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一位老中医行医十四年的感想心得

合集下载

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地经方奇缘》一位老中医行医十四年地感想,心得》

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地经方奇缘》一位老中医行医十四年地感想,心得》

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一位老中医行医十四年的感想,心得》本文转载自舍得《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一位老中医行医十四年的感想,心得》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汪阿姨,你诊治疾病一般是从哪里入手?”“我这一种是家庭简易治疗,上不了台面的,你不要当真。

”汪阿姨客气地说。

“汪阿姨,中医就是从单方与简易疗法发展起来的,只要有效,就是宝贝,请不要客气了。

”“我父亲叫我先掌握住十六个方剂与相对应的病症,”汪阿姨说,“然后了解常用的六十来种中药的适应症,其实十六个方剂的中药组成就差不多就有六十多味了。

在这样的方、药、病、症的基础上,就可以加减变化了。

”想不到医理深奥,几万首方剂,几千种药物的中医药学也可以以如此简易的形式去面对千变万化的疾病。

“汪阿姨,你常用的是哪几个方剂?”“我掌握的十六个方剂是:桂枝汤、小柴胡汤、香苏饮、三仁汤、五苓散、平胃散、当归芍药散、二陈汤、小建中汤、甘草泻心汤、四逆汤、香连丸、左金丸、藿香正气丸、甘露消毒丹、金匮肾气丸。

”“汪阿姨,你是如何使用桂枝汤的?”“我用桂枝汤(1)治疗伤风感冒效果很好,”汪阿姨说,“普通人的伤风感冒一般加葛根;身体结实的人要加麻黄;咽喉痛加生石膏、桔梗;咳嗽气喘加杏仁;对于平时形寒肢冷,体弱多病的人要加附子。

”“汪阿姨,病人伤风感冒有发热,体温升高的时候,你也是这样使用吗?”“一般感冒发热,”汪阿姨说,“体温升高的时候,只要有恶风恶寒就可以用。

如果病人口苦得厉害,就要加柴胡、黄芩;如果口干得厉害,就要加生石膏。

真的超过40℃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医院里去,以防万一。

但是给我治过的人当中,还没有人因为感冒发热而去医院的。

”“汪阿姨,你是如何去学会与掌握这些方剂的?”“这几个方子药物组成很简单,”汪阿姨说,“如香连丸、左金丸只有两味药,最多的藿香正气丸也只有十四味药,记住它们不难,做成卡片五、六天就记住了。

使用时最初只要记住每个方子的辨证要点,慢慢地就能熟能生巧了。

娄绍昆:把我一生的感悟告诉你(下)

娄绍昆:把我一生的感悟告诉你(下)

娄绍昆:把我一生的感悟告诉你(下)其次,我要介绍一下“默会知识”。

过去对于方证,我认为可以通过老师传授,书本学习。

虽然在临床上,老师也传达得清楚,书本也讲得清楚,但是用起来总觉得不尽如人意。

后来我读了现代西方有关“默会知识”方面的理论,才知道经方医学这种传授式的知识和经验其实是一种默会知识,而我们现在老师用语言所表达的、书本用文字所表达的,仅仅是明确知识,只是全部知识的一部分。

默会知识的三个特点:个人性、隐蔽性和包含性。

默会知识包含了明确知识,而明确知识仅仅是整个默会知识的冰山一角。

学习了默会知识以后,再看不同的人对方证的不同表达,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总之,要通过自己个人的读书、思考,慢慢地把方证学到手;同时也应该通过老师手把手地传授,而不是光听老师理论上讲,在书本上看,这是不够的。

《伤寒论》的伟大,就在于把难以表达的疾病总论的通治法这种默会知识通过条文口诀的形式得以表达和公开。

《伤寒论》中通过条文排序、分篇记叙的形式把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的顿悟与经验、在私下沉思时已经掌握的真知灼见全盘告诉后人。

它重视症状、体征的原始形态,重视在一组症候群中区别它们的原始差异。

它自有一套办法,把一种更为复杂、精巧的尺度带进经方医学之中,使之呈现一种宏大的景观,避免了诊治过程中的粗鄙化、简单化。

《伤寒论》反复讨论了方证辨证的可行性,只有终身反复地阅读《伤寒论》,达到感同身受的境界时,才能在条文中读出意义,读出内容,读出顿悟,读出惊喜,才会在心中引起共鸣。

第三,近几年我越来越体会到,经方的这种方证相对应的辨证模式不是预设的,而是还要靠现场的诊察,然后随证治之,即现场发现的具体问题,就在现场具体解决。

现在的教科书,包括老师上课,都是告诉你这个病的治疗应该有几个常见的方。

这就是在还没有接触到病人之前,已经有了预设的方案。

这样好不好呢?一方面它的确对初学者有引导作用,但另一个方面却把千变万化的不同的生命体在生病时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变成了几个已经预定好的情况。

学术丨娄绍昆:经方医学的根,我找了一辈子

学术丨娄绍昆:经方医学的根,我找了一辈子

学术丨娄绍昆:经方医学的根,我找了一辈子导读:今日推荐图书——《娄绍昆讲经方》。

作者娄绍昆是一位老中医,经方这条路走了一辈子……本书围绕《伤寒论》、经方展开,尤其是对方证辨证的论述,不厌其烦,据理详述,情真意切,值得一看。

以下摘取精彩篇章和全书目录供读者鉴赏。

寻找经方医学的生长点——读《伤寒论》的琐记(一)临床医生阅读《伤寒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疗效,正像古人说的,要把《伤寒论》当作病案来分析,同时在临床上要把每一个病案当作《伤寒论》来解读。

这句话朴实无华,揭示了在一个文本阅读的空间中,人怎样才能触及临床实在的面庞;在临床具体的病案面前,人怎样才能寻找仲景当时的身影。

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与临床、抽象与具体、文本与患者的巨大反差中给人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

这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挖掘、去表达,并理性地展示出来。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熟练运用的问题。

陆渊雷认为,理解《伤寒论》,懂其原理的人未必能够熟练运用;能够熟练运用的人,又未必理解《伤寒论》,懂得《伤寒论》的原理。

我们更应该警惕前者,一刻也不能离开临床实践。

因为临床医生就像舞台上的演员一样,一日不练口生,二日不练手生。

(二)《伤寒论》虽然传承自《神农本草经》《伊尹汤液经》,但它因周密、深入且构造性地展开,所以仍属于一种创造性文本。

《伤寒论》实际上是把张仲景独创性思想——方证辨证是如何展开的做了跨时空的发挥和深入的论证。

它把视野扩展到了人类疾病的整体,以全新的角度鸟瞰人类疾病存在、演化和诊治的秘密。

全书以此为主线,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时空分析。

它以六(经)病及其演变为经纬,以风寒袭人致病作用于不同体质而引出临床不同的诊治为例,一一道来。

它同时对比了外感病和内、妇等科疾病,反复讨论了方证辨证的可行性。

论叙具体,文理严谨,行文规范;遣词造句,精练含蓄,前后照应,互文见义;既大刀阔斧,又细腻非凡,从而赋有极大的论叙魅力。

《伤寒论》就像一把钥匙,掌握了它,就能开启生命医学中那一扇不轻易开启的大门。

读娄绍昆《中医人生》有感

读娄绍昆《中医人生》有感

读娄绍昆《中医人生》有感娄绍昆老先生的《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增订版)一书,我已经看过两三遍了,每次看都有新的感悟。

