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ppt

合集下载

中外文化交流 ppt课件

中外文化交流 ppt课件
——英国使者马戛尔尼
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国家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半殖民地 化程度
“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后“开眼看世界”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中外文化交流
总结: 汉唐
宋元
明清
向西: 丝绸之路
史实
中外文化交流
互动繁盛
向东:儒家文化圈
向西:丝绸之路
三大发明向外传 播和科技交流
东学西传:学术思想
传教士
西学东渐:自然科学 人文学术
1.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 尊重乃至仰慕。
启 2.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只有对外开放,鼓励
“随着时势的推移,“西学”的内涵不断扩大,越来 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仅在器物层面零零星星地学习西方, 并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那么,思想潮流的演进又有了 怎样的变化?
进化论输入(内容?)
“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在中国通过统治者走自上 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那么,随后继起 的是什么思想潮流?
共和革命思潮(内容?)
近代后期中国思想的演变
(1)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 义
(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为先进分子所接受。中共把马克思 主义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并以此为指导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现代思想
新中国建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共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江泽民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胡锦涛“科学发展观”。

《中外文化交流史》课程课件

《中外文化交流史》课程课件

中外文化交流史一、引言中外文化交流是人类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知识、价值观和技术等得到了传播和共享,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本课程旨在介绍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探讨其对各自文化的影响以及对全球文化发展的贡献。

二、古代中外文化交流1.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文化交流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是连接中国与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

通过丝绸之路,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包括物质贸易,还有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的交流。

例如,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与冲突在中世纪,随着西方航海技术的发展,欧洲开始探索新大陆,与东方文化产生了深入的接触。

这种接触既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也引发了文化的冲突。

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使得基督教传入了中国,同时也引发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

三、现代中外文化交流1. 科技和媒体的发展促进交流现代科技和媒体的发展加速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速度和广度。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到全球各地的文化信息,实现跨国界的交流。

同时,电影、音乐、游戏等娱乐产品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深受全球青年的喜爱。

2. 文化产业的崛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为世界各国带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京剧、中国画等,同时也为全球市场提供了更多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

四、中外文化交流对各自文化的影响1. 中文和英语的互相借鉴中外文化交流使得中文和英语相互借鉴,丰富了两种语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汉字。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课件)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3)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课件)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3)
仍然存在
一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异同
美国文化
拉丁美洲文化
以欧洲文化为主
受黑奴贸易影响
相同点
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破坏
文化融合,具有多元性特点
种族歧视
文化
英国文化为主
不 政治 政治文化呈现出民主、法治特点

点 种族
多源,但并不是混血社会
语言
美式英语为主
西、葡文化为主
结果:革不可命民阻失主挡败、。,独但立德、意自志由的、统法一治之等势观已念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欧洲殖民者的文 化侵略
三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比先灭其文化。 ——清代龚自珍《定庵续集》
殖民国家往往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 概念: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
19世纪上半叶
独立前的 1.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 拉美文化:明的“混血社会”
2.在欧洲移民活动区域内,西葡文化逐
文化多元性 渐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
要宗教
3.拉丁舞成为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4.偏远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生活方式和 文化传统
墨西哥城主教座堂
一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驻扎在法国。许多军官对他们在其中已生活
了4年比较自由的西方社会有着极深的印象。 结果:虽失败,但传播了革命的主张
在那里他们吸收了当时法国的自由主义思想
和激进思想,深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当他们
于1918年回到俄国时,他们发现沙皇的独裁
是无法容忍的。
这种情感说明了所谓的十二月党人起义
的原因。这次起义爆发于1825年12月,即亚 历山大一世死后。其首领多半是希望废除农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3)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3)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1.基础:独立战争前的美国文化
2.直接推动:独立战争 3.重要推动:1787年宪法
政治文化:①以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为指导建立的联邦制共和国 ②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4. 表现: 精神文 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存化在:问 种植园经济和奴隶制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1.文化侵略概 殖民国家往往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
念:
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到达殖
民目的
2.被侵略国家的回应
保护传统文化
接受外来文化
中国
救亡以图存、反洋教
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思想文 化
印度
印度教、伊斯兰教、种姓制度扮演重要角色;英语、法律、政府体制、文官制 反抗英国殖民统治,提出“印度人的印度” 度等
【拓展延伸】 十二月党人起义
• 1821年,一批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贵族军官成立 革命组织,谋划起义,主张建立共和国或君主立宪 政体。1825年12月14日,趁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 死亡,先后在彼得堡和乌克兰发动起义,均遭失 败。
【思维火花】:
P68学思之窗:谈谈你对列宁这个评 价的看法?
• 列宁曾评价十二月党人:这些革命 者的圈子是狭小的。他们同人民 的距离非常远。但是,他们的事 业没有落空。
项目
俄国
波兰
德意志(普鲁士)
背景
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参 加1812年卫国战争,
受到启蒙思想影响
领导者
贵族青年组成 “十二月党人”
俄国控制波兰, 民族矛盾激化
贵族青年军 官和学生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文化交流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也是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体现。

