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和空间的逻辑结构
07-说明文(二)说明顺序与结构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
说明文(二)说明顺序与结构(一)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可答得具体些)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表现为从古至今、具体日期等的依次推移。
另:介绍制作过程的程序,一般用时间顺序。
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
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2、空间顺序:说明事物形状、构造或参观建筑物,表现形式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远近,表现为视线、方位的依次转移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性的介绍,多以此为序。
这样,能把复杂的事物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对象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
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等方位词。
3、逻辑顺序: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本质,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
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
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中常会出现这样的顺序。
特别是运用逻辑顺序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
总之,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顺利地分析说明的顺序。
(1)从整体到局部如《中国的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就是从整体到局部地先介绍全桥,再介绍大拱、小拱、拱圈,桥上的石栏石板。
(2)从原因到结果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对花儿呈现各种色彩的原因作了生动形象的说明。
(3)从特点到用途(4)从主要到次要(5)从概括到具体如《统筹方法》先概括说明什么是统筹方法及其实用范围,再以泡茶为例,具体说明统筹方法的应用及价值。
(6)从现象到本质如《大自然的语言》先提出说明现象,再说明内在的本质原因和意义,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注:有的说明文不单一用一种说明顺序,答题时注意题目问法,要选择主要的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说明文的说明顺序的介绍,供大家参考你知道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哪些吗?说明要有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比如中学课本中有一篇《景泰蓝的制作》,它就是按照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做胎――掐丝――烧制――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的时间顺序来说明的.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如课本中的《核舟记》就是按照船体――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来写的;《故宫博物馆》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说明故宫建筑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而在介绍每一座建筑物的时候,则又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最合理的顺序.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递进,或概括到具体,或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一一介绍说明.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如课本中的《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都是运用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物的.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适宜.以上是说明文几种常见的说明顺序.针对不同的说明对象,我们应用不同的说明,但实际上这几种说明顺序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常常是综合运用,只是以哪种说明顺序为主罢了.在考虑运用何各说明顺序时,既要注意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又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只有合理地运用说明顺序,才能使说明文的写作完成得更好.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通常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种。
剧本写作知识:如何创造出有逻辑且合理的故事空间和时间线
剧本写作知识:如何创造出有逻辑且合理的故事空间和时间线剧本写作是一项需要良好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工作。
一个好的剧本必须具备一个有逻辑、合理、统一的故事空间和时间线。
故事空间是指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线是指故事发生的时间轴,包括起点和终点等。
在剧本创作中,如何创造出有逻辑且合理的故事空间和时间线,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我们需要考虑故事的背景和地点。
故事的背景是指故事发生的时期和历史背景。
在创作剧本时,必须考虑到角色们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结构,以及他们身处的环境和文化背景。
这有助于刻画角色性格和行为,并使故事更加真实和可信。
故事的地点也很重要。
不同的地点会影响角色的行为和决策,并决定故事的发展方向。
