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谢倾听!
二、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发展脉络
(一)《黄帝内经》与《淮南子》中天人 相类的思想
( 二)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具体建构
( 三) 王充对天人感应论的解构
《黄帝内经》———天人相类思想的初步体现:
《黄帝内经》作了以身类天、使天获得人体化的感性形 式的努力。如其所云 :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 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 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 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故治不法天之纪, 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天道各以其类动:

董仲舒认为,物物相感、天人感应的根据就在于 : 同类相 动,类度类。董仲舒认为“天道各以其类动”。这是自然 界及人类社会的一条普遍性法则,也是感应发生的基本前 提。董仲舒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论述“同类相动”的: 第 一,世界万物存在着一种同类相吸的趋势。美好的事物一 定可以引出美好的事物,而坏恶的事物则会导致坏恶的事 物,同类之事一定会相感应而互动。第二,世界万物存在 着一种同类相助的倾向。因此,阳之气当助益于阳性的事 物,而阴之气也一定会助益于阴性的事物。
——《易传•系辞下》
“天时不祥,则有水旱。地道不宜,则有饥馑。 人道不顺,则有祸乱。此三者来也,政召之。”
——《管子•五辅》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
( 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反映在孔子、墨子、 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以及范蠡的哲学思想中,其中阴阳 家的天人感应思想对汉代时期天人感应论者影响甚大,为汉 代天人感应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三) 王充对天人感应论的解构
东汉时期,谶纬与迷信合流,整个东汉时期弥漫着神学 色彩。天人感应理论旨在宣扬天有意志、天命王权和灾异谴 告说,因而是一种有神论。作为东汉时期杰出的无神论者, 王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有神论进行了批判: 1. 天无意志而非“故生”万物
2.君王兴于时命而非命中注定天人感应论者认为人与万 物皆为天所生,统治者的出现也是天的意志的体现,是天赐 皇权,公然宣扬君权神授论。 3. 灾异为阴阳所致而非谴告警戒

内容概括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
二、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发展脉络
三、天人感应思想的现代审视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
( 一) 春秋以前天人感应思想的萌芽 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体现在古书《诗经》、 《尚 书》、《周易》以及管仲的哲学思想中
“瞻仰昊天、则不我惠”,“彼苍者天,歼我良 人”,“浩浩昊天,不俊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 国”
纵观天人感பைடு நூலகம்思想及其意义
赵正 雷春燕
什么是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儒教神学术语。天人感应思想源于 《尚书·洪范》,从人身为一小宇宙的观点出发,其学说 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 能感应上天。古代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 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 祥瑞以鼓励。 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先秦时期的天人感应比 较零散,汉代以后天人感应的神学色彩愈发浓重。只有汉 代时期的天人感应经历了由建构到解构的过程。因此,阐 述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能够呈现一个动态的且清晰的 发展过程,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感应最终的实现
董仲舒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如果天地的阴气生起, 那么人的阴气也必然随之生起 ; 反之亦然。懂得了这种双向 的感应关系后,如果想要天下雨,就应该充分发动人的阴性 因素,这样就可以使得天阴之雨随感而出 ; 而如果要止雨, 则必须积极调动人的阳性因素,这样就可以彰显出晴朗之阳。
人副天数

“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 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或人之身,故小节 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 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 内有五 脏,副五行数也; 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 乍视乍瞑,副 昼夜也; 乍刚乍柔,副冬夏也; 乍哀乍乐,副阴阳也; 心 有计虑,副度数也; 行有伦理,副天地也; 此旨暗肤着身, 与人俱生。”
阴阳家的思想中也包含着深刻的天人感应观念:
其所谓的“天”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指自然之 天,又指具有人格神意味的天。
“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 ——《史记》
范蠡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
协助越王勾践灭吴称霸的范蠡也曾提出过“人 事天应”、“人事与天地相参”的思想。范蠡劝告 越王说: “人事至矣,天未应也。王姑待 之。”“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王姑待之。”
( 二)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具体建构
《黄帝内经》与《淮南子》只是停留在对天人感应学说的一 个部分———天人相副的论述上,没有真正涉及到天与人相 感应的问题。作为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集大成者,董仲舒博 采众长,吸取前代各家感应思想,直接继承了墨子的“天志” 思想,并作了相应的发展,从而建构起一套完整的天人感应 系统,天人感应思想被推向了成熟形态。
孔子的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予 所 否 者,天 厌 之,天 厌之” “颜渊死,子曰: 噫! 天丧予! 天丧予! ”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墨子的“天志”说:
“既尚同乎天下 ; 而未尚同乎天者,则天灾将犹未 止也。故当若天将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 不熟,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 者,此天之降罚也。” ——《墨子•尚同》
——《诗经》
“休征,曰肃,时雨若; 曰乂,时旸若;曰哲,时燠 若; 曰谋,时寒若; 曰圣,时风若。”
——《尚书》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地 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 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 ; 爻有等, 故曰物; 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淮南子》———天人相类思想的系统表:
“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 而形体者,所案于地 也。……故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时、五 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肢、五脏、九窍,三 百六十六节。天有风雨寒署,人亦有取予喜怒。故胆为云, 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以与天地相参也,而 心为之主。是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
三、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现代审视

( 一) 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意义 1.天人感应思想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维持统治秩序的作用
2.天人感应思想发挥了限制君权、监督最高权力的作用, 对于完善封建社会制度、缓和社会矛盾、限制压迫起过一定 的积极作用。
( 二) 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天人感应思想的环境价值论意义来考量。 其次,从天人感应思想的人生价值论意义来考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