娄老先生能在古稀之年写出这部70多万字的巨著,我认为是功德一件的。

此书内容广博,我一直想写点读书心得,但总是不知道该从哪切入,感觉不管从哪个点写,都会有点浅薄。

所以,大概也只能谈些观感。

我不知道书名是作者定的还是编辑定的,我更喜欢叫《中医人生》,四个字就够了。

老中医、奇缘,多少有点网络盛行的奇幻文学的色彩。

但这本书是作者的真实经历的记录和整理,不是虚幻的。

能写中医人生,那能是年轻中医吗?不过要说奇缘,真是一段奇缘,张丰先生简直就是中医江湖的“张三丰”,是武侠小说中主人公坠落悬崖才能遇上的世外高人。

张丰先生不仅是经方医学的巨人,也是精神上的巨人,5年的口传心授,助力娄医师修成经方真经。

《中医人生》一书既专业又有趣,我想非中医人士应该也能读的津津有味。

全书既有广博的医学知识,记录了娄医师自学中医的坎坷历程、迷茫和收获,留下了详实有效的医案;又有深邃的西方哲学思考,穿插了很多寓言故事;还介绍了温州地区丰富的人文、地理、历史知识,以及那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

娄老先生高中毕业后听从父亲的建议,跟何黄淼老师学习针灸,走进了中医之门。

然后又跟邻居汪阿姨习得16首方剂的运用,算是走进了“半部《伤寒论》”,通过陆渊雷先生的著作穿越过《伤寒论》入口的“窄门”,最后遇到张丰先生,走进了经方医学的广阔天地。

书中后半部分大量的关于《伤寒论》的学习探讨,是留给后人学习伤寒论的宝贵经验。

我本人也是先学的针灸推拿专业,可以说我遇到的困惑和迷茫,在书里基本都能找到。

针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临床中许多疾病光凭针灸是不够的”,最终还是要结合方药,回归到《伤寒论》。

我觉得娄老先生能自学中医,在35岁时顺利通过选拔考试,成为一名国家承认的中医师,到最后成为著名的经方学者,离不开名医成才的基本三要素:多读书、多临床、多跟师。

网评《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

网评《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

网评《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中医出版”可以订阅哦!编辑/张亚娟⊙校对/党卫阁、居业导读:《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是非常好的一本书!小编读完也是非常受启发!不知道看过这本书的同学对这本书如何评价呢?今天给大家找来了一些网络评论,快看看这些评论中有木有一条是引发你共鸣的呢?另外木有读过这本书的同学,小编也强烈推荐你读一下哈~真的是不会失望的!《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现在已经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

在这之前,这本书的个别片段已在互联网上流传,点击的网友成千上万,好多人已在网上留下自己的读后感。

这本书出版后一些网友读者的观感也有在网上出现,在这些随心所欲的议论声中,也许能够捕捉到这本书在网友中的真实评价的回音。

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喜欢这本书,也希望听到更多的意见与评论。

1、娄老师为我们后学者架起了云梯打开了便门指明了方向真是功德无量啊!2、比《问中医几度秋凉》而言,更具有专业性,比《思考中医》更具有实践性和客观性,是本医理与文理结合的很好的书。

3、这样的文章更能发人深省,这样的文章更让人记忆犹新,这样的文章更加坚定了对中医的信心,这样的文章足以让经方之光普照大地!4、娄先生的经方学说理论和汉方派的诸多相似,和黄教授的方证人学说更是惊人地吻合,更难得的是一颗金子般的心,写起文章来有情有义,久久不愿卒读!5、娄老师本文的深度实在非同小可,看一、两遍很难吃透原文包蕴的内涵,绝对是少见的理性结合感性,富有感召力的好文,容学生细细咀嚼。

6、如果说读了刘力红先生的《思考中医》唤起了我对经方医学学习的热情,那么娄先生的这篇美文则更加坚定了我认真学习并运用经方医学的信念。

7、我读了娄绍昆先生的文章,对经方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明确了“方症对应”就是我学习的目标。

8、娄老师的书我今天已经买到了,并且多买了两本准备送人,书很好,值得读。

9、老师的书明天能收到,真有些迫不及待了。

谢谢娄师授人以渔!学生四川人,给您老推荐过难度较高的病人。

老中医行医一生感悟

老中医行医一生感悟

老中医行医一生感悟作为一名老中医,我经历了许多医学实践,也遇到了许多疑难杂症。

这些年来,我积累了很多行医的感悟,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

第一段:医者爱心医者的爱心是最基本的。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所在,但是,如果没有爱心,便无法真正地关心和体谅患者。

我常常告诉我的学生,医者的爱心是治愈疾病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当一个患者感受到医生的关心和爱心时,他会更加信任医生,也会更加配合医生的治疗。

第二段:医者责任医生的责任是治疗疾病,但是,医者的责任不仅仅是治疗疾病,还包括诊断、预防、教育和指导等。

医生要负责任地告诉患者病情的严重性,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同时也要告诉患者如何预防病情的恶化。

医生还应该向患者详细解释治疗方案和药品的使用方法,以便患者能够正确地使用药品和遵守治疗方案。

第三段:医者技术医者的技术是治愈疾病的基础。

医生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以便更好地治疗患者。

同时,医生还应该注重自身的医德医风,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不断提升自身的医疗技能和水平。

第四段:医者耐心医生的耐心是治愈疾病的关键。

治疗疾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需要医生的耐心和细心。

医生要认真听取患者的意见和反馈,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同时也要认真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医生的耐心和细心能够让患者感受到医生的关心和关注,增强患者的信任和治愈的信心。

第五段:医者谦虚医生的谦虚是治疗疾病的前提。

医生要明白自己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是有限的,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以便更好地治疗患者。

同时,医生也要善于倾听患者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患者的批评和指导,不断改进自己的医疗水平和技能。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行医感悟,我相信这些感悟不仅适用于老中医,也适用于所有的医生。

