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意义

合集下载

纵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意义 (1)

纵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意义 (1)


内容概括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
二、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发展脉络
三、天人感应思想的现代审视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
( 一) 春秋以前天人感应思想的萌芽 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体现在古书《诗经》、 《尚 书》、《周易》以及管仲的哲学思想中
“瞻仰昊天、则不我惠”,“彼苍者天,歼我良 人”,“浩浩昊天,不俊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 国”
阴阳家的思想中也包含着深刻的天人感应观念:
其所谓的“天”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指自然之 天,又指具有人格神意味的天。
“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 ——《史记》
范蠡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
协助越王勾践灭吴称霸的范蠡也曾提出过“人 事天应”、“人事与天地相参”的思想。范蠡劝告 越王说: “人事至矣,天未应也。王姑待 之。”“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王姑待之。”
纵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意义
赵正 雷春燕
什么是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儒教神学术语。天人感应思想源于 《尚书·洪范》,从人身为一小宇宙的观点出发,其学说 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 能感应上天。古代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 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 祥瑞以鼓励。 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先秦时期的天人感应比 较零散,汉代以后天人感应的神学色彩愈发浓重。只有汉 代时期的天人感应经历了由建构到解构的过程。因此,阐 述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能够呈现一个动态的且清晰的 发展过程,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天人感应思想。
三、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现代审视

( 一) 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意义 1.天人感应思想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维持统治秩序的作用
2.天人感应思想发挥了限制君权、监督最高权力的作用, 对于完善封建社会制度、缓和社会矛盾、限制压迫起过一定 的积极作用。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论文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论文

天⼈合⼀哲学思想的论⽂ ⼈与⾃然、⼈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传统⽂化的“天⼈合⼀”思想似乎正成为解决此问题的良⽅。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天⼈合⼀哲学思想的论⽂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天⼈合⼀哲学思想的论⽂篇⼀ 【摘要】⼈与⾃然、⼈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传统⽂化的“天⼈合⼀”思想似乎正成为解决此问题的良⽅。

但“天⼈合⼀”思想产⽣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现代社会不同,所以必须正确解读这⼀思想,既看到其局限性,⼜要吸取其合理成分。

【关键词】“天⼈合⼀” “主客⼆分” ⽣态⽂明 “天⼈合⼀”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对于“天⼈合⼀”,国学⼤师季羡林认为“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个⾮常伟⼤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

①“天⼈合⼀”作为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学的基本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度对儒家“天⼈合⼀”思想进⾏剖析,本⽂总结归纳了学者对“天⼈合⼀”思想的不同理解,认为对儒家“天⼈合⼀”思想的解读应根据社会的客观状况进⾏认识。

儒家“天⼈合⼀”思想的不同论述 学者对儒家“天⼈合⼀”观念从不同的⾓度作了论述,归纳学界的各种观念,主要有以下⼏种代表性的思想。

第⼀,将“天⼈合⼀”看作是处理⼈与⾃然关系的重要原则,因此奠定了现代⽣态⽂明的理论基础。

这种观点将“天”理解为⾃然之天,认为“天⼈合⼀”主张的是⼈与⾃然的和谐,⽽不是对⽴。

张载对“天”的论述成为理论基础,他认为,⼈与万物都是由⾃然和宇宙产⽣,是合为⼀体的。

张载《西铭》说:“乾称⽗,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德。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② 第⼆,将“天⼈合⼀”作为德性修养的最⾼⽬标,由此体现出现代⼈性修养的⽣态伦理智慧。

这种观点将“天⼈合⼀”的“天”理解为是伦理之天,德性修养的最终⽬标是与天道合⼀。

在传统⽂化中,孟⼦思想具有代表性。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地位浅议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地位浅议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地位浅议作者:张师伟何思啸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22期[摘要]天人感应思想是董仲舒思想体系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的实质政治内容是“屈民而伸君”与“屈君而伸天”。

在政治思想史上,天人感应的地位应该是一个糅合前人思想,为后人提供体系性政治思想框架的承上启下的重要转折,他标志着封建王朝思想上的成熟,后世封建王朝发展的过程中,无不沿用这一思想体系,证明了其在封建王朝中的统治地位。

[关键词]董仲舒天人感应主干思想政治哲学一、董仲舒和他的天人感应思想董仲舒一生经历的文景之治与汉武盛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是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

孝惠帝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

在这种思想文化繁荣、社会安定、学术自由的大背景下。

董仲舒开始走上了学问之路。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

东南两面。

邻近齐鲁。

北靠燕代,西界三晋。

自古齐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与其方来形成多内涵的思想体系不无关系。

西汉文帝、景帝时,王朝还处于休养生息之中。

儒士虽然受到表面上的礼待。

但是不受重用。

故有“文帝好刑名”,“景帝不任儒”,“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等等说法。

董仲舒此时也韬光养晦,政治上一无建树,但他并没有消极适世,他一方面广招生徒,私相传授。

为汉朝培养了一批推行儒学的合格人才,并且潜心研究百家学说。

特别是深研汉初以来一直占统治地位的黄老之学。

他要构建一个前所未有、兼容诸子百家的新儒学体系,以适应西汉社会大一统之局。

以求积极有为之效。

直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窦太后亡故之后。

儒学才真正迎来了复苏的春天。

董仲舒也才应时而出,适时地喊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一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