自古以来,中西方文化交流就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种交流始于汉朝和罗马帝国的贸易往来,而在唐朝以后,更是达到了顶峰。

中国的四大发明在20世纪传入西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文化运动也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中西文化交流持续推进,成为全球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西方文化交流对于双方来说都有着深远影响。

中西文化交流始于古代,诗歌、绘画、建筑等文化载体就成为了交流的重要媒介。

比如唐朝时期,李白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描述了壮丽的黄河壶口瀑布,同样的,王维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诗句描绘了唐代城墙下繁华的场景,这些诗篇使西方人对中国自然与人文的美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贸易往来中,中国与欧洲互相影响,欧洲不但从东方引进了珍贵商品,更是摄取了瓷器的独特制作技艺,丝绸的质地制作技术和茶叶的饮用文化等,从而丰富了欧洲文化。

博物学家、留学家和传教士的到来,丰富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比如德国人马可波罗把自己的旅行与体验写成《东方游记》,亨利·麦凯史密斯记述了满清皇宫的生活、仪式和政治制度等内容,而有关孔子、法藏、道家的研究更是全面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使西方人重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文化交流不仅是单一领域中知识的学习,更是不同文化之间价值观与信仰的批判性对话。

中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巨大差异,也产生了重要的对比与交涉,例如宗教信仰上的差异,中国传统思想主张“仁者爱人”,西方则强调“个体主义”;对于艺术领域,中国文化崇尚自然美,注重意境,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写实而忽视意境。

随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和谐,人们会对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同时也会变得更加开放、包容。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之一。

