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上讲课稿
孟子·尽心上
其实,要使自己的心灵不 受到类似的妨害,别无良 方,只有是心灵经常那个 吸收养分,不至于饥渴罢 了。
再举一个例子吧
的人觉得任何水都好喝,这并没有尝到饮食的正
常味道,是受了饥渴损害的缘故。难道只有嘴巴
肚子有饥渴饥饿和干渴那样的妨害去妨害心灵,那么
(一时)赶不上别人,也不必为此忧虑了。”
如果一个人能够使心灵不受到类似饥渴那样的 妨害,就不会失去选择力和辨别力,对于各种 思想意识和观念就会有所认识,有所鉴别,从 而选择适合自己的部分加以吸收,消化,使之 成为充实自己的精神营养。能够做到这样,即 使发现自己有不及他人的地方,那也是很容易 迎头赶上的,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孟子· 尽心上
讲解者:朱宇洁 初二(1)班 隼翼组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
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 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 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 不及人不为忧矣。”
甘:觉得...口味好,好吃
食:食物 饮:饮品、水 正:正常 害:损害、妨害
孟子说:“饥饿的人觉得任何食物都好吃,口渴
高考经典复习《孟子》之《十三卷 尽心上》
十三卷尽心上一第1、2、3章主要反映的是孟子的天命思想,他主张不论命运如何,一个人都应当加强修养,顺势而为,全力以赴,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要注意理解孟子说的“心”、“性”、“天”、“命”四个概念。
“心”是作为人的生命的主宰,人在后天,应当保持“四心”不断扩充,培养本性,这就做到了尽心知性。
孟子认为,“心”是“天”赋予的,而“性”表现于“心”,“天”是“心”、“性”的最高依据。
二本章孟子将命分为“正命”和“非正命”。
孟子主张无论命运如何,人都应当加强自身修养,“顺受其正”。
立于危墙之下而被砸死和触犯刑律而被处死,这是咎由自取,是可以避免的,孟子称之为非正命,是死有余辜;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追求人生理想而死,这是正命。
三孟子认为,命运只能限制客观事功成败,限制不了人的主观修身进德和完善人格的努力。
他主张性善,认为仁义礼智是本来就有的,因此他说“求在我者也”。
本心追求自我完善,当然可以得到;否则,不注意后天对善心的养护,就会失去。
至于客观事功,或者说名望成就,应当从正当突进追求。
得到是“有命”,但也可能得不到。
因此外在环境和个人际遇等非人力所能控制,因此孟子说“求在外者也”。
四本章反映了孟子天人合一的思想。
孟子提出“强恕而行”是求仁的最佳途径。
五孟子提出一个人不仅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一个人只有理性地指导自己的言行,不感情用事,才不至于糊里糊涂地过一辈子。
六本章和第七章都是谈羞耻心的问题。
七一个人只懂得玩弄权术,搞阴谋诡计,就会失去本心,自然不知羞耻。
一个人能将不如别人看成是一种羞耻,才会追求上进,这也就是“知耻而后勇”。
八孟子认为国君与世人交往,国君要礼贤下士,士人要不畏权势,双方都应当忘了“权势”,而是出于“好善乐道”交往。
九孟子主张“士人”无论“穷”还是“达”,都不应该放弃追求人生理想,要坚持个人操守,他的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要注意的是孟子说的“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有所不同的。
《孟子》教学教案
《孟子》教学教案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综合运用法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中核心观点和思想;2.掌握《孟子》中的重要章节和内容;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4.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一、《孟子》介绍与核心思想1.《孟子》的概念、特点和地位;2.仁、义、孝、忠、信等核心思想的解读。
二、《孟子》中的重要章节和内容1.论语上篇:尽心上2.公孙丑上:万物有本末3.公孙丑下:非惟聪明,亦必独立4.齐君称孟子:齐景公问政5.离娄下:尽信书,不如无书6.非蛊下:窃位以给人7.梁惠王上:患丧赋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介绍《孟子》的背景和作者;2.分享《孟子》中的著名名言。
二、核心思想的讲解(20分钟)1.介绍《孟子》的核心思想;2.讲解仁、义、孝、忠、信等概念;3.小组讨论:请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
三、重要章节的解读(20分钟)1.分别介绍《孟子》中的重要章节和内容;2.分组活动:请学生分组讨论各章节的主题和内涵,并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
四、思考与讨论(30分钟)1.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孟子的思想如何对现代社会产生影响;2.小组讨论:就上述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3.展示与评价:请各组代表进行展示,并进行评价与点评。
五、综合运用(20分钟)1.小组活动:请学生分组,选择一个现实社会问题,并运用《孟子》中的思想进行分析和解决办法的提出;2.展示:请各组代表进行展示,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评价;2.学生评价: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拓展延伸:1.学生可自行阅读《孟子》的其他章节,并进行解读和讨论;2.学生可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解读其他经典文学作品。
教学资源:1.《孟子》原文和注释资料;2.硬件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学生学习材料:《孟子》摘录和学习笔记。
《孟子》三章教学内容
《孟子》三章主讲:yi han jun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 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 “亚孔子之孙 孔仮ji (子思)的门人。
孟子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
不 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七篇。