医生的职责是治疗疾病,但是,医生的责任更是关心和关爱患者。

只有具备了医者的爱心、责任、技术、耐心和谦虚,才能真正地治愈疾病,帮助患者重获健康。

娄绍昆:中医诊治原发性高血压,这是一段令我难忘的经方故事

娄绍昆:中医诊治原发性高血压,这是一段令我难忘的经方故事

娄绍昆:中医诊治原发性高血压,这是一段令我难忘的经方故事渔民陈金平家和夏成锡家是前后屋,他由夏成锡带来我处就诊。

陈金平的诊治经过也是一段令人难忘的经方故事。

陈金平那年四十三岁,中矮个子的脸上暗黄不华,他有过乙肝病史,血压持续波动在200/100mmHg左右,西医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

两年来服用种种中西降压药物,疗效平平。

刻诊见其全脉沉细,舌质淡,舌苔白,颈项强,头晕,口干口苦,胸胁苦满,小便不利而黄。

腹诊发现,右胁下压痛明显,右腹直肌强急压痛,气上冲胸,脐周时时悸动。

大便的情况有点反常,在家大便溏薄,一日三四次,出海以后在渔船上大便就变得正常。

他的病证应当是水饮阻滞于少阳部位,处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十帖。

到状元医院中药房抓药时,中药房的邱老先生认为,高血压病都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处方中的桂枝、干姜等辛热药物动火伤阴,不敢贸然抓药。

并说:“虽然药方是娄老师开的,可药是我抓的啊。

如果喝下去出事了,我也有责任。

”陈金平听了有点害怕,就空手回来了。

状元公社医院就在学校附近,它是一个中西医结合的小型医院,设有中药房。

我开的中医药处方都是到它那里抓的药。

中药房的邱老先生消瘦清癯,精明干练,既有丰富的中医药经验,为人又热情正派,所以不管在医院还是在周围老百姓中都颇有人缘。

由于邱老先生从小到大所学到的中医中药理论和我的经方医学理念不完全一致,所以对我处方中的药物时有议论,这种议论纯粹是医学观点的差异,对事不对人的。

我们之间的关系还是十分亲密,在我内心还是非常尊敬他的,我时常向他请教中医药学方面的知识。

陈金平被邱老先生说了一顿以后就回来了,他不好意思来问,就叫夏成锡来问个究竟。

我对夏成锡说:“中医是辨证论治,不是辨病论治。

原发性高血压病,其实是寻找不到任何原因的高血压的体征。

它仅为整个疾病的一部分,而不是整个疾病的全体。

高血压是某种原因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病因。

所以降血压的药物只能控制住血压,而不能治愈疾病。

现在我认为,病由水饮滞留少阳而成,因而和解少阳,逐除水饮为治疗此病所必需,柴胡桂枝干姜汤是疏导少阳逐除水饮的首选方。

读《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有感

读《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有感

读《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有感读《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有感并录原文!自从我2011年毕业在这个小乡镇从事中医诊疗工作开始,便有了一种困惑,这种困惑是疗效不确定的困惑,我也知道这困惑的来源,那就是2010年前半年开始实习及2011年前半年因为毕业、工作的问题分心,不曾好好读书。

同时大医院,哪怕就是中医院也是遍地西医之虎狼,实非我这等热血中医之人所能呆、所可呆的地方,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才选择这样的小乡镇,因为私以为这样的地方中医应该是最有用武的地方,但是真正到了这样的地方工作一年,大改我以前的看法。

这都是后话,接着说这困惑,因为这困惑于是对于一些秘方很是关注,岂知这样反而更增困惑。

因别人所说的秘方,在他们用来都很有效,但是一到自己用,就疗效大打折扣,要说辩证而用,我也是辩证而用,可就是疗效不确定,反而有加重之趋势。

前几日在网上书店购到《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这本书,于是犹如见到饕餮大餐,一来冀希里面有秘方(这个里面是有的,呵呵,都是书里面记载的方子,原来找来找去,又找回老家了,呵呵),二来也是希望能学到点东西。

到读到里面的《走到半部伤寒论>》一节,里面谈到汪阿姨与父亲对于病有治与不治的争论,汪阿姨依据自己多年的自治、为亲友治病及父师的治病经历,总结出有些病是治不好的,医生有时要适可而止;而作者的父亲则坚持凡病没有不可以治疗的,只是医生的技术的问题。

就这个问题作者的阿骅表兄发表了一番议论,这一番议论真是甚合我心,因为我也是在购到此书之前的数天刚刚悟到这困惑的来源而茅塞顿开,那就是虽然有些医师公布了自己多年用的得心应手的效方,但是关于运用这个方子的理论支持,可能大家的认识有所不同而已。

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啊,所以看到很多人用了别人公布的秘方效方,有的用之有效,有的用之无效,而且埋怨发布者沽名钓誉,就是这个大家在理论上的一点差异所致,当然滥竽充数的除外。

就好像是一个肝木的问题,同一个肝气郁滞,同一个辩证加减运用,有的有效有的无效,这是由于每个人的理论理解点及病情收集情况,可能会有不同,所以导致了虽然同是一个肝气郁滞,实际情况确实是两个或多个肝气郁滞,当然真的只有一个,但是不同的运用者,都坚持自己的是真的,所以源流纷杂,这也导致历史上出了很多流派和方剂。

《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

《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

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客座教授,仲景书院仲景国医导师,德国中医教育学院客座教授。

多年来致力于仲景学说的临床研究,注重《伤寒论》方证辨证以及日本汉方在临床医学中的运用,擅长针灸等外治法与方证辨证
本书通过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故事,把一百多个经典病案的诊治过程,全方位呈现出来。

既可以让临床医师了解不同的诊治思路与疾病治疗的秘诀;也可以告诉普通读者一个民间中医师是如何步入中医大门的;对于中医爱好者来说,是更好了解中医,学习中医,思考中医
对《伤寒论》、方证辨证以及经方有感而发的短小文稿结集;是已经正式发表的文章和网络博文以及多年来在各地经方讲座、讲学资料和部分《中医人生——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的精华内容。

有读者评价:《中医人生——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是本奇书,为书中娄老学医的热诚所感动,新书不可不读。

读者网名蓬蒿医人读后认为,医案有部分在《中医人生》中就有,重读,三读,仍觉得受益匪浅。

专业性强,思维严谨,
(编注:《中医人生——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

娄绍昆著作《中医人生》第十七节

娄绍昆著作《中医人生》第十七节

娄绍昆著作《中医人生》第十七节亦教亦医状元标签:生活2011-12-11 22:44 星期日桥(四)中医人生》是中国当代经方医学研究者娄绍昆医师的重要著作,现征得作者同意,节选其中部分章节先在海外披露,希望对中国传统医学在海外的传播有所贡献,对海外热心中医界人士或病患有所裨益。

