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作业
形象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形象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形象学形象学(imagologie)研究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及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换句话说,即通过对文学的研究来了解民族与民族之问是怎样互相观察、互相表述的。
形象学中的形象,不仅仅指异国的人物、景物,也可以指作品中关于异国的情感、观念和言辞。
第一节形象学的发展历史形象学孕育于影响研究之中,可视为影响研究的扩展或又一个分支。
实际上传统影响研究中的流传学、渊源学和媒介学已经包含了形象学的因子,如“旅游者”是媒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而“旅游者”根据自己亲身的游历体验所书写的游记则为形象学研究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形象学与这三大分支既有交叉又有区别,传统的影响研究注重影响和接受的“事实联系”,以考据为中心,意在挖掘文学继承和创新的源流关系,而形象学在注重事实的基础上,把研究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文学中异国形象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冲突和对话。
一、形象学在西方对异国形象的描绘在西方古已有之,但作为比较文学分支的形象学,其形成仍是在比较文学的故乡——法国。
早在1896年,当比较文学还在争取成为独立学科时,路易一保尔.贝茨便显示出对文学作品中异国异族形象的兴趣,他指出比较文学的任务之一便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互相观察的: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理解或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
20世纪初,巴登斯贝格的《法国文学中的英国和英国人》可作为形象学的初步示范。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让一玛丽·卡雷和基亚将形象研究推向前台,提示人们用新的视角研究异国形象。
在为基亚的《比较文学》所写的序言中,让--玛丽.卡雷主张,研究国际文学关系应将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置于“事实联系”的中心,并把关注“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作为比较文学的任务。
1947年,卡雷的专著《法国作家与德国幻象:1800—1940》出版,该书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法国不同作家、哲学家对德国形象的幻化以及这种幻想由崇拜到幻灭的过程,体现出“形象”所产生的巨大的文化和社会影响力。
3.第三章形象学
20
形象特征之三:套话
套话(“老毛子”、“纸老虎”)。 这是形象的一种特殊而又大量存在的形式。 主要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 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 它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是这种文化的浓缩; 其在社会、道德规范和话语间进行了有效的 概括。
21
套话(形成的逻辑)的存在方式
6
基亚:形象学研究的推动者
基亚《比较文学》有一章,专门研究“人们 所看到的外国”,进一步说明卡雷的理论。 形象学“不再追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 影响,而是力求更好地理解在个人和集体无 意识中,那些主要的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 出来、又是怎样生存的。” 人们由此开始关注:文学怎样以变化多端的 形式,在表现异国和传播异国文化时,实际 也也充当了异国形象的制作者和传播者。
16
如何、为何研究形象?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异国(他者)形象,并 非现实的复制品。 它是按照注视者文化中的模式、程序而重 组、重写的,这些模式和程序均先存于形 象。 研究其形成的内在逻辑,了解想象在多大 程度上、出于何种原因而产生出了什么样 的偏离。
郑晓龙 冯小刚 发行单位: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出版社 主 演: 姜 文 王 姬 严晓频 戴 博 马晓晴
12
形象特征之一