孟子维 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 善论” 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 响很大。
11/IT/4\U孟子的主要思想:1.政治上一~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论点。
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认定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
反对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治天下。
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达到“黎民不饥不寒”,以缓和阶级矛盾。
孟子的主要思想:2・道德上一“肯定人性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信等天赋道德意识。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信中,仁、义最为重要。
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
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性善论是孟子学有“仁政” “王道”理论。
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订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七篇包括:下下下———熹上窿上矣上咼、豚、尊下条下厶/*x z*\南宋时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O 直到清末,“四书” 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讲课稿
1、孟子认为修养心性首先要减少欲望。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 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 者,寡矣。”
解析:修养心性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 办法了,人如果欲望少,即使善性有所 缺失,也不会失去很多,人如果欲望很 多,那么即使善性有所保存,保留的也 不会很多。
《孟子》
亚圣孟子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名轲,邹 (今山东邹县)人。他是鲁 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曾受 业于孔子之孙子子思的门人, 是儒家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 物。为了实现抱负,孟子曾 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宣扬 “仁政”“王道”,但始终 得不到重用。晚年返回家乡, 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孟子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被尊奉为“亚圣”。
在孟子看来,没有同情、羞耻、辞让、 是非之心的人,简直不是个人。人有这种 心向,就好比人有四肢一下,是自然而然 的。因此“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 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仁义礼智这些美德,不是由外部给予或 施加的,而是人本身就生来具有的,只不 过人们不去想它罢了。
• 孟子的「性善说」, 主要发挥孔子「仁」的 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理论基础及尚 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
孟母三迁 断机教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三字经》
一、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 础。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 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 下”。他认为,人具有一种先天的 善性,而人性之所以都是善的,是 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四心”。即恻 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 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仁、义、 礼、智的发端,即孟子著名的“四 端”说,也是孟子的“性善论”。
《尽心章句上》教学设计全套
《尽心章句上》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作品出处:《尽心章句上》选自《孟子》。
本篇共46章,集中了孟子关于认识和自身修养的论述。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
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二、教学目标:1、对46课经文能诵读成韵。
2、能够背诵46篇课文。
3、对课文意思有粗略的理解,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中意思浅显的句子。
4、激发喜爱诵读的兴趣,学习诵读方法,初步形成诵读习惯。
5、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尽心章句上》的行为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三、教学内容:卷十三《尽心章句上》共四十六章:安富尊荣不愧不怍不言而喻曾经沧海春风化雨当务之急独善其身摩顶放踵弃如敝屣一毛不拔引而不发登泰山而小天下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流利背诵;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孟子》尽心上篇——道德两难怎么办
《孟子》尽心上篇——道德两难怎么办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展也。
窃负而逃,通海滨而处,终身沂然,乐而忘天下。
”
桃应问道:“舜做天子,皋陶做法官,假如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那怎么办?”
