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D
1.思想解放
•“中体西用”的利弊—— 弊(局限性):第二,它是洋
务经济深层的需要,是洋务派自 存的一种需要。洋务经济乃是一 种以政府为依托,以集权为特征 的官僚经济。无论从资金、技术 、市场诸方面,它都是一刻也不 能离开政府的。它是靠政府之力 ,集中纳税人手中的钱财,解决 兴办的经费。它是靠政府之力引 进技术,其原料和产品的相当一 部分,都是靠政府调拨的。于是 ,政府的支撑就成了洋务经济存 在的前提。这样,维护政府所代 表的传统制度,就成了洋务运动 的天职。正是这种既要举办洋务
RED
1.思想解放
•维新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 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 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 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 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 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 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 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 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 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
RED
1.思想解放
•“中体西用”的利弊—— 利(先进性):
•第二,“中体西用”思想起了强化民 族整合性的作用。在殖民主义侵略狂 潮的冲击下,一个民族倘若不想沦为 殖民地,就必须加强本民族的凝聚力 ,提高民族的整合程度。唯有如此, 方可确立一个借以发展与更新的根基 。在当时,中体西用原则所包含的中 国意识是团结爱国者的旗帜,它号召 着人们加强民族团结,抵抗侵略,保 卫中华。纵观当时先进人们的有关言 论,不难发现:虽然少数人曾对中体 西用这一文化原则整体上的正确性有 过疑虑,但是从未有人对其中所含的 民族性提出过怀疑。相反,每当涉及 中国的命运和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时 ,人们总不免提起中体西用。如康有 为等人有关"保种保国保教"的口号就 很难说与中体西用没有一点历史联系 。没有中体作为纽带,中国文化是难
RED
1.思想解放
•“中体西用”的历史意义 :
•1)洋务运动时期,封建传统教 育仍然处在中国教育的主体地位 。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 在不危及“中体”的前提下侧重 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 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 旧派的策略。在“中体西用”的 形势下,“西学”教育规模不断 扩大,层次不断深入。同时,“ 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 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地论证,促 进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 此原理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 新式学堂,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 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 统教育结构。
RED
1.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 发前后由胡适、陈独秀、鲁迅、 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 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 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 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 革命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 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 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 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 ”与“赛先生”)。这次运动沉 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 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 ,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
RED
1.思想解放
•“中体西用”的利弊——利( 先进性):
•第四,“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播 大开了方便之门。虽然中学是体、但 西学既然已经为用,它就堂而皇之地 进入了传统框架,取得了合法地位, 从而有利于打破国民拒斥外来新生事 物的传统文化心理障碍。于是,在“ 用”的招牌下,西学大量涌入。江南 制造总局仅1896一年就译介西书120 多种,平均每三天即译介一种,可以 说是,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伴着西学 传播,中国的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夕,一些主 要的近代工业相继建立,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等政治理论也在这个过 程中被引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化交融 ,从而产生出中国自己的近代政治思 想。中国新的社会,就是在这个过程
RED
1.思想解放
•维新变法的影响:
•第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戊戌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 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 报刊热,出版新书热。戊戌时期 ,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 ”,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 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 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 倡。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 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 界革命”、“思想革命”、“道 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 史学革命”。
RED
1.思想解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 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 》上发表《救时策》一文, 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概念。次年 ,礼部尚书孙家鼐(nai, 音同“奈”)《议复开办京 师大学堂折》中再次提出, “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 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二、具体表现
1思想解放 2生活巨变
RED
1.思想解放
•1)开眼看世界 •2)中体西用 •3)维新变法 •4)新文化运动
RED
1.思想解放
•开眼看世界
他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班子,翻译外国书刊。把外 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 时中国官吏的“参考消息”。为了解外国的军事、 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 《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 较为系统的介绍世界各国的情况,又组织翻译了英 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 还组织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等一系 列著作。通过分析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他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 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提出为了改变军事技术的落 后状态应该制炮造船的意见。林则徐在了解世界, 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成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文化, 促进西学东渐的带头人。被称为近代“开眼看世界 第一人”。
RED
1.思想解放
•维新变法的影响:
•第一,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 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 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 禧以惨痛教训。签订《辛丑和约 》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 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 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 ;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 ;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其中 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 法的内容。