在选择故事地点时,我们应该考虑到地方的特点和历史文化,以及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例如,一个发生在城市的故事和一个发生在乡村的故事,可能会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这将影响到角色的行为和态度。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时间线。
一个好的时间线必须是有逻辑性、清晰明了、有效的。
时间线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一个明确的终点,并沿着一个清晰明了的线路展开,以使故事的情节紧凑、连贯。
在时间线的设置上,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出现逻辑矛盾和时间跳跃。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应该按照故事情节、角色行为和时间轴来规划剧情,确保故事情节的发展顺畅,自然流畅。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剧本中的各种细节来表现故事空间和时间线的逻辑性和合理性。
比如可以通过描述角色的衣着、发型、语言、社交圈子、职业等,来表现故事发生时期和环境;可以通过场景的设置、背景音乐、灯光效果等,来表现故事的地点和情感氛围。
这些细节不仅可以使剧本更加真实和生动,也可以增加剧本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最后,要创造出有逻辑且合理的故事空间和时间线,我们需要策划好剧本的整体构架。
剧本的整体构架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场景和桥段都必须紧密贴合,达到连贯和统一的效果。
在构建剧本时需要考虑到故事情节的主线和支线的设置,要有一个清晰的发展逻辑,才能使剧本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时间与空间维度
B 时间与空间维度任何文化体系总是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的人群所创造的。
任何文化系统或特质,都不能没有时空参照系。
我国古人,春秋时以‚宇‛指空间,‚宙‛指时间,所谓‚时空‛也就是‚宇宙‛——‚上下四方渭之宇,古往今来渭之宙‛。
以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密切联系的四维座标系考察文化系统间的运动,是很有必要的。
(《文化学概论》郭齐勇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0.2 P250)所谓文化的时间性,是就文化发展中的持续性、阶段性来说的。
文化的时间性的内涵,包括:(1)文化在量上的累积和延续;(2)文化在质上的变异与区分,(3)文化特质在流传过程中的暂时性或长久性。
从时间维度上考察,文化体系发生、发展、成熟、衰亡、复兴、重构、再生的过程即是量上的累积(连续性)和质上的变异(阶段性)之矛盾的统一过程;也就是旧特质的衰退与新特质的增加的过程,其间亦不乏由量到质的转化、飞跃,即渐进过程的中断。
例如,从人类科技史上看,从常规科学到科学革命,再到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展示了无数的运动过程。
从文化特质的绵延与变异来看,有的易于变迁,如服装款式,劳动工具;有的则难于变迁,如宗教信仰,哲学理论。
文化层文化中的时间概念影响着人们对于生存、创造、生命、未来、生活等所有方面的认识和追求,并最终形成了不同文化风格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类型。
因此,在文化学的研究中,时间对文化的影响往往在诸如文化层等历史文化的凝固中,得到最直接的答案。
文化层的概念最初是由德国的文化学家格雷布内尔于1904年在柏林召开的人类学、民族学、史前学会议上提出来的,在这次会议上,他提交并演讲的论文题目就是《埃塞俄比亚文化圈及文化层》,后来,文化圈与文化层一道在文化界广泛流传开来。
什么叫文化层呢?所谓的文化层就是指在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层次,每一个层次都反映着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化特征。
从本质意义上来说,文化层是文化累积的结果,正如考古发掘一样切开文化历史的横断面,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层被一层层地覆盖在地下,成为历史的积淀。
课程设计逻辑时间逻辑空间逻辑
课程设计逻辑时间逻辑空间逻辑
课程设计分为三个方面的逻辑:时间逻辑、空间逻辑和逻辑逻辑。
时间逻辑是指在课程设计中对学习时间的合理安排和利用,包括时间的前后顺序、长度和频次的安排。
合理的时间逻辑可以确保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并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
空间逻辑是指在课程设计中对学习空间的合理布置和利用,包括学习环境的创造、教室布局的合理安排以及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合理的空间逻辑可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整体学习体验。
逻辑逻辑是指在课程设计中对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逻辑分析和合理组织。
合理的逻辑逻辑可以确保课程内容的有效传达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课程设计需要在时间逻辑、空间逻辑和逻辑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组织,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文章的结构和顺序
文章的结构和顺序
引言是文章的开端,通常是用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吸引力的一段内容。
引言要简洁明了,同时也要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合适的铺垫和介绍,为接下
来的内容做好铺垫。
1.时间顺序: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组织,适用于叙述性文章或者
事件的故事性叙述。
可以从过去到现在,或者从现在到未来的时间顺序进
行组织。
2.空间顺序:按照空间的顺序进行组织,适用于描述地理位置或者环
境的文章。
可以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或者从内部到外部的空间顺序
进行组织。
3.因果关系顺序:按照因果关系的逻辑进行组织,适用于论述原因和
结果、问题和解决方法的文章。
可以先阐述问题或结果,然后再阐述原因
或解决方法。
4.逻辑顺序:按照逻辑的顺序进行组织,适用于论述复杂的观点、理
论或论证的文章。
可以按照从整体到细节,或者从细节到整体的逻辑顺序
进行组织。
在正文部分,还需要合理使用段落,每个段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句,其他句子都应该围绕这个主题句展开。
同时,段落之间也应该有适当
的过渡句,以确保文章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常见的写作顺序有5种