以中国电影为例,中国的电影市场发展迅速,全球排名已经上升至第二位。

《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发展。
03
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与影响
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 门,中国文化受到冲击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 新道德、新文化,反对传统封建 思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推动 中国近代化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国革 命和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的贡献与影响
西方传教士的东来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兴起
16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开始东来,传播基督教文化 17世纪初,传教士在中国建立教堂、学校、医院等机构,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达到高潮,双方在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都有所交流
19世纪,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西文化交流受到阻碍,但传教士仍然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
胡适的贡献:推动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胡适的中西文化交流:翻译西方著作,介绍西方思想,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胡适的影响: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被誉为“中 西文化的桥梁”
05
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与影响
中西文化交流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增强了文化的包容性和理 解力
辜鸿铭的贡献:翻译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如《论语》、《孟子》等,向西 方传播中华文化
辜鸿铭的观点:主张维护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反对全盘西化
辜鸿铭的影响:被誉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 响
胡适:中西文化的桥梁
胡适的生平:1891年出生,1962年去世,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思想家、教育 家
04
中西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
利玛窦: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
利玛窦的生平:意大利传教士,明朝时期来到中国 贡献:将西方科学、哲学、宗教等知识传入中国 与中国学者的交流:与徐光启等学者合作,翻译西方书籍 影响: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影响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公元1405年起郑和下西洋中西方文化全球交流的历程从公元15世纪末开始人类文化交流的主动权转向西方3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文明开始走出欧洲西方文化借助航海业开始了大规模的入侵交流4麦哲伦环球航行
中西方文化全球交流的历程
1、第一次跨地域的大规模文化交 公元前138年起, 138年起 流 :公元前138年起,张骞出使西 Βιβλιοθήκη 。中西方文化全球交流的历程
5、文化全球化交流在现当代的迅速发展。 文化全球化交流在现当代的迅速发展。 6、中外文化全球交流的特点
1)传统的文化交流总是伴随人类其他活动不自觉的进行 传统的文化交流总是伴随人类其他活动不自觉的进行 2)强势文化主导弱势文化 3)中国模式:和平、互利和相互尊重 中国模式:和平、 双向
(二)全球化并不是文化单一化 (三)面队全球化更应继承和 发展民族文化, 发展民族文化,维护民族文化 的纯洁性
2、中国文化第一次在 、 海上的大展示 :公 年起, 元1405年起,郑和下 年起 西洋
中西方文化全球交流的历程
从公元15世纪末开始, 从公元15世纪末开始,人类文化交流的主动权转向西方 15世纪末开始 3、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文明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开始走出欧洲, 开始走出欧洲,西方文化借助航 海业开始了大规模的入侵(交流) 海业开始了大规模的入侵(交流) 麦哲伦环球航行。 4、麦哲伦环球航行。西方在近代史上 对世界文化大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世界文化大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 更加巩固了它的主动性地位
战争 交通 通讯 互联网
4)西方模式: 4)西方模式:血与火的征服与摧毁与掠夺 单向 西方模式
印加文化
玛雅文化
四、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共生
(一)东西方文化的互补性
西方文化基于主客二分立场发展出 一种重经验分析的理路, 一种重经验分析的理路,目标在于获 取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和支配能力;而 取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和支配能力 而 中华文化则以物我互为主体性为基础, 中华文化则以物我互为主体性为基础, 强调历史综合的路向, 强调历史综合的路向,以保持人与外 部环境的调适、适应为目标。 部环境的调适、适应为目标

中西方文学与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中西方文学与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中西方文学与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中西方文学与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是一个绵延数千年的历史。

从东罗马帝国的希腊文化到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再到近代的教育和文化的传播,中西方的文学和文化在多个领域交流、融合和互鉴。

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程度越来越密切,这种交流和互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得到了体现。

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中国文学和文化在西方的受众群体不断扩大。

中国古代诗歌、书法、绘画和哲学理论等,都对西方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文学的发展。

以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等诗人为例,他们的诗歌作品既表现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同样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他们的诗歌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也在西方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中国的书法和绘画作为艺术形式,在西方国家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中国书法在西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通过它的形式和艺术手法影响了西方的美学。

绘画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水墨画等在西方的创作中体现了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中国哲学思想,如孟子、荀子、老子等,对西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和启示。

其中,老、庄思想以其博大精深、深邃博远的思想影响了很多西方哲学家和文学家。

例如,尼采在他的“超人哲学”中就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西方文学和文化在中国的受众群体也不断扩大。

西方文学的代表作品被翻译成中文,西方文化的音乐、电影和电视剧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西方文学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它在中世纪时期传入中国,随着传统文化的式微,西方文学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莎士比亚、狄更斯等西方文学大师的作品被广泛翻译成中文,许多作品成为了中国学习英语和了解西方文化的材料。

西方文化的音乐、电影和电视剧等也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关注。

瓦格纳、贝多芬等西方音乐大师的作品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乐曲。

西方文化的电影和电视剧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欣赏。

从传统到现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历程

从传统到现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历程

从传统到现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历程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历程是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它跨越了数千年的时间和无数次的文化交流。

这一过程中,中西方各具特色的文化互相影响、交流、融合,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方式、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层次影响。