形象是对一种文化现实的描述,是情感与思想的混 合物。 它以一个作家、一个集体思想中的在场成分(对异 国的理解和想象)置换了一个缺席的原型(异国)。 制作或宣传了某一形象的个人或群体,通过对异国 的描述,显示或表达了他们自己所向往的一个虚构 的空间; 他们在这个空间里以(他者)形象的方式,表达各 种社会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范式,在审视和想 象着他者的同时,也进行着自我审视和反思。
第五章形象学
四、研究内容
1、作家(注视者)研究
包括异国信息的来源(亲历还是阅读); 创作时的心理情感因素(是亲还是仇); 形象与真实的关系(是美化还是丑化)。
社会总体想象物
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是 双极性(认同性与相异性)的阐释。”(巴柔) 在异国形象创造过程中,作者隶属的群体或社会的想 象对异国异族形象的创造起重要作用。作品(或 作者)对总体想象物或认同强调,或背离超越。 研究社会总体想象物 ,目的是让异国形象得以存在的 社会群体基础显现出来,进而就要求对每部作品 都具体考察作者的语境及创作方法,探讨其中哪 些是个性化的表现,哪些是源自集体描述的东西。
形象学研究的意义并不是帮我们鉴别真 伪,中心问题不是它与异国事实是否相 符,而是研究这类异国形象是“怎样被 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的”,这不仅 对“他者”有着认识意义,对主体自身 的认识也具批判性,他者不仅是一种形 象,而且也是一种“镜象”,可以观照 自我。
后殖民主义理论
是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 所造成的各种后果,描述一种殖民主义时代以 后的全球状态的话语。其要点是从原殖民地文 化出发,反思过去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长期形 成的一整套思想体系,解构文化殖民主义和文 化霸权主义。 它在精神上与形象学有许多相通之处。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二者的张力
社会想象物总是建立在整合功能和颠覆功能 之间的张力上的,即建立在意识形态和乌托 邦两极间的张力上,文学中的异质形象都处 于想象实践的这两极之间,在其中,可体现 出相异性的多样化表达。 通过异国形象的塑造,既体现出作家对社会 集体想象物的一种整合性,也体现出对社会 集体想象物的一种颠覆性。
赛珍珠的《大地》背离社会总体想象物,塑造了崭新的中 国人形象
比较文学-形象学
“我”与“他者”的互动关系
注视 我———————————他者 注视者——————————被注视者 被注视者的形象也传递了“我”的某些形象
自我在言说他者的同时也在言说自己,他 者成了自我的延长和补充。
《外国洋人叹十声》
洋鬼子进了中国叹了头一声, 看了看中国人目秀眉清, …… 洋鬼子照镜子叹了二声, 瞧了瞧自己样好不伤情, 黄发卷毛眼珠儿绿, 手拿个哭丧棒好似个猴精。 …… ——《鸦片战争文学集》阿英编选
第四节 当代形象学及其前景
对形象学研究应给予全景式的关照 形象是对异国某种形式的误读,那么,既要分析清 楚“为什么”,同时首先要搞清楚“怎么样”。 描写异国和异国人的作品在中国纯文学中并不多见, 但大量存在于游记与札记中。如钟叔河主编的《走 向世界丛书》有关清末民初的作品。 形象学研究,北大孟华教授有著述,如《比较文学 形象学》,北大版,《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 安徽教育出版社。
1、注重“相异性”,注重“我”与“他者”的互动 性。 2、注重对“主体”的研究 从原来注重被注视者一 方,转而研究注视者一方,接受美学的利用。同样 也是20世纪西方思想史发展的继承。 3、注重总体分析 当代学者认为,形象研究不仅重 视文学作品,而且重视作品的生产、传播、接受的 条件。同时也注重一切用来写作、生活、思维的文 化材料。
第三节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方法论
等级关系 我—叙述者—本土文化;他者-人 物-被描述文化。 故事情节,形象是一个“故事”,它从两种 文化、两个文本间的的对话开始,用记载、 沉淀在注视者文化中、积存在其想象物中的 各种关键词、幻觉词,各种符号化或程序化 了的情境、段落、和主题而写出。
第四节 当代形象学及其前景
其混淆的方式有: 第一、表语与主要部分相混淆,如“波尔 (某一法国人)爱喝葡萄酒” 第二、本质和两分法。 第三、自然属性和文化间的混淆。 由上可见,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点,已从过 去的对形象与原型真伪程度的讨论转向了对 形象制作者一方的探究。
第一编第四章 形象学
5、形象学在国际学界的扩展
• D· H· 巴柔《一种比较文学的研究角度:文学形象》 (1981)、《文化形象:从比较文学到文化人类 学》(1983) • M· S· 费歇《关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产生,民族形 象-比较文学史的研究对象》(1981) • 菲利普· D· 贝德勒《美国文学与越南经验》 • 欧文· 奥尔德里奇《龙与鹰——美国启蒙运动中的 中国形象》 • 米尔顿《19世纪下半叶英国意识中的法国形象》 • C.F.霍夫曼《浪漫主义的非洲人》 • 史景迁《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 • 顾彬《关于“异”的研究》
第一节 形象学的历史
