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曹禺的戏剧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曹禺戏剧综述【范本模板】

曹禺戏剧综述【范本模板】

毕业论文写作方法与规范姓名:指导老师:学号:班级:曹禺戏剧之文献综述曹禺的戏剧大家都耳熟能详,对于曹禺戏剧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

曹禺具有代表性的四大戏剧创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迄今为止的曹禺戏剧研究可以我觉得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比较研究,主要是以曹禺戏剧和西方思想文化、西方作品人物和国内文化相比较和分析的论文;如:胡亮宇,侯业智的《试论莎士比亚对曹禺早期戏剧创作的影响》、尹青峰,肖向东的《“不和谐”的家庭出路何在—-论奥尼尔与曹禺戏剧中的救赎精神》、罗文婷的《论中国传统戏曲与曹禺戏剧创作》等.(2)从特定视角对曹禺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形象进行考察的论文也是很多的,如:王颖的《曹禺戏剧世界中女性的生存本相》、陈晓娟的《苦闷精神的寄托:试论曹禺戏剧中的女性形象》、黄翠的《曹禺戏剧形象论》等。

(3)寻找贯穿于曹禺主要剧作始终的主导理念和原始意象类型的文章;如:钟海林的《曹禺戏剧主题探索》、杨洋的《曹禺戏剧的辉煌与衰落:曹禺的戏剧观与他的戏剧生涯》、邹红的《家的梦魇-—曹禺戏剧创作的心理分析》等。

(4)研究曹禺戏剧中情节设置、结构手法、写作特点的论文也多不胜数;如:范东青的《解读曹禺戏剧台词的会话含义》、俎广甫的《曹禺戏剧中的“舞台提示"研究》、陈其松的《论曹禺戏剧结构的节奏性:以“四大名剧"为例》等。

(注:以上论文皆来自于校园网图书馆以及百度文库)通过归纳总结可以看到,大多数学者都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其实通过对比查找,还是有空白点的。

在对于人物形象方面,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视角对于曹禺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或是女性的悲剧命运进行深入解析和思考,但对于男性人物的命运却涉及甚少,我在不同的网站收索了曹禺戏剧中有关男性人物形象的论文,是较少的,以下就是我找到的相关论文,主要分析这两篇:谢建文.《论曹禺戏剧的人性化特征》[J]2010年7月号下旬刊.文教资料中涉及到了曹禺戏剧中男性人物形象的分析,作者主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性格表现的几个方面对《雷雨》、《日出》、《原野》中的主人公进行了阐释。

曹禺的作品及分析分析

曹禺的作品及分析分析

作品介绍1933 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1935 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 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

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禹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1936 年曹禹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唯一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

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

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1946 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剧本《桥》,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演摄成影片上映。

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 1 等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禹选集》、《曹禹论创作》、《曹禹戏剧集》等。

1933 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1935 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 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

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禹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1936 年曹禹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唯一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

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

曹禺的艺术成就及贡献

曹禺的艺术成就及贡献

曹禺的艺术成就及贡献曹禺,原名万家宝,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曹禺的艺术成就及贡献。

一、创建中国现代话剧曹禺之前的中国话剧,大多以传统戏曲和文明戏的形式出现,缺乏现代意义上的戏剧形式和技巧。

曹禺通过自己的创作,引入了西方现代戏剧的元素,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创建了中国现代话剧。

他的作品在形式上更加新颖,情节更加紧凑,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为中国话剧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深刻反映社会矛盾曹禺的作品多以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为主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例如《雷雨》中家庭伦理道德的问题、《日出》中社会贫富悬殊的问题等,都通过曹禺的笔触得到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三、成功塑造复杂人物曹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他通过精细入微的人物刻画,使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例如《雷雨》中的周朴园、蘩漪等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让观众能够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四、对悲剧的娴熟掌握曹禺的作品多以悲剧为主,他对悲剧的掌握娴熟而深刻。

他通过情节的巧妙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得作品中的悲剧情感得以充分地展现,让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悲剧的美感和力量。

五、不断创新和尝试新题材曹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创新和尝试新题材。

他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创新,而且在内容上也敢于尝试新的题材和主题。

例如《雷雨》中的家庭伦理和阶级矛盾、《日出》中的社会问题和人性探索等,都体现了曹禺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勇气。

六、强调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曹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现实主义的原则,他的作品多以现实生活为背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安排,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问题。

例如《雷雨》中的家庭矛盾和社会问题、《日出》中的贫富悬殊和人生百态等,都体现了曹禺的现实主义精神。

浅析曹禺戏剧的创作与戏剧观

浅析曹禺戏剧的创作与戏剧观

浅析曹禺戏剧的创作与戏剧观关于《浅析曹禺戏剧的创作与戏剧观》,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禺戏剧论文(优选8篇)之第五篇摘要:曹禺是中国最有成就的剧作家之一, 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是中国诗化戏剧的集大成者, 他的杰作实现了中国现代戏剧与传统诗学精神的沟通和对接。

