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海绵城市设计分析
住宅小区海绵城市设计实践及要点探析
住宅小区海绵城市设计实践及要点探析基于某海绵城市住宅小区设计案例,从海绵城市设计思路、场地下垫面分析、LID措施选择分析入手,探寻重庆地区海绵城市的技术设计途径及构思。
提出优化场地下垫面是最容易实现也是对场地雨水径流控制和污染控制最有效的措施。
住宅小區海绵城市设计采取屋顶绿化、透水铺装等下垫面优化措施后,场地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应不大于0.5。
屋顶绿应采用轻质模块式屋顶绿化,透水铺装应将面层、基层和垫层均设计为透水铺装。
标签:海绵城市;屋顶绿化;透水铺装;雨水花园重庆市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方针是推进“1+3”海绵城市试点建设。
力争到2030年,全市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1】。
住宅小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既是雨洪的收纳体又是主要排出单元。
若是在小区规划设计阶段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将会从源头降低雨水量并削减污染。
本文通过分析重庆某小区海绵城市设计技术,探索重庆地区低成本、可复制的海绵城市技术实施路线,可为该领域关注者提供有益参考。
1、项目介绍及设计思路1.1项目介绍本工程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金兴大道与云竹路、金开大道之间,项目西南侧紧邻园博园。
总用地面积100495.4m2,总建筑面积224159.08平方米。
项目的容积率1.98,建筑密度小于40%,绿地率大于35%。
本项目雨水管控指标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0%,年径流污染物去除率不低于50%。
1.2设计原则将雨水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相结合,充分利用绿地滞留净化雨水;优先采用源头控制措施,通过分散化、小型化、低成本的雨水控制利用设施,尽量在源头净化、收集和利用雨水。
与道路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相关规划设计协调衔接。
采用经济、适用的雨水控制利用措施,充分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和现有设施。
2、海绵技术策略2.1 场地下垫面分析雨量径流系数是指设定时间内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与总雨量之比。
不同下垫面因其对雨量的下渗、吸收能力不同,因此径流系数不同。
海绵城市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海绵城市理论是一种新型城市规划理念,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在海绵城市理论的视角下,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应注重保护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增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
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应注重雨水管理。
海绵城市理论强调将自然水循环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使城市能够更好地处理和利用雨水。
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可以采用生态水系、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方式,将雨水收集起来,滞留和自然蓄水,通过过滤和净化后再利用于植物浇灌、冲洗等用途,从而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减少洪水的发生,并提供更好的水环境质量。
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应注重绿化和植被的保护。
海绵城市理论强调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和植被覆盖率,以提供清新的空气、净化雨水、调节温度等生态系统服务。
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可以采用垂直绿化、园林景观、绿色廊道等方式,增加植被数量和种类的多样性,形成绿色走廊、生态岛等生态网络,提升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并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社交互动的场所。
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应注重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
海绵城市理论强调优化土地利用,减少城市扩张的负面影响,提高土地的多功能性。
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可以采用密集绿化、立体景观、屋顶花园等方式,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屋顶空间等闲置土地,打造城市农园、社区公园等场所,提供居民生活、休闲、健身等需求,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应注重社区参与和居民参与。
海绵城市理论强调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公众参与,使居民能够参与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
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可以开展社区会议、居民投票等形式的参与活动,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识,促进社区共同治理,培养居民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海绵城市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海绵城市理论是指一种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原型,通过科学规划与建设设计,使城市在面对极端气候事件和自然灾害时能够像一块海绵一样吸水、蓄水、渗水与排水,并在经济合理、社会可持续和城市生态环境健康的前提下,实现城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
其目的是使城市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保护水资源、改善环境、构建良好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质。
而对于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来说,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视角,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层面的要求:一、水资源的高效利用1. 积极营造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景观设计应当引导雨水充分渗透地下,利用局部绿地雨水收集井进行储存,用于园林绿化灌溉、街道冲洗以及生活用水等,减少城市的地表径流,并使雨水在城市内部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2. 积极利用中水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可以建设中水处理系统,对居住区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再利用于景观绿化、市政灌溉等方面,减少对自来水的需求。