• 比较文学形象学起源于法国,脱胎于影响研究。 • 早在1896年,路易-保尔·贝茨就指出,比较文学 的任务之一就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相互观 察的: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 理解和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 • 20 世纪初,巴尔登斯伯格的《法国文学中的英国 和英国人》,也为形象学研究提供了研究操作的 范例。
第二节 形象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一、“形象”的性质与特征 • 关于“形象”的理解,法国学派的定义各有 不同,侧重不一。但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 第一,形象是“真相”和“幻象”的混合物, 具有言说自我和言说他者的双重意义。狄泽 林克说:“每一种他者形象的形成同时伴随 着自我形象的形成。” • 第二,形象是制作者关于社会想象和社会实 践的象征性言说,确指性、实在性成分少, 反思性、理想性成分多。
• 如研究吉卜林笔下的印度,康拉德笔下的刚果, 罗伯· 格里耶和加缪笔下的非洲等,都不能忽略当 时殖民主义侵略、发现新大陆、探险猎奇等文化 语境。
• 中国古代作家对异域的想象,也与中华帝国的 “世界中心”观念息息相关。
• 如《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离开东土大唐踏上 西天取经旅程。大唐版图内人神鬼各司其职,秩 序井然;唐王得天之助,尊佛敬神,治理国家。 而唐僧师徒所历经的远疆僻地以及乌鸡国、车迟 国、西凉女国等处,皆皆妖怪横行,纲纪废弛。 经唐僧师徒奋力除妖灭怪,方得天朗气清。
形象学1
1.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 蝴蝶夫人( 蝴蝶夫人 ) 2.妓女(prostitute) 妓女( 妓女 )
《上海奇遇》(1986)中的"中国娃娃" 上海奇遇》 )中的"中国娃娃"
3. 职业女性(career women) 职业女性( ) 4.娜拉(Nora) 娜拉( 娜拉 )
《庭院里的女人》( 2000)中的吴太太 庭院里的女人》 庭院里的女人 ) 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中的文绣 卧虎藏龙》 《卧虎藏龙》(2000)中的玉蛟龙 )
《喜福会》( 1993)中的几位母亲 喜福会》 )
14. 家庭妇女(housewife) 家庭妇女( )
中国电视广告中的外 国人形象
课外阅读
巴柔《文化形象:从比较文学到文化人类 学》
�
对这种主观与客观,情感与思想的混合物,我们 必须了解其形成的内在逻辑,即了解想象在多大 程度上,出于何种原因(情感,意识形态等) 而产生出了什么样的偏离.
形象具有符号功能:一切形象都不是多义的, 且趋向单义. 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一种特定的文化 中,我们对"他者"是不能任意说,任意写 的. 他者的形象,有时虽然是由作家创造出来的, 但它绝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行为,也就是说, 作家对异国异族的理解不是直接的,而是通 过作家本人所属社会和群体的想象描绘出来 的.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是整个社会 想象力参与创作的结晶,作家在其中只充当 了一个媒介.
2.相异性 相异性
乌托邦: 作者依据具有离心力的话语表现 乌托邦: 异国, 异国,向意识形态所竭力支持的本国社会 秩序质疑并将其颠覆 质疑并将其颠覆时 秩序质疑并将其颠覆时,这样的异国形象 叫乌托邦. 叫乌托邦. 否定或贬低本土文化,抬高异国文化,具有 否定或贬低本土文化,抬高异国文化 具有 社会颠覆功能. 社会颠覆功能. 对待他者的态度是"狂热" 对待他者的态度是"狂热". 18世纪西方小说游记中的东方形象 世纪西方小说游记中的东方形象
第三章 形象学
第二节 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史
一、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初创
他强调:第一,“异域形象”是否真实不必成 为研究者关注的中心,对那些“使人产生错觉 的总体影响”可以不必追寻; 第二,“异域形象”是“被制作”出来的,因 此必须“力求更好地理解”制作者方面的“集 体意识”和“个人意识”; 第三,“异域形象”被制作出来后,有怎样的 意义,具有怎样的社会功能,是必须关注的问 题,所谓“民族神话是怎样生存的”主要是指 该民族想象的作用、意义和功能。
形象学研究重点的转移
传统形象学注重研究文学形象真实与否,即 文学形象与客体对象之间的相似度。 当代形象学却更强调对作家主体的研究,研 究异国形象或他者形象被塑造的过程。 初期:客体对象→异国形象(二者相似度) (休谟的再现式想象); 后期:创造主体→异国形象(塑造过程) (萨特的创造性想象)。 前者将异国形象视作客体对象的复制品,后 者强调异国形象不是被感知的,而是被作者 创造或再创造出来的。
第三章 形象学
第一节 何谓比较文学形象学
第二节 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史