从创作第一部剧作《雷雨》开始, 曹禺就力图与当时风行的问题剧划清界限, 《雷雨·序》正像是诗化现实主义的宣言, 提出了一个“戏剧诗的美学观念”。

关键词:曹禺,戏剧创作,《北京人》曹禺的诗化现实主义美学思想表现在他的真实观上, 这种真实观可概括为“诗意真实”, 曹禺强烈的诗情, 不仅来自于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历史人生的艺术良知, 更来自于他悲天悯人的情怀, 责任感与良知推动着他去关注生活并向深层发掘, 在对生活的深入体验与强烈感受中孕育、激活创作的诗意灵感, 而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则使他超越了一般的阶级和是非道德范畴, 他的剧作进一步开拓了悲剧的表现领域与精神刻画的深度, 他不追求道德审判的胜利或大团圆的结局, 也不渲染悲壮崇高的氛围, 而是通过不幸者的命运, 写出了一种忧愤深沉、缠绵沉挚的美。

一、《北京人》的创作背景《北京人》写于1940年, 是曹禺先生艺术成就最高的戏剧作品。

《北京人》不刻意追求人为的戏剧效果, 果断舍掉了一般剧作者所追求的所谓的“戏剧性”, 连曾文清的自杀, 曹禺先生也将其低调处理在了暗场, 只借曾文彩的口哀哀说了一句“耗子, 闹耗子”。

剧中充满了作者对于诗一般的境界和氛围的营造, 别林斯基认为“戏剧诗是叙事诗与抒情诗的结合”, 这叙事诗与抒情诗在《北京人》中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 戏剧的情境是诗的情境, 一切景象皆有象征意味, 可以说是中国诗化现实主义剧作中最杰出的典范。

在写作此剧时, 曹禺先生“正热爱着契诃夫, 感到时代的苦闷, 也憧憬着时代的未来”, 《北京人》并不是契诃夫戏剧的效仿品, 它具有极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韵味, 蕴含着曹禺先生对中国的现实和历史深刻的沉思, 标志着他的诗化现实主义创作发展到了一个更精醇深厚、圆润自然的阶段。

曹禺戏剧赏析

曹禺戏剧赏析

创作理念
• 1 人性“善” “恶” 两级的对立冲 突,是构成曹禺作品情节的基本因素: • 2 “惩恶扬善”的道德主题,使他的作品 烙有基督教人文注意的鲜明印迹。 • 3 对认得生命意思表现处强烈的关注, 对人性的弱点表现处深切的忧虑。 • ========使他的作品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与 局限,始终保持着一种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 笔名“曹禺”的来历 曹禺取自本姓万的繁体 “万”,拆开便是草禺,草字不取。

创作: 因继母是个戏迷,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使得曹禺 从小就有机会出入戏园和天主教堂,几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 对西方基督教文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戏剧有“中西合璧” 的特点。
曹禺剧作在中国现代话剧上的地位
第一,《雷雨》和《日出》的发 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 第二,促进了话剧从“案头剧” 向“剧场剧”的发展。 第三,促进了大型多幕戏剧的发 展。
对《雷雨》的评价
• 曹禺一再声明,他在创作开始时"并没有明显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但 是同时又承认"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 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以后,人们基本上就按照这一作家的"追认"来阐释《雷 雨》。 总的来说,全剧交织着过去的戏剧(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始乱终弃的故事,和作为后母的蘩 漪和周家长子周萍恋爱的故事)和现在的戏剧(蘩漪和周朴园之间的冲撞;蘩漪、周萍、四凤、 周冲之间的情感纠葛;周朴园和侍萍的重逢;周朴园和大海的冲突),同时展现了下层妇女侍 萍被离弃的悲剧、上层妇女蘩漪个性被压抑的悲剧;青年男女周萍、四凤得不到正常的爱情 的悲剧:周冲的青春幻梦破灭的悲剧:以及劳动者鲁大海反抗失败的悲剧,血缘关系和阶级 的矛盾相互纠缠,所有的悲剧都最后归结于"罪恶的渊薮"--作为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 家庭的家长的象征的周朴园。戏剧的结尾,无辜的年轻的一代死的死,走的走,只留下了对 悲剧性的历史有着牵连的年老的一代:进一步强化了对"不公平"的社会和命运的控诉力量。 剧本在特定的家庭关系之中,写出了人物各自的社会因素,进而很自然地由暴露大家庭的 罪恶引出社会的罪恶,由大家庭的毁灭揭示出了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及其崩溃的历史趋向。更 为重要的是,剧本在展示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的同时,还写出了一种更为深刻、更为复杂的 悲剧--命运悲剧,即人对命运的抗争和命运对人的主宰--这一对难以调和的巨大矛盾。用曹禺 自己在《雷雨》序中的话说就是:始终怀有一种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不可言喻的憧憬"。

曹禺的戏剧艺术传统

曹禺的戏剧艺术传统

曹禺的戏剧艺术传统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戏剧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曹禺的戏剧艺术传统,不仅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还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曹禺的戏剧艺术传统,以期对其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曹禺的戏剧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

他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将社会问题呈现给观众。

例如,他的代表作《雷雨》就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受压迫的命运,以及人性的丑恶和道德的沦丧。

这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使得曹禺的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其次,曹禺的戏剧作品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

他善于运用象征主义手法,通过对象征性的人物、情节和场景的塑造,表达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和思考。