孟子说:“把他逮起来就是了。
”
桃应问:“难道舜不阻止吗?”
孟子说:“舜怎么能够阻止呢?皋陶是按所受职责办事。
”
桃应问:“那么,舜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舜把抛弃天子之位看得像抛弃破鞋子一样。
他偷偷地背负父亲逃走,沿着海滨住下来,终身逍遥,快乐得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
孟子的智慧_第十三章 尽心上
【原文】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妖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评析】佛问:“你去何处安身立命?”(《景德传灯录》)孟子回答说:“养性事天,修身立命。
”孟子谈天命,谈人的本性时,他的话语从来不带消极被动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个体精神。
对待天命,他认为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认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罢了;所谓安身立命,他认为不过是一心一意地进行自身修养而已。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安身立命就是要我们加强学习知识,提高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
所以,不要东奔西走,南寻北觅,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
东奔西走,南寻北觅的结果往往是占有外物越多,内心就越觉得空虚,最终你就只是一个徒具外形,被外物虏役的臭皮囊。
相反,“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只要你保持心灵的思考,修身养性,身心自然就会有着落,精神自然就会有寄托,你也将永远把持着你的生命之春。
【原文】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评析】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
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这种思想似乎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
但实际上,“顺受其正”才是孟子的立足点。
如果能够顺理而行,顺应命运,也就能够承受正常的命运,那就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了。
那该怎样顺应呢?比方说,知道危险的人不会站在危险的墙下,这不难做到吧?为什么不站在危险的墙下?因为你知道它有倒塌的危险。
同样的道理,明知道打家劫舍,杀人越货,走私贩毒,贪污受贿是危险的,你是不是还要去试试呢?不去试试的人是知道命运的人,是“顺受其正”的人。
去试试的人则是不知道命运,不“顺受其正”的人。
所以,“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而死者,非正命也”。
一生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走正道,行正义,就是正常的命运;相反,如果因犯罪而死,则死于非命,就不是正常的命运了。
所以,从孟子的观点来看,命运的确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顺其自然罢了。
《孟子》第189讲【尽心章句上】第11小节
《孟子》第189讲【尽心章句上】第11小节承前启后,明德亲民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主讲 | 涣朴老师内容简介:这一句听上去是夸赞人的话,但深究一下,并不是,而是感叹的话,是感叹这个世界上富贵而又能够谦逊的人太少了。
附之以韩、魏之家。
自己本来有一个家,再把韩、魏两家钱财全部给你,家财万贯,成为百乘、千乘之家,富可敌国,这时就觉得自己很牛,不可一世,可以千秋万代。
(附,就是增加的意思。
韩、魏是战国七雄其二:韩国和魏国。
孟子把语言的时代放在了还没有韩国和魏国,只有晋国的春秋年代,晋国的年代有韩家、魏家、赵家,是晋国的六亲,而韩、魏是其二。
)大部分人做不到富可敌国,但是很多稍微有一点成就的人,往往会在性情上发生起起伏伏,变得不谦虚,或者人前谦逊,实际骄漫。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用所获得的财富来衡量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的价值很大。
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
看上去自己虽然很有财富,但自己知道如果不能够保持虚怀若谷,财富早晚会散去,正如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说:“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欿是坎坷的坎,八卦里面的一卦,意思是水。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善下就是土被欠掉一块,土欠为坎,坎为水。
所以自视欿然就是虚怀若谷。
)子贡曾经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这种人很难得,但是如果在贫穷时也能做到遵守道而快乐,富贵还能够以礼节为自己的本怀,贫而乐,富而好礼,则更优。
”要做到富不骄,甚至好礼,必然是以财富为浮云,这样才能够用好财富,做财富的主人,而不是做财富的奴隶。
把钱看得越重,就越没有办法用好钱;把钱看得越轻,才越能够把钱当成工具,用好钱。