略谈古代东北民族的“圣人无父感天而生”说

略谈古代东北民族的“圣人无父感天而生”说

略谈古代东北民族的“圣人无父感天而生”说肖丽琴(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摘要“圣人无父,感天而生”说是古代天人观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承认王权的合。

古代东北民族在追溯其英雄祖先、重构先世史时受汉文化影响,也有很多感生神话载于。

这些感生神话是氏族部落图腾崇拜的表现,同时氏族部落通过利用感生神话的神秘观念认英雄祖先的合法性,以凝聚和强大氏族部落。

随着东北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更需天命王权”来确定政权的合法性,借助于天的权威树立君主帝王的权威。

关键词东北民族感生天命王权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1003-2584(2016)02-0069-05所谓感生神话,就是指妇女并未与男子交合,而是在接触、目睹或吞食某种外物之后,要么是在与神灵交合之后,神秘地怀孕产子的神话。

出于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中国古代华夏民族有很多感生神话,出于满足维护王权统治的需求,逐步形成“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天命王权”观。

古代东北民族对始祖诞生以及对本民族、本部族起源进行神话追溯中,也存在很多只知母,不知父“感天而生”的非凡人物。

本文意在探讨古代东北民族构建先世史时所体现的“圣人无父感天而生”思想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之历史渊源感生说就其实质而言,是“天命王权”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

感生说始于原始朴素的自然崇拜。

古时天空变化无穷,使人产生畏惧和神秘感。

人们便将生活中的怪异现象以及世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归于无所不能的“天”的意志和“神”的力量,从而追寻始祖、部落的产生时,就附加以种种神话传说。

随着社会生产的提高和社会意识的变化,经过由自然崇拜到敬天敬祖,最终发展到将天道观念和王权的统一。

从史籍记载来看,“圣人无父感天而生”说始作者简介肖丽琴(1992-),女,藏族,云南迪庆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于《诗经》。

如《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是描述商祖契是为其母吞玄鸟有孕而生的,再如《诗经·大雅·生民》记载周始祖后稷之母姜“覆迹感孕”而生说。

中国思想史期末复习题

中国思想史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思想史:是指经过相当理论化思考的社会观念史,它是社会史与哲学史之间的概念。

1926年,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正式使用了"学术思想史〞一词。

中国的思想史研究容包括传统的精英思想和一般民众观念研究。

传统精英思想研究以侯外庐为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多卷本"中国思想通史"。

中国思想史"侧重于中国社会方面〞,或者侧重于群众思想,排除讨论宇宙心性的纯粹哲学。

思想史的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古籍文献资料、考古实物资料、民俗歌谣戏曲。

皇帝: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上古三皇五帝,都不是真正的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

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王〞,周天子称"王〞。

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

所以,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史称"始皇帝〞。

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皇帝〞简称"皇〞或"帝〞。

王:象形字。

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神圣。

本义:天子、君主。

指因为自身修养和智慧以及能力非常之高进而被天下所有人推举为最高管理者的人,称之为王。

三横一竖即表示**的贯穿。

能够让人和天地自然和谐的人即称之为王。

后世由于人不在注重道德,任用手段成为最高统治者,仍然沿用〞王"称,故而变成后来专制统治的代表。

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也是中华姓氏之一。

儒:"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生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李春颖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讲师课程前言大家好,这一讲我们来一起看一看,一起谈一谈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其实讲到生态观,“生态”特别像一个现代的词语,包括“生态观”,好像也是只有我们现代人经过的这样长时期的一个工业发展之后,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的污染给自然环境当然也反过来给人带来的灾难,于是我们讲生态观。

我们这几十年来,持续不断地讲要保护生态,要与生态和谐相处,要可持续发展。

其实这样的观念并不是我们现在才有,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生态观,而且中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是非常具有智慧的。

比如我们讲到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话马上会想到“天人合一”这个词,只要一讲到中国传统文化,无论讲儒家还是道家,大家都会给你搬出一个“天人合一”的词,天与人怎么合一?何为天人合一?这虽然是一个被说腐烂了的传统文化的词语,但在每一个人心中,我们熟知这个词语的同时,却不太知道它其中的含义。