第三节 形象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第四节 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个案举隅
第一节 何谓比较文学形象学
一般意义上的“形象”
在《尚书》、《周礼》中,“形象”一词的基 本意思是人之相貌、 物之形状。 现在“形象”已被理解为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 人或事物由其内在特点所决定的外在表现的总 体印象和评价,如警察形象、学生形象、教师 形象、干部形象以及无所不在的各种社会角色 形象; 从注重产品形象、企业形象到强调城市 形象、区域形象、政府形象、国家形象、政党 形象, 以及无所不及的各种社会组织的形象。 如果不加限制,“形象学”指的是对从个人到 群体到组织的形象的塑造、策划、评估及其价 值的研究。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作业概要课件
渠道形象营销策略
渠道形象塑造
渠道形象塑造是通过渠道的规 模、实力、信誉等因素来塑造 和传达渠道在消费者心中的独 特形象。
渠道定位
渠道定位是将渠道与特定的消 费者需求和期望联系起来的过 程,以使渠道在消费者心中形 成独特的地位。
渠道传播
渠道传播是通过广告、促销等 手段来传递渠道的信息和形象, 以增强消费者对渠道的认知和 信任度。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作业概要 课件
CONTENCT
录
• 形象学的基本概念 • 形象学的理论基础 • 形象学的实践应用 • 形象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 形象学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 未来形象学的发展趋势
01
形象学的基本概念
形象的内涵
01
形象是一种综合性的表达
形象是通过各种感官和渠道,如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所感知和
表达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视觉符号,而是一个综合性的表达。
02
形象具有情感和认知的双重性
形象不仅能够传递信息,还能够激发情感和认知。一个成功的形象不仅
能够准确地传达信息,还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认同。
03
形象是具有差异性的
不同的品牌、产品或服务都有自己独特的形象。这些形象在细节、色彩、
形状、质感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从而使得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偏好进
员工形象塑造
企业需要为员工设计合适的着装和行为规范,以展现企业 的形象和价值观。员工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礼仪举 止,为企业形象的提升做出贡献。
个人形象塑造
01
仪表着装
02
言谈举止
03
社交礼仪
个人形象的首要因素是仪表着装。合 适的着装和妆容能够展现出个人的品 味和气质。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 年龄、职业和场合选择合适的服装和 妆容。
3.第三章形象学
27
文本内部研究
第一是词汇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异国文学 作品中关于“他者”的词汇所做的基于统计学 方法的分析与辨析。 第二是等级关系。进一步考察作家与被注视者 之间的陈述与被陈述关系。 第三是情节研究。形象是一个‘故事’它从两 种文化、两个文本系列间的对话开始,用记录、 沉淀在注视者文化中的各种定型化的词汇或程 式化的情境、主题写出来。故事情节中隐含的 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值得我们研究,我们要揭示、 阐释这类故事的文化象征意义。
20
形象特征之三:套话
套话(“老毛子”、“纸老虎”)。 这是形象的一种特殊而又大量存在的形式。 主要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 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 它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是这种文化的浓缩; 其在社会、道德规范和话语间进行了有效的 概括。
21
套话(形成的逻辑)的存在方式
“他者”形象的表现形式
被注视者,就是“他者”,存 在于文学作品及相关的游记、 回忆录等各种文字资料中。 “他者”形象不仅仅指涉人物 形象,像异国肖像、异国地理 环境、异国人等,都可以纳入 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的研 究范围。
15
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每一种“他者”形象的生成总 是伴随着注视者自我形象的建 构,二者相互发现、相互证明、 相互补充。 具体而言,二者之间又大致构 成狂热、憎恶和亲善三种特异 的关系。
