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2)道理论证(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3)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4)对比论证: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论点: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归纳论点的方法: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
类似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 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论点常见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结尾;④中间。
论据: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道理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注意:
【写作特色】
(1)庄重。如“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 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这种凝重语言风格的形成,一方面与作者梁启超的 深厚修养、远见卓识及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本文谈论 的是人生观的大问题有关。
(2)灵动。具体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句式、表达方式及论证方法的灵活运用。
明确:作者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强调了责任未尽带来的苦痛无法排解。
6、在第 3 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照应第 2 自然段并使论证逐步深入的?
明确:先指出未尽责任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照应第 2 自然段的“受 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又将未尽责任的情况延伸至家庭、社会、 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最后再次照应第 2 自然段:贫、病、老可以 靠达观排解,而未尽责任才是最大的痛苦。
【题目解说】
题目点明了论题。 “最苦与最乐”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 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整体把握】 1、本文是一篇议论文,熟读课文,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Fra Baidu bibliotek
明确: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为了论证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论据?
3、“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 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这几个分句顺序能不能颠倒?为
什么?
明确:不能。“贫”“失意”“老、病、死”的顺序和上一段谈论的顺序一样,这 样能保持上下文语序一致,所以不能颠倒。
4、责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明确: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说“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 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以苦为乐”为题。
9、本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相应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明确:排比、设问、引用、反问等。文章的开篇用了一连串排比设问,提出了关 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贫、失意、老、死。这正是许多人的想法和说法。 作者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显得不突兀了。
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议论文的语言:严密、准确。
【词语积累】
①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②契(qì)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③如释重负: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④悲天悯(mǐn)人:哀叹时事的艰辛,怜悯人民的疾苦。 ⑤任重而道远:比喻责任重大。
明确:“解除”是指尽责之后就没有责任了,“卸”指“推卸”责任。
5、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明确:“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6、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 (1)举例论证。
如:作者通过列举“承诺未兑现、欠钱未还、受恩惠未报、得罪人未赔礼” 等没有尽到责任的事例,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未尽 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的观点,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3、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 乐”?
明确: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4、“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在这里“解除”与“卸”有 何区别?
明确:苦与乐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的。未尽责任就苦,尽责任就乐。 责任尽完时的快乐程度取决于负责的日子,日子越长,责任越重大,到结束时快 乐的程度就越深。
3、第 4 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但是为什么前面谈痛苦用了三 段,而这里既谈快乐也谈痛苦却只用了一段?
明确:作者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时提出“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 真乐”,他所讲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既然前面已经用了不少篇幅,这里就 毋庸赘述了。还有一个原因在于痛苦的状态易写,而快乐的情形难描。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920 年,美国一个年仅 11 岁的男孩在踢足球时踢碎了邻居的玻璃,人家索 赔 12.5 美元。父亲让男孩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可男孩没钱,父亲说:钱我可以 先借给你,但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个男孩就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半年后, 他终于还给了父亲 12.5 美元。父亲欣然拍着他的肩膀说:“一个能为自己过失行 为负责的人,将来一定是会有出息的。”多年以后,这位男孩成为美国总统,他 就是里根。后来,里根在回忆往事时,深有感触得说,那一次闯祸之后,使我懂 得了做人的责任。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看看他对责 任又是怎样理解的。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先谈未尽责任之苦,进而引出尽责任之 乐,阐明了苦与乐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具体做法“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 而不能逃避责任”,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本文语言流 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明确:“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
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作者为什么说贫穷、失意、死亡不算苦呢?
明确:因为贫穷、失意、死亡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 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尽。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论点及各种论证方法。 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树立责任意识,勇担责任,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戊戌维新运动 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1889 年中举人。1895 年随其师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 年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并称“康 梁”。梁启超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 较深的造诣。一生著述宏富,所著《饮冰室合集》计 148 卷,1000 余万字。文 风流畅、犀利、凝炼。
明确:承诺未兑现、欠钱未还、受恩惠未报、得罪人未赔礼,这都是没尽责任的 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个 人是这样,家庭、社会、国家也是如此。
5、“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 尽,便死也是带着痛苦往坟墓里去。”由“一日”到“一生”强调了什么内容?
明确:事实论据:“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 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道理论据:“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 地’。”“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 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这造成了文章流畅的气势。
10、第五自然段引用孟子、曾子的话,论证“人应当敢于负责任,因为责任越大, 痛苦越大,最后得到的快乐也就越大”。引语典型,极具说服力。
明确: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 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尽责任是每个成人都躲不了的。
11、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运用对比论证,论证了逃避责任只能是“自投苦海”,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7、归纳主旨
明确:本文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在面 对责任时是逃避还是承担的问题,告诉我们: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痛,尽责 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8、本文“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是以“以苦为乐”为题,为什么?
(3)流畅。体现为排比的大量而巧妙的运用和巧妙的过渡与衔接。如“贫吗? 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过渡与衔接:第一部分与第二部 分之间用“翻过来看”,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用“然则”进行过渡,衔接得 非常紧密。
(4)简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使用概括性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如 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形容尽责任后的快乐。(2)展敛有度,详略得当。如 第 1 自然段将贫、失意、老死简写,第 2 自然段则集中起来说“贫困老死”,该 展则展,该敛则敛。(3)引用艺术的高妙。如“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 终身之忧”呢?”这句话有什么深层含义?至少有三层含义:①孟子说“君子有 终身之忧”。②孟子这句话的意思与前所说的痛苦之后是快乐似乎不一致。③为 什么孟子要说这句话呢?
【背景链接】
苦与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这方面的精彩论述,平常百姓 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痛定思痛,站在儒家的 进取精神和佛家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本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文体知识】
议论文 议论文亦称说理文、论说文,就是讲道理、论是非。作者通过事实材料和逻 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 证)。
(2)道理论证。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运用了道理论证,说明尽了责任之后的快乐无与伦比,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
“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 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3、理清文章结构,说说全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 4 ):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全文采用分总的结构方式。
【合作探究】
第一部分(1-3)
1、用原文回答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个观点的?
第二部分(4)
1、用原文回答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
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 作者引了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
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2、“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 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里讲了苦与乐的什么关系?
明确: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等。 开头运用了设问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
吗?死吗?都不是。”这几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 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令人信服。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 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除此还有 陈述句和感叹句等。
第三部分(5-6)
1、找出这部分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明确: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2、为什么作者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明确:因为作者认为承担责任,完成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而仁人志士等的“忧” 就是对国家、对人民尽责任。这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