一、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始于数千年前。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中国的文化就已与印度、希腊、罗马等国家展开了频繁的交流。

在唐朝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达到了一个高峰,不仅有许多外国使节来到中国,还有很多唐朝始终在西方旅行学习。

这些早期的文化交流迅速拉近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距离,为后来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从电影、音乐与美术到时尚、商业和科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遍及各个领域,并开始对彼此的文化、社会和经济生活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二、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方式文化交流是一种人文交往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它包括语言、文学、艺术、音乐、时尚、电影、科技等多个领域和方面。

中国的语言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交流途径,中文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语言之一,如今,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学习中文,并且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也越来越受到欢迎。

比如,中国的功夫和太极拳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

而西方国家的语言、文学和艺术也大量涌入中国,线上学习平台和英语角、文化旅游等途径成为最主要的文化交流方式。

另外,电影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

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电影的影响力也不断在国际上得到增强,而西方电影也成为了中国年轻人日常娱乐的主要选择。

中西美术、艺术、音乐等交流也逐渐形成新的交流方式。

例如,中国水墨画、京剧、杂技等传统文化逐渐受到欧美国家的推崇。

同样西方先进的摄影艺术、音乐等也影响了中国,开启了中国艺术的新时代。

中西文化比较最新版课件7.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中西文化比较最新版课件7.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发扬中华民族自身所 具有的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优秀传统,摒弃那些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陈 腐、落后的观念、意识。同时还有必要从西方吸收我们民族缺乏的素养,借 鉴他们养成优秀人文素养的方法,进而提高中华民族自身的素质。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需要更多的相互理解,也需要更多的交流,绝不能再自 我封闭。
16世纪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中国与欧洲实现了直接贸易,交往更加密切, 瓷器得以直销欧洲。这一时期,欧洲还采用订货的方式,从中国进口瓷器。正 是通过瓷器和丝绸,欧洲人逐步认识了中国,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传 统文化,包括瓷器的制作技术、中国传统绘画、装饰艺术和审美观念,以及饮 茶习俗等,则以瓷器为载体,直接传入欧洲。
PART 2
扬长补短, 兼容并蓄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西文化比较
一、正确认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中西方的文化和文明,都对世界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共同推进了世 界的文明进程。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世界文化呈现出多 元性特点,也为中西方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互学、互鉴的有利条件。
在中国传统文化西传的同时,西方的文化也传入中国。在较早入传中国的西方 文化中,比较重要的有杂技、魔术。
唐代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又一个高潮时期。其中,景教和伊斯兰教曾在唐 代社会产生过较重要的影响。
唐代以后来华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不仅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还将阿拉伯及 欧洲的天文历法、医学、建筑等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在中国传入西方的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些后来也成为世界性的文化。 ➢ 2004年初,国际足联正式确认足球起源于中国。这项令世界为之兴奋的体育 运动,即源于中国古老的蹴鞠运动。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西文化比较》课件

《中西文化比较》课件

,如西方注重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东方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等。
02
文化创新
中西文化的交流可以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思维和成果,如将西方现代设计
理念与东方传统工艺相结合,创造出更具特色的文化产品。
03
跨文化合作
中西文化的互补和创新可以为跨文化合作提供更多机会和可能性,推动
不同文化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中西文化的全球视野与多元发展
多样性和发展。
中西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中西文化的历史变迁和未来趋势
中西文化的历史变迁
中国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和变革;西方 文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重要时期。
中西文化的未来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中西文化将更加深入地交流与融合,同时保持各 自的特色和优势。
中西文化交流是全球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 分,有助于推动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增进国际友谊
中西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国际友谊,促进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中西文化交流有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
04
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语言交际的影响
语言结构
中西语言在语法、句法、词法等 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可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在跨文化交际中 也有重要作用,某些表情 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具有不 同含义。
空间与距离
不同文化对于个人空间和 人际距离的观念存在差异 ,这可能影响交际氛围和 效果。
Hale Waihona Puke 文化差异对商务活动的影响商务谈判风格
中西文化在商务谈判中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如西方文化倾向于直 接、明确,而中国文化可能更加委婉和含蓄。