夏成锡从一个病患者渐渐地成为一个经方医学的爱好者,正因为没有正式行医,也就不存在职业中医师的许多矜持与拘谨,所以说话直来直去,不加掩饰。

他对《伤寒论》与《金匮》的理解不一定都合理,但是也不乏精到之处。

听了他的谈话以后,我改变了自己过去一些固化了的看法。

譬如,过去我一直认为“一人一仲景,一家一伤寒”的涵义就是对许多注家各说一套的批评,认为这样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的现象,会把初学者置于迷惑阵之中不得自拔。

然而听了他的一席话才发觉自己只是想对了一半,实际上人一仲景,一家一伤寒”的状态也无限丰富了经方医学的内容与不断开阔了经方医生的视野。

尽管近两千年来,诸多的解释与理解大多是对仲景医学思想的误读,然而只要经过临床实践的检验得到了证实,那么这种误读就是有价值 的。

我想从夏成锡身上多学习一点东西,就继续发问。

成锡,你平时看病的机会多不多? 我没有对外看病,都是亲戚、朋友之间当当顾问,作作参谋而已。

不过这个顾问与参谋,有时候也可以救人性 命”。

成锡,为什么这样说? 去年春天的一个中午,我从外面回家吃饭,进门以后家中无人,就问邻居家里人到哪里去了?邻居说,我大哥 的孙子夏望方中暑很严重,我侄子开车送他到温州大医院去 了。

我一听也就顾不及吃饭,也就乘车一路赶去,到了医院 急救中心,我女儿已经在那里,她就在这个医院任职。

她告 诉我,患儿一度心脏停搏,现在正在抢救中,常规检查,包括脑 CT 都已经检查了,还没有确定病因,会诊结果以脑炎 为主要目标来进行进一步的排查。

我一听就觉得整个诊断方 向错误,患儿没有脑炎临床症状,即使是脑炎也不会几个小 时就发生心脏停搏,我断定只有中毒才会发生上述的病情。

一位老中医的行医体会

一位老中医的行医体会

一位老中医的行医体会在畸岖的医学道路上,我虽已经历了六十多个寒暑,但仍不敢妄言医道精微。

只能把一些点滴的经验教训披陈如下,以与同道共勉。

由诵习方药入手,从流溯源我家世代以医为业。

叔祖父陈济普,以内、妇、喉科见长,在铜梁一带行医数十年,名噪一方,家父及兄长皆从其学。

我九岁发蒙读私塾,二、三年后,父亲就叫我在课余背诵《药性赋))。

所赖年少,记忆力强,不多久,寒、热、温、平几百味药性背得滚瓜烂熟。

紧接着又背诵了《药性四百昧歌括》。

一切都很顺利,对医道兴趣倍增。

.继而征得塾师之允,遂与儒书、医书合炉共冶。

按照叔祖父安排,进一步就读《时方歌括》、《时方妙用》。

因先背熟了药性,虽初读方书亦不感到陌生。

叔祖父对我讲:「虽说『医不执方』,而『医必有方』。

前人立方,皆遵法度,故学方易知法。

法与方,犹藤与瓜之关系,欲临证者,当先从方与法入门。

」之后,又读了《成方便读》、《成方切用》等方书。

在熟悉了基本治法与方剂后,开始读《医学三字经》。

背得了(《医学三字经》,叔祖父嘱我再读《医学心悟》。

并说:「《心悟》一书,其精粹又在『医门八法』篇中,务必要熟读、精恩,最好背得。

」确如其言,「八法」篇颇切实用,我临证以来,立法处方得程锺龄先生益处不小。

除陈、程这两本书外,还陆续读了一些入门书籍,由此而具备了浅显的理论及一般的临证知识,为学习经典医著作了一些铺垫。

攻读经典的方法:相互参证,学用结合反复精思「不读《内》、《难》、《伤寒》,不可言医」。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我学《伤寒论))是先从原文开始的。

惜乎条文古奥,错简晦涩之处,实在不懂。

还是经叔祖父指点,以《伤寒来苏集》、《伤寒贯珠集》与仲景原文相互参证,读而思,思而再读,反复多遍之后,感到见效确要快些。

据我的学习体会,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两把入门的钥匙:就是陈修园着的《长沙方歌括》和《金匮方歌括》两本书。

陈氏方歌铿锵顺口,或概括重点条文,或列治法原则;既有药味组合,又详份量加减,对于理解和熟记条文、方药,皆有帮助。

经方临床中的几点心得 娄绍昆

经方临床中的几点心得 娄绍昆

经方临床中的几点心得娄绍昆(2010.9.11在南京“2010年全国经方应用论坛”上的特别演讲)诸位同道,诸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我要感谢黄煌先生,感谢经方沙龙网友给我提供了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

过去在经方医学论坛这个平台上,我读到了许许多多精彩的文章,神交了许许多多网友。

今天有幸出席经方沙龙网友的聚会,大家可以认识了,可以进行面对面地交谈,我心里十分高兴。

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一、经方的临床疗效举例;二、外治法(针灸、刺血、推拿)结合经方的临床作用;三、经方医学发展过程中遇见几个问题;四、一个重要的腹证——鸠尾(剑突)肿痛对临床的意义;一、经方的临床疗效举例1、温州龚某某血液病案女,63岁, 2007年6月21日初诊。

体重80斤,身高155。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白细胞1500,血红蛋白6.8,低血压,高血糖(空腹9.2)。

近3年来,平均每年2次住院输血治疗。

她如果感冒发烧,周围社区医院都不敢给她诊治。

面黄肢瘦,舌质淡白,舌体右侧因多年溃烂凹陷不平,口苦口干,心下痞硬,纳呆干呕,便溏尿黄,典型的甘草泻心汤证。

处方:炙甘草10 、炮干姜10 、黄芩10 、黄连3 、党参10 、半夏10 、大枣5枚守方加减3个月见效,3年来断断续续地坚持服药,症状逐渐消失,体能慢慢恢复。

2010年7月血常规化验:白细胞2500,血红蛋白99。

3年来没有住院,没有输血,,生活质量良好。

2、温州俞某某重症肌无力案俞萧侗,女,西医师,2007年3月20日初诊。

体重118斤,身高167cm,椭圆脸型。

主诉:手臂无力2年,眼睛复视1年。

2年前在上海华山医院确诊为重症肌无力,由于胸腺肿大,华山医院外科主张手术治疗,患者拒绝了手术,服用内科医生开的新斯的明。

服药一年手臂无力似有改善,但出现眼睛复视,心中十分灰心。

经一个被我治愈的重症肌无力病人介绍,求诊于我。

刻诊:患者面色白无华,失眠多梦,口臭口苦口疮,咽干呕恶,食欲尚可,大便塘,小便黄,月经能按时来潮,量色均可。

寻医渡——我了解的中医我为什么不谈中医

寻医渡——我了解的中医我为什么不谈中医

寻医渡——我了解的中医我为什么不谈中医这仅仅是个非常私人的公众号,只是想与那些,在某个阶段,和我有过某种灵魂相触,然后长期以来,虽可能早已在现实生活中没什么交集,但依然关心着我心灵生活的人,保持着一种默契和交流。