例如,在《原野》中,他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对自然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对生命的追求。

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得曹禺的作品在当时的戏剧界独树一帜,对后来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曹禺的戏剧作品还具有深刻的人性洞察力。

他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例如,在《日出》中,他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与妻子的关系冲突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善恶两面。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曹禺的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引发了人们对自身存在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此外,曹禺的戏剧作品还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感染力。

他通过对情感的细腻描写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使得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戏剧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

例如,在《原野》中,他通过对主人公的孤独和对爱情的追求的描写,引发了观众对爱情和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这种情感表达和艺术感染力,使得曹禺的作品具有了更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了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之,曹禺的戏剧艺术传统体现在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独特的创作风格、深刻的人性洞察力以及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感染力上。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还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

论曹禺戏剧的艺术风格

论曹禺戏剧的艺术风格

论曹禺戏剧的艺术风格曹禺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戏剧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独创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名。

曹禺的戏剧作品涉及人性、社会和历史等多个方面,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曹禺戏剧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和论述。

历史背景下的现实主义曹禺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这一时期正处于中国现代史上的动荡时期。

曹禺的作品对于反映当时的人性、社会和历史有着独特的见解。

曹禺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披露了80年代中国社会和家庭的丑陋面貌,展示了人们在家庭、婚姻、爱情和生活等方面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在《雷雨》中,曹禺通过展示人性的黑暗面,揭示了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的丑恶和封建家庭的残酷。

独特的言语风格曹禺的戏剧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而闻名。

他制造了大量的口语语言和苍白的现实语言,这种语言风格在他的戏剧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曹禺的语言风格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例如,他的作品《原野》中,家族成员之间的动态变化和情感变化都被精确地反映在了曹禺的语言中。

此外,在《日出》以及《日出东方》,曹禺的诗意语言激发了人们对生活、爱情和希望的共鸣。

深刻的人物描写曹禺塑造的人物深入人心,令人难忘。

他通过对人物的情感、感性和理性的描写,展示了他对人物思想和性格方面的高超洞察。

曹禺以表演的方式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例如,《雷雨》中的明星及其母亲、那个下岗的工人,他们的人物个性深入人心,令人印象深刻。

他们的行为和表情,都完美地展示了他们的情感。

曹禺作品的艺术风格多姿多彩,令人难以忘怀。

他以现实主义姿态描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仍保持了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

他的作品往往以矛盾和对抗的方式出现,并始终关注人类历史的演变。

他的语言清晰易懂,能够清晰反映人物情感和思想。

他的人物形象,形象生动,难以忘怀。

总之,曹禺的作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悲观和对文学的强烈热情,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语言风格都令人感到深刻,是中国现代戏剧文学中一抹独特的风景。

简述曹禺戏剧创作的特点

简述曹禺戏剧创作的特点

简述曹禺戏剧创作的特点
曹禺(1910年-1993年)是中国戏剧家、剧作家、导演和表演艺术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戏剧之父”。

他的戏剧创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现实主义倾向:曹禺的戏剧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注重描写社会现实和人物内心真实的感受。

他常常借助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和人们内心的矛盾冲突。

2. 注重人物性格刻画:曹禺的戏剧作品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他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和心理描写,深入剖析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 戏剧结构严谨:曹禺的戏剧作品结构严谨,往往采用整部戏的形式,对情节和人物关系进行清晰的安排和梳理。

他的戏剧作品常常在整部戏的框架内,通过对人物关系和情节的逐步推进,展现一个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内心世界。

4. 表达思想情感:曹禺的戏剧作品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情感,他的戏剧作品常常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对话,展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内心矛盾,反映出人性的深层次内涵。

5. 语言优美:曹禺的语言优美,具有诗意和哲理性,他的戏剧作品的语言运用丰富,富有文化内涵和表现力,能够让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曹禺的戏剧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情感、严谨的结构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篇章,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曹禺早期剧作中的人性理念

论曹禺早期剧作中的人性理念

论曹禺早期剧作中的人性理念
曹禺于1913年首次登台演出,被誉为中国戏剧史上最杰出的一位剧作家,其早期剧作中对人性理念的探索,一直受到学者们的极大关注。

介绍曹禺早期剧作中对人性理念的探索,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思考自身的人性本质,以及构建更加人性化的社会环境。

曹禺早期剧作中的人性理念,具有强烈的反传统主义色彩。

曹禺坚持探索独立个体的内心,以及社会的互动运作机制,其作品研究的主题深受不确定性本质的启发,比如《比武招亲》中角色沉醉于爱情抉择,《刘兰芝》中角色权衡责任与利益,以及《看表演》中角色拯救少女等,均是从不确定性的人性本质出发,深入剖析个体内心的尴尬处境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此外,曹禺早期剧作中的人性理念也兼具现实主义与唯美主义的特点。

曹禺认为,剧作应该服从当下社会实际,但也要把握可被抽象化的、具有唯美主义色彩的人性本质,使得每一个角色都具有个性化的、超越时代与空间的特征。

例如,曹禺的作品《花蝴蝶》中,苗女士用唯美的诗句塑造出一个朴实而优雅的人物形象,诠释出坚贞不渝的人性精神;而《石头前的少女》中,满月用充满诗意的文字深切描绘出一位青春期的少女,展现出个体凭借勇气拥抱美好的人性本性。