以此方式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减少水资源浪费。
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1. 建立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景观设计应当建立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包括湿地、池塘、绿地等环境,增加居住区的生态景观,提升生活品质,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2. 促进生态多样性在景观设计中要应用各类植物,包括乔木、灌木、藤本植物和地被植物等,达到增加植物的多样性,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提供更多的生态服务功能。
三、提高城市的适应性1. 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景观海绵城市的理念要求景观设计考虑到适应气候变化的因素,包括增加绿化面积、合理设置雨水花园、提高城市的环境适应性等,以提高城市的气候变化适应性,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
2. 提供多样的休闲场所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应该提供多样的休闲场所,包括湖畔、公园、步行道等,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的休闲需求,并且这些场所应该具备一定的水源,增加城市空间的湿度,提供更加舒适的休闲环境。
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需要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的适应性三个方面出发,注重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海绵城市理论是指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和建设城市,将城市变成一个类似海绵一样具有吸水、储水、渗水和净水功能的生态系统,以提高城市的抗洪抗旱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理论视角下,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要注重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在设计城市居住区景观时,可以考虑设置雨水收集装置,如屋顶绿化、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使得雨水能够被收集和利用起来。
在景观设计中还可以运用一些透水铺装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使得雨水能够渗透进地下,增加地下水资源。
要注重绿化和植被的建设。
在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应充分利用绿地和植被来增加地表的蓄水量和降低地表径流,同时提高空气湿度和净化空气。
可以通过设置花坛、草坪、树木等来增加绿化覆盖率,同时通过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如吸水性较强的花草等来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
要注重景观的水景设置。
水景对于提高城市居住区的观赏价值和景观效果具有很大作用。
可以通过设置人工湖泊、喷泉、小溪等水景元素来增加景观的水分元素,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维持水景的水量,实现水的循环利用。
要注重完善的排水系统建设。
在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要考虑到雨水的排泄问题,防止因为大雨或暴雨天气出现积水或堵塞的情况。
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设置雨水管道、排水沟等,将雨水快速排出,防止积水现象的出现,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海绵城市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需要注重雨水的收集和利用、绿化和植被的建设、水景的设置以及完善的排水系统建设,以实现城市居住区的海绵化。
只有在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才能够实现城市居住区的水循环和生态平衡,提高城市的抗洪抗旱能力,改善城市环境,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海绵城市背景下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究
海绵城市背景下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究1. 水资源利用与环保原则海绵城市的建设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因此海绵城市的居住区景观规划与设计应当注重水利用和环保这一原则。
在居住区的规划中应合理利用雨水资源,采用绿地、地下蓄水池等方式将雨水收集起来,通过雨水的利用减少水资源浪费。
2. 公共空间设计与社交原则居住区中的公共空间是人们交流和社交的重要场所,同时也能提升居住区的活力与品质,因此居住区景观规划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行走、娱乐等的场所。
同时要考虑到社交原则,根据居民的需求设置种植园、集市、花园等各种设施,增加社交空间。
3. 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原则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
居住区的景观规划应当考虑到自然保护,尽量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同时要注重绿化、植被保护和生态景观的营造,使居住区在自然的环境下融入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 城市安全与公共服务原则在居住区的规划中,要注重城市安全与公共服务。
这里包括公共交通、街道照明等服务设施的规划,以及城市安全防范能力的提升。
在景观规划中加大安全防范措施,包括加装监控设备,设置出入口检测等措施,确保自然灾害时能让居民首先得到安全保障。
1. 主题性公园的建设主题公园是居住区常用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例如,可以建设主题为“雨”的公园,形象化地展现雨水的资源价值,夸张雨水的某些方面,增加公园的趣味性和学习性。
公园中可以设置一些利用雨水的环保设施,比如喷泉、人工湖、雨水收集系统等。
2. 屋顶花园的建设屋顶花园设计是一种在建筑物顶部设置花园的方式,可以增加想象空间,缓解居民的压力,同时也能提高居住区的绿化率。
屋顶花园一般采用耐旱、耐寒、抗风、抗日光等耐性强的植物,精彩的规划可让居民在公寓楼居住区享受到自然和宁静的室外空间,增加居民的身心健康。
3. 水景规划设计水景是指景观规划中利用水资源进行设计的方式。