近代中国的西化与中西文化交流

近代中国的西化与中西文化交流

近代中国的西化与中西文化交流近代中国的西化运动是指在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之间,大量吸收西方文化、思想、科技等新事物,推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并试图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一种历史现象。

这个时期的中国曾经历了国家的内忧外患,社会的动荡不安,因此近代中国的西化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近代中国的西化运动肇始于19世纪中叶,当时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控制,在科技、自然科学等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

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认为,只有吸收西方文化和技术,才能扭转中国的颓势,找到自己的出路。

西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和文化改革,其中以文化改革为重点。

在文化方面,近代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思想、美学、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助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也使中西方的文化开始互相融合、交流、影响,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动力。

梁启超是中国西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倡全面教育和综合改革,强调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是当时中国改革思想的代表。

梁启超还在《新学伪经考》中分析了传统文化中的弊端和危害,鼓励全面接受西方新思想和新文化,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吸取其优点,以改革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在西化运动中也不可回避。

彰显了儒家思想活力的人物多种多样,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孙中山和康有为。

他们认为,借鉴西方民主制度、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不仅可以促进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国家的民主进程。

文化交流是近代中国西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鉴西方文化并结合本国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新文化形态,这样的文化交流不仅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也是中西方两种文化的互相交流与碰撞。

这部分内容具体体现在当时的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

例如,维新派推崇“白话文”,鼓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作,这一思想后来被广泛发展,逐渐演化为丰富多彩的现代文学。

此外,一些促进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的组织如洋务派也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演变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演变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演变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始终是一种不断演变的过程。

这种交流思想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非常丰富的过程,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演变,以揭示这一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一、最初的交流(唐代)早在唐代,中国就和西方有了交流。

首先是丝绸之路,就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通过中亚地区、中东地区运到欧洲。

同时,唐朝还大规模向东南亚扩张。

与此同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的商人也来到中国贸易。

作为唐代中国文化的代表,唐诗和唐画将中国的文艺才华输送到了西方。

唐代诗人王维、杜甫等的名作被翻译成英、法、德、罗、意等多种语言,使得这些国家人民了解了中国文化和思想。

二、近代的交流(19世纪)近代的中国开始和西方国家展开大规模的文化交流。

随着外国商人与中国的贸易不断增多,西方文学作品、哲学名著等也逐渐流入中国。

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渗透到了中国社会和文化领域。

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十分落后,所以许多西方文化的概念、知识与思想被看作是一种挑战和威胁。

近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在殖民、侵略和压迫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其发展过程中充满了战争、抗争和反抗的声音。

来自西方的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同的影响。

三、现代的交流(21世纪)随着中国的崛起和西方文化的全球化,中西文化交流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中国的文化也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关注。

这种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已经是一种多元化的交流形式。

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包括了现代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例如,热门的中国电影、音乐、手游、美食等都受到了很多西方国家的欢迎。