高中时我和好朋友们写很多信,开始手写,后来e-mail。

记得有次我无不感伤地对某姑娘说,咱们现在联系得如此紧密,待日后天涯海角,这份关联是否也会随之消失?她调侃式地安慰道,这都什么年代啦,一份word文档就能让我们随时沟通,你还担心没法联系?话虽如此,其实我们心里应该都明白,情随境转,时过境迁,面对截然不同的生活,又有多少情谊不会被光阴流水冲淡,甚至历久弥新?少不更事的年代,我们最爱三国开篇的《临江仙》,说的是“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向往的是“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当时她所写最让我铭记的一句话,“要先看到秋月春风,才能笑看”,也因着这句话,我们各奔前程,在生活翻滚往复的大海中,去探索、去尝试、去经历、去体验。

他年一壶浊酒喜相逢,窗映灯花暖,不觉月光寒。

至于这天何时到来,是否真的能实现,我不知道,但在漫长的岁月跨度里,我有信心,也有期待。

所以在此个人领域,我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尽可能真实地记录,留下一些对我颇有触动的事件和人物,还有写过的文、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所谓心灵的足迹,虽然主题不是很固定,但每一篇都含着我满满的心意与诚意。

我在关注回复里也写了,“江湖问路不问心,问心问得几路行,我却只一问心人,若得彼心,实我之幸,若只探路,请速绕行。

”之前不熟悉我的朋友,若也认可湘珺文心,若一样视精神追求为珍贵,我很高兴能和你们相遇相知,可在公众号对话框留言“联系方式”,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我和新朋友们多因中医结缘,出于对读者的考虑,我还是会定期更新一些有关中医的内容,还希望在不知多久的以后能一起读些书。

带娃颇费时间精力,很多想法只能慢慢来实践。

有时想想自己就像山水隐客,常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只静静在田园间等待游子归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我必“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

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

CHINA GLOBAL BUSINESSJANUARY. 2019 CHINA GLOBAL BUSINESS139然而,牛顿力学只适合一个确定的、可逆的、机械的、可分割可孤立(原子论)的宏观物理世界。

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事实上很快就超越了牛顿力学世界。

热力学、化学、生物进化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发现打破了这个确定的、可逆的世界,带给我们一个高度复杂的、不可逆的、偶然性的世界。

但是西方医学界完全与自然科学的变化相隔绝,停留在牛顿力学时代。

所以,从事系统论、控制论工作的大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说过(大意):西医处于幼年时期,养只能培养解决单一型问题的科级干部,培养不了总理。

这种科级干部,就是那些守着一、二张方子吃一辈子的中医。

这种中医守株待兔,碰到病情对他的方子了,他就成“神医”了,对不上,就成庸医了。

从外部统计角度看,病人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个庸医。

真正的良医用药以变应变,出神入化。

如1957年,北京流行乙型脑炎,名医蒲辅周先生治好了167例脑炎,用了98个不同的处方。

然而,西医领导的卫生部居然认为,正因为每个处方解决了不到2个人的问题,所以蒲先生的医术没有统计意义!用西医的这种机械论方法来领导、评价中医的整体论,如同让幼儿评价成人行为一样,可笑复可叹。

用西医的模式改造中医的结果是,据估计,解放初全国大约有良医5000名左右,到现在只剩下500名左右。

更加令人费解的是,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执业医师法》,那些没有学历、不懂得外语、却长期行医、声望卓著的中医师,将得不到营业资格。

本文多次提到的王文奎大夫,严格地说,就没有卫生部认可的行医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 娄绍昆/文资格。

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怎么到了医疗问题上,却成了西医是科学和真理的化身,有资格否定其他医学呢?事实上,西医承认的只是原子论、机械论的科学,是牛顿力学时代的科学。

遗憾的是,尽管牛顿力学开创了力学新时代,但其影响却过分扩展了。

温州晚报报导娄绍昆---温州娄氏父女de“经方奇缘”

温州晚报报导娄绍昆---温州娄氏父女de“经方奇缘”

东汉医圣张仲景创立的中医经典他们越研究越入迷——温州娄氏父女de“经方奇缘”2011-05-18父女俩在切磋。

经方,是指以医圣张仲景为代表的我国历代名医所创的经典名方。

医生根据临床病人出现什么样的证,给病人服用什么样的方,这种“方证相对”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的“简、便、廉、验”的思想,是中医学的灵魂和精髓。

三年前,娄莘杉辞掉温州大学国际学院讲师的职位,跟父亲——经方家娄绍昆学艺,现已艺成出师。

4月中旬,仲景南阳经方大会暨2011年经方医学论坛年会在河南南阳举行,娄绍昆作为浙江省唯一的经方研究者受邀参加。

娄莘杉的出师仪式成为本次大会的一大亮点。

□本报记者徐贤林文/摄父亲点题中医可以安身立命今年66岁的娄绍昆颇有名中医的风度,纤细手指宜于搭脉,双目专注,黑眉毛长长,医理使他一点也不显老。

一经交谈,满口经方理论。

娄绍昆退休前是市卫生干校中医学高级讲师、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

他从事经方研究40来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

娄绍昆的“经缘”说来话长——1968年,娄绍昆正为职业选择困扰,被在温四中教书的父亲一语点醒:学中医可以安身立命。

当年,娄绍昆拜民间郎中何黄淼先生为师,学针灸为人治病。

何黄淼靠自学精于针灸,毫无底子的娄绍昆跟着他一个病例一个病例地学,很是辛苦。

针法学得稔熟,然而何黄淼先生并不长于针灸理论研究。

而且单纯针灸不辅以药物,疗效也大打折扣。

娄绍昆就想,如果不用药物,单凭针灸就能治愈患者,那么在缺医少药的时期,该是百姓多大的福祉!初试牛刀以证下方救活垂死人1971年春,娄绍昆获得一部“奇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承淡安著的《伤寒论新注:附针灸疗法》。

这本书成于抗战时期,作者承淡安在《黄帝内经》、《伤寒论》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在重庆的大学执教时,由于日寇封锁,药品奇缺,痛感医学理论苍白无力的他潜心研究针灸,撰写《新注》。