例如,河流、池塘等,可以利用积水点设计出水景区,形象化地表现出城市中的水资源利用。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居住区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居住区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海绵城市是指以自然生态系统为设计蓝本,通过模拟自然过程,实现城市雨水的高效收集、利用和排放,减少城市源头的污染排放,提高城市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在实现海绵城市理念的居住区建筑设计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以下是其中的几点重要研究内容。
第一,多功能屋顶设计。
屋顶作为城市的空间资源,具备雨水收集和蓄水的功能,可以减少地表径流的污染物输入。
居住区建筑的屋顶设计应考虑如何最大程度地收集和利用雨水,例如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浇灌绿化等。
第二,雨水渗透设计。
居住区建筑的地面和道路应考虑雨水渗透的设计,以减少雨水径流,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可以通过使用透水铺装材料、设置雨水花园和绿化带等手段,促进雨水渗透和地下水补给。
绿色居住区规划。
在居住区规划中,要注重绿色空间的保护和利用。
增加居住区内的绿化面积,引入植被和景观水体,改善城市微气候环境,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四,节能建筑设计。
居住区建筑应注重节能设计,采用高效的建筑外墙材料、隔热材料和节能型设备等,减少能源消耗。
在建筑中添加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和 passivhaus 设计等策略,减少对空调和照明的依赖。
第五,低碳交通规划。
居住区应考虑低碳交通的规划,减少机动车辆的使用。
可以设计步行和自行车道,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居民使用非机动交通方式。
分析海绵城市理念在小区场区设计中的运用
分析海绵城市理念在小区场区设计中的运用海绵城市理念是指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式,改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少城市排水、雨水径流等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小区场区设计中,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可以使小区更加环保、舒适、美观,并且提高住户的生活质量。
一、绿地设计在小区场区设计中,绿地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增加绿地面积可以增强小区的生态系统功能,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绿地还可以吸收降水,减少雨水的径流,改善降水对小区排水系统的压力。
在设计中,可以采用雨水花园、绿化带、景观湖等方式来增加小区的绿地面积,提高小区的海绵城市能力。
二、雨水收集系统在小区场区设计中,合理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雨水的排放问题。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小区内的雨水,可以降低小区内的排水压力,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
收集的雨水还可以用于绿化浇灌、冲洗车辆等用途,节约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设计中,可以设置雨水收集池、雨水花园等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在合适的时候再利用起来。
三、透水铺装透水铺装是海绵城市理念中常见的一种方式。
在小区场区设计中,采用透水铺装可以有效地减少雨水的径流,提高小区的抗洪能力。
透水铺装的材料可以是透水砖、透水沥青等,能够让雨水直接渗透到地下,减少了表面径流的产生。
透水铺装还能够减少道路表面的积水,提高道路的交通安全性。
在设计中,可以在小区的道路、人行道、停车区、活动广场等地方采用透水铺装,提高小区的海绵城市能力。
四、储水设施在小区场区设计中,设置储水设施可以起到储存雨水的作用,降低雨水对小区排水系统的压力。
储水设施可以是地下水贮罐、屋顶蓄水池等。
通过设置储水设施,可以将雨水储存起来,在需要用水时再进行利用。
储水设施不仅可以解决雨水排放问题,还可以提高小区的自给自足能力,降低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小区场区设计中,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海绵城市理念的一部分。
海绵城市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海绵城市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城市建设理念,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设计和规划城市基础设施,达到强化城市的水文循环能力和提高防洪抗灾的能力,从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海绵城市理论视角下进行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环境,还能提升城市的生态功能和适应力。
1. 生态原则在海绵城市理论中,强调应该尽可能还原和优化城市自然生态系统,通过生态修复和增加绿化来提升城市居住区的生态功能。
因此,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应该在保证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还原和延续城市原有的生态系统,增加植被覆盖面积和生物多样性。
2. 水循环原则海绵城市理论视角下,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要贯彻流域管理原则,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不同类型的径流情况,利用自然地形和地势差,合理设置降雨花园、景观型雨水花坛等设施,通过地表径流、渗透、蓄滞、利用等手段,最大限度地达到减少洪水和污染物的排放。
3. 社会原则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除了满足功能和技术要求之外,还应该充分考虑社会因素,注重居民的需求,并尊重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营造出适合居民生活的舒适、温馨、安全的居住环境。
1. 设计雨水花园、雨水收集箱等设施在城市居住区中,可以设计雨水花园、雨水收集箱等设施,通过收集雨水、滞留雨水等手段,使降雨能够充分地渗透到地下,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降低洪涝灾害的发生。
2. 增加居住区的绿化覆盖率在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植物的选择和植被覆盖面积的增加,从而保证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并且能够有效地降低当地气温,净化空气,创造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3. 合理规划城市水体在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应该合理规划城市水体,如城市湖泊、水系等公共水体,利用景观园林技术进行美化,让这些水体成为居民休闲活动和文化交流的场所,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城市的生态功能。