常见的写作顺序有5种常见的写作顺序大致可以分为五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因果顺序和比较对照顺序。
在不同的写作场景中,选择合适的写作顺序可以让文章结构更加清晰,逻辑更加有条理。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五种常见的写作顺序。
一、时间顺序时间顺序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或论证。
这种顺序常常用在叙事作品、历史文章等涉及时间线索的写作中。
通过时间顺序,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
例如,写一篇旅行日记时,可以按照旅行的时间顺序,逐个叙述旅行的各个阶段、景点、经历、感受等等。
这样读者可以像亲身经历一样跟随着游记的时间线,了解整个旅行的脉络。
二、空间顺序空间顺序是按照地理空间或空间关系进行叙述或论证。
这种顺序常用于描述某个地理位置的特点、分析某个空间区域的问题等。
通过空间顺序,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地理位置和空间关系。
例如,写一篇城市介绍文章时,可以按照不同的地理位置或区域,逐个介绍城市的特点、景点、文化等。
这样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城市的方方面面。
三、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按照逻辑关系进行叙述或论证。
这种顺序常用于分析问题、提出论点、论证观点等。
通过逻辑顺序,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例如,写一篇议论文时,可以按照论点的递进或反面驳斥,逐个提出论据、进行逻辑分析和论证。
这样读者可以明确看出观点和论证之间的逻辑关系。
四、因果顺序因果顺序是按照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叙述或论证。
这种顺序常用于分析问题的原因和结果、推理论证等。
通过因果顺序,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例如,写一篇问题解决文章时,可以按照问题的发生原因、可能的结果、解决方法等顺序进行叙述。
这样读者可以了解问题产生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五、比较对照顺序比较对照顺序是按照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叙述或论证。
这种顺序常用于分析事物的特点、优缺点、相互关系等。
通过比较对照顺序,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事物之间的异同和相互关系。
现代主义小说中的时间与空间拆解
现代主义小说中的时间与空间拆解现代主义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其以对传统叙事方式的颠覆和创新为特点。
其中一个重要元素就是时间与空间拆解,即对时间和空间的非线性处理和重新构造。
本文将探讨现代主义小说中时间与空间拆解的特点以及它所带来的意义。
1. 时间拆解在传统叙事结构中,故事往往按照线性时序展开,但现代主义小说打破了这一规律,采用了多种手法对时间进行拆解:1.1 非线性叙述现代主义小说常常使用回溯、前后交错等手法来打破时间线的连贯性。
通过将片段化的事件按照作者自己设定的顺序进行组织,给读者带来了复杂而有趣的阅读体验。
1.2 时间流失感现代主义小说中还出现了对于时间流逝感知加强的情节安排。
角色经历不断地转变、发展和衰老,时间的无情推移成为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1.3 多层次时空结构某些现代主义小说还通过嵌套、镜像等手法打破了时间的单一性。
故事可以同时发生在多个时空维度,并且相互影响,给读者带来错综复杂的阅读体验。
2. 空间拆解现代主义小说中对于空间的处理也常常具有拆解的特点:2.1 非线性空间叙述与时间类似,现代主义小说也经常采用非线性的方式来叙述空间,以突破传统空间描述的限制。
不同场景之间可能并不按照逻辑顺序连接,在读者阅读时需要自己进行逻辑和关联的建构。
2.2 空间切片和碎片化有些作品通过将空间切割成片段或碎片进行叙述,以展示出一种错位和多重视角的感觉。
这种碎片化的叙述方式引起读者对作品中多层次空间关系和交互关系的思考和解读。
2.3 超越现实空间现代主义小说中还出现了对于现实空间超越的情节安排。
角色可能在一个超乎寻常或荒诞不经的虚构世界中生活,或者在现实与幻想之间形成复杂的空间交融。
3. 时间与空间拆解的意义时间与空间拆解在现代主义小说中带来了许多意义和效果:3.1 反对线性叙事通过拆解时间和空间,现代主义小说呈现出了非线性、多维度的叙事结构,同时也向传统线性叙事方式发起了挑战和批判。
小说的结构名词解释
小说的结构名词解释小说是现代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以叙事为主要手法,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等元素展现出一个独立完整的虚构世界。
小说的结构是指小说整体和局部在时间、空间、情节、人物等方面的有机组织和安排,它是确保作品内在逻辑和艺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释小说结构中一些常见的名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欣赏小说。
1. 故事结构:故事结构是指小说中情节发展的总体安排方式。
它通常包含起始、发展、转折、高潮、结局等多个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线索。
故事结构的安排方式可以是线性的、循环的、倒叙的等,它对于整个故事的张力和表达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2. 时间结构:时间结构是指小说中时间的有序安排和呈现方式。
它可以是线性的,即按照时间的前后次序展示故事的发展;也可以是非线性的,即通过回忆、闪回等手法穿插展示过去和现在;还可以是循环的,即通过不断重复的时间循环将故事串联起来。
时间结构的合理运用可以使小说更具层次感和艺术张力。
3. 空间结构:空间结构是指小说中场景和地点的组织方式。
通过对不同地点的刻画和描述,小说可以呈现出真实或虚构的环境,进而增加读者对故事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
空间结构的灵活运用可以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不同的氛围和情境。
4. 人物结构:人物结构是指小说中人物的设置和塑造方式。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他们的行为、人物关系、性格等都会对故事发展和叙事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人物结构的构建需要考虑到人物的心理刻画、形象描写、角色设定等方面,通过合理的人物结构,小说可以塑造出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
5. 主题结构:主题结构是指小说中主题的组织方式。