其实天人合一包含甚广,我们今天讲三点,这三点并不能全部包括天人合一,但我们能够通过这三点大概了解一下古代人和自然关系的这样一种处理方式。

我们今天的三点:第一点,天人感应;第二点,因任自然;第三点,万物一体。

一、天人感应首先,天人感应。

说到天人感应,很多人想到汉代的这些封建思想,思想中包含一些阴阳观念、谶纬观念,觉得这些都是落后、愚昧的想法。

我们暂且抛却我们对这些想法的对应,我们看看天然感应中其中一个小小的例子,我们通过这个小小的例子来理解一下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为什么如此来理解天人关系。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一个星象谈,这是天文学上的概念,叫“荧惑守心”,这个在中国古代上是一个非常大的星象,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也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在古老的智慧之中都有夜观天象的传统,像西方的关于星座的想法现在还持续着,甚至影响着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很多人每天一出门,出门之前先要看看今天的星座运程,今天的幸运色是什么,今天应该干什么,忌讳什么,现在想想,当然现在没有人把它当真,但这样的一种乐趣才仍然在,其实不止西方有对这种星象的关注,中国也有,我们古老的传统中,自5000多年前就已经对星象有着定期的观察,甚至在4000多年前曾经设立了一个官职专门观察了一个星星,设立了一个火政官,专门观察一个星星叫做“大火”,大火是什么?我们来看《诗经》中有这样的一句诗,叫“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有些人解释这首诗的时候就说,因为七月的时候天特别热,像流火一样,九月的时候天开始凉下来,我们开始没有厚衣服。

浅论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权威资料]

浅论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权威资料]

浅论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历代思想家赋予的神圣使命。

在天人学说的逻辑演进历程中,董仲舒在广泛吸收前人天人合一思想上,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新模式——“天人感应”说,丰富并完善了传统“天人合一”观。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的精神实质是“言天道而归于人道”,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促进了西汉的大一统局面。

但其哲学立场是唯心主义的,对历史发展起着明显的消极作用。

【关键词】董仲舒;天人感应;审视董仲舒是汉代杰出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汉代的政治和学术思想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他的哲学思想体系中,作为其天人观之基本内涵的天人感应论,是一个最有歧义的问题。

本文拟对此作一述评。

一、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渊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殷周以来“上帝说”和“天命说”,二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三是汉代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

殷商时期“上帝说”和“天命说”非常盛行。

《诗经·商颂》曰:“帝立子生商。

”《尚书·召诰》曰:“有夏服天命”、“有商服天命。

”到了西周这种宗教神学思想发展成了“以德配天”的理论。

“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尚书·召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尚书·蔡仲之命》)这时的天人思想应该说是理性主义在宗教神学体系中的萌芽,人们观念中的上天是神灵之天和道德之天的统一。

春秋时期的天人思想里增加了孔子所说的命运之天的意思。

《论语·颜渊》中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述尔》中有:“天生德于予”。

天命中有人们无法预知、不能把握的部分,对于此人们是无可奈何的。

但是有修养的君子能够体认天命,人只有“知天”、“则天”才能达到自由的精神境界。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简介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视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

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

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上为《大易识阶》米鸿宾的主要观点,但《开启中医之门》的作者李阳波则很不满意董仲舒所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观,他解释说:董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

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

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

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

李阳波同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观”。

论李柏天人观的基本内涵及其意义

论李柏天人观的基本内涵及其意义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年9月Sep.,2010一、引言李柏(1630-1700),本名如泌,字雪木,自号白山逸人,晚号太白山人,陕西眉县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与李颙(二曲,1627-1705)、李因笃(天生,1631-1692)齐名,并誉为“关中三李”①。

对李柏思想的研究,长期为学术界所忽视。

就笔者陋见,近二十年来,仅有韩星《儒家的隐者——李柏思想构成探析》(《人文杂志》2001年第2期)、方光华等著《关学及其著述·李柏思想学术的个性特征》(西安出版社2003年)、常新《李柏思想研究》(2007年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及拙作《李柏三教观研究》(《西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等寥寥数文对李柏思想进行了某些方面的解读。

虽然其中不乏某些创见,但从总体看,面对李柏思想的博杂性,当前学术界仍缺乏深入的讨论,尤其是对其中包括天人观在内的诸多哲学思想的发掘。

天人观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常常讨论的重要问题,其命题也迭出不穷,诸如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地同流、天地相参、天人交相胜,等等。

自宋儒张载首次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后,较之以往,儒家学者更加主动地发掘《易传》、《孟子》中蕴涵的天人思想,不仅充分认识到天道与人道、天德与人德等方面的相合,也认识到其中的相分,形成了宋代以来天人观阐述的新阶段。

而作为清初关中著名思想家,李柏对天人观的阐述既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充分吸收了以往诸多天人观的合理成分;又能独辟蹊径地找到个人阐释的切入点。

然而,当前关于李柏思想研究的论文,虽然偶有论及其思想中“天心”、“人心”的某些特征;但或因主题所限,此类论述均省之又简,未能深入考察李柏的天人观,且某些论述也具有含糊性,或值得商榷。

基于此问题在李柏研究中的重要性,本文拟以李柏著作《槲叶集》为文献基础,对李柏天人观的基本内涵及其意义作出较为系统的探讨。

二、李柏天人观的基本内涵天人观是李柏思想的重要部分,集中反映在其论李柏天人观的基本内涵及其意义张波(宝鸡文理学院政法系,陕西宝鸡721013)摘要:天人观是李柏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人感应成语解释