1. 上海浦东迎春社区上海浦东迎春社区是一座海绵城市试点示范区之一,该社区通过设计大面积的绿化景观和设置雨水花园等设施来达到强化城市水文循环和提高防洪抗灾能力的目的。
海绵城市背景下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究
海绵城市背景下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究1. 防洪功能:在海绵城市背景下,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强调防洪功能。
海绵城市是指采用一系列自然、生态型防洪措施来减小洪涝灾害风险,包括但不限于雨水收集、排水设计、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
因此,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需要把建筑物、道路、公共空间的排水系统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有机的雨水管理系统,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2. 生态环境: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是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重点加强自然流、地表水和植被生态系统的建设,将城市建设和自然生态融为一体。
因此,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采用环保材料,建设生态公园、绿化带等绿色基础设施,提升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3. 可持续发展:在海绵城市的背景下,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考虑到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平衡。
如采用可再生能源、节水、节能等技术,提高居住区的可持续性;增加公共交通设施、便于步行和骑行等措施,减少居民的汽车出行,从而降低碳排放和交通拥堵等问题。
1. 芜湖市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芜湖市科技城一号居住区采用海绵城市的理念,结合雨水收集、泥沙削减、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等措施,建设了一个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区。
在景观规划上,采用大面积绿化、宽敞的步行道、人车分流的道路设计等,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宜居、舒适的居住环境。
2. 北京国际花园社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北京国际花园社区位于北京西郊,是一个集居住、商业、办公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
在景观规划上,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景观元素,如花海、游泳池、绿化景观等,结合自然流、雨水收集、屋顶绿化等海绵城市技术,将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相融合,为社区居民带来舒适、健康的居住体验。
1. 强化防洪功能:随着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城市防洪压力不断增大。
因此,未来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强化防洪功能,采用更加先进和全面的雨水收集、处理、利用等技术,提高城市的洪水容量。
海绵城市背景下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究
海绵城市背景下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城市面临着水资源利用不足、水质恶化、城市内涝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概念被提出并逐渐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海绵城市的核心思想是模仿自然系统的特性,通过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而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探究海绵城市背景下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关键问题,以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海绵城市的理念和特点海绵城市是一种能够有效收集、存储和利用雨水的城市,以降低城市洪涝风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弹性和适应力为目标。
其核心理念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通过构建多功能、多层次、多元化的水资源管理系统,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
海绵城市的设计与建设需要考虑全过程的水资源管理,包括雨水的收集、存储、利用和排放等环节。
海绵城市还要求结合自然生态系统,加强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城市的环境适应能力。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居住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和特点,以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关键问题1. 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在海绵城市中,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当充分考虑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
传统的居住区地面都是铺设了水泥和石板,雨水很难渗透,导致都市内涝问题。
而在海绵城市中,居住区应该为雨水设计专门的收集系统,例如雨水花园、雨水庭院、雨水花坛等,使雨水可以顺利渗透到地下,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和水质的恶化。
这些雨水收集系统还可以美化居住区的环境,提升居住区的景观价值。
2. 绿地系统的构建绿地是海绵城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绿地系统的构建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绿地不仅可以增加雨水的渗透量,还可以提高城市的绿色覆盖率,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海绵城市背景下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究