总之,曹禺早期剧作中的人性理念,具有反传统主义的思想色彩,力求把握不确定性的人性本质;另外,也兼有现实主义与唯美主义的特征,追求把个性化的精神、超越时代与空间的特征,融入其剧作中。

从曹禺早期剧作中人性理念的探索可以看出,比起僵化传统的观念,
更重要的是要倾听内心灵魂深处的喃喃细语,以此为切入点,构建一个更加人文化的社会环境。

曹禺的作品及分析分析

曹禺的作品及分析分析

作品介绍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

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禹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1936年曹禹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唯一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

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

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1946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剧本《桥》,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演摄成影片上映。

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1等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禹选集》、《曹禹论创作》、《曹禹戏剧集》等。

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

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禹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1936年曹禹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唯一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

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

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论曹禺剧作的戏剧化结构

论曹禺剧作的戏剧化结构

论曹禺剧作的戏剧化结构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杰出代表,他的剧作以其独特的戏剧化结构模式和深刻的社会主题闻名。

在他的一系列剧作中,曹禺展现出了复杂的戏剧结构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深化了戏剧的内涵,也增强了戏剧的吸引力。

曹禺的戏剧结构模式可以概括为锁闭世界与旁逸而出的新世界。

在他的剧作中,“家”常常作为锁闭世界的象征,而“出走”则成为走出这个锁闭世界、寻找新世界的手段。

这种结构模式在多部剧作中得到体现,如《雷雨》、《日出》、《原野》等。

在《雷雨》中,曹禺将故事发生地设定为典型的封建家庭,而这个家庭又充满了各种复杂的矛盾和秘密。

主人公们被笼罩在这个压抑的锁闭世界中,如周萍、四凤等,他们为了寻找新生,不得不走向新世界,如周冲。

而在《日出》中,曹禺以“交际花”陈白露为中心,将故事发生地设定为旅馆。

这个旅馆也是一个封闭的世界,陈白露和其他人如方达生、胡四等在这个世界里寻找出路。

但在这个锁闭世界中,人们只能走向堕落或者死亡。

在曹禺的早期剧作中,这种结构模式表现得尤为明显。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式逐渐被打破和超越。

在《原野》中,虽然还有锁闭世界的设定,但新世界的出现已经不再是通过出走这种方式,而是通过主人公们的抗争和复仇实现的。

同时,曹禺在剧作中还善于利用情节的设定来加强这种戏剧化结构。

他在构思剧情时,一方面会从生活素材和印象中寻找灵感,另一方面也会对固有的戏剧情节进行化用、重构和再创造。

这种手法使得他的剧作既具有生活的真实感,又不失戏剧的吸引力。

例如,《雷雨》中的情节设计既遵循了传统戏剧的因果逻辑,又具有现代戏剧的跳跃性和复杂性。

这种情节的安排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故事的紧张感,又能在思考剧情的过程中体验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面。

曹禺的剧作以其独特的戏剧化结构模式和深刻的主题思考,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也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我们理解和思考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窗口。

曹禺与中国现代戏剧

曹禺与中国现代戏剧

曹禺与中国现代戏剧曹禺,这位20世纪中国现代戏剧的巨匠,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而且至今仍然被视为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一。

曹禺以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曹禺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以及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曹禺,原名孔维嘉,生于1910年,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这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曹禺早年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小学,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打下了基础。

他曾在上海大学学习法律,但很快就转入文学院学习戏剧。

这段经历使他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研究更加深入。

曹禺的作品风格独特,他善于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他的作品常常以家庭为背景,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纠葛来反映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比如他的代表作《雷雨》,通过对一个家庭的描写,展现了封建家庭中的人性悲剧和社会矛盾。

这种以家庭为缩影的写作手法,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普遍性和深度。

曹禺的作品还常常关注女性问题。

他对女性的描写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她们内心的世界,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女性在这种压迫下的反抗和挣扎。

比如《日出》中的女主人公阿英,她勇敢地为自己的爱情和尊严而战斗,最终选择了自杀。

这种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使得曹禺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和反响。

曹禺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为中国戏剧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时代气息。

他的作品不仅在戏剧舞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激发了无数后来者对戏剧创作的热情和追求。

他的作品也为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之,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的一位伟大的先驱者和创造者。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而在中国戏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至今仍然被视为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一。

曹禺戏剧成就及影响

曹禺戏剧成就及影响

曹禺戏剧成就及影响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戏剧成就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戏剧的发展。

本文将从曹禺戏剧作品的创新性、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后世戏剧创作的影响等方面探讨曹禺戏剧的成就及其影响。

曹禺戏剧作品的创新性是其成就的重要方面之一。

曹禺的作品大胆地突破了传统戏剧的形式与题材,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戏剧作品中常常出现荒诞的情节、夸张的人物形象以及离奇的场景设置,这些元素都展现了他对于戏剧形式的创新尝试。

例如,他的代表作之一《雷雨》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戏剧结构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戏剧体验。

