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酒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酒文化

1.追根求源——酒的源

关于中国古代酒的发明,首先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年代问题,什么时候开始发明的酒?谁发明的酒?有以下几种说法:一个是古猿造酒法,说酒不是人造的,是猿猴造出来的。这种说法听起来是有点幼稚,似乎应该排除在话题之外,因为不属于人类的一种行为;第二个说法是仪狄造酒。仪狄是夏代人,传说是大禹时期的;另一种说法是杜康造酒,是从汉代就开始的传说,叫做“少康造秫酒”。少康就是杜康,曹操的诗句“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说明古代以杜康为酒名的酒很早就有了。

中国古代的酒有几千年的历史,比较可信的应该是考古学上的证据。在河北的中山王墓里头,出土过战国时候的酒,经过科学家的鉴定,确定确实是酒。比战国时代更早的时候,商代甲骨文中,对酒已经有明明白白的记载。甲骨文中,占卜的时候问神灵说,我们可以用酒去祭祀祖先。就说明商代确实有酒。

“酒龄万岁”说,所指的是果酒。果酒的年龄其实不止万岁。原始人过着采摘渔猎生活,采摘的野果要设法储存,在储存的过程中,水果自然发酵,果酒也就问世了。在仰韶文化(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遗存中,已发现有储酒的器具,有“具”也有“据”。酒龄万岁之说也就由此立论。

龙山文化时期(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开始使用谷物作为酿酒原料,谷物不能直接发酵成酒,必须经过糖化才能酿成酒。使谷物中的淀粉糖化后制酒的工艺相当复杂,无疑是渐进的长期过程。殷商时期,我国的酿酒业完成了由“单发酵酒”向“复式发酵酒”的转变。龙山文化的出土器物中,尊、斝(jia)之属的酒器均已出现。时至商代,用谷物造酒更加普遍,殷人嗜酒,各阶层均好饮。出土文物中贮酒器、饮酒器的数量很大,有陶制器,也有青铜制品,工艺均很精美。20世纪70年代,河北省平山县战国古墓中出土了两个铜制酒壶,内装有10斤陈酒,鉴定结果系曲酿酒,距今约2200多年,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酒。

《齐民要术》中载有“九酿烹酒法”,其酿造工艺已与现代大体相同。唐代以前,我国的酒含酒精的浓度不高,制酒过程中所产生的糟要用压榨法除去,故归之为压榨酒。绍兴黄酒是压榨酒中的佼佼者,可谓其类的代表。“李白斗酒诗百篇”所饮之酒,就是黄酒之类,西安人认为是当地的“绸酒”。

1975年河北省青龙县出土了宋代的蒸馏器,该器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蒸馏制酒器,可见蒸馏酒至迟在宋代已有之。经过蒸馏工艺后酒的度数大大提高了,可以燃烧,故称之为烧酒。一些历史工作者认为汉代,甚至周代已有烧酒,《礼记》中所载的“清酒”就是蒸馏后清彻透明的白酒。直至20世纪中叶,烧酒、白酒均是蒸馏酒的称谓。烧酒在元代得到推广,明时大兴。

我国啤酒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啤酒是否舶来之物目前尚有争议。啤酒厂的设备和技师均是舶来的,但深究啤师之物,又非舶来之物。

汉武帝通西域后,葡萄开始在内地种植,东汉时葡萄酿制之酒已有之。唐诗中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句,所见唐时诗人和葡萄酒已是缘分甚深。

综上所述,溯酒之源可至石器时代,酒不但多源、多元,发展的过程中又汇为五大系列:果酒、黄酒、白酒、葡萄酒、啤酒,其划分标准主要依据制造工艺,酿造原料,亦依据了世人对酒的喜好与体味。

2.历代酒文化概论

酒的历史悠久,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已和酒结缘。夏、商、周三朝,酒在政治生

活中影响颇大。夏桀作酒池可行舟之说,是汉人所记。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来讲,可以说殊无可能,但反映了夏朝的上层嗜酒。商纣作酒池、肉林则是信史了。《尚书》、《诗经》均有商人酗酒的记载,商代墓葬之中均有酒器出土,既有礼器也有饮具,品种甚夥(huo)。周代设官对酒业进行管理,可见“酒”已有相当的规模和影响。战国时期成书的《穆天子传》载周穆王西行逾昆仑山,赤鸟人赠穆王美酒千斛(hu),到达西王母之邦后游瑶池,所饮琼浆玉液系人间不见的极品。《穆天子传》不是谈“酒”之书,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酒”。

