变法 (共16张PPT)
主要内容
法律 文化
习俗
商鞅变法的结局如何?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思考:1、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 依据是什么? 2、有没有可能出现商鞅不死,变 法措施也得以保留的结局? 3、为什么秦惠文王处死了商鞅, 却又保留了商鞅的变法措施?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影响变法成败的主要因素:
⒈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⒉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 ⒊改革的措施、策略、用人等是否得当。
商鞅变法
课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 征;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 史实;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特点和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 时期 秦 国 商鞅 主持的一场变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什么发生在春秋战国?
阅读教材P18-19页,从经济、政治、军 事、文化四方面归纳春秋战国的时代特 征。
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 出现 2、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政治改革
(二)变法内容:
阅读参考史料《史记· 商君列传》 第1、2段并结合教材p23-24内 容,归纳商鞅变法的措施
商鞅变法的措施和作用
领域
经济
军事 政治
作用 废井田制,土地私有,奖励 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有利封建制度确立 打击奴隶主旧贵族 实行军功爵制(奖军功), 严禁私斗 提高秦军战斗力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 废分封制,推广县制 打击旧贵族势力 废世卿世禄制 制订秦律,轻罪重刑 建立户籍制、连坐法 焚烧诗书 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以法律巩固改革 强化对人民统治 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可 能 性
为什么历史选择了商鞅?
旧贵族: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 法而治。 商 鞅:三代不同礼而王, 五伯不同法而霸。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提纲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对秦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秦国,农业是经济基础,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这一政策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封建制度的巩固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历代统治者在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的时候,仍然推行此政策,抑制了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明朝中期后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而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同时,重农抑商政策,往往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
历史上往往因为政策上的原因、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一定消极影响。
如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启示:商品经济、农业经济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任何一方;品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应该认为地禁锢他的发展;当今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商
品经济前途广阔,随着现代化步伐加快,他将居于主导地位。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重点难点解析人教版选修一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重点难点解析1、关于春秋战争时期的战争:(1)实质:奴隶主之间掠夺和兼并战争。
(2)原因: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为急需土地、人口和对其他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3)影响:一方面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积极意义:第一,对于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区域统一有积极作用。
第二,虽以“攘夷”为号召,但对于阻止夷狄等游牧民族的入侵,保护华夏进步文化,增强各族间的融合有一定的作用。
第三,争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霸主都曾进行过改革用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直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
第四,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贵族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增长,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第五,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
总之,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它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进步,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制度的产生,民族融合加强等创造了条件。
(4)“春秋无义战”并不能概括此时期战争的实质。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1)改革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
(2)主要的改革运动: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成效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3)改革的内容: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战国时期的改革,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消除奴隶制土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
(4)效果: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大大促进了封建制的建立和发展。
因此,战国初期变法运动实质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3、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基本观点,学习商鞅变法。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
探究:结合教材第20页—21页内容归纳: 商鞅来到秦国,面临着哪些变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有利条件: ◆ 政治:君权集中,旧贵族势力弱; ◆ 思想: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 ◆ 民风:质朴、尚武; ◆ 秦孝公支持 。
国
商鞅变法
的
强
上层建筑的变化
强兵之法
大
各国的变法
旧贵族的抵制
商鞅之死
梭伦
商鞅
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 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 行了不同的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完全不同的 基础。
试比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背景
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
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 (社会转型)
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战国)韩非子 “(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西汉)桑弘羊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 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代)王安石
商鞅变法的评价
(一)积极性
1、政治: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建设从此开始
商鞅改革的措施
经济: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有利地主利益,推 动封建经济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提高生产积极性 增强秦国的实力
统一赋税有利 经济交流文化
军事、政治: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禁私斗) 打击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共23张PPT)