“自视欿然”是不把钱财和自己的价值划等号,能清晰的看到自己的道德仁义做得如何,以道德仁义为本,以金银财宝为末,用仁义之本去运转金银财宝之末,从而广济于天下。
有个词语叫“经济”,也就是“经世济用”,是用一颗仁义之心把世界变得更加顺畅,更加符合道义,让更多人可以遵循规律,把事情变得越来越顺畅。
《孟子·尽心上》
《孟子·尽心上》折叠编辑本段作品简介《孟子·尽心上》【原文】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译文】孟子说“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
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
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
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读解】佛问“你向什么处安身立命”《景德传灯录》儒答“养性事天修身立命。
”孟子谈天命谈人的本性没有消极被动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个体精神。
对待天命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罢了所谓安身立命也不过是一心一意地进行自身修养而已。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加强知识学习和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
所以不要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东奔西走北觅南寻'芒鞋踏破岭头云”。
其结果往往是占有外物越多内心越空虚最终成为一个徒具外形为外物所役的臭皮囊。
相反“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只要你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顺受天命身体自然就会有着落精神自然就会有寄托生命之春就会永远在你的把持之中。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下一篇(莫非命也顺受其正)尽心上莫非命也顺受真正【原文】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译文】孟子说“一切都是命运顺应它就承受正常的命运。
所以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危险的墙下。
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运。
”【读解】一切都是命运。
用我们今天通行的看法这似乎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思想。
但实际上孟子的立足点是在“顺受其正”上顺理而行顺应命运也就承受正常的命运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了。
怎样顺应呢比方说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在危险的墙下这不难做到吧为什么不站在危险的墙下因为你明知道它有倒塌的危险。
同样的道理明知道打家劫合杀人越货走私贩毒贪污受贿是铤而走险的你是不是还要往上靠呢不往上靠是知道命运的人是“顺受其正”的人。
孟子告子和尽心篇演讲稿
孟子告子和尽心篇演讲稿各位同志们:大家好!我来为大家带来孟子告子和尽心篇的演讲。
《孟子》现存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南怀瑾先生晚年建立学堂,致力于弘扬和复兴民族文化,他将《孟子》七篇逐一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此其一。
《尽心》是《孟子》的完结篇,亦是其思想精髓所在。
跟随南师学习《尽心》篇,初时惊讶与震撼,实在没想到儒家智慧竟然如此高远深邃,每一字、每一句都暗藏乾坤,正如南师反复念叨的——“这句拿出来能写一本书”。
全书看完,又不免生出无限的悲哀与自怜,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我辈居然如此有眼无珠不识货,更可怜的是瞪两只眼睛,字算是认识,可连起来压根不知道啥意思,总有一种“弃婴”的感觉,被古人所遗弃,与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生生的割裂。
真是越想越心酸,外文不认识,古文读不懂,难道我们仅剩下不到百年的白话文供啃食了吗?看来,南师这样的国学大师实在是稀缺得很,既通古博今,兼通儒释道及诸子百家、诗词曲赋等,更难能可贵的是还能用浅显易懂的大白话讲出来,像说书先生一样,令人心服口服,频频点头,不禁生起了对传统文化的崇敬。
我们说“文化自信”,自信从哪里来?那一定是学懂弄通的前提下,懂都不懂还自信个啥?学懂弄通也是有前提的,起码得感兴趣吧!起码得知道这是好东西吧!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觉得“授人以渔也不如让人爱上吃鱼”。
一爱解千难,真爱面前困难不是个事儿。
这也是我最佩服南师的地方,甭管别人说他是骗子还是忽悠,能把人忽悠地爱上国学,实在是了不起。
别人不知道,反正我开始走上攻读“四书五经”的道路了。
至于说到《孟子》多么博大、多么精深,我实在是说不出,好像来到珠穆朗玛峰脚下,只望见其高耸入云,云上有什么就实不可知了。
不过,既然走到山脚,自有一番感慨,看到多少说多少,看到什么说什么,不能言出其妙,至少啊、呀、啊的也得叫两声。
如能引起他人的一点兴趣,也算是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了。
《孟子》导读之尽心上
①大道是根本,是不能抛弃和薄待