6
基亚:形象学研究的推动者
基亚《比较文学》有一章,专门研究“人们 所看到的外国”,进一步说明卡雷的理论。 形象学“不再追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 影响,而是力求更好地理解在个人和集体无 意识中,那些主要的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 出来、又是怎样生存的。” 人们由此开始关注:文学怎样以变化多端的 形式,在表现异国和传播异国文化时,实际 也也充当了异国形象的制作者和传播者。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作业
但欧洲的清教徒们在各种各样的宗教小册里,布道 文中,则把这种侵略和占领合法化,神圣化,称美 洲是上帝赐予的‚伊甸园‛,是‚新迦南‛,是新 天地。
‚把横渡大西洋的航行视为(圣经)中的大迁徙和 类似古代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行为;把早期以囚犯, 冒险家,受宗教迫害者为主的移民描绘成上帝的选 民; 把对印地安土著的掠夺美化为‘上帝的战争’。‛ 等等。
(二)形象学的研究方法
1、文本外部研究 属于一种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具有跨学 科特性。研究异国形象是如何被社会化的, 社会整体想象物是如何形成的。即:首先, 必须研究在作家创作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对 异国的看法。这一研究基本上在文学文本之 外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外部研究又可以区 分为 社会集体想象物、作家、作家想象的 异国形象与客观的异国关系三个层面。
批判意识为零
马可· 波罗 批判意识完全自觉 《马可· 波罗游记》 地与想象拉开距离
形象与现实相混, 吴承恩《西游记》 且被视为 想象成为批判现实 李汝珍《镜花缘》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 的工具 现实
记》
混淆状态:一个 意识不自觉地把 另一个意识并不 视为现实的东西 视为现实
托马斯· 莫尔 《乌托邦》、 孟德斯鸠《波 斯人信札》赫 尔曼· 黑塞《玻 璃球游戏》
2.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双极性:“意识形态和 乌托邦” A、意识形态模式:它与任何自塑自我形象, 进行戏剧意义上的‘自我表演’,主动参 与游戏和表演的社会群体的需求‛相连, 具有集体记忆联结站的功能,‚使开创性 事件的创始价值成为整个群体的信仰物‛。
(利科:《从文本到行动》)
即被理想化了的诠释,通过它,群体再现了 自我存在,并由此强化了自我身份 —— 对相 异性进行整合后的形象,偏向于‚认同性‛, 强化的是本群体的身份,并使用想象出的这 种身份支配被描写的相异性(向心 )(如杜
形象学(全)
狂热 憎恶 他者 亲善
《外国洋人叹十声》
洋鬼子进了中国叹了头一声, 看了看中国人目秀眉清, …… 洋鬼子照镜子叹了二声, 瞧了瞧自己样好不伤情, 黄发卷毛眼珠儿绿, 手拿个哭丧棒好似个猴精。 ……
——《鸦片战争文学集》阿英编选
“我”与“他者”的互动关系
注视 我—————————他—者—他者 注视者—————————形象—被注视者 被注视者的形象也传递了“我”的某些形象
常见套话的例子
鹰勾鼻 (犹太人) 东方犹太人* 大鼻子 老外 洋鬼子 老毛子 长毛 鬼子(进村) 小日本
红酒与啤酒
法国人说: 法国人喜欢红酒,德国人喜欢啤酒 法国人文明高雅,德国人野蛮落后。
3、他者产生的背景——社会总体想象物
“社会总体想象物” (imaginaire social) ——“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
基亚对老师的观点作进一步的阐发:形象学研究,“不再追 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影响,而是力求更好地理解在个 人意识和集体意识中,那些主要的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出 来,又是怎样生存的。”(《比较文学》)
(三)在当代的新发展 60年代形象学遭到严厉批评,因为它接近历史或思
想史,而非文学,或者是因为它强化了民族文学概 念,有悖于比较文学的目标。 60年代危机过后,80年代后期,形象学得到充足发 展,特别是法、德等国。
时间的脚步,就这样跨越了粗浅浮泛和支离 破碎的偏见之河,使历史与现实的多重目光 交织在一起重铸了作为注视者老舍眼中的英 国人形象 。
B、文本来源: “一切精神产品”,超出文学 范围。既来源于虚构的文学作品,还来源 于游记、历史文献、报刊杂志上的文章, 甚至漫画、图片、影视、广告等。
C、存在方式:多样化,是存在于作品中的相 关的主观情感、思想、意识和客观物象的 总和。包括人物、器物、风俗、景物,甚 至是观点、言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套 话”。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作业