各国都致力于变法以图富国强兵
4、文化:私学兴盛,思想文化繁荣,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主张变革; 主张依法治国。
法家学说最 合乎当时社 会发展的需 求,成为各 国推行变法 改革的思想 理论武器。
春秋时期的改革
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已经陆续推行了一些变 革措施。先是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大力发展农工 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他采取“ 相地而衰(cui)征”的政策,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 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后来其他国家也实行了类似的税法。公元前594 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履亩而税”,即按 亩收税,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作用:极大地提高了秦国 军队的战斗力。
“民勇于公战, 怯于私斗”。
——《史记》
三、政治方面(集权) 1、建立严密的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作用:加强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强化了统治。
2、普遍推行县制。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
3、制定秦律。
作用: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和巩固变法成果。
云梦睡地虎秦简
四、思想文化方面:“燔诗书而明法令”
作用: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们的思想。 实质:文化专制。
五、风尚习俗方面
禁止父子及用: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 也加强了集权统治。
第三篇 改革评价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继位,是为秦惠文王(嬴驷)。 他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走投无路的商鞅最终兵败被杀,尸体运回国 都咸阳车裂示众。不过,“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秦始皇陵兵马俑
那么,商鞅变法在历史上究竟起过什么作用? 它的影响和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单元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中商鞅对军功和等级的认 识回答第一小问;从商鞅变法的法令角度回答第二小问。 第(2)问从商鞅对“法”的认识角度回答第一小问;商鞅以 法治国旨在维护秦国君主统治;从商鞅严刑峻法的积极作 用和消极影响角度一分为二地评价。第(3)问从商鞅变法对 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角度入手,联系古代中国政治 经济制度的特征回答。
返回
三、自我测评 1.提示:商鞅变法围绕富国强兵这一宗旨展开,涉及政 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其意义主要表现在秦国的 富国强兵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经济方面的措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措施: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 卿世禄制;严格户籍管理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 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历史意义: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不仅推动 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返回
3.意义 (1)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发展了 地主 经济,增强了国力, 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实现了 富国强兵 。 (2)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推动 宗法分封 制向中央集 权制转型。 (3)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 。 (4)对 后世 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返回
[拓展升华] 商鞅变法具有局限性的原因: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 史交替的时期,新旧势力的斗争异常激烈,没有严苛的 法律制度变法难以顺利推行;变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 争霸及兼并战争的需要,难免会牺牲人民的利益来达到 改革的目的。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 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 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20-21版:单元学习总结: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创新设计)
单元提升(二)1知识网络构建2线索归纳提升一、商鞅变法前后秦国的变化二、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3解题技巧突破【例题】(2019·全国Ⅰ卷,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第一步审题意第(1)问要求回答秦“二十等爵”制与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关键词在“思想流派”。
第(2)问要求回答两点,一是两种授爵制度的“授予对象”,二是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第二步抓关键“二十等爵”制,始于商鞅变法时的军功爵制,说明了授爵的对象和理论依据。
“五等爵”制,“仿照《周礼》”“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含有对象和思想流派的信息。
第三步扣知识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的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单元:秦国的商鞅变法
“商君虽死,秦法未亡也。”
请阅读以下几组材料:
材料1:“商君虽死,秦法未亡也。”
材料2: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 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 威诸侯。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 多怨望。” 材料4:商鞅的主张太吓人了,他无比激进。激进到什么程度 呢?在他那里,“从容易地方着手”等等,全是废话。……丝毫 没有考虑过“渐进”这个字眼,也不需要论证什么“社会承受 力”。商鞅要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风俗习惯、 价值观念和家庭生活等所有领域全盘出击,一个也不落下,齐头 并进,锐意突破,争取在最短时间内,通过上述方面,把秦国全 盘改变,彻底改变,变出一个你从来不认识的秦国。
孝公求贤,商鞅入秦
秦孝公下令求贤(想象画)
商鞅入秦(想象画)
与旧贵族的论战
商 治世不一道, 鞅 便国不法古。
PK
旧 圣人不易民而教, 贵 知者不变法而治。 族
商鞅立木为信(想象画)
徙木立信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公布法令前,又立木于栎阳城南 门,发告示称徙木之北门者,赏十金,以此来取信于民。商鞅 克服重重阻力,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 居一室,强制分家
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 庭政策
发展小农生产,增加财政收入;巩固统治
商鞅变法的措施与作用归纳
措施
为田开阡陌封疆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作用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违背了社 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韩国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之小船创作[目标导航] 1.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社会习俗等方面全面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
(重点)2.结合背景和内容理解商鞅变法是如何体现地主阶级利益的。
(重点)3.结合变法内容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
(难点)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1.早年立志:商鞅原名公孙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又称卫鞅。
他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魏国之行:未受到魏惠王的重用。
3.弃魏投秦:秦孝公招揽人才,卫鞅投奔秦国,从公元前356年开始,卫鞅两次在秦国全面推行变法。
思维点拨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总能把自己的命运与社会的进步发展紧紧连在一起,推动社会进程的加速发展。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1.目的: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
2.措施(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①鼓励农民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的,可免除徭役。