海绵城市背景下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究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让城市更好地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和气候变化,以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并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海绵城市背景下,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究海绵城市背景下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在海绵城市中要充分考虑地质地形条件,根据地势高低差异进行合理的分区规划。
对于低洼地区,可以采取绿地、湖泊、水体等景观进行设计,增加地表的蓄水量,减少洪涝的发生。
对于高地区,则可以规划开展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将雨水用于灌溉绿化和其他用途,达到节水的效果。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要注重绿化覆盖率和植被的选择。
在海绵城市中,绿化空间可以起到蓄水、净化空气、缓解热岛效应等多重效益。
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要合理划分绿化空间,增加绿地的面积,并选择适宜的植被类型。
可以选择易养护、耐干旱的植物,减少对水资源的依赖,并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做出相应的选择。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还要充分考虑雨水的管理和利用。
通过合理设计雨水排放系统,将雨水纳入城市生态系统中。
可以建设雨水花园和雨水湖泊,用于雨水的收集和净化。
还可以利用雨水进行景观照明、道路冲洗等其他用途,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要注重人文环境的营造。
要根据居民的需求和喜好,营造宜人舒适的居住环境。
可以建设休闲健身设施、步行道、自行车道等,方便居民进行休闲活动和交通出行。
还可以引入艺术装置、景观灯光等元素,营造美观的景观效果。
海绵城市背景下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地质地形条件,注重绿化覆盖率和植被选择,合理管理和利用雨水,同时注重人文环境的营造。
这样的设计可以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并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居住区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居住区建筑设计策略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空间的压力也不断增大,住房问题愈发突出。
因此,在保证人们舒适居住的同时,科学合理利用城市资源也成为了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重要问题。
海绵城市理念正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思想,旨在通过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提高城市环境的适应性和韧性。
居住区建筑的设计也应该贯彻海绵城市理念,以最优解的方式为人们提供更为舒适、健康、安全的居住环境。
1. 生态空间设计采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设计思路,注重自然景观带入、自然通风和采光,尽量保留原有自然场地和植被,提高居住区的生态性和绿化率。
在景观设计上,应以营造和谐自然生态系统为目标,增加居住区绿化面积、营造水景、加强土壤保育、设置植物筛隔带、建立自然生态食物链等,实现“绿色住宅”的目标。
2. 雨水资源的利用将居住区的建筑、空间和区域的场地景观设计为可自然天然收集、处理雨水的绿色屋面、雨水花园、雨水滋润带等,通过植物生长、雨水的过滤、吸收、蓄存和渗透等作用,改善城市环境水质,增加城市绿地,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3. 微气候调节设计在居住区的设计中,可采用调节微气候的手段,如设置廊架和绿植遮阳、绿色屋面、垂直绿化、建模式带、透水铺装、广阔的公园绿地等,使居住区内的气温、湿度、风向等气氛要素能够在合理范围内达到人类生存于成长所需的条件,欢迎可持续发展。
4. 能源节约设计优化建筑立面设计,选用对光线比较透明、对热量过滤减免透光透气耐候性好的材料。
通道、楼梯压在楼体内部设计,增加体总膜中的空气池,缩小房间间距以减少建筑体表外露面积;电梯使用可再生能源,光伏充电支持机械的充电。
还应根据气象数据,详细计算出居住区实际能源的需要量,进行合理规划和可行的能源利用。
海绵城市背景下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海绵城市背景下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使城市具备自我调节、自我净化的能力,达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巨大的环境效益。
在海绵城市背景下,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成为了重要的研究领域。
首先,海绵城市背景下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生态保护。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居住区周边的自然环境特点,合理利用自然地形、植被等资源,打造绿色生态空间。
通过引入湿地、雨水花园等景观元素,增加居住区的水源涵养能力,改善城市的水循环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韧性。
其次,海绵城市背景下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通过合理规划居住区内的道路、建筑物等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
例如,通过设置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设施,可以将雨水引导至植被覆盖的区域,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并进一步减少城市的洪涝风险。
此外,海绵城市背景下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社区内的公共空间、交通系统等,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例如,设置休闲公园、步行街区等景观设施,提供居民的休闲娱乐场所,促进社区内的社交活动,增强居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最后,海绵城市背景下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景观的创新与可持续性。
通过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如绿色屋顶、垂直绿化等,创造独特的景观效果,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同时,应注重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合理利用可再生材料、节能环保技术等,降低景观建设和维护的能耗和环境影响。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背景下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
通过注重生态保护、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景观的创新与可持续性,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推动海绵城市理念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海绵城市理论是近年来在城市规划与设计领域中备受关注的概念。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将城市打造成一个有机、灵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挑战。
