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最苦与最乐》课文教案

《最苦与最乐》课文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课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最苦与最乐”的主题,认识到人生的苦与乐是相对的,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乐观态度。

2. 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培养他们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的生平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3. 探讨课文中的苦与乐的例子,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文中的观点。

3. 运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背景和课文的主题思想,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讨论作者的论证方法和解说方式。

4.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苦与乐的例子,思考其中的经验和启示。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总结课文的主题思想。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他们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和阅读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交流能力,以及他们的观点阐述和逻辑思维。

六、教学反馈1. 课堂反馈: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肯定他们的优点并指出不足之处,引导他们进行改进。

2. 课后反馈:通过课后作业的批改和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在课文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后续章节待补充。

2023最新-《最苦与最乐》教案【优秀3篇】

2023最新-《最苦与最乐》教案【优秀3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优秀3篇】篇一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分享的3篇《《最苦与最乐》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将不胜荣幸。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一最苦与最乐【模拟试题】一。

知识积累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缠着()契约()悲天悯人()弄巧成拙()讹诈()斟酌()娓娓动听()时髦()河堤()2. 辨字组词。

惠()慧()契()擎()缆()揽()陪()赔()毫()豪()3. 解释下列词语。

(l)契约:(2)达观:(3)心安理得:(4)悲天悯人:4. 文中引用了不少好句子,请对它们作出恰当的解释。

(l)“如释重负。

” (2)“任重而道远。

” (3)“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无人而不自得。

”5. 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

(l)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3)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脱?()(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6. 选出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

()a.课文《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全集》,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

b.王力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c.《少年中国说》不是梁启超的文章。

d.《谈语言》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

7.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段落,你认为该怎样分?并说说各大段的论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从到。

论点:第二段:从到。

论点:第三段:从到。

论点:三个论点间的关系:8. 课文用一串排比设问句开篇,反复阅读课文,体会这种开篇方式的优点。

想一想:以这种方式开头的文章,你以前读过吗?如读过,把你读过的文头抄录在下面,然后和本文开头作一对比分析。

9.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对这个话题,能不能谈一些你自己的想法?二。

《最苦与最乐》课文教案

《最苦与最乐》课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最苦与最乐》优秀课文教案课文作者:梁实秋学科领域:语文年级段: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分析并欣赏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人生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主题的理解和分析。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中写作技巧的欣赏和借鉴。

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解读和领悟。

2. 课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的体会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梁实秋及其作品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最苦与最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文注释,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观点。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课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以及课文主题的理解。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解读课文深层含义。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 写作实践:(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实践。

(2)教师鼓励学生从课文中汲取人生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共7篇)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共7篇)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共7篇)第1篇: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背诵精彩段落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重点、难点:1、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2、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

(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作者简介: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著作:《饮冰室合集》三、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学生再分段落读。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四、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第一步: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订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分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第1题: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第2题: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一、课题释疑理内容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苦与最乐>。

之前,大家已经阅读了课文,我想先问问大家,发现课文标题的特点没有?生1:是一个并列短语。

生2: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

师:像这样的标题大家还见过吗?生3:本册还有一篇课文《重复与变化》。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标题好吗?生4:很好!很引人注目。

生5:能够引起读者对内容的思考,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们将这个题目改为“乐从苦中来”,行不行?生6:不行,文章并不是写苦与乐的关系的。

师:那就改成“苦与乐”,可以巴?生7:也不行,改后的题目太宽泛了。

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也就是“最苦”和“最乐”的事。

生8: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最苦和最乐的事各是什么。

师:作者认为最苦与最乐的事到底是什么呢?生9‘: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最乐的事是尽了责任。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能找到证据吗?生10:第l段开头写到“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第3段开头写到“自然责任尽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师:看来最苦与最乐的事都与责任有关系。

(板书:未尽――责任――摄苦;尽一责任――最乐。

)看来题目不能改了,改了与文章内容不太相符。

那将题目改成“最乐与最苦”,总可以吧?生11:还是不能改,因为文章的顺序是先写最苦,后写最乐。

师:除了顺序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吗?生12:一般说先苦后甜,先写苦,再写乐,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

