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_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五上《地震中的父与子》姚哥庄小学张玉梅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为了寻找儿子,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锲而不舍地挖掘,最终与儿子劫后相逢的感人故事。
赞扬了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表现了父子之间深深的情意。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情,以及他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3、学习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教育学生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理解信念和父爱的伟大力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四、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教师和学生搜集有关地震的材料。
3、教师准备课件。
(有关地震音频、父亲在营救儿子时候的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一)口述故事背景,引入课题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收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一对顽强的父子,在危险中,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这是一对怎样了不起的父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板书:父子)(板书:了不起)(三)品读课文,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父亲了不起体现在哪?儿子了不起又体现在哪?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刚才的问题,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1、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1)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父亲了不起的相关的语句。
全班交流:①生汇报,师相机出示:他挖了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与联想、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和“阿曼达在废墟下坚持信念,鼓励同学”这一情景的相关段落。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1.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2.感受地震灾难,体验地震带给人心灵的巨大冲击。
教学准备制作教学课件。
素材包括:展现地震场景的视频,震后废墟图片,课文中的插图。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二、再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生借助看书、上网查询等学习渠道,了解地震灾害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口语交际形式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师: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7课,请同学们齐读课(生齐读课题)师:大地震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
我们来看看曾发生的几次大地震。
(课件出示:震后废墟的图片并配以音乐)1./c/2008-05-13/172115530830.shtml 2./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 =2&fr=ala0&word=%E3%EB%B4%A8%B5%D8%D5%F0%CD%BC% C6%AC1976年7月28日凌晨,我国唐山市发生7.8级强烈地震,24.24万人死亡,83万人受伤;/GB/192235/198137/12344643.htm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大地震,当天仅余震就发生了14次;/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 =2&fr=ala0&word=%B0%CD%BB%F9%CB%B9%CC%B9%B4%F3% B5%D8%D5%F0%BA%F3%B7%CF%D0%E6%B5%C4%CD%BC%C 6%AC而我们课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1994年1月的洛杉矶大地震中,当时30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直接经济损失约200亿美元。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4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位不辞辛苦的人民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佑襄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我细心为大家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4篇),希望大家可以爱好并共享出去。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我能认得本课的生字词。
我能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好词佳句。
我能充足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习重点:解决课文的生字词,并积累语言。
学问链接: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显现的异常现象,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相近物质发生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更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概括性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更现象为地震前兆(也称地震异常)。
它包含地震微观异常和地震宏观异常两大类。
预习任务:1、正确高声的朗读课文。
2、自同学字词,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3、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自主、合作、探究:1、交流生字词自学情况,学习巩固生字词。
2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分角色朗读父亲及儿子的对话,与大家交流自身的感受。
我来闯关:1、洛()矶瓦()废()()抖()炸()乱2、解释词语:往日、废墟、疾步、无望、瓦砾、破烂不堪、等词语。
3、课文叙述了()发生在()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究()的感人的故事。
学习收获:学问延长:找一找并搜集相关地震的学问。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九册)班级课题 17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时第2课时主备人审核人组别使用人使用日期教学思路(纠错栏)学习目标:a、我能领悟捉住人物语言、外貌、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b、我能体会到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学习重点: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吸取的气力。
预习任务:正确流利的高声读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4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4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记叙了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
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__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
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
在教学时,我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二、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瓦砾、”等词语。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知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从读中感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二)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一)学生预习课文,了解__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
(二)教师准备课件。
(用PPT制作的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字片和与地震相关的图片与音乐)。
五、课时安排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课题师:“同学们,还记得5月12日这个令全中国人民都无法忘却的日子吗?是啊,这天无情的大地震袭击了我国的四川汶川等地,造成了近7万同胞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的惨痛景象。