在海绵城市的理论框架下,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从海绵城市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原则、方法和实践,以期为城市规划与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一、海绵城市理论概述海绵城市理论最早起源于2008年中国南京的市长魏东提出的“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融入生态、自然和绿色基础设施,使城市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海绵城市的构建旨在应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
海绵城市通过构建雨水收集系统、绿色屋顶、湿地公园等手段,使得城市能够更好地吸收、储存和利用雨水,减少了对城市排水系统的依赖,提高了城市的自净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
1. 强调自然生态系统海绵城市理论要求景观设计中要注重保护和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湿地、植被、土壤等,使得自然元素成为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居住区,可以通过保留原有湿地、绿地,引入湿地公园、生态廊道等自然景观元素,打造具有自然生态特色的居住区景观。
这些自然景观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还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空气品质、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等。
2. 促进雨水收集和利用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要考虑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以增加城市的自然水资源。
在海绵城市理论的指导下,可以在城市居住区设计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雨水湿地等设施,收集和储存雨水,用于植被灌溉、景观水体补给等用途。
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可以解决城市雨水排放不畅、城市内涝等问题,还可以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水体的开采和消耗。
3. 增加绿色覆盖海绵城市理论强调增加城市的绿色覆盖,使城市具有更多的植被覆盖面,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在居住区设计中的重要性
海绵城市在居住区设计中的重要性海绵城市是指以海绵化的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和规划的城市,其目的是合理利用和管理城市水资源,减少和防止城市洪涝灾害发生,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居住区设计中,海绵城市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海绵城市可以有效分担城市雨水的压力。
在传统的城市设计中,大部分的地表被建筑物、道路和硬化的地面所占据,导致雨水很难渗透到地下,而会形成大量的地表径流。
而海绵城市则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增加了地下蓄水容量,使得雨水能够更多地渗透到地下,减少地表径流量,从而降低城市的洪涝风险。
在居住区设计中,可以通过建设绿地、雨水花园、地下蓄水容器等海绵设施,吸收和储存雨水,达到分担城市雨水压力的目的。
海绵城市可以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由于传统的城市设计存在大量的硬化地面和缺乏绿化空间,导致城市的热岛效应明显,空气质量差,居住环境不佳。
而海绵城市则通过增加绿地和湿地等自然环境,增加城市的通风性和透水性,加强城市的自然通风和影响层的形成,从而降低城市的气温,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
在居住区设计中,可以合理布局居住区的绿地和湿地,增加居住区的绿化率和湿地面积,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
海绵城市可以提高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传统的城市设计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常常被忽视,导致城市的水资源浪费严重。
而海绵城市则通过建设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实现雨水的收集、储存和利用,达到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
在居住区设计中,可以在居住区内建设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冲洗和环境景观等方面,减少对市政供水的依赖,提高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海绵城市可以提升居住区的生态价值。
在传统的城市设计中,由于土地利用的不合理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城市的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而海绵城市则通过保护和恢复城市的生态系统,创建适宜人类生活的环境。
在居住区设计中,可以注重生态保护和恢复,在居住区内建设生态池塘、湖泊和湿地等,提供适宜的生境供生物栖息和繁衍,提高居住区的生态价值。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居住区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居住区建筑设计策略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水资源短缺、水灾频发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理念逐渐兴起,并得到越来越多城市的重视和探索。
海绵城市理念的核心原则是通过模仿自然系统构建城市,使城市具备水、绿、生态等方面的可持续性。
在居住区建筑设计中,应采取一系列策略,以实现海绵城市的目标。
居住区建筑应考虑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在屋顶、庭院等场地设计中,充分考虑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建造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设施,使雨水得到恰当利用,避免引发洪水。
通过设立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和储存雨水,用于浇灌植物、冲厕等非饮用用水需求,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
在居住区建筑的规划布局中,应适当保留或新增绿地空间。