天人感应成语解释

天人感应成语解释天人感应成语解释【成语原文】:天人感应【标准发音】:tiān rén gǎn yìng【繁体写法】:天人感應【天人感应是什么意思】:感应:交感相应。

指有意志的天与世间的人能够交感相应【天人感应成语接龙】:女娲补天→ 天人感应→ 应付自如【用法分析】: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读音预警】:注意多音字:应① yīng 应届应许;② yìng 应付应承。

【出处说明】:唐·陈子昂《谏政理书》:“天人感应,阴阳相和。

”【天人感应的造句示例】:茅盾《白居易及其同时代的诗人》:“白居易这段议论,因袭汉儒天人感应之说。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反思我们高能耗,高浪费的现代生活。

2、所以,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不是神学目的论,而是自然、人类和谐发展论。

3、自西汉而来,“天人感应”的“灾异天谴论”严重影响着唐朝政府对于灾荒的处置措施,也是灾害危机和影响唐代政治的理论根据。

4、彝族的天神崇拜经历了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人格神崇拜的发展演变过程,并产生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5、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流行为星占学在汉代地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6、柳宗元剥落笼罩在儒学头上的天人感应、鬼神迷信等神学外衣,弘扬原始儒学的人本精神;7、古代宇宙创生论及“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影响了审美感应论的生成。

8、前者与古人基于阴阳五行学说而形成的天人感应式的宇宙观以及对神秘力量的崇拜有关。

9、“天人感应”观认为天人之间存在着交感关系,这种交感以阴阳、气、五行或鬼神为媒介。

10、在董仲舒思想中,由春秋公羊学发展至“天人感应”学说得益于“微言大义”诠释方法对《春秋公羊传》的诠释解读。

11、两汉的天人感应学说是张衡从事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它直接影响着张衡的科研深度和研究方向。

12、董仲舒适应封建大一统的时代需要,利用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构建出一套以天人感应为表现形式的'政治哲学体系。

天人合—精神的意义

天人合—精神的意义

天人合—精神的意义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这一思想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

纵览中国的历史可知,天人合一思想不仅影响制约着政治,同时也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因而它是古代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天人合—精神的意义,希望能帮到你。

天人合—精神的意义具有世界观的意义从儒学思想看,天人合一具有世界观的意义。

在儒家看来,天是万物的起源,《白虎通·天地》:“天者何?天之为言镇也。

居高理下,为人镇也。

地者,易也,言养万物,怀任交,易变化也。

始起之。

天始起,先有太初,后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

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然后剖判,清浊既分,精出曜市,度物施生。

精者,为三光;号者,为五行。

行生情,情生汁中,汁中生神明,神明生道德,道德生文章。

”天生出万物,更重要的是也生成了人类社会。

但同时,他们又认为,天地万物也像人类社会一样在运转着。

《白虎通·五行》“五行者何谓也?谓金木水火土也。

言五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

地之承天,犹妻之事夫,臣之事君也。

谓其位卑,卑者亲事,故自周于一行,尊于天地”。

《白虎通·天地》:“天道所以左旋,地道所以右周者何?以为天地动而不别,行而不离。

所以左旋右周者,犹君臣阴阳相对之义。

……君舒臣疾,卑者宜劳,无所以反常行何?以为阳不动无以行其教,阴不静无以成其化。

虽终日乾乾,亦不离其处也。

故易曰:终日乾乾,反覆道也。

”由此可见,天人合一,一方面强调天是万物的起源,另一方面又强调人事的作用,这实际上就陷入了二元论,即认为万物来源于天,又比照着人类。

正是在此基础上,天人合一认为,自然的发展变化体现着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

日月正常运行时,说明人世间的一切都正常,君明、臣贤、百姓勤耕和睦;而当人事出了问题,君昏、臣奸、百姓反时,那么日月都也会用反常予以警告。

道家所说的“天人感应”是什么意思?道教基础,修道之人都该了解

道家所说的“天人感应”是什么意思?道教基础,修道之人都该了解

道家所说的“天⼈感应”是什么意思?道教基础,修道之⼈都该了解“天⼈感应”⼀词是古代的哲学术语,是⼀种关于天⼈关系的唯⼼主义学说,所谓的天⼈感应,指的就是天意与⼈意相互感应,天能影响⼈事、预⽰福祸,⼈也能感应上天。

⽼⼦的《道德经》中说:“⼈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和天地互感互应,共为⼀体,天中有地,地中有天,⼈中有天地。