异族的想象在人类精神生活中发生的极大影响 力,其实际情形可能更加复杂,很难用“有害” 或“有益”来概括。 近代西方传教士关于中国形象的描述,它是在 殖民侵略的社会整体想象物支配下炮制出来的 意识形态幻象。但在近现代中国,它却得到了 从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到鲁迅几代知识分 子和爱国志士的积极回应,从而掀起一场国民 性问题的大讨论。 在中国国民性的界定上,无论是梁启超的‚十 种德性‛、‚十大元气‛或鲁迅笔下麻木愚昧 的阿 Q ,都受到西方传教士对中国人描述的影 响。
拉斯《情人》 )
B、乌托邦模式:这种想象本质上是质疑现 实,它具有“社会颠覆功能”,特点是“维 持可能性领域的开放状态”和“在理想与传 统间保持距离”,——以此构造的异国形象 偏向于‚相异性‛,并将相异性再现为一个 替换社会,当它富含被群体抑制的潜能时, 就是乌托邦式的,为建立一个彻底的相异性 而背离了自身文化观念,因而是颠覆性的形 象。(离心)
一般而言,异国异族形象的创造者 有两类,一类是个制作。
例如,英国作家吉卜林笔下所描述,塑造的 印度形象,儒勒· 凡尔纳笔下所经历的环球历 险等等。通过这些异国民族形象,体现了资 本主义海外扩张过程中西欧民族的文化优越 感。
另一类则是集体制作, 例如欧洲人心目中的美洲形象。在美洲 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世世代代居住着美 洲的原始居民。但欧洲殖民者则称他们 为‚印地安人‛;美洲早已存在,但欧 洲人却认为是他们发现了美洲;欧洲人 在美洲进行土地掠夺,种族灭绝,文化 掠夺和灭绝等,把美洲变成冒险家的乐 园。
区别行为:通过此 行为,一个意识与 现实拉开距离,并 由此就在其自身经 验中创造出相异性 来
2、作为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形象的类型
1.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
社会集体想象物又叫社会总体想象物,社会 整体想象物。指全社会对一个集体、一个异 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巴柔用它来强 调,突出异国异族形象背后的民族性,集体 性,社会性和历史性。总之,强调的是集团 的倾向性。 莫哈:“分析形象采用的方法依托于形象 与集体想象物的关系。”
形象学讲义
形象学形象学(法文:Imagologie,英文:Imagology)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的是“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1],法国当代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巴柔(D.H.Pageaux)将之概括为“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运作过程中对异国看法的总和”[2]。
形象学与比较文学的发轫同步,属于“国际文学关系研究”的范畴,探索一国形象在异国的文学流变,即它是如何被想象、被塑造、被流传的,分析异国形象产生的深层社会文化背景,并找出折射在他者身上的自我形象。
第一节?形象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一、形象学的渊源与发展形象学与比较文学学科本身同时产生于19世纪,是“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所偏爱的一个研究领域”[3]。
20世纪40年代末,其理论体系已初具雏形,80年代渐趋成熟,90年代之后进入我国比较文学界。
我们首先介绍几位对形象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比较文学学者,阐述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贡献,以了解形象学的发展史。
形象学的始作俑者是法国学者贝茨(Louis-PaulBetz)。
1896年,贝茨在《关于比较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和意义的批评研究》一文中指出,作为一门新学科,比较文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互相观察的: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理解或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
”[4]这段话中虽然没有出现形象学这样的字眼,但对两个民族怎样借助文学形象互相观察、互相认知的描述却十分清楚。
20世纪初期,法国学者巴尔登斯贝格(F.Baldensperger)提供了形象学研究的具体范例《法国文学中的英国和英国人》。
20世纪40年代,法国学者卡雷(J.M.Carré)认为比较文学应注重各民族间、各种游记、想象间的互相诠释,并遵循这个原则写出了《法国作家与德国幻象:1800—1940》(1947)一书。
卡雷的高足基亚(M.F.Guard)把“人们所看到的外国”专辟一节,写进他的《比较文学》(1951),指出比较文学研究不应“再追求抽象的总括性影响,而设法深入了解一些伟大民族传说是如何在个人或集体的意识中形成和存在下去的”[5],并认为这个方向是比较文学研究中一个极富前景的领域,“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6]。