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吸收并净化空气中的污染物,降低城市的空气温度,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在居住区建筑设计中,可以设置公园、花园、景观带等绿地空间,增加居民的休闲、娱乐场所,并注重使用本地植物,提高植物的适应能力和生态效益。
居住区建筑还应注重建造可渗透的硬质路面。
传统的硬质路面容易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地下,增加城市的排水负荷。
而可渗透的硬质路面则可以让雨水自然渗入地下,减少城市的雨水径流,缓解城市洪水压力。
在居住区建筑设计中,应采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材料,建造可渗透的硬质路面。
居住区建筑的屋顶设计也应考虑绿色植被的应用。
绿色屋顶能够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提供生态服务,如吸收雨水、净化空气、调节气温等。
在居住区建筑的屋顶设计中,可以设置花园、草坪等绿化空间,为居民提供舒适的休闲环境,并提高居住区的生态性能。
在居住区建筑的水处理方面,应采用低成本、高效率的方法进行处理。
传统的水处理方法成本高、能耗大,不符合海绵城市的理念。
在居住区建筑设计中,可以运用湿地、生物滤池等自然处理系统进行水质净化,以达到节能、降低成本的目的。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居住区建筑设计应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包括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增加绿地空间、建造可渗透的硬质路面、绿色屋顶设计以及低成本高效率的水处理等。
海绵城市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海绵城市理论强调城市可持续发展,包括建筑、交通、排水和景观设计等方面。
在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合理规划建筑和绿地的布局。
根据居住区的实际情况和规模,合理分配建筑用地和绿地用地,使建筑和绿地之间形成适当的比例和布局。
在规划建筑时,可以考虑采用绿色建筑技术,例如在建筑物上安装绿色屋顶,增加植被覆盖面积,减少热岛效应。
尽量保留或栽植大型树木,形成绿地带,提供阴凉和美观的景观。
设计合理的雨水处理系统。
海绵城市理论强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雨水的收集利用。
在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可以设计雨水花园、雨水湖和雨水收集设施等。
雨水花园可以设置在绿地或建筑楼顶,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过滤,净化雨水。
雨水湖可以收集降雨过剩的水分,以防止城市排水系统的超载。
雨水收集设施可以设置在地下或地面,收集雨水用于灌溉绿地或冲洗街道。
采用适宜的植被和景观元素。
植物是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增加绿地覆盖面积,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选取植被时,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种类。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融入水体、景墙、雕塑等元素,形成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提升居住区的品质和温度。
注重公共空间的设计。
城市居住区应提供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和社交活动。
公共空间可以包括公园、广场、休闲步道等。
在设计公共空间时,可以考虑设置座椅、遮阳设施和休息亭,提供舒适和便利的服务。
可以通过景观元素的布置和照明设施的设置,营造安全宜人的环境。
海绵城市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应注重合理布局建筑和绿地、设计合理的雨水处理系统、采用适宜的植被和景观元素,以及注重公共空间的设计。
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城市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和居住质量,还能有效应对城市面临的水资源和气候变化等挑战。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居住区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居住区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海绵城市是指以海绵为象征,以模拟海绵的吸水、储水和排水功能为目标,采取一系
列的生态工程措施,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注重降低城市积水风险,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居住区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
部分,其建筑设计策略也需要与海绵城市理念相一致。
在居住区的建筑设计中要注重建筑的天然散热和保温能力。
采用适当的建筑形式和材料,如高保温材料、绿色屋顶、通风系统等,可以减少建筑的能耗,提高建筑对外界温度
的适应能力,并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
在居住区的建筑设计中要注重建筑的雨水收集、利用和排放。
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将
屋面、道路等面积广阔的区域收集的雨水进行集中处理和利用,可以减少排水系统的负荷,增加城市的水资源利用率,并减缓城市雨水径流对周围环境的冲击。
在居住区的建筑设计中要注重建筑的滞洪和蓄水功能。
采用滞洪池、雨水花园等雨水
管理设施,可以将暴雨引起的洪水蓄留在居住区内,减少城市内涝、街道塌陷等灾害的发生,并达到增加城市的雨水滞洪容量的目的。
在居住区的建筑设计中要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通过合理布局绿化植被、建立
生态湿地等手段,可以恢复水源地、湿地等自然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居住区的生
态环境品质,并提高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居住区建筑设计策略应注重建筑的天然散热和保温能力、雨水收集、利用和排放、滞洪和蓄水功能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通过采取这些设计策略,可以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海绵城市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海绵城市理论是一种将城市规划与环保理念相结合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其核心思想是将城市视为一个海绵,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的自然环境适应性和抗灾能力。
在海绵城市理论的视角下,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应注重创造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应强调绿色与自然元素的融入。
在小区内设置绿化空间、花园和公园,增加植被覆盖率,营造自然生态环境。
还可以设计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水景景观,通过植物和土壤的吸水能力,有效地减少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雨水管理能力。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应注重节约资源的原则。