道家认为天道即⾃然,⾃然与⼈能够互通,天与⼈也有许多相应的地⽅。

⽐如说:天中有⽇⽉,⼈⾝分阴阳,天中有五⾏,⼈⾝有五脏等等。

如果按照宇宙观来解释天⼈感应,也可以这样理解:宇宙是⼀个⽆穷⼤的天体,⼈体是⼀个存在于宇宙间的复杂⼩天体,⼤天体对⼩天体的影响,就可以总结为“天⼈感应”。

⼈和天之间交感相应,古⼈认为违背天意,不仁不义者,必受灾祸,即“天谴”。

道教经典《太上感应篇》中说:“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所犯轻重,以夺⼈算。

”“⼜有三台北⽃神君,在⼈头上,录⼈罪恶。

”“⼜有三⼫神,每到庚申⽇,辄上诣天曹,⾔⼈罪过。

⽉晦之⽇,灶神亦然。

”隐仙派⾦丹⼤道⾯授班·2018年11⽉18⽇⼀⽇⼀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脉?(看完秒懂)⼏个男⼈,沉默不⾔,⼀直在⾛,已有⼗年。

要去海上,要去深⼭。

醒来⼀梦,还在床前。

⼈脉,就是⼈际关系,体现的是你的⼈缘,是你在这个社会的⼈际⽹络。

⼈脉不是你认识的⼈有多少个,⽽是有多少⼈认识你,关键在于认识你的⼈之中有多少⼈认可你,你的存在对于他⼈有意义,他⼈的存在对你有意义,彼此有等价交换的利⽤价值,有合作共赢的机会,这才是⼈脉!何必宗唐宋,模仿古⼈诗?万千撩⼈句,不如花⼀枝。

⼈脉不是你和多少⼈打过交道、和多少⼈参加过饭局、和多少⼈进出过⾼档场合、和多少⼈合过影,⽽是有多少⼈愿意和你打交道、主动和你打交道、长期和你打交道、持续和你打交道。

千万要切记,⼈脉并不是说你利⽤了多少⼈、有多少⼈被你呼来唤去、有多少⼈为你鞠躬尽瘁,⽽是你帮了多少⼈。

春风早吹远,夏风也已回。

儒释道三教对天人关系的基本理解

儒释道三教对天人关系的基本理解

儒释道三教对天人关系的基本理解
儒家、佛教和道教,通常被称为中国的三教。

这些教派都对天人关系有着自己的基本理解。

儒家的天人关系理解主要强调人与天的和谐关系。

儒家认为天是万物的根源和终极命运的决定者。

儒家推崇的“天命”观念认为,人应该顺应天命,与天道相合,追求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

在儒家的人伦观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也被视为天人关系的一部分。

佛教的天人关系理解则更注重个人修行的内在维度。

佛教认为,人与天是互相依存的。

佛教强调禅定和修行的重要性,通过觉悟和解脱,使个体与宇宙之间达到和谐的境地。

佛教的修行追求解脱和超越,不仅关注个人与个体的关系,也强调个体与整个宇宙的关系。

道教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则更强调自然和谐。

道教认为人与天是相通、相融合的。

道教的修道追求通过遵循自然法则,与天地万物保持和谐的状态。

道教注重生命的自然流动和内在的调和,强调顺应自然的方式生活,以达到真实和和谐。

儒家强调天人之间的道德和伦理关系,佛教强调个人修行与宇宙整体的关联,道教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虽然存在一些不同的着重点,但这三教对天人关系的基本理解都强调了和谐与顺应的重要性。

儒释道三教对天人关系的基本理解(样例5)

儒释道三教对天人关系的基本理解(样例5)

儒释道三教对天人关系的基本理解(样例5)第一篇:儒释道三教对天人关系的基本理解儒释道三教对天人关系的基本理解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研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最重要的三教儒释道对此做出了深刻的思考。

一、儒家的天人观儒家天人观的主旨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也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与统一。

孔子对天有着很深的敬意,但他对天的理解还具有生命意义的自然界这层含义。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兴焉,百物兴焉,天何言哉。

”这里所说的天就是自然界。

他所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比附,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需要,因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界是密不可分的,人与自然在生态关系上是一致的。

最早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孟子。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他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是天赋的,认识了自己的善性便能认识天。

要求通过尽心、养性等途径,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

而荀子却提出了“天人相分”的思想。

荀子说:“制天命而用之”,他认为人类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去参与自然的创造和化育过程,使得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在荀子看来,与其高喊“惟天为大”而仰慕它,不如把天看作自然的物质而控制它;与其“顺天”、“从天”而歌颂它,不如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与其仰望天时而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因时制宜地利用天时;与其消极地听任物类的自然增多,不如积极地施展人的才能而促进物类的化育繁殖。

因此,他认为只要发挥“人治”的作用,善于经营管理,就能提高生产,增加收获。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

“天人合一”要求在处理人类和生态环境关系上追求和谐、圆润、统一的境界,而“天人相分”又要求人类征服自然,但其实征服自然和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征服自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没有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就没有人类的文明。

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

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

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摘要:“天”是中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哲学重视“天”的传统,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天人感应”的神学主义体系。