承氏针灸疗法曾在重庆风行,且屡有奇效。

当时龙泉建造庙下水电站,年富力强的娄绍昆去做工。

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一位老中医行医十四年的感想心得

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一位老中医行医十四年的感想心得

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一位老中医行医十四年的感想心得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一位老中医行医十四年的感想,心得》本文转载自舍得《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一位老中医行医十四年的感想,心得》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汪阿姨,你诊治疾病一般是从哪里入手”“我这一种是家庭简易治疗,上不了台面的,你不要当真。

”汪阿姨客气地说。

“汪阿姨,中医就是从单方与简易疗法发展起来的,只要有效,就是宝贝,请不要客气了。

”“我父亲叫我先掌握住十六个方剂与相对应的病症,”汪阿姨说,“然后了解常用的六十来种中药的适应症,其实十六个方剂的中药组成就差不多就有六十多味了。

在这样的方、药、病、症的基础上,就可以加减变化了。

”想不到医理深奥,几万首方剂,几千种药物的中医药学也可以以如此简易的形式去面对千变万化的疾病。

“汪阿姨,你常用的是哪几个方剂”“我掌握的十六个方剂是:桂枝汤、小柴胡汤、香苏饮、三仁汤、五苓散、平胃散、当归芍药散、二陈汤、小建中汤、甘草泻心汤、四逆汤、香连丸、左金丸、藿香正气丸、甘露消毒丹、金匮肾气丸。

”“汪阿姨,你是如何使用桂枝汤的”“我用桂枝汤(1)治疗伤风感冒效果很好,”汪阿姨说,“普通人的伤风感冒一般加葛根;身体结实的人要加麻黄;咽喉痛加生石膏、桔梗;咳嗽气喘加杏仁;对于平时形寒肢冷,体弱多病的人要加附子。

”“汪阿姨,病人伤风感冒有发热,体温升高的时候,你也是这样使用吗”“一般感冒发热,”汪阿姨说,“体温升高的时候,只要有恶风恶寒就可以用。

如果病人口苦得厉害,就要加柴胡、黄芩;如果口干得厉害,就要加生石膏。

真的超过40℃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医院里去,以防万一。

但是给我治过的人当中,还没有人因为感冒发热而去医院的。

”“汪阿姨,你是如何去学会与掌握这些方剂的”“这几个方子药物组成很简单,”汪阿姨说,“如香连丸、左金丸只有两味药,最多的藿香正气丸也只有十四味药,记住它们不难,做成卡片五、六天就记住了。

【娄绍昆中医人生】:踏入中医之门

【娄绍昆中医人生】:踏入中医之门

【娄绍昆·中医人生】:踏入中医之门作者/娄绍昆⊙整理/娄莘杉⊙编辑/王超编者按:《中医人生》不是一般的回忆录,而是娄绍昆先生思考中医、思考经方的记录。

初学中医时的迷茫,百思不得其解时的困惑,遇到良师指点后的豁然开朗,交友切磋学术火花四进时的激动,都在这本书中娓娓道来。

娄先生对经方医学中六经、方证、体质等重要学术范畴的独特视角和观点,对《伤寒论》及其日本汉方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张丰等师友学术观点的阐释发挥,都是本书的亮点。

书友会从今天开始连载,跟书友们一起享受娄老亲自烹调出来的饕餮盛宴。

——————————————————---------------------引子一九七九年十二月末的一天,我在状元镇横街小学接到温州地区卫生局的一封公函。

我想肯定是进行了半年多的浙江省中医药人员考核选拔有结果了。

于是,我急急忙忙地把信封撕开,原来是温州卫生局医政科约我谈话的一张通知。

通知没有告知录取与否,我的心在剧烈地跳动,七上八下,七下八上,不停地翻腾。

我猜测着各种各样的可能,这可是一次命运的判决呀。

我走进卫生局医政科,看见一位中年女干部正在紧张地工作。

我想她大概就是办公室的领导了,就上去招呼一声,并报上自己的姓名。

我发现自己心情很是紧张,连声音也变了样。

医政科女干部站了起来,给我倒了一杯开水。

“我姓林,也是学中医的。

”女干部微笑着说,“你这个人我不认识。

但是,你的名字我早已经记住了。

”“为什么?”我感到有点奇怪,不禁就问。

“因为你的综合条件并不好,所以有关你的录取与否,我们讨论了好多次。

你考试的资料,我们也研究了好多次。

就因为这样,我对你的名字有了印象。

”她平易近人地看着我,“我们为了你的录用问题,上上下下可花费了不少的时间。

”“我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复杂?”我心情忐忑地问。

“你的情况非常特殊,有三个方面有明显的不足。

”她语气平和地说,“第一,虽然你中医临床搞了十多年,但都是业余的。

你种过地,打过工,现在的身份是民办小学教师。

娄绍昆---奇特的阅读经历

娄绍昆---奇特的阅读经历

奇特的阅读经历文革开始不久,我就在何黄淼老师的鼓励下学习针灸了。

因为人生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心情就开朗了起来,过去的悲观失望的情绪,烟消云散了。

农田劳动之余,我的所有空闲时间几乎全部用于阅读和临床。

虽然体力劳动后身体很疲劳,但感到自己每天都在学习的道路上前进,内心里洋溢着喜悦,感觉到生活里的每一分钟都是有生命的。

我在读日本针灸家的著作时,发现泽田健、代田文志、柳谷灵素、夲间祥白他们虽然是针灸医生,但都精通《伤寒论》。

特别是代田文志经常针灸和方药并用,好不令人羡慕。

所以我就萌生了学习《伤寒论》的意念。

我当时能够找到的《伤寒论》辅导读本就是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伤寒论讲义》。

因为没人指导,我读了几次还是一头雾水。

有一次生产队派我去放牛,我把《伤寒论讲义》带在身边,想利用放牛的时间多翻翻书,就把牛绳放开,让它自行觅食。

谁知道那头没有了牛绳的牛什么时候已经自己跑回生产队的牛栏里。

我在山上发现牛失踪了,吓得一身冷汗,东找西觅一直到太阳落山。

所以《伤寒论讲义》与放牛事件就一同存放在我的记忆深处了。

记得在那一段时间里,我在《伤寒论》的前面就是一个文盲,当然这里讲的“文盲”,不是文字盲,而是文化盲、医药盲。

夜里,我常常在煤油灯下把《伤寒论》颠来倒去地看,梦想发现一种破解《伤寒论》文本的秘诀和通道。

一次一次的失败后,我又无边地遐想,假如有一本《伤寒论》注释本,在每一条有方药的条文下都用穴位处方该多好。

这样,我就可以利用已知的针灸、穴位知识去理解《伤寒论》的原理了。

但我知道这只能是异想天开白日做梦罢了。

谁知道过不了多久,我的好梦果然成真,这真是非常奇特的阅读经历。

一九七一年春天,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场合,我匪夷所思地发现了一本我朝思暮想的书。