主题是小说的思想内核和核心价值观,通过主题的展示,小说表达了对人性、社会、生活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主题结构在整个小说中贯穿始终,通过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进行呈现,加深了读者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6. 语言结构:语言结构是指小说中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方式。
小说作为文学作品,语言是其重要的表达工具。
思维的种类(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
思维的种类(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心理学中,根据思维的不同形态,将思维划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种类型;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来划分,将思维分为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两种类型;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划分,将思维分为复制式思维与创造思维两种类型。
从认识论的角度根据哲学界关于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不可分离性划分,人类思维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时间逻辑思维与空间结构思维。
空间结构思维可进一步划分为两类:一类以表征事物基本属性的作为思维材料,称为形象思维;另一类以表征客体位置关系或结构关系作为思维材料,称为直觉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在时间逻辑思维与空间结构思维两者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形式。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心理学中所普遍认同的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
后面要谈到的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复制思维与创造思维都离不开这三种基本思维形式。
动作思维又叫直觉行动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它的特点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直观的、具体的,解决问题依赖实际动作。
例如,“修理电视机”这个问题十分具体:电视机的毛病出现在什么地方,如何排除故障等等。
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几乎都不在实际拆开电视机之前,而在拆开电视机之后进行的实际操作之中,即在动作中思考、发现与解决问题。
还有,运动员进行体操表演,也主要靠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又叫直观形象思维。
它以表象或形象作为思维的主要材料。
表象是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事物的表象包括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触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和动觉表象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视觉表象和听觉表象,尤其是视觉表象。
例如,幼儿计算应用题:“小明有5个苹果,吃掉3个,还剩几个?”他们在头脑中往往是利用苹果的直观形象数来数去解答问题。
艺术工作者、文学家、建筑工程师也经常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现在所进行的“竹脑心算”、下盲棋,都主要是利用大脑中的“影象”来进行形象思维。
现代文学中的情节与结构构建
现代文学中的情节与结构构建在现代文学中,情节与结构的构建是塑造作品形式和内容的重要手段。
情节是作品中事件的发展和演变,而结构则是将这些事件有机地组织起来,使作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内在的联系。
情节与结构的合理搭配,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还能够深化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一、情节与结构的关系情节和结构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情节是结构的基础,没有情节,结构就失去了承载的内容。
而结构则是情节的表现形式,它通过安排情节的先后顺序和组织方式,使作品更具有张力和吸引力。
情节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拼图来形容。
情节是拼图的每一块,而结构则是将这些拼图块合理地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如果拼图块不合理地拼接在一起,整个画面就会显得杂乱无章;而如果拼图块的形状和颜色相互呼应,画面就会更加美观和有序。
同样,情节和结构的合理搭配能够使作品更加有吸引力和内在的逻辑性。
二、情节的构建情节的构建是现代文学创作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了作品的发展和演变。
情节的构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主线与支线的安排:主线是情节的核心,它贯穿整个作品,决定了作品的主题和发展方向。
而支线则是主线的补充和延伸,它能够丰富情节,增加作品的层次感。
主线和支线的合理安排,能够使作品更加丰满和有趣。
2. 起承转合的处理:起承转合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环节。
起承转合需要有合理的过渡和铺垫,使作品的情节更加连贯和自然。
起承转合的处理要注意节奏的掌握,既要有紧张的情节发展,又要有适当的休息和反思。
3. 情节的高潮与低谷:情节的高潮是作品的重要节点,它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动。
而低谷则是高潮的对比和补充,它能够使作品更加丰满和有层次感。
高潮与低谷的交替处理,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吸引人。
三、结构的构建结构的构建是情节发展的框架,它决定了作品的整体布局和组织方式。
结构的构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时间与空间的安排:时间和空间是结构的基础,它们决定了作品事件发生的顺序和地点。
公文逻辑层次举例
公文逻辑层次举例一、时间“逻辑”什么时间逻辑?说白了,就是事物在时间维度上体现出来的先后关系。
为什么要讲时间逻辑?因为自然界中每个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从开始、发展到结束,从过去、现在到将来渐次递进,次序是不能颠倒的。