同时,中国的流行文化也逐渐进入到全球范围。

但是,现代中西文化十分复杂,充满了各种诱惑和冲突。

中西文化比较最新版课件7.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中西文化比较最新版课件7.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西文化比较
一、古代历史上的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6)
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西传的重要渠道,而蒙古帝国的西征更将中国 传统文化大量传入西方社会。唐宋元时期,不仅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航海技术等相继传入西方社会,历法、算术、医学、制图技术、绘画艺术等中 国传统文化也传入西方社会。
➢ 箜篌是一种拨弦乐器,分为竖式和卧式两种类型。据文献资料记载,卧箜 篌为我国的一种古老乐器;竖箜篌则源于波斯地区,是后代竖琴的前身。 在波斯帝国及其后建立的亚述帝国统治区域内,即有反映竖箜篌的文化遗 存。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竖箜篌也传入我国。在我国新疆境内出土的竖 箜篌,正反映了这种乐器的入传路线。汉代以后,竖箜篌逐渐成为中国乐 舞的演奏乐器,融入中国的传统乐器中
中国古代的文化不仅促进了世界的文明进程,还对西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 推进的作用。
➢ 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盛行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世界历史的一个 重大转折点。这一运动产生的根源,是欧洲封建社会内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 萌芽。但作为这一运动产生的重要条件,则是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等重大 发明。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发扬中华民族自身所 具有的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优秀传统,摒弃那些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陈 腐、落后的观念、意识。同时还有必要从西方吸收我们民族缺乏的素养,借 鉴他们养成优秀人文素养的方法,进而提高中华民族自身的素质。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需要更多的相互理解,也需要更多的交流,绝不能再自 我封闭。
中世纪耶稣像
唐绢画 《基督像》(临摹,甘肃敦煌 莫高窟出土,大英博物馆藏)
《普贤经变》(局部,甘肃 榆林窟第3窟,西夏)
高等学校(3)

探源晚清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探源晚清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兰台世界2012·2月下旬中西方文化交流,是指发生在中国与西方这两个存在着显著文化差异,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域之间的沟通行为,是中华文明与西方文化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进行相互接触、相互学习、相互融合,从而使彼此不断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

一、中西文化交流史中西方文化交流由来已久,西汉时期开辟的古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欧、亚、非三大洲的商人通过这条交通线不断进行商贸往来,同时传播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经济与文化上的交流。

至元朝,由于版图空前辽阔,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元朝商贸往来的国家达140多个,海路可达非洲,陆路直抵西欧,再加上优惠的通商政策,使元朝对西方和阿拉伯世界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古代中西方经济与文化上的交流空前繁荣,中西方文明第一次出现了全方位共享。

明朝万历年间,随着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一行的到来,开启了近代中西方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文化交流,这时期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主要以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学术著作翻译成中文为主。

由后人收集整理的利玛窦《乾坤体义》、《几何原本》、《浑盖通宪》等7部著述被收入中国的《四库全书》,除此之外,《四库全书》还收录其余西学书15部合计22种,这被称为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之始。

这次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天文学和历法、数学、舆地学、机械学方面[1]61。

同时,西方传教士也将部分中国文化传回西方,形成一种文化交流,利玛窦曾将《四书》译为拉丁文寄回意大利,比利时传教士也将五经译为拉丁文,清朝初期,各国传教士开始将中国书籍大量翻译成拉丁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法文、葡萄牙文、俄文和英文等,将中国的文化传入西方,给西方思想界的启蒙运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到康熙年间,围绕着中国教徒是否能够敬天、祀祖、祭孔,产生了严重的东西方礼仪之争,导致清朝从此禁教。

这次文化交流前后逾两百余年,以传教开始、以禁教结束。

至19世纪中叶晚清时期,中西方开始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不同以往的是,这一次的文化交流,是伴随着殖民战争而来。