可以通过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用于绿化和冲洗等用途,减少对城市给水系统的依赖。
在景观设计中采用节水设施,如雨水灌溉系统、水节约型喷头等,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应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
可以设计人性化的活动空间,如儿童游乐场、户外健身区等,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选择,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还可以设置社区农场、花园等,鼓励居民参与农作物种植和花卉养殖等活动,增加居民与大自然的联系。
在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应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可以通过设置生态廊道、人工湿地等,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和繁衍的生境。
在植物选择上,应注重选择当地特有的植被种类,增加乡土植物的种植比例,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平衡。
海绵城市理论是一种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应从绿色、节约资源、生活需求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考虑,营造一个生态友好、舒适宜居的居住环境。
只有在设计中注重这些方面的考虑,才能实现城市居住区景观与海绵城市理论的有机结合,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区海绵城市设计分析
1“蓝绿共赢”模式的海绵城市设计目标
海绵城市应根据地区地质地貌、气候、人文等相关条件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设计目标
及设计策略。
湖南地区雨水充沛,雨量集中,多丘陵山地,在进行海绵城市设计时应从水
安全、水资源、水环境及水生态四个角度综合考虑。
1.1 水安全。
居住区的“水安全”是指在
暴雨时期小区内部不积水及首层雨水不倒灌,错开暴雨高峰期,缓解居住区周边市政雨水
管网的压力,保证场地内的防涝安全。
水安全是湖南地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点,更是打
造“蓝绿共赢”模式最关键环节。
1.2 水资源。
“水资源”在居住区海绵城市设计中主要表现为中水再利用,相较于北方城市的雨水短缺情况,湖南地区雨量充沛,经过处理后的中水可作
景观水体补水、绿化浇灌及道路浇洒,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但由
于前期投入和后期维护成本较高,湖南地区居住区的水资源真实利用率相对较小,也常常
被人忽视。
1.3 水环境。
“水环境”是旨在提升水质净化率及污染控制率,在居住区设计中,
主要体现在雨水的面源污染控制率,通过生物滞留设施、雨水回用设施等净化作用达到规
划中的目标值,而当海绵设施的“蓝”与景观元素的“绿”相结合,即成就了“蓝绿”的友好兼容,也就是水环境的提升。
1.4 水生态水生态在居住区海绵城市设计中的表现主要是通过滞留雨水来提高室外土壤的保水量,达到调节居住区内部小气候的作用,与景观设计中降低城市
热岛效应的目标相契合。
2“蓝绿共赢”模式的海绵城市设计方法
2.1 前期阶段。
首先需明确项目所在地的海绵城市控制指标,包含强制性指标及引导性
指标。
其中强制性指标一般由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面源污染削减率(以SS 计)、雨水资
源利用率、防洪标准、管网标准、水质目标等组成,而引导性指标一般由透水铺装率、下
凹式绿地率、绿色屋顶率等。
其次是对建筑、总图、规划、给排水、地勘、绿色建筑等相
关专业的资料进行整理,提炼出所需内容,如建筑屋顶排水方向、居住区内各控制点竖向
标高、绿地及铺装的范围、综合管网分布、地下土层情况(非地库之上)、绿建指标等。
最后还需在前期完成与景观专业的衔接,包括景观设计风格及植物空间等。
2.2 设计方法。
(1)下垫面情况分析。
对场地下垫面进行分析,应根据各类型下垫面的不同材质及做法,结合雨量径流系数得出场地的综合径流系数。
期间应充分分析景观专业对透水与非透水地
面材质的区域划分,同时,需满足绿色建筑专业对于透水铺装率的要求。
(2)径流分析及
汇水分区划分。
结合建筑单体屋面排水、总图的竖向以及雨水管网分布等,对场地内雨水
径流方向进行系统分析,并以此划分汇水分区。
期间需与景观专业同时进行设计,整体进
行竖向把控,让雨水能够就近排入LID 设施,而不影响场地的美观。
(3)LID 设施布置及其
消能措施。
海绵城市规划主要为3 个层次,分别是微排水系统、小排水系统和大排水系统,
其中小排水系统和大排水系统是指城市大区域的雨水管网及城市水系的规划,由给排水专业完成,而微排水系统主要为源头控制,即在居住区内部设置LID 设施对初期雨水的水质和水量进行控制和管理。
景观专业全程参与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雨水调控过程,发挥其特有的生态功能。
首先道牙开口设置的具体位置及形式应满足排水计算的前提,再结合景观造型需求进行调整,实现场地设计整体性;其次,为了让雨水能够顺利排入生物滞留设施,需结合景观竖向设计引导雨水的径流走向;再之,雨水冲刷处的消能设施同样需景观专业进行协同设计,在道牙开口处及传输型植草沟内的消能卵石、生物滞留设施周边散置的卵石,从视觉上需和景观风格相统一;最后是LID 设施中的植物品种将直接影响LID 设施的美观性,同时可减少露土导致的二次水质污染。
由于生物滞留设施内进行了换填处理,所以在非降雨期属于较为干燥状态,而降雨较大时,调蓄深度将达到
150~200mm,植物根系将短时间处于雨水浸泡中,所以生物滞留设施中应选择短期耐涝并长期耐旱的植物,通常情况下,以草本植物及低矮灌木为主;植草沟需要植物具有一定的抗冲刷能力,且密度较大,能有助于增强水流阻力,延长雨水径流在植草沟中的滞留时间,因此根深且根系细小、茎叶茂盛、净化能力强且植株矮小的植物为植草沟内的植物首选,LID 设施植物推荐详见表1。
(4)雨水管网的布置及其美化。
雨水管网的布置同样需结合景观专业,雨水井可尽量布置在绿地当中,或进行双层井盖设计;部分区域可考虑将雨水口与生物滞留设施中的溢流口相结合,达到减少灰色设施的目的。
3 构建“蓝绿共赢”模式的几点建议
首先,提高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度,不要把LID 设施简单地看成“积水坑”。
湖南地区居
住区海绵城市设计的关注点更多的应是降低地表径流、缓解暴雨峰值、降低面源污染及减少内涝的发生,各地海绵城市设计导则应根据实际需求来制定,一味地追求计算数据会造成景观品质降低和观感的缺失,同时引发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误解。
其次,海绵城市在居住区室外环境应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形式展现,需要同时满足美观、生态的需求,而目前居住区海绵城市设计在审查阶段大多与建筑主体同时进行,此时景观设计通常尚未介入,容易导致海绵城市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脱节。
最后,目前海绵城市的施工主要由景观施工队或给排水施工队完成,缺少海绵城市的专业施工和养护队伍。
我们需要向现场施工人员普及海绵城市的原理,同时要求他们能够同时掌握景观与给排水专业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读懂图纸,并完成相应的工程任务。
4 结束语
海绵城市设计与景观设计是相辅相成的,海绵城市设计失去了景观设计会变得生硬而疏远,景观设计忽视海绵城市设计会引发雨水控制与利用的严重问题。
“蓝绿共赢”的海绵城。