曹禺通过这些创新元素,使得他的作品在戏剧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曹禺的戏剧作品关注了社会现实,体现了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的作品常常揭示了人性的丑恶与虚伪,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例如,《日出》通过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压迫;而《原野》则通过对于农村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的奋斗与希望。

曹禺通过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感,对于激发观众的思考和反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曹禺的戏剧作品对于后世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戏剧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于国际戏剧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他的戏剧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创新以及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为后世戏剧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许多戏剧作者受到了曹禺的影响,他们在创作中也借鉴了曹禺的戏剧手法,使得中国戏剧在后来的发展中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曹禺的作品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世界各地演出,为中国戏剧赢得了国际声誉。

曹禺戏剧的成就及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创新性、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后世戏剧创作的影响等方面。

他的作品在戏剧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他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感。

试论曹禺剧作的正剧特色

试论曹禺剧作的正剧特色

试论曹禺剧作的正剧特色作者:李安居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03期摘要:曹禺的戏剧艺术是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互相撞击认同的结果,从悲剧出发,经过悲剧和喜剧因素的错综融合,走向了现代正剧,这是曹禺创作的大方向。

曹禺的戏剧创作既不是单纯的民族化也不是单纯的现代化,而是一个双向融合的过程,其创作都是围绕着既契合自己的心灵个性又能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既具有世界水准又不失民族品格这样一种正剧艺术形态而展开的。

关键词:曹禺剧作正剧形象塑造一、引言关于曹禺的剧作形态问题,前人多有争鸣。

吕荧在《曹禺的道路》中认为,在《雷雨》、《日出》、《原野》中,作家极力构成“死的悲剧”,而在《蜕变》、《北京人》和《家》里,则力图“绘写生的悲剧和喜剧”。

田本相强调了曹禺戏剧审美中由来已久且愈来愈浓的喜剧成分,并把它引向极端上升到艺术形态的高度,得出了《北京人》不是悲剧而是喜剧的结论,这一论述集中体现在其专著《曹禺剧作论》中。

而朱栋霖把曹禺剧作同古今中外各类作家作品进行了相当细致的研究比较,最后认为曹禺吸取了西洋悲剧和中国古典悲剧的成分,创作出的作品形成了悲剧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典范。

当进行全面比较时,他倾向于正剧论述,但是在涉及人物评论时又不由自主地滑向了悲剧论调。

从悲剧出发经过悲剧和喜剧因素的错综融合走向现代正剧,是曹禺前期创作的大方向,也是他创作生涯中最光彩的部分;后期的历史剧其实是穿着古代衣服的正剧,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处置、角色搭配和反讽艺术三个方面来探讨曹禺正剧的独特魅力。

二、悲喜剧人物形象互相穿插的结构模式悲喜剧两种人物形象交相穿插,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使美丑互现。

如《日出》和《家》的人物世界就是由这样两个互相映衬的极端构成的。

一端是心地善良、渴望生活的小东西、黄省三、婉儿、鸣凤、梅小姐等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不想死而不得不死或想死而又无法去死的悲剧;另一端是顾八奶奶、张乔治、高老太爷、冯乐山、克明兄弟、陈姨太等上流社会的“精华”和封建家长们醉生梦死、穷奢极欲、虚伪荒淫的喜剧和闹剧形象。

曹禺研究述评[教育]

曹禺研究述评[教育]

曹禺研究述评刘勇李春雨中国现代话剧真正走向成熟,严格地讲是从曹禺的剧作问世后才开始的。

—些文学史家曾有过这样的共识:“第一,从《雷雨》开始,话剧在广大的社会中,才成为引人入胜的戏剧,它为话剧树立了里程碑;第二,它使舶来的话剧,成为纯熟的本地风光的话剧,夸张一点说,为话剧建立了民族风格;第三,在穿插紧凑,对话生动,剧中人个性的突出各点上,都超越他的前辈,迄今仍无后来者。

”①应该说,这个评价是并不夸张的,是基本符合曹禺自身的价值以及中国现代话剧发展的历史事实的。

因此,曹禺研究,实际上也就是对中国现代话剧本质特点的研究,曹禺研究的历程,同样也是整个中国现代话剧研究的重要一页。

—、1949年以前的曹禺研究曹禺研究是伴随着他的处女作《雷雨》的问世而开始的。

《雷雨》于1934年7月发表在《文学季刊》第1卷第3期上,1935年5月由留日学生戏剧团体中华话剧同好会在日本东京首次演出。

60多年来,评论、研究《雷雨》的文章多达40多篇,文字数量百倍于原著。

对—个作家的单篇作品进行如此充分集中的研究,是不多见的,只有少数几位作家的作品如鲁迅的《阿Q正传》可与之相比。

《雷雨》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学术界的敏感和注视,刘西渭(即李健吾)率先撰文对《雷雨》进行了专门评析,他指出:“《雷雨》是一个内行人的制作,虽然是处女作,勿怪立即抓住一般人的注意。