生13:这种“最苦”,一般的人不容易体会,放在前面写引入注意些。

师:俗话说,快乐易写,痛苦难描,所以作者将“最苦”先写,重点写。

那文章到底哪些地方写“最苦”,哪些地方写“最乐”呢?生14:第l、2段写最苦,第3段写最乐。

师:第4、5两段是在写什么呢?(生概括不上来。

)请同学们一起将这两段文字再默读一遍吧!生15:进一步论述人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的。

2.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介绍课程主题:最苦与最乐。

解释课程目的:探讨生活中的苦与乐,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最大的苦和乐是什么?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并简要讨论。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分享的质量。

第二章:最苦的经历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分享并描述自己经历的最苦的事情。

2.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持精神。

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并描述自己经历的最苦的事情。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以及从中得到的教训。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组,每组讨论并分享一个最苦的经历。

2.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全班分享。

第三章:最乐的经历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分享并描述自己经历的最乐的事情。

2. 培养学生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珍惜它们。

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并描述自己经历的最乐的事情。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经历对他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组,每组讨论并分享一个最乐的经历。

2.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全班分享。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质量。

第四章:从苦与乐中成长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分析并反思自己在最苦与最乐的经历中的成长。

2. 培养学生从困难中吸取教训,并用于个人成长。

教学内容:让学生分析自己在最苦与最乐的经历中的成长。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将困难转化为个人成长的契机。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组,每组讨论并分享一个最苦与最乐的经历。

2.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全班分享,并分享自己的成长和教训。

第五章:最苦与最乐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探讨最苦与最乐的经历对自己生活的意义。

2.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的态度。

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最苦与最乐的经历对自己生活的意义。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积极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组,每组讨论并分享一个最苦与最乐的经历。

九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九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九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最苦与最乐》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作者背景和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3. 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懂部分,解答学生疑问。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2.2 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 讲解与解答: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1. 课文《最苦与最乐》文本。

2. 作者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PPT或黑板。

4. 参考书籍或文章。

3.2 教学材料1. 学生笔记本和笔。

2. 课文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

3. 分组讨论问题和相关资料。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和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阅读理解题目: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学生讨论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2 教学反馈1. 课堂及时反馈: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其学习方法和思路。

2. 阅读理解题目答案反馈:教师应及时批改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其纠正错误和提高。

3. 学生讨论表现反馈: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其积极参与和表达。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文章或书籍,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相关主题。

2. 组织相关实践活动,如辩论赛或写作比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苦与最乐》教案(北师大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北师大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北师大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最苦与最乐》教案(北师大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最苦与最乐》教案(北师大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最苦与最乐》是一篇叙述文,作者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家庭中离开世界的爷爷和疯颠般活泼的侄孙之间的友情故事。

通过本文的阅读和讨论,有助于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祖孙之间的友谊以及生老病死带来的不同感受。

一、教材分析本篇文章是北师大九年级选修教材中的一篇叙述文,以家庭为背景,描绘了爷爷和侄孙之间的温馨互动。

文章语言简洁、清新自然,人物形象鲜明、传神逼真,读起来十分舒畅。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叙述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本文的阅读技巧,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获得文章所传递的主题。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理解和分析文章的能力。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认真思考。

(3)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自我表达和自我思考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关爱和尊重老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勤奋、乐观和积极向上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1)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特点;(2)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体会文章所传递的主题。

2.难点(1)理解文章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情感;(2)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

四、教具准备教学PPT、电子白板、视频。

五、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短视频,让学生从外部感官接触到家庭、祖孙等概念,启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展示几组家庭照片,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人之间的感情;或者播放一段状态迥异的祖父和孙子的日常生活片段,引发学生忆家情怀。

2.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通过理解试答题,巩固对文章的理解。

可以使用班内三人小组方式让学生进行读后讨论,让每个人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3.讲解通过PPT等方式,讲解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特点,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并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最苦与最乐的含义。

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与快乐。

1.2 教学内容课文《最苦与最乐》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词句和表达方式。

探讨文章中所传递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阐述课文中的主要观点。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思想和哲理来思考自己的生活中的苦与乐。

2.2 教学难点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进行深入的反思和讨论。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来理解抽象的观点。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提供课文的文本和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研究。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引入课文《最苦与最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和表达方式,讨论文章的深层含义。