孩子们,有一年在美国洛杉矶也发生过一场大地震,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小学5年级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5年级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并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爱的伟大和坚定的信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亲情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
教学内容:《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通过讲述一位父亲在地震后不顾个人安危,坚持挖掘废墟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展现了父爱的深沉和坚定的信念。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资源:文章的电子版地震救援的图片和视频(用于情境创设)相关亲情和信念的资料和案例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地震救援的图片或视频,引入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整体感知:学生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自学生词新词。
深入探究: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父爱的伟大和坚定的信念。
情感体验: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课文中的人物情感。
总结延伸: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了解亲情和信念的重要性,并进行写作练习。
评估方式: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反应。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作业检查:通过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
课后训练设计:读拼音,写词语。
选择课文中你最喜欢的一段,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对《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所表达的亲情和信念的理解。
课外延展内容:《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作者是马克·汉林(Mark Victor Hansen),美国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演讲者。
他的作品通常以感人的故事和深刻的寓意来启发读者,鼓励人们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的信念。
马克·汉林的讲座包括优秀的销售策略、个人的能力和发展等。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质教案(通用5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质教案(通用5篇)地震中的父与子优质教案1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出示一段赞颁亲情的抒情文字,让学生齐读(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的体会。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1、检查学生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重点记住“墟砾”等字。
2、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自读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读后你有什么想法?三、再读课文,直指重点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质疑: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4、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认识。
四、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17、地震中的父与子Shān jī hùn xī xū màn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曼谷jí bào lì zá chàn疾步爆炸瓦砾砸着颤抖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一、抓住重点合作研究1、自读课文,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品味词句(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①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说的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③他挖了8小时……爸爸,是你吗?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6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6篇)四年级下册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1至12自然段,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二)质疑: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二、初读课文(一)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上两个问题,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洛杉矶、阿曼达、地震、安顿、坚定、疾步、挖掘、破烂不堪、绝望、叹息、悲痛、砸着、颤抖、拥抱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句子1 :“……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30万人”“ 不到四分钟”两个数字词感受这是一场大地震;找好关键词感情朗读突出大地震)句子2:“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A、观看地震后的图片出示生字词: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从画面中可以理解混乱:乱七八糟,这就叫做混乱废墟:房子倒塌后成了废弃的地方,那就叫------瓦砾:废墟里面看到有许多碎的瓦片、砖块,这就是-----)(这就是大地震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几个词语,你看,我们学词语可以查字典,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画面,还可以联系我们的所见所闻。
读书就是这样,要做个有心人。
)除了了解这些词语,还有其他词语的意思希望大家运用老师介绍的方法自己理解。
3 、在这场大地震中一对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儿子被埋在废墟中,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
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案(优秀6篇)
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案(优秀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4)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三、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1)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五、布置作业:朗读课文,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精选6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精选6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精选6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
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
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
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5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0【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理解词语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出示相关地震危害的资料。
2、学生谈感受。
3、揭示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读懂课文大意,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品读课文1、体会父亲在救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四、课后拓展,课堂练笔1、想一想,阿曼达被埋在废墟中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2、阅读短文《回忆中的家》(节选),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1、搜集有关体现父爱或母爱的文章。
2、用心体会生活中父母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又饱含父爱、母爱真情的事。
选择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写一篇体现与父母间感情的记叙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预习时学习新字词,对于不懂的借助字典或者小组讨论等各种方法,解决难题。
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破烂不堪”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梗概3.积累描写人物佳句,初步领悟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认识八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如:“曼墟砾爆”等生字。