”刘文有两个重要发现:一是《雷雨》里的“命运观念”,二是蘩漪性格的内涵和意义:“在《雷雨》里最成功的性格,最深刻而完整的心理分析,不属于男子,而属于妇女”。

她是一只沉了的舟,然而在将沉之际,如若不能重新撑起来,她宁可人舟两覆,这是—个火山口,或者犹如作者所渭,她是那被象征的天时,而热情是她的雷雨。

所谓热情也者,到了表现的时候,反而冷静到像叫你走进了坟窟的程度。

于是你更感到她的阴骘,她的力量,她的痛苦;你知道这有所顾忌的主妇,会无顾忌地揭露一切,揭露她自己的罪恶。

”②紧接着郭沫若也撰文称赞“《雷雨》的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

曹禺综合研究述评

曹禺综合研究述评

作者: 刘川鄂[1];汪亚琴[1]
作者机构: [1]湖北大学文学院,430061
出版物刊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页码: 149-165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4期
主题词: 曹禺;文学史;回忆录;述评
摘要:本文的"综合研究"指曹禺及其戏剧综论、文学史中的曹禺研究、与曹禺相关的回忆录等,基本不涉及曹禺单部作品的专题研究。

曹禺综合研究呈现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新中国成立前褒贬兼有、毁誉不一,新中国成立后到新时期综论性文章停滞、文学史研究定型,新时期至今海内外、多视角全面推进。

研究者们都充分肯定曹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对《原野》《日出》《北京人》等单个作品的评价存在较大反差。

综合研究的"不综合现象"、批评思维固化等,也是需要整体反思的问题。

曹禺对戏剧的贡献

曹禺对戏剧的贡献

曹禺对戏剧的贡献曹禺一生为中国现代文学事业贡献了十四部话剧、一部电影作品,两部散文集和一部戏剧论文集。

他的主要成就在戏剧创作上,是中国现当代首屈一指的剧作家,在戏剧创作、戏剧艺术管理、戏剧教育、戏剧翻译、中外戏剧文化等领域作出了多方面的卓越贡献。

一、深刻集中地表现了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人”的主题。

他的剧作艺术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在20世纪上半叶由贫困走向现代文明的苦难历程,体现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追求个性解放的人道主义精神。

曹禺的一生都在强调,他的戏剧作品是以“人”为中心的,并且强调对人的思考,强调认识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强调探索人的灵魂的秘密,去努力解决一个人应该如何活着得的问题。

曹禺的剧作大胆揭示和批判了黑暗社会中人性的恶,并且执著的追求人性善的理想。

他曾说过:“我看戏,读文艺作品,我所注目的是人,人是最重要的。

”二、从自己的创作个性出发,有机地吸收西方戏剧艺术与民族古典文学营养,形成了个人民族风格。

三、发展了我国的悲剧艺术,进一步开拓了悲剧文学的表现领域与精神刻画的深度,为中国现代戏剧的人物画廊贡献出一系列光彩夺目的悲剧形象。

四、致力于反映人物精神追求方面的深刻痛苦,处理戏剧冲突,能够深入剧中人的内心世界,人物塑造经典而有深度。

《雷雨》中塑造了周朴园的虚伪与冷酷;周冲的纯真与虚幻;鲁大海的冲动与莽撞;鲁四凤的单纯与善良;鲁贵的贪婪与势利,人物精神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戏剧语言富有心灵动作性、抒情性与潜台词。

六、曹禺剧作所塑造的人物身上具有的悲天悯人的思想。

在面对人生苦难时自觉背负起的社会责任感;在自身犯罪后又体现救赎的意识。

曹禺的戏剧创作不仅标志着并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

更重要的是,他的极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实验性的创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展示了多元的,自由创造的发展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前曹禺的戏剧研究述评卢兆旭(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1)[摘要]曹禺的戏剧作品主要集中在建国前,最初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为此有必要理顺研究线索,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从《雷雨》到《家》,研究者的观点各不相同,毁誉不一。

做一下研究梳理工作,有利于理清曹禺戏剧的创作历程,为后来者创造基础。

[关键词]曹禺建国前戏剧研究【黑龙江史志2008.14】文史艺苑曹禺作为中国现代最为杰出的戏剧大家,自他的第一部戏剧《雷雨》问世以降,研究者是络绎不绝,成就斐然。

而且曹禺的戏剧自始至终就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把他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他的剧作在世界许多国家演出。

但是,也应该看到曹禺的戏剧从诞生起就引起不少争论,褒贬不一,这也是伟大作家的共同命运。

曹禺作为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大家,现代戏剧在曹禺的手中走向成熟,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奇迹。

他创作的戏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等,感动和净化了人们的心灵,世人从他的艺术世界中获得丰富的人生养料。

文学史家也有大致的认识:第一,从《雷雨》开始,中国现代话剧成为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

第二,他成功的借鉴西方的戏剧形式,并很好地结合中国古典戏剧的精华,将二者糅合为中国现代戏剧的模式,达到了可与世界戏剧大家比肩的水平。

曹禺在一九九三年夏秋之间创作了四幕剧《雷雨》,一九九四年七月发表在《文学季刊》第1卷第3期上,1935年5月由留日学生戏剧团体中华话剧同好会在日本东京首次演出。

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研究《雷雨》,研究曹禺,论文数量惊人,很少有作家出现这种情况。