应用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和讨论课文中的思想和哲理对自己的启示。

4.2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新课,让学生阅读课文《最苦与最乐》,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第二步: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第三步: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

第四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和讨论,探索课文中的思想和哲理对自己的启示。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讨论表达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设计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设计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最苦与最乐》。

2. 引导学生思考快乐与痛苦的辩证关系。

教学内容:1. 快乐与痛苦的定义及辩证关系。

2. 快乐与痛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快乐与痛苦的理解。

2. 讲解快乐与痛苦的定义及辩证关系。

3. 举例说明快乐与痛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第二章:最苦的体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最苦的体验。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最苦的体验。

教学内容:1. 举例说明生活中最苦的体验。

2. 分析如何面对最苦的体验。

教学步骤:1. 提问学生生活中最苦的体验是什么。

2. 举例说明生活中最苦的体验。

3. 分析如何面对最苦的体验。

第三章:最乐的体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最乐的体验。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创造最乐的体验。

教学内容:1. 举例说明生活中最乐的体验。

2. 分析如何创造最乐的体验。

教学步骤:1. 提问学生生活中最乐的体验是什么。

2. 举例说明生活中最乐的体验。

3. 分析如何创造最乐的体验。

第四章:痛苦与快乐的转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痛苦与快乐的转化过程。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痛苦与快乐的转化。

教学内容:1. 痛苦与快乐的转化过程。

2. 实现痛苦与快乐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痛苦与快乐的转化过程。

2. 提问学生如何实现痛苦与快乐的转化。

3. 分析实现痛苦与快乐的方法。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所学内容到生活中。

教学内容: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应用所学内容到生活中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提问学生如何应用所学内容到生活中。

3. 分析应用所学内容到生活中的方法。

第六章:案例分析一生活中的苦与乐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生活中的苦与乐。

2.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和体味苦与乐的能力。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主题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苦与乐。

教学内容:1. 介绍“最苦与最乐”的主题含义。

2. 分享生活中个人的苦与乐经历。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你们认为生活中什么是最苦的?什么是最乐的?2. 分享个人的苦与乐经历。

3. 引导学生思考苦与乐的关系。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苦与乐的理解。

2. 收集学生的个人经历,分析他们对苦与乐的态度。

第二章:理解苦难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苦难是人生的一部分。

2. 引导学生理解苦难的价值。

教学内容:1. 讨论苦难的普遍性。

2. 分享名人的苦难经历及他们如何从中成长。

1. 讨论:你们是否经历过苦难?苦难给你们带来了什么?2. 分享名人苦难经历及成长的故事。

3. 引导学生思考苦难的价值。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苦难的认识。

2. 收集学生的感悟,分析他们对苦难的态度。

第三章:面对苦难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面对苦难的方法。

2. 引导学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

教学内容:1. 讨论面对苦难的心态。

2. 分享应对苦难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活动:1. 讨论:你们在面对苦难时,通常会有怎样的心态?2. 分享应对苦难的方法和技巧。

3. 引导学生练习积极应对困难。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面对苦难的心态。

2. 收集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分析他们应对苦难的能力。

第四章:享受快乐1. 让学生认识到快乐是可以追求的。

2. 引导学生学会享受生活中的快乐。

教学内容:1. 讨论快乐的追求。

2. 分享享受快乐的方法。

教学活动:1. 讨论:你们认为怎样才能追求到快乐?2. 分享享受快乐的方法。

3. 引导学生练习享受快乐。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快乐的理解。

2. 收集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分析他们享受快乐的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加深对苦与乐的理解。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设计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设计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苦难吗?又是如何面对的呢?(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苦与乐的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阐述这个话题的。

2.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在阅读过程中,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并做好笔记。

3.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

(2)讨论:文章中的“最苦”和“最乐”分别指的是什么?4.精讲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理解作者对苦难的认识。

(2)分析课文第二段,理解作者对快乐的诠释。

5.案例分析(1)请同学们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面对苦难和快乐的。

(2)讨论:面对苦难,我们应该如何调整心态?6.小组活动(1)分组讨论:如何将课文中的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全班交流。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面对苦与乐的心得体会。

2.深入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观点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让生活更加美好?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通过案例分析,同学们学会了如何将课文中的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细节需要改进,如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同学们的注意力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含义,并将其与个人经历相结合。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精选5篇)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精选5篇)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篇1一、总体构思《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因此,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二、过程设计1、教法学法由于学生刚接触议>论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座谈、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语言欣赏、自主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创新的精神。