的东西。 ②失去了这个根本,即使在短时间 内迅速获得的东西也会一下子就失 去。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 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 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①君子对于万事万物的用心虽然 一致,但表达方式却因对象的亲 疏远近而有所不同。
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很多,主要是根据
不同情况而因材施教。
13· 42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 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①道是最高准则,在任何情况下君子都
不会放弃这一准则,而是与大道相始终, 甚至以死相从而不离, ②决不能放弃准则来迁就世人。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 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 其进锐者,其退速。” 本章讲的是对人对事对物的态度:
13· 13 孟子曰:“霸者之民欢虞如也,王者之民 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 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 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①阐明了王道和霸道的不同道者以小恩小惠赢得百姓的感恩 戴德,欢喜快乐,但最终会给人民带来 灾难; ③施王道者使百姓回复自然本性,日益 向善,获得长久的心旷神怡。
《孟子》导读 之尽心上
13〃3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 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①仁、义、礼、智这些东西,存在
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只要去追求就 能获得; ②而富贵、权势这些身外之物,追 求要有正当途径,但能否得到,却 须听从命运的安排。
13· 26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 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项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 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 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孟子》第203讲【尽心章句上】(25)
《孟子》第203讲【尽心章句上】(25)承前启后,明德亲民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主讲 | 涣朴老师经典原文: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1]。
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2]。
”经典翻译:孟子说:“晨鸡报晓就起来,孜孜不倦地行善的,是舜这一类的人;晨鸡报晓就起来,孜孜不倦地求利益的,是盗跖这一类的人。
要想知道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只是求利和求善的不同。
”内容简介:各位学友,大家上午好。
我们今天继续来讲《孟子》尽心章句上第25小节。
【1】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
在这一节里面,孟子谈到的两个人物:一个舜,一个跖。
舜是我们比较熟悉人物,那我们就详细介绍一下跖(zhi)这个人物。
跖姓展也姓柳下,可以称呼他叫展跖或柳下跖,恰好也是圣之和者柳下惠的亲兄弟,两人一个人做圣人,一个人做强盗。
所以人们一般称柳下跖为盗跖。
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曾经庄子也针对他们俩写过一篇虚构的小说。
在小说中,描述了柳下跖做强盗导致哥哥柳下惠的苦恼。
每当柳下惠想想而自己也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弟弟却去做强盗而且又屡劝不改,心情就非常苦闷。
庄子描述了这个现象后,就采用虚构的手法将孔子引入进来与盗跖对话。
大家都知道,孔子和柳下惠相差了100多年,所以他们不可能是现实中的朋友,勉强呢可以称他们为同道。
所以庄子的浪漫和天马行空将三人放到一场对话中。
在庄子的小说中,孔子得知柳下惠的苦恼,就对柳下惠说:“兄长不必苦恼,你不方便说的,我去帮你说”。
然后孔子就来到了盗跖聚山为王的地方,打算去帮柳下惠劝说这个强盗弟弟改邪归正。
可是盗跖一看见孔子,一点羞愧之心都没有,反而很大方的说:“你不是那个讲仁义道德的孔子吗?来坐坐啊!”孔子一看这个人还算坦荡,于是就坐了下来准备与他讲道理。
结果孔子坐下来之后,盗跖就很不客气的问:“你是不是想跟我讲一讲礼乐治国?”孔子说:“你何出此言呢?”盗跖就开始讲了他的道理,他说:“偷了一个小东西的人,会被抓过去判刑;但是把整个国家偷过去的人,就成了诸侯;把整个天下偷过去的人,就成了天子。
《孟子》第13章尽心上儒家思想
《孟子》第13章尽心上儒家思想《孟子》第13章尽心上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梏桎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