②限制工商业,凡从事工商业或者因懒惰而陷于贫穷的,都要受到惩罚,全家大小都投入官府充当奴婢。
(3)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
易错提醒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巩固地主阶级的政权,有利于增强秦国的国力,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但这一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的观念长期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1.目的:在富国的基础上实现强兵,在当时的兼并战争中占据主动,取得优势。
2.措施(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规定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
(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基层管理: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以此强化统治。
(4)普遍推行县制:废除分封制,分全国为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概念阐释世卿世禄制:就是最高统治者按血缘关系的远近,分封自己的亲属;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权力,分别掌握在大大小小的贵族手中。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课商鞅变法课件
思考:商鞅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原 因
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 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 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根源 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18年 9
一、经济方面
普遍推行郡县制
政治
建立户籍制,制定连坐法 制定秦律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轻视教化,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 改变社会风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17
文化 习俗
18年
燔诗书而明法令 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变法的特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
核心内容:农战、法治
( 1 )措施最全面:涉及经济、政治、军事、 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实行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 制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严惩旧势力 (3)历时最长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 4 )影响最深远:不仅增强秦国实力,为秦 统一奠定了基础 ,也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产 生了重大影响
18年 18
1.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 2.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 3.商鞅变法措施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是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
18年
兵源得到 可靠保证
12
三、政治方面
1)建立县制, 国君任免官吏 2)连坐制度 强化中央集权 加强管理,有效 行使政府权力
高二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键入文字]高二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历史是延伸的。
小编准备了高二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第一目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商鞅一生的主要经历:成长的历程、初涉政坛,怀才不遇、投奔秦国,主持变法。
(1)成长的历程商鞅从小喜好刑名之学,后来遍学儒、墨、道、兵、阴阳各派学说。
受李悝和吴起的影响很大。
商鞅能够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有个人的因素、家庭因素,此外,还受社会时代大潮的影响。
建议教师结合相关的史料,设置问题:商鞅为什么能够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参与分析,适当启发。
(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商鞅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战国初期最先崛起的魏国。
公元前365年左右,商鞅来到魏国,在相国公叔痤的门下任中庶子。
公叔痤临终之际,向魏惠王举荐商鞅,魏惠王未予理睬。
魏惠王和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失之交臂。
后来,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强大。
公元前340年,商鞅设计生擒魏将公子昂,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过去夺走的河西地。
魏惠王说: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3)投奔秦国,主持变法教材从商鞅向秦孝公献策,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以法家理论为指导,推行变法;商鞅变法,功勋卓著三个方面阐述了商鞅在秦国政坛的经历。
建议学生课前利用互联网搜索查询《商君书》和《汉书艺文志》,整理相关史料,增加对商鞅变法的感性认识。
秦孝公征求有能出奇计强秦者。
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三次求见秦孝公。
前两次求见时,他故意大谈儒家的王道治国理论,秦孝公对他所言不感兴趣,时时睡,弗1。
【自编】(201503)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答案)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教学目标:1、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历史背景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3、了解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重点难点:1、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历史必然性及主要内容2、本课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教学过程:【基础知识归纳】一、时间:公元前四世纪中期(前356年——前338年)(秦孝公在位期间)二、背景(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2、经济:春秋战国之际,铁制农具和牛耕逐渐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3、阶级: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层4、思想: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学说主张变革,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三、秦国推行改革的有利条件:①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秦孝公发愤图强,厉行变革②国内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相对较弱;③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民的认可④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浓厚四、指导思想:法家理论五、宗旨(目的):富国强兵六、改革的内容:1、政治:奖励军功、加强中央集权①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采取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建功影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也扩大了统治基础②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影响: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有利于加强统治2、经济: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①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影响: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③统一度量衡——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3、思想:“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控制,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实质是文化专制4、习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七、特点: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重农”和“法治”。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2.1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