2、教学流程(1)导入课题:①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

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②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则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2)作者简介: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有关梁启超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所经历的最苦与最乐的时刻。

教学内容:1. 解释“最苦与最乐”的概念。

2. 分享个人经历,让学生分享他们所经历的最苦与最乐的时刻。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请大家想一想,你们在生活中所经历的最苦与最乐的时刻是什么?2. 学生分享个人经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经历对他们的影响。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分享的质量。

第二章:理解最苦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最苦的经历。

2. 引导学生思考最苦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解释什么是最苦的经历。

2. 分享一些常见的最苦经历,如失败、失落、痛苦等。

教学活动:1. 讨论最苦的定义,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最苦经历的理解。

2. 分析一些常见的最苦经历,探讨这些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最苦经历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理解最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最乐的经历。

2. 引导学生思考最乐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解释什么是最乐的经历。

2. 分享一些常见的最乐经历,如成功、幸福、喜悦等。

教学活动:1. 讨论最乐的定义,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最乐经历的理解。

2. 分析一些常见的最乐经历,探讨这些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最乐经历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最苦与最乐的关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最苦经历中寻找最乐。

教学内容:1. 讨论最苦与最乐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分享一些方法,帮助学生从最苦经历中寻找最乐。

1. 引导学生思考最苦与最乐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

2. 分享一些方法,如积极思考、寻求支持、改变态度等,帮助学生从最苦经历中寻找最乐。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最苦与最乐关系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关系。

《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最苦与最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1.2 教学内容:介绍《最苦与最乐》的含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3 教学方法:提问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回答问题。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最苦”和“最乐”的理解。

1.4.2 解释概念:解释《最苦与最乐》的含义。

1.4.3 提问引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你认为什么是最苦的?什么是最乐的?”1.4.4 学生回答: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第二章:最苦的体验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最苦体验,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理解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的最苦体验,如失恋、失败、贫困等。

2.3 教学方法:讲述法,通过讲解和分享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话题:回顾上节课的讨论,引出不同的最苦体验。

2.4.2 讲解实例:讲解一些常见的最苦体验,如失恋、失败、贫困等。

2.4.3 分享感受: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或他人的最苦体验和感受。

2.4.4 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这些最苦体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第三章:最乐的体验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最乐体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乐观态度。

3.2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的最乐体验,如成功、幸福、成就感等。

3.3 教学方法:讲述法,通过讲解和分享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

3.4 教学步骤:3.4.1 引入话题:回顾上节课的讨论,引出不同的最乐体验。

3.4.2 讲解实例:讲解一些常见的最乐体验,如成功、幸福、成就感等。

3.4.3 分享感受: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或他人的最乐体验和感受。

3.4.4 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这些最乐体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第四章:最苦与最乐的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4.2 教学内容:探讨最苦与最乐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乐观。

那么学者、思想家梁启超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苦乐观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一教学目标:⒈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⒉文章论证严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⒊本文语言流畅而又凝练,指导学生进行感悟、积累及训练。

可通过句子仿写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⒋“责任”的话题是严肃的,要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⒈学习略读的方法。

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⒉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教学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课前准备:⒈积累字词音形义,课堂展示。

⒉查找关于梁启超的资料。

⒊查找议论文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畅所欲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先说说自己的最苦与最乐吧!(学生发言)同学们,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平常百姓也有深刻的思考,哲人志士更有不少精彩的论述。

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一文,此文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令人回味无穷。

(ppt显示课题)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四个环节的学习。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ppt显示)出示任务:读准发音,解释词意,补充作者资料,朗诵《少年中国说》,第一组派代表完成。