我现在回想起还是觉得不可思议,每当回忆起此事的时候心里就很乱,不知道怎样叙述当时的情况。

我是一九六二年十月随着我父亲回乡的。

回乡以后,虽然我母亲还留在温州城内,但我很少进城,因此在回乡后的十年里所有的同学、邻居都中断了往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一位老中医行医十四年的感想心得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一位老中医行医十四年的感想,心得》本文转载自舍得《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一位老中医行医十四年的感想,心得》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汪阿姨,你诊治疾病一般是从哪里入手?”“我这一种是家庭简易治疗,上不了台面的,你不要当真。

”汪阿姨客气地说。

“汪阿姨,中医就是从单方与简易疗法发展起来的,只要有效,就是宝贝,请不要客气了。

”“我父亲叫我先掌握住十六个方剂与相对应的病症,”汪阿姨说,“然后了解常用的六十来种中药的适应症,其实十六个方剂的中药组成就差不多就有六十多味了。

在这样的方、药、病、症的基础上,就可以加减变化了。

”想不到医理深奥,几万首方剂,几千种药物的中医药学也可以以如此简易的形式去面对千变万化的疾病。

“汪阿姨,你常用的是哪几个方剂?”“我掌握的十六个方剂是:桂枝汤、小柴胡汤、香苏饮、三仁汤、五苓散、平胃散、当归芍药散、二陈汤、小建中汤、甘草泻心汤、四逆汤、香连丸、左金丸、藿香正气丸、甘露消毒丹、金匮肾气丸。

”“汪阿姨,你是如何使用桂枝汤的?”“我用桂枝汤(1)治疗伤风感冒效果很好,”汪阿姨说,“普通人的伤风感冒一般加葛根;身体结实的人要加麻黄;咽喉痛加生石膏、桔梗;咳嗽气喘加杏仁;对于平时形寒肢冷,体弱多病的人要加附子。

”“汪阿姨,病人伤风感冒有发热,体温升高的时候,你也是这样使用吗?”“一般感冒发热,”汪阿姨说,“体温升高的时候,只要有恶风恶寒就可以用。

如果病人口苦得厉害,就要加柴胡、黄芩;如果口干得厉害,就要加生石膏。

真的超过40℃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医院里去,以防万一。

但是给我治过的人当中,还没有人因为感冒发热而去医院的。

”“汪阿姨,你是如何去学会与掌握这些方剂的?”“这几个方子药物组成很简单,”汪阿姨说,“如香连丸、左金丸只有两味药,最多的藿香正气丸也只有十四味药,记住它们不难,做成卡片五、六天就记住了。

使用时最初只要记住每个方子的辨证要点,慢慢地就能熟能生巧了。

”“汪阿姨,请你举例说几个方子的辨证要点好吗?”“好的,”汪阿姨说,“我这个是土办法,给自己使用的,不过效果很好。

譬如我使用五苓散(2)就是掌握以下两个方面的病症:一个是用于突然水泻不止,另一个用于口渴不止,水入立即呕吐;当归芍药散(3)就是抓住病人有贫血与浮肿倾向,脸色不华,或黄或白;香苏饮(4)的辨证目标是:饭后胃脘胀而不痛,口淡胃冷加高良姜,瘦弱的人加党参、大枣;左金丸(5)就是抓住口苦、头痛、吐酸,只要三个症状里有两个症状同时存在,就可以使用了;香连丸(6)抓住突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三个症状,并且治疗效果与发病时间有关,就是说,病症一出现就马上服药效果最好,等到第二天服药效果就差多了,所以我家里这几种中成药是终年必备的。

”后来我才慢慢地体会到,汪阿姨使用香连丸与左金丸的经验真的是非常宝贵。

在我从医的生涯中,有不知多少口苦的偏头痛病人,头痛发作时用这个成药得以有效地治疗。

特别是香连丸的三个目标症状——突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概括得准确极了,用法也极为重要。

“汪阿姨,请说说平胃散的辨证要点好吗?”“好的,我使用平胃散(7)只注意三点,”汪阿姨说,“一是舌苔白厚而腻;二是头身困重;三是腹部胀满。

”“汪阿姨,听父亲说,舌苔白厚而腻和许多疾病有关,都可以使用平胃散吗?”“使用平胃散的时候,”汪阿姨说,“一般病人没有发热。

如果外感发热的时候,病人出现平胃散的舌苔,我就分别使用下面三个方剂。

一般用三仁汤;有口臭,咽喉肿痛,我就使用甘露消毒丹(8);有恶心呕吐,大便泄泻,我就用藿香正气丸(9)料煎煮成汤剂;如果病人只是舌苔白厚而腻,有恶心呕吐,大便泄泻,没有发热,可以直接使用藿香正气丸。

”“对于藿香正气丸,我父亲还有一个诊治的目标,就是治疗‘暑天消化道型流感’。

”汪阿姨意犹未尽,继续补充。

汪阿姨讲的内容很具体,很实用,又很好懂,我把它仔仔细细地记录了下来。

她戴着眼镜弯着腰在我的身边看我一笔一划地写。

“汪阿姨,如果临床上除了有平胃散的舌苔以外,还有口苦、恶心、胃胀等症状,你如何加减化裁呢?”“我一般是在平胃散的基础上加黄芩、苏梗与香附。

”汪阿姨说,“去年古历三月末,我觉得自己浑身不自在,头昏脑胀,四肢困重,食欲不振,胃腹胀满,口苦口臭,便溏尿黄,舌苔黄腻而厚,我就给自己开了两贴平胃散的加味方子,就是平胃散加黄连、黄芩、苏梗、香附与砂仁。

服了两天以后这些症状明显地减轻了,胃口也好了起来。

”我听了以后佩服地不得了,想不到中医也可以如此处方投药。

我在读《伤寒论》的时候对于甘草泻心汤的证治比较模糊,汪阿姨把它列为常用方剂其中必有奥妙。

“汪阿姨,你是如何使用甘草泻心汤(10)的?”“这是张简斋先生治疗疑难疾病的常用方。

”“汪阿姨,张简斋先生是如何使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疑难疾病的?”“张简斋先生对于慢性腹泻,或者经常大便溏薄不成形的病人只要出现口苦、尿黄,一般都使用甘草泻心汤。

”汪阿姨回答道:“许多疑难病病证的病人,只要出现上述的胃肠症状,都有较好的效果。

”“汪阿姨,张简斋先生的甘草泻心汤常用于什么病?”“甘草泻心汤使用于较多的疾病,”汪阿姨说,“如肝炎、胃炎、肠炎、口腔溃疡;如失眠、癫痫、癔病、嗜睡、梦游病;如虹膜睫状体炎、结膜炎、巩膜炎、泪囊炎;如关节炎、风湿病、神经痛;子宫内膜炎、盘腔炎、阴道炎等。