公文写作要善于用时间顺序来铺展观点和事实,以时间为线索来串联文字,才最符合人的思维习惯。
例如:“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这三个段落结构严密,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铺展,从昨天讲到今天,展望了明天,一线贯穿,层次递进,让思绪沿着一条明晰的线索穿越古今、直达未来,很容易记得住。
二、空间“逻辑”什么是空间逻辑?我的理解就是,事物在空间里呈现出来的位置关系。
为什么要讲空间逻辑?因为任何事物不仅存在于时间维度里,也同样存在于空间维度里。
在空间维度里,任何事物都会有一个位置坐标,相互之间有位置关系,比如远近、上下、内外、前后、左右等。
那么,一篇文章要想客观、准确地描述事物,就得按空间的变化规律来铺陈观点。
例如:“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我省工业经济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市场需求普遍减弱,国际贸易陷入低迷,经济增长始终在较低水平徘徊……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受“三期叠加”、结构性矛盾和外部环境影响……从省内看,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在我省交汇叠加,我省将从边缘地区和“末梢”变成开放前沿和辐射中心。
电影时间和空间结构
13电影时间的假定性一、时间的假定性表现在时态上,可分为三种类型:1、现在式(顺叙)2、过去式(倒叙)3、未来式(预叙)多用在人物的想象、幻觉、梦境,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上。
二时间变形的方式:1、压缩时间为了加速时间的进程,删节一些不必要的冗长过程的枝蔓《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公民凯恩》2、延伸时间为了渲染情绪和烘托气氛。
(1)通过延伸空间来延伸时间《战舰波将金号》奥德萨阶梯《铁面无私》(2)利用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延伸《雁南飞》(前苏联)(3)借助镜头角度和视点的变换以及蒙太奇技巧《晴朗的天空》(4)通过电影或电视特技手段:电视剧《丹姨》运用停机再摄的技巧,使空间环境不变,通过时间的变形(5)延伸时间与拖延时间的区别:延伸时间是指对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值加以延伸。
拖延时间则是把预计完成某件事情的时间拖长了、延缓了,由此制造出紧张的情势,以加强戏剧性。
《三十九级台阶》3、时间停顿《野草莓》瑞典伯格曼4、时间倒流《时光倒流七十年》5、模糊时间指不确定、具有弹性的时间6、心理时间《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法阿仑·雷乃14对画外空间的利用:A通过主观镜头的运用显示画外空间B利用画内人物注视画外延伸空间。
对画外空间的探讨:“紧张的简练陈述”瓦德尔·安德烈·杜邦《杂耍》、尼古拉·雷伊《他们在夜间生活》C利用画外音介入画面《列宁的故事》《三十九级台阶》《公民凯恩》15空间的特征及时空处理一、空间的特征1、空间的假定性《陈奂生上城》《千里跃进大别山》2、空间的象征性《飞越疯人院》3、空间设计与造型观念《黄土地》“腰鼓阵” “求雨二、时空处理1、时空处理的蒙太奇方法(1)因果连接法利用动作本身的连续和情节的因果关系来“掩饰”时空的中断和省略。
[精彩]霍尔三维结构
霍尔三维结构是美国通信工程师和系统工程专家A·D·霍尔于1969年提出的。
它以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组成的立体空间结构来概括地表示出系统工程的各阶段、各步骤以及所涉及的知识范围。
也就是说,它将系统工程活动分为前后紧密相连的七个阶段和七个步骤,并同时考虑到为完成各阶段、各步骤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为解决复杂的系统问题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思想方法。
因此,作为运用系统工程解决各种实际总是的方法论基础,霍尔三维结构已被广泛采用。
在霍尔提出的三维结构中,他十分重视系统工程各项工作中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他认为,系统工程不仅仅涉及到工具,它是程序、人和工具这三者的精心协调;其中人始终是起主导作用,系统工程的程序、原理、观点和手段,只能使一个有才能的人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好地工作,而不能使一个条件很差的人去做高级工作。
这是霍尔系统工程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同时也表明系统工程的三维结构只是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运用得好坏与人的关系极大。
霍尔三维结构是由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组成的立体空间结构。
(1)逻辑维(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解决某一大型工程项目时,一般可分为七个步骤:①明确问题。
通过系统调查,尽量全面地搜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把问题讲清楚。
②系统指标设计。
选择具体的评价系统功能的指标,以利于衡量所供选择的系统方案。
③系统方案综合。
主要是按照问题的性质和总的功能要求,形成一组可供选择的系统方案,方案是按照问题的性质和总的功能要求,形成一组可供选择的系统方案,方案中要明确待选系统的结构和相应参数。
④系统分析。
分析系统方案的性能、特点、对预定任务能实现的程度以及在评价目标体系上的优劣次序。
⑤系统选择。
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从各入选方案中择出最佳方案。
⑥决策。
在分析、评价和优化的基础上作出裁决并选定行动方案。
⑦实施计划。
这是根据最后选定的方案,将系统付诸实施。
以上七个步骤只是一个大致过程,其先后并无严格要求,而且往往可能要反复多次,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文章的逻辑结构
文章的逻辑结构文章的逻辑结构是指文章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组织方式。
常见的逻辑结构包括以下几种:1. 顺序结构:文章按照事物发展或事件发生的顺序进行叙述,通常使用时间、空间等顺序词进行连接。
这种结构常用于记叙文、说明文等。
2. 对比结构:文章通过对比、对立的方式展示事物的不同方面或观点,使读者对事物有更全面的理解。
常见的对比结构有对比分析、对比论证等。
3. 因果结构:文章通过阐述事物的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使读者了解事物发展的原因和结果。
这种结构常见于因果关系的阐述、问题解决等。
4. 问题解决结构:文章提出问题,然后逐步解答或提供解决方案。
这种结构常见于议论文、论证文等。
5. 分类结构:文章将事物按照一定的属性或特征进行分类,形成一种整体框架。