⒈走近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著有《饮冰室合集》。

⒉读准字音。

达(dá)观安分(fèn)恩惠(huì)赔(péi)礼纵(zòng)然契(qì)约循(xún)环悲天悯(mǐn)人⒊理解词义。

《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1.2 教学目标1.3 教学重难点1.4 教学方法1.5 教学准备第二章:最苦与最乐的含义2.1 定义最苦与最乐2.2 分析最苦与最乐的关系2.3 探讨最苦与最乐在生活中的体现2.4 案例分享第三章:最苦与最乐的价值3.1 最苦与最乐对个人成长的影响3.2 最苦与最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3.3 如何在面对最苦与最乐时保持积极心态3.4 小组讨论第四章:最苦与最乐的应对策略4.1 应对最苦的方法4.2 应对最乐的方法4.3 如何在最苦与最乐中寻求平衡4.4 角色扮演第五章:最苦与最乐的应用5.1 最苦与最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2 最苦与最乐在工作中的应用5.3 最苦与最乐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5.4 情景模拟教学反思:本章节通过探讨最苦与最乐的含义、价值及应对策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最苦与最乐在个人成长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享、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最苦与最乐的心态。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第六章:最苦与最乐的心理调适6.1 认识情绪与苦乐的关系6.2 掌握心理调适技巧6.3 学会在最苦与最乐中自我调节6.4 心理测试第七章:最苦与最乐的生理影响7.1 最苦与最乐对身体健康的影响7.2 学会在最苦与最乐中保持身体健康7.3 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7.4 生理健康小贴士第八章:最苦与最乐的人际关系处理8.1 最苦与最乐对人际关系的影响8.2 学会在最苦与最乐中处理人际关系8.3 人际沟通技巧的培养8.4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第九章:最苦与最乐的职业规划9.1 最苦与最乐在职场中的体现9.2 学会在最苦与最乐中规划职业生涯9.3 职业发展目标的设定与实现9.4 职场案例分析第十章:最苦与最乐的生活智慧10.1 生活智慧的内涵10.2 学会在最苦与最乐中寻找生活智慧10.3 生活智慧的应用与实践10.4 生活故事分享教学反思: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应能够了解最苦与最乐对心理、生理、人际关系和职业规划的影响,并学会相应的应对策略。

《最苦与最乐》课文教案

《最苦与最乐》课文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课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阅读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苦与乐,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最苦与最乐》的阅读与理解。

1.2.2 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和支持论据。

1.2.3 讨论人生的苦与乐及其影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的理解和运用。

2.1.2 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和支持论据的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2.2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苦与乐及其影响。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

3.1.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人生的苦与乐及其影响,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3.1.3 思考与反思: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苦与乐,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课件:使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关键词汇和句型。

3.2.2 视频:播放相关视频材料,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4.1.1 引入话题:谈论人生的苦与乐。

4.1.2 课文《最苦与最乐》。

4.2 自主学习4.2.1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2.2 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针对课文的问题,检查理解程度。

4.3 课堂讨论4.3.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人生的苦与乐及其影响。

4.3.2 分享观点: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4 思考与反思4.4.1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苦与乐,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4.4.2 分享感悟:学生分享对人生的苦与乐的思考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

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苦与最乐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教师寄语: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3、理解并体会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所认为的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事。

二、明确目标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大抵()契()悲天mǐn()人2、解释下列词语如释重负:悲天悯人:任重而道远:3、梁启超,代资产阶级者者、者。

字,号别号。

4、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古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俗语无入而自得孔子任重而道远孟子如释重负曾子君子有终身之忧5、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并依此给课文划分段落是最苦,是最乐,人生应,而不应。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1、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

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联系的?结论是什么?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又是怎样回答的。

3、朗读第①②段,划分每段层次,概括层意。

4、找出文段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2、用课文中的话将句子补充完整,并谈谈句子的特点和作用。