近代中西方文化是怎样交流融合的

近代中西方文化是怎样交流融合的

近些年来,我们引进了很多外国的教育思想、流派,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但也有本土化的问题。所谓本土化,即不是简单地把外国的理论搬到我们中国来。而且,要切切实实掌握最新的理论精神实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创造出适合我国教育实际的一种我们自己的理论。这就要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变成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并逐渐加以推广。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
1、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2、明末清初的“东学西传”
第三讲: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
1、西方文化的大规模输入;
2、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途径;
3、近代的“东学西传”。
民族的文化发展是在民族交往中互相学习、互相吸纳而进行的,文化的传播不只是纵向的、继承本民族的文化,而且很重要的是横向的传播,也就是通过民族间的交往、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过去文化的交流往往是通过战争、贸易、迁徙等进行,因此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今天,在世界和平、民主平等的潮流中,文化交流应该是在友好交往当中实现。反过来说,友好的文化交流会促进世界和平,民主和平等。因为,友好的文化交流能促进互相了解和互相理解,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促进友谊。
国际教育展是教育文化交流的一个很好的形式,它可以使中国学生了解国外的教育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专业和学校。同时,通过展览,外国学校也可以了解中国的学校、中国的学生。将来,我们还可以到国外去办我们中国的展览,展示中国的教育。现在,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很想了解中国,北京已经有几所中学到国外去办学校了,这是双向交流,更容易互相了解、互相学习。
:教育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教育是文化交流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交流更是各国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教育交流的作用不仅在于现有文化的传播和交融,更重要的是,教育是培养下一代的活动,教育交流不仅限于现代一代人,而且会影响到下一代人,培养下一代人成为国际化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D
1.思想解放
•维新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 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 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 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 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 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 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 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 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 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
RED
1.思想解放
•“中体西用”的利弊——利( 先进性):
•第四,“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播 大开了方便之门。虽然中学是体、但 西学既然已经为用,它就堂而皇之地 进入了传统框架,取得了合法地位, 从而有利于打破国民拒斥外来新生事 物的传统文化心理障碍。于是,在“ 用”的招牌下,西学大量涌入。江南 制造总局仅1896一年就译介西书120 多种,平均每三天即译介一种,可以 说是,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伴着西学 传播,中国的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夕,一些主 要的近代工业相继建立,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等政治理论也在这个过 程中被引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化交融 ,从而产生出中国自己的近代政治思 想。中国新的社会,就是在这个过程
RED
1.思想解放
•“中体西用”的利弊—— 弊(局限性):第二,它是洋
务经济深层的需要,是洋务派自 存的一种需要。洋务经济乃是一 种以政府为依托,以集权为特征 的官僚经济。无论从资金、技术 、市场诸方面,它都是一刻也不 能离开政府的。它是靠政府之力 ,集中纳税人手中的钱财,解决 兴办的经费。它是靠政府之力引 进技术,其原料和产品的相当一 部分,都是靠政府调拨的。于是 ,政府的支撑就成了洋务经济存 在的前提。这样,维护政府所代 表的传统制度,就成了洋务运动 的天职。正是这种既要举办洋务
RED
1.思想解放
•“中体西用”的利弊——利( 先进性): •第一,“中体西用”思想起到 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中体西用" 的合法化打破了中学的一统天下 ,使中国落后封闭僵化的局面得 以改观。随着西学范围的不断扩 大,西学为用的主张不再视为离 经叛道,"用夷变夏"不再是中国 思想界争论的主要问题之后,是 否应该对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及其 意识形态这个"体"进行某些改变 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 ,就成为人们关注各思考的主要 问题。因此,随着洋务运动的开 展,在学习西方器物的同时,也
RED
1.思想解放
•“中体西用”的历史意义 :
•2)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 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 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 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 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 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 的思想武器。中体西用作为中西 文化接触后的最初结合方式,有 其历史合理性。但中体西用作为 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 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 西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 嫁接,必然会要被新的形势所替 代。
RED
1.思想解放
•“中体西用”的利弊—— 利(先进性):
•第三,“中体西用”给人们思想以新 的启示,即学习外国的东西,必须结 合本国的实际。中体西用的本意没有 这个内容,但它的思维逻辑,却在客 观上使人们得到了启示。洋务运动后 ,拒绝学习外国的盲目排外思想固然 没有市场了,而全盘西化的主张,也 被多数人所否定。结合本国实际学习 外国的东西,已经逐渐成人们遵循的 法则。维新派在主张君主立宪的同时 ,也提出"保国保种保教"的口号。孙 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一方面吸收了 西方的政治理论,另一方面又结合当 时中国的实际,提出了民生主义(即 平均地权)。尽管维新运动和辛亥革 命因种种原因而失败了,但是维新派
RED
1.思想解放
•维新变法的影响:
•第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戊戌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 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 报刊热,出版新书热。戊戌时期 ,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 ”,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 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 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 倡。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 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 界革命”、“思想革命”、“道 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 史学革命”。
RED
一、时代背景
RED
一、时代背景