RED
1.思想解放
•魏源与《海国图志》
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的嘱 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 《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 最详细的专著。阐述了“师夷长技 以制夷”的思想。他认为,夷之技 长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 法。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 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 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着重要 启迪作用。“善师四夷者,能制四 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 国家民族安危的大事来认识。
RED
1.思想解放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 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 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 ,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 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出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 技以自强”的思想。这就是说, 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 建伦常作为国家安身立命之根本 ,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 术,目的则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 建统治。
RED
1.思想解放
•维新变法的影响:
•第二,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 •(1)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人们 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 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2)西方的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 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 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 的主人。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 充分发展起来了。 •(3)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 真理的热潮。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 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 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 跃。
RED
1.思想解放
•“中体西用”的利弊—— 利(先进性):
•第三,“中体西用”给人们思想以新 的启示,即学习外国的东西,必须结 合本国的实际。中体西用的本意没有 这个内容,但它的思维逻辑,却在客 观上使人们得到了启示。洋务运动后 ,拒绝学习外国的盲目排外思想固然 没有市场了,而全盘西化的主张,也 被多数人所否定。结合本国实际学习 外国的东西,已经逐渐成人们遵循的 法则。维新派在主张君主立宪的同时 ,也提出"保国保种保教"的口号。孙 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一方面吸收了 西方的政治理论,另一方面又结合当 时中国的实际,提出了民生主义(即 平均地权)。尽管维新运动和辛亥革 命因种种原因而失败了,但是维新派
RED
1.思想解放
•“中体西用”的利弊——利( 先进性): •第一,“中体西用”思想起到 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中体西用" 的合法化打破了中学的一统天下 ,使中国落后封闭僵化的局面得 以改观。随着西学范围的不断扩 大,西学为用的主张不再视为离 经叛道,"用夷变夏"不再是中国 思想界争论的主要问题之后,是 否应该对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及其 意识形态这个"体"进行某些改变 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 ,就成为人们关注各思考的主要 问题。因此,随着洋务运动的开 展,在学习西方器物的同时,也
RED
1.思想解放
•“中体西用”的利弊—— 弊(局限性):
•第一,“中体西用”是那个时 代那样社会经济结构的产物。任 何一种文化实体都是植根于自己 的社会经济结构之中的。洋务运 动前夕的中国,是一个资本主义 尚不存在而自然经济普遍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要建立起“西体 ”是不行的,因为还不具备西方 式的制度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传统的“中学体用”还按照其
RED
1.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背景: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 制复辟活动之时,还大力提倡尊 孔读经。他刚登上总统宝座,就 大搞尊孔祭天。1913年6月亲自 发表“尊孔令”,鼓吹了“孔学 博大”。1914年又发布《祭圣告 令》,通告全国举行“祀孔典礼 ”。为支持袁世凯帝制复辟活动 ,中外反动派掀起了一股尊孔复 古逆流,1912年起,他们在全国 各地先后成立了“孔教会”、“ 尊孔会”、“孔道会”等,出版 《不忍杂志》和《孔教会杂志》 等。康有为还要求定孔教为“国 教”,宣扬“有孔教乃有中国, 散孔教势无中国矣”。面对这股 反动逆流,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
RED
一、时代背景
RED
一、时代背景
中英《南京条约》: •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 、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 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 商”),准许英国派驻领事 ,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 住。 •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 2100万银元。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英军撤出南京、定海等处江 面和岛屿。 •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 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 商自由贸易。
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特 点
目录
时代一背景 二 具体表现 三 总体评价
2
一、时代背景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清王朝的大门,并于1842年与中国签订了近代中国与西方的第一 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RED
1.思想解放
•“中体西用”的历史意义 :
•2)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 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 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 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 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 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 的思想武器。中体西用作为中西 文化接触后的最初结合方式,有 其历史合理性。但中体西用作为 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 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 西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 嫁接,必然会要被新的形势所替 代。
RED
1.思想解放
•“中体西用Biblioteka Baidu的利弊—— 利(先进性):
•"中体西用"的集大成者张之洞 将"中体西用论"发展成"整顿中 法,仿行西法",并提出"以仿西 法为主";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 阶级维新派将"中体西用"发展为 变法维新,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 度;而以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 革命派,也受到"中体西用论"的 影响,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救 国救民的方略。不过他们突破了 中体西用论的框框,思想认识发 生了质的变化,主张仿效欧美国 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用暴力革命 推翻满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