曹禺的处女作《雷雨》自从诞生以来,众说纷纭,观点颇多。

有三篇最早的评论文章值得注意。

第一篇文章是刘西渭的《<雷雨>———曹禺先生作》,刘西渭认为:“《雷雨》是一个内行人的制作,虽然是处女作,勿怪立即抓住一般人的注意。

”“在《雷雨》里最成功的性格,最深刻而完整的心理分析,不属于男子,而属于妇女。

”“她(繁漪)是一只沉了的舟,然而在将沉之际,如若不能重新撑起来,她宁可人舟两覆,这是一个火山口,或者犹如作者所谓,她是那被象征着的天时,而热情是他的雷雨。

所谓热情也者,到了表现的时候,反而冷静到像叫你走进了坟窟的程度。

于是你更感到他的阴鸷,她的力量,她的痛苦;你知道这有所顾忌的主妇,会无顾忌地揭露一切,揭露她自己的罪恶”。

第二篇文章是郭沫若的《关于曹禺的<雷雨>》,在该篇文章中郭沫若称赞:“《雷雨》的确是一篇难得德的优秀的力作。

”“作者于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术等,似乎也有相当的造诣。

以我们学过医学的人看来,即使用心地要去吹毛求疵,也找不出什么破绽。

在这些地方,作者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位。

”而且郭沫若又从希腊悲剧的观点来考察曹禺的戏剧创作,认为“作者所强调的悲剧,是希腊式的命运悲剧,但正因为这样,和它的形式之新鲜相对照,它的悲剧情调却不免有些古风。

”郭沫若的评价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之特殊,但是有其合理性,现在看来,从中可以获取另外的信息,那就是希腊的悲剧性命运。

第三篇文章是张庚的《悲剧的发展———评《雷雨》》,作者认为《雷雨》最成功的是人物的塑造,剧作的失败在于把性格悲剧、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混在一起,粗看似乎是对的,但是仔细一看,却恰恰相反,在现代的悲剧构成上,需要的正是混合,不,有机的统一,而这剧的失败,正是因为这不是统一而是混合,时时现出了裂痕和矛盾。

该文的作者最后探讨了世界观和命运观的关系问题,认为:“现代人也仍旧受着命运所支配,但这命运不是不可知,而是社会的。

”张庚从另一角度作了评价。

最初的这三篇文章具有代表性,即使论述未必精当,但是有启发性,从戏剧理论到舞台艺术,从人物塑造到思想蕴涵,进行了梳理,对《雷雨》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

紧接者曹禺又创作了第二部戏剧《日出》,这时是1936年6月在《文学月刊》上连载,并于同年11月出版单行本。

因为《雷雨》的在全国的上演和在国外的影响,还未等《日出》上演,各种报刊就出现了不少评论文章。

当时茅盾有一篇文章《渴望早早排演》,他说:将这样的社会题材搬上舞台,以我所见,《日出》是第一回。

巴金也撰文指出:“它和《阿Q正传》、《子夜》一样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最好的收获。

”李蕤在《从<雷雨>到<日出>》中指出:“如果我们嫌《雷雨》给我们展开的是封建家庭的废圮,那么我们该承认《日出》给我们指出的却是脓疮社会的大半面;在社会上,《雷雨》里把生活在两个极端的周朴园和鲁大海的世界用血缘密密相连的把他们绳缚成一树枝叶,而《日出》却是自自然然的以陈白露为中心牵出可能是附在她身边的人物。

”所以陈白露的世界更切近我们的生活,就像活在我们的周围,是那么的熟悉。

但是,在曹禺的话剧发表后不久,有位作者黄芝冈写了一篇《从<雷雨>到<日出>》,对二者大加鞭笞,作者説:“《雷雨》的结构是相当巧妙的,像一篇写得很花巧的文章使比较清楚的读者也给它的论据迷惑了,暂时承认它糊涂的结论;而且,屋子里的勾当像《群鬼》,不断地嚷着闷又像《文舅舅》,将西欧名剧搬来做门面,盖一栋中国的老房子,既好像对社会上的高等人来一点讽刺,又好像是充满着虚无主义的情调。

然而都不是的,主要的却是“正式结婚至上主义”和青年人都死完了留老年人撑持世界的可笑的收束!”该文作者的评论失之偏颇,他对曹禺的戏剧也作了中肯的评价,对其结构作了肯定。

周扬在《论<雷雨>和<日出>———并对黄芝冈先生的批评的批评》中,对黄芝冈的论点作了批评,他说:“《雷雨》和《日出》无论是在形式技巧上,在主题内容上,都是优秀的作品,它们具有反封建反资本主义的意义。

用一脚踢开的态度对待这样的作品,无疑地是一个错误。

黄芝冈先生站在前进的立场,把这两个剧本説的一钱不值,这使我们不得不抗议。

52……如果把文艺比作一面镜子,那么,人不能因为照出了丑恶的东西,便把过错推在镜子上。

要作家只写光明,不写黑暗,只写前进,不写落后,这种公式主义的批评现在早已过去。

”周扬指出:“如果説在《雷雨》中作者对于现实还抱着宿命论的观点,那么到写《日出》时,作者对于社会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认清了损不足而奉有余的社会形态———人剥削人的制度。