这种结构常见于分类文章、调查报告等。
除了上述常见的逻辑结构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逻辑结构,如比喻、类比结构、对话结构等,不同类型的文章可能会采用不同的逻辑结构,以达到相应的写作目的和表达效果。
6. 问题探究结构:文章提出一个问题,并通过分析、研究和讨论来进行深入探究,最终得出结论。
这种结构常见于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
7. 比较结构:文章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和差异点,以及发展趋势的异同,来展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种结构常见于分析文、评论文等。
8. 序列结构:文章按照一定的顺序或程度递进地进行阐述和说明。
每个段落或段落之间的内容都有明确的先后关系。
这种结构常见于说明文、文科类论文等。
9. 扩展结构:文章以一个中心论点或核心观点为基础,通过丰富的细节、例证和支持性论据来进行论证和论述。
这种结构常见于议论文、观点文等。
10. 故事结构:文章采用叙事的方式将事件、人物或经历有机地串联起来。
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传递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这种结构常见于小说、散文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文章可能会同时运用多种逻辑结构,而且逻辑结构的运用也与文章的目的、写作风格和读者需求等因素有关。
运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的演讲
运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的演讲几乎所有的演讲题材都可以利用一定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者事物的逻辑顺序来展开。
比如时间顺序,可以按照过去、现在、将来“三段式”的顺序来处理材料,也可以从某一天开始进行倒叙或向前叙述。
演讲的过程,都是从最粗糙的原材料开始,然后经过各种各样的制造阶段,最后完成真正的产品。
至于其中加入多少细节,就取决于演讲的时间了。
在空间顺序上,可以立足于某个点,然后由此向外拓展;或者按照方位来处理,例如北方、南方、东方和西方。
假设你要描述华盛顿城,你可以领着听众,从国会山庄的顶端,按照各个方向来叙述有趣的地方。
如果你要说明一架喷气引擎或一辆汽车,最好是把它分解成各部分的组成零件,再来逐一谈论。
而有些演讲题材本身就具有自己的内在顺序。
例如,如果你要介绍美国政府的结构,不妨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的内在结构来介绍,效果必然很好。
要想让演讲给听众一种井然有序、条理分明的印象,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演讲过程中明白地表示:现在你先讲哪一点,接下来再讲哪一点。
“我要讲的第一点是…”你完全可以这样开门见山地说。
讨论完这一点,你可以明确地说将要谈第二点,就这样一直说到结尾。
拉尔夫布切博士担任联合国助理秘书长的时候,在纽约罗切斯特城市俱乐部主办的一次重要演讲上,这样直截了当地说:“今晚我选择的演讲题目是‘人际关系的挑战,是因为以下两个原因,”然后他又说,“首先…其二…”从头到尾,他都小心翼翼地让听众明白他的每一个重点。
他引领听众,最后得出结论:“我们不能对人类向善的天性失去信心。
”在美国国会联合委员会想方设法试图刺激一度停滞不前的商业会议上,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以税务专家和伊利诺伊州参议员的身份演讲,巧妙而有效地使用了相同的办法。
他是这样开始的:“我的演讲主题是:最迅速、最有效的行动方式,是对中低收入阶层减税,因为这些群体几乎会花光他们所有的收入。
”然后他继续说:“具体说…进一步说…此外……有三个主要的理由:第一…第二……第三…”他最后说:“总之,我们需要的,是立即对中低收入阶层实行减税措施,以增加需求与购买力。
时间、方法和逻辑组成三维的设计空间
时间、方法和逻辑组成三维的设计空间形而上者谓之道。
但其实哲学也很接地气,比如经常遇到的保安三问。
我是谁?我怎么证明我是谁?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关于个体的定义是系统学的范畴,在此不做展开讨论。
来和去的问题如何回答,这就需要一个参考坐标。
你要是对保安说从中国来到地球去,大概率会被驱赶。
同样的,我们要知道一个系统从哪儿来、在何处、要去向何处,也需要一个参考坐标体系。
美国学者霍尔于1969年提出了霍尔三维结构系统。
它用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这三个维度组成了一个三维空间结构。
时间维,包括策划与定义、项目计划和初步设计、系统开发或实施项目计划、生产、发布、运行、退市,这是一个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 Management,PLM)。
逻辑维,列出的是每个阶段所要进行的工作步骤,是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应该遵循的一般程序。
知识维,是要完成上述各步骤所需的各种类型和层面的专业知识与管理知识。
同时在完成这些步骤时还会产生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在知识维中进行积累并供未来系统使用。
这个三维结构在架构上是完整的,但是某些表述与大家常用的流程表述不太一致,不便于应用。
所以结合我国工业需要,针对复
杂产品研发对霍尔三维结构进行了修订。
旅游的逻辑结构
旅游的逻辑结构
旅游的逻辑结构主要包括时间逻辑和空间逻辑。
1.时间逻辑:指按照景观、人物、事物形成或事件发生的历程进行讲解,符合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方便记忆,易于理解。
如讲解雪花啤酒生产技术、产品制作方法、沈阳历史沿革、满族文字文化习俗演变、人物成长历程、东北虎、油松等动植物生长过程等,都可以时间为序进行讲解。
2.空间逻辑:指以事物的方位为序进行讲解,包括按景观空间结构和游览空间位移过程顺序来组织讲解,景观空间结构的顺序或从远到近,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整体到局部加以介绍。
逻辑表达的十种模式
常见的变焦:
小 <--------> 中 <--------> 大 高 <--------> 中 <--------> 低 点 <--------> 局部 <--------> 全部
拉远镜头的目的是
拉近镜头的目的是
1
2
3
扩大到更 处理敏感或 证明选择或 宽广的视野 保密的信息 决定的合理性
1
2
着眼于 具体细节
反驳一概 而论的说法
3
将问题 具体化
模式5-钟摆
这种逻辑的依据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推理:正、反、合。这是一种在不得 罪人的情况下阐述自己思想的一种非常有趣的结构,如果大家在工作或生活中遇 到了分歧,想说服多方,那么钟摆逻辑就是你最好的选择。
在钟摆逻辑中有以下的几种讲话结构,讲师建议大家牢记于心:
开始的时候听的津津有味, 可是当讲重点的时候却蔫了, 或者是细枝末叶太多, 而到重点的时候 却木有了时间
讲话者又快又急, 听众根本跟不上你的思路, 一会就晕菜了!