人物形象分析理论
⼈物形象分析理论1 、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个王⼦,他是⼀个⼈⽂主义形象,这和他在“威登堡⼤学”⾥所受的教育有着很⼤的关系。
2 、这是⼀个充满⽭盾的形象。
⼀⽅⾯他接受了⼈⽂主义的影响,⼼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中的⼀切如理想⼀样完美。
⽽现实⽣活的⼀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
他像⼀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
于是他要为⽗报仇,可是他内⼼⼜是⽭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报仇,⽽是扭转整个乾坤。
在这样艰巨的任务⾯前,他想要⾏动也⾏动不起来。
3 、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动上的延宕。
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同归于尽。
4 、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过于强⼤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
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主义者的悲剧。
从《哈姆莱特》看莎⼠⽐亚的⼈⽂主义思想⼀、《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
《哈姆莱特》是他创作最辉煌时期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都体现了莎⼠⽐亚悲剧的最⾼成就,是莎⼠⽐亚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戏剧的典范。
它取材于⼗⼆世纪末丹麦王为⽗复仇的故事。
莎⼠⽐亚以⼈⽂主义观点处理原来的题材,把只是单纯地为⽗复仇的故事改编为社会悲剧,使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莎⼠⽐亚的`⼈⽂主义思想。
剧情发⽣在丹麦,但剧中所描写的宫廷内荒淫⽆度,朝⾂们阿谀奉承、阴险狡诈,国内民怨沸腾,社会动荡不安。
克劳狄斯不仅是封建暴君,也是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中的野⼼家。
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是全剧的主要冲突,其实质是资产阶段⼈⽂主义者同新旧社会邪-恶势⼒,⼈⽂主义思想与现实社会尖锐⽭盾的反映;同时也反映出⼈⽂主义思想在社会的普及,以及哈姆莱特的内⼼对于⾃由和理想的渴望。
哈姆莱特在剧中没有⾃⼰的⽣活,他的⽣存意义在于为⽗亲报仇。
对仇⼈的憎恨和与仇⼈的⽃争成为哈姆莱特的感情基础,这是这部悲剧的主题和思想。
三、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
在哈姆莱特的形象⾥,莎⼠⽐亚体现了他的时代最优秀的进步的⼈类特点,哈姆莱特是作者着⼒塑造的⼀个⼈⽂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出⾝王室,却在当时新⽂化中⼼的德国威登堡⼤学接受了⼈⽂主义教育,他出⾝上层统治阶级,却接近⼈民,他痛⼼周围社会的丑恶现实,抱有⽂艺复兴时代⼈⽂主义的崇⾼理想,同时对 “ ⼈ ” 抱有美好的看法:四、《哈姆莱特》深刻的社会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集体想象物与异国形象的关系
第一,社会集体想象物和异国异族形象一致。 即:形象是对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认同和 体现。
在这种情况下,形象创造者基本上依据,顺 从在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模式,价值观等 来表现,描述异国异族。而对他国文化和价 值观等,一般是持否定态度。这种倾向我们 称之为意识形态化。
▪ 按照意识形态化所创造出来的形象,我们称 之为意识完全自觉
《马可·波罗游记》 地与想象拉开距离
形象与现实相混吴,承恩《西游记》
且被视为
李汝珍《镜花缘》
现实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
记》
想象成为批判现实 的工具
混淆状态:一个 托马斯·莫尔 意识不自觉地把 《乌托邦》、
另一个意识并不 孟德斯鸠《波
视为现实的东西 斯人信札》赫
视为现实
▪ 欧洲人眼中的美洲形象,就是他们的集体想 象物。
▪ 在这两类创造者中,有一点是相同的;无 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异国异族形 象都凝聚着全社会的集体情感和心态。
▪ 而且,这些形象既具有现实的因素,又具 有想象的成分。所以,我们称此为集体想 象物。它制约、规范、支配着异国异族形 象的创造。
▪ 在这个意义上,集体想象物可以看作是异 国异族形象的参照系或背景材料。
尔曼·黑塞《玻