他已开始有意识地诅咒四周的不平,对荒淫无耻的人在泄着愤懑,把希望寄托在象征光明的人们身上,而不再有对于隐私不可知的事物的憧憬和恐惧,那种悲天悯人的思想了。

他创作的视线一从家庭伸展到了社会。

他试图把一个半殖民地金融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脓疮社会描绘在他的画布上。

所以《日出》无论是在作者的企图上,在题材的范围上,都是一个进步。

这进步决不是黄芝冈先生所説,只是比《雷雨》少了许多偶然的地方。

”周扬也对这两部戏剧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对曹禺放弃《雷雨》的结构而用片段的方法写《日出》的这条路表示怀疑,认为《日出》没有把搜集的材料“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是用“片段的方法,人生零碎去阐明一个观念,而这个方法决不是艺术的大路”。

在1937年,还有张庚的《读〈日出〉》,阐述了《日出》所构成的“对于都市社会的看法”,那就是由金八所代表的‘恶魔主义’,这种恶魔主义是一种极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像白露,像小东西,像黄省三,甚至像顾八奶奶、李石清潘月亭,都只是魔爪下的小鸡”。

而欧阳凡海的《论〈日出〉》则强调《日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进步,认为:到了写《日出》的时候,作者已经不再是从那种心情的冲动出发,而是有意识暴露黑暗,揭示光明了。

不足的地方是只看到了社会腐败的一面和太顾全舞台上的演出。

曹禺的第三部剧作《原野》在1937年8月发表。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爆发。

此时的评价文章有南卓的《评曹禺的〈原野〉》,文章认为:一个一贯的优点,就是技巧的卓越。

他的人物性格,对话,都从剧情一起一点一点向前推进,进行,开展,直至它的大团圆。

……总起来看,《原野》是太接近欧美的作品了。

另一篇文章是杨晦的《曹禺论》,他认为“《原野》是曹禺最失败的一部作品,”“有《雷雨》的神秘象征的气氛围里,已经摆脱出来,写出《日出》那样现实的社会剧了,却马上转回神秘的旧路。

《原野》实在比《雷雨》更富于神秘色彩,《雷雨》里,实际是现实的问题比神秘的象征的《雷雨》更占支配的地位;而《原野》里,却把那样的问题,复仇的故事,写的那么玄秘,那么抽象,那么鬼气森森,那么远离现实,那么缺乏人间味。

这简直是一种奇怪的现象。

”以后人们对《原野》的批评,受杨晦的影响很大。

1941年曹禺又一剧作《北京人》问世,11月刚出版,茅盾就发文评价说:“《北京人》的作者又回到从来一贯作风。

”“它的成功的人物描写,它的对于封建的旧制度和人物的暴露和讽刺……曾家一家人的无色彩的贫血的生活,就像一个槌子,将打击观众的心灵,是他们战栗,当然亦将促使他们梦醒,用更深刻的眼光看看他们周围的社会和人生”。

还有一些文章,如茜萍的《关于〈北京人〉》,靳以的《〈北京人〉》,胡风的《记曹禺的〈北京人〉》等等。

靳以认为:这是一本书,一出戏,可是那故事却存在我们广阔的人海里,那些人物却活生生地在我们身边。

胡风则认为:就《北京人》说,虽然在严格的艺术要求上还不免有些浪费的地方和为了交代情节的拼凑的地方,但他决不是他的人物丧失了自己,决不使他的人物成为概念的留声机。

即令那完全是从概念造出来的人物罢,好像也能够把那概念变成某一程度的活的心理状态,用具体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使观众得到一个好像那是具有真实性的人物的假象。

”另有邵荃麟的《<北京人>与<布雷曹夫>》中把《北京人》与高尔基的《叶戈尔・布雷曹夫》进行了比较,指出:“这两个剧本,都可以说是对旧社会死亡的挽歌。

而这挽歌的另一面,也可以说作者对新社会的挽歌。

”两个剧本“在取材上,颇有相似之处。

彼此都是以一个家庭的纠纷关系为题材,写出家人亲戚之间的彼此互相矛盾、倾扎、互相计算攻诘,以及他的昏聩、自私、痛苦、憎恨、种种丧失人性的可怕行为,从而也反应出他们这些阶级腐烂和死亡的真实情况,而同时,两个剧本都各自指出一条新的道路,让他们中间一些具有善良灵魂的人们,从死亡走向新生”。

当然,文章也指出“主题孤立化与人物性格单纯化。

”紧接着,杨晦的《曹禺论》探讨了曹禺戏剧的思想主题发展线索,以《雷雨》、《日出》、《原野》为例,认为:“这三部剧本的发展,是有着一贯的线索的,由一个镀金的绅商家庭您的悲剧———《雷雨》,扩展到在一种黑暗的恶势力支配下的社会悲剧———《日出》,再一转而到中国古老的农村里,农民的悲剧———《原野》,就是人物的发展,也很明显。

由《雷雨》里周繁漪的某一点扩大为《原野》的金子;《雷雨》的周冲,跟《日出》里的方达生的关系,是很容易看出来的!就是方达生到宝和下处寻访小东西下落的情形,也颇似周冲到四凤家里探访的一场。

周萍的跟焦大星,鲁大海的跟仇虎,都是一种发展。

”作者还指出曹禺思想的特点,那就是:是艺术家的思想,并不是思想家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