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请找出来。

,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的日子;,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六、课堂1、学生自我我的收获我的不足2、师生共同七、当堂训练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①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②到了长城,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议论文的语言:严密、准确。
【词语积累】
①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②契(qì)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③如释重负: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④悲天悯(mǐn)人:哀叹时事的艰辛,怜悯人民的疾苦。 ⑤任重而道远:比喻责任重大。
(2)道理论证。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运用了道理论证,说明尽了责任之后的快乐无与伦比,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
“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 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明确: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说“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 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以苦为乐”为题。
9、本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相应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明确:排比、设问、引用、反问等。文章的开篇用了一连串排比设问,提出了关 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贫、失意、老、死。这正是许多人的想法和说法。 作者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显得不突兀了。
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这造成了文章流畅的气势。
10、第五自然段引用孟子、曾子的话,论证“人应当敢于负责任,因为责任越大, 痛苦越大,最后得到的快乐也就越大”。引语典型,极具说服力。
明确: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 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尽责任是每个成人都躲不了的。
11、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3、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 乐”?
明确: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4、“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在这里“解除”与“卸”有 何区别?
第三部分(5-6)
1、找出这部分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明确: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2、为什么作者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明确:因为作者认为承担责任,完成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而仁人志士等的“忧” 就是对国家、对人民尽责任。这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明确:“解除”是指尽责之后就没有责任了,“卸”指“推卸”责任。
5、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明确:“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6、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 (1)举例论证。
如:作者通过列举“承诺未兑现、欠钱未还、受恩惠未报、得罪人未赔礼” 等没有尽到责任的事例,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未尽 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的观点,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明确:“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
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作者为什么说贫穷、失意、死亡不算苦呢?
明确:因为贫穷、失意、死亡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 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尽。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920 年,美国一个年仅 11 岁的男孩在踢足球时踢碎了邻居的玻璃,人家索 赔 12.5 美元。父亲让男孩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可男孩没钱,父亲说:钱我可以 先借给你,但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个男孩就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半年后, 他终于还给了父亲 12.5 美元。父亲欣然拍着他的肩膀说:“一个能为自己过失行 为负责的人,将来一定是会有出息的。”多年以后,这位男孩成为美国总统,他 就是里根。后来,里根在回忆往事时,深有感触得说,那一次闯祸之后,使我懂 得了做人的责任。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看看他对责 任又是怎样理解的。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论点及各种论证方法。 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树立责任意识,勇担责任,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戊戌维新运动 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1889 年中举人。1895 年随其师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 年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并称“康 梁”。梁启超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 较深的造诣。一生著述宏富,所著《饮冰室合集》计 148 卷,1000 余万字。文 风流畅、犀利、凝炼。
明确: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等。 开头运用了设问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
吗?死吗?都不是。”这几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 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令人信服。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 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除此还有 陈述句和感叹句等。
运用对比论证,论证了逃避责任只能是“自投苦海”,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7、归纳主旨
明确:本文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在面 对责任时是逃避还是承担的问题,告诉我们: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痛,尽责 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8、本文“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是以“以苦为乐”为题,为什么?
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2)道理论证(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3)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4)对比论证: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第二部分(4)
1、用原文回答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
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 作者引了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
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2、“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 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里讲了苦与乐的什么关系?
论点: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归纳论点的方法: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
类似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 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论点常见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结尾;④中间。
论据: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道理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注意:
3、“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 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这几个分句顺“失意”“老、病、死”的顺序和上一段谈论的顺序一样,这 样能保持上下文语序一致,所以不能颠倒。
4、责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明确:作者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强调了责任未尽带来的苦痛无法排解。
6、在第 3 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照应第 2 自然段并使论证逐步深入的?
明确:先指出未尽责任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照应第 2 自然段的“受 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又将未尽责任的情况延伸至家庭、社会、 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最后再次照应第 2 自然段:贫、病、老可以 靠达观排解,而未尽责任才是最大的痛苦。
3、理清文章结构,说说全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 4 ):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全文采用分总的结构方式。
【合作探究】
第一部分(1-3)
1、用原文回答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个观点的?
【写作特色】
(1)庄重。如“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 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这种凝重语言风格的形成,一方面与作者梁启超的 深厚修养、远见卓识及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本文谈论 的是人生观的大问题有关。
(2)灵动。具体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句式、表达方式及论证方法的灵活运用。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先谈未尽责任之苦,进而引出尽责任之 乐,阐明了苦与乐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具体做法“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 而不能逃避责任”,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本文语言流 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明确:事实论据:“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 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道理论据:“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 地’。”“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 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明确:苦与乐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的。未尽责任就苦,尽责任就乐。 责任尽完时的快乐程度取决于负责的日子,日子越长,责任越重大,到结束时快 乐的程度就越深。
3、第 4 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但是为什么前面谈痛苦用了三 段,而这里既谈快乐也谈痛苦却只用了一段?
明确:作者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时提出“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 真乐”,他所讲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既然前面已经用了不少篇幅,这里就 毋庸赘述了。还有一个原因在于痛苦的状态易写,而快乐的情形难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