璃球游戏》
区别行为:通过此 行为,一个意识与 现实拉开距离,并 由此就在其自身经 验中创造出相异性 来
2、作为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形象的类型
1.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
社会集体想象物又叫社会总体想象物,社会 整体想象物。指全社会对一个集体、一个异 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巴柔用它来强 调,突出异国异族形象背后的民族性,集体 性,社会性和历史性。总之,强调的是集团 的倾向性。 莫哈:“分析形象采用的方法依托于形象 与集体想象物的关系。”
▪ 从这个意义而言,乌托邦形象是对社 会集体想象物的背离和超越,是对他 者的肯定、认同、理想化。
▪ 乌托邦形象也是异国异族形象的一种 重要类型。
▪ 例如:英国现代作家毛姆的长篇《刀 锋》描述小说主人公:一个美国青年 拉里对西方文明产生幻灭 ,最后远涉 重洋来到东方,在东方的宗教哲学中 找到了真正的信仰。
▪ 但欧洲的清教徒们在各种各样的宗教小册里,布道 文中,则把这种侵略和占领合法化,神圣化,称美 洲是上帝赐予的“伊甸园”,是“新迦南”,是新 天地。
▪ “把横渡大西洋的航行视为(圣经)中的大迁徙和 类似古代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行为;把早期以囚犯, 冒险家,受宗教迫害者为主的移民描绘成上帝的选 民;
▪ 把对印地安土著的掠夺美化为‘上帝的战争’。” 等等。
▪ ①保罗·利科的“想象”理论:客体轴 (在场和缺席)和主体轴(思维)
(《从文本到行动》1986 ,Seuil)任 何一个想象理论的变化均可在这两轴 构成的座标系中找到位置。
▪ ②休谟:将形象“归诸于感知,从在场 弱化的意义上说,它只是感知的痕 迹”——将异国形象看成一个作者所感 知的那个异国的复制品,即再现式想象 (古典式“想象”理论,复制——模仿)
▪ ③萨特:形象“基本上根据缺席,根 据在场的他者构思”——这里现实中的 异国被降为次要地位,而把对异国的 文学描写视为一种创造或者再创造, 即创造性想象(当代形象学理论)
▪ 各种想象理论“根据想象主体是否能 意识到形象和现实间的区别而在第二 根轴上展开”。
▪ 主体轴(思维轴)
“异国形象”:在两极间游走着的异想天开
▪ 在这种情况下,作家按照自己的理想、情 感、态度等来描述形象,是对本国文化观 和价值观的颠覆和否定,是对本国现实的 批判和质疑。而对异国异族文化等则持肯 定和欣赏的态度,这种倾向我们称之为乌 托邦化。
▪ 按照乌托邦化所创造出来的形象,我们称之 为乌托邦形象。
▪ 作者把理想的价值观、文化观投射到 异国异族形象身上,并从中找到了自 己认为能够弥补本民族文化的不足和 缺陷的东西,找到了对本民族有价值 的文化资源。
▪ 作为异国异族形象的创造者吴承恩,难以逾 越这种集体想象物,只能受其控制。这是典 型的意识形态形象。
▪ 它强化,扩张了社会集体想象物,并从而改 造,误读,甚至消解了他者。通过意识形态 形象,本民族本群体再现了自我身份和自我 存在。意识形态形象是异国异族形象的一大 类型。
▪ 第二种关系:社会集体想象物和异国 异族形象相背离。
▪ 一般而言,异国异族形象的创造者 有两类,一类是个制作。
▪ 例如,英国作家吉卜林笔下所描述,塑造的 印度形象,儒勒·凡尔纳笔下所经历的环球历 险等等。通过这些异国民族形象,体现了资 本主义海外扩张过程中西欧民族的文化优越 感。
▪ 另一类则是集体制作,
▪ 例如欧洲人心目中的美洲形象。在美洲 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世世代代居住着美 洲的原始居民。但欧洲殖民者则称他们 为“印地安人”;美洲早已存在,但欧 洲人却认为是他们发现了美洲;欧洲人 在美洲进行土地掠夺,种族灭绝,文化 掠夺和灭绝等,把美洲变成冒险家的乐 园。
▪ 第三种关系:社会集体想象物与 异国异族形象既相同又相左。
▪ 当异国异族形象与社会集体想象物吻合时, 个人或集体所创造的是意识形态形象;当 异国异族形象与社会集体想象物相背离时, 个人或集体所创造的是乌托形象。
▪ 也就是说,意识形态形象和乌托邦形象并 非水火不相容,而是相互包蕴的,这也正 体现了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双极性,即认同 性和相异性。
▪ 例如,在神魔小说《西游记》中, 大唐国内人鬼神三界各司其职,纲 纪伦常井然有序,社会歌舞升平, 风清月朗。而在异域,则是非颠倒, 纲纪破灭,妖魔横行,鬼气冲天。 这种安排分明受制于社会集体想象 物。
▪ 自先秦以来,中国历代王朝强调一点西方的 中土观念,我是皇皇天朝大国,他者则是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低级,弱小,野蛮。
四、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研究方法
▪ (一)主要理论: ▪ 1、关于“形象”的理论: ▪ 如莫哈所说,文学形象学所研究的一切形象
都有三重意义:①它是异国形象;②是出自 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③是由一 个作家的特殊感受所制作出来的形象。当代 形象学在这三者当中尤其关注第二点,即注 重创造出一个形象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