教学难点:积累描写人物佳句,初步领悟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入情入境1.PPT展示一系列有关四川汶川大地震时感人照片,特别是关于地震中父母和儿女之间的感人照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4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4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1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血”、“着”等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多元解读父与子的“了不起”,抓住父亲的“挖”和儿子的“让”来体会。
3、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感悟文本中高于爱的亲情教育带来的影响。
4、学会用比较,想象,练习,质疑等阅读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读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亲的内心世界。
2、难点是感悟父亲对儿子的“爱的教育”。
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地震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配乐旁白:地震,一个令人沉痛的字眼,它使一个城市在转眼间变成有一片废墟,它使千万个家庭在一瞬间家破人亡。
然而,这种不幸却降临在了1994年的美国落杉矶。
出示课文第一节(师读)2、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3、学生读课题二、初读1、学生自读课文自由地朗读课文,读读了课文后想想: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2、检查字词阿曼达砸着血迹3、引出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滴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精读同学们,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多么了不起,那么你从哪里看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又从哪里看出了儿子的了不起呢?用“~~”划出来父亲的了不起,用“——”划出儿子的了不起。
(一)父亲的“挖”切入点:一个“挖”字体现父亲的了不起交流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父亲的一个动作,让人印象很深,而且十分感人,你觉得是哪个动作?(挖)⑵挖了多久?(38小时)⑵同学们,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1-12自然段,你觉得这是怎样的38小时呢?板块一:漫长的38小时:策略:比较,感受父亲挖的漫长(写法上:细节描写)38小时是多久?(两天一夜多,日以继夜地挖)__句子比较: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掌握地震的成因和灾害特点。
2. 通过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的阅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自然灾害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与安排:课前准备:播放一段关于地震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地震话题的兴趣。
1. 导入(用10分钟):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有关地震的经历或观点,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危害性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阅读故事(用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背景,并组织学生阅读故事。
教师可以提前将故事分成若干部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小组讨论。
3. 理解与表达(用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含义和主题。
学生可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理解,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总结。
4. 情感态度培养(用20分钟):教师组织开展一场关于地震灾害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震灾害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 提高阅读能力(用20分钟):教师将故事中的一些句子或段落提取出来,让学生进行口头或书面的改写。
学生可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分享,提高彼此的阅读理解能力。
6. 总结与拓展(用10分钟):教师对这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布置一些拓展作业,以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
教学方法与手段:1. 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提问与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引导他们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度,评估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 教师布置的拓展作业,如阅读相关文章或写一篇与地震相关的作文,评估学生是否能够进一步拓展知识。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5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5篇)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宏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终一句话的含义。
4、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宏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醒课题1、板书“地震”,让学生汇报所搜集的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
2、播放教师搜集的影片资料,学生谈感受,(地震对人们的危害是很大的)3、提醒课题:19xx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曾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
让我们来共同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补全板书)二、自由读文感知内容1、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课文,自己读课文,自己设计问题,自己做出答复。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布置学习任务,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方面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对语言的抽象概括力量和表达力量)2、小组间沟通学习收获。
三、品读精华感悟亲情1、学生进展角色扮演式朗读,在读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
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把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学生尝试续写(师:那14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信任他们之间肯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是吗?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鄙视之情融入其中。
)(这个环节一方面学生对词语的综合运用力量,另一方面训练写作力量)3、学生汇报。
四、感情升华:设计两个和结尾不同的可能发生的结局:A:挖出了孩子,但是孩子已经死了。
B:父亲在挖孩子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炸,父亲也和孩子“在一起”了。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识记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和理解相关词语。
2、品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心中的坚定信念,以及信念产生的奇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非同寻常的深沉父爱以及蕴藏其中的巨大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认为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积累活的语言。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父子心中的坚定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以及力量。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1、揭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题目是??《地震中的父与子》。
2、同学们,你们还记得“5.12”汶川大地震吗?它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3、经过预习,我们了解到这篇课文所讲的地震发生在什么地方?是一场怎样的地震?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的词句。
从哪可以看出这是一场大地震?4、情境学词。
出示洛衫矶地震废墟图,师描述地震过后的惨状。
地震过后,留下来的是什么?是废墟,还有瓦砾,还可能会发生大爆炸,还有不幸被瓦砾砸着的人和物。
5、看到这片“废墟”,你有什么感觉?人们会怎样面对这片大地震后的废墟呢?二、通读全文,理清脉络1、自由读课文。
释疑。