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子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
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佥然,则过人远矣。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
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
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第216讲【尽心章句上】第38节
《孟子》第216讲【尽心章句上】第38节承前启后,明德亲民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主讲 | 涣朴老师经典原文: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内容简要:三个者也,说了君主对待贤者的三种不同状态,对我们待人处事有很大的警醒。
食而弗爱,豕交之也。
如果一个君主养了很多贤者,给他们食物,但是没有爱,没有关心他们的冷暖、生活、抱负、理想,就是我表你们,你们帮我干活,这种情况就像养猪一样,是用养猪的方法对待贤者,只给物质,没有精神的交流。
(食,给别人食物,这里读si,同饲养的饲,豕是养猪的意思。
)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有精神交流,但是,自己高高在上,没有尊敬他人。
孟子前面说过:“天下之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
”有三种人是天下最珍贵的:一是有爵位的人,一是有德行的人,一是上了年纪的人。
对待这三种人必须尊敬。
爱是广泛的、广博的,体谅别人,呵护别人;敬是敬比自己能力强的,德行高的,学位高的,年龄长的。
爱是普通人,比自己差一点的人,也不能看不起,要爱他们,爱是在地位、物质财富上比别人要高一些。
敬是这些贤者的爵位和财富可能没有诸侯王高,但他们有德行、有才华,需要去敬他们,如果不敬,就像养宠物一样。
对待贤者不能只是爱,而是要敬,敬才能够得到别人的才华,爱虽然能增加亲密,但是贤者不是宠物。
孟子强调这一点,不是贤者矫情,而是爱和敬在内心上的区别确实如此。
《论语》里说:“泛爱众,而亲仁。
”爱众是对所有人,亲仁,是对于真正的仁者,要去亲近他,敬畏他,这时候才能够有所得,不然是自己功高我慢的体现。
真正的贤者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恒敬所有人,能从所有人身上找到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不如自己的人都能找到可学的地方,更何况贤者呢?像《论语》里曾子所说的:“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这是君子,君子会敬所有人,何况贤者呢?作为一个诸侯王来讲,不懂得尊敬贤者,可能只会得到一些谄媚的小人,无法得到真正的君子。
《孟子》第223讲【尽心章句上】(45)
《孟子》第223讲【尽心章句上】(45)承前启后,明德亲民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主讲 | 涣朴老师经典原文: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
其进锐者,其退速。
内容简要:孟子说一个人,假如他在不可以停止的地方停止了,那么他就会没有什么是不能停止的。
假如一个人。
他在应该努力的地方而不努力,应该下功夫的地方而不下功夫,那么他就不可能会对任何事情真正的下功夫。
如果一个人一上来做事情就显得很勇猛,那么在撤退的时候,他可能也撤退得很勇猛。
整个这三段话,孟子想表达的意思实际上是一样的,那便是人的选择与厚重度是根本。
什么叫不该停的地方停?比方说我们学《孟子》,学到了第5章,就说这东西学的差不多了,不需要继续学了;这是不可以的。
要学到我们眼睛合起来,思索一下就能够理清孟子讲的中心内容并且可以用来应对目前的现实问题。
可以把修身怎么做,齐家怎么做,治国怎么做,平天下怎么做,整理的清清楚楚,条理清晰,逻辑缜密,那么这个时候你可以不用再看原文了。
如果没有达到这一点,不好意思,那你还需要继续认真看,还要多思考,还要去践行。
只有这样子,我们才能够让自己真正的领会整本《孟子》。
学习《孟子》是如此,那么对《大学》、《中庸》、《论语》也应该是如此。
对所学的东西不仅要做到通透的领悟、彻底的理解、完全的践行、还要把它传承下去。
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把它融在我们的内心、深入骨髓了,我们自己已经成为四书,那四书就可以放下来,不用再看了。
因为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四书思想的在真实践行。
如果没有达到这一点就把它放下来,这叫半途而废。
所以看人靠谱还是不靠谱,就看他在不该停的时候有没有停下来。
因为阻挡我们继续向前的东西很多,或者是诱惑,或者是寂寞,或者是困难,或者是威胁,种种种种,但是这些都不是我们可以停下来的理由,尽管它成为了很多人停下来的借口。
勇者无惧,是不谈借口的;勇者只会守死善道。
孟子守死善道,所以可以做到'虽千万人吾往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译文:
孟子说:“没有一样不是天命(决定),顺从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运;因此懂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运。”
【三】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译文:
孟子说:“古代的贤君好善而忘记自己的权势;古代的贤士又何尝不是这样?他们乐于行道而忘记了别人的权势,所以王公大人不恭敬尽礼,就不能常常见到贤士。相见尚且不可多得,更何况要把他们当臣属呢?”