中英《南京条约》: •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 、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 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 商”),准许英国派驻领事 ,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 住。 •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 2100万银元。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英军撤出南京、定海等处江 面和岛屿。 •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 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 商自由贸易。
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特 点
目录
时代一背景 二 具体表现 三 总体评价
2
一、时代背景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清王朝的大门,并于1842年与中国签订了近代中国与西方的第一 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RED
1.思想解放
•“中体西用”的利弊—— 利(先进性):
•"中体西用"的集大成者张之洞 将"中体西用论"发展成"整顿中 法,仿行西法",并提出"以仿西 法为主";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 阶级维新派将"中体西用"发展为 变法维新,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 度;而以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 革命派,也受到"中体西用论"的 影响,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救 国救民的方略。不过他们突破了 中体西用论的框框,思想认识发 生了质的变化,主张仿效欧美国 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用暴力革命 推翻满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
RED
1.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背景: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 制复辟活动之时,还大力提倡尊 孔读经。他刚登上总统宝座,就 大搞尊孔祭天。1913年6月亲自 发表“尊孔令”,鼓吹了“孔学 博大”。1914年又发布《祭圣告 令》,通告全国举行“祀孔典礼 ”。为支持袁世凯帝制复辟活动 ,中外反动派掀起了一股尊孔复 古逆流,1912年起,他们在全国 各地先后成立了“孔教会”、“ 尊孔会”、“孔道会”等,出版 《不忍杂志》和《孔教会杂志》 等。康有为还要求定孔教为“国 教”,宣扬“有孔教乃有中国, 散孔教势无中国矣”。面对这股 反动逆流,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
二、具体表现
1思想解放 2生活巨变
RED
1.思想解放
•1)开眼看世界 •2)中体西用 •3)维新变法 •4)新文化运动
RED
1.思想解放
•开眼看世界
他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班子,翻译外国书刊。把外 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 时中国官吏的“参考消息”。为了解外国的军事、 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 《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 较为系统的介绍世界各国的情况,又组织翻译了英 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 还组织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等一系 列著作。通过分析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他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 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提出为了改变军事技术的落 后状态应该制炮造船的意见。林则徐在了解世界, 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成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文化, 促进西学东渐的带头人。被称为近代“开眼看世界 第一人”。
RED
1.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 发前后由胡适、陈独秀、鲁迅、 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 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 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 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 革命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 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 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 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 ”与“赛先生”)。这次运动沉 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 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 ,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
RED
1.思想解放
•“中体西用”的利弊—— 弊(局限性):
•第一,“中体西用”是那个时 代那样社会经济结构的产物。任 何一种文化实体都是植根于自己 的社会经济结构之中的。洋务运 动前夕的中国,是一个资本主义 尚不存在而自然经济普遍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要建立起“西体 ”是不行的,因为还不具备西方 式的制度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传统的“中学体用”还按照其
RED
1.思想解放
•魏源与《海国图志》
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的嘱 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 《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 最详细的专著。阐述了“师夷长技 以制夷”的思想。他认为,夷之技 长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 法。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 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 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着重要 启迪作用。“善师四夷者,能制四 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 国家民族安危的大事来认识。
RED
1.思想解放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 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 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 ,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 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出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 技以自强”的思想。这就是说, 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 建伦常作为国家安身立命之根本 ,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 术,目的则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 建统治。
RED
1.思想解放
•“中体西用”的历史意义 :
•1)洋务运动时期,封建传统教 育仍然处在中国教育的主体地位 。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 在不危及“中体”的前提下侧重 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 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 旧派的策略。在“中体西用”的 形势下,“西学”教育规模不断 扩大,层次不断深入。同时,“ 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 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地论证,促 进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 此原理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 新式学堂,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 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 统教育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