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它的基本内涵包括十端说、人副天数说、祥瑞灾异说和受命改制说,其精神实质是“言天道而归于人道”,即通过祥瑞灾异说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和历史观。

这一思想体系成为汉代“大一统”政治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依据,在中国传统天人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天人感应人副天数谴告一“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一)天为大神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论证“天”为至上神,为万物之始。

首先,董仲舒将“天”与宇宙万物建立起血缘伦理关系,把“天”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母体和缔造者。

董仲舒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即万事万物皆由“天”所生,没有例外。

那么,作为万物之杰的“人”自然也是“天”的子民,董仲舒说:“为人者天也。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这样,“天”与人的关系就被等同于父与子的关系,从而在伦理上获得了至上权力的合理依据。

其次,董仲舒巧妙地借助阴阳五行学说将”天”进一步神化,“天之道,出阳为暖以生之,出阴为清以成之”,使得“天”与阴阳建立了必然的联系。

因此,“天”自然就成为“王者之所最尊”,“百神之大君也”。

这样一来,“天”理所当然地取得了统摄自然与社会的无上权威。

(二)人副天数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感应,首先就在于“天人同类”。

“人生于天,而取化于天”,即人本身是“天”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称之为“人副天数”。

首先,人的形体结构就是“天”之模式的副本。

“人之身,首窾而员(圆),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胞实虚,象百物也”,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与“天”有着相同的模式;“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指出人体四肢关节、五脏六腑皆与“天数”相合,因此天人本为同类。

老中医:“天人相应”的基本涵义

老中医:“天人相应”的基本涵义

“天人相应”说的基本涵义主要有二:其一,人赖大自煞生存,并与之息息相通。

“生命是整个自然界的结果” (《自然辩证法》)。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泉源,《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五味是自然界直接供给人类生存的必需物质,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素问·六微旨大论》)人处于天地“气交”之中,势必会受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影响。

如一年之中,气候变化有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之别,生物亦相应有生、长、化、收、藏的变化,人也不能例外。

“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素问·金匮真言论》),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脉象也有舂弦、夏洪、秋毛、冬石之应。

一天之中,太阳有日出、日中、日夕之变,人体阳气亦随之有相应的变化,“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素问·生气通天论》)月亮有盈亏圆缺,人体气血有虚有实,“月始生,则气血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素问·八正神明论》)。

由此可见,机体的生理活动随四时六气、日月星辰运行的变迁而变化。

其二,人体对自然界的变化有调节适应能力。

人类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本能,这就是机体本身的自动调节功能。

《灵枢·五癃津液别》指出:“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说明古代先哲已通过人体水液代谢的细致观察,揣测到机体的自我调节作用对保持其内环境的恒定有重要的意义。

“天人相应”的观点,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察,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各个方面,成为中医学理论的一大特色,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医诊察疾病强调“谨候气宜,无失病机”。

纵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意义

纵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意义

对中国文化的塑造
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天人感应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 关系,认为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类社会的 吉凶祸福有关。这一思想促进了人们对 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推动了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理念的形成。
VS
强调道德与天命的联系
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天道有常,人道应遵循 天道。这一思想将道德与天命联系起来, 强化了人们对道德的重视和追求,促进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与墨家思想
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强调人与人、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天人感应思想 有一定的关联。
02
天人感应思想的核心观点
天与人的相互影响
天象与人事的关联
古人认为天象的变化与人间的吉凶祸福有关联,如日食、月食、彗星等天象常 被视为某种预兆。
自然灾害与人类行为的互动
古人认为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干旱等是上天对人类行为的警示或惩罚,同 时人类的行为也会影响天气的变化。
宋明理学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
宋明理学家们继承了天人感应思想, 并试图将其与儒家的伦理思想相结合,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学体系。
发展
在天人感应思想的基础上,宋明理学 家们进一步探讨了天道与人性之间的 关系,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
近现代的批判与反思
批判
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天人感应思想在近现代受到了许多批判和 质疑。
人文关怀与和谐社会
பைடு நூலகம்人文关怀
天人感应思想关注人的生命与尊严,提倡人 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和谐。这为现代社会的人 文关怀提供了思想源泉,促使我们关注弱势 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和谐社会
天人感应思想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共处,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依据。它 启示我们要尊重差异,包容多元,促进社会

天人感应思想探源

天人感应思想探源

天人感应思想探源“天人感应”这个词语的出处是唐•陈子昂《谏政理书》:“天人相感,阴阳相和。

”词语的出现虽然很晚,但是其思想渊源却很悠久。

“天人感应”之说,起源自《尚书•洪范》。

《洪范》说:“肃,时寒若”,“乂,时旸若”,意思是说君主施政态度能影响天气的变化。

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加以鼓励。

“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

“天人合一”,或称“天人合德”、“天人相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儒、道、释三家均有阐述。