模式2-空间
空间逻辑是以地理位置为基本的表达结构,空间逻辑的最大的好处是能够让听众 在大脑中绘制一幅地图,可以让思想的传播更有效。
模式3-三角
逻辑表达的十大模式
分享人:刘崇宇
职场表达四种常见陷阱
在组织沟通中,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在表达自己思想时往往会碰到以下的四个 典型障碍:
坏掉的铁路 起伏的山峦
过山车
沙漠迷踪
这是将自己的思想凌乱 地呈现给听众的一种方式, 听众大概明白你的意思, 但就是觉得思路不顺畅, 听着有点堵的感觉
讲话的人滔滔不绝, 绕了一个圈子 又绕了一个圈子, 话始终说不到点子上, 听众就是不知道你 到底要讲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和空间的逻辑结构如果我们要面对物理世界的时间和空间问题,那么首先一个问题就是物质世界的存在问题。
在目前我们人类所采用的对物质世界的描述中,通常都采用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对物体的存在进行描述,实际上,在人类的语言所描述的范围,包括科学的语言(或者说数学的语言),我们不能采用除此之外的形式对物体的存在进行描述。
我们所存在的这个物质世界,是无时不刻的在运动变化,某一个物体运动变化的进程,是我们针对其它物质和这一物体的位置、状态发生变化进行比较的结果。
从这一物体的运动变化过程中,我们感觉到某种运动变化的流程,通常我们把这种我们感觉到的这种流程,赋予时间的概念。
关于这个问题,请您参见时间的经验感觉(本站中的)。
同时,对于时间的计量,从物体的运动流程来说,在经典的二十世纪以前的物理学来说,我们定义了标准的时间计量流程。
自相对论之后,逐渐采用物质运动的一种计量模式来计量时间的标准问题,(您可以参阅参照系、观测与物体的速度牛顿力学、相对论和时间空间的关系等时间与空间中的内容。
本站中的)在本文中要讨论这个基础性的问题。
另一方面,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某一确定的状态(通常所说的任意时刻的状态),我们通常要采用标准的空间计量模式进行大小的描述,(您可参见空间的概念。
本站中的)以相对论为理论的分界线,存在两种空间观念的描述,本文也要探讨这个定义性的问题。
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一直在确定着我们对物质世界的描述,只是我们间接的在应用着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在本站时间与空间的栏目中探讨过相对论的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但是,并没有在具体问题上确定时间和空间观念的定义问题,就在于我们所采用的语言描述模式对物质世界的描述的基础。
今天我们着重从描述物质世界的角度讨论时间和空间的逻辑的基础。
如果您没有接触过时间与空间基本概念性的内容,我建议您浏览一下本站中的这部分内容,因为本文的探讨要进入一种纯粹的逻辑抽象过程中,需要您对这些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
现在,由于我们采用了钟表对时间进行了计量,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采用的时间概念和科学上我们所采用的时间概念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我们所引用的时间概念实际上是采用将物质事件的某种进程对物质事件的某种运动过程作为定义的方法,(您可参见时间的经验感觉)。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标准的时间进程。
但实际上,这个标准时间进程并不标准,在相对论中就提出了这样的概念,静止参照系中的时间和运动参照系中的时间是不同的,运动参照系中的时间会存在膨胀效应。
其实质是两个标准的时钟,静止参照系中的时钟和高速运动参照系中的时钟在某一段时间中相比会存在两个钟表的走时不同,换算到物质运动变化上,运动参照系中的物理事件的运动变化会减缓。
如果我们确认物理事件的主体是由物质构成,那么物理事件进程的减缓意味着推动物理事件的作用在两个惯性参照系会存在不同。
另一方面,相对论认为,不同惯性参照系的主体的属性也是不同的,比如质量的不同。
相同一个物体,在高速运动时物体的质量会大于静止参照系中的质量。
这样,在相对论中导致两个惯性参照系中的时间不同可能有两种情况引起:一种是物体的本身的属性的改变(不包括空间问题);另一种是推动物理事件进程的作用在发生改变。
关于物体本身的属性的改变,我在这里就不讨论了,而留到下一篇文章——时空因子中去讨论这个问题。
这里我们只讨论第二种情况——推动物理事件进程的作用在发生改变。
静止参照系中的物体和运动参照系中的物体由于任意时刻在发生着位移,尤其是在高速运动状态,两个惯性参照系中的物体所在的位置和物体本身的精确的存在状态是不能精确的测定的。
即便我们可以进行测定,在测定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着测量物体而不能避免的误差,在高速运动状态下误差会很大。
在这样的前提下去讨论两者的时间,实际上我们是在探讨不同存在状态下两个孤立的物体的时间观念问题。
1、孤立物体间的时间如果两个物体间没有任何信息的传递,各自在进行某种周期性的运动,比如地球上的钟摆和月球上的钟摆,那么若以两个钟摆作为计量时间的标准,我们将不能从一个钟摆的时间标准去判断另一个钟摆中的时间标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一个钟摆在运动的同时,另一个钟摆也在运动。
很显然,一个钟摆运动的历程对应着另一个钟摆所运动的历程。
如果我们采用时间的说法就是,一种时间的序列总是对应另一种时间的序列。
关键是我们所采用的对应方法。
我们不知道一个钟摆的一个确定状态对应的另一个钟摆的一个确定的状态,这样,问题就出现了。
人类对物质世界的理解总是寻求一种贴近于物质本身精确的理解,那么,对物质周期运动的的过程中所表现的时间观念也是这样。
通常我们要知道一个钟摆的运动的一个序列对应着另一个钟摆的一个序列,这样的方式来描述两个钟摆的运动过程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求知道一个钟摆运动过程中的某一个状态,另一个钟摆是什么样的状态。