先秦时期,上层社会虽嗜酒,但夏、商、周三朝等级制度森严,酒和礼还是有一定的契合。《礼记》中载,上等酒主要用于祭祀。饮用的酒叫“醴”,用于会盟,接待使者,庆祝胜利等场合,但仍有一定的“严肃性”。酒与礼摘钩,反映了等级制度开始动摇。战国时期强凌弱、众暴寡,天子逃债,权臣僭(jian)主,布衣之士蔑万乘之君,鸡鸣狗盗之徒亦可置身显荣,为了适应时势之变,酒之用亦随之变。

综上所述,酒在夏、商、周三朝的影响甚大,上层虽嗜酒,但“酒”还是首先用于祭祀,然后才是人来享用。《尚书》说殷人嗜酒无度,竟然敢偷用祭品中的酒肉。从总体上来讲,酒之用还是服务于等级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酒之用也就随之下移了,但先秦时期,小民还是酒缘甚浅。

刘邦本是一嗜酒无赖,风云之变而君临天下。纵观刘邦一生,不但嗜酒,而且善饮,善饮者不是海量,而是善于利用酒,所饮恰到好处。随刘邦打天下的谋臣武将实不乏饮者,可谓“酒中气豪胆亦豪”。这些酒徒大多是下层人士,由此可见,酒在战国后期已有“大众品牌”。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已成气候,不但建立了自给自足的庄园,而且在军事上筑坞堡。组织家兵(部曲),在政治上控制察举之途。从酒文化的角度讲,自给自足的豪强庄园在酿酒方面也是各显千秋。汉代画像砖上的酿酒图,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点。由于制曲技术的发展,各地利用不同的谷物来制曲,酒的品种大大地增加了。“行酒”以价廉而著称,“甘酒”能“少曲多米”,“一宿而熟”,“清酒”之味最为醇厚(一种烈酒)。

汉末天下大乱,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谷物奇缺。三国时期,蜀魏均实行过禁军。魏虽有禁酒之令,曹操却是“对酒当歌”。和曹操持不同政见的孔融更是“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干”。吴地僻江东,战祸较轻。故孙氏君臣皆有酒福,孙权虽嗜酒,但善于“以酒行事”,借酒驾驭猛将重臣,其爱将潘璋、胡综、甘宁皆嗜酒,但勇冠三军,每临阵权即以酒激励之。

司马氏取代了曹氏,九品中正制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东汉以来的豪强逐渐发展了士族。魏晋之交,玄学兴起,玄学家无为处事。魏晋之际政坛险恶,所谓的“士族”不但经济上富有,而且有政治地位、文化影响,但所缺者乃军事实力。“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刘伶嗜酒从表面上看是“纵酒放达”,实际是发泄郁懑,也是避祸的一种手段。从政治大环境来讲,魏取代汉,晋取代魏,均是权臣僭主。为了使越僭之行“上符天意,下顺人情”,在“礼乐”声中完成“无德让有德”的“禅让”。魏晋两朝的统治者对上层均很“宽容”,用“九品中正制”换取“拥戴”。魏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正处于上升阶段,其“知识分子”尚充满了生机,所以在“处世”的过程中还是和外界发生了“对抗”,“使酒任性”就是对抗的一种表现形式。刘伶嗜酒,每饮必醉,命从者带着锄头,一旦醉死,随时埋葬。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此兴必亡。从酒文化的角度来讲,实缺阮籍、刘伶之侪(chai),士族在酒中走向沉沦。隋唐统一以后,“握兵符者”拥有空前的实力,已不需要沉沦的“执麈(zhu)尾者”的合作,科举制度也就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

隋唐统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巅峰。从酒文化的角度来讲,亦发展到了巅峰。唐代的烧酒,葡萄酒均已进入了成熟的境界。剑南春之誉至今不衰。唐诗是唐文化的代表。唐诗中洋溢着酒中的豪情,诗仙李白是名副其实的酒仙,诗圣杜甫亦是酒中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