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墨子、子思、孟子就提出了这一理论。

后来汉儒董仲舒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程朱理学引申为天理之说。

宋儒程颢则说:“天人本无二,不必有合”。

在程颢看来,“天就是人,人就是天,二者是一回事”。

这是很有见地的。

中国的现代哲学研究,几乎都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主要概念范畴。

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发源于周代,经过孟子的性天相通观点与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到宋代的张载、二程而达到成熟。

张载、二程发展了孟子学说,扬弃了董仲舒的粗陋形式,达到了新的理论水平。

张载、二程的"天人合一"思想,分析起来,包括如下几个命题。

1.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张载说:"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

"明确肯定“人是一物”即人是万物之一。

张载《西铭》说:"天称父,地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其主要意义是肯定人类是天地的产物即自然的产物。

从“究天人之际”论司马迁的批判性思维

从“究天人之际”论司马迁的批判性思维

从“究天人之际”论司马迁的批判性思维作者:靳玲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第9期批判性思维近年来深受学术界及教育界的关注。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目前采用较广的是罗伯特·恩尼斯(Robert Ennis)的表述:“批判性思维是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与行动”。

[1]批判性思维概念的提出源于杜威的“反省性思维”,但批判性思维的起源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

纵观中国传统史学也不乏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史家,本文拟从司马迁对天人关系的探究揭开其冰山一角。

一、质疑“天人感应”批判性思维要求思维者在接受某种观点之前,要通过审慎的反思与质疑分析其是否符合事实,而不是盲目接受。

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就是对“天人感应”思想审慎反思的过程。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对天人关系的探究是思想界的重要课题,也是历史学家必须回答的问题。

当时人们对天人关系的基本认识就是“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感应”是秦汉时期社会上普遍流行的一种思潮[2]。

基于汉代政治的需要,这股思潮在董仲舒那里得到了系统化的发展,试图以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社会历史的运动。

在“天人感应”思想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司马迁并没有完全否认天的意志性,尤其当面对无法解释的社会现象时,他就会承认天意的存在。

这是司马迁受董仲舒思想影响而具有的天命思想,也是其思想的时代性。

可贵的是,司马迁著《史记》勇敢提出了“究天人之际”的重大命题。

“究”字的运用反映出司马迁要对天人关系做一番新的考察,进而提出自己的认识。

针对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学说,司马迁坚持实录原则,将自然现象与阴阳五行的迷信说法区别开来,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自然现象,批评五行学说的虚妄。

他在《史记·自序》中认为阴阳学说“未必然也”,人为设置禁忌只能“使人拘而多畏”,针对当时盛行的封禅活动司马迁予以揭露和批判。

他在《史记·封禅书》中批评汉武帝迷信神灵,导致“言神祠者甚众”,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

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天人智慧(上)

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天人智慧(上)

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天人智慧(上)作者:王杰来源:《月读》2021年第06期前几期介绍了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和范畴、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等内容。

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将正式进入主题,系统介绍中国哲学的智慧。

中国哲学的智慧,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三大领域,其余智慧都是从这三大领域引申而来。

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目标就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问题,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问题;人与人的关系,其目标就是解决人与人、人与社群、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问题,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人际生态危机问题;人与自我的關系,其目标就是解决人与自身心理、精神之间的平衡问题,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精神危机问题。

我们首先来介绍中国哲学的第一个智慧: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天人智慧。

从宏观方面说,中西哲学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对待天人关系的态度上,其他一切差别都是由此延伸而来。

中西方的哲学家们都是站在天人关系的视角探讨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把天人关系看作自己理论的出发点。

先看看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发源于古希腊,此地土壤贫瘠,资源匮乏,人们从土地等自然资源中获取生活资料是极其艰难的,于是逐步发展出了商业,以海上贸易为主要谋生方式。

这样的自然环境使当时的人们对大自然产生了恐惧心理,客观上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

人们需要不断与大自然抗衡、斗争,这种矛盾通常以人与神的对立形式表现出来。

如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写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诗人采用神话题材,描述了普罗米修斯从天上偷下火种给人类而触怒了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岩峭壁受苦受难的故事。

同时,又赋予神人格化的特征,鼓舞人们与大自然进行抗争。

因此,西方文化更加注重征服自然的技术力量,激发了人们注意观察自然和分析客观外界事物的致思方式。

这样观察分析自然的致思方式,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对立起来思考,逐步形成了“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宇宙的主宰”的“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形成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特征,并由此衍生出冒险精神强,突出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家庭观念不强等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现代审视

( 一) 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意义 1.天人感应思想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维持统治秩序的作用
2.天人感应思想发挥了限制君权、监督最高权力的作用, 对于完善封建社会制度、缓和社会矛盾、限制压迫起过一定 的积极作用。
( 二) 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天人感应思想的环境价值论意义来考量。 其次,从天人感应思想的人生价值论意义来考量。
人副天数