【九】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
孟子说:“寻求就能得到它,舍弃就会失掉它;这样寻求就有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本身之内的缘故。寻求它有方法,得到它靠命运,这样寻求无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在我本身之外的缘故。”
【四】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译文:
孟子说:“万物之理我都具备了。反问自己,所具备的道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快乐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求仁的道路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孟子尽心上【一】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译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五】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译文:
孟子说:“做了而不明白,习惯了而不觉察,一辈子走这条路,却不知道那是条什么路,这种人是一般的人。”
【六】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译文:
孟子说:“人不能没有羞耻心。把没有羞耻心当作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
【十一】
(2)缺乏经营经验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①,如其自视欿然②,则过人远矣。”
【七】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译文:
孟子说:“羞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玩弄权术诡计的人,是到处不讲羞耻的。不认为不如别人是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八】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3.www。oh/ov。com/teach/student/shougong/译文:
二、大学生DIY手工艺制品消费分析孟子说:“等文王(那样的圣君)出现才奋发的,是平凡的人。至于杰出人物,即使没有文王出现,也能奋发有为的。”
我们长期呆在校园里,对社会缺乏了解,在与生意合作伙伴应酬方面往往会遇上困难,更不用说商业上所需经历的一系列繁琐手续。他们我们可能会在工商局、税务局等部门的手续中迷失方向。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的知识,缺乏从职业角度整合资源、实行管理的能力;
Beadwrks公司还组织各国的“芝自制饰品店”定期进行作品交流,体现东方女性聪慧的作品曾在其他国家大受欢迎;同样,自各国作品也曾无数次启发过中国姑娘们的灵感,这里更是创作的源泉。宋勾践问道:“怎样就能做到悠然自得无所求呢?”
情感性手工艺品。不少人把自制的手机挂坠作为礼物送给亲人朋友,不仅特别,还很有心思。每逢情人节、母亲节等节假日,顾客特别多。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十】
人民广场地铁站有一家名为“漂亮女生”的饰品店,小店新开,10平方米不到的店堂里挤满了穿着时尚的女孩子。不几日,在北京东路、淮海东路也发现了“漂亮女生”的踪影,生意也十分火爆。现在上海卖饰品的小店不计其数,大家都在叫生意难做,而“漂亮女生”却用自己独特的经营方式和魅力吸引了大批的女生。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在我们学校大约有4000多名学生,其中女生约占90%以上。按每十人一件饰品计算,大概需要360多件。这对于开设饰品市场是很有利的。女生成为消费人群的主体。译文:
(4)创新能力薄弱
“碧芝”隶属于加拿大的beadworks公司。这家公司原先从事首饰加工业,自助首饰的风行也自西方,随着人工饰品的欣欣向荣,自制饰品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认同。1996年'碧芝自制饰品店'在迪美购物中心开张,这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四八达,由于是市中心,汇集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和时尚人群,不用担心客流量问题。迪美有300多家商铺,不包括柜台,现在这个商铺的位置还是比较合适的,位于中心地带,左边出口的自动扶梯直接通向地面,从正对着的旋转式楼拾阶而上就是人民广场中央,周边4、5条地下通道都交汇于此,从自家店铺门口经过的90%的顾客会因为好奇而进看一下。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无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无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