2、指导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跟大家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思路:“六要素”??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品读“了不起”的父亲(3-12自然段)1、引读:在整件事情的发展中,有两个人会给你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他们是??父与子。
他们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位父亲,看到这片大地震后留下的废墟,他的感受与表现跟别的父母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2、快速默读文段3-11自然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
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
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1、自学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最艰难的时候,它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创设情景1、课件出示洛杉矶大地震过后的图片,配乐解说。
2、书空课题----生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在这场大地震中,父亲与儿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放开声音大声读。
2、生交流。
3、师用六要素法引导概括主要内容。
过渡语:其实,面对这样一场大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告诉我们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生回答:“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板书:了不起)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
(板书:父亲儿子)三、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过渡:那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1、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从哪些语句中你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下来,可以做上批注。
2、生汇报交流。
(出示课文片段)3、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有许多好心人劝了他、消防队长劝了他、警察也劝了他,可父亲的回答却是这样的三句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讲述的是在美国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所以在本课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来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文本解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记叙文。
文章讲述了美国洛杉矶一次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明知儿子生存机会渺茫的情况下,不顾自己生死,凭一己之力在废墟上坚定不移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同样坚定不移等待救援的儿子及他的同学。
就在这扣人心弦的故事、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我们能看到父与子之间浓浓的爱。
全文没有提及一个爱字,但字里行间浸润着的是父与子之间难以割断的深情。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父亲的这句话,在文中先后出现了三次,一次次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就是这样朴实的话给了孩子爱的力量,让孩子对父亲无比信赖,在灾难面前勇敢、镇定,从容应对,充满生的希望。
所以,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文章就是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三、目标定位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联系本课教材,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关怀。
教学过程:引入:1. 通过展示一张地震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震的讨论。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地震的了解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
阅读和理解:1. 让学生阅读杜甫的诗歌《地震中的父与子》。
2. 学生彼此讨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并在小组中交流他们对诗歌所表达的感受和主题的认识。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诗歌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的结构。
写作练习:1. 鼓励学生就地震这个主题写一篇自己的故事或小作文。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个真实的地震故事或者想象一个人在地震中的经历。
2. 学生可以使用杜甫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作为参考,尝试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
3. 学生可以选择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方式来写作,但需要注意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讨论和分享:1. 学生可以把他们的作文分享给其他同学,并相互提供反馈。
学生可以就彼此的作品进行思考和讨论,以更好地互相学习。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在写作时的体验和感受,学生可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和改进。
结束:1. 教师总结整个课程内容,并强调了解和关心他人的重要性,以及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性关怀。
2. 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索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关怀,并鼓励他们将这种关怀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继续引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关于地震的知识,如:你们知道什么是地震吗?地震有哪些危害?你们听说过哪些地震事件?引导学生回顾并分享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地震话题的兴趣。
阅读和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有关地震事件的新闻报道、纪录片或音频,引导学生听、看、问一起来获取地震发生后相关的信息,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地震的影响。
接着,教师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首诗的复印件发给学生,让他们阅读一遍,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及主题。
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并分享各自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 1994 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 38 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教学难点是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亲情也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会。
但是,他们对于地震这种自然灾害可能缺乏直观的认识,对于文中父亲在极其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挖掘救子的行为,可能理解得不够深刻。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的伟大。
三、教学目标1、认识 8 个生字,会写11 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字词、课文背景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地震的情境,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震的可怕和父亲的坚定。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地震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地震的可怕和破坏力。
2、提问:在这样的灾难中,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地震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墟、砾、颤”等字的读音和写法。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及情节-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通过阅读小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进行书面表达和文学作品分析2.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小说,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和生命的珍贵的感受-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阅读的习惯和爱好-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和勇敢的品格-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家庭,关爱身边的人二、教学内容1.《地震中的父与子》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2.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及情节3.小说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4.小说的主题和内涵5.小说的阅读分析和评价三、教学过程1.导入启发学生对地震的理解和感受,引入小说主题。