“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 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或人之身,故小节 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 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 内有五 脏,副五行数也; 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 乍视乍瞑,副 昼夜也; 乍刚乍柔,副冬夏也; 乍哀乍乐,副阴阳也; 心 有计虑,副度数也; 行有伦理,副天地也; 此旨暗肤着身, 与人俱生。”
纵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意义
赵正 雷春燕
什么是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儒教神学术语。天人感应思想源于 《尚书·洪范》,从人身为一小宇宙的观点出发,其学说 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 能感应上天。古代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 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 祥瑞以鼓励。 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先秦时期的天人感应比 较零散,汉代以后天人感应的神学色彩愈发浓重。只有汉 代时期的天人感应经历了由建构到解构的过程。因此,阐 述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能够呈现一个动态的且清晰的 发展过程,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天人感应思想。
孔子的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予 所 否 者,天 厌 之,天 厌之” “颜渊死,子曰: 噫! 天丧予! 天丧予! ”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墨子的“天志”说:
“既尚同乎天下 ; 而未尚同乎天者,则天灾将犹未 止也。故当若天将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 不熟,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 者,此天之降罚也。” ——《墨子•尚同》
——《易传•系辞下》
“天时不祥,则有水旱。地道不宜,则有饥馑。 人道不顺,则有祸乱。此三者来也,政召之。”
——《管子•五辅》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
( 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反映在孔子、墨子、 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以及范蠡的哲学思想中,其中阴阳 家的天人感应思想对汉代时期天人感应论者影响甚大,为汉 代天人感应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发展脉络
(一)《黄帝内经》与《淮南子》中天人 相类的思想
( 二)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具体建构
( 三) 王充对天人感应论的解构
《黄帝内经》———天人相类思想的初步体现:
《黄帝内经》作了以身类天、使天获得人体化的感性形 式的努力。如其所云 :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 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 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 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故治不法天之纪, 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天道各以其类动:

董仲舒认为,物物相感、天人感应的根据就在于 : 同类相 动,类度类。董仲舒认为“天道各以其类动”。这是自然 界及人类社会的一条普遍性法则,也是感应发生的基本前 提。董仲舒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论述“同类相动”的: 第 一,世界万物存在着一种同类相吸的趋势。美好的事物一 定可以引出美好的事物,而坏恶的事物则会导致坏恶的事 物,同类之事一定会相感应而互动。第二,世界万物存在 着一种同类相助的倾向。因此,阳之气当助益于阳性的事 物,而阴之气也一定会助益于阴性的事物。
阴阳家的思想中也包含着深刻的天人感应观念:
其所谓的“天”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指自然之 天,又指具有人格神意味的天。
“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 ——《史记》
范蠡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
协助越王勾践灭吴称霸的范蠡也曾提出过“人 事天应”、“人事与天地相参”的思想。范蠡劝告 越王说: “人事至矣,天未应也。王姑待 之。”“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王姑待之。”

感谢倾听!
天人感应最终的实现
董仲舒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如果天地的阴气生起, 那么人的阴气也必然随之生起 ; 反之亦然。懂得了这种双向 的感应关系后,如果想要天下雨,就应该充分发动人的阴性 因素,这样就可以使得天阴之雨随感而出 ; 而如果要止雨, 则必须积极调动人的阳性因素,这样就可以彰显出晴朗之阳。
( 三) 王充对天人感应论的解构
东汉时期,谶纬与迷信合流,整个东汉时期弥漫着神学 色彩。天人感应理论旨在宣扬天有意志、天命王权和灾异谴 告说,因而是一种有神论。作为东汉时期杰出的无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者, 王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有神论进行了批判: 1. 天无意志而非“故生”万物
2.君王兴于时命而非命中注定天人感应论者认为人与万 物皆为天所生,统治者的出现也是天的意志的体现,是天赐 皇权,公然宣扬君权神授论。 3. 灾异为阴阳所致而非谴告警戒
《淮南子》———天人相类思想的系统表:
“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 而形体者,所案于地 也。……故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时、五 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肢、五脏、九窍,三 百六十六节。天有风雨寒署,人亦有取予喜怒。故胆为云, 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以与天地相参也,而 心为之主。是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

内容概括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
二、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发展脉络
三、天人感应思想的现代审视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
( 一) 春秋以前天人感应思想的萌芽 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体现在古书《诗经》、 《尚 书》、《周易》以及管仲的哲学思想中
“瞻仰昊天、则不我惠”,“彼苍者天,歼我良 人”,“浩浩昊天,不俊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 国”
( 二)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具体建构
《黄帝内经》与《淮南子》只是停留在对天人感应学说的一 个部分———天人相副的论述上,没有真正涉及到天与人相 感应的问题。作为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集大成者,董仲舒博 采众长,吸取前代各家感应思想,直接继承了墨子的“天志” 思想,并作了相应的发展,从而建构起一套完整的天人感应 系统,天人感应思想被推向了成熟形态。
——《诗经》
“休征,曰肃,时雨若; 曰乂,时旸若;曰哲,时燠 若; 曰谋,时寒若; 曰圣,时风若。”
——《尚书》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地 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 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 ; 爻有等, 故曰物; 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