”她一口气讲出了诸多病名,好几个病名我还是第一次听到。

“汪阿姨,虹膜睫状体炎是什么病?”“是眼科的疾病,”汪阿姨说,“这个病预后不好,如果使用甘草泻心汤的话,要用生甘草一两,还要加赤小豆一两与一些活血祛瘀的中药。

赤小豆要浸湿,使它萌发出一点小芽,然后晒干。

张简斋先生说:‘病人眼睛发红,但是红的地方不在结膜与角膜,在瞳仁的中间,与赤眼的斑鸠相似,所以仲景有目赤如鸠眼一语’。

”我随便一问,引出了汪阿姨的诸多话语。

对于她的回答,当时我基本上没有理解,也没有什么兴趣,只是如实摘录不误。

等到后来阅读《金匮》时,才发现汪阿姨讲的都是符合经旨的。

特别是甘草泻心汤治疗有慢性腹泻的疑难病患者,这一个张简斋先生的心传之秘法,更使我在临床上左右逢源。

“汪阿姨,你开方子有没有按脉啊?”“我父亲教我脉学的基本知识以后就去世了,”汪阿姨说,“我不想当中医师,所以也就没有去学脉象。

”“为什么不学?”“如果要想以中医为业,诊治疾病时一定要脉诊,”汪阿姨说,“即使对脉象一窍不通也要装装样子,不然的话,就不成样子,就像演员上台要化妆一样。

”汪阿姨的话,使我知道天下有一些滥竽充数,假戏真做的中医师,对于脉象只能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汪阿姨,你在没有脉诊的条件下诊治疾病,有没有觉得不方便呢?”“我反正在几个方子里面翻来覆去,”汪阿姨说,“治疗自己家中的小毛病,有没有脉诊也无所谓。

我看一些中医师临床上虽然也在按脉,其实都是摆摆花样子,看病认证一点也没有谱,真的还不如我。

”“你有没有遇见脉诊过硬的医师?”“假如把民间的流言蜚语当真的话,我父亲也是以脉理高明饮誉乡里的。

”汪阿姨说,“大家都传说,他能凭着脉象就能一五一十地把病人的病症说得活灵活现,头头是道。

对这些神化了街谈巷议,我父亲也不明确地表示承认或者否定。

”“你父亲的脉诊水平到底怎么样?”“我父亲在教我脉诊的时候告诉我,”汪阿姨说,“他学了一辈子中医,在脉诊方面的进步最慢,甚至可以说一直保持在初学时的水平,没有大的突破。

”“你父亲初学时的脉诊水平是怎么样子的?”“我父亲如实地和我交了底,”汪阿姨说,“脉诊分两种,一种是不分寸、关、尺的脉诊法,父亲把它称之为‘全脉’诊法,主要是在外感病的时候使用。

这一方面。

父亲说自己除了学会脉律不齐的‘结、代、促’脉之外,只学会八种‘全脉’的脉象。

那就是诊察病位的‘浮、沉’脉;诊察病性的‘迟、数’脉;诊察体能的‘虚、实’脉;以及反映病情紧张度的‘弦、紧、缓’脉。

”“对不起”说了这句话,汪阿姨起身到后屋去了。

过了一会儿,她手里拿着一包香烟步履缓慢地出来。

“另一种诊脉法是怎么样子的?”我继续问。

“另一种诊脉法就是寸、关、尺的‘分部’脉诊法,”汪阿姨说,“父亲说自己的体会是:先确定生理状态下的‘分部’脉。

”汪阿姨抽出一支香烟,点燃上以后就抽了起来,她的抽烟动作极为优雅。

他看我有点少见多怪的样子,就笑了一笑。

“你父亲所理解的生理状态下的‘分部’脉是怎么样子的呢?”“两寸的脉应该是浮取即得,”汪阿姨说,“两关的脉应该是中取而得,两尺的脉应该是沉取才得。

反之,就是病脉。

”“为什么是这样?”“两寸的脉是上焦心肺功能的体现,”汪阿姨小口地抽着香烟,慢慢地吐出来以后说:“浮取即得,反映心肺功能正常运转,若浮取不得,就是上焦心肺功能失常。

寸脉要分别左右,如果左寸浮取不得,可能就有头晕、心悸、失眠、多梦;如果右寸浮取不得,可能就有胸闷、咳嗽、气喘、咯痰。

两关的脉是中焦肝脾功能的体现,中取不得,反映肝脾功能失常。

关脉也要分别左右,如果左关中取不得,可能就有胸胁苦满、烦躁不安;如果右关中取不得,可能就有脘腹胀满、胃肠症状。

”我觉得‘胃肠症状’所指不是很明确,就插话:“汪阿姨,什么叫‘胃肠症状’?”“恶心、呕吐、纳呆、肠鸣、便秘、便溏、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我父亲称为‘胃肠症状’。

”汪阿姨耐心地解释。

“汪阿姨,如果两尺的脉沉取不得,临床会有什么症状?”“尺脉不分左右,”汪阿姨说,“如果沉取不得,可能就有腰酸背痛,耳鸣耳聋,小便不利,遗精遗尿,不育不孕等症状。

”“汪阿姨,你的记性真好,表达得也层次分明,你父亲在临床上都是这样地去使用的吗?”“我父亲说,病人一进来,虽然没有开口,其实把什么信息都带进来了。

”汪阿姨说,“再结合以上的脉诊所得,病人不开口,我们把他的症状综合分析,连猜带推地说出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汪阿姨,你觉得这一套脉诊方法对临床诊治的意义大不大?”“对于临床中医师,这一套脉诊方法是有用的。

”汪阿姨说:“因此你不妨也学学,起码可以引起病人对你的信任与尊敬。

然而对我来说意义不大,基本症状没有遗漏的话,脉象也应该包涵在其中了。

再说要花上好多时间去旁敲侧击地试探病人,以求一问就知的症状。

这一个作法,有点儿‘医卜星相’的江湖术士的遗风,所以我不刻意去做。

但是,我父亲晚年对脉诊的价值有他自己的心得。

”“汪阿姨,他的心得是什么?”“他认为在正常的状态下,每一个人的脉象都是不一样,”汪阿姨说:“特别表现在寸、关、尺的‘分部’脉象上,这种区别是与生俱来的,中医师本来应该记录在案。

医师知道了病人不生病时候的脉象,才能够对比与区别生病时候脉象的异常。

我父亲认为《新唐书》记载许胤宗一番‘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可解,口莫能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