2.学习与讨论分段阅读小说,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和情节,学习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分组练习设置小组讨论和分组展示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写作训练要求学生进行书面表达和文学评论,提高写作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心家庭和亲情,培养学生的感恩和责任意识。
6.总结与评价对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应用。
四、课堂设计1.多媒体辅助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资料,如图片、视频和音频等,激发学生兴趣和激发学习动力。
2.角色扮演设置小说中的人物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3.小组讨论设计小组讨论题目,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4.作业布置布置阅读任务和写作任务,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综合能力。
五、课堂效果经过教学和学习,学生将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不仅提高了对文学作品和阅读的兴趣,也培养了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和写作能力。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社会、家庭和人生,培养出积极、乐观、勇敢和有责任心的品格。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33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无私而真诚的爱;感悟儿子对父亲的信赖。
2、从读中感悟,从对比中体会地震中父与子的伟大。
3、在创设的口语交际活动中,学生恰当地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话1、师述: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30万人受到伤害。
那是怎样的灾难哪?地震太可怕了!震后的废墟更危险,因为那里随时可能发生爆炸。
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废墟的事。
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2、(引读)在混乱中(读第2节)。
3、读议:此刻,父亲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父亲的话吗?(极度悲痛,撕心裂肺地喊叫声)4、读中体会重点句:(引读)跪在地上大哭一阵后,他猛地想起……(点击句子1)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你读懂这句话了吗?好!我来把前半句改一下,你们说后半句,谁来试一试?⑴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苦恼──(父亲和阿曼达在一起商量如何解决。
)⑵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疼得直流眼泪──(父亲带着阿曼达去医院,帮助他恢复健康!)⑶对!说得真好!大家说说,现在阿曼达被压在废墟下,生死未卜──(父亲想办法找到他。
)5、小结:对!如果他还活着,父亲一定要马上见到他,看他是否受了伤;万一死了,也一定要见到他!这就叫──(再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1、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4~24自然段,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⑴“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的爱是多么伟大。
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
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_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出自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
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便疾步走到那里。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orG,是爸爸!我的儿子。
”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
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
“不!爸爸。
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教材简说】
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为了寻找儿子,锲而不舍地在废墟中挖掘,最终与儿子劫后相逢的感人故事。
赞扬了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表现了父子之间深深的情意。
全文共有二十四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成千上万的人受到伤害。
第2、3自然段写一位父亲到学校寻找儿子,看到教室变成废墟伤心不已。
他想起自己常跟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便坚信儿子在废墟中等待自己,决定挖掘废墟,寻找儿子。
第4至10自然段写他独自一人挖掘废墟。
这里还描写了其他人的行为:学生家长绝望而去、救火队长和警察劝告阻拦、人们摇头叹息,从侧面表现了这位父亲坚强的意志,烘托了父亲爱子情深。
第11至23自然段写父亲终于找到了儿子。
这位父亲不停地挖掘,疲惫不堪,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挖掘了38小时。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父亲为救助儿子不惜一切,让人感受到了震撼人心的父爱,他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经过长时间的挖掘,他终于听到了儿子的声音,得知在儿子的鼓励下,与他一起的14个同学也安然无恙。
在众人的帮助下,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了,儿子让别人先出去,他走在最后,因为他对父亲充满信赖,知道父亲一定会跟他在一起。
这位儿子也“了不起”,在这种险恶的环境里,十分坚强,还鼓励同学不要害怕,并且先人后
己。
最后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父亲挖掘废墟、寻找儿子的经过是课文叙述的重点。
【学习目标】
1.学习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教育学生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情,以及他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3.认识“塌、昔、墟、掘、爆、堪”等6个生字,会写“昔、漆、拐、挖、掘、控、辟、拥”等8个字,掌握“昔日、漆黑、拐弯、挖掘、控制、开辟、拥抱”等词语。
【教学建议】
1.课前老师和学生可搜集有关地震的材料,对地震有些了解。
2.本课要求认识6个生字。
“墟、掘”等字的读音要重点辨析,通过借助拼音让学生读准字音,也可以用教师范读的方式加以指导。
“墟”“堪”都是提土旁,可提示学生利用熟字“虚”“甚”加偏旁的方法记忆字形。
在指导书写8个会写字时,可以采取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漆”字容易写错,右边下面不是“水”。
“挖、掘、控、拥”四个字都是提手旁,可用归类的方法指导书写。
“挖”字右边下面是“乙”,不要写成“九”。
3.父亲坚持不懈地挖掘废墟、寻找儿子的过程是课文的重点内容,这部分内容震撼人心,表现了这位父亲坚强的意志和对儿子深切
的爱,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教学时,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父亲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词句,仔细阅读,体会父亲挖掘废墟困难之大、时间之长。
还可将课文中的其他人物与这位父亲作比较。
通过细读这个重点内容,体会这位父亲爱子情深,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屈服的品质。
课文中父子对话部分可先分角色朗读,再说说读了这部分后有何感受,从哪些地方可看出儿子也了不起。
让学生体会到正是由于小阿曼达记住了父亲的话,因而他在困难面前有信心,有勇气,最终战胜了困难。
阿曼达让其他同学先走出废墟这个细节,表现了他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
4.在阅读理解课文时,要加强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文人物语言可采用分角色朗读。
朗读时应注意人物的心理、情感的变化。
例如,父亲面对一大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读这一句话时应带着绝望和悲痛的感情。
他想起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要用非常坚定的语气来读。
父亲挖了38小时,终于找到了儿子,父子间有一段感人至深的对话,应注意读出父子俩劫后重逢的欣喜之情,表现出儿子和父亲之间的相互信赖。
5.课后,可布置学生将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复述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家长也体会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的重要性。
6.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