(1)政治方面:宗法分封制已不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
①周王室衰微,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乱不断。
③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2)经济方面: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
①根本原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
②直接原因:私田越来越多,导致井田制逐渐被破坏。
2.变法的目的:富国强兵。
3.主要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管仲改革。
(2)战国时期李悝、吴起变法,商鞅变法。
4.历史影响
(1)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
(2)使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得到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
3:军事: 战争频繁:春秋为争霸战争,战国为兼并战争 :军事: 战争频繁:春秋为争霸战争, 4、文化: A、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局面打破。 、文化: 、私学兴起, 学在官府”局面打破。
B、文化繁荣,百家争鸣。 、文化繁荣,百家争鸣。
二、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
1、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齐桓公改革);鲁国“初税亩”。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齐桓公改革);鲁国“初税亩” );鲁国 战国时期: 魏文侯改革;楚国吴起变法;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 魏文侯改革;楚国吴起变法; 2、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之比较: 、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之比较: 目的 内容 性质 影响 背景 都是为了富国强兵,争夺霸主;但战国还以废除旧制, 都是为了富国强兵,争夺霸主;但战国还以废除旧制, 确立封建制度为己任 都重视经济、军事改革,但战国更重视政治改革 都重视经济、军事改革, 改革上层建筑) (改革上层建筑) 春秋是奴隶制改革, 春秋是奴隶制改革,战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战国变法比春秋更彻底, 战国变法比春秋更彻底,在经济和政治上都推动了 社会的转型(推翻旧制,确立新制) 社会的转型(推翻旧制,确立新制) 春秋时期社会转型刚开始,奴隶主贵族势力比较强大; 春秋时期社会转型刚开始,奴隶主贵族势力比较强大; 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 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 奴隶主贵族力量衰弱。 奴隶主贵族力量衰弱。
5、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内容不同 B.方式不同 C.发动者不同 A.内容不同 B.方式不同 C.发动者不同 6、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统治者大量提倡的思想是 、在春秋战国时期,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人民版)
知识巩固与拓展:
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 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 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 (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 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 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 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同意。理由:商鞅变法 ①通过“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 础,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封建土地 私有制,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 制;实行县制,打破了分封制,奴隶制的上层建筑逐 步被瓦解,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③通过统一度量衡,统一了国家赋税标准,有利于社 会经济的发展。
时代特征:
①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 ②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发展
一、时代背景:新的气象(必要性)
—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代的要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根本原因
实现富国强兵,称霸天下 —内在(直接)动力 根本目的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各国纷纷改革变法 —法家学说成为变法 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政治权利:担任低级官职,参加公民大会等。 途径:立军功;努力耕织。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 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
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2009·浙江高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
二、时代潮流:改革变法(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单元商鞅变法
班级姓名编号
一、基础知识
1、社会背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社会大变革的具体表现?)
2、变法目的:富国强兵。
3、性质:地主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4、措施:(核心措施涉及两个方面,即农、战)
经济方面:
(1)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政治、军事方面: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废除世卿世禄制;
(3)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4)普遍推行县制;
(5)“燔诗书而明法令”,颁布《秦律》;
社会风俗方面:
(1)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2)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3)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5、影响
积极意义:
(1)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推动秦国的社会进步;
(2)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3)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二、习题训练
1、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
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
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
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
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
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评价变法的视角及理由。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上的改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2分)
2、(10分)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
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
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
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
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评价变法的视角及理由。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上的改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2分)
1、(10分)(1)方面:制度建设。
(2分)
措施:废分封,行县制;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2分)
(2)视角:人性发展(道德)。
(2分)
理由:变法使秦民轻义重利、缺乏诚信,民众生活艰难。
(2分)
(3)问题:多角度评价,防止片面化;论从史出,杜绝虚无化。
(2分)
2.(10分)(1)方面:制度建设。
(2分)
措施:废分封,行县制;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2分)
(2)视角:人性发展(道德)。
(2分)
理由:变法使秦民轻义重利、缺乏诚信,民众生活艰难。
(2分)
(3)问题:多角度评价,防止片面化;论从史出,杜绝虚无化。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