即:两个钟摆运动序列过程中的点对点之间的对应。
或者知道一个钟摆的某一个运动状态后去知道钟摆未来还没有出现的某一个状态。
前者在物理学中我们通常采用同时性的概念去进行判断。
后者我们则采用一种时间定义体系和物质运动的关系去确定——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时间标准去确定。
在历史上,存在两种同时性的判断方法。
一种是牛顿力学中绝对的同时性。
另一种则是对高速运动物体进行处理的相对的同时性。
在同时性的判定方法上,我们必须要进入到多系统物质的状态,因为在孤立物体间我们是不能进行任何判定的。
对于预言物体运动未来的某一个状态,我们也必须定义一个标准的物质运动流程,否则也无法对物体运动的过程进行任何的描述,就更不要说预言了。
2、物质运动流程的定义方法和原则(进行同时性判断的方法、原则)对孤立物质运动流程的描述,这本身就必须需要外界的物质的存在状态,来对孤立物质运动的本身进行比较,否则,我们不能进行物质的存在状态等之类的任何的描述。
一个物体就是一个物体,在它本身的前提上,我们将没有任何的语言描述模式进行描述。
大小、颜色、状态等等,在我们描述的同时,我们是在引用外界的某种标准和物质的本身进行比较。
即便我们采用定量的方法对物体本身进行描述,那么我们仍然不能逃避采用理想的标准进行比较。
如果宇宙中的物体都在运动,那么存在的任一时刻(严格的说是存在的时刻),宇宙中的任何一个物体所处于的某种状态都可以看作是确定的状态的话,那么任意物体的这一时刻的状态对应于宇宙中其它物体本身的唯一的一个存在状态,并且,这个物体的任一时刻的确定状态存在,宇宙中其它物体的某一个状态也一并存在,这样,以存在的本身就形成了宇宙中物质存在状态的对应。
通常,我们把这种对应叫做物质存在的同时性。
如果随着孤立运动物体的运动进程,一个物体的一个存在状态所对应的宇宙中其它物体的存在状态叫做a状态,第二个状态叫做b状态...c状态....d状态......一直到无穷的状态。
我们知道,宇宙中的物质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一个相对静止的物体,它本身的分子、原子和电子的存在状态不会是相对静止,这样,即便是基本粒子,它所存在的环境如空间中的电磁波所给于它的作用环境,和其它物质的相对位置等是唯一确定的。
因此如上所说的物质任意时刻的一个状态和宇宙中其它物质的这一对应存在状态的对应是唯一的。
牛顿力学的同时性是指这种对应的唯一性,并且不依赖于采用哪一物体作为对应的选择的原对应体,因此,只有一个对应序列。
相对论认为,这种对应依赖于惯性参照系,从不同的惯性参照系的a到无穷状态的对应会存在不同的对应序列。
有多少个惯性参照系,就有多少个对应序列。
在一个对应序列中,一个物体的a状态对应于宇宙中其它物体的a状态。
如果我们通过一个对应序列中的某一个状态——a状态,确立另一个对应序列中的某一个状态作为相同的对应状态a状态,那么,在相对论这种对应状态中的两个序列就可以确立对关系了。
在一个对应序列中一个物体的b状态和另一个序列中物体的b状态是对应的,同样c-c d-d ......等等。
大家可以看到,牛顿力学和相对论对物质存在状态的描述上是相同的。
大家知道,相对论和牛顿力学在时间观念上是不同的,如何采用对应序列之后,相对论和牛顿力学所描述的主体就统一了呢?关于这一点是因为牛顿力学和相对论所采用的同时性的概念是不同的。
相对论是采用的相对的同时性的概念。
牛顿力学则是采用的绝对性的同时性的概念。
这一点大家要分清。
不论我们采用牛顿力学中的物体运动状态在对应序列中的唯一确定性,还是采用相对论中的不同的惯性参照系存在不同的物质存在状态的对应序列,都必须满足物质存在的同时性的对应序列。
不论是牛顿力学中的绝对的同时性还是相对论中的相对的同时性。
两者对宇宙中物质的存在状态的对应描述都是相同的。
* 在关于同时性的定义问题结束之时,大家一定有这样一个疑问。
相对论采用对不同惯性参照系间通过采用光对不同惯性参照系进行测量的方法去确定同时性的定义。
我在这里却采用理想的物体存在的一刻去确定物体存在的同时性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存在的一刻随时都在变动,这样似乎缺乏客观实际应用上的价值。
我想在这里稍微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在实际应用上,相对论的同时性同样没有实际应用的价值。
当我们采用相对论的方法去确定同时性时,两个惯性参照系的同时性的那一刻已经过去,我们只能根据我们测得的结果确定过去的某一时刻在物质间的存在状态上是同时的,我们所得到的同时性的时刻永远是过去的时刻。
物质的运动都是在发展变化的,确定了两个运动物体过去的某一时刻是同时的不等于现在的时刻是同时性的,因为相对论的同时性是随惯性参照系的不同而不同。
但是,将物体间的同时性建立在物体本身的存在的一时刻上,物体间的同时性就是绝对的了。
这是一种理想的严格的定义。
但是这样的一个定义存在一个具体应用上的问题,两个孤立物体间需要信息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通常所说的时间,这就需要我们采用物质本身的定义体系去对同时性测量的本身进行定义了。
我们知道,时间的本身和空间、物质的运动变化的定义是分不开的。
时间的定义同时和物质的运动、空间的定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定义体系,同时性是建立一个可供测量的基点。
只有等整个的定义体系确定之后才可以确定同时性的测量方法,即:实际应用上的定义。
*3、时间的观念(时间的持续)如上我们采用纯数理的方法确定了宇宙中物体同时性的存在状态描述。
我们知道,物体是运动的,如上的方法仅确立了物质同时性存在状态间的对应。
物质两个存在状态间的过渡是可以作为连续处理的,如:相对位移过程、加速过程。
传统物理学中存在两种时间观念,它们之间的不同,也主要是反映在对物质两种状态之间过渡过程的处理上,两者是通过不同的定义体系来实现的。
牛顿力学采用标准的时间计量单位,相对论采用自身的惯性参照系作为本参照系时间计量的标准。
您可参见牛顿力学、相对论和时间空间的关系。
4、时间的持续属性一个事件或者说一个物体两种状态的过渡过程,它的持续性包含我们通常所采用的时间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